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与淋巴结清扫_范朝刚
胃癌短路手术如何做,治疗方法

胃癌短路手术如何做,治疗方法胃癌短路手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胃癌的方法之一。
该手术方法利用手术器械造成人工“肠胃短路”,在没有取走肿瘤的情况下,将小肠直接与胃上段相连,使食物不再经过胃窦和幽门,直接进入小肠,从而达到了减少胃部消化和萎缩肿瘤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胃癌短路手术的操作方法、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胃癌短路手术的操作方法1.手术准备手术前,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麻醉方法,然后将患者移至手术台上,确保患者处于安全的位置,进行手术前皮肤消毒和防菌措施,将手术麻醉呼吸机、灌肠器、输液器放置好。
检查手术用具的质量和功能齐全。
2.手术操作(1)开腹及胃壁切口传统短路手术采用中线上腹切口,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一些医院采用剖腹镜技术。
术者开腹后,通过分离和移置大网膜和小肠,使胃和食管处于明显的视野中,确定胃和小肠不同部位,标记好胃和肠的相对位置,给胃和小肠相应的长度。
(2)短路手术者将小肠与胃壁制造的口相连,使食物跨过胃部,直接通过短路进入小肠。
同时要对短路口进行缝合以确保其紧密性,防止各种可能的感染。
术中应必须注意其操作的环节,避免因操作过度引起并发症。
(3)手术结扎依据手术医生在手术确认的癌变程度,术中可结扎胃壁近达肿瘤部分的血管,以减少肿瘤部分的血液供给从而引起肿瘤坏死、萎缩等。
(4)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患者送回病房休息,注意切口处理和护理工作。
二、胃癌短路手术的治疗方法胃癌短路手术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手术方式,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术前评估、治疗方案的选定;二是术后的并发症及恢复工作。
1.术前评估做好术前检查,了解患者病情、并发症、手术困难度、手术指征,重点关注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心血管等情况的评估,以确定治疗方法、治疗计划和配合方案等,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
2.术后并发症处理(1)腹痛胃癌短路手术后,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疼痛,医生需要通过观察患者的腹部症状来判断是否是内出血等等。
可能需要及时进行重新手术,进行处理。
胃癌手术淋巴结清扫的重要性

胃癌手术淋巴结清扫得重要性☆影响胃癌手术得疗效提高得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胃癌手术得疗效提高得主要因素有:①患者就诊时得早晚(病情得发展严重程度);②患者手术得根治性,患者手术得根治性主要受两个方面得影响:第一就是肿瘤局部切除得完整性;第二就是胃周围淋巴结清扫得彻底性。
☆胃癌手术都需要切除(清扫)那些淋巴结呢?根据最新得国际指南,胃癌手术要清扫得淋巴结主要有以下12组:这12组分别就是:NO、1-贲门右淋巴结。
NO、2-贲门左淋巴结。
NO、3-胃小弯淋巴结。
NO、4-胃大弯淋巴结(NO、4sa-胃短血管淋巴结,NO、4sb-胃网膜左血管淋巴结)。
NO、5-幽门上淋巴结。
NO、6-幽门下淋巴结。
NO、7-胃左动脉淋巴结。
NO、8-肝总动脉旁淋巴结(NO、8a-肝总动脉前淋巴结,NO、8p-肝总动脉后淋巴结)。
NO、9-腹腔干淋巴结。
NO、10-脾门淋巴结。
NO、11-脾动脉旁淋巴结(NO、11p-脾动脉近端淋巴结,NO、11d-脾动脉远端淋巴结)。
NO、12-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NO、12a-沿肝动脉淋巴结,NO、12b-沿胆管淋巴结,NO、12p-沿门静脉后淋巴结)。
☆胃癌手术淋巴结清扫得标准就是怎样得呢?目前胃癌手术淋巴结清扫得标准有五个标准:第一个等级就是0级根治(D0手术),第二个等级就是1级根治(D1手术),第三个等级就是2级根治(D2手术),第三个等级就是3级根治(D3手术),第四个等级就是4级根治(D4手术)。
D0手术由于根治性极低,除用于极早期胃癌外基本不被外科医生所采用。
D1手术进行了胃周围得第一站淋巴结清扫(No、1,2,3,4,5,6组)具有一定得根治性且具有很高得安全性,广泛被欧美国家所采用。
D2手术进行了胃周围得第一站淋巴结(No、1,2,3,4,5,6组)与第二站淋巴结清扫(No、7,8,9,10,11,12组),具有较高得根治性,但手术风险较大,尤其在非大型肿瘤中心进行手术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
胃癌手术方式简介淋巴结分区

胃的淋巴引流途径和分区
a.胃小弯区〔胃左淋巴结〕 b.肝区幽门部〔胃右淋巴结〕 c.肝区胃网膜右部〔胃网膜
右淋巴结〕 d.脾区〔胃网膜左淋巴结〕
NO.1-贲门右淋巴结 NO.2-贲门左淋巴结 NO.3-胃小弯淋巴结 NO.4sa-胃短血管淋巴结 NO.4sb-胃网膜左血管淋巴结 NO.4d-胃网膜右血管淋巴结 NO.5-幽门上淋巴结 NO.6-幽门下淋巴结
汁、胰液反流; 降低术后胆囊炎、胆囊结石发病率
缺点:吻合口张力
BillrothⅡ式吻合 (残胃与近端空肠相吻合,十二指 肠残端关闭)
优点: 保证切缘,不必担忧吻合口张力
缺点: 后遗症多,胆汁、胰液经胃肠吻合口;致 碱性反流性胃炎
胃空肠oux-en-Y吻合术(远端空肠与胃吻合〕 优点:抗反流效果佳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
• 德国开场将贲门称作胃食管连接部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EJ〕
• 以齿线为标记,其上、下各5cm属GEJ范围
• 根据具体部位分为I,II,III型
NO.19-膈下淋巴结 NO.20-膈肌食管裂孔淋巴结 NO.110-下胸部食管旁淋巴结 NO.111-膈上淋巴结 NO.112-中纵膈后淋巴结
NO.17-胰头前淋巴结 NO.18-胰腺下缘淋巴结 NO.19-膈下淋巴结 NO.20-膈肌食管裂孔淋巴结 NO.110-下胸部食管旁淋巴结 NO.111-膈上淋巴结 NO.112-中纵膈后淋巴结
胃癌根治术手术原那么
1. 原发病灶所在部位选择远/近侧胃大部切除术 距癌边缘4-6cm切除胃的3/4-4/5 病理切缘阴性 (R0 肉眼、镜下无残留)
胃癌手术方式简介
形态
贲门部 胃底 胃体 幽门部 〔幽门管、幽门窦〕
胃癌为什么不能动手术,治疗方法[001]
![胃癌为什么不能动手术,治疗方法[001]](https://img.taocdn.com/s3/m/73b6bfa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3.png)
胃癌为什么不能动手术,治疗方法胃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手术是治疗胃癌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并非所有的胃癌患者都适合手术,因为每个人的病情以及身体情况都有所不同,以下是关于胃癌手术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治疗方法1.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是指切除胃癌及其转移灶、检查淋巴结是否受累的手术。
根据癌变范围的不同,胃癌切除包括局部切除、幽门全切除、胃全切除等。
最常用的方法是根据胃癌病变的部位选择局部切除或幽门全切除手术,同时推荐淋巴结清扫,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淋巴结转移。
2.姑息性手术如果患者经历了根治性治疗反复复发或出现转移,或者患者的晚期胃癌无法进行根治性治疗,可考虑姑息性治疗。
姑息性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姑息治疗在缓解患者病情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3.综合治疗胃癌的治疗综合治疗大多是指手术联合放疗和化疗。
综合治疗具有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减少复发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可以作为根治性治疗的重要方式。
二、注意事项1.术前准备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关检查,制定术前准备方案,帮助患者力求良好的手术效果。
在术前准备阶段,患者需要注意的是饮食上的要求,尤其是饮食的清淡,避免过于油腻的食物;避免大量饮酒、抽烟等不良习惯。
2.术后护理手术后,患者需要遵从医生的建议,注意保持切口干燥和清洁,尤其是有堵塞或大量出血的情况下。
要避免进食和大量饮水,数小时内不要进食和饮水,随着患者恢复,饮食需逐渐增加。
此外,患者需要定期就诊并接受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诊断或治疗问题。
3.恢复期胃癌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并需要遵从医生的建议,逐渐恢复身体的能力。
除了遵从饮食建议外,患者还需要注意适当运动,增加体力,并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精神上的压力和紧张。
总之,对于胃癌患者,手术治疗可以是治疗胃癌的重要手段,但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应该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的,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病情和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
胃癌的治疗

胃癌的治疗胃癌根治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胃癌及其浸润深度、淋巴转移、生物学特性等有关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加之胃镜、B超、CT等新技术的发展,使早期胃癌和发展期胃癌的诊断率大为提高,根治性胃部分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降至5%以下,并发症已见减少,五年生存率也已明显提高。
胃癌根治术切除范围及术式已日趋标准化。
手术适应证也日益明确。
根据全国胃癌协作组参照日本胃癌规约,把胃癌根治术分为根治Ⅰ式(R1)、根治Ⅱ式(R2)和根治Ⅲ式(R3)三种基本术式。
对某些早期胃癌,即病变局限于粘膜层,做R1手术,清除胃周第1站淋巴结即可达到治疗要求。
对于一般进行期胃癌,R2手术可作为基本术式,须清除第2站淋巴结。
对某些已有第3站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应施R3根治术以争取相对性治愈切除。
所谓胃癌根治术,其根治性亦是相对而言的,其效果取决于胃癌的分期、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生物学特性等因素。
因此手术术式也据此而作决择。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报道,扩大根治术获得了更好的疗效,因而以R3为基础的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或联合脏器切除术,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胃癌的手术种类根治性切除术:也称为治愈性切除。
即将胃癌的原发病灶,连同部分组织及其相应的区域淋巴结一并切除,临床上不残留任何癌组织。
又因其区域淋巴结清除的范围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四种根治术:未将第一站淋巴结完全清除的称R。
术式:将第一站淋巴结完全清除为R1术式,同样清除全部第二站或第三站淋巴的,称为R2或R3术式,又可根据淋巴结转移程度与淋巴结清除范围的关系,区分为绝对根治与相对根治二种,绝对根治是指淋巴结清除超越转移淋巴结第一站以上,如第一站淋巴结有转移,施行R2或R3根治,即谓绝对根治。
如仅作R1手术,虽然临床上也无残存转移淋巴结,但只能认为是相对根治。
一般根治性胃大部切除的范围,应包括原发病灶在内的胃近侧或远侧的2/3~3/4、全部大小网膜、肝胃和胃结肠韧带及结肠系膜前叶、十二指肠第一部分以及胃的区域淋巴结。
胃癌早期治疗方法

胃癌早期治疗方法
1.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方法,包括全胃切除和局部切除,但需要根据病变程度和病人的身体状况确定手术范围。
手术后可能需要化疗或放疗作为辅助治疗。
2.内窥镜切除:内窥镜下切除早期胃癌逐渐被广泛应用。
适用于肿瘤在粘膜层或浅层的病变。
3.放疗治疗:放疗可作为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或单独治疗。
适用于手术不可行或病变不能完全切除、或病理类型为高危型的患者。
4.化疗治疗:化疗常作为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适用于需要更全面治疗的患者。
5.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可针对胃癌的分子机制进行治疗,从而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但目前尚属于研究阶段,尚不能广泛应用。
早期胃癌行保留迷走神经及幽门的胃切除术

一
S 癌 是 1 .% ~ 5 0% 【]如 根据 其淋 巴结 转移 M一 54 2. 1, 0
程 度进 行治 愈性 切 除不 残 留转 移 淋 巴结 , 5年 生 其
保 留迷走 神经 及幽 门 胃切 除术 的基 本概念 胃癌伴 随淋 巴结 廓 清 的 胃大 部 切 除 手 术 后 , 由
胡 祥 田 大宇 宝全
胃癌的外科治疗经历了原创期 、 根治 时期和合 理 手术 期后 进入 了个 体 化 治疗 时期 。 因而 , 于 早 对 期 胃癌 在保证 根治 的前 提下 以改善 生 活质 量 ( ul qai - t o f, O ) 目的缩小 手 术被 推 崇 和广 泛 应 用 。 y fi Q L 为 le 缩 小手 术 除 胃切 除 的范 围 和 淋 巴结 廓 清 范 围 的 缩 小, 还要 考虑 保存 器 官 的功 能 和低 侵 袭性 。缩 小 手 术 中的保 留迷走神经 、 幽门 胃部分切除手术作为保 存 功能 的手术 , 由于 幽 门和迷走 神经 得 以保 留 , 而 从 减少 了倾倒综合征和胆石的发生 率 , 同时也能满 足 D [ .程度的需要 , 巴结廓清的范围和质量并不 ,-] 13 2 淋
、
存 率可 达 9 % 以上 。所 以实 P G时 , 5 P 把握 住 手术
的适 应 证至 关 重要 。为 了 不影 响根 治 性 , 家 根 据 各 常导致 术后 一 系列 的各 种并 发 症 , 主要 并 发 症 是 病 理类 型 、 其 大小 、 度 、 位 、 织 类 型 提 出 P G 的 深 部 组 P 胃内容 物 坠落引起 的倾倒 综合 征 、 泻 、 腹 胃肠功 能 紊 适应 证 。佐佐 木 等 … P 的 适 应 证 是 A、 领 域 , PG M 乱 。保 留迷走 神经 、 门 的 胃切 除手 术 ( y rspe 幽 plu.r. M. 、 距 幽 门 >4 5 c 隆 起 型 <2 c 凹 陷 o 癌 癌 . m, m, sri at co y P G) ev ggs et ,P 作为保 留幽 门 , n r m 保存 消 化 功 型 <10c . m。藤 同等 、 谷 _ 等 将 所 有 的 胃 中 中 】 能 的手术 , 于 降低 并 发 症 , 善 术 后 Q L具 有 重 部 的早期 癌作 为 P G 的适 应 证 。I zk 等 是 M. 对 改 O P s ai o 要 价值 。16 94年 日本 的 Mai驯首先 开 发 了用 于 胃 k 癌 A领 域 <2 0 c M 领 域 , . m 和 M 领 域 . m; <4 0 c 溃疡 治疗 的保 留幽 门功 能 手 术 。 Mai 为 保 留 了 k认 的 < . m早 期 癌 。 比企 等 是 S 癌 、 领 域 、 20c M一 M 幽 门及其 幽 门的功 能 , 以使 术 后 胃排 空 功 能 的生 可 距 幽 门 > . m癌 。汇 总各 家 的意 见 , 先 是 病 灶 45c 首 理作用 得 以保存 , 可 以降 低 传 统 胃切 除消 化 道 重 应 距 幽 门为 4 5 c 以上 , 癌 公 认 为 是 P G适 应 故 . m M. P 建术后 的倾 倒综 合 征 的发 生 率 ,P 的基 本 概 念 是 证 ,M一 淋 巴结 转 移 率 较 高 不 可 忽 视 , o 1 N . PG S 癌 N . 、 o5 保 留幽门括 约肌 段 以上 的 2 m 的 胃窦部 , 5m 以此 为 无 转移 者 , 入 选 为 手术 的适 应 证 。所 以术 前 利 用 可 界 切 除 胃的约 23部 分 , 胃吻合 恢 复 消 化 道 的 连 / 胃 各 种方法 进行 的精 确 的淋 巴结 转 移 的判 定对 确定 手 续 性 。作 为原法 , 门上下 的 胃右 动 脉 和 胃 网膜 右 幽 术 适应 证具 有 重要 意 义 。近 年 来 随 着 D 程 度 的淋 : 动脉予 以保 留 。由于幽 门 的残 存发 挥 了食 物 的 胃内 巴结廓 清 的 P G 的 实 施 , P 的 手 术 适 应 证 被 拓 P PG 储 存功 能 , 效 的 防止 了食 物 的直 接 进 入 十 二 指肠 有
胃癌转移的手术切除与转移灶清除

胃癌转移的手术切除与转移灶清除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具有发展迅速和转移能力强的特点,给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手术切除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对于胃癌转移的情况,手术的选择和清除转移灶的策略变得更加复杂。本文将探讨胃癌转移的手术切除与转移灶清除的相关内容。
一、手术切除的选择 手术切除是胃癌治疗的关键环节,通过切除病灶能够有效控制癌细胞的扩散和发展。对于胃癌转移的患者,根据肿瘤的转移程度和部位,可以选择全胃切除、部分胃切除或者联合脏器切除等不同的手术方式。
全胃切除适用于转移较少或者局部范围较大的情况,通过完全切除胃部和相关淋巴结来实现病灶的清除。部分胃切除适用于转移较少或者局部范围较小的情况,通过切除部分胃部和相关淋巴结来实现病灶的清除。联合脏器切除适用于转移涉及到相邻脏器的情况,通过切除胃部、相关淋巴结和受侵脏器来实现病灶的清除。
手术切除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转移情况、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手术的可行性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转移灶清除的策略 除了手术切除外,清除转移灶也是胃癌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转移灶的清除,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 1. 淋巴结清扫:淋巴结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清除转移至淋巴结的癌细胞,可以有效减少癌细胞的扩散和复发。在手术过程中,淋巴结的清扫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可根据转移情况进行相应的淋巴结清除。
2. 脏器切除:在胃癌转移的情况下,有时转移灶涉及到相邻脏器,此时需要联合脏器切除来确保彻底清除病灶。脏器切除需要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能够减少转移灶对患者的危害并提高治愈率。
3. 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是一种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量来破坏癌细胞的方法。对于一些较小的转移灶,射频消融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清除病灶。手术中可将射频探头插入体内,针对转移灶进行精确的消融处理。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治疗策略正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这些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将为胃癌转移的手术切除与转移灶清除带来更多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讲座文章编号:1005-2208(2010)05-0400-03
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与淋巴结清扫
范朝刚,李国立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早期胃癌;手术;淋巴结清扫Keywordsearlygastriccancer;operation;lymphnodedissection
对早期胃癌治疗的进步主要得益于人们对其临床病理认识的深入与治疗手段的提高。最初人们仅以胃切除术治疗胃癌,以切除胃癌原发灶为主要目的,其时提高胃切除的安全性与消化道重建的合理性是胃癌临床研究的主要目标,却因未对其他转移方式做积极的治疗,所以治疗效果有限。20世纪40年代,日本开始进行以淋巴结清扫为主要特征的胃癌根治术,在进行足够胃切除的基础上对淋巴结转移也进行积极的治疗,使胃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样,胃癌的手术就大致上由两部分组成,以足够的胃切除治疗原发灶的直接浸润,以系统性的淋巴结清除治疗胃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即淋巴结转移。在胃癌根治术的发展过程中,早期胃癌逐渐为人们所认识,1963年日本胃癌研究会将早期胃癌定义为:癌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无论是否伴淋巴结转移。最初日本学者在给早期胃癌定义时也曾试图排除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为此也进行过很多争论。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很难确认某个胃癌病例是否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尤其是手术前。而且确立早期胃癌概念的目的主要是对外科手术可能治愈的胃癌作出限定,而非代表癌发生时间的早晚。在浸润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胃癌,即使出现了淋巴结转移,其发生率也不高,而且主要出现在原发灶的邻近。基于这些考虑,最后确定只从浸润深度上衡量早期胃癌,无论是否伴淋巴结转移。对早期胃癌这样定义的结果也为治疗带来了“后患”,诊断上的困难同样表现在治疗上,即在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时不得不考虑淋巴结转移问题,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可以采取不同范围的胃切除术进行治疗,而在可能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还必须进行相应的淋巴结清除,所以鉴别早期胃癌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对于确定手术范围非常重要。日本学者复习大量以往治疗的病例,从早期胃癌的大小,部位、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等特征来推断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甚至可能出现转移的部位。首先,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浸润深度及大小明显相关,黏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7%,黏膜下层癌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则为18.6%,前者的淋巴结转移多出现在与癌周邻近的第1站,后者有时会出现在第2甚至第3站;直径<1cm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仅4%,直径>4cm者发生率为18%。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还与癌所在部位有关,胃下部癌第1站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4.5%,第1站所属的各组淋巴结均有转移的可能,第2站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6.9%,以No.7(胃左动脉周围)、8a(肝总动脉前方)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而No.1(贲门右侧)、9(腹腔动脉周围)、11p(脾动脉近端)、12a(肝动脉周围)和14v(肠系膜上静脉周围)淋巴结几乎无转移;胃中部癌第1站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3.8%,No.1、3(小弯侧)、5(幽门上)、6(幽门下)淋巴结有可能出现转移,第2站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6.9%,仅No.7、8a淋巴结有转移。从大体类型看,无溃疡的黏膜层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0,而伴溃疡的黏膜层癌发生率为2%~3%;伴有溃疡的黏膜下层癌的发生率则为23.3%。从组织学类型看,未分化型腺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18.8%)明显高于分化型腺癌(7.4%)。从癌的表面特征能够推测出有无淋巴结转移,甚至可能出现转移的部位以后,早期胃癌的手术模式也就应刃而解,对于有出现淋巴结转移可能的病例在胃切除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范围的淋巴结清除或重点淋巴结清除,而对无淋巴结转移可能的病例仅以足够的胃切除手术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开展胃癌根治术几十年的结果,使日本学者充分地掌握了早期胃癌浸润与转移的规律,以此为据,采取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在完成手术治愈胃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手术创伤,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提倡的早期胃癌的缩小手术。与标准胃癌根治术相比,缩小手术包括了胃切除范围的缩小、淋巴结清除范围的缩小以及相关脏器功能的保留等等。近年来,内镜技术与微创技术正迅速地在外科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开展、进步,应用于早期胃癌的缩小手术更使降低创伤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日本胃癌学会(JapaneseGastricCancerAssociation,JGCA)在2001年出版了《胃癌治疗指南》,正式提出早期胃癌的缩小手术,并对其适应证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2002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02通讯作者:李国立,E-mail:drguoli@yahoo.com.cn
··400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年又更新了胃癌的治疗指南,2010年第3版《胃癌治疗指南》也将正式出版。指南中主张对stageIA(T1N0),stageIB期(T1N1)的胃癌进行缩小手术,手术方式包括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开腹或腹腔镜改良胃切除术、保留迷走神经、保留幽门括约肌的手术,也有学者对开腹手术中的一些缩小手术的术式进行了研究,如胃节段性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等。各种手术方式及其适应证如下。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ESD)随着对早期胃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手术已经被广泛接受,在日本已经成为早期胃癌的标准术式。而在我国和西方一些国家也已经逐步开展此项技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的指征是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层癌。通过大量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没有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的特征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在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第3版中规定EMR手术适应证的标准为:分化型、无溃疡、直径在2cm以内的黏膜层癌,除此以外的黏膜层癌都推荐进行D1手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可以切除的胃黏膜范围比EMR更为广泛,在临床应用上已渐趋成熟,在第3版的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将其列为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的项目,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比EMR会有所扩大,但尚待临床进一步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要成为一种治愈性手术必须达到两个标准:切缘干净、无淋巴结转移,这就要求术前诊断必须非常准确,超声内镜可较为准确地判断EGC的浸润深度和浸润范围,CT检查对胃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利。完成内镜切除后,密切随访内镜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同时性或异时性多灶病变并非少见,如果第2个或第3个病变符合标准也可以进行EMR。无淋巴结转移是决定ECG内镜下手术的先决条件,因为内镜手术无法进行淋巴结清扫。尽管内镜手术已经成为常用技术,但在实际中仍然限于肿瘤的大小和部位。病例的选择必须慎重,适应证的把握必须严格,不能因为选择微创手术而耽误治愈手术的机会。2改良胃切除术A(MGA)在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2版中,改良胃切除术A的适应证为:不能进行EMR的、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层癌,或分化型、直径<1.5cm、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下层癌。MGA范围就是D1+No.7淋巴结清扫。这种术式的改变也是基于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认识,大量研究发现,对于这类早期胃癌的病人,实施D1清除的预后和D2或更广泛淋巴结清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1根治术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5%和16.0%~20.6%,显著低于D2根治术(0~8%和28%~54%),这类病人选择施行MGA显然更有利于恢复及提高术后生活质量。3改良胃切除术B(MGB)在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2版中,适合进行改良胃切除术B者应为出现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低、却不能进行MGA手术的T1病例。具体适应证为: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下层癌,或者是直径<2.0cm、判断淋巴结转移为N1、以D1+β手术有望治愈的T1病例。许多针对术前评估为T1N0的黏膜下层胃癌的研究发现:直径<1.5cm肠型或者<1.0cm弥漫型的黏膜下层癌易伴有第1站淋巴结的转移。而直径超过此标准者则容易出现“第1站”和3组“第2站淋巴结”[胃左血管周围(No.7),肝总动脉周围(No.8)和腹腔干周围淋巴结(No.9)]的转移[1]。因此改良D2根治术范围就是第1站+上述3组淋巴结。回顾性研究表明:黏膜下层癌实施改良D2根治术病人的生存时间与标准D2根治手术无差别,但由于没有进行脾周(11p)和胰周(14v)等处的淋巴结清扫,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早期胃癌实施缩小手术最大的风险在于术前对癌的浸润或转移范围诊断不足,致使手术的范围未能够超过浸润或转移的范围,导致癌残留,使本来极具治愈可能的早期胃癌陷入治疗的困境。所以,对于早期胃癌病人选择缩小手术或者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术式,都应该严格遵守其适应证,切勿以癌残留的风险为代价追求时髦的手术方式。在不具备能够准确地进行术前分期的单位,仍应以手术彻底清除癌组织为首要目的。
4标准D2根治术D2根治术一直被作为胃癌的标准术式,也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在缺乏准确、细致分期技术的情况下,标准根治性手术仍然是早期胃癌合理的选择,在超出MGA或MGB手术适应证以外的黏膜下层癌出现第2站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很大,另外,如果对浸润深度的诊断出现误差,实际浸润深度超过术前诊断,则癌浸润或转移的范围会更加广泛。类似这种情况都应该实施D2手术。
5其他各种缩小范围的胃切除手术对于早期胃癌,除了上述常用的术式以外,日本学者还设计了多种缩小手术的术式。如属于缩小胃切除范围的胃节段性切除(SG)、近端胃切除(PG),属于保留胃部分功能类的保留幽门括约肌胃切除术(PPG)和保留迷走神经的胃切除术等。胃节段性切除是对胃体进行有限的部分切除,适于胃体中部的黏膜层肿瘤,亦可同时选择保留迷走神经分支。一般淋巴结清除的范围限于胃周围,但是若肿瘤位于小弯侧,则应该清除胃左动脉淋巴结。效果通常很满意。保留幽门括约肌胃切除术最早被应用于胃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此术式要求保留2cm的幽门环,适于胃中部的早期癌。由于保留了幽门,所以无法进行No.5和No.6淋巴结的清扫。该术式理论上可以更好地保留胃功能,减少倾倒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