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撤稿单

合集下载

我国媒体寻租现象研究

我国媒体寻租现象研究

我国媒体寻租现象研究---从繁峙“黑记者”事件到沈颢案摘要:媒体寻租在我国经历了从记者个人寻租,向以媒体为单位整体寻租的转变。

从“有偿不闻”,到直接寻求封口费乃至广告投放,反映的不仅仅是行业道德的滑坡,更是行业生态的坠落。

本文通过比较两则媒体寻租案例,试图论述双轨制下传统媒体由于体制妨碍,市场化转型不力,以及互联网改变阅读方式所带来的冲击,是我国媒体寻租现象产生的主要诱因,同时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媒体寻租双轨制有偿沉默媒介自律新媒体转型引言:2003年9月15日,由新华社揭露的山西繁峙矿难11名记者收取贿赂事件震惊全国,对媒体来说,时至今日,教训犹在眼前;而十一年后的2014年,国内享有盛誉的报人沈颢,因媒体寻租,对企业敲诈勒索,又被判以重刑。

十一年间,中国的媒体寻租模式已经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从最初的个人牟利行为,到一个媒体有组织的集体勒索。

而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逐渐蚕食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影响力大的寻租案件发生的更为频繁:2013年、2014年相继发生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傅桦案、《新快报》陈永洲案和《21世纪经济报道》沈颢案,带来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记者的地位下降,传统媒体的权威性饱受质疑,处境日益艰难。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各个行业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媒体寻租却仍然层出不穷,甚至愈演愈烈,各种原因值得人们深思。

本文将对比繁峙矿难“黑记者”案和沈颢案,探讨媒体寻租中变与不变的因素,揭示媒体寻租发生的社会原因和危害,并试图提出解决之道。

一、媒体寻租的源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从现代化传媒诞生之日始,媒体的活动中就伴随着寻租行为。

寻租(rent-seeking)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戈登·图洛克、J.布坎南和A.克鲁格提出,是指政府或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把权力商品化,或说是以权力为资本,去参加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行为①。

现代媒体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公众舆论机构,虽并不直接掌握行政权力,但由于其“信息把关人”的身份,从而可以利用与受众的信息不平等,进行有偏向性的信息传播,并寻求租金②。

网易公关案例

网易公关案例

为一个学计算机的倒霉妹子,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发现自己实在不擅长编程。

不能做程序员,又能做什么呢?不断的探索中,结合自己的兴趣,我逐渐发现自己对公关营销比较有兴趣,也准备寻求相关工作。

所以在这段时间找工作准备面试的时候,我花大量时间研究了多个大公司的公关案例,包括百度、腾讯、阿里巴巴、锤子、小米、华为、网易、新浪、360、聚美优品等等,也做了很多笔记。

所以在这里想结合自己做的笔记来强答一下这个问题。

看了已有的所有的答案,发现大家都在谈论BAT和360,少数提到了华为新浪小米,所以在此就不再赘述。

在此我想谈论一个被大家忽略的大公司——网易。

在众多互联网企业里,网易公关可谓独树一帜、剑走偏锋,常常不按常理出牌,却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实在是不应该被忽略。

下面就给大家细数几个网易公司公关的经典案例:1.网易化解“抄袭门”被称为2012年最佳危机公关众所周知,网易号称为新闻第一门户,旗下文学高手可谓数不胜数,到出现危机公关的时候,可谓每个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事件起因是12月24日,新周刊微博指责网易新闻客户端抄袭其文章,有理有据。

随后,网易新闻客户端就此发表了一封致歉信,此信语言机巧,写得非常巧妙,结尾引用了一句雷蒙德·卡佛的名言,“你不是你笔下的人物,但你笔下的人物是你。

”赢得网友一片掌声,瞬间完成逆袭。

具体内容如下:一开始新周刊指责网易新闻客户端抄袭其文章:网易新闻客户端是如此道歉的:@网易新闻客户端:一封致歉信。

@新周刊网易的致歉信写的很巧妙,语气温柔委婉,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但又不是低于尘埃,而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来沟通道歉,尤其结尾引用雷蒙德的名言,更是让整篇致歉信显得文采飞扬。

但是新周刊不服呀!妈蛋,明明是你家抄了我们的内容好不好。

现在摆出的姿态完全是作秀给网民看,早干嘛去了?还能不能愉快地道歉了?但是作为一家在国内比较知名的杂志,新周刊如果就这么接受网易的致歉或者以再以生硬的姿态来指责,未免不够风度,其结果可能会落个网友的口诛笔伐。

新闻传播视角下名人“被去世”现象分析

新闻传播视角下名人“被去世”现象分析

第12卷第15期Vol.12 No.15173一、引言在互联网背景下,名人“被去世”的新闻层出不穷,权威主流媒体也出现大量有关名人“被去世”的报道。

在多次转发有关公众名人“被去世”新闻的闹剧里,不负责任媒体的虚假信息报道一次又一次触碰了中国新闻媒介道德伦理底线,同时也让维护媒介道德伦理的大厦坍塌。

二、名人“被去世”新闻的特点(一)名人“被去世”新闻数量多每年经媒体正式发布或公开转发的名人“被去世”事件经常出现,这些新闻事件频频发生且每次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0年5月26日下午,余秋雨就微博对其“被去世”消息进行辟谣。

2016年9月13日,有一篇文章称六小龄童因病逝世于绍兴某医院,享年57岁。

随后,六小龄童不得不再次通过微博进行公开澄清,此信息最后被证实纯属谣言,相关图片均为拼凑。

2021年2月27日下午5点10分左右,吴孟达好友田启文公布吴孟达去世的消息,同时透露吴孟达是由于病情突然恶化而去世,但是在此之前,圈内一众好友便提前给他进行了一场“死亡预告”。

(二)名人“被去世”新闻传播速度快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新闻信息的网络传播速度也大大提高。

在网络媒体覆盖面非常广的当下,名人“被去世”的个人新闻动态信息首先可以通过一些网络新媒体、自定义媒体相继发布,之后名人“去世”的动态会在微博、微信等一些社交网络平台相继出现,一条虚假名人新闻信息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被“昭告于天下”。

以袁隆平“被去世”的信息为例,短短半个小时,全民就经历了一次名人“被去世”的传播。

(三)名人“被去世”新闻传播范围广网络传播糅合了大众单向传播和人际双向传播的信息传播特征,最终会演化成裂变式传播结构。

在裂变式传播结构中,传播源经过定量转发,便到达了激发层,传播效果进一步扩大后达到了裂变层,形成裂变式传播[1]。

根据裂变的传播原理,刚需让裂变的传播性更强。

例如,2017年9月13日10点45分,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发布了一条微博:“最励志的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走了!”当日11点05分,新浪财经发布该消息称,“褚时健去世享年89岁系中国最具有争议财经人物之一”,微博的传播速度之快,这条消息一出立即在微博引起轰动,很快到达变层,微信群、朋友圈等很快就被这条消息所占据。

期刊发表了怎么撤稿

期刊发表了怎么撤稿

期刊发表了怎么撤稿撤稿是指作者在稿件被期刊接受但尚未正式发表之前主动要求撤回稿件的行为。

撤稿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比如发现实验数据存在严重错误,发现论文中存在抄袭等不端行为,或者作者在投稿后考虑到其他期刊更适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等。

无论是什么原因,撤稿都需要作者慎重考虑,并且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

首先,如果作者决定撤稿,应该及时与期刊编辑部联系,说明撤稿的原因,并请求撤回已经提交的稿件。

在与编辑部沟通时,作者需要坦诚地说明撤稿的原因,诚恳地向编辑部道歉,并希望得到编辑部的理解和支持。

在撤稿信中,作者需要简洁明了地说明撤稿的原因,避免出现模棱两可的措辞,以免引起编辑部的误解或不满。

其次,作者还需要考虑撤稿可能对期刊和同行学者造成的影响。

撤稿会给期刊编辑部带来额外的工作量,也可能会影响其他已经参与评审的同行学者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作者在撤稿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并尽量减少给期刊和同行学者带来的不便。

另外,作者还需要注意撤稿后的后续处理。

一旦撤稿获得期刊编辑部的同意,作者需要及时通知其他相关人员,比如合作作者、实验室负责人等,告知他们撤稿的决定,并与他们商讨后续的处理方案。

同时,作者还需要留意期刊对于已经发表的预印本或者已经发布的新闻稿件等内容的处理,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或者误会。

最后,作者在进行撤稿决定时,还需要考虑自己的科研诚信和学术声誉。

撤稿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需要作者慎重对待。

作者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科研诚信,遵守学术规范,不得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学术道德和学术声誉。

因此,在撤稿时,作者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行为对科研诚信和学术声誉的影响,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私利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总之,期刊发表了怎么撤稿是一个需要作者慎重考虑的问题。

在进行撤稿决定时,作者需要及时与期刊编辑部沟通,坦诚地向编辑部说明撤稿的原因,并尽量减少给期刊和同行学者带来的不便。

同时,作者还需要考虑撤稿后的后续处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或者误会。

国内期刊发表论文撤稿

国内期刊发表论文撤稿

国内期刊发表论文撤稿最近,国内某期刊因为一篇发表的论文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被迫撤销了该论文的发表资格。

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学术界对于期刊发表论文撤稿的关注和讨论。

撤稿是指期刊因为某种原因决定取消已经发表的论文的发表资格,通常是因为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数据造假、抄袭等严重问题。

撤稿对于作者、期刊和学术界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负面效应。

对于作者来说,撤稿意味着他们的研究成果失去了发表的机会,可能会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质疑和批评;对于期刊来说,撤稿会损害期刊的声誉和信誉,影响期刊的发展和影响力;对于学术界来说,撤稿会影响学术研究的诚信和可信度,对整个学术体系造成负面影响。

针对国内期刊发表论文撤稿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如何有效避免和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

首先,期刊在审稿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论文的审查和核实,严格把关论文的学术质量和真实性,避免发表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

其次,作者在投稿前需要对论文进行严格的自查和核实,确保论文的学术诚信和真实性,避免因疏忽大意或者其他原因导致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此外,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也需要加强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学术人员的学术诚信意识和责任感。

除了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制止,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撤稿机制和规范。

一方面,对于已经发表的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期刊需要及时撤销其发表资格,并公开通报撤稿的原因和情况,以示对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严肃态度。

另一方面,对于被撤稿的论文作者和相关责任人,学术界和期刊需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以起到警示和震慑的作用,维护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总之,国内期刊发表论文撤稿是一个严重影响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问题,需要学术界、期刊和作者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避免和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

我们需要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制止,建立健全的撤稿机制和规范,共同维护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希望学术界和相关部门能够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学术诚信、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良好氛围,推动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民网删除稿件(帖文)申请登记表【模板】

人民网删除稿件(帖文)申请登记表【模板】

人民网删除稿件(帖文)申请登记表
填写说明
1.本登记表所填信息必须真实有效。

下载后,电子或人工填写内容均可,
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必须打印后经本人亲笔签字或加盖公章生效。

2.申请删除稿件,帖文需理由充足,针对删除的内容做逐一说明。

申请
论坛删帖,需另附删帖说明函,经本人亲笔签字或加盖公章后有效。

3.删除留言板内容,需在下表“标题”栏注明留言昵称、发表时间及发
表的IP地址,并将原留言内容先填写在“删除原因”栏中。

4.以个人名义申请者,除完整填写登记表外,还需提供本人身份证复印
件、删除稿件(帖文)的原因证明。

5.以单位(公司)名义申请者,除完整填写登记表外,还需出示单位(公
司)营业执照、经办人身份证件、工作证等原件的数码文件(或加盖公章的复印件原件)。

6.如属于委托删稿(帖),必须出示相关委托公证证明,证明双方的授权
委托关系,并单独填写委托人相关信息。

7.如申请人要求删除的稿件是由人民网转载其他网站的新闻信息,则还
需要申请人出示被转载网站或原创首发网站提供的删稿函一份。

8.登记表内灰色字体部分为注意事项,请务必遵照填写。

9.逐一对帖文所陈述的事实进行说明
备注外的删稿(删帖)材料可发送电子扫描件至:kf@;
人民网删除稿件(帖文)申请登记表
201 年月日人民网保留对删稿(帖)事宜的最终解释权
201 年月日人民网保留对删稿(帖)事宜的最终解释权。

学术期刊编辑视角下对学术不端问题的认知与应对思考

学术期刊编辑视角下对学术不端问题的认知与应对思考

为了规避自己的一稿多投行为而要求在其他编辑部 撤稿。还有一种类型就是作者将过往自己的已发表 稿件或者硕士论文“回炉重造”,拆分重塑,简单修 整编辑更换标题后再投。这种情况往往会伴随查重 率超标。因此,当论文通过初审进入编校流程后, 编辑人员要甄别作者无理由单方面提出撤稿行为。
4. 利用第三方机构代写买卖论文。机构代写论 文稿件总体上内容质量不高,内容拼盘类居多,结 构类型比较单一,简单综述性文章偏多,低水平复 述,无原创性观点,谈及问题层面比较浅,缺乏学 术性及创新性。此种情况的稿件大多不标注单位, 投稿机构随机性投稿,录用后视情况更换作者信 息。此类情况需要编辑人员凭借工作经验在初期进 行有效预防。
第4期
董媛媛:学术期刊编辑视角下对学术不端问题的认知与应对思考
91
甚至成为交易工具[4]。 2. 参考文献问题。为了提高影响因子的非学术
的有目的引用或者不合理引用。参考文献显示的是 文章的学术研究水平,但在最终呈现上,编辑部为 了提升自身的相关指标会在稿件处理流程中参与 作者的文献引用,甚至提出技巧性引用建议。
二、期刊学术不端问题认知与应 对解析
近几年来,从翟天临事件,到湖南大学硕士生 毕业论文抄袭,再到同行评议造假,以及 2020 年 7 月天津大学与厦门大学两名毕业生虽然在工作中采用了各种手段防治 学术不端问题,但是甄别难度越发升级。准确判断 并及时修正学术不端问题,在编辑环节中就显得格 外重要。
常见情况是在同一篇文章中一图多用,或者伪 造数据,此类问题隐蔽性较强,一般需要先在收稿 环节对作者作出文责自负提示,以起到警示作用。 再者需要编辑人员提升图表审核能力。
6. 不规范引用参考文献。一是对参考文献的引 用不做规范标注,导致查重率超过标准要求;二是 过度引用,大段落直接引用,导致查重不过,有抄 袭嫌疑;三是为了凑数参考文献,虚假标注与文章 内容无关的文献信息。此类情况最大问题是引发后 续的稿件查重超标。

腾讯新闻撤稿函样本

腾讯新闻撤稿函样本

腾讯新闻撤稿函样本
撤稿函,即是在稿件未被新闻局或作者修改过的情况下,通过媒体向公众发表的文章。

由于不是由官方发布的新新闻或者与原内容无关的信息,在某些人(编者注:指被删除文章)认为“很有可能”和此前没有出现过,或由于某种原因没能及时发现并更正的情况下发出。

我们通常会要求撤稿。

本文选取了腾讯新闻刊发过的腾讯新闻撤稿函样本,供大家借鉴。

参考样本1:原文摘自南方周末《腾讯新闻撤稿函样本1:未发布也不同意》、《腾讯新闻撤稿函样本22页》(注:本文节选自张越主编《互联网时代“大V”撤稿之道:互联网新闻管理新规解读》)等相关文章,供交流学习。

样本1:
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认为,原告要求撤诉的理由正当,请求法院确认原告在诉争案件中胜诉的行为合法。

对此,腾讯新闻向原告表示,“这是(起诉)程序上的一个问题。

”在原告提起诉讼前,本案诉争案件是由人民法院委托北京律师业协会进行处理的调解协议仲裁和诉讼。

法院要求双方先自行解决纠纷或先由消费者协会提起调解组织申请。

因双方协商不成,且双方为共同诉讼人或被告席等情况未披露,法院要求双方先自行解决纠纷或调解组织申请仲裁和起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