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在中国_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结构语言学

中国结构语言学

中国结构语言学一、音系学研究音系学是研究语言中音的系统及其结构的学科。

在中国结构语言学中,音系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发音、音素、音节、声调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汉语的音节和声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汉语语音的特性和规律,进一步理解汉语的语音结构和演变。

二、句法学研究句法学是研究语言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学科。

在中国结构语言学中,句法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词法、句法、时态、语态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汉语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汉语的语法特性和规律,进一步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演变。

三、语义学研究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的意义和理解的学科。

在中国结构语言学中,语义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词汇意义、语境意义、比喻意义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汉语的词汇和句子意义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汉语语义的特性和规律,进一步理解汉语的意义表达和演变。

四、语用学研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与语境关系的学科。

在中国结构语言学中,语用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话语分析、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汉语的使用场景和语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汉语语用的特性和规律,进一步理解汉语的使用方式和演变。

五、社会语言学研究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中国结构语言学中,社会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社区差异、方言、语言与身份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汉语在不同社区和方言中的使用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汉语社会语言的特性和规律,进一步理解汉语的社会属性和演变。

六、历史语言学研究历史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学科。

在中国结构语言学中,历史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汉语的历史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汉语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汉语历史语言的特性和规律,进一步理解汉语的历史属性和演变。

七、方言学研究方言学是研究方言的形成、分类、特征和变化的学科。

在中国结构语言学中,方言学研究主要关注汉语的各种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汉语的不同方言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汉语方言的特性和规律,进一步理解汉语方言的特点和演变。

从语际语用学研究视角看我国外语语用教学

从语际语用学研究视角看我国外语语用教学
2 0 ) 03。 . 3语 际语用学的概念及研究范畴 外语或二 语语 用教学属 于语际语用学 的研究范畴。 名 顾
语教学现状讨论在我 国外语 环境下开展专 门的英语语用 教 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并据此对我国外语 语用教学 提出一些
建议 。 2语用能力的界定及 其与语法能力 的关 系 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它指人们在 言语交际活动中能够适宜 、得体和有效 地使 用和理解语 言 ,
讨我 国外语环境 下开展英语语用教学的必要性和 可行性 , 对我 国外语语用教学提 出了一些建议 。 并 关键词 : 际语用学 ; 用教 学; 语 语 必要性 ;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0 0 文献标识 码: 文章编号 :0 9 3 5 ( 0 0 0 - 1 7 0 H — A 1 0 — 9 8 2 1 )5 0 4 — 2
Rfcn ri nug rg acnt coi C i ruhI eagae rg t e pcv eetg nF e n agae am t sutn hn t og t nug amac r ete l i o o gL P iI r i n ah nd P iP s i
Z HA O n —p n Yo g期 ) 1
齐齐哈 尔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J u a o qhrJ no ec es Co e e o r l fQiia u irT ah r’ Bg n
N o. 2 0 5, 01
Ge e  ̄. o 1 7 n r N . 1
得到 国内外研究者和广大外语 教师的重视 和关注 。 在我 国外 语环境下 ,英语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日益得到人们 的认 可 , 语 用能力的培养也成为英语 教学 的重要任务与 目标 。 本文 旨在引入 国外语 际语 用学研究结 果并结合我 国外

应用语言学研究与展望

应用语言学研究与展望

应用语言学研究与展望陈雅萱一、应用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一)应用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1.我国应用语言学的萌芽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例如孔子办学,就开设了“文学”和“言语”两科,在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但是都是处在自发状态,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和体系。

从整体上来讲,还是处在传统语文学的阶段,即文字、音韵、训诂,只是为经典作注释。

2.晚清到民国成立时期。

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出版,是中国形成独立语言学的标志。

3.二十世纪初到建国前。

主要是围绕白话文运动开展的,其内容主要是要使白话文取得书面语的正统地位。

4.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

主要是语文知识普及阶段。

《人民日报》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讲话》,并且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1955年10月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确定“普通话”的内容,在会后实施了《汉语拼音方案》。

为了促进汉语规范化,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1956年起开始编纂《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正式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规范性词典。

5.改革开放以来。

应用语言学科成立以及蓬勃发展。

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应用语言学学科成立的第一个标志。

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创刊。

《语言文字应用》的创刊使应用语言学有了专门的阵地。

(二)应用语言学在国内的研究现状近20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的应用语言学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个十分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用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新型学科,这些新型学科大都和应用语言学有密切关系,甚至本身就是应用语言学的内容。

这说明应用语言学在中国已经发展成熟。

在这些新型学科中,计算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速度上无疑将会处于领先地位,将可能是中国语言学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

1.在计算语言学方面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影响到所有学科的研究工作。

语用学在中国_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语用学在中国_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起步于80年代初期的我国语用学研究在英汉对比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语境和语用意义研究语用翻译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并呈现出一展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应把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和沟通外语研究和汉语研究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流些好的发展态势
第 17 卷第 1 期 2001 年 2 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2662( 2001) 01- 0037- 04
语 用 学 源 于 哲 学 和 逻 辑 学, 它 最 早 由 美 国 逻 辑 学 家 CharlesW Morris 在 1938 年写的 符号 理论 基础 中提 到 : 语用 学作为符号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 研究 符号与符号解 释者的关 系 , 研究 符号的有生命方面 , 即 所有心理、 生理和社会现象 。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而得 到国际学 术界的承认有三个标志 : 一是 1979 年 语用学杂 志 ( Journal of pragmatics) 创 刊 , 二 是 1983 年 第 一 本 语 用 学 教 科 书 ( S C Levinson: pragmatics) 问 世 , 三是 1986 年 国际 语 用学 会正 式成立。 语用学的发展分为三个 阶段 : 70 年 代是语 用学的 兴起阶 段 , 80 年代是它的定 型阶段 , 90 年代是这 个学科 的成熟、 丰满 期。 研究符号作用 下出现的
何兆熊教授 , 两人均为 博士生 导师。何 自然 的 语用 学概 论 ( 1988) 和何兆熊的 语用学概 要 ( 1989) 成了 外语 界最 具影响 的语用学普及读物和参考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河 南大学的 徐盛恒教授 , 他 90 年代以 来以其 对语用 理论的 阐释 , 尤其是 对会话含义理论的研究系列 , 在外语界独树一 帜。 二、 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内容 在引进 国外语用学研究 成果 的基 础上 , 我国 开展 的语用 学研究大致可分三个方面 : 1 面向外语教学的语用学研究。首先引起研究者兴趣的 是外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失 误 , 例如 何自然 ( 1984) 、 何自 然与阎庄 ( 1986) 、 黄次 栋 ( 1984) 的文 章注 重外 语语 用法 的特 点 , 指出汉语与外语语用法的差异 , 对提高学生外语 的语用能 力有很实在的价值。与外语教学相关的是翻译的语 用对比研 究, 许 多 文 章 探 讨 翻 译 中 的 语 用 等 值 问 题, 如 何 自 然 ( 1988a) 、 张亚非 ( 1987) 。在译文 中可 以在多 大程 度上 引进外 语语用成分的问题 , 如黄家修、 谢宝瑜 ( 1990) 、 黄金棋 ( 1988) 。 无论是 外语教学还是翻 译 , 语用 方面的 研究 都跟 中外文 化差异的研究密切相关 , 两者往往很难分 清。例如邓炎 昌、 刘 润清( 1991) 谈的是 英汉语 言文 化对 比 , 其 中有 许多 涉及 英汉 语用 特 点 的 对 比。 高 一 虹 ( 1991) 、 何 自 然 ( 1993) 、 王得杏 ( 1990) 也都把语用研究置于文化差异研究的大背景之下。 这一类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中外不同文化和语言 之间的差 异 , 对人类语言在语用上的一些共同规律不 太注意 , 当然也有 例外 , 如何自然 ( 1991) 谈的 移 情 问题 就是 语用中 的普 遍现 象。 2 面向汉语语法和语用法开展的研究。从 马氏文通 开 始 , 近一百年来我国的 汉语学 界就不 断借鉴 和运 用西 方语法 结构主义语法凭借的 分布 方法都曾被系统地用于 汉语语法 的描写。国 外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也影响到我国对 汉语的研 究 , 特别是汉语语法的研究。范 开泰 1985 年在 中 国语文 首 先发表 语用分析说 略 一文 , 举例说 明了语 用分 析对 汉语语 法研究的意义 , 语用 作为跟 句法和 语义相 关联 的一 部分开 语义、 语用 ) 相互关系的讨 论在汉 语界 开展得 很热 烈 , 参看施 关淦 ( 1991) 和范晓、 胡裕树 ( 1992)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从 1989 年起设立 汉语运用 的语用原 则 课题 组 , 运 用国 外语 用学的 原理和方法研究汉语语法和语用法 , 部分成果 见 语 用研究论 集 ( 1994,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 ) 。一 个主要的 研究方 向是用 语用原则对 汉语 语法 中过 去难 以解 释 的现 象作 出 系统 的解 释 , 如沈家煊 ( 1987, 1989, 1992) 。另一个 就是语法 ( 句法 ) 是语 用法约定俗 成或 凝固 化 的 结果 , 因 此对 语用 法 如何 语法

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国内外英语语用迁移研究综述_0

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国内外英语语用迁移研究综述_0

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国内外英语语用迁移研究综述语际语用学框架下的语用迁移研究,国外主要以Kasper、Baron、Blum Kulka、Takahashi&Dufon的研究为代表,针对语用迁移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均得出了有力、较令人信服的结果。

而国内研究以何自然、刘绍忠等的研究为代表,并且国内学者从语用失误、语用迁移、话语策略、礼貌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但国内的研究成果相比国外来说,成果较有限,特别是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文章展望了语用迁移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

标签:语际语用学;语用迁移;正负迁移语际语用学是二语习得和普通语用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学习者的目的语言语行为的实施及其语用能力发展的科学。

20世纪80年代,语际语用学渐具雏形。

驰名中外的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跨文化言语行为研究项目)确立了语际语用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该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以Blum-Kulka、Kasper、House、Olshtain、Bardovi-harlig、Rose 等为代表。

语际语用学是迄今为止研究中介语的最高层次的学科理论。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①语用理解;②言语生成;③语用发展;④语用迁移;⑤交流效果(Kasper&Blum-Kulka,1993)。

Bardovi-Harlig(2002)认为语际语用研究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以下四个方面的成就:①目的语言语行为研究;②语际语言语行为研究;③语际语言语行为比较研究;④语际语语料诱发方法研究。

本文主要综述在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国内外英语語用迁移研究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语用迁移的概念可解释为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的语用规则的现象。

一、国外语际语用学框架下英语语用迁移研究现状国外在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对英语语用迁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研究领域:一是语用语言迁移,另外一个是社交语用迁移。

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

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

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在不同社会上下文中的意义和功能。

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语用学研究的起源到现在,语用学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语用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英国,40年代初期出现了关于语言使用的理论,其中以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和Searle的文字行为理论为代表。

70年代,Grice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和“言语暗示”,进一步推动了语用学的研究。

此后,话语分析和话语研究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分支。

随着语用学的不断发展,也涌现出了其他相关学科,如跨文化语用学、批评语用学等。

二、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言语行为和意义理论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言语中总所包含的某个动作,例如请求、命令、询问、答复等,与其它学科比起来,在语用学的研究中,言语行为一直是固有的中心问题。

2. 言语合作原则在交际过程中,讲话者必须遵循言语会话合作原则,即“最小化信息量原则”、“最大化表达力原则”、“言语合适原则”、“言语真实原则”。

3. 言语间接指称言语暗示是称呼接受对象所采用的语言技巧,即不直接说出意思,而是运用某些语言手段间接表达,使听者领悟到讲话人的意图。

三、语用学的研究意义1. 理解和解释意义语用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和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理解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推测演讲人的观点和态度等。

2.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语用学是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下的言语交流规范与差异的学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不同语言和文化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判断和解释的规则和方式等。

这对于跨文化交际非常重要。

3. 教育和沟通语用学对于语言教育和沟通也有一定的帮助。

实践证明,语言表达不当往往导致沟通中出现误解和矛盾,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四、语用学的现状和趋势当前,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普及推动语用学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语行为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30年来语用学在中国的引进、研究及其发展状况

近30年来语用学在中国的引进、研究及其发展状况
第2 8 卷第 5期
2 0 1 4年 1 O月
文章编号 :1 6 7 4 — 0 8 8 2 ( 2 0 1 4 ) 0 5 — 0 0 6 6 — 0 3
山西 大 同大 学 学报 ( 社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x i D a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又 出现 了三个 新兴 门类 : 历史 语 用学 、历 时语用 学 和文学 语用学 。 目前语 用学发 展理论 关 注语 言使 用
学科是 1 9 7 7 年荷兰出版的《 语用学杂志》 和1 9 8 8 年 “ 国际语 用学会 ” 的成立 以及 L e v i n s o n的《 语用学》
的出版 。从其 作 为一 门独 立 的学科诞 生 到现 在 ,国

二 、国外 语用 学发展概 述
( 一) 语 用学的研 究 范围
关 于语用 学研究 国外
涌现 出两大学派 : 英美学派和欧洲大陆学派 。这两 大学派对语用学的研究侧重点并不相同。英美学派 对语用学的范围划分较为严格 , 比较接近传统的语 言学 , 认为它与研究句子结构和语法有关 。它将指
引言
示 语 ,言语 行 为 ,会话 含 义 理论 ,预设 以及会 话 结 构 等作 为语 用学 研究 的基 本 内容 , 这些 方 面的研 究 都 直接 或 间接地 同话 语 意图 的推导有 关 。而欧 洲大
陆学 派对语 用学 的研 究 范 围理 解较 广 , 他们 强 调 了
语用学 ( p 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 g ma t i c s ) 这 一 概 念最 早 是 由美 国哲

简析我国语用学的研究现状

简析我国语用学的研究现状

主要研究者为钱冠连、 沈家煊 、 自然、 何 束定芳 、 索振 土特色 。因此钱冠连在 20 01年召开 的第七 届全 国语
羽、 文旭 等 。4 语 用学 研 究 方 法 问题 。 主要 探 索 者 用 学研讨会上 指 出, 学术 原创 性 、 术视 野和 研究 . 在 学
有何 自 、 然 徐盛桓 、 胡壮麟、 岗、 洪 蔡曙山等。5 语用 方法 、 . 选题 、 语料 运 用 、 写语 用 学 发展 史 这 五个 方 撰 与翻译 。主要 研 究 者 有何 自然国际主流 。
熊学亮 、 向明友 、 东 明 、 俞 cur ) hee 同年 出版 的《 用 学 : 言 顺应 理 论》 究 。主要研究者有 钱冠 连 、 n 语 语 。 ( )0年代 的成熟 , 39 主要 标 志是 J. L.Me 93年 冉永平、 y19 韦汉 、 刘绍忠、 陈忠、 张绍杰 、 杨忠等。1. 1语 何 刘 熊 的 Pam t s —A nrd c o 、 rg ai — c n It ut n J.T o a 5 境 研究 。主 要研 究 者 有 胡壮 麟 、 兆 熊 、 绍 忠 、 o i h m s1 9 9 王建华等 。1. 2 语码 转换 研究 。主要 研 究者 有 年 的 Menn neat n A nrd c o oPa. 学亮 、 a igi Itr i : nIt ut nt rg n co o i 王瑾等 。l. 3 礼貌 研究 。主要 研究 者 有何 兆 m t s G . ue1 9 ai 和 c Y l 9 6年 的 Pama c。 中 国语 言 何 自然 、 rg t s i 学 界将 此理论 运 用到 了汉语语 用学 的研究 中 。

熊 、 日国、 绍 忠等 。l. 顾 刘 4 实证 研 究 。 主要 研 究 者 有 何 自然 、 阎庄 、 冠连 、 钱 刘绍 忠 、 岗等。l. 洪 5理论 独 创 性 。主要研究 者有徐盛桓 、 日国等 。 顾 事实上 , 上述问题反 映了 5个 研究重 心 :1与 国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 ( grammaticalization) 的 过 程 也 开 始 有 所 研 究 ( 如 沈 家 煊 , 1993a) 。对汉语语法中常 见的省略和 隐含现 象也有 人从语 用 的新 角度 加 以考 察 ( 见 程雨 民 , 1990; 范 开泰 , 1990; 施关 淦 , 1994; 徐纠纠 , 1993) , 对汉 语歧义 句的研 究也开 始把语 用因 素 造成的歧义 跟 句法、 语 义层 面 上 的 歧义 区 分 开 来 ( 王建 华 , 1987) , 对句子 话题 ( topic) 和 评述 ( comment) 的划 分也有 人 通过汉语会话 结构 中 邻接 对 ( adjacency pair) 和 语气 词的 分 析提出新看法 ( 沈家煊 , 1989) , 对 汉语中的 语用 否定 也有 较 全面的描写和讨论 ( 沈家煊 , 1993a; 徐盛恒 , 1994) 。 这方面的研究特点除 了以 汉语为 主要 研究对 象外 , 就 是 把语用学限制在一个规 定的范 围内 , 即主 要研 究语用 法和 语 法 ( 句法 ) 的关系。这样严 格地 限制语 用学 的研究 范围 , 可 以 把语用学跟社会语言学、 心理 语言 学和一 般的 功能主 义语 言 学区分开来 , 从而保 持住 ( 按另 一种观 点也许 是不 利于 ) 语 用 学作为一个独立分支的地位。结合汉语语法开 展的语用研 究 一方面拓宽了汉语语法 研究的 范围 , 从对 汉语 语法事 实的 描 写提高到对语法事实的 解释 , 语法化 的 研究 又把语 法的 共 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结合 起来 , 对汉 语语法 研究 的深入 有积 极 的意义 ; 另一方面 , 又可以从汉语的角度对主要 建立在西方 语 言基础上的语用学理论加以验证、 修正和补充。总 的来说 , 这 方面的研究开展的还很不够 , 亟需加强。 3 语用学理论的研究。这方面的 研究更加注重对一般语 言规律的探讨。这一类研 究在 国内也 比较 薄弱 , 基本 上是 对 西方现有的语用学理论加以评论、 修正和补充 , 大致集中在 以 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下属 的各条会话 准 则提出不同的看法 ( 如钱 冠连 , 1986, 1989) , 新 格赖斯 会话 含 意理论 出 现后也 有人 ( 徐 盛恒 , 1993, 1994 等 ) 对 这种 语用 推 导机制修正和补充 , 进而提 出自 己的 会话含 意理 论框架。 二 是对 礼 貌 原 则 的 探 讨 , 顾 曰 国 ( 1990 ) 结 合 汉 语 对 Brown&Levinson( 1987) 提出的 礼貌原则 和 面子 概念作出 重 要修正 , 很有影响。三是有关 言语行为 理论的讨 论 , 顾曰 国 ( 1993, 1994) 提出言语行为 不是说 话人单 方面的 行为 , 而是 与 大范围里加以考察 , 很有新意。另外 , 对国外讨 论颇多的语 用 学与语义学、 句法 学 的 分界 问 题 也 有人 作 过 评 述 ( 沈家 煊 , 1990) 。对这 个涉及语用学独立地位的 重要问 题 , 外 语界似 乎 不感兴趣 , 倒是 汉语 界 有很 热 烈 的讨 论 ( 见施 关 淦 , 1991; 范 晓、 胡裕树 , 1992; 寥秋忠 , 1994; 杨成 凯 , 1994) 。关于 预 定义 要的理论问题 , 国 内几乎没有什么深入的讨论 , 但 用 预设 的 概念来分析汉语语法不乏成功之作 ( 如马希文 , 1985) 。 三、 我国语用 学研究的成果 中国的语用学研究始于 80 年代初 , 80 年代后期有了大 的 发展 , 从 1989 年我国 首届 语用学 研讨 会 至今 , 先 后召 开过 五 次全国性研讨会和两次 会话含 意理论 研讨 会 , 成果越 来越 明 显 , 研究队伍在扩大。应该说 , 在起步晚、 资料匮乏 的情况下 ,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应充分肯 定的。我国学 者
2662( 2001) 01- 0037- 04
语 用 学 源 于 哲 学 和 逻 辑 学, 它 最 早 由 美 国 逻 辑 学 家 CharlesW Morris 在 1938 年写的 符号 理论 基础 中提 到 : 语用 学作为符号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 研究 符号与符号解 释者的关 系 , 研究 符号的有生命方面 , 即 所有心理、 生理和社会现象 。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而得 到国际学 术界的承认有三个标志 : 一是 1979 年 语用学杂 志 ( Journal of pragmatics) 创 刊 , 二 是 1983 年 第 一 本 语 用 学 教 科 书 ( S C Levinson: pragmatics) 问 世 , 三是 1986 年 国际 语 用学 会正 式成立。 语用学的发展分为三个 阶段 : 70 年 代是语 用学的 兴起阶 段 , 80 年代是它的定 型阶段 , 90 年代是这 个学科 的成熟、 丰满 期。 研究符号作用 下出现的
何兆熊教授 , 两人均为 博士生 导师。何 自然 的 语用 学概 论 ( 1988) 和何兆熊的 语用学概 要 ( 1989) 成了 外语 界最 具影响 的语用学普及读物和参考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河 南大学的 徐盛恒教授 , 他 90 年代以 来以其 对语用 理论的 阐释 , 尤其是 对会话含义理论的研究系列 , 在外语界独树一 帜。 二、 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内容 在引进 国外语用学研究 成果 的基 础上 , 我国 开展 的语用 学研究大致可分三个方面 : 1 面向外语教学的语用学研究。首先引起研究者兴趣的 是外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失 误 , 例如 何自然 ( 1984) 、 何自 然与阎庄 ( 1986) 、 黄次 栋 ( 1984) 的文 章注 重外 语语 用法 的特 点 , 指出汉语与外语语用法的差异 , 对提高学生外语 的语用能 力有很实在的价值。与外语教学相关的是翻译的语 用对比研 究, 许 多 文 章 探 讨 翻 译 中 的 语 用 等 值 问 题, 如 何 自 然 ( 1988a) 、 张亚非 ( 1987) 。在译文 中可 以在多 大程 度上 引进外 语语用成分的问题 , 如黄家修、 谢宝瑜 ( 1990) 、 黄金棋 ( 1988) 。 无论是 外语教学还是翻 译 , 语用 方面的 研究 都跟 中外文 化差异的研究密切相关 , 两者往往很难分 清。例如邓炎 昌、 刘 润清( 1991) 谈的是 英汉语 言文 化对 比 , 其 中有 许多 涉及 英汉 语用 特 点 的 对 比。 高 一 虹 ( 1991) 、 何 自 然 ( 1993) 、 王得杏 ( 1990) 也都把语用研究置于文化差异研究的大背景之下。 这一类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中外不同文化和语言 之间的差 异 , 对人类语言在语用上的一些共同规律不 太注意 , 当然也有 例外 , 如何自然 ( 1991) 谈的 移 情 问题 就是 语用中 的普 遍现 象。 2 面向汉语语法和语用法开展的研究。从 马氏文通 开 始 , 近一百年来我国的 汉语学 界就不 断借鉴 和运 用西 方语法 结构主义语法凭借的 分布 方法都曾被系统地用于 汉语语法 的描写。国 外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也影响到我国对 汉语的研 究 , 特别是汉语语法的研究。范 开泰 1985 年在 中 国语文 首 先发表 语用分析说 略 一文 , 举例说 明了语 用分 析对 汉语语 法研究的意义 , 语用 作为跟 句法和 语义相 关联 的一 部分开 语义、 语用 ) 相互关系的讨 论在汉 语界 开展得 很热 烈 , 参看施 关淦 ( 1991) 和范晓、 胡裕树 ( 1992)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从 1989 年起设立 汉语运用 的语用原 则 课题 组 , 运 用国 外语 用学的 原理和方法研究汉语语法和语用法 , 部分成果 见 语 用研究论 集 ( 1994,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 ) 。一 个主要的 研究方 向是用 语用原则对 汉语 语法 中过 去难 以解 释 的现 象作 出 系统 的解 释 , 如沈家煊 ( 1987, 1989, 1992) 。另一个 就是语法 ( 句法 ) 是语 用法约定俗 成或 凝固 化 的 结果 , 因 此对 语用 法 如何 语法
38
商丘 师范学 院学报
2001 年
观结构论 ( 1988 年 2 月 ) , 许国璋 1989 年摘 译了奥 斯汀的 论 言有所为 ( 语言学译丛 , 1989 年第 1 辑 ) , 对指示、 预设和会 话结构等问题也都有涉及。 在我国 语 用学 的 引 进 和研 究 中 值 得一 提 的 人 物有 两 何 广州外国语学院 的何自 然教 授和上 海外 国语 学院的
意义研究、 语用翻译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并呈现出一些好的发展态势 。今后 , 发 展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 应把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和沟通 、 外语研究和汉语研究相结合 、 形成自己的流 派作为主要任务 。
关键词 : 语用学 ; 中国语用学研究; 语用法 ; 语境 中图分类号 : H03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全面。 80 年代 , 继胡 壮麟 先 生之 后 , 还 有 : 倪 波 ( 1982) 、 黄宏煦 ( 1982) 、 程雨 民( 1983) 、 刘 保 山 ( 1983) 、 何 兆 熊 ( 1983) 、 寥秋忠 ( 1985, 1986) 、 花永年 ( 1986) 、 陈 平 ( 1987) 、 刘润 清 ( 1987) 、 彭兴 中 ( 1988) 、 杨性义 ( 1988) 、 沈家煊 ( 1988) 、 邓旭东 ( 1988) 、 段开成 ( 1988) 、 戚雨村 ( 1988) 等分别发表了语用学某一个或几个方 面 课题的评述、 介绍文章 , 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语 用学的引进 与 介绍。 90 年代有 : 钱冠连 ( 1990, 1991) 、 张亚 非 ( 1992) 、 曲卫 国 ( 1993) 、 徐盛恒 ( 1993a, 1993b, 1994, 1995) 、 何自然 ( 1995) 、 范文 芳 ( 1995) 等都比较迅捷地将国外 语用学的 最新动态 介绍给 国 内读者。 直接发表某一原著的翻译也是一种引进。 何自然教授 在 1983 年译了英国 著名语言学家 L Loveday 的论文 语用学与 外 我们把语用学看成语言与文化交际中的认知科 学与社会 科学 , 语用归根到底是对语言意义的研究 , 大致包括 以下几个 主要内容 : ( 1) 指别 ( deixis) , ( 2) 预 设 ( presupposition) , ( 3) 会话 含义 (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 , ( 4) 会 话 结 构 ( 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 ( 5) 言语行为理论 ( speech acts) , ( 6) 合作原则 ( cooper ative principle) , ( 7) 礼貌原则 ( polite principle) 。 一、 语用学的引进 率先向国内读者全面介绍语用学的是北京大学 的胡壮麟 教授。他在 国外语言学 ( 1980 年第 3 期 ) , 以 语 用学 为题 , 从语用学的对象和方法、 各个语言学派对语 用学的评论、 语用 学规则这四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语用学。该文有两 个明显的 特点 : 一是最早明确介绍一门新学科 , 二是涉及各家 各派较为 收稿日期 : 2000- 04- 16 作者简介 : 徐敏 ( 1971- ) , 女 , 湖南益阳 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 语教学 , 讲前提的语用 意义和 间接 言语行 为。后 来 国外 语 言学 发表 了一 系列 的翻 译文 章 , 如沈 家煊 的 语 用 学概 观 ( 原著者为瑞典的 Allwood) , 该文谈到了语用学的历史与定义 , 语用学论题 , 当 前语 用学 的 实际 用途 。后来 , 他又 在该 刊 的 1986 1987 年连续五期发表了 语 用学论题 。以后 发表的 有 价 值 的 翻 译 文 章 有 : 王 志 译 的 意 大 利 的 V Volterra 和 F Antinucci 写的 儿童语言 中的否 定句 : 语 用学 的研究 ( 1986 年 3 月 ) , 常宝儒译述 的关于前苏联 ! ∀# ∃ % 的 言语 行 为理论 : 对合流派和倾 向的概 述 ( 1987 年 3 月 ) , 袁义 译的 美 国 Deboran Tannen 的 跨文 化言 语交 际中 的语 用学 1987 年 3 月 ) , 赵斌译的 C F Feldman 旧 语用 学与 新 语 用学 : 对 一 场革命的反思 ( 1988 年 2 月 ) , 钱敏汝的 范 戴依克的话语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