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概述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关于量的准则 ——信息不足 例如: 妈妈:暑假作业完成了吗? 儿子:算术做完了。 作者:我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 编辑:我觉得字迹挺工整。 ——信息过量 甲:刚才给你打电话的是谁? 乙:是我的女朋友。她又漂亮、又能干、 又活跃,她们单位的人都叫她做“演员出身的 女强人”。
描写语用学的基本观点是:
⑴随着对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学科知识 研究的加深,人们了解到语言中的有些现象 只能从语用角度入手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⑵用语用学去解释语言现象比用语义学去解决 显得更充分、更简便。 ⑶句子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示的实际 含义有时是有距离的,语用学却帮助听话人 接上这段距离。 ⑷语境因素能决定人们对话语作出不同反应和 使句子结构的功能产生变化。
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 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确认。此后, 1983 年莱文森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 则》出版,1985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语用学 研讨会, 1986 年初成立了国际语用学学会。并确 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 它的学术刊物。
判别以相关准则为基础,进而考察其他准则:
完全相关——遵循“质”(不需语用推理)
——违反“质” 合作 不愿
提供答案……
部分相关——违反“量”(过量或不足)
——违反“质”
——违反“方式” 不提供答案
施为性行为可分为五大类—— 1.表态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许诺、警告、恫吓、威胁等,即发话 人表示自己的态度,将要做什么或采取什么 样的行动。例如: “我保证一定把教室打扫干净。” “明天你要是迟到,以后我就不让你参 加了。” 前一句是许诺,后一句是警告。
语用学概述

语用学概述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功能。
在语用学中,人们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目的和效果,以及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际规则和共同理解。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功能和意义。
与语言学关注语言结构和规则不同,语用学关注的是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实现交际目的和达到特定的效果。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行为,包括言语行为、言语意义和交际规则等方面。
二、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言语行为、言语意义和交际规则等方面。
言语行为是指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和目的,包括陈述、疑问、命令等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
言语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包括词义、句义和篇章意义等方面。
交际规则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遵循的规范和约定,包括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言语行为准则等方面。
三、语用学的研究方法语用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分析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
其中,语料库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真实语言数据来揭示语言使用的规律和变化。
实验研究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来观察和分析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行为和反应。
此外,调查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语用学的研究中。
四、语用学的应用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语用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提高语言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其次,语用学可以用于教育和教学领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应用技巧。
此外,语用学还可以应用于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测试的设计,以提高教学和评估的效果。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功能。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言语行为、言语意义和交际规则等方面。
语用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分析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其中包括语料库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法。
语言学概论 语用概述

语言学概论语用概述语言学概论-语用概述一、语用概述一、语用与语用分析的意义1.语用:是指人在一定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
2.语用学:研究语言运用规律的科学。
3.语用分析的意义:能够进一步介绍用现代汉语交流信息的通常规律,能够深刻理解在存有特定内容和特定语境的前提下,如何调动汉语的各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并使骂人者能够精确地传情言之有物、拨号者能够以获取话语原意,以达至交际的目的。
二、语用分析的有关要素(一)发话者:语言信息的发出者。
1.重点分析发话者的语用意图在通常情况下,应承者(包含说者和作者)都就是必须通过讲出某些话以同时实现一定的语言外的目的,即为语用意图。
例如:想让别人关上门(语用意图)a.请你关上门。
(请求)b.我命令你关上门!(命令)c.你若不关门我就不跑了!(威胁)2.分析应承者同时实现意图的语用策略语用策略:就是应承者用什么方式非政府话语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K568话者认知其语用意图并在拨号者身上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1)从未知信息至未明信息的策略(2)语境信息优于话语信息的策略比如:一部小说中存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至澳门狂打赌,赢得一干二净。
有人不知情,想要恳请他冠名慈善事业,知情者便说道:他刚从澳门回去,缺钱了!(3)语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的表达选择策略(二)受话者:听话人或信息接受者。
对于拨号者而言,最关键的就是所云应承者的语用意图。
比如:a:面条里Though辣油吗?b:我就是地道的四川人。
(三)话语内容:应承者用语言符号抒发的具体内容。
比如:1.这种药对高血压存有好处。
2.你好!(问候语)(四)语境:语言使用的环境,也就是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
语境由以下两方面构成:1.言内语境:即上下文语境2.言外语境:即为言语抒发时的具体内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说时代、社会、民族、交际个体等因素。
这两大语境,实际上只是一个潜在的语境。
当我们理解某一话语时,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语境因素起主导作用。
公共基础知识语用学基础知识概述

《语用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基本概念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语用学不仅仅研究语言的字面意义,更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交际意图以及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互动。
语用学旨在揭示这种互动中的各种规律和原则,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二、发展历程1. 起源与早期发展- 语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对语言和意义的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语言的逻辑和修辞进行过深入研究。
- 20 世纪初,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对语言的意义和指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为语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次提出了“语用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2. 现代语用学的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语言学界开始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语用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这一时期,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塞尔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还可以用来实施各种行为。
- 同时,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指出人们在交际中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3.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语用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 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相继提出,进一步丰富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
-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越来越广泛,如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等。
三、核心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还可以用来实施各种行为,如陈述、请求、命令、承诺等。
- 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说话者说出的话语本身的意义;言外行为是指说话者通过话语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指话语对听话者产生的影响。
-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即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
语用学纲要 中的名词解释

语用学纲要中的名词解释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交际功能。
在语用学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进行解释,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下面将分别解释几个重要的名词。
1. 语用学(Pragmatics)语用学是一门关注语言如何在特定环境中被使用和解释的学科。
它研究的范畴包括言外之意、暗示意义以及与语境相关的信息。
语用学通过考察交流中的言语行为来解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建立关系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2. 言外之意(Implicature)言外之意指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人不直接提及但读者或听者可以通过推理得出的意思。
这种言外之意依赖于语境和常识,通过揭示非字面表达的信息,使得交流更加丰富和灵活。
3. 语境(Context)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条件,包括时间、地点、社会背景、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等。
语境对于理解语言的意义和推断言外之意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境可以分为两种:文字语境和情境语境。
文字语境指的是在一段文字中,通过前后文的信息获得的意义;情境语境则指的是通过交际环境获取的语言意义。
4.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是由美国哲学家格里斯(H.Paul Grice)提出的,它是语用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合作原则要求交流参与者在交流中合作,尽力遵守语言交流的基本准则,包括言语配合、言语经济、言语修辞和明言原则。
遵循合作原则可以使交流更加顺利、有效和互惠。
5. 指代(Reference)指代是指使用语言中的词语来指称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概念或实体。
在语用学中,指代研究包括指代的语用功能、指代的形式选择以及指代的语境依赖性等等。
指代在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识别和理解指代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语言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6. 指涉(Deixis)指涉与指代类似,但更加具体,它指的是在交际中通过语言指示和引用特定的人、事、物或地点。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
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者的意图和言语行为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涉及到很多细节和差异,语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
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理解。
2. 语用言语行为语用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者在言语行为中所包含的具体交际目的和意图。
通过语用学研究,可以揭示用语者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
3. 语境的重要性语用学强调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重要性。
语境包括语境的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前后文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着重要影响。
4.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言语中不直接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它可能依赖于语境、用语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二、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 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用者在语言交际中的能力,包括语言的适应能力、交际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言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2. 言语行为的分类言语行为可以根据其所包含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分类,如陈述、疑问、命令、祝愿等。
3. 言语行为与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交际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如礼貌用语、语用禁忌等。
语用规则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是指用语者对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对于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三、语用学的相关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将言语行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2. 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是指言语行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语言交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规则,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规律。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难以避免。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用学差异对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语用学概述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规范的学科,旨在探究语言的真正含义、对话者交流情境、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展现等方面。
语用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到不同言语行为的意义、语音、语调、语速、体态语以及面部表情等各个方面。
二、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学跨文化交际是指两个或更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习俗、信仰和价值观等,不同语言间的语用学规律也会存在不同。
比如,中国人用“您好”代表敬意,而在欧美国家,直接称呼对方的姓名也是一种表达尊重的方式。
传统的中文交际中常用的“你吃了吗?”,在英语中就具有十分实际的含义,而无需转述“你吃了吗?”中所包含的问候与关切。
三、语用学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语用学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细微差别,往往会导致误解和沟通失败。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双方需要对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到不同的含义和意图,避免因为语用学差异而导致的沟通困难。
例如,英语中的感谢语「Thank you!」在日语中则是「Arigatou gozaimasu!」在中国人看来,很难理解为什么日语里含有尊敬语的感谢表达要用得如此频繁,而在美国人看来,如果翻译成英文的话,就显得过于严肃。
这种差异如若无法理解,便会让交流双方的态度和情感产生误读,从而影响到和谐的跨文化交际。
四、当心陷入语用学的“语言陷阱”语用学中的错误理解和“文化陷阱”,以及由此产生的误解和偏见,也被称为“语言陷阱”。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是中西方公司业务洽谈时,中方谈判人员常能听出对方口中略带兴奋地“我们很有信心且相信自己的实力”。
结果却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西方商人理解为对方“现在还没有办法接受我们的条件,但我们不太害怕”的口语运用符合他们的文化特点,从而误判了中方意图。
语用学名词解释

语用学名词解释语用学,又称用语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
它旨在揭示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情境依赖性,分析语言的目的、意图和效果,以及语言在不同社交环境中的变化和适应能力。
语用学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关注言语行为的真正意义和沟通效果。
语用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来执行特定的行为,比如请求、命令、承诺、道歉等。
语用学分析这些行为的语言形式、语义含义和语用后果,揭示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
2. 言语间接性:言语间接性是指通过暗示、隐晦或非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意思。
语用学研究言语间接性的语言手段和策略,分析背后的意图和效果。
3. 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在社交环境中的变化和适应能力。
语用学分析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境依赖性,探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4. 会话分析:会话分析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详细分析实际对话的录音、录像材料,研究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语言使用和交际策略。
会话分析揭示言语行为的交互性和动态特征。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驱动的分析、实验设计、社会调查和语料库语言学等。
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际语言数据,探索语言与社会、文化、认知等各个层面的关系。
语用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教育、广告、政治演讲、司法审理等。
在教育中,语用学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广告中,语用学可以帮助广告商理解消费者的语言需求,设计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的广告语言。
在政治演讲和司法审理中,语用学可以帮助分析演讲者或律师的措辞选择和表达方式,揭示其中的意图和效果。
总之,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方面,揭示言语行为的目的、意图和效果,分析语言的适应性和变化性。
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功能和社会意义,也为语言教学、社交交际和语言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概述
摘要:语用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对语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直到1986年,语用学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学分支得到语言学界的承认和支持。
本文介绍了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语用学研究现状以及语用学的研究范畴。
关键词:语用学形成和发展研究现状研究范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99
1 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
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语用学便得到学者的关注。
“语用学”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提出,他粗略地指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
他在《符号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提出符号学分为三个部分: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句法学;研究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关系的语义学;以及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语用学。
此后,语用学研究受到逻辑学和哲学的影响,主要是在逻辑学和哲学的范围内进行。
进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语言学家开始针对语言运用方面的研究,语用学的飞速发展使人震惊,语用学进入成熟阶段。
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 1983年由列文森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并决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学
会的学术刊物,从此,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
此外,直到90 年代,语用学研究仍在不断发展。
1993年梅的《语用学概论》; 1995年托马斯的《言语交际中的意义:语用学概论》和1996年余尔《语用学》等书都是对语用学研究的最新发展的导论性著作。
2 国内语用学研究
语用学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较早,从1979年许国璋摘译英国哲学家奥斯汀的著作《论言有所为》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当时国内条件的影响,语用学并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
而1980年胡壮麟在《国外语言学》杂志上以“语用学”为题发表文章,这便提供给人们一个能够清晰认识语用学的契机,文章详细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主要的语言学派对语用学的评论、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语用学规则。
1988年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一书出版,其内容几乎囊括了列文森所编著的《语用学》一书的所有部分,并增加了一些汉语实例(沈家煊,1996)。
这使人们对语用学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1989年11月27至30日,30多位学者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就语用学的问题展开专门的研讨,将语用学推向了国内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30多年来,我国语用学研究硕果累累,但仍存在着种种不足。
从我国语用学的研究过程来看,国内语用学基本上与国外语用学发展的过程与趋势相似。
但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不如国外,大多数论文都引用了国外语用学的理论观点,缺乏创新,这也是我国语用学所
面临的最大问题。
3 语用学的研究范畴
3.1 指示词语
指示词语,这一术语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指点”或“标示”。
指示词语的存在充分说明了语言和语境的密切关系。
因此指示词语意义的确定依赖语境,如果离开语境,他们的意义就无法确定了。
在英语中,这些词语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定冠词、时间副词、地点副词等。
在交际过程中,如果脱离了语境,指示词语的意义得不到确定,那么句子也就没有传递正确的信息。
3.2 会话含义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而常常含蓄地表达,使话中有话,话语中带有弦外之音,即话语的真正用意。
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研究的就是在特定语境下话语的实际意义。
在理解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推理,基于谈话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
可见,会话含义理论是以合作为一条首要原则的。
3.3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开创,塞尔补正、完善,从行为角度阐释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些句子没有真假可言,但却有意义。
奥斯汀提出了言语的行为三分说的新言语行为理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其中,言外行为是语用学关注的中心问题。
因为它关联了说话人的意图,而意图更与话语意义直接相关。
3.4 预设
预设起源于逻辑语义学,由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首先提出。
预设指在语句中预先设定的信息,与蕴含不同,是说话人在说话前做出的相关假设,而蕴含是根据句子内容进行的逻辑推理。
预设反映了一种命题关系:pq,即使命题不真实或被否定,推理仍然存在,即如果pq,那么pq。
例如:“丽丽吃了桌子上的苹果。
”和“丽丽没有吃桌子上的苹果。
”这两个命题有着相同的预设“桌子上有苹果”。
把预设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被看作是句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而语用预设依赖语境,是说话人对言语语境的设想。
3.5 语境
语境是语用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离开语境的语用学研究就失去了意义。
语境的研究对语用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4 结语
通过对语用学的发展历史及今天本学科的研究范畴的研究,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才独立出来的年轻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这门科学的研究范畴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大并变得系统化,语用学将在语言发展中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uang,yan. reflections on theoretical pragmatics [j].
foreign language, 2001,(1):2-14.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何自然,冉永平主编.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胡壮麟.语用学[j].国外语言学,1980,(3):1-10.
[5]沈家煊.我国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1):1-5.
[6]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9.
作者简介:康路(198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吉林四平 1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