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研究方向必读之物

合集下载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课程设置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课程设置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讲授
讲授讲授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刘富华
附表二
硕 士 生 课 程 设 置 表
类 别
课 程
编 号
课 程 名 称
任课教师
教师代码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1
2
3



公共课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40
20
3
2
1
1
1
2
2
基础理论课
语义学(理论、对外)
语用学(理论、对外)
社会语言学(理论、对外)
应用语言学理论(理论、对外)
西方语言学史
吕明臣
吕明臣
刘艳茹
吕明臣
刘艳茹
64
64
64
64
64
4
4
4
4
4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专业课
语法理论(理论)
语言学研究方法(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二语)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北京大学语言学院推荐(英)The Categories(范畴):亚里士多德(英)THE DEVIL’S DICTIONARY(魔鬼词典)-- AMBROSE BIERCE(阿姆布诺斯·比尔斯) (英)The Foolish Dictionary(愚蠢的词典)-- Gideon Wurdz(吉顿·伍兹)(英)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美]塞尔[Searle,J.R.](英)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英]哈切(Hatch,E(英)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英)当代句法理论通览(英)当代语义理论指南--[美]拉宾(Lappin,S.)著(英)德里达--诺利斯(英)汉语方言的连续变化变调模式--陈渊泉(英)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方法[美]吉(Gee,J.P.)著(英)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英)剑桥语言百科词典(英)交际语言教学论(英)句法:结构、意义与功能(英)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美]斯科隆(Scbllon,R.)等著(英)历史语言学(英)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英)乔姆司基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英)人类语言学入门(英)认知语言学入门(英)社会语言学教程(英)言语的萌发:语言的起源和进化(英)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美]塞尔(Searle,J.R.)著(英)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英)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英]利奇(Leech,G.N.)著(英)语法化学说(英)语料库语言学(英)语料库语言学入门[新]肯尼迪(Kennedy,G.)著(英)语言和人(英)语言类型学与普通语法特征--Croft(英)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Sapir(英)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美]奥德林(Odlin,T.)著(英)语言心理学[美]卡罗尔(Carroll,D.W.)著(英)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英)语言学教程--Radford(英)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英)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英)语言学入门[英]普尔(Poole,S.C.)著(英)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讨(英)语言学综览(英)语言研究(英)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英]安东尼(Anthony,W.S.)等著(英)语言与心智研究新视野[美]乔姆斯基(Chamsky,N.)著(英)语言与语言学词典(英)语言中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英)语义学[英]萨伊德[Saeed,J.I]著(英)语义学引论[英]莱昂斯(Lyons,J.)著(英)语音学与音系学入门[英]克拉克(Clark,J.)[英]亚洛坡(Yallop,C.)著(英)语用学 [英]佩斯著(英)语用学引论[英]梅[Mey,J]著(英)转换生成语法导论:从原则参数到最简方案(英)转换生成语法教程--Cook(英)转换生成语法教程--Radford(英)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从社会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Hilliday[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98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陆俭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论语言的起源》〔德〕赫尔德著《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候精一《米拉日巴传》的语法特征及比较周炜《说文解字》讲稿《说文解字》新订《文化和价值》--维特根斯坦著报刊用词不当100例--安汝磐赵玉玲北京话儿化词典--贾采珠宾语和补语波波是个形容词--路人甲不对称和标记论-沈家煊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刁晏斌长句分析(修订版)常见病句辨析--张盛如骆小所常用成语误用辨析骆小所张盛如主编传播语言学--齐沪扬词汇-- 裘正铨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林杏光词类辨难-邢福义词类问题考察-胡明扬词学概说-吴丈蜀词义的分析和描写-符淮青辞海从语义信息到类型比较史有为主编大陆及港澳台常用词对比词典-- 魏励盛玉麒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90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汉语词语现状研究--汤志祥当代社会语言学-徐大明陶红印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余如珍当代中国语法学-申小龙德里达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德里达声音与现象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中国讲演录东亚华人语言研究--李如龙动词研究-胡裕树范晓动物的语言斯蒂芬·哈特对比语言学概论-许余龙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方言与中国文化-游汝杰符号学原理-罗兰.巴尔特福柯论:超越结构主义与解释学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进展-胡壮麟方琰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文集古汉语词汇纲要古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字典--王力古文字通典广东地区社会语言文字应用问题调查研究詹伯慧主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文集(四)语用学探索--何自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文集(一)应用语言学研究--桂诗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文集(一)应用语言学研究--桂诗春国第三次情报检索语言发展方向研讨会论文集面向21世纪的情报语言学--戴维民赵建华汪东波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韩国语外来语词典史峰主编汉语比较变换语法-李临定汉语比喻研究史--冯广艺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孙玉文汉语词汇的统计与分析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蒋绍愚汉语词义学-苏新春汉语词族续考--张希峰汉语的句子类型-范晓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缪锦安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冯胜利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袁毓林汉语法特点面面观-文集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李如龙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袁家骅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詹伯惠汉语方言学--李如龙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王福堂汉语复句研究--邢福义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张伯江方梅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汉语节律学--吴洁敏汉语句群--吴为章汉语历时共时语法论集--李英哲汉语历史音韵学--潘悟云汉语歧义消解过程的研究--周治金汉语浅谈-王力汉语如是观-史有为汉语戏谑语词典陈建文王聚元主编汉语相似造词语义类释-王艾录汉语新词新义词典汉语信息处理研究-张普汉语音韵学常识-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郭锦桴著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方经民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邵敬敏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鲁川汉语语法基础--吕冀平汉语语法理论研究-杨成凯汉语语法散论-朱英贵汉语语法学-邢福义汉语语法学-张斌汉语语句韵律的语法功能--叶军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马庆株汉语语音史-黄典诚汉语语用学--左思民汉语韵律句法学--冯胜利汉语知识汉语知识讲话处所、时间和方位汉语知识讲话非主谓句汉语知识讲话复指和插说汉语知识讲话副词介词连词汉语知识讲话句群汉语知识讲话主语和谓语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徐子亮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汉字文化趣释--吴东平汉字形义分析字典汉字学汉字演变五百例汉字与文化-贺友龄汉字知识漢語的韻律。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分支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分支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分支
外国语言学研究方向分支包括:
1. 语音学: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认知,包括音位、音系、音变等内容。

2. 语法学:研究语言中词汇和句子的组织规则,探讨句法结构、语态、语气等问题。

3. 语义学:研究语言中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和意义变化,包括词汇语义、句法语义等内容。

4. 词汇学:研究词汇的构成、分类、变化等问题,包括词义学、词源学等内容。

5. 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的目的、合作原则和语言行为,探讨言语行为、会话分析等问题。

6. 文化语言学: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语言在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分支包括:
1. 语音应用研究:研究如何改进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语音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语音识别系统、智能音箱等领域。

2. 语言教学研究:研究语言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有效的语言教学策略、教材编写等问题。

3. 语言测试研究:研究语言水平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包括设计语言测试、评估语言能力等内容。

4. 专门用途语言研究:研究特定领域中的专门用途语言,如法律语言、医学语言等,以提高专业领域的语言应用能力。

5. 语言政策研究:研究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政策制定与实施,探讨多语种社会中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权利等问题。

以上只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的一些主要分支,实际上还有更多的细分领域和议题需要深入研究。

专业的语用分析研究

专业的语用分析研究

专业的语用分析研究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使用的方式、意义和效果。

语用分析是在语言学基础上进行的对话、篇章和社会语言现象的分析,旨在揭示语言背后的意义和意图。

本文将探讨专业的语用分析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定义、分类、方法和应用。

一、语用学的定义和分类1.1 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解释和理解的学科。

它关注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的后果,研究语言的意义、目的和效果。

1.2 语用学的分类语用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领域:(1)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言语行为的基本类型和规则,包括言语行为如何构建意义和引发行为。

(2)会话分析:研究对话中的交互和上下文如何影响对话参与者之间的意义传递。

(3)篇章分析:研究文本结构和组织对读者理解和解释的影响。

(4)社会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与社会背景、文化差异和权力关系的关系。

二、语用分析的方法2.1 言语行为分析言语行为分析是研究言语行为的意图和效果的方法。

通过分析言语行为的类型和上下文,可以揭示出其真实意图和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背后的语言规则和交际目的。

2.2 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是通过研究语言单位(如句子、段落、篇章等)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结构来揭示意义和目的的方法。

通过分析语篇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结构,可以揭示出作者的意图和目的,并理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解释。

2.3 话语分析话语分析是研究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说话方式和效果的方法。

通过分析话语的模式、语调和语言选择,可以揭示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以及听话人的理解和解释。

2.4 语用实验语用实验是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语言使用和理解的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条件、收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揭示语言使用的规律和效果,从而提供实证支持和实践参考。

三、语用分析的应用3.1 教育领域语用分析在教育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教师可以通过对语用现象的分析,更好地教授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

语用学参考文献

语用学参考文献

•1] 顾曰国. 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 当代语言学. 1999 (03)•[2] 姚小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德国根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03)•[3] 许国璋. 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J]. 国外语言学. 1983 (01)•[4] 岑麒祥.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J].国外语言学. 1980 (01) ] 顾曰国. 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当代语言学. 1999 (03)•[2] 姚小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德国根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03)•[3] 许国璋. 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J]. 国外语言学. 1983 (01)•[4] 岑麒祥.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J].国外语言学. 1980 (01)••[1] . 《语言科学》稿约[J]. 语言科学. 2003 (03)•[2] 余光武. 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在徐州召开[J]. 语言文字应用. 2012 (04)•[3] 丁邦新. 祝贺《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J]. 语言科学. 2012 (06) •[4] 余光武. 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综述[J]. 语言科学. 2012 (06)•[5] 侯精一. 贺《语言科学》杂志创刊[J]. 语言科学. 2002 (01) •[6] 李宇明. 面向社会需求,发展语言科学[J]. 语言科学. 2002 (01) •[7] 孙宏开. 贺《语言科学》杂志创刊[J]. 语言科学. 2002 (01) •[8] . 《语言科学》2005年(总第14-19期)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6(01)•[9] . 《语言科学》2006年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6 (06) •[10] . 《语言科学》2007年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7 (06)优秀硕士论文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用失误探析蔡悦硕士吉林大学2013从词汇语用学角度研究中英多义词的语用充实现象冯欢硕士武汉理工大学2013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语际语用学研究郭芳硕士华东理工大学2011新课改下小学作文语用学分析裴霞苏州大学2012课堂的文学语用学分析李玉婷硕士西华大学2012语用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分析鞠其琪硕士山东师范大学22012语用学视角下的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李冰心硕士辽宁大学2013陈露魏银萍盛新月胡婷婷阚秀丽。

语用学研究方向必读之物

语用学研究方向必读之物

语用学方向必读之物1. Austin, J.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2. Brown, G. & G. Yule. 1983.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UP.3. Grice, H. P. 1975[1991].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V ol. 3: Speech Acts[C]. NY: Academic Press:43-58. reprinted in S. Davis (ed). Pragmatics: a Reader[C]. NY & Oxford: OUP:305-315.4. Halliday, M. A. K. 1994/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 Leech, G. 1974/1981.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M].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UK: Penguin.6.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7. Leech, G. 2005. 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 外国语(6):3-31.8.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M]. Cambridge: CUP.9. Lyons, J. 1977[2000]. Seman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10. Mey, J. 1993.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1. Peccei, J. S. 2000.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Routledge.12. Saeed, J. L. 1997. Semantics[M]. Oxford: Blackwell.13. Searle, J. 1969[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UP;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14. Searle, J. 1979[1981].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UP.15. Sperber, D. & D. Wilson. J. 1986/1995/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6.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Y: Longman.17. Ungerer, F. & J. 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8.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19. Wilson, D. 2000. 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A]. In G. Brown et al. (eds). Language andUnderstanding[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5-58.20. Yule, G. 2000. Pragmatics[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1. 何兆熊. 2003. 语用学文献选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2. 何兆熊等.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3. 何自然. 1988.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4. 何自然. 1997.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5. 何自然. 2003. 语用学讲稿[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6. 何自然、陈新仁. 2004. 当代语用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7. 侯国金. 2005b. 语用标记价值论的微观探索[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8. 侯国金. 2005e. 语用标记等效值[J]. 中国翻译(5).29. 侯国金. 2005i. 语用习语标记论——间接式推理模式[J]. 外语研究(1):12-18.30. 侯国金. 2007a. 语用象似乎论[J]. 语言教学与研究(3).31. 侯国金. 2007b. 非字词。

语用学——精选推荐

语用学——精选推荐

一语境(2)1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意义的意义》,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2 弗思把“语言”看成是社会过程。

认为语言有三种含义:一种自然倾向;一个系统;泛指话语事件。

《语言理论概要》3韩礼德于1964年提出“语域”这个术语,实际上就是“语境”。

4海姆斯进一步发展了语境学说。

把语境归纳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

5莱昂斯归纳出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的知识,即:每个参与者都必须知道……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提出了“题旨”与“情境”相适应的理论,提出了“六何说”(何故、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如)二指示词语(6)1 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指示词语》认为,指示词语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指示词语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知指示句”;2 在面对面的交谈中,指示系统一般地说,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

指示词语的指示中心一般是:①中心人物是说话人;②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③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④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⑤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3 菲尔莫把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分为两种:身势用法和象征用法。

身势用法的指示词语只有借助对言语事件的实在的听觉、视觉、触觉才能理解。

象征用法的指示词语只需要知道言语时间的基本事件空间参数就可以理解。

4 指示词语的非指示用法分为照应用法和非照应用法。

前者指的是一个词语的所指跟前面出现的别的词语的所指是同一对象,后者用法如:I met this weird guy the other day. (我那天遇到这么个古怪的家伙)5 人称指示(1)人称指示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人称指示的基本语法区别是第一、二、三人称。

(2)称呼语是用来指称听话人的名词短语。

北京语言大学语义学语用学考博参考书目导师笔记重点

北京语言大学语义学语用学考博参考书目导师笔记重点

北京语言大学语义学语用学考博参考书目导师笔记重点一、专业的设置及考试科目二、导师简介吴平,男,浙江慈溪人,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9年),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美国富布赖特高级驻校学者(2012年)。

学术研究领域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理论语言学方向。

现阶段主要从事基于形式化分析的句法-语义接口问题研究。

代表性专著《句式语义的形式分析与计算》(2007年)荣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09年)和第一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奖二等奖(2010年),已在CSSCI 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已主持完成或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各类项目3项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

此外,近年来多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结项成果、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申报的评审专家工作。

三、参考书目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学科、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指导教师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402语义学(语用学)吴平①1022二外日语或1023二外俄语或1024二外法语或1025二外德语或1026二外西班牙语②2039理论语言学③3087语义—语用理论研究育明教育考博分校(官网可咨询)联系。

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方向必读之物
1. Austin, J. L. 196
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 Brown, G. & G. Yule. 198
3.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UP.
3. Grice, H. P. 1975[1991].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V ol. 3: Speech Acts[C]. NY: Academic Press:43-58. reprinted in S. Davis (ed). Pragmatics: a Reader[C]. NY & Oxford: OUP:305-315.
4. Halliday, M. A. K. 1994/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Leech, G. 1974/1981.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M].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UK: Penguin.
6.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7. Leech, G. 2005. 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 外国语(6):3-31.
8.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M]. Cambridge: CUP.
9. Lyons, J. 1977[2000]. Seman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0. Mey, J. 1993.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1. Peccei, J. S. 2000.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Routledge.
12. Saeed, J. L. 1997. Semantics[M]. Oxford: Blackwell.
13. Searle, J. 1969[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UP;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4. Searle, J. 1979[1981].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UP.
15. Sperber, D. & D. Wilson. J. 1986/1995/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6.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Y: Longman.
17. Ungerer, F. & J. 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8.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 Wilson, D. 2000. 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A]. In G. Brown et al. (eds). Language andUnderstanding[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5-58.
20. Yule, G. 2000. Pragmatics[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1. 何兆熊. 2003. 语用学文献选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2. 何兆熊等.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3. 何自然. 1988.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4. 何自然. 1997.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5. 何自然. 2003. 语用学讲稿[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6. 何自然、陈新仁. 2004. 当代语用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7. 侯国金. 2005b. 语用标记价值论的微观探索[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8. 侯国金. 2005e. 语用标记等效值[J]. 中国翻译(5).
29. 侯国金. 2005i. 语用习语标记论——间接式推理模式[J]. 外语研究(1):12-18.
30. 侯国金. 2007a. 语用象似乎论[J]. 语言教学与研究(3).
31. 侯国金. 2007b. 非字词。

[J]. 外语学刊(1).
32. 黄衍. 2001. Reflections on theoretical pragmatics[J]. 外国语(1):2-14.
33. 姜望琪. 2000. 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4. 姜望琪. 2003b. 当代语用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5. 钱冠连. 1997b. 汉语文化语用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36. 钱冠连. 2000a. 向世界贡献出原本没有的东西——外语研究创新略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37. (1):10-14.
38. 钱冠连. 2001. 语用学: 中国的位置在哪里?——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J]. 外语学刊
39. (4):7-16.
40. 钱冠连. 2002. 语言全息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41. 钱冠连. 2005. 语言: 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42. 沈家煊. 1996.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1):1-5.
43. 沈家煊. 1997c. 语用·认知·言外义[J]. 外语与外语教学(4):10-12.
44. 沈家煊. 1998. 语用法的语法化[J]. 福建外语(2): 1-8+14.
45. 沈家煊. 2004. 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 外语教学与研究(4):243-251.
46. 束定芳. 2000a. 现代语义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7. 束定芳. 2000b.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8. 束定芳. 2001. 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9. 索振宇. 2000. 语用学教程[M] . 北京大学出版社.
50. 王建华. 1998. 礼貌的相对性[J]. 外国语(3):10-16.
51. 王建华. 2001b. 礼貌的语用学研究[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52. 王寅. 2001.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3. 王寅. 2006. 认知语义学。

54. 王占馥. 2000. 境况语义学[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55. 文旭. 1999. 中国语用学二十年[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
56. 伍铁平. 1999[2000]. 模糊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7. 熊学亮. 1999. 认知语用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8. 徐盛桓. 1993a. 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与语用推理[J]. 外国语(1).
59. 徐盛桓. 1993b. 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J]. 现代外语(2):7-15.
60. 徐盛桓. 1994. 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否定[J]. 外语教学与研究(4).
61. 徐盛桓. 1996. 含意本体论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3).
62. 徐盛桓. 1997a. 含意本体论论纲[J]. 外语与外语教学(1):5-9.
63. 徐盛桓. 1997b. 话语含意化过程[J]. 外国语(1).
64. 徐盛桓. 1997c. 论含意思维[J]. 外语学刊(2):1-6.
65. 徐盛桓. 1998. 含意研究的逻辑学思考[J]. 外国语(2):34-41.
66. 徐盛桓. 2002a. 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关于关联理论的阐释与献疑[J]. 外国语(3):2-10.
67. 张乔. 1998a[2004]. 模糊语义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8. 赵彦春. 2004. 语言学的哲学批判[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69. 赵彦春. 2005. 翻译学归结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0. 赵艳芳.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