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语用学在中国_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语用学在中国_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起步于80年代初期的我国语用学研究在英汉对比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语境和语用意义研究语用翻译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并呈现出一展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应把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和沟通外语研究和汉语研究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流些好的发展态势
第 17 卷第 1 期 2001 年 2 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2662( 2001) 01- 0037- 04
语 用 学 源 于 哲 学 和 逻 辑 学, 它 最 早 由 美 国 逻 辑 学 家 CharlesW Morris 在 1938 年写的 符号 理论 基础 中提 到 : 语用 学作为符号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 研究 符号与符号解 释者的关 系 , 研究 符号的有生命方面 , 即 所有心理、 生理和社会现象 。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而得 到国际学 术界的承认有三个标志 : 一是 1979 年 语用学杂 志 ( Journal of pragmatics) 创 刊 , 二 是 1983 年 第 一 本 语 用 学 教 科 书 ( S C Levinson: pragmatics) 问 世 , 三是 1986 年 国际 语 用学 会正 式成立。 语用学的发展分为三个 阶段 : 70 年 代是语 用学的 兴起阶 段 , 80 年代是它的定 型阶段 , 90 年代是这 个学科 的成熟、 丰满 期。 研究符号作用 下出现的
何兆熊教授 , 两人均为 博士生 导师。何 自然 的 语用 学概 论 ( 1988) 和何兆熊的 语用学概 要 ( 1989) 成了 外语 界最 具影响 的语用学普及读物和参考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河 南大学的 徐盛恒教授 , 他 90 年代以 来以其 对语用 理论的 阐释 , 尤其是 对会话含义理论的研究系列 , 在外语界独树一 帜。 二、 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内容 在引进 国外语用学研究 成果 的基 础上 , 我国 开展 的语用 学研究大致可分三个方面 : 1 面向外语教学的语用学研究。首先引起研究者兴趣的 是外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失 误 , 例如 何自然 ( 1984) 、 何自 然与阎庄 ( 1986) 、 黄次 栋 ( 1984) 的文 章注 重外 语语 用法 的特 点 , 指出汉语与外语语用法的差异 , 对提高学生外语 的语用能 力有很实在的价值。与外语教学相关的是翻译的语 用对比研 究, 许 多 文 章 探 讨 翻 译 中 的 语 用 等 值 问 题, 如 何 自 然 ( 1988a) 、 张亚非 ( 1987) 。在译文 中可 以在多 大程 度上 引进外 语语用成分的问题 , 如黄家修、 谢宝瑜 ( 1990) 、 黄金棋 ( 1988) 。 无论是 外语教学还是翻 译 , 语用 方面的 研究 都跟 中外文 化差异的研究密切相关 , 两者往往很难分 清。例如邓炎 昌、 刘 润清( 1991) 谈的是 英汉语 言文 化对 比 , 其 中有 许多 涉及 英汉 语用 特 点 的 对 比。 高 一 虹 ( 1991) 、 何 自 然 ( 1993) 、 王得杏 ( 1990) 也都把语用研究置于文化差异研究的大背景之下。 这一类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中外不同文化和语言 之间的差 异 , 对人类语言在语用上的一些共同规律不 太注意 , 当然也有 例外 , 如何自然 ( 1991) 谈的 移 情 问题 就是 语用中 的普 遍现 象。 2 面向汉语语法和语用法开展的研究。从 马氏文通 开 始 , 近一百年来我国的 汉语学 界就不 断借鉴 和运 用西 方语法 结构主义语法凭借的 分布 方法都曾被系统地用于 汉语语法 的描写。国 外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也影响到我国对 汉语的研 究 , 特别是汉语语法的研究。范 开泰 1985 年在 中 国语文 首 先发表 语用分析说 略 一文 , 举例说 明了语 用分 析对 汉语语 法研究的意义 , 语用 作为跟 句法和 语义相 关联 的一 部分开 语义、 语用 ) 相互关系的讨 论在汉 语界 开展得 很热 烈 , 参看施 关淦 ( 1991) 和范晓、 胡裕树 ( 1992)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从 1989 年起设立 汉语运用 的语用原 则 课题 组 , 运 用国 外语 用学的 原理和方法研究汉语语法和语用法 , 部分成果 见 语 用研究论 集 ( 1994,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 ) 。一 个主要的 研究方 向是用 语用原则对 汉语 语法 中过 去难 以解 释 的现 象作 出 系统 的解 释 , 如沈家煊 ( 1987, 1989, 1992) 。另一个 就是语法 ( 句法 ) 是语 用法约定俗 成或 凝固 化 的 结果 , 因 此对 语用 法 如何 语法

语用对比研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语用对比研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要 : 用学对 比研 究的理论成果对翻译 实践 具有重要 的启示与应 用价值。翻译工作 者在 翻译过程 语
中运 用语 用学理论 涉及到的理解 问题和重构 问题 、 用和文化 因素在 译文 中的处理方 法、 语 原作 语 用意义的 传达在译作 中的得失等 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 。翻译 的主要 目的是 追求 “ , 信” 但达 到 “ ” 信 的手段 不必追求
第 2 3卷 第 4期 2009年 7月






VO . 3 NO 4 I2 .
J 0URN F CHANGS ALO HA UNI VERSIY T
J 1 u .2 0 0 9
语用对 比研究在翻译实践中 的应用
梁 志 华
( 暨南大学国际关 系系 , 广东 广州 5 16 ) 133
( ) a o a yta bg 1 C yuc玎 t a? n h 听者要理解这句话 的含义 , 了必须知道句中各 个词 语 除 的意思 , 还要知道这样的询 问句式的规 约意义 是“ 你能 帮我 拿那个包 吗 ? 而不 是 要 你 简单 地 回答 : Y s a . ( ” “ ,Icn ” 是 e 的, 我能) 。 我们在 翻译理解 的过程 中一定要注 意结合 交际情景 和

语 用学对 比研 究在翻 译实 践 中的作 用
社交——文化的语用研究重 点是 受文化 影 响的社交语 用现象 。由于语 言是文化 的一部分 , 以文化总是在语言 的 所 使用上打下深深的烙 印 , 以在 某些情况 下 , 所 文化 差异会 给 跨文化交际带来 负面影 响 。如 汉语 中经 常会 用 “ 了吗? 吃 ” 或“ 上哪儿去啊 ? 等作为打招呼 时的用语 , ” 但是 如果 在遇 到 讲英语的 人时 , 简 单地 把 这些 话 翻译 成 英语 “ v o 也 Haeyu et e? 和 “ e r yugig ” a nyt” Whr a o o ? 等来 打招 呼 , 么如果 e e e n 那 这个讲英语的人不 了解 中国文化 , / 就会感 觉很 奇怪甚 f 她 电 至不高兴 。同样 下 面例 子 中 的对话 A( 店员 ) “ a e : C nIhl p yu? B 顾客) “ e ,yuCl ” 果 翻译为 “ o ”( : Y s o a. 如 1 我能 帮助你 吗? “ ” 是的 , 能” 贻笑大 方 了。诸 如此类 的 由于文 化差 你 就 异而导致 的语 用 失误 正是 社交——文 化语 用 研究 的对 象 。 而这类语用失误也 势必会 表 现在英 汉两 种语 言 的翻译 ( 笔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研究

交流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研究王晓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摘要:在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沟通、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利于我们在交流沟通之间,准确用语,避免出现言语上的错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就以中日国家来说,两国跨文化交际之中言语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如寒暄、邀请、请客、致谢等均会用到,但是如若出现用语错误,则会影响国人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印象。

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明确中日双方的用语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本文将依据语用学及言语行为理论,就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言对比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于更加顺利的展开中日国民交流、交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中日跨文化;文化交际;言语行为;用语对比虽然,日本文化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使得两国之间文化习俗很是相同或相近,但是从中日两国人民言语行为上来看,两国人民的言语行为表现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为了使中日跨文化交际良好的、顺利的展开,在外语教学实践之中,应当注重加强用语对比,说明中日寒暄、致谢、邀请等语言行为上存在的差异,那么在交流与沟通之中,能够真正了解对方语言行为的含义,正确应答,使得双方的交流融洽、愉悦。

所以,加强中日语言行为的语用对比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日寒暄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但从“寒暄”言语行为来看,中日国家的语用习惯就有很大不同。

我们只有深入的研究与对比中日言语行为,才能真正了解中日国家文化,那么中日跨文化交际将更加有意义的。

寒暄语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是用的询问对方的安康、起居、冷暖及心境的体贴性言语,看似多余,但实则是良好交际的开端,能够拉近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营造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

当然,因为不同国家特定文化使然,才使得不同国家寒暄的方式不同,如中国国民之间或与其他人寒暄,习惯用语是“你吃饭了吗”,这作为一种常用的寒暄方式,在其他不懂中国文化的国家来看,更像是在邀请自己吃饭,这容易引起误会。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一、概述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和功能。

在我国,语用学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古代的经典文献中,就可见对语言运用、语境理解、交际策略等语用学核心问题的探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用学在我国的系统研究和发展则是在近几十年里逐渐兴起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我国语言学界开始广泛接触并引进国际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了语用学在国内的快速发展。

语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语言交际中的语境理解、言外之意、会话含义、言语行为等。

在我国,语用学研究者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背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同时,语用学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不仅涉及到日常的语言交际,还广泛渗透到教育、广告、法律、外交等多个领域。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如何更好地结合汉语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语用学研究,如何推动语用学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等。

未来的语用学研究需要继续深化理论探索,拓展应用领域,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语言交际和社会发展。

1. 语用学的定义与重要性语用学是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何受到语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它关注的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旨在揭示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的意图和目的。

语用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弥补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不足。

传统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而语用学则强调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而是通过语境来传递更丰富的信息。

要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语用学的知识。

语用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语言的多个方面,包括指示、预设、言语行为、会话分析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作用,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意图、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中西方语用差异对比研究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中西方语用差异对比研究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 V 绪论. (1)第一章礼貌原则 (3)第一节礼貌的定义 (3)一、西方学者对礼貌的定义 (3)二、中国学者对礼貌的定义 (3)三、小结 (4)第二节中西礼貌原则概述 (4)一、礼貌原则的定义 (4)二、西方学者关于礼貌原则的研究 (5)三、中国学者关于礼貌原则的研究 (10)四、中西方礼貌原则比较 (12)第二章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中西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15)第一节中西方表称谓语的语词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15)一、人称代词 (15)第二节中西方表称赞与谦逊的语词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23)第三节中西方表致谢与道歉的语词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27)一、中西方致谢的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27)二、中西方道歉的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31)第四节中西方表邀请与接受的语词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32)一、中国邀请与接受的表达方式 (32)二、西方邀请与接受的表达方式 (34)第三章中西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产生的原因 (37)第一节中西方等级观念的差异 (37)第二节中西方家庭观念与结构的差异 (38)第三节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 (39)第四节中西方谦虚与自贬的差异 (40)第五节中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41)第六节中西方隐私与态度热情的差异 (42)第七节中西方直接与坦率的差异 (43)第四章礼貌原则的不足与修正 (44)第一节贬己尊人准则的不足与修正 (44)第二节文雅准则的不足与修正 (47)第三节称呼准则的不足与修正 (49)第四节本章总结 (50)第五章研究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中西表达方式的启示 (53)第一节研究礼貌原则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53)第二节研究礼貌原则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54)结语 (56)注释 (58)参考文献 (59)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1)致谢 (62)绪论礼貌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行为。

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以中美两国为例

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以中美两国为例

2020年第9期(总第855期)丈敖冬‘科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以中美两国为例段嘉敏(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研究表明,“拒绝”5语行为的直接性随情境与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中西方语言中,包含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种“拒绝”5语行为类型。

中西双方,都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的5语行为。

全球化时代,汉英的“拒绝”5语行为日渐趋同,但从总体上说,西方人还是比中国人更直接。

本文从历史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对中美的“拒绝”5语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语5的差异,以及5语行为背后代表的文化差异,以减少由于5语行为差异造成的误解,促进中西方人们的友好交流。

关键词:拒绝5语行为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拒绝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拒绝”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经常讨论的话题&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发展,有关言语行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牛津大学的语言学家奥斯汀(1962)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指出,语言中的一些话语本身就是行为,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言语行为的运用。

美国哲学家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成了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拒绝言语行为是执行拒绝的行为,当人们因为无能为力或不愿意时,便选择拒绝。

汉语和美国英语有相似之处,的文化的不同,“拒绝”在两种语言中也有所差&本文介绍了中语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同日。

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经常遇到误解。

阻碍交流的一些因在文化的语言&在,样的问题发生在话语中。

中美两国在中意着的文化,他们的言语行为些文化差的&第一大来,国不大,语言行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间的来频繁&,无论一人是国行是在本生活,他人交道,文化日普遍&本文探讨中美两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语言用中的文化文化差,的是为不同的文化们间的文化提的'叫一、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的异同1.相似之处,直接拒绝通常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回答方式和行为,是在的本质上不礼貌的行为。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语用迁移的对比研究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语用迁移的对比研究

1 言 引
包 括 2小 类 :)ug tr f m l ( 议表 达 型 )7 Q e 6 S ge oy o u s r a 建 ;) ur y
peaao ( 询型 ) 三 、 o cn efn n idr tt t i r rt y 探 p r o N n ovn oay n ic sa g s i e r e e
I AN G i -d n Ie a
( i o n es y Guz uU i ri,Guy n , 5 0 5 C i h v t i g 5 0 2 , hn a a)
Ab t c : n t i p p r I tf n u g rg f sp mp cieo h n s t d ns r q e t e u e o n u g o iyr - r h F o s r t I s a e , ne a g a ep a ma c e e t n C i e e s e t u se t s f a g a ep l - a h l i v u e d h l c , : e . r m  ̄a te c o s c l rl o h r f— ut a mmu iain p a mai n u g r n fr s c a a d c h r s e t fmir t n ln u g g ain p r c lr t u c n c t , r g t l g a e【 se , o il n u u a a p c so ga o , a g a emi r t , a t u a l o ca a l i o i y n g t ep a mai a se h n s a n r f n l h L n u g q i t nc l e e a i rg t t n f r n C ie el r e s gi a g a eAc u s i al . v cr i e oE s io s Ke wo d : e u s r tg ;e u s ma i g r g t rn fr s c o p a mai a se y r s r q e t t e y r q e t k n ;p a mai t se ; o i- r g t t n f r sa c a er

中美会话风格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以《爱情公寓》和《老友记》为例

中美会话风格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以《爱情公寓》和《老友记》为例

【 A b s t r a c t 】 W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e c o n o m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g l o b li a z a t i o n , t h e s i m p l e c r o s s — c u l t u r a l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c a n n o t m e e t t h e n e e d o f
3 对 比 研 究
3 . 1 情景喜剧 简介 情景喜剧( s i t u a t i o n c o m e d y ) . 是一种喜剧演 出形式 . 最早的形式是 广播情景剧 , 后来便将 大本 营搬到 电视屏幕上 。情景喜剧有 自己固定 的主演 . 一条 或多条 故事线 , 围绕着一个或多个固定 场景进行 3 , 2 《 爱情公 寓》 与《 老友记》 简介
(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Y a n t a i Un i v e r s i t y , Y a n t a i S h a n d o n g , 2 6 4 0 0 5 , C in h a )
2 0 1 3年
第 1 期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I N F O R M A T I O N
0外语论坛 0
科技信息
中美会话风格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以《 爱情公寓》 和《 老友记》 为例
王艳蕾 ( 烟台大 学 外 国语学 院 , 山东 烟 台 2 6 4 0 0 5 )
0 引 言
随着各 国文化交流 的 日 益频繁 . 最初的跨文化交际 已无法满 足国 际交流的需要。因此 。 各领域 的学者从不 同角度探究跨文化交 际成功 的关键所在。 会话 风 格 是 话语 分 析 与 文化 研 究 结 合 的 产物 .典 型代 表是 T a n n e n D e b o r a h的会话风格理 论 。另 一种代表性 研究是跨 文化语用 学, 典型代表是 Y u l e G e o r g e 的两种会话风格 。新的研究方 向的出现 . 为跨文化交 际的研究提供 了新 的方 向 本选 题以 Y u l e eo G r g e 的会话风格与 T nn a e n D e b o r a h的会话 风格 理论为基础 . 结合 H o f s t e d e ee G r t 文化价值观 的集体主 义与个人 主义 . 探讨 中美情 景喜剧 《 爱情公寓》 与《 老友记》 中的会话风格 , 来寻求跨文 化交际成功的关键 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989年-1994年选题状况
1)调查情况如下:
《索引二》(1990-1994)收录文章题目共143个。与1990年以前相比,发展出来的新题目是:交际策略探讨/陈思清,论格赖斯的非自然意义理论/李绍山,“一语多用”初探/周亚光,语篇语用学扎记/胡壮麟,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沈家煊,对于预设与推涵的思考/李锡胤,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王得杏,John Searle:从言语行为论到心智哲学、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借鉴与批判/顾曰国(共2),论维索尔伦的元语用选择、语用学:语言适应论———维氏语用学新论评述、语言符号的局限性与语用学、论构建语用推理模式的出发点———新格赖斯理论评述/钱冠连(共4),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王宗炎,也评“关联理论”/曲卫国。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句法、语言用法中的语用功能分析。徐盛桓系列论文见后。
本文分四个部分:(1)报告我国语用学者的选题状况(利用两索引与五刊共七种文献);(2)报告国际语用学者的选题状况(重点调查文献Pragmatics九年首文,共36期);(3)两点结论;(4)讨论:我国语用学如何向前发展?
一、报告我国语用学者的选题状况
重点调查的文献共七种:
《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第一卷〔1949-1989〕(简《索引一》),《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第二卷〔1990-1994〕(简《索引二》),《国外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五种学报都是1995-1999的各期。这样,后五种学报的起始期1995年刚好接上《索引二》的终止期1994年,于是时间跨度就形成了1949到1999连续体。这样时间跨度下的两种索引与五种期刊代表中国语用学研究的大体状况,也就说得过去了。
2)对调查的概括:
第一,对国外的发展盯得更紧,几乎是亦步亦趋。
第二,开始出现中国学者自己的独立的理论形态与理论意识。如徐盛桓的新格氏会话含意理论研究系列论文开始出现:语用推理,“预设”新论,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论“一般含意”,格赖斯的准则和列文森的原则,论常规关系,论意向含意,上指预测的语用因素。对这种判断(“开始出现中国学者自己的独立的理论形态与理论意识”)的一个支持是沈家煊的“语用学分支报告”。报告中涉及到理论研究部分时指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出现后也有人(徐盛桓,1993,1994等)对这种语用推导机制加以修正和补充,进而提出自己的会话含义理论框架。
3)调查情况如下:《索引一》语用学部份内共收录论文题目95个。从这95篇论文的情况来看,特点有如下两点:
第一,势头强劲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引进、评述。这种情况是完全正常的,积极的。以后的事实表明,正是这些引进、介绍,为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1989年以后的情况看来,下面这些论文选题在我国语用学发展的起步阶段,起了较大的作用:
语用学/胡壮麟,评斯金纳著《言语行为》(上、中、下)/王宗炎译(共3),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程雨民,Principles of Pragmatics/孙建荣,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学说/陈融,语用学———一门新兴的学科分支/张春隆,语用学论题之一(预设)、之二(会话含义)、之三(言语行为)、之四(会话结构)、之五(指示现象)/沈家煊(共5),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何自然、阎庄,《语用学的原则》介绍/廖秋忠,语用说略/戚雨村,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判/顾曰国,言语假信息:兼论合作原则的拯救、语言冗余信息的容忍度、不合作现象/钱冠连(共3)。
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向上级报告近十年来我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时,请有关专家就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写出了相应的报告。后来这些报告汇编成书,语用学分支报告(作者沈家煊,1996)中分析了我国语用学研究的三个方面的情况:面向外语教学的语用学研究,面向汉语语法的语用学研究,语用学理论的研究。在“语用学理论的研究”中,作者指出:“这一类研究(更加注重一般语用规律的探讨)在国内也比较薄弱,基本上是对西方现有的语用学理论加以评论、修正和补充,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他指出了四个方面,涉及到1989年之前和之后。现在将1989年之后的情况放在下面说,涉及到1989年之前的情况,唯一的一句话,是:“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下属的各条会话准则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到了钱冠连的两篇文章:“语言冗余信息的容忍度”与“不合作现象”。总而言之,这一估计与本文作者所谓之“蓄势期”云云,是一个意思。
最近,在“Pragmatics九年首文研究”(钱冠连,2000)一文中,作者认为,集中九年间(1991-1999)的Pragmatics(国际语用学会会刊)每一期的首篇文章进行研究(以下简称“首文研究”)的意义有五点。与本对比研究相关的意义是:对初学者来说,首文集合具有最佳选题的启示;它们反映了某个学科的国际学术主流(由于PRAGMATICS为国际语用学会的会刊,就不能说它是某一个区域某一个学派的主流),作者们的学术最佳兴趣点;它们概括了作者群体的学术原创性、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但是,限于篇幅,上文对选题启示没有充分展开。本文充分展开选题对比调查,以便观察:我国的语用学选题离国际主流有多远?即观察:在国际语用学的研究中,我国的位置在哪里?
《外国语》这五年所发表的语用学方面的文章共43篇。较为新的选题有:
论荷恩的等级关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统研究之十/徐盛桓,新格赖斯语用机制新在哪里/钱冠连,语用的体现关系/程琪龙,会话中的障碍修正结构分析/李悦娥,从H语法和语用学的基本方法论看两者的互补可能/熊学亮,话语含意化过程———含意本体论系列研究之四、含意研究的逻辑学思考/徐盛桓(共2),话语相关与认知语境/刘家荣,语用方式———语用的语法化/何刚,试论话语分析的三个标准/黄振定,胡塞尔、格赖斯和塞尔意向理论比较/徐海铭,调整语话语初探/戴炜栋、李明,亲疏尊轻的理论框架与人称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汉外对比语用学的尝试/余维,发展语用学关于儿童话语能力的研究/丁建新,90年代看语用/何兆熊,语境的动态研究/何兆熊、蒋艳梅。
3. 1995年至1999年的选题状况
1)调查的情况如下:
《国外语言学》这五年期间发表的语用学方面的文章共5篇。
《跨文化语用学:人类交往语义学》评介/范文芳,什么是语际语用学/何自然,英语会话中的沉默研究/左岩,《语用学导论》介绍/徐海铭,《言语交际中的语义:语用学导论》评介/俞东明。
《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语用学方面的文章共16篇。较新的选题有:话语分析二十年、话语分析在中国/徐纠纠(共2),会话隐含理论的新发展/张绍杰,H.P.Grice的意向意义理论述评(上、下)/王传经,我国的语用学研究/沈家煊,含意本体论研究、疑问句的语用性嬗变/徐盛桓(共2),含义分类标准评析/熊学亮,评《相互作用中的意义:语用学导论》/洪岗。
何自然编写的《语用学概论》出版在这一时期(1988年),“内容几乎囊括了Levinson《语用学》一书的各个部分,也增加了一些其他内容和汉语例子。”(沈家煊,1996)此书对我国普及语用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他重要的选题还有:语用学及其方法论,语境,模糊限制语,言语行为模式,语法、语义学和语用学三者的关系,语用学与外语教学,句法与语用学,非言语交际,等等。
第二,理论创造的蓄势期。上面所述几乎是清一色的引进与介绍,理论产出沉闷,还不能认为是中国语用学家的选题处在困扰焦灼之中。改革开放之始的大好时期,面对国外理论新风劲吹的局面,如不引进,就将错过时机。对国外理论的消化、吸收需要时间,时间表现为一个过程,深思与酝酿是理所当然的状态。这一个阶段可称之为理论创造的蓄势期。
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
[作者:钱冠连来源:外语学刊2001年第4期点击数:2878更新时间:2005-1-20文章录入:xhzhang]
【字体: 】
语用学:中国的位置在哪里?———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摘 要:通过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作者发现,(1)我国语用学学者没有产生出重大的理论创造,(2)在学术原创性、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选题、语料运用、撰写语用学发展史这五个方面,我们尚未加入国际主流。作者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我国语用学向前发展的建议。关键词:选题;原创性;
2)关于两个《索引》。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所编的《索引一》,编委会由五个高等学校(当时的上海外语学院、广州外语学院、大连外语学院、黑龙江大学、解放军外语学院等)外语学刊的主编组成,许国璋先生写序。由此,应该说它是我国比较权威的语言学资料之一。因此,它所提供的语用学论文索引是基本可靠的、值得信赖的。遗憾的是,《索引一》虽然标明从1949年起始,可是它只是收录了外语院校学报的文章,而此外的宝贵资料它不会收录(《索引二》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例如,王宗炎(1990)先生后来指出,“有的人可能没有注意,在胡(壮麟)先生的文章还没有发表的时候,已经有人把语用学的一部分要点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些要点见于许国璋教授选译的Austin《言有所为》,1979年收入《语言学译丛》。我们不妨说,许先生静悄悄地、水鸟式地为我们引进了语用学。许、胡二位合写的《语用学》条,载于《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那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相信除了五种学报之外的各种学刊一定会发表许多语用学方面的作品甚至佳作,限于篇幅,这里只好忍痛割爱,另有机会再用。
1 1949-1989年状况1)关于分期。为什么这一段要尾止于1989年呢?回答这个问题对将来撰写我国的语用学历史有好处。从开国到1989年为第一段,这样划分考虑到了三个情况。第一,1989年在我国召开了首届中国语用学研讨会;第二,大会主题报告“语用学在中国:起步与展望”刚好将中国的语用学研究总结到1989年为止,而这个报告当初被《现代外语》(90/2)最初发表之后又被下列两个权威机构采用,一是它以PragmaticsinChina为题在国际语用学会的会刊Pragmatics上发表,二是被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向上级报告近十年来我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对未来展望的语用学分支报告(见下)所引用;最近又被《语用学论文精选》(《外国语》策划,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录;第三,《索引一》刚好是截止在1989年。鉴于上面三个情况,认为从开国到1989年是我国语用学的起步期还是有道理的,得到各方面支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