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飞行器综述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基于ARM的四旋翼自主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基于ARM的四旋翼自主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2016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学院系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生指导教师完成日期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基于ARM的四旋翼自主飞行控制系统设计Autonomous control system for the quadrotor unmannedaerial vehicle based on ARM processors总计毕业设计论文25 页表格0 个插图20 幅3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基于ARM的四旋翼自主飞行控制系统设计Autonomous controlsystem for the quadrot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based on ARM processors学院系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评阅教师完成日期南阳理工学院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4基于ARM的四旋翼自主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摘要]针对改变传统以单片机为处理器的四旋翼自主控制飞行器控制方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ARM的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案。

这是一种基于ARM的低成本、高性能的嵌入式微小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

详细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总体构成以及硬软件设计方案包括传感器模块、视屏采集模块、系统核心控制功能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地面控制和数据处理模块。

实验结果表明该设计结合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保证了系统的高可靠性和高实时性能满足飞行器起飞、悬停、降落等飞行模态的控制要求。

[关键词]ARM四旋翼自主飞行器控制系统。

Autonomous control system for the quadrotor unmannedaerial vehicle based on ARM processors Abstract In order to change the conventional control of four—rot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sing microcontroller as the processor a solution of flightcontrol system based on embedded ARM was presented which is low-cost,small volume, 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high performance. The purpose ofthe work is for attending the National Aerial Robotics Competition. The mainfunction of the system the hardware structure and the software design werediscussed in detail including the sensor module the motor module the wirelesscommunication module With embedded 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 to ensurethe system’s high reliability and real-time performance the experiments resultsshow that the requirements of flight mode are satisfied including taking ofhovering and landing and so onKey words ARM four-rot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control system5 of the control signals 1 四旋翼飞行器的简介 1.1题目综述微型飞行器MicroAir Vehicle/MAV的概念最早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局DARPA提出的。

小型四旋翼低空无人飞行器综合设计

小型四旋翼低空无人飞行器综合设计
是实现遥控设备与飞行器之间通信的关键。在选择无线传输品牌 和型号时,需要考虑传输距离、信号稳定性、安全性等因素。同时,对于某些 特殊场景,还需要考虑防水、抗震等特殊性能。
3、传感器应用
传感器技术在小型四旋翼低空无人飞行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使用多种 传感器,可以实现飞行器的定位、导航、控制等功能。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需要对传感器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仿真实验,本次演示提出的混合控制方法取得了显著的实验效果。在轨迹 跟踪实验中,飞行器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给定的轨迹,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和 稳定性。此外,通过与单一控制方法的对比实验,本次演示提出的混合控制方 法在跟踪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针对四旋翼无人飞行器的非线性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鲁棒控制 和滑模控制的混合控制方法。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然而,仍 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飞行器的动态特性分析不够准确、控制系统的实 时性有待提高等。
设计思路
1、总体设计
小型四旋翼低空无人飞行器主要由机身、旋翼、遥控器等部分组成。机身采用 轻量化材料制成,以减小飞行器的重量,便于携带;旋翼则由四个电机驱动, 以实现飞行器的稳定飞行;遥控器则用于控制飞行器的飞行轨迹和高度。
2、硬件设计
硬件配置是小型四旋翼低空无人飞行器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电池、传感器、 遥控设备等。电池选用高容量、轻量化的锂离子电池,以延长飞行器的续航时 间;传感器则采用GPS、加速度计、陀螺仪等,以实现飞行器的定位、导航和 控制;遥控设备则选用2.4GHz遥控器,以实现遥控设备的无线传输。
小型四旋翼低空无人飞行器综 合设计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小型扑翼飞行器的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小型扑翼飞行器的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小型扑翼飞行器的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扑翼飞行器因其高效、灵活的飞行特点,在军事侦察、环境监测、生物仿生学等领域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小型扑翼飞行器的结构设计及其仿真分析,为扑翼飞行器的设计与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小型扑翼飞行器的结构设计(一)基本框架设计小型扑翼飞行器的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框架、动力系统、驱动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和扑翼机构。

其中,框架是整个飞行器的基础,负责支撑和固定其他部件。

(二)扑翼机构设计扑翼机构是扑翼飞行器的核心部分,其设计直接影响到飞行器的飞行性能。

扑翼机构主要包括翼片、连杆、驱动装置等。

翼片的设计要考虑到空气动力学特性,以提高飞行器的升力和稳定性。

连杆和驱动装置的设计要保证翼片的运动轨迹和速度,以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

(三)动力系统与驱动系统设计动力系统通常采用电动或燃油发动机,为飞行器提供动力。

驱动系统则负责控制扑翼机构的运动,通常采用舵机或电机等。

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动力系统的功率、重量、体积等因素,以及驱动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

(四)飞行控制系统设计飞行控制系统是扑翼飞行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控制飞行器的姿态和轨迹。

通常采用微处理器和传感器等设备实现控制。

在设计中,要考虑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等因素。

三、仿真分析(一)仿真模型的建立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建立小型扑翼飞行器的三维模型。

模型要尽可能地反映真实情况,包括各部件的尺寸、重量、材料等参数。

(二)仿真实验过程在仿真软件中,对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

通过改变模型的参数,如翼片形状、连杆长度、驱动速度等,观察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变化。

同时,还可以通过仿真实验分析飞行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和稳定性。

(三)仿真结果分析根据仿真实验的结果,分析各参数对飞行器性能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仿真结果,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

同时,还要对飞行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和稳定性进行分析,以提高飞行器的整体性能。

扑翼飞行器发展概述

扑翼飞行器发展概述

扑翼飞行器发展概述摘要:扑翼飞行器历史悠久,但早期受限于科学技术水平,扑翼飞行器的发展并不顺利;但是近年来,随着MEMS技术、空气动力学和新型材料等的发展,使如今扑翼飞行器的小型化、微型化成为可能。

本文简要介绍了扑翼飞行器的发展史以及新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扑翼微型 MEMS扑翼飞行器(英文学名:ornithopter),是指像鸟—样通过机翼主动运动产生升力和前行力的飞行器,又称振翼机。

1.扑翼飞行器发展史达·芬奇在1485年设计了一架靠人力驱动的扑翼机,虽然这架扑翼机是无法飞行的,但它在驱动机构方面显示出很高的工程技巧。

由于受到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早期的扑翼飞行器都是以人力驱动为主,如1902年的专利申请FR318525A中的一种人力扑翼飞行器,是通过一种类似自行车的机构结合扑翼构成的。

20 世纪初,俄罗斯科学家和设计师们在扑翼飞行器领域内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鉴于当时的科学以及工业水平,他们制造的扑翼飞行器也并非是理想的飞行器。

总结了失败的经验,科学家们重新进行计算设计,并通过试飞实践和所积累的理论资料,科学家们看到了许多问题,如:机翼煽动时的频率不够,并不足以产生理想的升力和推力。

重要的是,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仅靠人体自身肌肉的力量来驱动的扑翼飞行器是无法实现持续飞行的。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DeLaurier致力于载人扑翼机的研制。

他和合作伙伴Harris在1991年制出一架自由飞模型,成功试飞并验证了全尺寸扑翼机所需要的一些技术。

1999,全尺寸载人样机进行了地面滑跑试验,试验中可以滑跑、加速、抬头并短暂离开地面,但没能实现起飞和爬升。

2.扑翼飞行器发展新趋势近年来,随着MEMS(微型机电系统)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型飞行器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

早在1982年,美国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就开始进行微型扑翼飞行的运动机理和空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并在十几年研究的基础上于1998年开始实行微型扑翼飞行昆虫(MFI)的研究计划,目的是模拟苍蝇的独特飞行性能,设计出一种能够独立自主操纵的微飞行机器。

飞行器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

飞行器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

飞行器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飞行器,是一种可以在大气层内或外飞行的载具。

飞行器可以是飞机、直升机、火箭、无人机等各种形式的载具,其本质都是为了在空中进行载人或物品的交通和运输。

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需要考虑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飞行器的种类飞行器按照使用的动力系统不同可以分为飞机、直升机、火箭、无人机等多种形式。

飞机是一种通过发动机提供动力,利用机翼产生升力,通过控制表面实现飞行操纵的载具。

飞机可以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商用飞机、军用飞机、通用飞机等多种类型。

直升机是一种通过旋转叶片产生升力,实现垂直起降和水平飞行的载具。

直升机通常用于需要垂直起降或者在有限空间内飞行的场合。

火箭是一种通过燃烧推进剂产生高速喷射气流,利用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推进力实现飞行的载具。

火箭通常用于太空探测和运载航天器等任务。

无人机是一种可以不需要驾驶员进行遥控或者自主飞行的载具,通常用于军事侦察、航拍、科研探测等领域。

飞行器的构造飞行器的构造包括机身、机翼、动力系统、操纵系统、控制系统等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机身是飞行器的主要支撑结构,承载飞行器其他部分的重量并提供空间容纳驾驶舱、货舱等设施。

机翼是飞行器产生升力的重要部分,一般采用对称翼型设计,在飞行时通过产生气流的方式产生升力。

动力系统是提供飞行器前进动力的部分,可以是喷气式发动机、螺旋桨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等多种形式。

操纵系统包括驾驶舱内的各种操纵装置,包括操纵杆、脚踏板、油门等装置,用于驾驶员操控飞行器。

控制系统包括飞行控制系统和动力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飞行器的飞行姿态和动力输出。

飞行器的原理飞行器飞行的原理主要包括气动力学原理、动力学原理和控制原理。

气动力学原理是研究飞行器在空气中受力和产生升力的原理,包括升力产生、阻力产生、升降舵效应等。

动力学原理是研究飞行器的动力系统如何提供推进力,以及飞行器如何利用推进力产生前进和提升的原理。

小飞机总结

小飞机总结

小飞机总结1. 引言小飞机,也被称为无人机或多轴飞行器,是一种能够实现自主飞行的航空设备。

近年来,小飞机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航拍摄影、农业植保、物流配送等。

本文将对小飞机的相关概念、技术原理、应用场景等进行总结和介绍。

2. 小飞机的概念及分类小飞机是一种无人机的分类之一,它相较于传统的有人飞机,没有搭载人员,通过预先设定航线或遥控方式进行飞行。

根据小飞机的结构和用途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2.1 固定翼小飞机固定翼小飞机类似于传统的飞机,具有固定的机翼和尾翼。

它通常需要一定的起飞和着陆距离,具备较长的飞行时间和较大的承载能力。

固定翼小飞机广泛用于农业植保、测绘等领域。

2.2 多旋翼小飞机多旋翼小飞机由多个对称排列的螺旋桨组成,通过控制螺旋桨的转速和角度来实现平衡和操控。

多旋翼小飞机具有垂直起降的特点,适用于垂直挂载摄像机进行航拍摄影、物流运输等任务。

2.3 VTOL(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VTOL飞机综合了固定翼小飞机与多旋翼小飞机的优势,具备垂直起降和长时间巡航的能力。

它采用固定翼的设计,同时配备可转向的推进器,可实现垂直起飞和着陆。

VTOL飞机在军事、警务和消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3. 小飞机的工作原理小飞机的飞行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关键技术:3.1 遥控技术遥控技术是小飞机飞行的基础。

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人们可以远程操控小飞机的飞行方向、速度和高度等参数。

遥控技术的发展使得小飞机具备了更高的操控能力和稳定性。

3.2 飞控系统飞控系统是小飞机的。

四旋翼飞行器设计资料

四旋翼飞行器设计资料

四旋翼飞行器的设计查重98%四旋翼微型飞行器是一种以4个电机作为动力装置.通过调节电机转速来控制飞行的欠驱动系统;为了实现四旋翼微型飞行器的自主飞行控制,对飞行控制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并且以C8051F020单片机为计算控制单元,给出了飞行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研究了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由于采用贴片封装和低功耗的元器件,使飞行器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的优点;经过多次室内试验,该硬件设计性能可靠,能满足飞行器起飞、悬停、降落等飞行模态的控制要求.一.微小型四旋翼飞行器的发展前景根据微小型四旋翼飞行器发展现状和相关高新技术发展趋势,预计它将有以下发展前景。

1 )随着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小型四旋翼飞行器技术会逐步走向成熟与实用。

任务规划、飞行控制、无 G P S 导航、视觉和通信等子系统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使其具有自主起降和全天候抗干扰稳定飞行能力。

它未来的主要技术指标:任务半径 5 k m,飞行高度 1 0 0 m,续航时间 1 h ,有效载荷约 5 0 0 g ,完全能够填补目前国际上在该范围内侦察手段的空白。

2 )未来的微型四旋翼飞行器将完全能够达到美国国防预研局对 M A V基本技术指标的要求。

随着低雷诺数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深入,以及纳米和 M E MS 技术的发展,四旋翼 M A V必然取得理论和工程上的突破。

它将是一种有 4个旋翼的可飞行传感器芯片,是一个集成多个子系统 ( 导航与控制、动力与能源、任务与通信等子系统) 的高度复杂ME M S系统;不但能够在空中悬停和向任意方向机动飞行,还能飞临、绕过甚至是穿过目标物体。

此外,它还将拥有良好的隐身功能和信息传输能力。

3 )微小型四旋翼飞行器的编队飞行与作战应在未来的战争中,微小型四旋翼飞行器的任务之一将是对敌方进行电子干扰并攻击其核心目标。

单个微小型飞行器的有效载荷量毕竟有限,难以有效地完成任务,而编队飞行与作战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有效载荷量,还能够增强其突防能力。

微型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微型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微型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微型无人机,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智能科技产品,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

它的小巧灵活、方便易用,使其在空拍摄影、物流配送、农业植保、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本文就微型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发展现状微型无人机的应用领域多样且广泛。

在传媒行业,他们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电影制作和广告拍摄等领域。

微型无人机的机动性和小型化优势,使得传媒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空中摄影,捕捉到以前难以达到的角度和画面。

例如,无人机可以在森林中飞行,拍摄到鸟类在树梢间的活动,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宝贵的研究素材。

在城市规划中,微型无人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师更好地了解城市结构和布局,提供详细的三维地图和建筑模型。

通过微型无人机,规划师可以更好地为城市更新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领域,微型无人机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帮助农民及时发现植物病虫害,提供精细化的植保方案。

通过植物的变态学数据,农民可以更好地调整农药和水肥的使用,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未来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型无人机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首先,在机身结构设计方面,微型无人机很可能向更轻更坚固的方向发展。

目前的微型无人机主要采用的是轻质复合材料,但是在材料研究、强度设计与增效技术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未来的微型无人机将更加耐用,能适应更恶劣的气候和环境条件。

其次,在能源供给方面,微型无人机也有望实现能源的多样化和延时性。

目前,微型无人机的续航时间受限于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等问题。

但是,随着太阳能技术和氢能技术的发展,微型无人机将能够更长时间地在空中工作。

这将使无人机具备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并极大地推动了物流配送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发展。

再次,在智能控制系统方面,微型无人机将朝着更加自主、智能化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型飞行器综述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国际上微型飞行器的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型飞行器,MAV,军事1.前言1992年,美国兰德公司提交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简称DARPA)的一份关于未来军事技术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微型飞行器(Micro Air Vehicle,简称MA V)的概念。

此后,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和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对微型飞行器技术上的可行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评估,得出了与兰德公司一致的结论。

微型飞行器概念的提出引起了DARPA的高度重视。

1995年11月,DARPA首次组织了关于微型飞行器可行性的专题研讨会,并由此制定了一项旨在发展微型飞行器的计划;1996年3月DARPA 召开了向工业界通报情况的介绍会;同年10月DARPA召开了用户与研究单位之间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会,会后DARPA意识到开展微型飞行器技术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研制生产微型飞行器的现实可行性;1997年DARPA正式通过SBIR项目增加投资,加大对微型飞行器技术的研究力度,并开始实施一项耗资3,500万美元,为期四年的微型飞行器研究计划。

美国最初的研究把MA V作为无人机(Unmaned Air Vehicle,简称UA V)中的微小型方向,随后发现,MA V的超微型、超轻质量的要求而引起对控制器件、系统、能源等一系列挑战性和革命性的技术问题。

于是在90年代中期,MA V的概念从UA V中完全分离出来,最终,DARPA把其基本指标定为[1]:飞行器各向最大尺寸不超过15厘米,质量10~100克,最大航程1~10公里,巡航速度30~60公里/小时,连续航行时间20~60分钟。

DARPA除对微型飞行器的尺寸、重量、留空时间、飞行速度提出要求外,还从实际应用角度对其特性提出相应要求。

例如:要求微型飞行器应具有自主飞行、携带任务载荷执行特定任务、通信及传输信息等基本特征。

2.微型飞行器的研究现状以产生升力的方式来分类,国际上正在研究的微型飞行器总体上可分为三类:固定翼式微型飞行器、旋翼式微型飞行器和扑翼式微型飞行器。

采用传统固定翼式布局的微型飞行器主要有美国AeroVironment公司的“黑寡妇”(“Black Widow”)、Sander公司的“微星”(“MicroStar”)、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侦察鸟”等。

“Black Widow”[2]是AeroVironment公司按照DARPA提出的微型飞行器技术要求而研制的一种微型飞行器。

翼展15厘米的碟型“Black Widow”原型机于1996年春完成了9秒钟的飞行。

1997年11月,圆盘式“Black Widow”(参见图1,左图)在锂电池作为源动力的情况下飞行时间达到16分钟。

1999年3月携带黑白摄像机的第一代“Black Widow”成功飞行了22分钟。

此次飞行重量为56克,巡航速度约40.2公里/小时。

1999年夏季,AeroVironment完成了“Black Widow”的最终设计(参见图1,右图)。

2000年8月“Black Widow”试飞的巡航时间达到了30分钟,活动半径1.8公里,最大飞行高度约234米,飞行重量为80克。

“Black Widow”原机型改进后的“Black Widow”图1 改进前后的“Black Widow”1998年4月,美国桑德斯公司、洛克希德·马丁独立研究所和通用电器公司联合申请,获得DARPA战术技术处签订的研制微型飞行器的技术合同,重点研制固定翼式微型飞行器。

桑德斯公司在经过6个月的研究之后,提出了一种名为“MicroStar”的微型飞行器方案[3]。

“MicroStar”的预定技术参数为:翼展约15厘米,重量大约几十克,具有自动驾驶系统和电视摄像机,采用手持式发射器发射或直接手掷发射。

图2 固定翼式MAVS(自左向右,AeroVironment公司的“Black Widow”,MLB的“Trochoid”,佛罗里达大学的柔性机翼微型飞行器)采用仿生扑翼式布局的微型飞行器主要有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MicroBat”、美国斯坦福研究中心和多伦多大学的“Mentor”、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Entomopter”等。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MicroBat”是一种仿生物飞行方式的扑翼微型飞行器(参见图3),其机翼是通过模仿蝙蝠和昆虫的翅膀,并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加工制作而成。

2002年8月,AeroVironment公司研制的“MicroBat”扑翼飞行器演示出最长的巡航时间22分45秒。

“MicroBat”翼展只有23厘米,重14克。

它的电动机由可反复充电的锂电池供电。

“Mentor”是美国斯坦福研究中心国际公司和多伦多大学合作研究的微型扑翼飞行器。

它的最大翼展在15厘米左右,机翼由一种聚合物人造肌肉驱动。

“Entomopter”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TRI)以Robert Michelson为首的研究组研发的一种微型仿生扑翼飞行器。

这种飞行器有着与蝴蝶翅膀相似的机翼,采用特殊结构和材料制成,可上下扇动。

图3 扑翼式MAVS(自左向右,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MicroBat, Vanderbilt的Elastodynamic Ornithoptic Robotic Insect, 和UCBerkeley的Micromechanical Flying Insect.)采用旋翼式布局的微型飞行器主要以Lutronix公司与Auburn大学合作研制的“Kolibri”、斯坦福大学的“Mesicopter”等为代表“Kolibri”[4]是Lutronix公司和Auburn大学联合研发的一种垂直起降旋翼式微型飞行器。

该机设计飞行重量约为300克,旋翼直径10.16厘米,能携带100克的重物,飞行时间30分钟。

“Mesicopter”是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在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支持下,为研究微型旋翼飞行器技术而设计的。

“Mesicopter”是一种厘米尺寸大小的微型直升机,它有四个螺旋桨,分别由直径3毫米,重325毫克的微电机驱动。

此外,美国的《旋翼和机翼》杂志2005年2月号报道,霍尼韦尔公司已经开始飞行试验直径尺寸为33厘米(13英寸)的自主式监视无人机。

该飞行器使用封装在外罩内的垂直定向螺旋桨,这种设计允许无人机使用排气穿过外罩进行起飞和垂直着陆。

该无人机使用霍尼韦尔公司的MEMS电子传感器技术。

它可能作为悬停级和凝视无人机系统成为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计划的一部分。

图4 旋翼式MAVS(自左向右,Lutronix 公司的“Kolibri”,斯坦福大学的“Mesicopter”,霍尼韦尔航空电子系统公司的MAVS) 目前,除了美国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国家都在从事微型飞行器方面的研制工作。

早在美国提出微型飞行器的概念之前,英国剑桥大学以Charles P. Ellington为首的研究小组就已经对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1997年Ellington曾建议并寻求英国防御评估研究局(Defenc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Agency,简称DERA)资助,但未获得成功; 与此相反,美国DARPA却对Ellington的研究表现出了兴趣。

他们邀请剑桥大学动物学系的Ellington九人研究小组加盟到GTRI以Robert Michelson任首席研究工程师的研究组中,并给予Ellington一百多万英镑的资助[5];德国的IMM公司已经研制出了一种直径1.9毫米、长度5.5毫米、重量91毫克、最大转速达10万转/分钟的微型电机,同时利用这种微型电机制成了一架串列式双旋翼的微型试验直升机[6];日本东京大学的毫米级微型飞行机器人能在交变磁场中扇动翅膀;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在研制不同用途的微型飞行器。

在国内,微型飞行器的研制近年来也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大约有十几个单位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先后研制出了多种型号的微型飞行器。

其中,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微型直升机(尺寸约为18.8毫米*2.5毫米*4.6毫米),但距离完全自主飞行和满足实用化要求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微型飞行器技术的研究,1998年专门建立了“微型飞行器研究中心”,组成了一支跨学科、志同道合的精英研究队伍,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理论、试验技术和MA VS研制技术的研究。

3.微型飞行器的应用前景由于微型飞行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的飞行平台优势,且其操纵方便、机动灵活、噪音小、隐蔽性好,因此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在民用领域,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军事领域[7],微型飞行器可用于敌情侦察、目标追踪、部署传感器和中继通信等(如图5(a))。

装载有传感器和摄像机的微型飞行器可用于低空和近距离的侦察和监视,尤其是对卫星和军用侦察机触及不到的盲区或人员无法涉足的地区进行侦察,同时实时传输侦察信息。

此外,由于微型飞行器能够飞抵甚至停留在建筑物内部进行侦察、探测和查找建筑物内部的敌方人员或恐怖分子,因此,它在未来的城区战场和反恐军事行动中将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民用领域[5],微型飞行器可用于环境研究、人道主义排雷、自然灾害的监视和救援等。

当有化学品泄漏时,可用于测量危险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含量(如图5(b)),甚至在人类登上火星前,用于分析火星大气成分。

微型飞行器还可用于巡视和监控、农业勘测、交通道路监控等,在城区监视和大型牧场等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a)军事领域中执行侦察任务的MA V (b)在生化污染现场执行探测任务的MA V图5 微型飞行器的应用4.结语本文简要介绍了微型飞行器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的研究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是要研制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微型飞行器,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又要面临极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1]陈国栋,贾培发,刘艳. 微型飞行器十年[J],国外科技动态,2005(2):29-33.[2]Grasmeyer, J M, and Keennon, M T, Development of the Black Widow Micro Air V ehicle[J], AIAA Paper No. AIAA-2001-0127, Presented at the 39th AIAA Aerospace Sciences Meeting and Exhibit, Reno, NV, January, 2000.[3]晓清. 美国微型飞行器计划进入飞行试验阶段. 国际航空. 1999, 9:55-56.[4]吴宇怀, 周兆英, 熊沈蜀等. 微型飞行器的研究现状及其关键技术.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3 (2):170-174.[5]Micro Air Vehicles. Themed Studies TS6. March, 1999.[6]R.S. Fearing. Toward micro mechanical flyers. The Bridge. 2001, 31(4):4-8.[7]DARPA Selects Micro Air Vehicle Contractor [N]. News Release, December 12, 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