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妥类用药六项注意

巴比妥类用药六项注意

巴比妥类用药六项注意

□文/魏开敏主任医师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图/木易)

新生儿,男,出生4天,体重4公斤。由于全身发黄而被诊断为新生儿黄疸。患儿母亲急于给宝宝退黄,自行喂给患儿苯巴比妥片7.5毫克(半片),早晚各1次口服。第2天早上又口服半片,患儿嗜睡,唤之尚可醒来。到了下午,患儿进入昏睡状态,唤之不醒。急诊科以药物中毒待查收入住院。急查苯巴比妥血药质量浓度,测定结果为208毫摩尔,超出正常范围。

根据用药史和血药浓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苯巴比妥过量所致药物中毒,立即进行洗胃,给予吸氧,静滴碳酸氢钠、纳络酮和盐酸甲氯芬酯等药物。住院48小时,患儿呼吸正常,嗜睡,但可以唤醒,测定苯巴比妥血药质量浓度为150毫摩尔。3天后患儿苏醒哭闹,开始觅食,测定苯巴比妥血药浓度为78毫摩尔,住院5天患儿康复出院。

药物剂量不同,其药理作用不同,是巴比妥类药物的特点之一。一般来说,小剂量发挥镇静作用,中等剂量发挥催眠作用,大剂量可产生抗惊厥、抗癫痫和麻醉作用。苯巴比妥系长效的巴比妥类药物,

临床主要用于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也常常被用于小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具有减轻和促进黄疸消退,预防核黄疸的积极作用。

苯巴比妥治疗小儿黄疸的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是苯巴比妥另一个重要特点,因此,用药量稍大就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轻者表现为嗜睡,较重者陷入昏睡,严重者出现昏迷、还常常伴有呼吸抑制、血压下降、休克等,甚至死亡。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黄疸剂量为5~8毫克/公斤体重/日,分2次口服。该患儿体重为4公斤,24小时内的最高剂量不应超过32毫克。然而,该患儿在24小时内的实际用药量达到45毫克,超出最高剂量的13毫克,故而诊断为巴比妥类中毒反应。

由此提醒人们,在用巴比妥类药物时须严格遵医嘱用药。为预防巴比妥类中毒反应,以下6点需要给予重视,以确保用药安全。

1.用药剂量宜小:研究表明,巴比妥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小于129毫摩尔,是不会引起中毒的。当血药浓度大于174毫摩尔,就会引起中毒反应,表现为困倦、嗜睡和昏睡;如果血药浓度大于300毫摩尔,就会引起呼吸抑制、昏迷、休克等危重症,有生命危险。因此,巴比妥类必须按医嘱剂量用药,切忌过量用药。

2.谨慎静脉给药:巴比妥类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大。除了硫喷妥钠能够用于静脉麻醉之外,其他巴比妥类均不宜静脉给药。因为静脉给药可使血药浓度迅速升高,容易引起呼吸和心血管中枢抑制,可造成呼吸抑制、血压下降,休克、极度呼吸困难,偶尔还可诱发喉痉挛而引起窒息,这些都可导致患者生命危险。

3.孕妇、乳母慎用:巴比妥类可通过胎盘屏障而引起胎儿宫内窒息,经乳汁引起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还可诱发或加重新生儿颅内出血。因此,孕妇、乳母要慎用巴比妥类药物。

4.了解禁忌症:凡是患有严重阻塞性肺病、肺心病、哮喘持续状态,严重肝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和颅脑损伤等疾病的患者,都不能随意使用巴比妥类,应当列为禁忌症。

5.预防撤药综合征:长时间使用巴比妥类控制某些疾病,如癫痫,在撤停药物时必须逐渐减量,千万不可骤然停药。停药过快可引起撤

药综合征,通常发生于停药后8~36小时内,出现焦虑、肌肉抽搐、乏力、眩晕、视物不清、意向性震颤等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常常持续1~2周,以后逐渐消退。在出现症状期间,对患者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构成严重影响。

6.防止药物蓄积:常规剂量使用巴比妥类,原则上不超过5天,再次给药需要间隔2~3天。长时间使用巴比妥类控制癫痫时,最好与其他抗癫痫药物合用,以减少巴比妥类用药剂量,避免引起药物蓄积而加大药物中毒的危险。

巴比妥

巴比妥在临床中的应用 调 研 报 告 201001040132 2012年5月6日

目录 一.前言 二.巴比妥的药理作用 1.药物相互作用 2.药代动力学 3.药代动力学 三.巴比妥的合成 四.巴比妥的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五.苯巴比妥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六.参考文献

巴比妥前言 巴比妥类是普遍性中枢抑制药。随剂量由小到大,相继出现镇静、催眠、抗惊厥和麻醉作用。10倍催眠量时则可抑制呼吸,甚至致死。 巴比妥类在非麻醉剂量时主要抑制多突触反应,减弱易化,增强抑制。此作用主要见于gaba能神经传递的突触。它增强gaba介导的cl-内流,减弱谷氨酸介导的除极。但与苯二氮类不同,巴比妥类是通过延长氯通道开放时间而增加cl-内流,引起超极化。较高浓度时,则抑制ca2+依赖性动作电位,抑制ca2+依赖性递质释放,并且呈现拟gaba作用,即在无gaba时也能直接增加cl-内流。 此类药物需用至镇静剂量时才显示抗焦虑作用。由于本类药物的安全性远不及苯二氮类,且较易发生依赖性,因此,目前已很少用于镇静和催眠。其中只有苯巴比妥和戊巴比妥仍用于控制癫痫持续状态;硫喷妥偶尔用于小手术或内窥镜检查时作静脉麻醉。 巴比妥类(barbiturates)为巴比妥酸在c5位上进行取代而得的一组中枢抑制药。取代基长而有分支(如异戊巴比妥)或双键(如司可巴比妥),则作用强而短;以苯环取代(如苯巴比妥)则有较强的抗惊厥作用;c2位的o被s取代(如硫喷妥),则脂溶性增高,静脉注射立即生效,但维持时间很短。 巴比妥的药理作用 抑制中枢神经的深度,一般与剂量成比例。小剂量起镇静作用,中等剂量有催眠作用,大剂量起麻醉作用。服用过量可引起昏迷,严重的可能致死;长期连用则可成瘾。 【药物相互作用】 巴比妥诱导肝酶促使它本身迅速破坏,同时也使其他药物加速代谢,如香豆素类、氯丙嗪、氯霉素、多西环素、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及甲硝唑,而影响这些药物的疗效。巴比妥类使噻替哌的抑制作用加强,它们与酒精合用,则相互加强作用。这类药物使哮喘恶化。 【药代动力学】 巴比妥类可促致卟啉危象。老年人应用巴比妥类比用安定更易致血清钙浓度明显减低。巴比妥也增强胆固醇代谢,应用苯巴妥治疗婴儿癫痫,血清中磷脂及低、高密度脂蛋白增高。偶尔在注射巴比妥后发生肌肉坏死,随后可出现肌球蛋白血症。 巴比妥类作用与用途比较表

巴比妥类用药六项注意

巴比妥类用药六项注意 巴比妥类用药六项注意 □文/魏开敏主任医师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图/木易) 新生儿,男,出生4天,体重4公斤。由于全身发黄而被诊断为新生儿黄疸。患儿母亲急于给宝宝退黄,自行喂给患儿苯巴比妥片7.5毫克(半片),早晚各1次口服。第2天早上又口服半片,患儿嗜睡,唤之尚可醒来。到了下午,患儿进入昏睡状态,唤之不醒。急诊科以药物中毒待查收入住院。急查苯巴比妥血药质量浓度,测定结果为208毫摩尔,超出正常范围。 根据用药史和血药浓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苯巴比妥过量所致药物中毒,立即进行洗胃,给予吸氧,静滴碳酸氢钠、纳络酮和盐酸甲氯芬酯等药物。住院48小时,患儿呼吸正常,嗜睡,但可以唤醒,测定苯巴比妥血药质量浓度为150毫摩尔。3天后患儿苏醒哭闹,开始觅食,测定苯巴比妥血药浓度为78毫摩尔,住院5天患儿康复出院。 药物剂量不同,其药理作用不同,是巴比妥类药物的特点之一。一般来说,小剂量发挥镇静作用,中等剂量发挥催眠作用,大剂量可产生抗惊厥、抗癫痫和麻醉作用。苯巴比妥系长效的巴比妥类药物,

临床主要用于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也常常被用于小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具有减轻和促进黄疸消退,预防核黄疸的积极作用。 苯巴比妥治疗小儿黄疸的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是苯巴比妥另一个重要特点,因此,用药量稍大就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轻者表现为嗜睡,较重者陷入昏睡,严重者出现昏迷、还常常伴有呼吸抑制、血压下降、休克等,甚至死亡。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黄疸剂量为5~8毫克/公斤体重/日,分2次口服。该患儿体重为4公斤,24小时内的最高剂量不应超过32毫克。然而,该患儿在24小时内的实际用药量达到45毫克,超出最高剂量的13毫克,故而诊断为巴比妥类中毒反应。 由此提醒人们,在用巴比妥类药物时须严格遵医嘱用药。为预防巴比妥类中毒反应,以下6点需要给予重视,以确保用药安全。 1.用药剂量宜小:研究表明,巴比妥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小于129毫摩尔,是不会引起中毒的。当血药浓度大于174毫摩尔,就会引起中毒反应,表现为困倦、嗜睡和昏睡;如果血药浓度大于300毫摩尔,就会引起呼吸抑制、昏迷、休克等危重症,有生命危险。因此,巴比妥类必须按医嘱剂量用药,切忌过量用药。 2.谨慎静脉给药:巴比妥类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大。除了硫喷妥钠能够用于静脉麻醉之外,其他巴比妥类均不宜静脉给药。因为静脉给药可使血药浓度迅速升高,容易引起呼吸和心血管中枢抑制,可造成呼吸抑制、血压下降,休克、极度呼吸困难,偶尔还可诱发喉痉挛而引起窒息,这些都可导致患者生命危险。 3.孕妇、乳母慎用:巴比妥类可通过胎盘屏障而引起胎儿宫内窒息,经乳汁引起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还可诱发或加重新生儿颅内出血。因此,孕妇、乳母要慎用巴比妥类药物。 4.了解禁忌症:凡是患有严重阻塞性肺病、肺心病、哮喘持续状态,严重肝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和颅脑损伤等疾病的患者,都不能随意使用巴比妥类,应当列为禁忌症。 5.预防撤药综合征:长时间使用巴比妥类控制某些疾病,如癫痫,在撤停药物时必须逐渐减量,千万不可骤然停药。停药过快可引起撤

巴比妥

“巴比妥”,于1864年由A. V on Baeyer 合成;1903年1月,巴比妥申请专利保护,并由拜尔制药公司开始生产和销售,商品名“佛罗那”; 1911年,拜尔公司生产出药效更佳的催眠药“苯巴比妥”,商品名“鲁米那”(Luminal ); 1922年,正丁巴比妥(新眠那)上市,作用时间较鲁米那短,减少催眠过度的发生; 1923年,美国Eli Lilly 公司两位科学家合成出异戊巴比妥(阿米妥Amytal ); 1929年,美国肖恩尔(Shonle )又合成出“司可巴比妥钠”(速可眠Seconal ); 巴比妥类药物为环状酰脲类镇静催眠药,是巴比妥酸的衍生物,其基本结构: 由于5位取代基R1和R2不同,形成不同巴比妥类药物,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临床上常用药物多为巴比妥酸的5,5-二取代衍生物,少数为1,5,5-三取代物或c2位为硫代巴比妥酸的5,5-二取代衍生物.中国药典收载的本类药物有苯巴比妥及其钠盐.异戊巴比妥及其钠盐.司可巴比妥钠和注射用硫喷妥钠等. 巴比妥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一.巴比妥酸环状丙二酰脲;二.取代基部分.取代基不同,形成不同的具体药物有不同的理化性质.理化性质可用于区别各种巴比妥类药物. 二.巴比妥类药物的理化特征 巴比妥类药物通常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具有一定的熔点.在空气中稳定,加热都能升华.一般微溶或极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其钠盐易溶于水.而难溶于 有机溶剂.六元环结构较稳定,遇酸,氧化剂,还原剂时,一般情况下环不会破裂,遇碱共热就开环,并产生氨气.这种理化性质可用于区别各种巴比妥类药物. (一)弱酸性 巴比妥类药物的母核环结构中含有1,3-二酰亚胺基团,能使其分子发生酮式-烯醇式互变反应异构,在水溶液中发生二极电离. NH N H O O O R 1R 2123456

常有脱水药作用及注意事项

20%甘露醇: 【适应症】 (1)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 (2)降低眼内压。可有效降低眼内压,应用于其他降眼内压药无效时或眼内手术前准备。 (3)渗透性利尿药。用于鉴别肾前性因素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亦可应用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4)作为辅助性利尿措施治疗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尤其是当伴有低蛋白血症时。 (5)对某些药物逾量或毒物中毒(如巴比妥类药物、锂、水杨酸盐和溴化物等),本药可促进上述物质的排泄,并防止肾毒性。 (6)作为冲洗剂,应用于经尿道内作前列腺切除术。 (7)术前肠道准备。 【不良反应】 (1)水和电解质紊乱最为常见。①快速大量静注甘露醇可引起体内甘露醇积聚,血容量迅速大量增多(尤其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导致心力衰竭(尤其有心功能损害时),稀释性低钠血症,偶可致高钾血症; ②不适当的过度利尿导致血容量减少,加重少尿;③大量细胞内液转移至细胞外可致组织脱水,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寒战、发热。 (3)排尿困难。 (4)血栓性静脉炎。 (5)甘露醇外渗可致组织水肿、皮肤坏死。 (6)过敏引起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7)头晕、视力模糊。 (8)高渗引起口渴。 (9)渗透性肾病(或称甘露醇肾病〉,主要见于大剂量快速静脉滴注时。其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甘露醇引起肾小管液渗透压上升过高,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病理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形成。

临床上出现尿量减少,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渗透性肾病常见于老年肾血流量减少及低钠、脱水患者。 【禁忌症】 ①已确诊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无尿患者,包括对试用甘露醇无反应者, 因甘露醇积聚引起血容量增多,加重心脏负担; ②严重失水者; ③颅内活动性出血者,因扩容加重出血,但颅内手术时除外; ④急性肺水肿,或严重肺瘀血。 【注意事项】 (1)除作肠道准备用,均应静脉内给药。 (2)甘露醇遇冷易结晶,故应用前应仔细检查,如有结晶,可置热水中或用力振荡待结晶完全溶解后再使用。当甘露醇浓度高于15%时,应使用有过滤器的输液器。 (3)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浓度,避免不必要地使用高浓度和大剂量。 (4)使用低浓度和含氯化钠溶液的甘露醇能降低过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机会。 (5)用于治疗水杨酸盐或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时,应合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 (6)下列情况慎用:①明显心肺功能损害者,因本药所致的突然血容量增多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② 高钾血症或低钠血症;③低血容量,应用后可因利尿而加重病情,或使原来低血容量情况被暂时性扩容所掩盖;④严重肾功能衰竭而排泄减少使本药在体内积聚,引起血容量明显增加,加重心脏负荷,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⑤对甘露醇不能耐受者。 (7)给大剂量甘露醇不出现利尿反应,可使血浆渗透浓度显著升高,故应警惕血高渗发生。 (8)随访检查:①血压;②肾功能;③血电解质浓度,尤其是Na+和K+;④尿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甘露醇能透过胎盘屏障。孕妇慎用。 【老年患者用药】 老年人应用本药较易出现肾损害,且随年龄增长,发生肾损害的机会增多。适当控制用量。 【药物相互作用】

执业药师《药学知识二》必背知识:抗癫痫药(6 类)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高度异常放电导致反复发作的短暂的脑功能紊乱。癫痫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部分性发作,属于局限性发作;失神性发作(小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属于全身性发作。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巴比妥类、苯二氮?类、乙内酰脲类、二苯并氮?类、γ-氨基丁酸(GABA)类似物和脂肪酸类。 1.巴比妥类 该类药的抗癫痫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增强γ一氨基丁酸 A 型受体活性,抑制谷氨酸兴奋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单突触和多突触的传递代表药有苯巴比妥。 2.苯二氮?类 主要为 GABA 受体激动剂,也作用于 Na+ 通道。可加强突触前抑制。代表药为地西泮。 3.乙内酰脲类 本类药物通过减少钠离子内流而使神经细胞膜稳定。代表药苯妥英钠。乙内酰脲类药口服吸收较缓慢,绝大部分在小肠内吸收,肌内注射吸收不完全且不规律。 4.二苯并氮?类

抗癫痫机制为阻滞电压依赖性的钠通道,抑制突触后神经元高频动作电位的发放,以及通过阻断突触前 Na+ 通道与动作电位发放,阻断神经递质释放,从而调节神经兴奋性,达到抗惊厥作用。代表药有卡马西平 5.γ-氨基丁酸类似物 该类药为GABA 的类似物或衍生物,是 GABA 氨基转移酶抑制剂。代表药有加巴喷丁、氨己烯酸。 6.脂肪酸类(丙戊酸钠) 本类药的抗癫痫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代表药丙戊酸钠。 (二)典型不良反应 1.巴比妥类及苯二氮?类嗜睡,肌无力及“宿醉现象” 2.乙内酰脲类(苯妥英钠) (1)局部刺激:胃肠反应,齿龈增生,静脉注射可发生静脉炎。(2)不良反应与血浆药物浓度密切相关,血浆浓度超过 20μg/ml 时出现眼球震颤,超过 30μg/ml 时出现共济失调,超过 40μg/ml 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嗜睡、昏迷。 3.二苯并氮?类(卡马西平) 常见视物模糊、复视、眼球震颤、头痛。少见变态反应、史蒂文斯-约翰综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稀释性低钠血症或水中毒(表现为精神紊乱、关节痛及少见的疲乏或无力)。

麻醉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02

麻醉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1. 全麻病人术前准备中,预防其发生术中误吸的最重要措施是:(A) A.禁食禁水 B.放置胃管 C.灌肠 D.应用阿托品 E.应用胃动力药 2. 女性,28岁,腰麻下行剖宫产术后,护士嘱病人去枕平卧,主要目的是:(B) A.预防低血压 B.预防头痛 C.预防误吸 D.减轻痛苦 E.减少出血 3. 全麻病人麻醉未清醒前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B) A.检测血压变化 B.观察呼吸状况 C.保持输液通畅 D.观察伤口情况 E.避免坠 床 4. 男性,30岁,全麻术后出现呼吸急促,呼吸有鼾声,继而出现鼻翼煽动,三凹征,应先考虑:(B) A.呕吐物误吸 B.舌后坠 C.气管插管扭曲 D.低氧血症 E.肺不张 5. 硬膜外麻醉术后让病人平卧的主要目的是:(A) A.预防血压波动 B.预防头痛发生 C.防止呕吐窒息 D.预防硬膜外血肿 E.减轻切口张力 6. 术前访视中,访视人员介绍麻醉前用药的指导内容不妥的是:(D) A.术前镇静 B.预防或减轻局麻药物的毒性反应 C.增强麻醉效果 D.利于麻醉后能尽快苏醒 E.提高痛阀,减少麻醉药用量 7. 全身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是:(C) A.窒息 B.呼吸道梗阻 C.心博停止 D.低血压 E.低氧血症 8. 为了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术前麻醉用药给病人使用:(D) A.地西泮 B.吗啡 C.哌替啶 D.阿托品 E.苯巴比妥钠 9. 局部麻醉时,可以预防病人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的措施是:(D) A.一次性给足药量 B.药物直接注入血管 C.对体弱病人应增加药量 D.避免麻醉药注射在血流丰富处 E.普鲁卡因中加入大量肾上腺素 10. 关于腰麻后头痛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原因是术中出血多所致 B.症状多不能自行缓解 C.常发生在术后病人第一次抬头或起床活动时 D.脑脊液外漏致颅内压增高 E.一般持续时间在一周以上11. 预防腰麻后头痛的主要措施是:(E)

劳拉西泮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及注意事项

劳拉西泮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及注意事项 劳拉西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属于苯二氮䓬类药物。它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癫痫等多种药理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焦虑症、失眠、癫痫等疾病。然而,正因为其广泛的应用,劳拉西泮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成为临床上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劳拉西泮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及注意事项。 一、劳拉西泮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的相互作用 劳拉西泮作为一种镇静药物,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如酒精、巴比妥类药物、镇静催眠药等同时应用时,可能会增加其镇静催眠作用,导致意识模糊、运动协调障碍、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使用劳拉西泮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或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剂量。 二、劳拉西泮与抗抑郁药物的相互作用 劳拉西泮与一些抗抑郁药物如氯丙嗪、舍曲林等同时应用时,可能会增加其血药浓度,导致药物毒性的增加。此外,劳拉西泮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同时使用可能引起严重的高血压危象。因此,在使用劳拉西泮期间,应避免与抗抑郁药物同时应用,并在使用MAOIs的患者中慎用。 三、劳拉西泮与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 劳拉西泮常用于癫痫的治疗,但同时使用抗癫痫药物时需要注意相互作用。一些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可能增加劳拉西泮的代谢,导致其血药浓度下降,降低疗效。而另一些抗癫痫药物如纳洛酮、苯巴比妥等则可能增加劳拉西泮的血药浓度,增加毒性风险。因此,在使用劳拉西泮治疗癫痫时,应密切监测药物浓度,并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四、劳拉西泮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除了上述药物外,劳拉西泮还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与肝酶诱导剂如卡马西平、利福平等同时应用,可能导致劳拉西泮的血药浓度下降。与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同时应用,可能增加劳拉西泮的血药浓度。另外,劳拉西泮与一些心脏药物、抗生素、利尿剂等药物也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劳拉西泮期间,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进行合理的调整。 总结起来,劳拉西泮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在使用劳拉西泮期间,应避免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同时应用,慎用与抗抑郁药物和抗癫痫药物的联合应用,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进行合理的调整。只有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劳拉西泮,并注意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才能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治疗与护理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治疗与护理 一、定义 巴比妥类药物为应用较普遍的催眠药物,按其作用时间可分为长效、中效、短效三大类,一般口服2~5倍催眠剂量的巴比妥类药物即可发生轻度中毒;口服用药为催眠剂量的5~9倍可引起中度中毒;15~20倍则可引起重度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类药物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传导,抑制大脑皮质及丘脑,使反射功能消失,影响呼吸系统功能及呼吸运动的节律性,对心肌及血管床有直接抑制作用,可导致休克、心电图异常等,并使胃肠道张力及运动降低。 三、临床表现 初期可出现兴奋症状,如躁狂、惊厥,随后转为嗜睡、昏迷,出现呼吸浅慢、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瞳孔缩小、肌肉松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重度中毒早期可有四肢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后期全身肌肉弛缓,各种反射消失,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取患者的胃内容物、血、尿做安眠镇静药定性及定量检查。 五、治疗

(1)催吐、洗胃或导泻清醒患者首先用催吐法清除胃内容物,昏迷患者应进行胃管洗胃。洗胃宜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温水。导泻不宜用硫酸镁,因为硫酸镁可加重中枢抑制。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呼吸衰竭者应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做气管插管,行人工呼吸。 (3)静脉输液保障给患者的能量、维生素及水电解质平衡,稀释血液中的毒物浓度促进排泄,也可给予利尿药,加强尿路排泄毒物。 (4)应用中枢神经兴奋剂 ①纳洛酮:首选药物。具有兴奋呼吸、催醒、解除呼吸抑制的作用,剂量0.8~2.0mg静脉注射,必要时2h后重复给药直至清醒。 ②贝美格:50~150mg加于5%~10%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 中静脉滴注,滴速每分钟3~4ml,亦可每隔3~5分钟给50mg静脉注射,至呼吸、肌张力或反射恢复正常时减量。 (5)促进已吸收的毒物排除重症患者早期做透析或血液灌流。 (6)对症治疗肝功能损害出现黄疸者,则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各种护肝药物。昏迷、抽搐患者可用脱水和利尿药,以减轻脑水肿,为预防继发性感染可应用抗生素。 六、观察要点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及早发现呼吸衰竭和休克征兆,准确记录病情变化。

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 一、药物依赖性的定义 药物依赖性是专用术语,又称药物成瘾或药物成瘾性,也俗称“药瘾”,是指药物长期与机体相互作用,使机体在生理机能、生化过程和/或形态学发生特异性、代偿性和适应性改变的特性,停止用药可导致机体的不适和/或心理上的渴求。这个概念是60年代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人们所说的成瘾性只单指身体依赖性,而将心理依赖性称之为习惯性。 药物的成瘾性和习惯性早为人们所知。但由于人们在使用上述两术语时常出现混淆现象,故有必要确定一个更为科学的术语。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64年用“药物依赖性”这一术语取代了“成瘾性”,和“习惯性”,并于1969年对药物依赖性的含义作了如下描述: 药物依赖性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具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要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停药引起的不适,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用药者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性。 总之,不是为了医疗需要,而是由本人主动连续地或周期性地使用药物,造成轻重不等的慢性或周期性的中毒状态,称为药物依赖。

二、药物依赖性的分类 依赖性可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一)躯体依赖性 主要是机体对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包括耐受性和停药后的戒断症状. (二)精神依赖性 是指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效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强烈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 依赖性倾向可以在动物或人体的药物研究过程中反映出来。非临床药物依赖性研究可为临床提供药物依赖性倾向的信息,获得的非临床试验数据有利于指导临床研究和合理用药,警示滥用倾向。 三、可产生药物依赖性的药物分类 1、酒精-巴比妥类:乙醇,巴比妥类及其他催眠药和镇静药,例如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 2、苯丙胺:苯丙胺,右旋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哌唑甲脂(利他灵,methylphenidate)与苯甲吗啉(phenmetrazine). 3、大麻:大麻制剂,例如大麻(marihuana)和印度大麻(hashish). 4、阿片类:阿片,吗啡,海洛因,美沙酮,哌替啶等。 5、可卡因:可卡因和古柯叶。 6、致幻剂:LSD,麦司卡林(墨仙碱,mescaline)和裸盖

常用急救药品用法

常用急救药品用法 常用急救药物 一、中枢兴奋药(呼吸兴奋药) (1)尼可刹米(可拉明) 每支0.375g/1.5ml 一次静注只能维持作用5~10分钟,代谢后由尿排出。用于中枢性呼吸及循环衰竭、麻醉药及其他中枢抑制药的中毒。阿片类药物中毒解救效力最好。也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伴有高碳酸血症。静注每次0.25~0.5g;极量一次0.75g。必要时可在1~2小时内连续给4~6个剂量。小儿常用量,6月龄以下1次75mg;1岁125mg;4~7岁175mg。注意事项反复或大剂量可引起血压增高、心悸、出汗、呕吐、震颤、肌僵直等,应即时停药。若出现惊厥,可注射地西泮或小剂量硫喷妥钠对抗。 (2)洛贝林(山梗菜碱) 每支3mg/1ml,10mg/1ml。 作用与用法:用于新生儿窒息(脐静脉注射一次3mg)、一氧化碳引起的窒息、吸入麻醉剂及其他中枢抑制药(如阿片、巴比妥类)的中毒及肺炎、白喉等传染病引起的呼吸衰竭。皮下或肌注,成人1次3~10mg(极量:1次20mg,1日50mg);儿童1次1~3mg。静注,成人1次3mg,极量1日20mg;儿童1次0.3~3mg。必要时每30分钟可重复1次。静注须缓慢。注意事项大剂量可引起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呼吸抑制,甚至惊厥。 二、镇静、安定药 (1)地西泮(安定,苯甲二氮) 每支10mg/2ml。 药理:本品为苯二氮类抗焦虑药,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及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口服吸收迅速,约1小时达血药高峰浓度,肌注后吸收不规则而慢,静注迅速进入中枢而生效,持续时间短。血浆半衰期为20~40小时应用与用法:癫痫持续状态及惊厥,静注每次2.5~10mg,或0.1~0.2mg/kg。6个月以上儿童,每次0.1mg/kg。抗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静注5~1 0mg/次。注意事项:(1)快速静注可对心血管及呼吸产生抑制作用。(2)老年人及婴幼儿应慎

严重的脑部疾病 药物治疗癫痫病方法

严重的脑部疾病药物治疗癫痫病方法 癫痫病是一种脑电活动异常引发的神经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 因为涉及脑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癫痫病治疗通常需要综合药物治疗和其他医疗手段。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现代药物治疗癫痫病的方法。 癫痫病的药物治疗原理 癫痫病的治疗原理是通过药物干预,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平衡,抑制 癫痫发作的发生。药物治疗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抗癫痫药物 苯二氮卓类药物 1.苯妥英钠(phenytoin) –苯妥英钠是一种经典的抗癫痫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钠通道电流来发挥作用,适用于部分发作性癫痫和全面发作性癫痫的治疗。 –副作用包括肝功能异常、皮疹、眩晕等。 2.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卡马西平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癫痫药物,主要通过阻断钠通道来减少神经元的放电,适用于部分发作性癫痫和全面发作性癫痫的治疗。 –副作用包括皮疹、头晕、饱食感等。 苯二氮卓类药物 1.丙戊酸(valproic acid) –丙戊酸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癫痫药物,主要通过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来发挥作用,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 –副作用包括肝功能异常、胃肠道不适等。 2.巴比妥类药物 –巴比妥类药物如苯巴比妥、苯乙巴比妥等也被广泛应用于癫痫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增加GABA的作用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副作用包括嗜睡、记忆力减退等。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由于癫痫病患者的病情表现多样,药物治疗方案应该是个体化的。医生会根据 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病史以及药物耐受性来制定最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精神药品临床用药指导

转发卫生部关于印发《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通知的通知各辖市、区卫生局、各有关医院: 现将《卫生部关于印发〈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2007〕39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严格遵照执行。 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向我处反馈。 附件:卫生部关于印发《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 二○○七年四月十二日 卫生部关于印发《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 卫医发[2007]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对精神药品临床应用的管理,保证精神药品安全、合理使用, 规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 条例》有关规定,我部组织中华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 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编写了《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 则》。现予发布施行。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执行 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告我部医政司和中华医学会。 附件: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二OO七年一月二十五日

附件: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前言 药物滥用已经成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的全球化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药物滥用是指与医疗目的无关,由用药者采用自我给药的方式,反复大量使用有依赖性的药物,利用其致欣快作用产生松弛和愉快感,从而逐渐产生对药物的渴望和依赖,由于不能自控而发生精神紊乱,并产生一些异常行为,经常会导致严重后果。 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这类药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有很强的镇静等作用,是医疗上必不可少的药品,同时不规范地连续使用又易产生依赖性,若流入非法渠道则成为毒品,造成严重社会危害。根据国际《精神药物公约》,对于精神药品的医疗和科学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滥用这些药物会产生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问题;必须采取严格管制措施,只限于医疗和科研应用;需开展国际合作,以协调有关行动。公约要求各缔约国限制这类药品的可获得性;需要者必须持有医师处方;对其包装和广告宣传加以控制;建立监督和许可证制度;对其合理医疗和科研应用建立评估和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