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论易安之愁
《声声慢》

思考:
怎么写愁
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 好?为什么?
感情基调: 哀婉凄凉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环 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感 受 凄苦无告 沉痛凄厉
怎么写愁
叠词的作用: 1.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2. 起强调作用。(结合诗文)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2)中年识尽愁滋味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写作背景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 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 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 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便是这时 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声声慢·寻寻觅觅
— —作者:李清照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
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 称。作品集《漱玉集》。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 的代表。
词人生平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少女不知愁滋味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风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 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声声慢》李清照解析

知人论世
第一句
7.解读文本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上阕
文
(1) 问:此句构词上有什么特点?
答:用了叠词。
《
本
声
解 读
(2) 问:词人为何以七个叠词开篇呢?
声 慢
》
《
寻寻=觅觅:寻找的意思
声
声
冷冷清清:冷清的意思。
慢
》
李 清 照
凄凄惨惨戚戚:凄惨。
——
——
(3) 问:词人为何寻觅,她究竟要寻觅什么呢?
下一页 梧桐
梧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酒阑人散草草,闲阶独倚梧桐。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返回意象主页 返回内容导航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下一页 细雨
细雨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 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 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 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 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返回内容导航
8.鉴赏文本
(1)意象 (2)艺术手法 (3)特殊字词句赏析
返回鉴赏文本主页
返回意象主页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 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 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音调经历了升、降、升、降、升的起伏变化,读起来 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仿佛女主人公一边寻觅,一边 低声细语,自泣自诉,具有一种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的音乐美,契合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阅读探究——“愁从何来”
李清照生平事记:
1103年:新婚燕尔幸福日, 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金人入侵灭北宋, 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丈夫赴任染病去, 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卜居会稽逢盗贼, 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不幸再嫁张汝舟, 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孑然一身无子嗣, 悲苦离世人不知。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四、阅读探究——“怎样入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词
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 能词之士, 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十四字, 以一妇人, 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请你反复诵读涵泳,品析作者是如何连用叠词抒发愁情的。
四、阅读探究——“怎样入愁”
寻寻觅觅
动作、神态 寻觅无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
环境
凄凄惨惨戚戚 心情
环境冷清,心境清冷 悲愁哀伤,伤感凄凉
形式上:⑴ 节奏感、音乐美; ⑵ 增强感情的浓度。 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四、阅读探究——“怎样入愁” 从声调上来看:
一、知人论世——词人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 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 女”之称。善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辑本。
《声声慢》李清照

返回内容导航
3.朗诵《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 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 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配乐
返回内容导航
返回内容导航
8.鉴赏文本
(1)意象
(2)艺术手法
(3)特殊字词句赏析
返回鉴赏文本主页 淡酒 晚风
(1)本词 中有哪些意 象呢?
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返回意象主页
淡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 曹操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铃霖》柳永
“酒逢知己千杯少”
答:此处不是酒淡而是愁浓!
(4)翻译: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 第一句 第六句 返回内容导航 第二句 第七句 第四句 第八句 第五句
返回意象页
第四句
上阕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文 本 解 读 —— 《 声 声 慢 》
(1) 问:此句的意象是什么?
答:“雁”。
(2)翻译: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 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 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 识了,更感到伤心。 (3)对此句的理解? 第一句 第二句 第六句 返回内容导航 第三句 第七句 第五句 第八句
返回意象主页
下一页
酒与李清照
淡酒
南渡后
国破家亡
酒抒胸臆
《菩萨蛮》即为明证:“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 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声声慢》中所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并非酒变了,而是愁深了,“双溪 蚱蜢舟”也“载不动”的愁绪,怎可用三两杯酒就 可冲淡。一个“淡酒”的“淡”字,反衬出了愁之 浓,恨之稠,更写出了作者晚年的悲惨境遇,让人 举书概叹,临诗落泪。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篇1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精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 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 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
李清照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李清照:
(1084-1151), 号易安居士,山东济 南人,南宋杰出的女 词人。父亲李格非很 有学问,母亲王氏知 书能文,文学气氛浓 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 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 学艺术成就。
达愁苦之情的?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悲苦愁绝
词的开头连用七对叠字,表现了 词人什么心情?有何表达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寻觅什么?为什么而寻觅?寻觅的结 果如何?)
(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 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
写情态动作,茫然四顾,到处寻觅,百无聊赖的 诗人,竭力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营造孤寂的环境,空虚的心情。
寻觅的结果:
冷冷清清
感觉中既有秋风的萧瑟,又有异地的冷清,更 有孤寂生活的清寒。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 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
凄凄惨惨戚戚
冷清的生活带来的心境,凄苦、惨痛、忧 伤,个人遭遇之愁,国败家亡之痛一起涌上心 头。
七对叠字往返复沓,音节短促轻 细凄清,由表及里地渲染了凄清的环 境气氛和内心孤独愁苦的情怀,且富 于音乐美。
公元1101年,李清照
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
结婚。赵明诚爱好金石学 ,且能诗词。婚后夫妻恩 爱,在学术上互相切磋, 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 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 “志同道合”、“相敬如 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 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课件

重点赏析(时间词、重点词与情感)
这种愁,通过特殊意象体现的漓淋尽致;那么这 种愁是怎样表现的呢?
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炼字、炼句,其他 表现手法等角度去分析。
凉,既是天气带来的体凉,也是孤独寂寞思念 之痛带来的心凉,这里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 法。这种愁,凉彻心扉,一个“透”字,点出 了词人过度思念丈夫的沉重的愁和无法解相思 的无奈之情。 “瘦”,有这样的诗句:“人与绿杨俱瘦”( 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 瘦几分?”词人们以花草树木自喻,形容身形消 瘦、神态憔悴,李清照更添一笔,以对照的手法 突出强调自己比黄花还瘦削,神态更加憔悴,可 谓表达的淋漓尽致。
• 这两首词一首写于前期,一首是晚年之作。 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生活处境的变化,作 者的思想情感也出现了极大的差异。同样是 写愁,但在早年表达的只是离别相思之愁, 而晚年所抒发的则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 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两首词在意境方面也 是不同的。《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 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 的意境。而《声声慢》营造的则是一种晚风 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 惨、悲凉的意境。
(三)为何生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具体 指哪些愁,结合背景加以分析?
丧 飘孀晚 夫 零居景 之 之之之 痛 苦悲凄
亡故 国国 之之 痛思
情感基调
愁
《醉花阴》
闺怨之愁
《声声慢》
家国之愁
寂寞 忧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 《醉花阴》与《声声慢》一首作于早 年,一手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 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 ?试加以分析。
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二是加强诗词音 韵效果。加强节奏感。
①运用叠词,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 新奇,工整得体,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所引起的 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寻寻XXX,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淡酒”“急风”“雁”“黄花”“梧 桐”“细雨”等意像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愁情。 ④造语清新,蕴藉深挚。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②内与外。诗歌朗诵时要注意内在的声音与外部的表情、动作 (手势与体态)的协调、配合。如果朗读时能恰到好处地配以必要 的肢体语言,则可强化朗读时的气氛,使声情增添动人的力量,有 助于朗读者和听众更好地因声入境。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③ 诗与乐。朗读时寻找恰切的音乐,达成诗歌和音乐的和谐交融。如: 朗诵《短歌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配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此曲容易把人带到遥远的三国时期。朗诵《归园田居(其一)》,配上箜篌 曲《蕉窗夜雨》,效果不错。朗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配古曲《梅花 三弄》或是《广陵散》。朗诵《登高》诗,可配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哀婉悲凉的旋律正与诗中苍凉浓郁的情境相合。朗诵《声声慢》,可配林海 的《琵琶语》,细碎如雨的琵琶弹拨,加上烟雨蒙蒙的弦乐背景,能衬托出 愁绪的密与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② 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倡导写“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即 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入挖掘。
③ 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 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议”包括分析和评价, “分析”作 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 “评价”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 评的中心论点。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 叙详议。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 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联系这一特 殊背景,才能理解《琵琶行》中作者满怀郁愤的特殊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侯梦莹内容摘要:自古以来“酒”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文人墨客钟情吟咏的意象。
“酒”给文人带来了创作灵感,也成了文人之间交流感情的桥梁。
在词的兴盛上,酒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对酒的喜爱之情丝毫不逊色于男子,她的词常常以“酒”意象来抒情遣怀。
李清照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有的淡饮,有的浓醉,有的乘兴而为,有的含恨而作。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李清照词中所表达的愁情意绪都离不开“酒”这个意象。
酒赋予李清照无限的创作灵感,而词则为李清照的饮酒增添了高雅的情趣。
关键词:李清照词酒意象愁情意绪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随着易安人生历程的变化而变化,它让我们了解到李清照坎坷的命运、情感的历程,体悟到她的卓越与不朽。
由少女时期对丈夫的相思之苦,到经历变故后的孤寂落寞,再到国破家亡只身一人的凄苦悲凉,“酒”一路与李清照相伴,这其中有喜有忧,有悲有苦。
跟着酒,我们可以看到对生活充满热忱的李清照,品读到她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坚毅个性,并感受到她那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宋词与宴饮》[1]中提到了酒对于词抒情功能的影响,说“在觥筹交错的宴饮活动中,更容易使人神经兴奋,情绪外露,词又是抒情文学在这种环境下所创造的词抒情更真实真挚、深婉、强烈。
”可见,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山河碎,夫亡灾难多的现实之后,无地容身,只能在酒乡寻求安宁。
“愁”是李清照词的主旋律,一个“愁”字在易安词中出现了二十几处之多,而李清照的愁情意绪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李清照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靠酒来传递给读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
在本文中,笔者把易安之愁分为三个时期,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分析李清照是如何借“酒”意象来诠释她的情绪变化:一.少妇时期:以酒寄相思李清照十八岁时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结婚。
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琴瑟和鸣,一道进行词的创作。
然而人有悲欢离合,婚后两年,也就是1103年赵明诚出仕,两人少则小别数月,多则一年半载,李清照不得不面临夫妇分离、独居深院的生活。
李清照初尝离别情怀,为了减轻自己的孤独感,她选择了用酒来抚慰自己,以此得到些许的安慰。
这时候易安之愁主要是相思之愁,她满腹的思念和闺怨只能用酒来冲淡。
酒成为了愁的代言词,酒之多,正是愁之多的体现;而酒之醉,则是愁之深的反映。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一曲《醉花阴》正是她早期以酒品愁的代表作。
新婚才不久,丈夫就要外出,思念之情无可排遣。
李清照就用这首词,把这种情怀告诉自己的丈夫。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暗香”指菊花。
“有暗香盈袖”一定是饮酒赏花,看到这样的良辰美景,不由得折一朵来嗅。
一折花,思远人的情绪又蓦地产生了。
本来要“把酒”以解愁,不想因“暗香盈袖”想起了“路远莫致之”[3]的远人,于是愁更重了。
易安用这句表示思念丈夫,既巧妙又含蓄,极耐人寻味。
靳极苍在《李煜李清照词详解》一书中这样分析,“离愁是最不好排遣的情绪,黄昏是最难将息的时刻,所以这句的意思是在黄昏的时候,将离愁折磨得太厉害,因而到东篱边把酒以解愁。
她在这里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的闺阁少妇的形象,既是作者自己的形象,也是士大夫阶层家庭妇女的共同形象。
”[4]黄昏时刻,耕作的人们忙了一天,都盼着回家和家人团聚,李清照却无法和丈夫相见,只能对着东篱独自饮酒。
这个画面不禁让人联想到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一个因思念夫君而借酒消愁的女子的无比凄苦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李清照借助“酒”意象使全词不着一个“念”字,却将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具有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在宋代,词人喜欢用诗言志,用词来抒情。
李清照前期词作借酒表现的愁绪大多都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愁,道出了闺阁中的女性最真实的心声。
少妇时期的“愁”,是一种新婚女人的闲愁,没有包含太多复杂的情绪,相比于后面两个时期的“愁”,这时候的“愁”要相对淡一点,包含了埋怨和娇嗔,而没有痛苦和凄凉之感。
所谓“酒后吐真言”,经过酒的沉淀,李清照对丈夫的感情更加深厚,更能引起作者的共鸣。
酒使少妇时期的李清照真挚浓烈的情思挥洒得更加淋漓尽致,酒深情更浓。
二.南渡时期:把酒伤离别南渡时期是李清照词作创作的高峰,在遭遇了一系列人生的巨大变故之后,易安词增添了沧桑厚重感,沉郁苍凉,语言虽然平淡却涵义蕴深。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宋高宗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在漂流异地的途中,李清照夫妇多年来搜集的字画丧失殆尽,给他们带来沉重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第二年,赵明诚在赴湖州太守的路上因病离世,更给易安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丧夫之痛,颠簸之苦,把李清照推进了痛苦的深渊。
李清照作的《菩萨蛮》是其借酒写愁情的代表作。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春天到来的二、三月间;地点是作者家中;内容是抒发怀乡爱国之情。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5]早春季节,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但李清照的内心却是一片荒凉。
那种不能忘怀又望不见故乡的愁闷心情,只有借酒来排遣,而且一直要到酒醉方休。
浓睡醒来,沉香已经烧尽,宿醉后的酒意却还未消失,足见易安饮酒之多。
饮酒是为了消愁,想从心头暂时忘却思乡之情,然而乡情比酒味浓烈,比香气更持久。
曹济平在《菩萨蛮》的赏析中写道,“早春时节,万物生发,那些隐藏在心底深处的回忆如萌动的春芽又渐渐浮现,拨动着词人敏感的心弦,”[6]“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长啸声,散发着作者的故土之思,亡国之痛。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感觉到梅花残,该换了,于是想起了故乡“簪花”[7]的风俗,因而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
“何处是”,不知故乡在何处,这是思念极深的意思。
这想念深在心中,要忘了,除非喝酒喝醉了。
曹操诗:“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8]“杜康”就是酒。
这时候的酒,可是一杯苦酒,但李清照还是饮到酩酊大醉,无非就是想借它来麻痹自己那不堪承受的心。
因为只有在醉了的时候,才能得到片刻的解脱,忘记所遭受的痛苦。
南渡时期,李清照生活逐渐开始经历各种变化,平静的生活的状态被彻底打破。
先是和丈夫颠沛流离,心爱的字画丧失殆尽;然后丈夫的去世,成了李清照最大的打击;再者政权变更,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切的变化导致了李清照的“愁”从少妇时期的相思之愁转变为背井离乡之愁、丧夫之愁,这时候的愁,比起前期的愁,多了几分无奈,更多了几分无助。
而一路走来,酒成了她一起成长成熟的朋友,它理解李清照,尤其在国破家亡的困境中,酒更是成了李清照唯一可以倾诉心事的知己。
李清照的人生,因为南渡而陷入到无尽的黑暗和孤寂绝望之中,但因为丈夫临终前的嘱托,她不能因此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她带着见证了他们美满婚姻生活的收藏字画漂泊,形单影只。
在这段艰辛的岁月里,酒是她所有情感的出口,是她不可或缺的伴侣,酒更赋予了她创作的冲动。
这也是为什么南渡时期成了李清照创作高峰的原因。
国恨家愁,思夫之痛,只有在酒醉以后,才会暂时地忘却,忘记故乡,忘记流离失所的颠簸之苦。
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沉重,酒成了她最重要的陪伴。
酒能解愁,亦能诉衷肠。
三.晚年时期:借酒消离愁李清照的晚年,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国家陷入苦难,人民流离失所。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应是《声声慢》,它是李清照的名篇之一,张端义的《贵耳集》[9]也曾指出《声声慢》是易安晚年之作。
全词透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南渡以后,志趣相投的丈夫死了,这对李清照来说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
在杭州金华一带,李清照又遭到了金兵的侵扰,所存的金石字画,一切荡尽,这又是对她的一个很大的打击,而且此后就一直受着孤零飘泊生活的煎熬。
晚年的李清照已经是一个孤独无依的老妇,有旁人不能理解的痛苦。
这首词就是在这种境况和心情中写出来的。
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0]十四个叠字,抒写了无尽的悲凉,表达了词人空虚迷惘、孤寂沉痛的心理境况。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到夜晚冷的时候,易安只能喝酒来御寒,可是三杯两盏清淡的小酒,怎么能敌得住晚上吹来的疾风呢?“淡酒”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真的淡么?不一定,只是这哀愁太深重,酒不能解,所以觉得酒味也淡了。
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无法排解忧愁。
这里的“酒”意象,相比较这些年来经历的沧海桑田的人生变故而言,已变得寡淡至极,即便是饮尽千杯,也已丝毫不能排遣盈满于胸的愁思。
酒之淡,恰恰说明了愁之浓。
敌不过的不仅仅是一阵紧似一阵的寒凉,更是扎根于心底的越来越深重的思念与悲痛。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心中的强烈哀叹。
通过酒,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那无依无靠、饱受煎熬的痛苦的情感世界。
“淡酒”二字,正表明了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南渡之后,李清照遭受家破人亡、沦落异乡、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的现实。
一首《忆秦娥》(临高阁)就是作者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它所表达的情绪是是忧深无望。
亲人已死,家不可回,触景伤情,不知道前方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全词只有“断香残酒情怀恶”[11]这一句直接抒写作者的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
这句话说的是天晚了,从高阁下来回到卧室。
卧室里的情形是断香残酒,因而使李清照情绪低落。
“乱山平野烟光薄”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
“断香残酒”四个字暗示出易安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念。
在那温馨的往日,易安曾经“沉醉不知归路”,而今却香断酒残,美好的过去与悲惨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全词通过“一杯残酒”抒写了作者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之痛。
晚年的李清照,经历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境遇,但因为她已历经沧桑,生活的磨砺让她选择了坚强面对。
这时候的“愁”,虽然依然是无可奈何,但比起南渡时期的“愁”,却带着一种岁月的厚重感。
到了晚年,李清照孤身一人,喝酒不再有侍女相伴,更不会有亲人相随,因而饮酒的方式也成了独酌。
独酌加重了李清照的哀思,但酒醒之后李清照的情感得到了必要的沉淀。
酒无法彻底排解李清照的痛苦,一番痛饮过后愁情更浓了,就像李白诗中所感慨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12]。
但正是这浓浓的愁情赋予了李清照无限的创作灵感,为易安词增添了高雅的情绪。
酒文化对唐宋词的影响非常大,它不仅仅推动了词的繁荣兴盛,还直接影响到了词人创作的风格、词的审美特色,甚至在词的社会文化功能、抒情功能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