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清照词中的愁苦情绪。
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摘要:李清照资质聪颖,多才多艺。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地位。
她所留下的词作最令人注目的当数其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
李清照的人生体验尤其是凄清孤寂之愁怀在内心深沉的积淀,以靖康之变为分界点,形成两种不同的愁绪:前期是个人惜美易逝的闲愁、离剐难舍的伤愁、苦思肠结的怨愁;后期是流亡追昔的苦愁、怀国思乡的恨愁。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词:闲愁;恨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抒写过离愁别绪,但能把“愁”写得细致入微、情真意切、撼动人心者。
宋代词人李清照当属佼佼者。
李清照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使其词有着不同于一般男性词人之作的特色。
我们读李清照的词,但觉情致深远,缠绵悱恻,以凄楚幽咽之音,书写人世沧桑,好景难耐之感,沁人心脾。
李清照自幼受着浓厚的文学艺术空气的熏陶,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
十八岁时,与太学士赵明诚结婚。
婚后生活极其美满幸福。
这一时期作品中的愁绪,多是淡淡的、幸福的离愁。
后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自毁长城,之后,赵明诚应诏赴任途中中暑,身患痢疾,又误服药物,抛下爱妻,独赴黄泉。
国破家亡,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
因此,在她后期词作,再也无法一睹前期那样的情致,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无限痛楚的心音。
一、唯别愁而已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以咏闺思、寄闲愁、诉别情为主要内容,其风格含蓄委婉,迤俪清新。
早期创作的《如梦令》便含蓄的表达了少女特有的愁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留恋自己喜爱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逝去,焦虑于青春年华的虚度,淡淡的寂寞和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者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摘要:李清照以抒写愁情而著称于世,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了她复杂的人生经历,她把自己一生的愁恨浓缩于词作中,于是便有了那一首首孤寂凄清的愁情词。
本文将从愁情的构成、表现、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抑郁;命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上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词作主要以离愁别恨、孤独忆往的伤感见长。
李清照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的事物,抒发内心浓浓的愁情。
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的爱恨情仇。
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她的身心倍感孤独。
她的一生都笼罩在愁情世界里,她用整个生命和毕生的心血所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也被浓浓的愁情笼罩着。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这种种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全部人格的真诚袒露。
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的"闲愁",而是有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社会生活中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国破家亡的民族忧患感,无依无靠的天涯沦落感等等交织而成。
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与了她复杂的人生。
因此,这种种的"愁"情便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1. 生离死别的爱恨情愁李清照是封建社会的才女,"端庄其品,清丽其间",有着良好的家教,丈夫赵明诚与她志同道合,两人还一起从事图书文物的整理工作。
业余则相对品茶、饮酒。
对此,李清照自谓"甘心老是乡矣"(《金石录后序》)。
如果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知音互赏"式的,那么李和赵也该算是"知音互赏"了。
然而,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他又自己的事业要干,不可能像贾宝玉对林妹妹那样每天相处,问寒问暖,时时呵护。
因此,便有了离别与相思。
伊世珍《琅缳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李 清照如何用愁表现人生无奈

李清照如何用愁表现人生无奈李清照,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宋代词人,她的词作中充满了浓郁的愁绪,而这些愁,恰是她对人生无奈的深刻表达。
李清照的愁,首先体现在对身世变迁的感慨上。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裕,尽享荣华。
然而,随着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她不得不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种从安定到动荡的巨大转变,让她心中充满了愁苦。
在《清平乐·年年雪里》中,她写道:“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曾经赏梅的闲情逸致已不再,如今只剩下两鬓斑白、漂泊天涯的凄凉。
身世的巨变,让她的愁如影随形,无处可逃。
爱情的波折也是李清照愁绪的重要来源。
她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曾经有过一段美满的婚姻生活。
然而,赵明诚的离世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通过描绘孤独寂寞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亡夫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哀愁。
曾经的恩爱甜蜜如今已化为泡影,只剩下她独自面对这冷冷清清的世界。
李清照的愁还反映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上。
她身处动荡的时代,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
在《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虽然充满了豪迈之气,但也透露出她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与无奈。
国家的沦陷,让她的愁不仅仅是个人的哀怨,更是一种深沉的家国之愁。
再者,社会的偏见和束缚也给李清照带来了愁苦。
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低下,她的才华和抱负难以得到充分的施展。
她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写道:“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她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愿望。
然而,现实的无奈让她的梦想难以实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她心中愁肠百结。
李清照用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将她人生中的种种无奈化作了千般愁绪。
李 清照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忧愁

李清照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忧愁李清照,这位千古才女,她的词作宛如一首首动人的悲歌,将忧愁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她的作品中,忧愁仿佛是那绵绵不绝的丝线,交织出一幅幅令人感怀的画卷。
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忧愁多是淡淡的、含蓄的。
例如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看似描绘了一幅欢乐的游玩场景,但细品之下,那种青春时光易逝、欢乐难再的隐忧已悄然浮现。
此时的忧愁,如同清晨的薄雾,轻轻笼罩着她的心灵。
然而,随着生活的变故,李清照的忧愁逐渐变得深沉而浓烈。
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她被迫南渡,丈夫赵明诚又不幸离世,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词作充满了无尽的哀思。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开篇连用七组叠词,营造出一种凄惨、孤寂的氛围。
乍暖还寒的时节,难以调养身心,几杯淡酒也无法抵御晚风的寒冷。
看到南飞的大雁,想起往昔的时光,心中更是悲痛。
满地凋零的黄花,无人采摘,自己独守窗前,不知如何挨到天黑。
梧桐叶上的细雨,滴滴答答,让这份忧愁更加绵长。
一个“愁”字,怎能说尽心中的愁苦?这里的忧愁,是国破家亡的悲愤,是失去爱人的痛苦,是身世飘零的无奈。
李清照还善于借助自然景物来烘托忧愁。
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白天的薄雾浓云,到夜晚的凉意袭人,再到西风卷帘,人比黄花还瘦。
通过对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描写,将忧愁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
重阳佳节,本该是亲人团聚、欢乐祥和的时刻,可她却独自一人,在东篱边饮酒赏菊,心中的孤独和忧愁不言而喻。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
尤其是后期词作,内涵深广,主要抒发国破家亡----这一永恒的愁。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愁情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被尊为婉约宗主,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词风清新流畅、明净自然。
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
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居士在宁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她的创作道路与她的人生一样,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她的后期作品更是突破了婉约派狭小的视野局限,把目光投向了寻社会、政治的关切,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指责,抒发了身世之愁、家国之愁。
1 愁情内涵深广别林斯基说:“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性,也就越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结着。
”李清照生于名宦之家,幼时博览群书,少女时代便有诗名。
她的前期作品主要以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为题材,表现其多愁善感的个性。
“国家的不幸往往带来个人的不幸”,北宋末年,金军南下,失去丈夫的李清照带着多年来珍藏的金石与书籍开始了四外逃难的流亡生漄。
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为她的经历增添了凝重的色彩,丰富了她的创作内容,使其作品超越了闺情闲愁,更富于历史和社会的深远意义。
李清照后期生活是以“靖康之难”那年开始的。
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宋高宗在靖康二年即位于南京。
当时,一些主战派,据理力争,要求乘金人暂时北撤的机会,挥师北上,收复汴京,可是赵构为了一己的利益,竟置大片失地于不顾,一味向南逃跑,并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
至此,南宋统治者恃和苟安,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行都临安和当年的汴京一样,完全成了达官贵人的行乐场所。
历史的转折,时代的动乱,金人的金戈铁马搅乱了李清照象无波春水一样平静的生活。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文档资料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众多女作家中的一位杰出女词家。
她的词既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本文拟从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来探求其词中“愁”情的内在本质。
清照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可分南渡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由于她的生活安静优裕,词写得爽朗明快,善于描写大自然的美,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别愁情,境界虽狭窄,但清新、明快。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词,内容是伤别离、愁孤处。
离别之苦是十分恼人的,想诉说又不敢说,因为不说到也罢,一说就会联想到丈夫,就会更痛苦,更忧愁,于是便:“欲说还休”。
不说不等于不思念,而是想在心里,以至于“新来瘦”。
但“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不因酒而病,不因愁而悲,那是为什么呢?只因丈夫远游,夫妻分居而旅途迢迢,归期无望,只有无尽的相思,所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当作者这种思夫之愁无可排遣时,便把这种压抑不住的愁情倾注笔端,借尺素传递愁思。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词中主人翁寂寞无聊,冷落独处,适值重阳,于是佳节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愁得“人比黄花瘦”。
如果说前面两首词中的愁情是缘于夫妻别离的话,那么《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一词中的喜悦,则来自丈夫的即将归来。
因丈夫的即将归来,便觉得早晨好,黄昏也好,春草美,淡月也美。
这与丈夫不在时,早晨“起来慵自梳头”、“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比较起来,多么鲜明。
一别一聚,一聚一别,其相聚日短、相别日长,新愁续旧愁,弱身何堪受!南渡之后,清照既悲痛个人幸福的破灭,又忧伤民族灾难之深重。
因而或感时伤世,或悼亡思乡,则成为这一时期词的主要内容。
由于生活和个人情绪的变化,词的风格也由前期的清丽爽朗转向沉郁凄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
清照在北宋时,随夫过的是美满生活,而南渡后,丈夫死去,她独居于金华、杭州一带,金兵肆虐,颠沛流离,境遇非常孤苦。
宋时每逢元宵节,热闹非常。
《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写两种元宵节的不同境况,构成鲜明对照,显出生活的巨变,流露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论李清照词风的忧愁沉郁

论李清照词风的忧愁沉郁沉郁之风即“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味永情长之谓也。
李清照词作中的“愁”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婚前是少女的伤春闲愁;婚后是夫妻分别的寂寞离愁;南渡孀居后则是国破、家亡、夫丧的离乱悲愁。
李清照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其生活区域主要局限在闺阁庭院之中,不能登科入仕、位列庙堂,也不可能向李杜那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但是,年少时的李清照性格开朗、活泼,她喜欢和朋友去郊游踏青,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色。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一次郊游中,词人沉醉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而流连忘返,黄昏时兴尽而归,却忘记了来时之路。
小舟随波逐流,摇摇晃晃误划进了荷花丛中,将正在此休憩的鸥鹭惊得上下乱飞。
在词人信手拈来、毫无雕琢的描绘中,青春少女天真可爱、无忧无虑、健康开朗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李清照生于东京仕宦之家,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即使见到陌生人时也没有表现出慌张失措或故作忸怩之态。
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含蓄而又微妙的心理和情态。
春日清晨,词人正在花园中荡秋千,罗衣轻裾、笑意盈盈。
正“薄汗轻衣透”之时,突然有客人到来,词人在惊诧之下,来不及整理衣装,赶紧回避。
然而,词人跑到门口,却又按捺不住心头的好奇之情,假装嗅青梅来回眸偷觑客人的风采。
这首词风格明快清丽,寥寥四十一字,写尽少女纯情、娇憨之态,把词人惊诧、慌张、好奇、含羞的细腻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表现相思离别的词作中,最为盛名的当是《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词从时间顺序上着笔,从清晨写到深夜难解的愁结。
秋风一起,人竟比黄花还瘦几分!这个“瘦”字,不仅是形容形貌的憔悴瘦弱,更给人以“人有病(心病),天知否”的联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李清照词中的愁苦情绪【摘要】言愁高手李清照的词把“愁”作为其主调,谱写着千百年来令人潸然泪下的愁歌。
她所抒发的愁情浓烈、真挚、深婉、感人至深。
不管是少女时代,或是嫁为人妻,以至沦为嫠妇其创作的词作中总都或多或少地渗透表露出愁苦情绪,本文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通过人生三个不同阶段创作的几首典型词的分析比较,尝试性地论述了词中蕴含的愁绪的不同姿貌。
【关键词】李清照; 词; 愁苦; 闺愁; 离愁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
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词的情调,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其词就像浸泡在愁液中的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
她的词,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无边无涯,浓得化不开。
她所抒发的愁情浓烈、真挚、深婉、感人至深。
不管是少女时代,或是嫁为人妻,以至沦为嫠妇其创作的词作中总都或多或少地渗透表露出愁苦情绪,本文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通过人生三个不同阶段创作的几首典型词的分析比较,尝试性地论述了词中所蕴含的愁绪的不同姿貌。
李清照词中所抒写的愁,根据她所处不同人生阶段所作的词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姿貌:一、少女独处深闺的淡淡闺愁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官宦之家,自幼便生活于一个恬静,优裕的环境里,因此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幸福快乐,性格天真活泼开朗,少年不识愁滋味,此期她几乎与“愁”字无缘。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李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的青年。
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她的心头。
此时作者的词表现出了一种淡淡,薄薄的忧愁情调,词人通过婉约含蓄的笔调,表达了青春少女所持有的莫名的惆怅和淡淡的愁思。
如作于这一时期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的开头两句表明昨夜风急,雨却疏疏落落,作者刚从睡梦中醒来,残存的酒意仍未消,但她却急于知道:经过昨夜风雨的洗礼,外面的花是否美丽依然?是否遭到了风雨的摧残?这里隐约透示出作者一种淡淡的忧愁。
作者此时心情十分复杂,当她问正在卷帘的侍女,侍女此时却不能了解词人急切的心情,因此,只是漫不经心地、淡淡地答了一句:海棠依旧。
最后两句作者担忧花被摧残,新的忧愁又上心头。
这里的“瘦”字不仅仅只是代表鲜花的日渐稀少,实质是表现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春天流露出惋惜之情。
再看李清照的《浣溪沙》(淡荡青光寒食天)一词,也表现了作者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在一派融和的春意中,所有的生命都在苏醒、活动,而女词人却在玉炉沉水香的袅袅残烟中沉沉睡去,醒来却发现女孩子们在这越冬的燕子还未飞回的暮春时节,早已迫不急待地跨出闺门去作斗百草的游戏了,这更反衬了女子心中的落寞。
“江梅已过柳生绵”写梅子已成熟落地,柳絮离枝飘飞,暗指女词人自己已到“摽梅”求偶的年龄,却仍待字闺中,这使春睡初醒的她更感到一种难消的愁怨。
暮春天气难料,刚才的“淡荡春光”转眼变成了“黄昏疏雨”,庭院寂然无声,只有沙沙的春雨和被雨打湿的秋千在微微摇荡,令人感到寂寞惆怅。
这首词把少女伤春的情怀,心里朦胧的憧憬和淡淡的忧伤,表现得细腻委婉、生动感受人。
以上二首词,均能表现出李清照在青年时期所处深闺中淡淡的“闲闺愁”。
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在青春时期的感伤情绪,这些感伤情绪都是由她的忧愁不断引发出来的。
二、少妇离怀别苦的浓浓离别愁“自古多情伤离别”,离情别绪,一直是词人们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
李清照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她18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夫妻,二人情投意合,琴瑟想得,感情笃深。
然而丈夫赵明诚经常外出,因此与丈夫的离别之愁,便比一般人更深了许多。
也使女词人静如止水的生活激起了阵阵涟漪,更使词人愁肠千结,至此,难以穷尽的离愁别绪,笼罩了词人这一人生时期的大部分词作,离愁袅袅,余丝不觉。
《一剪梅》更是形象地写出了思念的无时不在。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抒情词真挚热烈而又深沉地抒发了词人对初婚不久即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思念。
上片记述清秋荡舟和西楼盼书这两件事情,表现词人对丈夫的思念。
“红藕香残玉簟秋”,起首奠定了全词凄清深沉的基调,秋风萧瑟,荷花残败,为浓郁的离愁平添了几分凄清。
为了排遣自己孤独寂寞的愁怀。
作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然而独自出游却更加引起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因而希望在被清亮月光洒满了的西楼收到大雁捎来的丈夫的书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不写愁而愁自见,不言情而情无限,委婉曲折,凄楚动人。
下片侧重写相思之苦之情融入飘零的落花,悠悠的流水中,设想丈夫在思念自己。
夫妻双方都为相思所苦,因而有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暗示夫妻俩的相爱之深。
最后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接描写相思之苦无法排遣,由表及里地刻划出思妇忧郁的神情意态,表露出作者思念之情的深度。
而另一首词《凤凰台上忆吹箫》由于相思不得,又多了一段新愁。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是赵明诚与李清照屏居乡里十年后,在丈夫重返仕途时所写,李清照在词中表现了自己在丈夫远行前夕难以分别的心情,以及对别后孤寂情状的拟想。
本来丈夫可以带她一起去,为何改变不了他的主意。
词人近来这么消瘦,并非饮酒过多,也不是因为悲秋,而是因为有难以启齿的隐衷,担心丈夫另图新欢,而且当时纳妾被视为天经地义,因此,香炉熄灭了她不管,被子也不叠,太阳老高才起床,起床后也懒得梳头,以至首饰匣上落满灰尘,她仍终日痴痴呆呆地朝着丈夫归来的方向凝望。
只有楼前流水似乎领会到她的深情,但这又增添了一段新愁,这种细细的倾诉,诉出了男女地位不平等,婚姻制度不合理,一夫多妻曾给多少妇女造成了巨大不幸,这也是对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大胆挑战。
当然只有多愁善感、自尊又要强的李清照比她们更痛苦,更勇敢,把它诉诸笔端,诉给丈夫听,希望她怜惜自己,诉给门前的流水听,似乎愁也随流水在增长。
又一首《醉花阴》亦是抒写离愁的佳品,词里不仅有浓愁无法驱散,而且使形体消瘦,可见愁之深、之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开头,即以清冷之笔,吐凄愁之语,借秋天景物抒写重阳抒怀,以“愁”字点出心境不好。
就层次而言,永恒之愁乃因薄雾浓云所致,也是瑞脑香消,无法驱散的结果。
“佳节又重阳”句,不在说一年一度又到了这个节日,而是表达出过节时丈夫不在身边在感叹。
有道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到重阳佳节,词人又怎能不思念她远游的丈夫呢?往常相别尚且是“一寸柔肠愁千缕”,今日又是“重阳又佳节”,恐怕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下面两句生活絮语,向丈夫诉说秋夜寒冷之苦,也点出夜半相思未昏入眠之意。
过片两句写了词人在重阳节的傍晚,篱下菊前,把酒独酌的情景。
看起来似乎没有别的意思,其实大有深意。
试想,往年她与丈夫登高赏菊、饮酒赋诗,如今两地分隔,不能不勾起无限的离愁别恨。
她要告诉丈夫,虽然是东篱赏菊,黄昏把酒,像是过节的样子,实际上不是不伤心的。
“莫道不消魂”三句,尤其是作为词眼的“瘦”字,虽然没有点明是在写相思,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之苦已隐露出来。
在离别的日子里,易安居士独守空房,望穿秋水,愁思难禁,她“柔肠一寸愁千缕”,“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寂寞深闺》)为了打发难捱的时光,她作诗饮酒,以求忘却现实,可“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念奴娇·萧条庭院》)在李清照词中,时时有酒的影子,她妄图以醉来麻木自己,摆脱那浩淼无际的离愁别绪。
可逃避只能是暂时的,词人孤苦无助的只好“醒过空对烛花红”,(《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一种难言的落寞悲凉袭上心头。
回想夫妻和谐相处的日子,词人幸福而又坚定的认为“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