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李清照前后期词愁情比较

妇脆弱的 身体 和敏感的心 灵。 一
个 愁 肠 满 怀 的思 妇 形 象 顿 时 跃 然
纸上。
词人 唯有借泪来倾诉南 渡的亡 国 辛 酸 , 无 依 的 孀 居 之 痛 。 《 萨 菩
饱 经 风 霜 的 暮年 孀 妇 的形 象 已 悄 然 进人 读 者 心 间 。 “ 处合 成 愁 , 何
离 人心 上 秋 ” ,原 本 幸福 快 乐 的 李 二. 照 后 期词 中的 “ ” 李清 愁 清 照 ,就是 在 与 心爱 的 丈 夫离 别 , 与 深 爱 的祖 国 别 离 后 ,孤 寂 和 落 寞 牵 动 了 内 心最 柔 软 的 愁 肠 ,触
李 清 照 前 后 期 词 愁 情 比 较
一
.
李清 照 前 期 词 中 的 “ ” 愁
圃 廖 冬 . 车
( ) 女 的 浅 浅 闺愁 一少
“ ,是在品尝生命历程 中不 同 愁” 滋 味时 所生发 的思 绪 。南渡前 , 词 中带着几分 少女朦胧且稚 嫩的
愁 绪 ,将 一 个 愁 肠 绵 绵 ,生 。南 渡 后 ,词 中 蕴 含 着 围 破
心 念 国 家 存 亡 ,懂 得 亡 国 恨 的大
女 人 。满 腹 的愁 情 是 对 整个 民族 , 整 个 国 家 沦 亡 的 无 限 哀 叹 和 深 深
心 中无尽 的相 思 离愁 。
“ 下 眉 头 ,却 上 心 头 ” 的 才
痛惜 。 从 少 时 的 闺 愁 , 到之 后 的 离
也 唤 醒 了她 关 注大 局 的 忧 患意 识 。
感 中 的升 华 和 凝练 。在 前期 词 中 , 词 人 塑 造 的形 象 还 是 一 个 含 蓄 矜 持 的 大 家 闺 秀 ,一个 普 普 通 通 的 小 女 人 , 目光 仅 在 花 花 草 草 ,分 分 合 合 中游 离 , 独 享 一 花 一 世 界 的 快 乐 与 忧 伤 。 但 后 期 词 中 的 主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李清照以其深刻的感受和细腻的笔触,成功地表现了许多关于“愁”的词语,反映出了她内心的感受和对世界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从她的作品中提取出来的“愁”的表现艺术。
1.以物喻情。
在《如梦令》中,李清照用“秋夜思”来喻代思念,而这种“秋”夜的感觉,是凄凉、孤独、寂寞的。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她以“江南春,楼台烟雨浓”来代表幸福的场景,而接下来的句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暗示了失落和愁绪。
2. 纪念逝去的美好。
在《如梦令》中,“美人如玉,剪水双双西”这样的句子描述了芳华盛开的人们和美好的时光,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思念美好逝去的人和事,这种对可望不可及的美好的追忆和思念,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很常见。
3. 以典型表现普遍。
《声声慢》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日常愁事的感受,这种情感得到了广泛的共鸣。
4. 用空间、光影等元素表现。
《钗头凤·世情薄》中,李清照用城门倚旧,独行蹁跹的画面,表现出人生的疲惫和孤独。
《瑞鹤仙·晚眺》中,她又用豁然开朗的感觉来表现“愁”是一种空间感觉,而改变环境和心态是解除“愁”的重要途径。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愁情和爱情往往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
愁像一张网,无处不在,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但愁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反映出那些待续的希望。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李清照词的愁情美中文摘要李清照作为宋词大家,婉约词之宗,“愁’字是其作品最突出最有感染力的情调。
在她的作品中,大部分都表现出了一种愁情情调,其高潮的艺术感染力,深刻而自然的表达了复杂的内心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审美价值极高。
本文探究了作者人生历程中三个不同阶段的作品,分析了其高超的表达手法所塑造的不同愁情美,最后分析了造成这种独特愁情美的深层次因素。
关键词:李清照词;审美价值;愁情美;AbstractLi Qingzhao as the song you, ancestor of the composed word, "worry about 'the word is the most prominent works most contagious sentiment ・In her works, most of them exhibit a melancholy mood, the climax of the artistic appeal, profound and natural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x inner emotional, aesthetic valu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works of the author in the life process, analyzes its shaping technique of melancholy beauty expression superb, the last of the unique beauty of the feeling of sorrow deep factors ・Key word: Li Qingzhao words, aesthetic value, melancholy beauty引言 (1)一、不同阶段的愁情表现 (1)(一)少女时的闲愁 (1)(二)少妇阶段的离愁 (2)(三)中年后亡国失父的哀愁 (3)二、高超的表达方式刻画无与伦比的愁情美 (4)(一)愁的物化美 (4)(二)愁的形象美 (5)(三)愁的动态美 (5)(四)愁的氛围美 (5)三、多层次因素造就了独特的愁情美 (6)(一)前后迥异的生活经历 (6)(二)特有的时代铸就了无与伦比的愁情美 (7)(三)易安词语言浅显易懂,明白如话。
文学之“真”,愁情之“美”--浅析李清照悲情词作的审美意韵

北 宋 南 宋之 交著 名 女 词 人 李 清 照 . 她 生 长 于 书香 门第 . 官 宦之 家 . 家庭 中浓 厚 的 文 学气 氛 使 她 成 为 一 个 具 有 很 高文 学 修 养 的 人 十 八 岁 与 山 东诸 城 的 一 个 太 学 生 赵 明诚 结 婚 . 公 元 1 1 2 7年 . “ 靖康之难”的发 生标 志着李清照第一次逃亡 生活的 开 始 。建 炎三 年 , 赵 明诚 与世 长辞 , 这 使 得 初 次 流 亡 的 李 清 照 受到 了很大的打击 : 绍兴三年 . 身心俱疲的李清照嫁 给 了张汝 舟. 不 料 这 桩婚 姻 只 维持 了三 个 月便 以 打 官 司告 结 . 这 次 的 感 情 失败给李 清照脆弱 的心里致命的一击 : 绍兴四年秋 . 金人再 次发兵 南下 .不得 已.李清照又开始 了他 的第三次逃亡至金 华. 词人怀着刻骨铭心的痛楚终结 了她孤 苦凄凉的风烛晚年 从 李 清照 悲情 的 一 生 中 .词 作 带 给 她 的 只 是 短 暂 的 安 慰 与发 泄 , 那 国破 家 亡 的 悲痛 , 给她 的《 漱 玉词 》 以 动 人 的 传 奇 性 李 清照 的 词 树 立 了一 个女 性 抒 情 主题 的 形 象 . 是 那样 的新 鲜、 生动 、 真 切 而 又 自然 , 使 我 们 窥 见 了那 颗 深 受忧 郁 和 悲 伤
折 磨 的 心 是 多么 的 可泣
愁绪. 都与她的 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多情少妇 时期的“ 愁” 虽然深婉 、 缠绵 . 但在 “ 闷损 阑 干 愁 不 依 ” 的 时候 , 相 思 的 苦 闷 中也 夹 杂 着 些 许 爱 情 的 甜 意 。 可 是 , 在金 华期 间, 处 于流 荡无依 生活 中李清照 , 当更长烛 明 , 良夜 凄清 的时刻 , 固然 可 以 和 同 来 避 难 的人 们 作 一 些 “ 深 闺之雅戏 ” , 聊 寄复 国 之遐思 . 而 当在 风 和 日丽 、 草 长 莺 飞 的 日子 里 , 那种 未 亡人 的 孤 寂之 感 . 又 会 潜 上 心 头。 面 对 暮 春 三 月 的 美景 , 词 人 感 慨 万 端, 欲游又止 , 于 无奈 之 中 , 含着两眶清泪 , 低 吟 了一 首 哀 感 绝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她后期词作中的杰出代表,深刻反映了她在北宋未年动荡时期,历经国破家亡、丈夫离世等重大变故后的孤寂落寞与悲凉愁苦心境。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作品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苦苦寻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的天气,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最难休养调理。
喝几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竟然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孤独地守在窗前,一个人怎样才能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2、注释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很深。
堪:可以,能够。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三、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
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浅谈李清照词中浓淡相宜的愁情美学

浅谈李清照词中浓淡相宜的愁情美学作者:基语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摘; 要:愁情,自古以来便是我国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的一大命题。
独自凭栏叹愁思,轻掩绣帘哭深情,唐宋文人墨客纷纷洒泪寄笔,致力于“愁情”与“美感”的结合,使“美自愁现”,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形式——愁情美学。
至宋代,愁情美学在婉约词派里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一代婉约词宗李清照在其词作中,更是将愁情美学运用得淋漓尽致。
不同于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的朦胧轻飘,亦不同于韦庄“夜夜相思更漏残”的直白深刻,李词中的愁情美学独树一帜地表现为词人情感的起承转合、浓淡相宜之美。
李词前期以抒发少女的忧伤及思夫之情见长,语言清新质朴,情感收放自如;而后期李词在愁情美学上的深湛造诣极大程度上是缘于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悲剧性。
颠沛流离、亡国丧夫的悲惨命运与李清照敏感多情的性格交织,呈现出词人多层次、多内涵,浓淡相宜的愁情美学表达。
关键词:愁情;美学;李清照;宋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2一、“海棠依旧”的清愁之美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父母皆工于词章。
天资聪颖的李清照在自幼的耳濡目染下秉承家学,这使得她在少女时代就独添了一身“早熟”的文人气质。
年少的李清照在词中诉诸愁情之时,就已经能把握住情感的浓淡转化,以“淡愁渡浓愁”让“道不尽的新愁与旧愁”能在一首短词词调间曲折萦回,意义隽永。
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整首词围绕“海棠”而起,情感由淡转浓,愁绪由浅入深。
首两句里,“浓睡不消残酒”暗示了词人昨夜的酣饮,而词人为何要在雨疏风骤的夜里酣饮呢?这两句并没有给我们答案,词人像一个任性的青春期少女般,赌气故意隐瞒了愁苦的原因而兀自陷入燥闷,给整首词蒙上一层淡淡的忧郁;三、四两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早上醒来词人愁闷的心情愈来愈不可遏制,于是焦急又小心翼翼地询问小丫鬟,却得到“海棠依旧”的回答。
梧桐更兼细雨——论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t h e c o u n t r y a n d t h e p a i n s t r u g g l i n g f o r t h e f e ma l e r i g h t s .
Ke y wo r d s :Li Qi n g z h a o;S o n g p o e t r y ;m e l a n c h o l y f e e l i n g ;c o n n o t a t i o n
翻开 文学 卷 , 你 会 注 目这 样 一个 人 , 她 无 比的
寻 觅觅之 中将 女 子 情怀 和离 愁 别 绪 表现 得 那 样 美 丽 和委婉 , 让 我们 不得 不读 , 不得 不 叹 !其 中 , “ 愁” 可谓 贯穿 李 清 照 的 大 多 数 作 品 , 到 底 是 什 么样 的
性 人 格 矗 立 于 封 建 的男 权 统 治 之 下 , 用 笔 下 的愁 情 抒 写 爱 情 之 痛 、 家 国之 痛 、 女权抗争之痛 。
关键 词 : 李清照 ; 词; 愁情 ; 内涵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1 3 1 X( 2 0 1 4 ) 0 1 —0 0 3 9~0 4
FA N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Wu h u 2 4 1 0 0 0 , C h i n 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5期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No.5Vol.24Journal of Guyua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Sep.2003李清照词的愁情美X高明泉(固原师专中文系,宁夏固原756000)摘要: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描写男女相思、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词作中,蕴涵着深沉的愁情,体现出/杏花江南0式的阴柔之美。
李清照词的愁情体现了三方面的美学意义:形象美、意境美、音乐美。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形象美;意境美;音乐美中图分类号:I207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91(2003)05-0021-04读李清照的词,总有一丝愁绪弥漫其间,时浓时淡。
她的创作以南渡前后为界。
南渡前,她生于宦族,后又嫁于相府,夫妇感情甚笃,有过几次小别,词作重在对离情别绪的抒发,体现了生离之愁和阴柔之美。
靖康之难后,国破家亡之痛,飘泊沦落之苦,接踵向她袭来。
感情入于深沉,词作基调转为凄凉。
其家国之愁、死别之恨带有更深沉的感伤情绪,蕴涵着深沉的愁情。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美学意义:形象美、意境美、音乐美。
一封建社会给妇女规定的准则是/三从四德0、/女子无才便是德0。
千千万万的妇女就在这些道德准则下默无声息地度其一生。
由于森严的戒律,/千金小姐0足不能出户,笑不能露齿,闷煞于深闺。
这种处境压抑她们的个性,春心被摧残,于是才有崔莺莺夜会张生,才有黛玉葬花。
封建社会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和才华横溢、豪情满怀的年轻女词人李清照的性格发生了冲突。
本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0、/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0的活泼性格,本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0的贪玩少女,因而表现出为追求幸福而大胆地去爱,/云中谁寄锦书来0 (5一剪梅6)率直地抒写了她对爱情的渴望。
由于爱之深切,使得以诗词唱和、整理研究祖国文化遗产为/乐在声色狗马之上0的夫妇,一旦分离,必然引起清照精神上极大的不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0(5凤凰台上忆吹箫6),李攀龙在5草堂诗余隽6中说此词是/写其一腔临别心神。
0词一开头写她对生活的懒散之情,经过盘马弯弓之后,才隐隐道出她曾想尽办法要丈夫留下而没有成功。
/新来瘦0中的/瘦0字,好几首词中出现过。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0(5如梦令6),/玉瘦香浓0(5人桥6),/露浓花瘦0(5点绛唇6),/雪清玉瘦0(5多丽6),/人比黄花瘦0(5醉花阴6)等词中的/瘦0字,或惜春悲己,感喟青春易逝;或缘于刻骨的相思离愁,是为伊消得如此憔悴之故。
其愁怨之深由此足见一斑。
/正人间天上浓愁0(5行香子6)借牛郎织X收稿日期:2003-04-02作者简介:高明泉(1953)),男,宁夏西吉人,固原师专中文系副教授。
女,塑造自我愁情之浓。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0(5点绛唇6),人的柔肠何止一寸,极言/愁怨之深0。
丈夫赵明诚的每次笈游,都给李清照带来切肤之痛。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0先以/薄雾浓云0的闷人天气衬托出主人公的黯淡心情,如此天气,使人感到既闷又长,更使她/愁永昼0了。
词一开头,就已点出/离愁0。
而此时又正是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0,愈感寂寞无聊。
末句最为人所称道,/瘦0字是词眼,它和首句的/愁0字相呼应。
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虽没有明写相思,却以深婉含蓄笔墨出之。
词中的形象性很强,这种具体可感的事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含蓄蕴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更多的则是以抒发空闺独守的寂寞感出之:/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0(5蝶恋花#暖风晴雨初破冻6)。
清代词人贺裳在5皱水轩词筌6中誉此二句为/入神之句0,历来为人称道。
一个/抱0字,把思妇愁思千转、郁结于胸的难言苦楚突出地显示了出来。
而/弄0字,则出神入化地把思妇神不守舍而又虔诚至笃的内心状态形象地给以外化,的确堪称/入神0。
又如,/,,倚楼无语理瑶琴,,梨花欲谢恐难禁0(5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6)。
/倚0写出了词人慵懒倦怠的神态,/无语0二字,深切地表达出词人的心情是苦涩难言的,想让琴声带走积聚心头无法排遣的愁绪,使自己在琴声中忘却/愁0。
末句中一个/恐0字,确切地表达出词人惜春之情,概括了全篇的主旨。
若不是作者善于概括与集中,善于在遣词造句上千锤百炼,则是很难达到这般出神入化之境。
别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字都恰如其分,用少数字就可以表达出按其容积必须用许多字来表达的思想0。
¹这在文字上达到了以少胜多,收到了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思和回味的余地,使欣赏者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在观赏/愁0情时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愉悦。
清照对丈夫离别后的相思之苦、闲愁之多,显出无计消除的/愁0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0(5一剪梅6)/才下0、/却上0这一迅速变化的过程,表露思念之情的深度。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0和上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0一样,都运用语言上的对称造成既一致又矛盾的特点,产生了特有的艺术效果。
/只有在作品中体现了真实的思想,而其形式又完全适合于思想时,才是有艺术性的。
0º正是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才给/愁0情赋予了美感。
特别是那首被誉为/情景兼函,名媛中自是第一0»的5念奴娇#萧条庭院6更为出色。
/别是闲滋味0五字从正面点出了题旨。
抒写了闺中孤寂,百无聊赖。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0点明她的愁绪皆缘于丈夫离家远行。
这首词曲曲折折,反反复复,一层一转,一转一深,把少妇在此情此景中的心理及其变化刻画得细腻真切。
李清照的创作,以曲折细腻见长,能把一些非常纤细的事物或感情,借助高妙的艺术手法加以再现。
不但以豪放见长的词人望尘莫及,便是一般婉约为宗的作手,也相形见绌。
她开辟了词坛中的/微观世界0,这与她作为一个女性独具的纤小、细腻的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而且她才情过人,宋人王灼推崇她/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0¼。
其文心之细,是前人所未曾有过的,也是后人不容易学步的。
她的这种特色体现了女性所特有的阴柔之美,正如朱光潜所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0式的柔性美。
这种如丝如缕、且浅且淡的愁情,给人以和谐、安静的审美享受。
二靖康之难后,朝廷南渡,清照也逃到江南,沦为难民。
面对山河的破碎,她不是熟视无睹、漠然置之。
其爱国的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0的气节与情操,在词中有所流露。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0(5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6)想忘记对故乡的思念,只有当酒醉的时候。
词人眷念故国的殷切心情,拂拂指端。
这首词中,有借酒消/愁0,但愿终日沉醉的消极情绪的流露。
而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女性,/论政0已被视为大逆不道,干预政事那就更不允许了。
在这种情况下,清照无奈,只有怅望故乡,叹息自己的愁绪而已。
莫说是李清照,即使是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和爱国诗人陆游这样的须眉男儿,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壮志难酬,只好借酒浇愁。
显然,在醉酒的背后是对现实的不满。
所以,清照词中所流露出来的愁绪,正可视为她的故国之思的曲折反映。
又如/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0(5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6)。
深怀着这种飘泊沦落之感的词人起坐听雨,三更的冷雨霖霪不止,词人的泪水更是倾泻如注;雨打芭蕉声是那样凄凉,词人的啜泣声更加悲切。
在有些作品中,清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委婉曲折的方式出之,较之前期的词作感伤情绪尤为浓厚,尤为深沉。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0(5永遇乐#落日熔金6)李清照回忆起南渡前在国泰民安的环境中度过了多少个令人难忘的元宵佳节,在如今战火纷飞,尸横遍野,山河破碎,民族存亡未卜,人们依然欢度元宵佳节时发出的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感受和对故国的怀念。
词作中所流露出的浓浓的愁绪与其爱国主义情怀密不可分。
在/愁0情的外表下有一拳拳爱国之心,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崇高美。
/一件东西在量上大大超过我们拿来和它相比的东西,那便是崇高的东西;一种现象较之我们拿来和它相比的其他现象强有力得多,那便是崇高的现象。
0½李清照词作中体现出的这种崇高美,能提高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鼓舞人的意志和毅力,使人感觉到高临在平庸和渺小之上,促使人去和卑鄙、萎屑作斗争。
清人沈曾植说过:/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
0李清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6可称之为阳刚之美的杰作:/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0词人渴望追求自由、光明,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她把这种苦闷的/愁0情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
这种奔放驰骤、生气蓬勃的作品,出自一个封建社会多愁善感的名门闺秀的手笔,却是难能可贵、不可多得的。
以致有人说它/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0,有人说它/绝似苏辛派,不类5漱玉集6中语0。
由此不难看出,其愁情的外表下,透着股慷慨昂扬、激越奋进的阳刚之美。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命运,往往取决于丈夫的命运。
死了丈夫,简直是塌天之祸、灭顶之灾。
明诚的死,对清照的影响与打击,还不仅限于此。
志同道合的爱情基础,半生忧患与欢乐的共度,使他们夫妇情深似海,难分难离。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0(5孤雁儿#藤乐纸帐期眠起6)昔日那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如今荡然无存。
自己在茫茫尘世中孑然一身,默念前景,怎能不肝肠寸断?可是纵有满腔悲苦,如今却向谁人诉说,又有谁来分担自己的哀痛呢?/肠断与谁同倚0是这首词中哀痛至极之语,令人如闻其悲泣之声,如见其哀苦之状。
这首词迥别于早期词作中的/香冷金猊,被翻红浪0的气氛。
那首5凤凰台上忆吹箫6虽也写愁思,但闺阁之中却不免有几分香艳气。
眼下是丈夫去世,山河破碎,情景更觉凄凉,愁情更加凄苦,令人无限伤感,使人愁肠百结,催人泪下。
三清照后期的大多词作,家国之恨与亡夫之痛汇聚交融。
南渡后,清照所受的打击接踵而至,国破家亡,丈夫英年早逝。
她从一个/位下名高0的书香门第出身的大家闺秀,沦为/飘遂与流入伍0的闾阎嫠妇。
这样悲惨的境况跟其出身形成了很大的落差,使她有一种/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0之感。
其哀痛之处,孤雁长鸣,流水呜咽;其伤心之时,珠泪纷纷,无语凝噎。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0(5武陵春6)首句没从正面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却只用/风住尘香0四字,出笔极为蕴藉。
/倦0虽与5凤凰台上忆吹箫6中/起来慵自梳头0之/慵0语意全同,但此一时,彼一时,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