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苏德互不侵犯条约_与二战的爆发
苏联在二战中起到的作用

苏联在二战中起到的作用叶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目前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火遍及欧亚美非及大洋洲。
对于谈及这场战争中苏联的作用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积极方面的说法,也有消极一方面的评论。
下面是我对苏联在二战中起到的作用的一些评价。
关于战争爆发的原因,目前有部分人归咎于苏联与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认为苏联签订的该条约助长了德国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而我认为,该条约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其为苏联赢得了两年的战胜法西斯的准备时间(斯大林认为德国迟早会进攻苏联,就开始着手建立防范德国“东方战线”,签订条约可以认为是苏联人的缓兵之计),并且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约和战线(当时1939年苏联和日军正在进行诺门罕战役)。
而对于苏联签订此条约导致二战爆发的说法我认为只能说此条约的签订使二战提前爆发了而已。
虽然说在战争初期(1939-1941)苏联的行为确实让人愤慨,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条款,苏联入侵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并强行使其并入苏联,之后又爆发苏芬战争(由于苏联国内的大清洗运动,苏联军队的极低的战斗素质让人只能呵呵,在苏芬战争中充分暴露出来了),然后又进驻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
此举将利益受到损害的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更快的推向轴心国的阵营,使得轴心国的阵营得到强大。
同时在德军开始进攻苏联后,这些国家主动或者被要求对苏联发动攻击,也算是苏联自食其果。
德军开始进攻苏联后,苏联起到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德国开始在东线战场投入大量兵力,这为在西线战场作战的同盟国成员减轻了很多压力,苏德战场成为了二战中最主要的陆上战场。
整个二战,苏军共歼灭德军607个师,其余盟军只歼灭了德军176个师,80%的德军被苏联歼灭,仅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就无法抹杀苏联在整个二战中的巨大贡献。
另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二战中同盟国伤亡达6100万人,仅苏联就有2700万人的伤亡,可想而知,苏联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

第10卷第3期Vol.10,No.3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9年6月Six.,2019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袁再毕(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1938年8月23日,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签订了欧洲历史上最具有灾难性的文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协定;这个条约发动了第二次大战。
此条约的签订揭示了1939年8月至10月苏德关系改善的过程、苏德划分势力范围的政治交易谈判经过,以及1940年底苏德之间在处理一系列欧洲和全球重大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
进一步发展德苏关系,德国真正的敌人是英国,这在一方面,苏联利益与德国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在这一方面,继续加深苏德新的关系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认为,在整个英国问题上,苏德利益是一致的。
关键词:苏德秘密协定;斯大林;苏德关系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3-132-0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一场第二次欧洲战争是否发生乃取决于斯大林的时刻签订的。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字,这一天应被看做是有重要意义的一天。
苏德互补侵犯条约是欧洲历史上,而且还不仅仅是欧洲历史上的转折点。
共产党人最初感到,条约是斯大林用来全面巩固和平的令人难以捉摸的策略,——《整理报》这样写到。
社会党人谴责它,指出它对和平事业的背叛。
昨天德国法西斯分子对苏联还在执行敌对的外交政策。
是的,在对外政策领域,昨天我们还是敌人。
但今天形势变了,我们不再是敌人。
对外关系的政治艺术不在于增加自己国家的敌人数量。
相反,这里政治艺术在于减少这些敌人数量,做到使昨天的敌人变成相互之间保持和平关系的睦邻。
历史表明,我国和德国之间的敌视和战争对我们两国不是有益,而是有害的」一、苏德秘密协定签订的缘由1、斯大林与西方的互不信任。
苏德秘密协定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一场第二次欧洲战争是否发生乃取决于斯大林的时刻签订的。
党希特勒于1939年3月违反慕尼黑协定进军布拉格和紧接着要求把但泽和波兰走廊并入第三帝国版图时,英国和法国政府达成协议,即使冒着战争危险也要制止希特勒的得寸进尺。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摘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二战前苏德关系的重要事件。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苏德关系的演变进行探析,从最初的友好到最后的危机。
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以及该条约对苏德关系的影响。
随着苏德关系逐渐紧张,条约最终被终结。
文章将探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德关系的意义,并总结出苏德关系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苏德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化。
【关键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关系, 背景介绍, 条约签订情况, 苏德关系演变, 条约内容分析, 条约影响, 苏德关系危机, 条约终结, 条约意义, 启示, 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德国和苏联签署的一项重要国际条约,它标志着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
而要理解这一条约的签订背景,首先需要了解苏德关系在此之前的演变。
德国和苏联在20世纪初建国后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合作关系,但很快就陷入敌对状态。
随着纳粹党在德国崛起,德国逐渐成为苏联的主要敌人。
而斯大林在苏联内部进行大规模政治清洗并且强化国防力量,也加剧了苏德之间的紧张关系。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进一步加剧了苏联对德国的警惕。
在这种背景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成为了双方寻求稳定和保障自身利益的重要举措。
通过深入分析苏德关系演变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意义和影响。
1.2 条约签订情况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于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签订。
此次条约意味着德国和苏联承诺相互不侵犯对方领土,同时秘密分割了东欧国家的影响区域。
该条约被视为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引起了各国的高度关注和猜测。
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前,苏联曾试图与西方国家建立反纳粹的联盟,但由于西方国家对苏联的犹豫和疑虑,导致谈判一直未能成功。
在此背景下,苏联转而与德国签订了这一互不侵犯条约,打破了原本西方国家期望的反法西斯阵营的构想。
两种国际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

两种国际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走向二战的重要一步内容提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结束后,人们纷纷寻求维护世界和平的途径,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于是,集体安全政策成为各国政治家、外交家追求的目标。
一次大战后,集体安全体系有两种:国际联盟和法、苏倡导的集体安全体系。
但是,过于理想化的国际联盟,随着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七·七事变”,特别是二次大战的爆发而宣告破产;法、苏倡导的集体安全也随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而寿终正寝。
这两种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促进了二次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深重的灾难。
关于它的起源有多重原因,观点也有多种。
本文试图通过说明两种国际集体安全体系——国联的集体安全体系和法国、苏联倡导的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从而使二战的爆发更近一步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由原先人们所认为的一场短暂的总决战而发展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使世界人民历尽苦难。
一战之后,人们纷纷寻求保护和平的方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及自身安全。
集体安全政策于是成为各国政治家们追寻的目标。
他们认为:“集体安全是国际政治中一种相互保险制度。
”(注:M&L·S·FinKels tein:Collective Security 第31页。
)集体安全体系一战后有两种。
一是国际联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维持和平的体系。
这是人们一种过于理想化的体系。
一是法、苏所倡导的集体安全体系,这种安全体系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得到保证,但这两种集体安全体系都失败了。
力图维持一战后世界和平的“有”国,虽没有维持一战后世界体系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但力图打破一战后世界体系的所谓“无”国,则采取有利的方法,对“有”国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打击,终至世界大战再次爆发。
国际联盟是在1920年1月10日随《凡尔赛条约》的生效而产生的。
国联盟约规定了它的具体框架和功能。
在巴黎和会上,国联盟约是英、美两国法律顾问赫斯特和戴维·享特·米勒根据英、美两国蓝本进行起草的,并没有认真考虑法国的草案。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
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
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这个条约造成日后苏德对波兰的侵略,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英法等国靖绥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必然结果,条约的签署为苏联争取了更多时间备战,但也使波兰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签约背景:十月革命及苏联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
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
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过东欧。
对苏联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
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奕与斗争便开始了。
阿道夫·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
面对德国咄咄逼人之势,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
企图“祸水东流”。
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而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保护自己在东欧的利益,另一方面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主要内容: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二战爆发的原因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规模最大、空前残酷的战争。
战争的爆发,除了法西斯势力的挑动外,还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苛刻条款、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推行的“绥靖政策”有关。
本文将就这几方面原因展开论述,分析导致二战爆发的原因。
关键字:二战、“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经济大危机、法西斯、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轴心国与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争。
它是帝国主义争霸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地步的必然结果。
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过程。
一..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得法西斯上台这场由资本主义大国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到处是一片萧条,银行倒闭,工商业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农民收入减少,濒于破产。
各地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这时,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
各国间矛盾和摩擦尖锐。
请大家看看美德日在这场经济大危机中的经济和社会表现:美国:1933年初,完全失业的工人总数达到了1500至1700万人。
此外还有很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
很多人排长队等待救济面包和一点点汤,艰难度日。
德国:1932年,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40%,失业人数达600万以上。
银行纷纷倒闭,人们一生的积蓄就在此时化为乌有,对外贸易额直线下跌。
日本:1931年,外贸出口与1929年相比减少了近50%。
失业工人近300万人,农民纷纷破产,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经济危机是二次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因为经济危机爆发使得各个列强拼命瓜分殖民地,输出商品,而德国受《凡尔赛条约》限制,不能发展军备,又没有殖民地,国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是希特勒的宣传和纳粹特点,使得德国民众和统治者此产阶级地主们都选择了希特勒。
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 aggression Pact of Soviet -Germany" and the 2^ndWorld War 作者: 张秀见
作者机构: 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出版物刊名: 唐都学刊
页码: 106-110页
主题词: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 直接关系 客观作用
摘要:关于二战爆发前夕前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长期以来史学界褒贬不一。
争论焦点在于该条约与二战的爆发是否有直接关系上。
事实证明,二战的爆发与德
国的野心及英法的绥靖政策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苏德条约客观上虽促使二战提前爆发,但它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名词解释(一)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名词解释(一)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相关名词解释
1.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定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指苏联和德国于1939年8月签订的一项互相不侵犯对方领土的条约。
•示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二战前苏联与纳粹德国签署的一项协议。
2. 苏联
•定义:苏联是指前苏联(联邦主权国家,年存在)简称,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的
联邦。
•示例:苏联是曾经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3. 德国
•定义:德国是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位于欧洲中部的一个国家,是欧洲联盟的成员国之一。
•示例:二战时期的德国是纳粹党的统治下的法西斯国家。
4. 互不侵犯
•定义:互不侵犯表示双方承诺不侵犯对方的领土和国家利益。
•示例:互不侵犯是国与国之间维护和平的一种方式。
5. 条约
•定义:条约是指国家之间通过协商达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用于规定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示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和德国之间达成的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
6. 二战
•定义:二战即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至1945年的一场全球性的战争。
•示例:二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7. 协议
•定义:协议是指双方或多方就某一具体事项达成一致的文件或正式约定。
•示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被认为是苏联和德国之间的一项协议。
以上是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相关名词的解释及示例。
这些名词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该条约的背景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与二战的爆发任颖(西安文理学院政史系710065)[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受苏联中心论观点的束缚,一直认为英法政府的绥靖政策导致了二战的爆发,从而忽视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对二战爆发所起作用的探析,事实上,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的签订是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催化剂。
[关键词]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催化剂[中图分类号]K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564(2004)02-0066-0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正义战争,最终以世界各国人民取得对德、意、日法西斯的胜利而告结束。
胜利是值得庆幸的,但这次大战所造成的危害却是磬竹难书。
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呢?反思这一问题,结论当然首归于资本主义世界所固有的矛盾,因∀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1]P324其次就是英法政府大搞的绥靖政策,最终使人类蒙受或提早蒙受了空前的战争浩劫。
上述回答似乎已成定论,长期以来人们也是这样认为的。
事实上,导致二战爆发的原因远非这些。
1939年8月23日苏联、德国签订的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其实质意义并不逊于英法政府的绥靖政策,人们不应忽视它。
如果说英法推行的姑息妥协政策为法西斯的侵略战争铺平了道路的话,那么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的签订则直接成了二战爆发的催化剂。
打开世界地图,我们一眼就可看出,如果希特勒想在欧洲发动一场全面战,那么战略上它就有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危险。
因其东面有庞大的苏联,西面有强盛的英法。
这一难关,无论是19世纪的俾斯麦如何处心积虑地利用外交手腕,还是一战中威廉二世速战速决的战略部署,其结果均未将其渡过。
不幸的是,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八大上的政治报告,却使希特勒嗅出了解决之道。
斯大林在讲话中,在批评西方民主国家绥靖政策的同时,又公然申明:苏联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们卷入冲突中去。
#[2]P220斯大林的报告让希特勒倍受鼓舞,于是他急令外长里宾特洛甫指示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对苏采取新路线。
并要他向莫洛托夫表明,德苏之间在政治上没有利害冲突,是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时候了。
1939年7月26日,德国向苏联提交了一份苏德合作计划,并保证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和远东的整个领域内#尊重苏联的利益。
8月10日德方告知苏联驻德国代办,只有在战争爆发前缔结苏德协定,苏联的利益才能得到保护。
8月20日晚,希特勒致电斯大林,要求允许里宾特洛甫访问苏联商讨签约事宜。
利令智昏的斯大林当即立断,马上作出反应,接受了德国的建议。
1939年8月23日,两国正式签订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的签订,束缚了国土辽阔、军事力量强大和反侵略决心坚定的苏联,使德国摆脱两线作战困境的梦想得以成真。
这怎不叫希特勒欣喜若狂,于是他得意忘形地对墨索里尼说:∀我可以告诉你,领袖,有了这些规定,俄国的善意态度已有确实的保证,尤其重要的是,现在如果发生冲突,就不会有罗马尼亚方面来的任何攻击的可能了。
#[2]P3同时他还确信在这一凌厉打击之下,英法政府必将倒台,∀在世界政治中一个全新的局面已经产生了,这必须看作是轴心国家所得到的最大收获。
#[4]P855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回顾2004年6月第19卷第2期西安教育学院学报Jour nal of Xi∃an Educational Colleg eJun.2004V ol.19No.2y%收稿日期&2004-02-18%作者简介&任颖(1963-),女,山东莱州人,西安文理学院教师。
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1939年8月23日,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签订了欧洲历史上最具有灾难性的文件之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发动了第二世界大战。
#[2]P586事实的确如此。
多少年来,人们受苏联中心论观点的影响,对 苏联互不侵犯条约 的签订一直持同情和肯定态度,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勤∋贝内特就认为,∀斯大林这样做,就是回到古老的俄国的争取喘息时间政策上来。
1807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提尔西特对付拿破仑时曾用过这一政策;一百一十年后,列宁在谈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时也用过这个政策。
1939年,俄国还没有充分准备以抵挡德国的军事力量,它需要时间弥补军备规划中的差距。
#[5]P431但事实证明: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为的是要减少强盗所能加于的祸害,以便后来容易捕获和枪毙强盗#[6]P194;而斯大林在1939年想要做的就不是这些了。
1939年夏,战争一触既发,此时能阻止和推动战争爆发的关键人物就是斯大林。
当希特勒于1939年3月违反慕尼黑协定进军布拉格和紧接着要求把但泽和波兰走廊并入第三帝国版图时,英国和法国政府达成协议:即使冒战争危险,也要制止希特勒的得寸进尺。
这是两个西方国家自希特勒就职以来第一次认真考虑要用战争来对付第三帝国。
∀它们同显然已受到德国直接进攻威胁的波兰签订了互助条约,保证罗马尼亚和希腊的安全,并派出外交和军事使团去莫斯科,同苏联一起组织联合行动,抗击对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独立施加的威胁。
#[7]P586此时的世界,法西斯侵略集团同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是与英法合作还是与希特勒结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应是心知肚明的。
遗憾的是,在这关键时刻它背叛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以自己的利害得失为制衡点。
当英法苏关于缔结互助条约以及后来的关于缔结军事公约的谈判陷于僵局,特别是当希特勒忍痛割爱,满足∀议定书#中苏联所提出的苛刻条件!!!即同意德苏两国共同瓜分波兰、德国承认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势力范围时,竞公开与德国签约为伍了。
由此可见,斯大林同德国法西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为的是入伙分赃,在于使自己变成帝国主义强盗的同谋者。
#[6]P194也有学者认为,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的签订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
因苏联是慕尼黑会议的最大受害国之一,处境险恶,苏联不仅要估计到英法与德国勾结的可能,还要预知自己是否会首先遭到法西斯德国的进攻。
1939年3月,当捷克斯洛伐克沦亡之后,德国的尖刀就已插到苏联的门前,尤其在德国进攻波兰势在必行的严峻形势下,苏联感到已经开动的德国战争机器离它越来越近了。
与此同时,日本在东方已与苏联形成了正面冲突,1936年7月的张鼓峰事件和1939年5月的诺门坎事件,就是日本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具体行动。
也就是说,苏联一旦在欧洲卷入战争,必定同时面临日本从东方入侵的局面,苏联将会出现腹背受敌,两面夹击的危险。
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慕尼黑会议之后苏联虽一度遭孤立,但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后,德国进攻西方民主国家的意向愈来愈明朗化了。
从整个欧洲来看,战争危险增加了,从苏联来看,战争危险减少了。
希特勒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主动靠拢苏联,英法为了对付德国,也不能不向苏联抗德方向转变。
这时苏联在欧洲的处境已由慕尼黑会议后的孤立被动转变为主动有利。
另外,苏联也并不面临日本大规模进攻的危险,因为在诺门坎的军事摩擦中日本被碰得鼻青脸肿,大败而退。
日本在中国战场没有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侵华战争长期化。
同时,日本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同英美矛盾激化。
尽管日本曾在北上和南下的决策中一度摇摆过,但总的趋势是南下。
直到后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一再鼓动日本北上,日本终因陷入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自拔,只好反其道而行之,以重兵南下,所以在二战的全过程中,苏联从未有过两线作战的历史。
总之,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的签订,是苏联民族利己主义和扩张主义的结果。
这种忽视历史要求、不顾大局、鼠目寸光、助纣为虐的举措,不仅帮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困境,而且模糊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认识,阻挠并推迟了英法与苏联之间反德统一战线的建立,最终直接推动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历史不允许假设,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倘若当年斯大林以世界人民利益为己任,不去选择匆匆与德国签约的下策,而是积极有效地与英法建立起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二战前确实存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那么二战的爆发一定会推迟甚或得以制止。
战火也许不一定会烧到苏联的国土上,烧到莫斯科城下,(下转第75页)任颖: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与二战的爆发精力,就一定会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定会受到大家的衷心爱戴和尊敬。
因此,教授群体的奉献精神值得学习、值得提倡。
1995年,当我们一行踏入中国地质大学资深院士王鸿贞先生的家门时,这位耄耋老人还在操作电脑,此情景令人十分赞叹。
实际上,在我国科技界一批资深院士和王先生一样仍然活跃在科学研究前沿。
参考文献[1]王德华.2002.10.为人不易为学实难!!!浅谈研究生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Vol.117,No.10.[2]季为民.2002.10.学风及学术道德建设的深层设问!!!首届∀全国研究生会主席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Vol.117,No.10[3]刘社华等.2003.6.地学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创建[J].长安大学学报,Vol.5N o.(责任编辑校对朱小琴)STUDY BEMEANOUR AND BASEMMENT OF EDUC ATIONLI U SHE-hua1DU PEI-xuan2(1Graduate Department,Chang an U niversity,Xi,an,7100642Faculty of Earth R esource,Chang an U niversity,Xi,an,710064)Abstract In recent y ears,the group of professors,humanity,mor ality and attitude tow ar d study are in imminent dang 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 he critical situation would do harm to the youth,and invade t he quiet campus.It is the basement of education that we praise professors,comprehensive ability,such as noble character,rigous academic atmo sphere,broad and profound knowledg e and consciousness of bringing forth new ideas and unselfish spirit.Keywords Study Demeanor Basement o f Education Group of professors Glamour Comprehensiv e ability(上接第67页)使苏联人民遭受到那么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