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肢体肿胀的护理

合集下载

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常规【范本模板】

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常规【范本模板】

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常规
1、动静脉内瘘手术后肢体会肿胀疼痛,有时伤口会有小量渗血这都是正常的。

如果渗血量大,要通知医生处理.当天要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注意血管杂音情况.
2、抬高患侧肢体可增加回流,减轻肿胀。

3、禁止在手术侧肢体测血压及静脉穿刺.
4、禁止在瘘口的腋下测体温。

5、禁止患者穿紧袖口上衣。

6、禁止患者用内瘘侧肢体持重及其他用力的活动。

直立时内瘘侧肢体可自然弯曲放到腹部,平卧时内瘘侧肢体放到身体侧面,可在手掌下垫一个枕头,使手部高于上臂,不要长时间下垂。

7、禁止患者手术侧卧位.
8、嘱患者睡眠时不要将手术侧肢置于身体或头部下面。

9、禁止内瘘侧肢体吊绷带,避免磕碰手术部位。

10、手术侧肢体注意保暖。

11、注意维持患者足够的血容量,在脱水量大、腹泻、低血压、高热时,注意内瘘是否通畅。

12、遵医嘱常规给患者皮下注射小分子肝素。

13、检查内瘘是否通畅,如感觉不到血管阵颤或听不到血管杂音应立即通知主刀医生。

14、术后2-3天换药一次,不要用绷带连续缠绕包扎,不要将胶布粘成环状。

15、一般手术后14天拆线,拆线前手指关节、腕关节禁止做剧烈运动,以防止出血,禁止伤口沾水,拆线后就可以进行功能锻炼了,手握橡胶圈,一次1分钟,每天10—2—次.。

手术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及护理

手术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及护理

术后预防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避免吸烟、 酗酒等不良习惯
02
加强术后康复锻 炼,提高肢体功
能恢复速度
03
定期进行复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
并发症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焦虑、 抑郁等负面情绪
影响康复效果
定期复查
04
保持与医生的沟通,
获取专业建议和指导
03
观察肢体功能恢复情
况,及时发现问题
02
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可以改 善患者的心理状 态,提高自信心 和生活满意度。
康复治疗可以减 少患者的家庭负 担,提高家庭生
活质量。
康复治疗可以降 低患者的医疗费 用,减轻经济压
力。
重返社会
康复治疗:通过康 复治疗,提高患者
的肢体功能,使其 1
能够独立生活
社会支持:提供社 4
会支持术 后尽早开始康复 锻炼,促进肢体 功能恢复
01
物理治疗:使用 理疗仪器,如电 刺激、热疗等, 促进血液循环和 组织修复
03
心理支持:关注 患者心理状态, 提供心理支持和 辅导,帮助患者 树立信心
05
02
运动疗法:根据 患者情况制定运 动计划,包括关 节活动度、肌力 训练等
04
我价值
心理支持:提供心 理支持,帮助患者
2 克服心理障碍,增
强自信心
3
职业培训:提供职
业培训,帮助患者
掌握新的职业技能,
适应社会需求
谢谢
作业治疗:通过 日常活动训练, 提高患者生活自 理能力
06
健康教育:指导 患者及家属掌握 康复知识和技能, 提高自我管理能 力
心理支持
提供情感支持:

动静脉内瘘术后术侧肢体肿胀的预防和护理

动静脉内瘘术后术侧肢体肿胀的预防和护理
维普资讯
医 信 0 年1月 0 第1期 MdaIo a nO . 0 V . .o0 学 息2 7 0 第2卷 0 ec fmt .c2 7 o2 N. 0 il r i t 0 . 1 0 1 n o
光和 白蛋 白治疗治愈 。但对于黄疸 出现早 、 进展快 的患儿 也 可出现胆红素脑病而需换血治疗 。 42新生儿 A O溶血病其靶细胞为胎儿或新生儿 红细胞 , . B 其 致敏红细胞外覆盖有 lG抗体 。其效应细胞属大颗粒淋巴细 g 胞 中的杀伤 ( K)细胞 , K细胞的 F —g cl G受体与致敏 红细胞 lG抗体可导致红细胞溶血 。丙种球蛋 白为一种 免疫 增强药 g 物, 大剂量 丙种球蛋 白抗体进 入机体后 , 与单核 巨噬细胞 可 的 F 受体结合 , 过 网状 内皮系统 F 受体 发挥作用 , 而 c 通 c 从 阻断抗原抗体 的反应 , 阻断溶血过程 , 延缓血清胆红素上升 , 减轻黄疸 , 减少胆红素脑病和后遗症的发生。 43文献报 道P , L 用丙 种球 蛋 白较为安 全 , 良反应 少 _ J J应 d 不 见 , 可引起暂 时性 皮疹 或体 温升高 , 偶 这些 副作用往往 与输 入速度过快有关 。本组 病例 在使 用中 因注意控制输 注速度 ,
参考文献 :
} 床 医i 临
虽未见任何不 良反应 , 但仍需提示 在输注全过程须定期严 密 观察 患儿 的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变化 , 并随时调整滴速 和药
量, 开始输注速度 为 1 mL ( 2 滴/ )持续 1mn . l 约 0 分 , 0 @ 5 i后若
无 皮疹等不 良反应 , 可逐 渐加快速 度 , 最快滴 注速度不得 超 过 3 m  ̄( 6 . V 约 0滴/ ) O 分 。
f 金汉珍 , 1 1 黄得 珉 , 官希吉 , 主编 . 实用新 生儿学[ . 2 北京 : M] 第 版. 人

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预防及康复的护理

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预防及康复的护理
预防医学杂志 ,00,6 3 :7—7 . 2 1 1 ( )7 8
[] 丁 新. 2 护理 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功能及血气改
善的效果 []医药论坛杂志,003 ( )6 — 5 J. 21 ,17 : 6. 3
[ ] 张芳权 . 于康复治疗 有关 问题的探讨 [ ] 中国康复 ,0 3 3 关 J. 20 ,
治疗效果相对稍差 , 与结束 治疗后 患者放 松警惕 , 患肢 这 对
重视不够 , 淋巴水肿认识不 清有关 J 对 。有些患者 常常忘记
自己的疾病 , 忽视 了上肢 的保护 , 导致 淋 巴水 肿 的发生 。因
此, 一定要强调保护 患肢 , 防水 肿为终 生性 。上肢功 能锻 预 炼贯穿整个术后治疗过程 , 遵循循序渐 进 、 可而止 的原 则 , 适

3 . 63
[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9 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诊治指南( 07年修订版 ) J . 20 [ ] 中华结核 和呼吸杂志 ,
12 1 术后 6小 时 一 .. 2天
全麻手术后 6小 时完全清 醒 , 患
结扎 , 上肢淋 巴回流受 阻。另外 , 术后放疗 、 腋下皮 瓣粘连 和
者可取半卧位 , 在患侧 上肢 下垫一有 凹槽 的软枕 , 肘关节 使 高于肩 , 手腕高 于肘关节 , 上肢 与床成 3 。 , 0 角 肩外 展 3 , 0 预防患肢肿胀。可同时行手指屈伸握拳 练习 , 日可 以离床 次 活动 , 指导其行屈肘 关节和 腕关节 活动 , 促进 肢体远 端静脉
例; 出院后至术后 1 年内发生 】 例 , 2 术后 1 以上发生 6 , 年 例 治疗后 4 例完全缓解 , 不同程度 的症状减轻 l 例 , 4 均不影响 日常生活。结论: 乳腺 癌术后早期行科学合理的上肢功能训练 十分重要 。向患者宣传上肢水肿的预防是终 生性 的。

手外伤病人的术后护理

手外伤病人的术后护理

手外伤病人的术后护理手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器官,人类活动每时每刻都要使用手,因此手的损伤是十分常见的。

精心专业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重返社会尤为重要。

报告如下。

1 手外伤1.1 手部骨折(1)制动期(0~6周):①未受累指、腕、肘和肩的主动活动;②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保护骨折部位(夹板石膏固定);保持关节功能位;③预防掌指关节、指间关节挛缩和僵硬;预防畸形,维持手的功能位。

(2)活动期(6周后拆除外固定):①在不影响骨折愈合及不致疼痛的情况下,早期主动运动;②屈曲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以获得良好的抓握能力,提高手指伸展能力;③增加手指灵活性,改善手的功能。

1.2 肌腱损伤(1)术后1~3周:①了解手术创口情况;消肿、止痛、抬高患肢;②进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未伤指的运动训练,保持正常手指的功能。

(2)术后4~6周:①减轻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②分别行指深、指浅屈肌腱的松动,改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功能;③被动运动训练,以恢复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④物理治疗:可以采用微波、热疗、频谱等治疗。

(3)术后7~12周:①强化肌力,渐进性抗阻力运动,增加肌腱的滑动性;②双手协调性训练,矫正关节挛缩,也可用矫形支架进行被动锻炼;③术后12周以后,利用不同握法和握力进行功能锻炼,以帮助患者恢复动态工作能力。

1.3 神经损伤(1)制动期:保护修复后的神经,避免牵拉;维持未受累关节的运动;同时可消除肿胀和创伤后疼痛。

(2)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和加速炎症反应的消退,包括抗生素的使用和物理治疗。

(3)逐渐进行主动活动以改善关节功能;预防关节挛缩和由于肌肉不平衡所致的肌肉紧张。

(4)损伤神经支配的肌腱被动活动,以减少粘连;辅导患者护理皮肤无感染区。

(5)恢复期有神经支配时,运动功能再训练可使感觉功能进行一步恢复。

2 术后护理2.1 体位平卧位,患肢抬高,以利静脉回流,防止和减轻肿胀。

手部尽快消肿,可减少新生纤维组织的形成,防止关节活动受限。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影响分析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影响分析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影响分析作者:田莉来源:《医学与法学·综合版》2013年第01期【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四肢骨折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及对肢体肿胀的影响。

方法:从我院2009年6月~2012年1月收治入院的四肢骨折患者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肿胀情况及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肿胀、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消除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四肢骨折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其肿胀及疼痛情况,并加快消肿与消痛的速度,具有理想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护理干预;疼痛四肢骨折是临床骨科最为常见的骨折形式之一,在进行复位治疗后常会出现患肢肿胀的情况,不仅引起患肢的疼痛,也会对患肢血供及静脉回流产生一定影响,对骨折愈合形成不利因素,甚至可引起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伤害,延长治疗时间,减低临床疗效[1]。

因此对四肢骨折患者通过有效措施对患肢的肿胀予以尽快消除,对其愈合及并发症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及意义。

本文作者通过对我院部分四肢骨折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以作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我院2009年6月~2012年1月收治入院的四肢骨折患者73例,其中男48例、女25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3.67±11.83岁,上肢骨折34例、下肢骨折39例。

所有病例经临床综合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已确诊为四肢骨骨折,患者神志清醒;排除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及意识障碍等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既往精神病史、癔病史患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或严重的内科基础疾病患者,主要器官及系统严重受损或功能障碍患者,生活无法自理患者等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2]。

所有患者在本次实验前均对实验有充分的了解,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肢体热灌注术后护理措施

肢体热灌注术后护理措施

一、概述肢体热灌注术是一种治疗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通过高温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进行杀灭。

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肢体热灌注术后的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1.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若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2. 体位护理术后患者应保持平卧位,床头抬高30度,以减轻下肢静脉压力。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2小时翻身1次,预防压疮。

3. 引流管护理术后患者通常会留置引流管,用于排出手术区域积液。

护理要点如下:(1)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

(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定期更换引流管,防止感染。

4. 肢体护理(1)保持患肢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损伤。

(2)定期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注意有无肿胀、疼痛等症状。

(3)术后1-2周,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被动活动,如屈伸、旋转等,预防关节僵硬。

5. 营养支持术后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营养充足。

必要时,可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6. 预防感染(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术后感染。

(2)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加强口腔、皮肤等部位的清洁护理,预防感染。

7. 心理护理(1)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2)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邀请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分享经验,增强患者的信心。

8. 健康教育(1)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跌倒等。

(2)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肌肉力量训练等。

(3)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三、总结肢体热灌注术后护理至关重要,护理措施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体位护理、引流管护理、肢体护理、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团体标准三级条款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团体标准三级条款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团体标准三级条款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为了促进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和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制定一份关于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团体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一、术后淋巴水肿的定义及分类1. 术后淋巴水肿是指患者在乳腺癌手术后,由于淋巴结切除、辐射治疗等原因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引起的肢体浮肿、重量感和不适感。

2. 术后淋巴水肿可分为以下三个级别:a. 一级:轻度淋巴水肿,仅仅在体检或专业人员诊断后才能发现。

b. 二级:中度淋巴水肿,患者自己能感觉到肢体肿胀、重量感和不适感。

c. 三级:重度淋巴水肿,患者肢体肿胀明显,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二、术后淋巴水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 术后淋巴水肿的主要病因是手术切除淋巴结和辐射治疗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

2. 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 淋巴管受损:术后手术切除的淋巴结影响了乳腺术后淋巴液的回流。

b. 淋巴回路受阻:术后手术切除的淋巴结和辐射治疗导致淋巴液的回流受阻。

c. 淋巴造成的淋巴水肿:术后手术切除的淋巴结和辐射治疗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进而导致肢体淋巴水肿。

d. 引起淋巴内皮细胞损伤和纤维化:术后手术切除的淋巴结和辐射治疗引起淋巴内皮细胞的损伤和纤维化,进而导致淋巴水肿的发生。

三、术后淋巴水肿的诊断标准1. 根据不同级别的淋巴水肿,制定不同的诊断标准。

2. 一级淋巴水肿的诊断标准:体检或专业人员诊断出淋巴水肿,但患者自己无明显的肢体不适感。

3. 二级淋巴水肿的诊断标准:体检或专业人员诊断出淋巴水肿,患者自己感觉到肢体肿胀、重量感和不适感。

4. 三级淋巴水肿的诊断标准:体检或专业人员诊断出明显的淋巴水肿,并且患者肢体肿胀明显,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四、术后淋巴水肿的治疗原则1. 早期干预:术后尽早干预是治疗术后淋巴水肿的关键,以减少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肢体肿胀的护理
肢体的肿胀是由于伤后血管破裂出血及组织渗血及组织渗液出而致,又由于损伤周围组织反射地引起血管壁渗透性增加而引起组织水肿,医疗护理手段的介入可以协助阻断肿胀的发生,或加速机体生理反应,促进肿胀消除。

(1)关注患者的感觉:询问患者肿胀患肢的庝觉,账觉及运动时感觉,立刻查明肿胀愿意,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2)给予药物治疗:为预防和治疗手术术后的肢体肿胀,需要常规使用一些有明显消炎,消肿,抗渗出作用的药物。

如消肿药甘露醇注射液,七叶皂苷纳,甘油果糖等。

(3)保持科学合理的体位:抬高患肢是肿胀的一项重要措施。

应将患肢置于心脏平面以上,使重力转化为动力性因素,处进肿胀消除。

(4)加强主动功能锻炼:主动功能锻炼能带动肌肉收缩,关节活动,有助于静脉回流,是保证术后肢体迅速消肿的"零消费”法宝。

(5)给予有效的被动运动:在病区许可下,采用轻柔的按摩手法给术后患肢从远侧端向近侧端按摩。

(6)注意饮食调养: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病人应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禁食辛辣,煎炸油腻食物,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尽量避免食用含钠高的食物及饮料如香肠,罐头等等,待肿胀消退后,在逐渐增加营养摄入。

(7)辅助治疗:早期可用cpm机关节锻炼或超生波理疗。

意见及处理:
意见:1.收治病人时是否能考虑考虑男女混住诸多不便之处。

2.病房没有电视。

整改措施: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出现该种情况的实际原因,本病区负责急诊入院患者收治,有时无法预料到下位入院患者的性别,因此,无法避免男女混住现象的出现。

在能调整的情况下,与医生协商床位的调整,尽量减少给患者带来的不便。

2.已向领导反应,并告知病人及医院领导等有关人员,我们会争取,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谅解。

反馈:患者及家属基本上能表示理解,尽量不在院内清洗衣物,如有特殊情况就尽量到楼下晒衣厂晒衣服,并赞许护士服务态度好,能弥补硬件设施的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