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方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方案设计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铁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过程的分析,阐述了该方案从任务书,到分析,到构思产生,最后到构思形成的过程中对建筑设计如何立意,如何构思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构思
1. 铁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要求
1.1设计指导思想:
(1)强调地域性、体现门类化
(2)展示多样性、信息数字化
(3)布局整体性、使用灵活化
(4)注重参与性、体现媒介性
1.2基地位置:
基地位于铁岭凡河新区。

铁岭凡河新区,东北一座水城,是中国第一个以河为城市中轴线的城市。

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平面布局呈钻石状,以水为魄,以河为轴,依辽河,骑凡河,跨天水河,拥如意湖,望莲花湖,水面面积占市区面积15.7%。

2.铁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思路
2.1设计构思的产生
2.1.1对基地的分析
我们依据“中国-辽宁-铁岭-铁岭新区-基地”这样的顺序对基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基地位于铁岭凡河新区嘉陵江路与祁连山路交口处,濒临凡河,东临铁岭示范学校。

地势平坦开阔。

濒临铁岭新区内重要景观——凡河。

基地西侧为支路;南侧为待建区;东侧为主干道并紧邻凡河,景观较好,不应遮挡;北侧为主干道。

因而我们决定把工作人员的次入口放在东侧,把博物馆的基地主入口放在基地北侧,一方面利于交通,有利于集散;另一方面对凡河景观没有影响。

基于对基地的分析,我们认为“景观”是本次设计的关键点,而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设计,无论是在场地的规划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都应该考虑到如何与凡河--这条整个铁岭凡河新区
的景观轴结合好。

在设计中,水是将建筑与景观结合以及体现铁岭水城特色的的关键点。

因而怎样利用水,成为我们接下来设计的首要问题。

2.1.2构思的产生
考虑到要将建筑与景观很好的结合,我们的博物馆不应该是单一体量的建筑,而应该趋向于群体建筑,在设计中突出建筑体量的概念,并在不同体量之间形成不同的庭园景观。

这样,我们想到了“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而本次设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各种非遗项目集合展出的地方。

因而,我们的想法是,在功能上,突出各个非遗项目,不同项目可能是不同的体量;在形体上,突出聚落的想法,在基地中形成错落有致的体量关
系。

2.2构思的深化
2.2.1场地的要素及平面形态组织
聚落构成的物质要素: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地、水源。

这些要素对于本次设计的应用性很强,其中更应突出水的重要性,使水成为整个设计的亮点。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

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

我们将不同展区及不同功能形成不同的体量,并推敲他们之间的聚散变化。

2.2.2方案:聚落—水源
水是本方案的特色,方案中重点推敲了水在基地中的形状,水与凡河的结合,场地景观与水的结合,建筑与水的结合,以及建筑的体量关系。

(1)水在基地中的形状: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真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各个非遗展出项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因而龙形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2)水与凡河的结合: 采用借景手法,效仿豫园中景墙的做法,在基地东侧设置景墙,给人基地中的水来自凡河的感觉。

(3)场地景观与水的结合,建筑与水的结合,以及建筑的体量关系:
根据固定展区、办公试验、主题展区、剧场、临时展区等不同
功能形成的不同体量,各个体量沿水布置,体量之间形成庭院,这样基地中的水就成为了整个景观的轴线,建筑“聚落”的概念在水的延伸方向得以体现。

2.3构思的形成
2.3.1总平面布局
在总平面的深入中,我们还是以景观为重点,首先确定的是水域的形状,然后在建筑围合成的庭院中做景观节点结合室外展览,最后确定建筑的位置以及体量。

我们运用直线和方块将原来的龙形水域进行抽象,保留原来水来自凡河的想法,这个水域方向是由东南流向西北形成整个基地的景观轴,而各个景观节点和建筑也是沿这个景观轴布置,不同节点之间由水上的桥联系。

这样,沿着景观轴,就形成了几个广场空间,分别为主入口广场、剧场前广场、室外表演场地1、办公运输广场以及室外表演场地2.
2.3.2景观节点设计
(1)与水域的结合
水域是本方案的特色,水域的利用也是最为重要的节点。

在结合方式上,借鉴了几种方法
方法一:使水域成为建筑物的焦点----体现在本设计的整个设计理念中。

方法二:水域与入口整体配合----体现在本方案中入口广场处水域处理成为室外水上展廊。

方法三:建筑物与水面之间处理为活动场所----体现在本方案中室外表演场地1,即将建筑与睡眠之间处理为高跷表演场地。

方法四:在水面上方建筑----体现在本方案入口广场水面上一层架空,二层为中式餐。

(2)广场、庭院设计
主入口在基地北侧,并在西北角形成主入口广场。

整个入口广场分为几大部分:停车场、下沉广场、半室外入口空间,形成丰富有序的空间序列。

剧场前广场主要功能是负荷剧场人流疏散。

在入口广场和剧场前广场之间的水面上设置了室外展览空间,并设有水上活动平台。

一方面使场地与水域很好的结合,另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亲水空间。

室外表演场地1是辽南高跷的表演场地,为迎合观众看室外表演的目的,该广场也做成了下沉广场,周围踏步台阶可兼做座椅。

办公、运输入口广场设置景墙。

2.3.3功能模块的梳理
(1)总体功能布局
在博物馆中,非遗项目的展览单元为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使用上需要满足参观、体验、参与、互动等内容。

同时,以实物展示与表演展示相结合、固定展示与临时展示相结合、室内展示与室外展示相结合、传统展示手段与现代展示手段相结合的策展思路也直接影响着展厅的平面功能布置。

经过对展厅多种使用可能性的分析,确定了展厅的布置情况,从而其他功能布置也得以基本确定。

按照他们的相互关系,本博物馆设计共分为四个主要功能分区:第
一,陈列展示区:展馆:即固定展馆、临时展馆、主题展馆。

第二,藏品储藏、实验实训、后勤保障、办公区:贮藏室、永久库房、临时库房、缓冲间、制作室、保管设备间等;包括鉴定编目室、摄影室、报告厅、实验室、修复工场、文物复制室;供电、供水、通讯、邮政、储蓄、中水、换热站、库房等附属用房;各类办公室。

第三,服务共享区:即超市、餐馆、会议室、洽谈室、办公室、停车场等。

第四,剧场表演区:即室内表演区、室外表演区、剧场等。

(2)各层平面功能分区:办公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临时展区、体验区、杂技类展厅、戏剧类展厅、手工类展厅、戏剧类展厅、服务区、剧场。

(如图13、14所示)
2.3.4立面的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本方案的立面设计,希望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因而采用了现代化的形式加上传统的建筑元素,运用现代建筑语汇解析传统精神。

传统—红色—窗棂—虚
现代—青黑色—面砖—实
不同于以往建筑的主立面是沿街立面,本方案的主立面为内部沿景观轴,反而沿街立面成为了附属。

3. 铁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总结
沿着我们聚落-水源的设计思路,本方案无论是景观节点、建筑
体量还是细部处理都沿着基地内的景观轴而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