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商学院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文化
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物态文化层
人类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文化中可以具体感知的、摸的着、看的见的东西,是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的文化
行为文化层
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行为文化是文化层次理论结构要素之一。所谓文化层次理论结构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人文地理环境
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包括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事,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称为人文圈或社会圈,智慧圈,技术圈·.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政区
政区:即行政区划,指国家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政区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政区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农耕自然经济
农耕自然经济是一种安定自守的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主要由自耕农经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封闭性、狭隘性、保守性、自给自足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农耕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以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亦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所以,一种农耕文明之所以能称为农耕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农耕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土地所
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中国实行土地的社
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
体所有制。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
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
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
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
治等级完全一致。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
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
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广义的"长子"
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
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
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一些母系
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封邦建国制
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
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
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
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
权。分封的目的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
保卫中央,收买人心。
宗庙祭祀制
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
的寄居所即宗庙。周人宗庙制度,一般认为: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
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自始
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递邅排
列下去。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
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家国同构"是宗
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所谓"家国同构",是指
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
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
格的家长制。
文字
文字是记录信息的图像符号
表音文字
指一个语言在表达其内容时,其记录的形式
和符号,是以语音来表注的文字系统,这会
与其口语达成一定的吻合。这套记录的符号,
就被称为表音文字。例如:假名、谚文、拉
丁字母等。
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又称形意文字,一种用象征性书写
符号记录词或词素的文字体系,不直接或不
单纯表示语音。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
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
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
青铜器的代名词。
楚辞
《楚辞》是一部收录中国战国后期楚地诗歌
的诗集,是仅次于《诗经》的中国历史上第
二部诗歌作品集,与《诗经》一样成为两千
多年之后中国内古代诗歌发展的源头。
风骚
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
称。它们同被视为汉族诗歌发展的源流。对
后世汉族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
骚。现在常指举止轻佻,行为放荡。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
作也随之兴盛起来,诗人们以歌赞祖国山川
壮丽抒发壮志豪情,以描写田园闲适静美表
现社会和平安定
边塞诗派
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
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
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
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致良知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
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
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三纲
"三纲"出自西汉大儒董仲舒。后世所说的"君
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出自《礼纬·含
文嘉》。三纲本身并不具备什么要求,而是
人们对于社会秩序规律的一种普遍认识,而
不是一种主张。即臣喜欢效法君主的行为,
子喜欢效法父的行为,妻喜欢效法夫的行为,
于是总结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即君为臣之表率,父为子之表率,夫为
妻之表率。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即
出于这种认识。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古代,
今天也是一样,存在社会分工必然存在三纲。
五常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
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
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
德行。
四圣谛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
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
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
涅盘的最终目的
八正道
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
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
法和途径:
禅宗
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
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
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
符箓派
符箓派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
《灵宝经》而得名。灵宝派注重祈祷请神、
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据陶弘景
《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举行送竟、斋
戒等法事活动,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
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
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
事迄便散"。元帝曾封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第
46代宗师杨伯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灵宝
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
为道士宁全真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三清尊神
三清尊神是汉族民间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老子一气化三清。三清就是汉族哲学中"三一
"的象征,"三一"即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庄严肃
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
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即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
尊(玉清、太清并上清),是道家哲学"三一"
学说的象征。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
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
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
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
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
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
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
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
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
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
行合一。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
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
统文化的主体。
坐忘
"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
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
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
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
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
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
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
""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
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
完美境界。很明显,庄子更喜欢后者,有人
说这是艺术境界,也有说这是宗教境界。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
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
(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
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
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
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