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系统课设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设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设

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报告

(2011 -- 2012 年度第学期)

名称: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

题目:数字控制系统I/O通道方案设计与实现院系:自动化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 1

成绩:

日期:2012 年月日

《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课程设计

任务书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加深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结合工程问题,培养提高学生查阅文献、相关资料以及组织素材的能力;

3.培养锻炼学生结合工程问题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根据工程问题和实际应用任务的要求,进行方案的总体设计和分析评估;

5.报告原则上要求依据相应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设计、制图、分析和撰写等。

二、设计正文

(一)、相关基础知识回顾:

1、DA转换功能定义:

随着数字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在现代控制、通信及检测等领域,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指标,对信号的处理广泛采用了数字计算机技术。由于系统的实际对象往往都是一些模拟量(如温度、压力、位移、图像等),要使计算机或数字仪表能识别、处理这些信号,必须首先将这些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而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后输出的数字量也往往需要将其转换为相应模拟信号才能为执行机构所接受。这样,就需要一种能在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电路--模数和数模转换器。

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电路,称为模数转换器(简称A/D转换器);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电路称为数模转换器(简称D/A转换器);A/D转换器和D/A转换器已成为计算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接口电路。

本报告中采用的设计是51单片机与4个DAC0832组成一个4路同步D/A转换输出电路,可以将4组不同的数字信号进行同步转换输出,再将小信号通过放大器进行放大输出,得到所需要的可以观察的模拟信号。

2、D/A器件性能参数:

⑴分辨率。分辨率是指最小输出电压(对应于输入数字量最低位增1所引起的输出电压增量)和最大输出电压(对应于输入数字量所有有效位全为1时的输出电压)之比,例如,4位DAC的分辨率为1/(24-1)=1/15=6.67%(分辨率也常用百分比来表示)。8位DAC的分辨率为1/255=0.39%。显然,位数越多,分辨率越高。

⑵转换精度。如果不考虑D/A转换的误差,DAC转换精度就是分辨率的大小,因此,要获得高精度的D/A转换结果,首先要选择有足够高分辨率的DAC。

D/A转换精度分为绝对和相对转换精度,一般是用误差大小表示。DAC的转换误差包括零点误差、漂移误差、增益误差、噪声和线性误差、微分线性误差等综合误差。

绝对转换精度是指满刻度数字量输入时,模拟量输出接近理论值的程度。它和标准电源的精度、权电阻的精度有关。

相对转换精度指在满刻度已经校准的前提下,整个刻度范围内,对应任一模拟量的输出与它的理论值之差。它反映了DAC的线性度。通常,相对转换精度比绝对转换精度更有实用性。

⑶非线性误差。D/A转换器的非线性误差定义为实际转换特性曲线与理想特性曲线之间的最大偏差,并以该偏差相对于满量程的百分数度量。

⑷转换速率/建立时间。

从发出启动转换开始直至获得稳定的二进代码所需的时间称为转换时间,转换时间与转换器工作原理及其位数有关,同种工作原理的转换器,通常位数越多,其转换时间越长。

转换速率实际是由建立时间来反映的。建立时间是指数字量为满刻度值(各位全为1)时,DAC的模拟输出电压达到某个规定值(比如,90%满量程)时所需要的时间。

建立时间是D/A转换速率快慢的一个重要参数。很显然,建立时间越大,转换速率越低。不同型号DAC的建立时间一般从几个毫微秒到几个微秒不等。若输出形式是电流,DAC 的建立时间是很短的;若输出形式是电压,DAC的建立时间主要是输出运算放大器所需要的响应时间。

(5)、量程是指输入模拟电压的变化范围。例如某转换器具有10V的单极性范围或-5~+5V 的双极性范围。则它们的量程都为10V。满刻度只是个名义值,实际的A/D,D/A转换器的最大输出值总是比满刻度值小1/2n,n为转换器的位数。例如12位的A/D转换器,其满刻度值为10V,而实际的最大输出值为:

3、D/A转换的工作原理:

为了将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需要将每位代码按照其“权”值转换为相应的模拟量(仅指模拟电压),然后再把对应于各位代码的模拟量加起来,所得模拟量的总和,就是与被转换数字量相对应的模拟量。

D/A转换器的具体电路有多种形式,其中解码网络是普通采用的形式,解码网络的主要形式是T型电阻网络。

推广到n位,输出模拟量与输入数字量之间关系的一般表达式为:

上式表明,输出电压V0除了和待转换的二进制数成比例外,还和网络电阻R、运算放大器反馈电阻R0、标准参考电压VREF有关。

4、DAC芯片类型及接口方法

各种类型的DAC芯片都具有数字量输入端和模拟量输出端及基准电压端。

数字输入端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无数据锁存器,②带单数据锁存器,③带双数据锁存器,④可接收串行数字输入。第1种在与单片机接口时,要外加锁存器,第2种和第3种可直接与单片机接口,第4种与单片机接口十分简单,接收数据较慢,适用于远距离现场控制的场合。

模拟量输出有两种方式:电压输出及电流输出。电压输出的DAC芯片相当于一个电压源,其内阻很小,选用这种芯片时,与它匹配的负载电阻应较大。电流输出的芯片相当于电流源,其内阻较大,选用这种芯片时,负载电阻不可太大。

在实际应用中,常选用电流输出的DAC芯片实现电压输出,如图所示:

5、典型D/A转换器的芯片DAC 0832结构与接口方式

DAC0832是一个8位D/A转换器芯片,单电源供电,从+5V~+15V均可正常工作,基准电压的范围为±10V,电流建立时间为1μs,CMOS工艺,低功耗20mm。其内部结构由1个8位输入寄存器、1个8位DAC寄存器和1个8位D/A转换器组成。

(1)芯片的技术特性。

DAC0832采用双列直插式20条引脚的封装,主要特性如下:

①单一的电源电压(十5V),功耗20mW。

②输入/输出电平与TTL兼容。

③分辨率8位。

④电流稳定时间l?。

⑤可采用双缓冲、单缓冲或直通输入方式。

⑥可直接与一般通用的微处理机相连。

⑦只需在满量程下调整其线性度。

(2)芯片引脚功能

CS——片选信号,和允许锁存信号ILE组合来决定是否起作用,低有效。

ILE——允许锁存信号,高有效。

WR1——写信号1,作为第一级锁存信号,将输入数据锁存到输入寄存器(此时必须和CS、ILE同时有效),低有效。

WR2——写信号2,将锁存在输入寄存器中的数据送到DAC寄存器中进行锁存(此时,传输控制信号XFER必须有效),低有效。

XFER——传输控制信号,低有效。

DI7~DI0——8位数据输入端。

IOUT1——模拟电流输出端1。当DAC寄存器中全为1时,输出电流最大,当DAC寄存器中全为0时,输出电流为0。

IOUT2——模拟电流输出端2。IOUT1+IOUT2=常数。

Rfb——反馈电阻引出端。DAC0832内部已经有反馈电阻,所以,RFB端可以直接接到外部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相当于将反馈电阻接在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

VREF——参考电压输入端。可接电压范围为±10V。外部标准电压通过VREF与T型电阻网络相连。

VCC——芯片供电电压端。范围为+5V~+15V,最佳工作状态是+15V。

AGND——模拟地,即模拟电路接地端。

DGND——数字地,即数字电路接地端。

(3)芯片结构:

芯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信号控制逻辑;另一部分是D/A转换器,输出的方式为电流输出形式;第三部分是由两个8位的数据锁存器构成双缓冲形式,第一级锁存器称为输入寄存器,它的锁存信号是ILE,第二级锁存器也称为DAC寄存器。它的锁存信号XFER。有了两级锁存器,芯片可工作在双锁存器的工作方式,即在输出模拟信号的同时,送入下一个数据,这样可有效地提高转换速度。

另外,有了两级锁存器以后,可以在多个DAC同时工作时,利用第二级锁存信号来实现多个DAC的同时输出。

(4)、工作原理简介:

DAC0832是典型的带内部双数据缓冲器的8位D/A芯片。图中LE是寄存命令,当LE =1时,寄存器输出随输入变化,当LE =0时,数据锁存在寄存器中。当ILE端为高电平,CS 与WR1同时为低电平时,使得LE1 =1;当WR1变为高电平时,输入寄存器便将输入数据锁存。当XFER与WR2同时为低电平时,使得LE2 =1,DAC寄存器的输出随寄存器的输入变化,WR2上升沿将输入寄存器的信息锁存在该寄存器中。

(5)、DAC0832的三种工作方式:

DAC0832利用WR1 、 WR2 、ILE、XFER 控制信号可以构成三种不同的工作方式。

1)直通方式—— WR1= WR2 =0时,数据可以从输入端经两个寄存器直接进入D/A转换

器。

2)单缓冲方式——两个寄存器之一始终处于直通,即WR1=0或WR2=0,另一个寄存器处于受控状态。

3)双缓冲方式——两个寄存器均处于受控状态。这种工作方式适合于多模拟信号同时输出的应用场合。

1)单缓冲方式

此方式适用于只有一路模拟量输出或几路模拟量非同步输出的情形。方法是单缓冲方式就是使0832的两个输入寄存器中有一个处于直通方式,而另一个处于受控的锁存方式,或者说两个输入寄存器同时受控的方式。

为使DAC寄存器处于直通方式,应使WR2 =0和XFER=0。为此可把这两个信号固定接地,或如电路中把WR2与WR1相连,把XFER与CS相连。

为使输入寄存器处于受控锁存方式,应把WR1接8051的WR,ILE接高电平。此外还应把CS接高位地址线或地址译码输出,以便于对输入寄存器进行选择。

2)双缓冲方式

此方式适用于多个DAC0832同时输出的情形。

在多路D/A转换的情况下,若要求同步转换输出,必须采用双缓冲方式。DAC0832采用双缓冲方式时,数字量的输入锁存和D/A转换输出是分两步进行的。方法是先分别使这些DAC0832的输入寄存器接收数据,再控制这些DAC0832同时传送数据到DAC寄存器以实现多个D/A转换同步输出。

x

y

P0.7 P0.0

第一,CPU 分时向各路D/A 转换器输入要转换的数字量并锁存在各自的输入寄存器中。 第二,CPU 对所有的D/A 转换器发出控制信号,使各路输入寄存器中的数据进入

DAC 寄存器,实现同步转换输出。

下图为两片DAC0832与8031接实现的双缓DI 冲方式连接电路,能实现两路同步输出。

MOV DPTR ,#0DFFFH ;送0832(1)输入锁存器地址 MOV A ,#data1 ;data1送0832(1)输入锁存器 MOVX @DPTR ,A ;

MOV DPTR ,#0BFFFH ;送0832(2)输入锁存器地址 MOV A ,#data2 ;data2送0832(2)输入锁存器 MOVX @DPTR ,A ;

MOV DPTR ,#7FFFH ;送两路DAC 寄存器地址 MOVX @DPTR ,A ;两路数据同步转换输出

3〕直通方式

此方式适用于连续反馈控制线路中。方法是:数据不通过缓冲器,即WR1,WR2, XFER, CS 均接地,ILE 接高电平。此时必须通过I/O 接口与微处理器连接,以匹配微处理器与D/A 的转换。

(6)、DAC0832的输出:

8位的 DAC0832内采用一个T型电阻网络,用来实现D/A转换,属于电流型芯片,需外接运算放大器才能得到模拟电压的输出。Rf为运算放大器的反馈电阻端。运算放大器的接法如下图所示。

Vout=-Iout1×Rfb

=-(D/28

)×V REF

单极性输出例子:

设 VREF=-5V

?D=FFH=255时,最大输出电压:

Vmax=(255/256)×5V=4.98V

?D=00H时,最小输出电压:

Vmin=(0/256)×5V=0V

?D=01H时,一个最低有效位(LSB)电压:

VLSB=(1/256)×5V=0.02V

(7)、应用举例: DAC0832与CPU的接口

在D/A转换器的输出一般都要接运算放大器,微小信号经放大后才能驱动执行机构的部件。

转换数据输出程序:

MOV AI ,NUM ;被转换的数据送AL

MOV DX ,PORTO ;输入寄存器偶地址送DX

OUT DX ,AL ;第一次被转换的数据送到输入寄存器

INC DX

OUT DX ,AI ;第二次被转换的数据送到DAC寄存器

(二)设计题目:四路同步D/A输出译码电路硬件设计

(1)设计注意:

由于应用场合不同,对D/A转换器各项技术特性的要求也有所侧重。逻辑电平及数码形式;数据输入是串行还是并行;输出需要电流形式还是电压形式;参考电压类型,固定的,变的,内部的还是外部的;输出电压是双极性,单极性;数字量接口的特性,对速度有何要求,期望的数据变化间的最短时间,系统要求数据刷新后到输出达到所期望的值的时间等。

由于工作温度会对运算放大器和加权电阻网络等产生影响,所以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保证精度指标。较好的转换器工作温度范围在-40~85℃之间,较差的转换器工作温度范围在0~70℃之间。应该指出,转换器的线性误差是温度的函数,8位的0832D/A转换器,在+ 25℃时具有0.01%左右的线性误差,即可保证相应的分辨率,而在别的环境温度下,如其线性误差降到了0. 1%左右时,那么它只能达到与6位D/A转换器相应的分辨率。

D/A 转换器的输出端一般都接有运算放大器,其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对网络中各支路电流进行求和;另一个是为D/A转换器提供一个阻抗低、负载能力强的输出。对于一个运算放大器而言,最重要的特征是电流和电压偏移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还要考虑运算放大器的动态响应及输出电压的摆率。经检测,0832D/A转换器精确到满量程的±0.05% ,其放大器本身的电压输出稳定在满量程的±0.01%以内。

因DAC0832其主要特性,综上所述可选择DAC0832作为设计的D/A转换器。

(2)设计简述:

DAC0832是8位D/A转换器,由于其片内有输入数据寄存器,故可以直接与单片机接口。DAC0832以电流形式输出,当需要转换为电压输出时,可外接运算放大器。

本报告的设计为4路D/A转换接口,必须采用双缓冲方式实现同步D/A转换输出。具体用DAC0832双缓冲同步方式接口时,分两步完成数字量的输入锁存和D/A转换输出。首先,0832单片机的CPU数据总线分时地向各路D/A转换器输送要转换的数字量,并锁存在各自的输入寄存器中;然后,CPU对所有的D/A转换器发出控制信号,使各个D/A转换器输入寄存器中的数据送入DAC寄存器中,实现同步转换输出。

下图是一个4路同步输出的D/A转换接口电路。8031单片机的P2.3、P2.4、P2.5和P2.6分别接之4片D/A转换器的片选端,并控制输入锁存;P2.7连接到4路D/A转换器的XFER 端,并控制同步转换输出;WR端与所有的WR1,WR2端相连,在执行MOVX输出指令时,8031单片机自动输出WR控制信号。

硬件设计:

多路D/A转换器主要由51单片机,DA转换器,放大器等部分组成。

(1)单片机系统:单片机采用8051。它是ROM型单片机,片内有4KB的ROM,256字节的RAM/SFR以及有32个I/O口,面向控制的8位CPU和指令系统,一个全双工串行口,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5个中断源,两个终端优先级的中断结构,一个片内时钟振荡器和时钟电路,可寻址64K字节的程序存储器和64K字节的外部数据存储器。DA转换系

统与51单片机的P0口相连接,传输需要转换的8位二进制数字信号,得到即时的模拟信号;单片机P2口与译码器相连,用于控制各路信号的锁存或转换。

(2)数模转换系统:数模转换系统用P0口进行数据通信,以DAC0832转换数字信号得到模拟信号。DAC0832由8位输入锁存器,8位DAC寄存器,8位D/A转换器及转换控制电路构成。其控制引脚可以与微处理器的控制线相连,接受微处理器的控制。由于DAC90832是电流输出型D/A转换器,要获得拟电压输出必须外加转换电路。DAC0832通过转换得到的模拟信号微小,也必须通过放大器来得到可观察或者测量的数据。

7.程序流程图及关键部分程序设计

(1)程序流程图

2)关键部分程序设计

MOV DPTR ,#0F7FFH ;指向DAC0832(1)

MOV A ,#DATA1 ;DATA1送入DAC0832(1)中锁存 MOVX @DPTR ,A ;把数据送到外部指针所指地址 MOV DPTR ,#0EFFFH ;指向DAC0832(2)

MOV A ,#DATA2 ;DATA2送入DAC0832(2)中锁存 MOVX @DPTR ,A ;把数据送到外部指针所指地址

MOV DPTR ,#0DFFFH ;指向DAC0832(3)

MOV A ,#DATA3 ;DATA3送入DAC0832(3)中锁存

MOVX @DPTR ,A ;把数据送到外部指针所指地址

MOV DPTR ,#0BFFFH ;指向DAC0832(4)

MOV A ,#DATA4 ;DATA2送入DAC0832(4)中锁存

MOVX @DPTR ,A ;把数据送到外部指针所指地址

MOV DPTR ,#7FFFH

MOVX @DPTR ,A ;4个DAC0832全部同时启动D/A转换

三、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总结或结论

本系统可以按照需要再进行多路扩充,也可在运放后接上系统进行数据测量或控制。该系统性能稳定,体积小,技术指标达到要求,可靠性高,程序设计简单,是一个易用,方便生产的产品。

通过本次电子系统设计,我对DAC0832相关知识了解得更为深刻,其硬件结构、引脚功能、三种工作方式及输出方式等方面了解的更为透彻,对51单片机也对其引脚结构图、与接口传送数据方法等相关知识的进行了学习和了解,扩大知识面。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图书馆与互联网,搜索与浏览了许多相关资料,利用期刊,论文等资源查找了相关芯片,元件的资料,学会了一种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感谢老师在实验开始时对我的耐心指导和相关知识引导。

四、参考文献

【1】刘乐善《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杨振军冯军《单片机原理与实践指导》中国电力出版社

【3】张弥左王兆月邢立军《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数字pid控制器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数字pid控制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路亚斌,201009532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姓名: 路亚斌 学号: 201009532 指导老师: 徐俊红 王亭岭 时间:2013年12月23日 ——2014年1 月3日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路亚斌,201009532 目录 第一章《计算机课程设计》任务书................................................................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1 题目二:数字PID控制器设 计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1.1设计位置式PID控制器和增量式PID控制 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模拟PID控制器设 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题目三: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设计...................................................................... . (1) 1.2.1 确定状态反馈阵 K ...................................................................... . (1) 1.2.2 确定一个全维状态观测器L...........................................................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位置式PID控制器设 计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位置式PID控制器算 法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 位置式PID控制算法表达 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 位置式PID算法传递函 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位置式PID控制器simulink仿 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论文

浅谈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用计算机来实现控制。近年来,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CRT显示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计算机控制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然而,设计一个性能好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抗干扰性能,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力是关系到整个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系统、应用 Chat 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people use computers to achieve control. In recent years, computer technology, automation technology, detection and sensor technology, CRT display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croelectronic technology, a 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 has brought great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design of a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for good performance is very important.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two major components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a complete control system also need to consider the anti-interferenc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the system is related to the anti-jamming capabilities and reliabl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key. Key words: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system、apply 正文: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概述 1、计算机控制的概念 (1)开环控制系统 若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则称该系统为开环控制系统。在开环 控制系统中,既不需要对系统的输出量进行测量,也不需要将它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量 进行比较。 (2)闭环控制系统 凡是系统的输出信号对控制作用能有直接影响的系统都叫作闭环控制系统,即闭环 系统是一个反馈系统。闭环控制系统中系统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超前滞后矫正控制器设计 姓名: 学号: 10级自动化 2013年12月2日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 指导教师签字: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2013年11 月25 日

1.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 1.1实验要求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1.0)(11.0(100 )(++= s s s s G ,采用模拟设 计法设计数字控制器,使校正后的系统满足:速度误差系数不小于100,相角裕度不小于40度,截止角频率不小于20。 1.2系统分析 (1)使系统满足速度误差系数的要求: ()() s 0 s 0100 lim ()lim 100 0.1s 10.011V K s G s s →→=?==++ (2)用MATLAB 画出100 ()(0.11)(0.011) G s s s s = ++的Bode 图为: -150-100-50050 100M a g n i t u d e (d B )10 -1 10 10 1 10 2 10 3 10 4 P h a s e (d e g ) Bode Diagram Gm = 0.828 dB (at 31.6 rad/s) , P m = 1.58 deg (at 30.1 rad/s) Frequency (rad/s) 由图可以得到未校正系统的性能参数为: 相角裕度0 1.58γ=?, 幅值裕度00.828g K dB dB =, 剪切频率为:030.1/c rad s ω=, 截止频率为031.6/g rad s ω=

(3)未校正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024******** 0.20.40.60.811.2 1.41.61.8 2Step Response Time (seconds) A m p l i t u d e 可以看出系统产生衰减震荡。 (4)性能分析及方法选择 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都很小,很容易不稳定。在剪切频率处对数幅值特性以-40dB/dec 穿过0dB 线。如果只加入一个超前校正网络来校正其相角,超前量不足以满足相位裕度的要求,可以先缴入滞后,使中频段衰减,再用超前校正发挥作用,则有可能满足要求。故使用超前滞后校正。 1.3模拟控制器设计 (1)确定剪切频率c ω c ω过大会增加超前校正的负担,过小会使带宽过窄,影响响应的快速性。 首先求出幅值裕度为零时对应的频率,约为30/g ra d s ω=,令 30/c g rad s ωω==。 (2)确定滞后校正的参数 2211 3/10 c ra d s T ωω= ==, 20.33T s =,并且取得10β=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微型计算机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1总体方案设计 温度控制是工业生产中经常碰到的过程控制问题之一。对温度准确的测量和 有效的控制是一些设备优质高产、低耗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指标。当今计算机控制 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已使温度控制系统达到自动化、智能化,比过去单纯采用 电子线路进行PID 调节的效果要好得多,可控性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1]。 1.1设计要求 该系统为基于数字PID 的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电加热炉用于合金钢产 品热力特性实验,迪娜加热炉用电炉丝提供功率,使其在在预定时间内江路内温 度稳定到给定的温度值。在本控制对象加热炉功率为8KW ,有220V 交流电源 供电,采用双向可控硅进行控制。本设计针对一个温区进行温度控制,要求控制 温度范围50-350℃,保温阶段温度控制精度为±1℃。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计算机 输出信号经转换后通过双向可控硅控制器控制加热电阻两端的电压。其对象温控 数学模型为 1)(+=-s K s G T e d s d τ (1.1) 其中:时间常数T d =350s 秒 放大系数K d =50 滞后时间τ=10秒 控制算法选用改进的PID 控制。 1.2方案设计 要想达到设计要求的内容,少不了以下几种器件:单片机、温度传感器、LCD 显示屏、直流电动机等。其中单片机用做主控制器,控制其它器件的工作和处理 数据;温度传感器用来检测环境中的实时温度,并将检测值送到单片机中惊醒数 值比较;LCD 显示屏用来显示温度数字值;直流电动机用来表示电加热炉的工 作情况,转动表示迪娜加热炉通电加热,停止转动表示电加热炉断电停止加热。 整体思路如下:首先我们通过按键设定所需要的温度,然后利用温度传感器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 姓名:李逍逍 班级:08计11 学号:08261012

一.课程设计的题目、目的及要求 (2)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分析和设计) (3) 三.绘制拓扑结构图 (3) 四.详细设计步骤 (5) 五.路由器或交换机配置的代码 (6) 六.显示最终的结果 (8) 七.课程设计总结 (9)

一.课程设计的题目、目的及要求 课程设计题目:组建小区局域网 课程设计目的: 更深了解路由器,交换机,PC机之间的配置与应用,熟练掌握一些简单的的网络应用和连接,熟练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掌握DHCP、ACL、VLAN、和NET协议和相应的技术;提高对实际网络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该设计需要划分为四个子网层面的小区性的网络通讯。采用软件cisco,可以更好的实现各种不同网络设备互相配合与联系,以达到最佳的局域网通讯效果。 课程设计要求: 要求能根据实际问题绘制拓扑结构图,拓扑结构图可以是树形、星形、网状形、环状形及混合形结构的之一,清晰的描述接口,进行路由器或交换机的代码配置实现,并且每个方案的需有以下几部分的内容: 1、需求特点描述; 2、设计原则; 3、解决方案设计,其中必须包含: (1)设备选型; (2)综合布线设计; (3)拓扑图; (4)IP地址规划; (5)子网划分; (6)路由协议的选择; (7)路由器配置。 组建小区局域网的总体要求: 运用自己对局域网组网技术的理解,设计小区组网方案,使得一个具有200个住户节点的智能化小区能够进行网络通讯,且将整个小区可划分为四个区域:1.网络中心区:以物业管理中心及监控中心为主的核心交换设备和服务器群;2.远程网络接入区:包括外部网络接入口的路由器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3.园区网络区:包括从网络中心到社区服务设施的骨干交换设备; 4.家庭网络区:包括从网络中心到楼宇中的骨干交换设备,并为各住户单元提供网络接入端口,是整个小区网络系统的最基本单元。

计算机控制课设.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评语: 考勤(10)守纪(10)过程(30)设计报告(30)答辩(20)总成绩(100) 专业:自动化 班级:动201302 姓名:完新龙 学号:201309314 指导教师:侯涛 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6年07月15日

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水温控制系统 1.设计要求 1升水加热,要求水温可以在20~100摄氏度范围内进行人工控制,并能在环境温度变化时实现自动调整,以保证在设计的温度。要求最小分辨率率为1摄氏度,温度控制的稳态误差小于0.2摄氏度,能够显示当前的温度。 2.设计方案 设计采用220V交流供电的150W加热器,利用DS18B20进行周期性检测,并将数据传递给单片机。上位机通过单片机传递的实时温度与给定温度进行比较得到误差,通过PID算法得到控制量,送给单片机通过单片机I/O口输出高电平占空比进行控制,实现对加热器控制。 2.1设计原理图 设计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1 设计原理图 2.2硬件选型 (1)控制器分为上位机和下位机。上位机为控制计算机,通过检测的温度与设定的温度进行比较,由设定的算法计算出控制量u;下位机为AT89C51即单片机,接收由上位机所给出的控制量,对执行机构进行控制。AT89C51具有如下特点:4kB Flash片内内存储器,128 byte RAM,32个外部双向输入输出口,5个中断优先级,2个16位可编程计数器,2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 (2)D/A转换器采用DAC0832,8位D/A转换器,与微处理器完全兼容。DAC0832由8位输入锁存器、8位DAC寄存器、8位D/A转换电路及转换控制电路构成。主要参数:分辨率为0.0039;电流稳定时间1微秒;可单缓冲、双缓冲或直接数字输入;可单一电源供电(5V-15V);低功耗,20mW。 (3)执行机构采用交流加热器。根据相关资料对于加热一杯水,加热器可以迅速反应,提高动态响应速度。 (4)传感器采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具有体积小,硬件开销低,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摘要 干扰问题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电磁信号,如电网的波动、强电设备的启停、高压设备和开关的电磁辐射等,当它们在系统中产生电磁感应和干扰冲击时,往往就会扰乱系统的正常运行,轻者造成系统的不稳定,降低了系统的精度;重者会引起控制系统死机或误动作,造成设备损坏或人身伤亡。 抗干扰技术就是研究干扰的产生根源、干扰的传播方式和避免被干扰的措施(对抗)等问题。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中,既要避免被外界干扰,也要考虑系统自身的内部相互干扰,同时还要防止对环境的干扰污染。国家标准中规定了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参数指标。 由于工业现场的工作环境往往十分恶劣,计算机控制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这些干扰可能会影响到测控系统的精度,使系统的性能指标下降,降低系统的可靠性,甚至导致系统运行混乱或故障,进而造成生产事故。干扰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内部;它可通过不同的途径作用于控制系统,且其作用程度及引起的后果与干扰的性质及干扰的强度等因素有关。干扰是客观存在的,研究抗干扰技术就是要分清干扰的来源,探索抑制或消除干扰的措施,以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章首先介绍干扰的种类及传播途径,然后根据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措施的不同,分别加以论述。 关键词:干扰的因素干扰源屏蔽滤波

目录 摘要................................................ I 1产生干扰的因素.. (1) 1.1干扰的定义 (1) 1.2形成干扰的三个要素 (1) 1.3干扰来源 (2) 2干扰存在的形式 (3) 2.1串模信号 (3) 2.2共模信号 (3) 3抗干扰的措施 (4) 3.1抗干扰方法 (4) 3.2屏蔽 (4) 3.3隔离 (5) 3.3.1光电隔离 (5) 3.3.2变压器隔离 (5) 3.3.3继电器隔离 (6) 4 系统接地 (7) 4.1一点接地 (7) 4.2多点接地 (8) 5软件抗干扰设计 (9) 5.1滤波简介 (9) 5.2低通滤波器 (9) 6提高系统抗干扰的措施 (11) 6.1逻辑设计力求简单可靠 (11) 6.2硬件自检测和软件自恢复的设计 (11) 6.3从安装和工艺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消除干扰 (11) 6.3.1合理选择接地 (11) 6.3.2合理选择电源 (12) 6.3.3合理布局 (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后习题答案电子教案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后 习题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习题及参考答案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是怎样的?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1)实时数据采集:对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并输入给计算机。 (2)实时决策:对采集到的表征被控参数的状态量进行分析,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下一步的控制过程。(3)实时控制:根据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 2.实时、在线方式和离线方式的含义是什么? (1)实时:所谓“实时”,是指信号的输入、计算和输出都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的,即计算机对输入信息以足够快的速度进行处理,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并进行控制,超出了这个时间就会失去控制时机,控制也就失去了意义。 (2)“在线”方式: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如果生产过程设备直接与计算机连接,生产过程直接受计算机的控制,就叫做“联机”方式或“在线”方式。 (3)“离线”方式:若生产过程设备不直接与计算机相连接,其工作不直接受计算机的控制,而是通过中间记录介质,靠人进行联系并作相应操作的方式,则叫做“脱机”方式或“离线”方式。 3.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由四部分组成。

图1.1微机控制系统组成框图 (1)主机:这是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核心,通过接口它可以向系统的各个部分发出各种命令,同时对被控对象的被控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及处理。主机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整个生产过程,按控制规律进行各种控制运算(如调节规律运算、最优化计算等)和操作,根据运算结果作出控制决策;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使之处于最优工作状态;对事故进行预测和报警;编制生产技术报告,打印制表等等。(2)输入输出通道:这是微机和生产对象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桥梁和纽带。过程输入通道把生产对象的被控参数转换成微机可以接收的数字代码。过程输出通道把微机输出的控制命令和数据,转换成可以对生产对象进行控制的信号。过程输入输出通道包括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和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 (3)外部设备:这是实现微机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简称外设,包括人机联系设备(操作台)、输入输出设备(磁盘驱动器、键盘、打印机、显示终端等)和外存贮器(磁盘)。其中操作台应具备显示功能,即根据操作人员的要求,能立即显示所要求的内容;还应有按钮,完成系统的启、停等功能;操作台还要保证即使操作错误也不会造成恶劣后果,即应有保护功能。 (4)检测与执行机构 a.测量变送单元:在微机控制系统中,为了收集和测量各种参数,采用了各种检测元件及变送器,其主要功能是将被检测参数的非电量转换成电量,例如热电偶把温度转换成mV信号;压力变送器可以把压力转换变为电信号,这些信号经变送器转换成统一的计算机标准电平信号(0~5V或4~20mA)后,再送入微机。 b.执行机构:要控制生产过程,必须有执行机构,它是微机控制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功能是根据微机输出的控制信号,改变输出的角位移或直线位移,并通过调节机构改变被调介质的流量或能量,使生产过程符合预定的要求。例如,在温度控制系统中,微机根据温度的误差计算出相应的控制量,输出给执行机构(调节阀)来控制进入加热炉

计算机课程设计报告书

学号 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办公自动化实训 题目1.流程图的绘制 2. 演讲稿的制作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软件1111 姓名王鑫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 ______ 2012年元月2日至2012年元月6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王鑫专业班级:软件1111 指导教师:黄启荃工作单位: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设计题目:程序流程图的绘制 初始条件: 已掌握Office 2003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主要任务: 任务描述:已知某班50个学生考试了4门课程,要求绘制一个程序流程图,实现下列功能:1.求每个人的平均成绩; 2.将平均成绩进行降序排序,并将学号与平均成绩按降序输出完成: 1 完成整个规定任务的设计及调试,得出正确结果,并经教师检查及答辩; 2. 写出规的课程设计说明书; 3. 课程设计结束后交设计说明书等文档和设计容。 4. 从元月3日起,学生每天至少要到设计教室半天以上; 设计报告撰写格式要求: 设计报告的主要容是详细写出在设计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技术或方法; 课程设计报告按国际通用格式书写, 具体格式要求请见资料:“课程设计说明书的书写容与格式” 时间安排: 第一天:学生先在实验室集中,由指导教师介绍实训目的、布置任务后选题; 第二天-第四天:学生在实验室完成设计,经教师检查并回答提问,确认设计完成; 第五天:教师在计算机上先检查设计报告、学生修改后打印提交 指导教师签字: 2011年12月26日 系主任签字: 2011年12月29日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课程设计 题目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 学院电力学院 专业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指导教师徐俊红、王亭岭、常瑞 完成时间 2015.01.22

一、设计内容 1.1 对象模型 系统的对象模型为: 1.2 设计目的 A:试确定一个状态负反馈阵K,使相对于单位阵阶跃参考 输入的输出过渡过程,满足如下的期望指标:超调量<=20%, 峰值时间<=0.4s。 B:如果系统的状态变量在实际上无法测量,试确定一个状态观测器(全维状态观测器),使得通过基于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满足上述期望的性能指标。 1.3 设计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当Gc(s)设计好后如何将其变换为离散算法Gc(Z)以及如何 将Gc(Z)转换在计算机上可完成计算的迭代方程。 2.要求学生能掌握工业中常用的基本PID算法。 3.掌握一阶向前,向后差分及双线性变换离散化的具体做法及应用场合。 4.熟悉PID两种基本算法的计算公式:位置算法和增量算法。 5.熟练使用MATLAB软件,掌握其仿真的方法、步骤及参数设置。 6.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相应设备的选用等问题。 二、设计方法及步骤 1.求原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原系统 num=1; den=[1 12 32 0]; tf(num,den) [A,B,C,D]=tf2ss(num,den) figure(1); hold on ;

step(A,B,C,D); grid on; title('原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图1原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由图可知,系统不满足期望的性能指标,需要进行极点配置。 2.由期望性能指标求闭环系统期望极点 首先有典型二阶系统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确定系 统参数,然后再确定系统的主导极点和非主导极点。 由系统的性能指标:超调量<=20%,峰值时间<=0.4s。可以求ζ=0.456;Wn=8.825。因此选取ζ=0.466;wn=9.825 为系统参数。由系统的特征方程可以求出系统的特征根为: S1=-4.5785+8.6930i ; S2=-4.5785-8.6930i 令系统的非主导极点为:S3=-45.785 则需要配置的极点是是: P=[ -4.5785+8.6930i,-4.5785-8.6930i,-45.785]; 3.求出系统空间表达式。利用MATLAB有关模型转换函数可求得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

浅谈计算机控制技术 引言: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计算机(通常称为工业控制计算机,简称工控机)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它由控制计算机本体(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结构)和受控对象两大部分组成。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诞生并迅速蓬勃发展起来,其应用遍及国防、航空航天、工业、农业、医学等多种领域。本文将主要针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当今现状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做一介绍,并结合它的具体实例介绍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一些主要应用领域。 正文: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概述 1、计算机控制的定义: 计算机控制是自动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控制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2、计算机控制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思想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TRW航空公司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炼油厂合作,进行计算机控制的研究,他们设计出了一个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反应器供料最佳分配,根据催化剂活性测量结果来控制热水的流量以及确定最优循环的系统。这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工作为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计算机控制技术迅速发展,并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也紧随其后,迅猛的发展起来。现如今,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计算机控制技术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 1、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例 在农业日趋机械化及自动化的今天,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管理控制农业生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农业大棚、智能化养殖场等等都是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的鲜明例子。 智能温室大棚中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监控和操作,还可设计自动控制无人管理温室大棚。根据远程传感器搜集来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模拟信息,经输入通道进行AD转换,传入计算机,计算机既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监控,同时又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对大棚进行控制,进行加湿、加温、增加光照等控制,从而实现温室大棚的自动化智能控制。 2、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实例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书

《计算机网络》 课程设计报告书 专业:计嵌 班级:计嵌151 学号: 姓名:张耀 目录 一、设计题目 二、设备选型 三、IP地址规划 四、拓扑图设计 五、主要技术 六、配置清单 七、总结 一、设计题目 1、课设目的 巩固《计算机网络》和《网络通信》两门课程的知识,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充分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熟练应用所有技术,系统掌握一个较为复杂的网络配置过程。在课设中有少量需要的技术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请自己查阅CCNA资料。 2、课设内容 项目背景:某中小型企业有两个部门,销售部(vlan 10)与行政部(vlan 20)。要求同部门之间采用二层交换网络相连;不同部门之间采用单臂路由方式互访。企业有一台内部web服务器,承载内部网站,方便员工了解公司的即时信息.局域网路由器启用多种路由协议(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协议),并实施路由控制、负载均衡、链路认证、访问限制等功能.企业有一条专线接到运营

商用以连接互联网,采用HDLC封装,由于从运营商只获取到一个公网IP地址,所以企业员工上网需要做NAT网络地址转换,具体拓扑结构如上图所示。 二、设备选型 三、IP地址规划 四、拓扑图设计 五、主要技术 Trunk:在路由/交换领域,VLAN的中继端口叫做trunk。trunk技术用在交换机之间互连,使不同VLAN通过共享链路与其它交换机中的相同VLAN通信。交换机之间互连的端口就称为trunk端口。trunk是基于OSI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的技术。

Vlan:在计算机网络中,一个二层网络可以被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广播域,一个广播域对应了一个特定的用户组,默认情况下这些不同的广播域是相互隔离的。不同的广播域之间想要通信,需要通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这样的一个广播域就称为VLAN。 单臂路由:在计算机网络中,一个二层网络可以被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广播域,一个广播域对应了一个特定的用户组,默认情况下这些不同的广播域是相互隔离的。不同的广播域之间想要通信,需要通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这样的一个广播域就称为VLAN。 默认路由:默认路由是一种特殊的静态路由,指的是当路由表中与包的目的地址之间没有匹配的表项时路由器能够做出的选择。如果没有默认路由,那么目的地址在路由表中没有匹配表项的包将被丢弃,默认路由在某些时候非常有效,当存在末梢网络时,默认路由会大大简化路由器的配置,减轻管理员的工作负担,提高网络性能。 动态路由:动态路由是指路由器能够自动地建立自己的路由表,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 (RIP、OSPF) ACL: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ACL)是路由器和交换机接口的指令列表,用来控制端口进出的数据包。 帧中继:帧中继(Frame?Relay)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系统的面向分组的通信方法。它主要用在公共或专用网上的局域网互联以及广域网连接。大多数公共电信局都提供帧中继服务,把它作为建立高性能的虚拟广域连接的一种途径。 NAT: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是1994年提出的。当在专用网内部的一些主机本来已经分配到了本地IP地址(即仅在本专用网内使用的专用地址),但现在又想和因特网上的主机通信(并不需要加密)时,可使用NAT方法。 六、配置清单 一、基本配置 1、按上面的拓扑结构搭建仿真网络硬件 2、给路由器和交换机命名(可以自己选择命名) -->为Router5命名(其他设备操作相同) ->所有设备重新命名后 3、配置和启动交换和路由的接口,配置终端设备的IP地址和默认网关。 -->配置PC1的IP地址和默认网关(其他设备操作相同) -->开启并配置Router1的Fa0/0接口,并为其配置IP地址等属性(其他设备操作相同) 二、交换机配置 1、配置Etherchanne,捆绑Sw1与Sw2的F0/11,F0/12接口.要求使用Cisco PAGP协议中的主动协商模式。 -->配置Sw1和Sw2 2、配置VTP,在Sw1与Sw2上配置VTP, 域名为作为Server;Sw2作为Client,设置密码为student。 -->配置Sw1 -->配置Sw2 -->在Sw1上创建Vlan -->在Router1上做ACL访问控制 4、单臂路由配置。单臂路由:vlan 10以R1的F0/作为出口网关;vlan 20以R3的F0/作为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单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

1 设计目的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集微机原理、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电子电路、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控制过程等课程基础知识一体的应用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理解,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思路,以及对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提高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独立自主、综合分析与创新性应用的能力。 2 设计任务 2.1 设计题目 单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 实现一个单闭环直流电机调压调速控制,用键盘实现对直流电机的起/停、正/反转控制,速度调节要求既可用键盘数字量设定也可用电位器连续调节,需要有速度显示电路。扩展要求能够利用串口通信方式在PC上设置和显示速度曲线并且进行数据保存和查看。 2.2 设计要求 2.2.1 基本设计要求 (1)根据系统控制要求设计控制整体方案;包括微处理芯片选用,系统构成框图,确定参数测围等; (2)选用参数检测元件及变送器;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包括输入接口电路、逻辑电路、操作键盘、输出电路、显示电路; (3)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控制算法; (4)设计功率驱动电路; (5)制作电路板,搭建系统,调试。 2.2.2 扩展设计要求 (1)在已能正常运行的微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串口与PC连接; (2)编写人机界面控制和显示程序;编写微机通信程序;实现人机实时交互。

3方案比较 方案一:采用继电器对电动机的开或关进行控制。这个方案的优点是电路较为简单,缺点是继电器的响应时间慢、机械结构易损坏、寿命较短、可靠性不高。 方案二:采用电阻网络或数字电位器调整电动机的分压,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但是电阻网络只能实现有级调速,而数字电阻的元器件价格比较昂贵。更主要的问题在于一般电动机的电阻很小,但电流很大;分压不仅会降低效率,而且实现很困难。 方案三:采用由电力电子器件组成的H 型PWM 电路。用单片机控制电力电子器件使之工作在占空比可调的开关状态,精确调整电动机转速。这种电路由于工作在电力电子器件的饱和截止模式下,效率非常高;H 型电路保证了可以简单地实现转速和方向的控制;电子开关的速度很快,稳定性也极佳,是一种广泛采用的PWM 调速技术。 兼于方案三调速特性优良、调整平滑、调整围广、过载能力大,因此本设计采用方案三。 4单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 4.1单闭环调速原理 4.1.1 闭环系统框图 4.1.2 调速原理 直流电机转速有: 常数Ke Ka 不变,Ra 比较小。 所以调节Ua 就能调节n 。 n n I K R K U K R I U n d d a e e d ?-=Φ -Φ=-=0φa a a U I U ≈-

机器人控制技术论文

摘要 为使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和动作所执行的各种控制手段。作为计算机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包括范围十分广泛,从机器人智能、任务描述到运动控制和伺服控制等技术。既包括实现控制所需的各种硬件系统,又包括各种软件系统。最早的机器人采用顺序控制方式,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机器人采用计算机系统来综合实现机电装置的功能,并采用示教再现的控制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机器人应用范围的扩大,机器人控制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离线编程、任务级语言、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智能行为控制等新技术。多种技术的发展将促进智能机器人的实现。 当今的自动控制技术都是基于反馈的概念。反馈理论的要素包括三个部分:测量、比较和执行。测量关心的变量,与期望值相比较,用这个误差纠正调节控制系统的响应。这个理论和应用自动控制的关键是,做出正确的测量和比较后,如何才能更好地纠正系统。 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作为最早实用化的控制器已有50多年历史,现在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控制器。PID控制器简单易懂,使用中不需精确的系统模型等先决条件,因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控制器。 它由于用途广泛、使用灵活,已有系列化产品,使用中只需设定三个参数(Kp,Ti 和Td)即可。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一定需要全部三个单元,可以取其中的一到两个单元,但比例控制单元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机器人,机器人控制,PID,自动控制

目录 摘要.......................................................... I 第1章绪论................................................ - 1 - 1.1机器人控制系统 (1) 1.2机器人控制的关键技术 (1) 第2章机器人PID控制...................................... - 2 - 2.1PID控制器的组成 (2) 2.2PID控制器的研究现状 (2) 2.3PID控制器的不足 (3) 第3章 PID控制的原理和特点 ................................ - 4 - 3.1PID控制的原理 (4) 3.2PID控制的特点 (5) 第4章 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 - 5 -后记...................................................... - 6 -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双容水箱串级PID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姓名:江洁非 班级:电气111 学号:201110231018

双容水箱串级PID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电气111 ,201110231018 江洁非 1、前 言: 双容水箱系统是较强代表性的工业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通过改变其阀门的关闭或打开状态可构成灵活多变的对象,如一阶对象、二阶对象等。同时也是典型的非线性、时延对象,通过其可进行非线性系统的辨识和控制等相关研究。可构成单回路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复杂过程控制系统等,可为各种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双容水箱系统的控制主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可由计算机编程实现各种控制算法来对水箱系统进行控制,为控制算法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平台。可在控制过程中改变组合的状态,从而模拟故障,这也为故障诊断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对象和试验平台。 2、研究的原理 2.1、双容水箱数学模型 双容水箱系统构成如右图所示,由上水箱、下水箱串联在一起,水首先进入上水箱,然后通过阀R1流入下水箱,再通过阀R2从下水箱中流出。流入量Q0由变频器控制泵来调节,流出量Q2由用户改变。被控量为下水箱的水位h2。由物料平衡方程可得: 上水箱:()1 01 11Q Q A dt dh -= 下水箱:()2 12 21Q Q A dt dh -= 其中A1、A2分别为上下两容器截面积,u Q k 0= ,,,2 22111R h Q R h Q ==R1、R2为两阀门线性化水阻。 整理上述各式得:() )()() () (d 222212 222 1t u kR t h dt t dh T T dt t h T T =+++ 其中:222111,R A T R A T == 两边作拉氏变换得: ()()11) ()s (212 2++= s T s T kR s U H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设

西安石油大学 课程设计 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自0802班题目《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油库安全监控系统硬件设计六(采用板卡、模块方案)学生 指导老师徐竟天 二○一一年十二月

《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油库安全监控系统硬件设计六(采用板卡、模块方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设计内容与要求 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某油库安全监控系统硬件设计。要求运用已学过各类传感器、输入输出模块、工控计算机、现场总线等的知识,完成安全监控系统硬件方案、设备选型、总体设计等各功能的设计。 要求熟悉相关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硬件组成与设计方案,学会计算机监控系统硬件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具有初步设计小型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硬件方案的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及基本要求如下: 1.熟悉油库工艺流程、监控目标及监控要求。 2.学会常用的监控系统I/O硬件(各类板卡、智能仪表、智能模块、PLC等)参数及使用,了解其工作原理。 3.学会不同自动化设备厂家各类板卡、智能仪表、智能模块、PLC 等的选型,能用所选厂家硬件搭建符合工艺流程和监控目标的硬件系统。 4.完成监控系统硬件方案设计,画出原理图。 5.课程设计时间一周,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起止时间2011年12月19日至2011年12月25日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教研室)主 任签名 年月日学生签名年月日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油库的简介 (1) 1.1.1油库的工艺流程 (1) 1.1.2油库的监控目标及要求 (2) 第2章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 2.1系统初步设计 (3) 2.2I/O点数统计 (3) 第3章硬件系统设备选型 (5) 3.1板卡选型 (5) 3.2模块选型 (5) 第4章监控系统方案详细设计 (6) 第5章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自动化科学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__ 提交日期 2013 年 7 月 8 日

目录 一、设计题目及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整体设计与结构图 (3) 1、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图 (3) 2、硬件结构图 (4) 三、电路硬件设计 (5) 1、电桥电路 (5) 2、放大环节 (6) 3、滤波电路 (6) 4、A/D转换器 (7) 5、D/A 转换电路 (8) 四、参数计算及分析 (9) 1.参数确定 (9) 2.系统性能分析 (9) 五、控制方案及仿真 (9) θ的分析.....................................................................................................,9 1、0 = 1)控制方案分析 (11) 2)数字控制器D(z)的实现 (11) 3)系统仿真 (14) θ的分析 (18) 2、870 .0 = 1)控制方案分析与选择 (18) 2)数字控制器D(z)的实现 (19) 3)系统仿真 (23) 六、心得与体会 (27)

一.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1、 针对一个具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 ()1 s Ke G s Ts τ-=+ 的温度控制系统和给定的系统性能指标: ? 工程要求相角裕度为30°~60°,幅值裕度>6dB ? 要求测量范围-50℃~200℃,测量精度0.5%,分辨率0.2℃ 2、 书面设计一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布线连接图,并转化为系统结构图; 3、 选择一种控制算法并借助软件工程知识编写程序流程图; 4、 用MA TLAB 和SIMULINK 进行仿真分析和验证; 对象确定:K=10*log(C*C-sqrt(C)),rand(‘state ’,C),T=rang(1), 考虑θ=0或T/2两种情况。 C 为学号的后3位数,如C=325,K=115.7,T=0.9824,θ=0或0.4912 5、 进行可靠性和抗干扰性的分析。 二、整体设计与结构图 1、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图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性实验 (1)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性实验 一、通过设计性实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法及步骤: 对系统设计方法可以从“拿到题目”到“进行分析”再到“确定解决方案”最后到“具体系统的设计的实现”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启发。让学生掌握对不同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和基本思想,从工程角度对待设计题目,尽量做到全面认识理解工程实际与实验室环境的区别,逐步引入工程思想,提高学生设计技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了解和掌握被控制对象的特性; 2、选择合理的传感器(量程、精度等); 3、计算机控制系统及接口的设计(存储器、键盘、显示); 4、制定先进的、合理的控制算法; 5、结合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对软件进行设计; 6、画出系统硬件、软件框图; 7、系统调试。 二、具体完成成品要求: 1、对传感器、A/D、D/A、中央处理器、显示、键盘、存储器的选型大小等; 2、实现系统硬件原理图用Protel或Proteus、MATLAB软件(框图)仿真设计; 3、达到课题要求的各项功能指标; 4、系统设计文字说明书; 5、按照学号循环向下作以下5个题目。 三、系统控制框图: 控制系统硬件框图

四、设计题目: 1、瓦斯气体浓度控制系统: 要求:准确测量和显示瓦斯的浓度,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一氧化碳、氢气等瓦斯浓度在4﹪以下是安全的,大于4﹪就会引发爆炸很危险。控制算法对气体浓度有预判性,控制通风系统工作,保证环境安全稳定。 a、对信号调理电路中采用的具体元器件应有器件选型依据; b、电路的设计应当考虑可靠性和抗干扰设计内容; c、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应有一定说明; d、电路应当在相应的仿真软件上进行仿真以验证电路可行性。 2、酒精浓度自动控制系统: 要求:测量范围10-1000PPM、精度为5PPM。设计传感器的信号调理电路。实现以下要求: 设计信号调理将传感器输出0.2-1.4 V的信号转换为0-5V直流电压信号; a、对信号调理电路中采用的具体元器件应有器件选型依据; b、电路的设计应当考虑可靠性和抗干扰设计内容; c、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应有一定说明; d、电路应当在相应的仿真软件上进行仿真以验证电路可行性。 3、恒温箱控制系统: 要求:恒温箱温度控制在70℃-80℃之间,精度0.5℃,有越线报警。并具有断电保护、报警等功能。 a、对信号调理电路中采用的具体元器件应有器件选型依据; b、电路的设计应当考虑可靠性和抗干扰设计内容; c、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应有一定说明; d、电路应当在相应的仿真软件上进行仿真以验证电路可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