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福建旅游报告分析~(共10张PPT)

1、红色旅游多元发展,区域合作
成效显现
2、文化主题活动多彩,主要景区 游客倍增
3、假日旅游需求旺盛,市场 拉动作用明显
4、旅游交通网日益发达,新 兴产品潜力巨大
2.分析报告
2.2旅游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国内旅游市场
3、假日旅游需求旺盛,市场拉动作用明显 3、闽港澳合作日益加强,港澳市场平稳增长 2旅游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全省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3595. 4、各设区市入境旅游全面发展,区域差距逐渐缩小 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 年,福建省国内旅游市场稳步扩大,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双双跃上新台阶。 1、先行先试效应显著,台胞市场高速增长 年,我省入境旅游三大市场均保持增长态势,涨幅都超过了两位数,呈现“两高一平”的特点。 年,福建省国内旅游市场稳步扩大,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双双跃上新台阶。 年,福建省国内旅游市场稳步扩大,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双双跃上新台阶。 年,我省入境旅游三大市场均保持增长态势,涨幅都超过了两位数,呈现“两高一平”的特点。 年度分析报告 1%,其中:接待台湾同胞185. 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 旅游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实现了“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开局。
1、先行先试效应显著,台胞市场 高速增长
2、海峡旅游品牌效应提升,外国 人市场增幅持续走高
3、闽港澳合作日益加强,港澳市 场平稳增长
4、各设区市入境旅游全面发展, 区域差距逐渐缩小
5、 收入增长强劲
2.分析报告
2.2旅游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入境旅游市场
3.总结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福建省旅游业发展进程中 十分重要的一年。全省旅游行业在国家旅游局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 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及旅游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深入贯 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 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干开局之年”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 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及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 目标,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着力推进“六大旅游工程”建设, 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着力深化闽台旅游合作,全省旅游产业综合 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海峡旅游品牌效应取得新突破。
泉州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泉州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泉州,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在泉州的发展历程中,文化旅游产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泉州文化旅游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泉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它就是东南沿海的商贸中心,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作为福建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遗产主要有世界文化遗产——泉州的土楼群、清代海外交通文化遗产——泉州中山路历史街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等。
这些文化遗产为泉州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泉州目前的文化旅游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泉州土楼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泉州文化旅游的瑰宝。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土楼群的开发和保护成为了泉州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此外,泉州中山路历史街区也是一个受欢迎的景点,街区内保存着众多的历史建筑,展示了泉州作为海外交通重镇的繁荣历史。
泉州的文化旅游还侧重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泉州南音作为传统的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南音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保护地方文化,并且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
尽管泉州的文化旅游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泉州的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大。
与其他知名旅游城市相比,泉州的知名度还相对较低。
其次,泉州文化旅游的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土楼群等景点受到了游客的好评,但是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的不足限制了游客的体验。
第三,目前泉州的旅游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旅游上,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为了将泉州的文化旅游业做得更好,未来应该加强宣传推广工作。
通过多种渠道,向更广泛的游客群体传播泉州的独特魅力。
其次,需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改善。
提供更好的交通条件、更舒适的住宿环境以及更完善的旅游导览等服务,能够进一步吸引游客。
此外,泉州还应该注重多元化发展。
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

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武夷山风景区,制定了一份总体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开发规划1、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
提出要从自然、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开发旅游产品,包括景点、乡村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等,力求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规划要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导游等方面的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3、项目协调发展。
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分配旅游项目,达到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效果。
二、生态保护1、科学规划旅游区域。
考虑武夷山独特的地形、气候和植被等条件,合理安排旅游区域,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2、生态保护措施。
规划要求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体系,包括治理山水林田湖、防火、防污染和环保教育等方面,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
3、古建筑保护。
武夷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不少是古建筑。
规划要求通过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和管理,保护这些古建筑,同时也要考虑向游客开放的问题。
三、交通规划1、交通配套设施。
规划要求完善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包括公路、机场、港口等,提高游客到达的便利性。
2、交通出行方式。
通过合理规划公共交通和自驾游路线,减少车辆拥堵和环境污染。
3、大力发展旅游交通。
要求开发景区周边的交通资源,包括航线、客运和旅游专线等,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交通选择。
四、产业发展1、挖掘旅游发展潜力。
通过发掘武夷山的独特文化、特色产品等,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2、发展本地经济。
要求将旅游业与本地农业、手工业等有机结合,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提高旅游产业质量。
规划要求加强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保证游客的安全和利益。
总之,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的制定,旨在全面发扬武夷山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和保护的有机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某城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

某城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1. 引言某城市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为了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满足游客对旅游的需求,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制定一个全面规划的旅游产业总体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针对某城市旅游产业进行总体规划的研究和分析,从旅游发展的现状、目标、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推进措施,旨在为某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份可行性的规划方案。
2. 旅游发展现状分析2.1 自然资源某城市富含自然资源,包括壮丽的风景、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和独特的地质地貌等。
这些自然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
2.2 文化资源某城市的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拥有许多历史遗迹、文化古迹和传统节庆活动等。
这些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可以通过旅游来传承和弘扬。
2.3 交通条件某城市交通条件完善,拥有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等先进的交通设施。
这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旅游发展目标根据对某城市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旅游发展目标:•提高旅游业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满足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打造某城市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4. 旅游发展策略为了实现上述旅游发展目标,我们提出以下几个策略:4.1 开发优质旅游产品通过挖掘某城市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出更多更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这些产品可以包括特色旅游线路、主题旅游活动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某城市的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酒店和餐饮设施等。
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
4.3 加强营销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加强对某城市旅游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加强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4.4 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
福建省温泉旅游发展规划

福建省温泉旅游发展规划福建省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为温泉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休闲度假需求的增长,温泉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福建省的温泉资源,促进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福建省温泉旅游发展现状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质构造复杂,温泉分布广泛。
目前,已发现的温泉点众多,涵盖了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地。
这些温泉资源品质优良,水温适中,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然而,福建省温泉旅游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温泉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特色和创新。
多数温泉景区的服务项目大同小异,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其次,温泉旅游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
再者,温泉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此外,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发展目标1、短期目标(1-3 年)提升温泉旅游的服务质量,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服务标准。
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温泉旅游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完善温泉旅游的配套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增加住宿和餐饮的选择。
2、中期目标(3-5 年)树立福建省温泉旅游的品牌形象,提高在国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强温泉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的融合,如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
推动温泉旅游的智能化发展,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3、长期目标(5-10 年)使福建省成为国内领先的温泉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实现温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温泉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发展策略1、产品创新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自然资源,开发具有主题特色的温泉旅游产品,如禅意温泉、海洋温泉、森林温泉等。
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设计个性化的温泉旅游产品,如亲子温泉、情侣温泉、养生温泉等。
增加温泉旅游的体验项目,如温泉 SPA、温泉瑜伽、温泉美食等。
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文旅融合成为近年来发展的热门话题。
福建省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潜力,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景广阔。
要实现文旅融合的良好发展,需要制定相应对策来解决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1.福建省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资源丰富,全省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古老的建筑、寺庙、园林、雕塑等文化遗产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电影、音乐、书画、手工艺等文化产品和项目层出不穷,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3.文旅融合发展初具规模,一些景区和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紧密,推出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不过,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目前文旅融合的深度还不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不够高,需要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互补。
2.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还不够紧密,多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还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形成联动效应。
3.文旅融合发展中还存在诸多政策和管理问题,需要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促进文旅融合的健康发展。
1.加强政策引导和引导资金投入。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文旅融合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应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旅融合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
2.加大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力度。
通过资助和扶持一些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的建设,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鼓励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文旅融合产业集群,形成示范效应。
3.加强产业培育和扶持力度。
建立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扶持机制,鼓励各类文化产业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并为文旅融合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方面的支持。
某某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某某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某某市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
为了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一、某某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某某市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包括壮丽的山脉、秀美的河流、古老的建筑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然而,目前旅游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交通网络不够完善,部分景区道路状况不佳;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数量有待提升。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主要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项目较少,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和营销策略。
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二、某某市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在未来X年内,将某某市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旅游收入大幅增长,旅游业成为某某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2、提升游客满意度,打造优质旅游服务品牌。
3、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格局。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1、自然资源开发加强对山脉、河流等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开发,打造生态旅游区。
开发徒步、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项目,吸引更多游客亲近自然。
2、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修复和保护古老建筑,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开发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如传统民俗节、历史文化展览等。
3、旅游资源整合整合市内分散的旅游资源,形成多条主题旅游线路,如“山水风光之旅”“历史文化之旅”“民俗风情之旅”等,方便游客游览。
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设施改善市内交通状况,建设通往主要景区的高等级公路;增加旅游专线巴士,方便游客出行。
2、住宿餐饮设施鼓励建设不同档次的酒店、民宿和特色餐馆,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3、旅游标识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景区内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8.22•【字号】厦府规〔2021〕5号•【施行日期】2021.08.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厦府规〔2021〕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闽政〔2021〕8号),加快推进我市旅游业高质量跨越发展,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标要求(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抓经济促全局理念,按照“七以七为”部署要求,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运用改革的思维、市场的办法,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旅游业投资、建设、生产、服务、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推进我市旅游业高质量跨越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发展目标。
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总目标,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理念,高品位打造国际滨海花园旅游城市,高水平建设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大力拓展全域旅游内涵,实现产业全域覆盖、景区全域联动、产品全域优化、线路全域统筹、品牌全域整合、市场全域营销,推动旅游产业高端化精品化发展。
力争到2025年旅游收入超过3700亿元,年均增幅15%;到203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0000亿元。
二、提升产业能级(三)优化发展格局。
着眼打造旅游核心区,突破旅游资源瓶颈,在“山海交融、岛湾一体、中西合璧”上下功夫,坚持岛湾一体,依托“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文旅载体平台,持续构建以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为吸引核,以本岛城市度假区、海湾新城休闲区、都市近郊游憩区、北部山地生态旅游区为功能区,以本岛东部片区、环东海域新城片区、集美新城片区、马銮湾新城片区、东部体育会展片区、翔安机场片区等为节点的“一核、四区、多节点”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阶段目标 ● 近期 (2001 年—2005 年) 以 2000 年接待境外旅游者 161.3 万人次、旅游创汇 8.94 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 2941.5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230.79 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 304.77 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国内生 产总值的 7.77%为基数。 (1)基本目标预测 到 2005 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 57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 580 亿元,相当于 当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 9%以上。接待海外游客 240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 14 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8%和 10%;国内游客达 5400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 460 亿元人民币,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3%和 15% 。 (2)激励目标预测 到 2005 年,全省共接待游客 62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 640 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 国内生产总值的 10%。接待海外游客 260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 16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 分别为 10%和 12%;国内游客达 5900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 500 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 分别为 15%和 17%。 ● 中期 (2005—2015 年) (1)基本目标预测 到 2015 年,全省共接待游客突破 86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 1200 亿元,相当于当年 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 10%以上。接待海外游客 440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 32 亿美元,年 均增长率分别为 7%和 9%;国内游客达 8000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 1000 亿元人民币,年 均增长率分别为 7%和 10%。 (2)激励目标预测 到 2015 年,全省共接待游客 113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 1600 亿元,相当于当年全 省国内生产总值的 11%以上。接待海外游客 580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 43 亿美元,年均 增长率分别为 9%和 11%;国内游客达 10000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 1200 亿元人民币,年 均增长率分别为 9%和 12% 。 ● 远期 (2016--2020 年) (1)基本目标预测 到 2020 年,全省共接待游客 99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 1400 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 国内生产总值的 11%。接待海外游客 520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 42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 分别为 6%和 8%;国内游客达 9400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 1000 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 分别为 6%和 8% (2)激励目标预测 到 2020 年,全省共接待游 116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 2000 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 国内生产总值的 12%以上。接待海外游客 620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 50 亿美元,年均增 长率分别为 7%和 9%;国内游客达 11000 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 1500 亿元人民币,年均增 长率分别为 7%和 10%。 (三)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的建议》指出,“十五”期间, 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调整城乡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调 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调整所有制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调整对外经 济结构,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经过 20 年的艰苦创业和奋力拼搏,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省的重点产业,福建省已经
案例一 福建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1
一、旅游业的发展条件与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地位逐步提高,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日趋合理,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从旅游资源大省发展为全国旅 游大省,旅游业从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为 21 世纪全省旅游业 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全省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大多处 于粗放式状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与国际标准和创建旅游强省差距较大,全 省旅游业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一)旅游产业定位
旅游业作为六个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000 年旅游业总收入已相当于全省 GDP 的 7.77%,福建省旅游业对全省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 年提高。福建省的区位、交通、资源、市场,特别是闽台文化民俗特色和对台合作前沿的优 势,决定了旅游业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潜力能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福建省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迈进,必须明确 福建省未来 20 年旅游业发展的产业定位,以指导全省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福 建省旅游产业的定位是:“旅游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 21 世纪的新兴支柱产业”。 (二)旅游产业的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十年建设,把旅游业培育成 21 世纪福建省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使福建省成 为全国的旅游强省。 经过二十年的建设,使福建省成为海峡西岸的旅游繁荣地带和东亚太地区著名的旅游 目的地。
“九五”期间,福建省经济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得到优化,确立了国民经济的 五大支柱产业和两个重点发展产业。2000 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 3920 亿元,增长率为 9.5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16.3∶43.6∶40.1,国民经济有序发展,结构渐趋合理
福建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五”期间“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从跨世纪发展的高度积极主 动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结构调整促发展。”“十五”期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 值(GDP)年均增长 9%,人均 GDP 达 17500 元,城市化水平达 43%。
福建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中心环节。 不断优化提高第一产业,提升壮大第二产济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 14:46:42。福建省确定的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石油 化工、高新技术、建筑和旅游六大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只有旅游业。实现加快发展第三 产业的目标,旅游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
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和外向型的特点,能直接拉动交通运输、邮电信息、商贸服 务、食宿娱乐、文化体育、园林绿化等三产行业,而且能促进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并成 为福建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形象产业和对外开放及对台合作的先导产业。确立旅游业在 福建省重点产业的地位并进一步升级为支柱产业,是福建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成经 济强省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