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
历史缝隙里前行的广州十三行

历史缝隙里前行的广州十三行在100多年前的广州,有这样一个商人群体:他们被西方认为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手中掌握的财富连政府都要眼红,以至要勒令他们代缴战争赔款———这就是被称为帝国商行的“广州十三行”。
提起闭关锁国,我们往往想到的是清朝。
其实,明朝时已经有端倪,并开始大规模实施海禁,洪武七年,也就是说1374年,明朝当局就下令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宁波)、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
到后来,发展成为海禁政策,规定人民不但“片板不许入海”,甚至民船造得稍大一些就是违法。
清朝不仅继承了海禁的做法,还颁布“禁海令”和“迁海令”,沿海地区经济一落千丈,倭寇横行。
禁海和通商并不矛盾,只是不允许私人行商罢了。
清廷法令规定,外商船只不能直接驶入广州城,想居留广州(非广州城内)只能在冬季贸易区。
远航周期太漫长,广州冬季贸易季结束后,洋商一般会选择在澳门度过剩下的日子。
在清政府开关初期,接待西方商船的制度流程极其混乱,遇到大量船只到来,经常手忙脚乱,将洋船堵在港外。
广州珠江岸边便冒出了大量的牙行,他们用“搬砖”的方式,帮助外商货物集散。
1685年清政府再度开海贸易,分别在广州、厦门、定海(属宁波)、上海设立粤、闽、浙、江四海关;1686年春,广东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牙行经纪人,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
西方商船到中国南岸通商,抵达的第一站是澳门。
在澳门引水后一路往上至宽阔的珠江入海口行驶到虎门。
虎门是广州城第一道抵御外敌的军事防线,海峡两边均筑有炮台等防御工事。
过虎门海峡后,洋商船只需在广州城下游约12英里处的黄埔下锚,卸货到更小的“官印船”运送至广州。
普通的洋商船员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黄埔锚地度过,偶尔有一两日可以去广州十三行游玩,洋商上岸的活动均受到监管。
纵然有诸多的限制,但西方市场对中国茶叶、瓷器、丝绸以及漆器等需求持续爆增,仍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

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作者:王询许晓冬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06期〔摘要〕自秦汉以来,广州作为东方门户便开启了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历史篇章。
在清政府规定“一口通商”后,广州作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对促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广州十三行制度是在清政府“闭关锁国”这一宏观经济政策及应对世界经济变化的条件下,在明代市舶司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官控商营的对外贸易制度。
因其制度本身的缺陷,广州十三行从兴起至衰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广州通商;十三行;行商制度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6000306一、广州十三行兴起的背景——广州通商广州十三行也称为公行,十三行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政府管理外商来华贸易的制度。
要追溯十三行的发展变迁,不得不从广州对外通商港埠说起。
(一)广州通商的历史渊源中国早期的对外贸易往来,特别是对西亚与东欧的贸易自汉代就开始了,但海上贸易的发展远不及西域丝绸之路。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经济往来和沿海港口商埠的发展,海上交通枢纽日渐强盛。
广州(古称番禺)为广东的省会,地处珠江三角洲要塞。
广州以下,以珠江直入南海,港口宽阔,河网密布,百川交汇。
从广州港出发入南海,西行到印度洋,可通往西亚、北非和南欧诸国;南行直达东南亚,经过太平洋与美洲各国交往。
因此,它也顺理成章成为中国通向海外贸易的南大门。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南海郡,此为广州建立之始。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粤处近海,多犀象、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
番禺其一都会也。
”即可知广州在秦汉时便展现出“番贾充斥”的繁荣景象。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南海县,县署设于广州。
唐朝时设广州都督府,仿隋代交市监,置市舶使于广州。
广州在北宋初已经成为重要的外贸重镇,宋代在唐代市舶使的基础上设立市舶司来管理对外贸易。
市舶司是集海关和贸易于一身的外贸管理机构,其经济职能包括阅货、抽解、禁榷、和(博)买、向中央纲运交纳钱物、治理港口和修筑城池;行政职能体现在监察和荐举地方官员,发放进出贸易的公据,执行国家的禁令、接待管理外商、参与组织祈风典礼、维护地方治安和剿灭盗贼等[1]。
从衰落到崛起——林则徐之五(十三行)

到1839年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一直到5月23日,被监视居住了两个多月后的英国毒枭颠地,终于在签了保证书后,离开了中国。5月24日,义律带着商管里所有的英国人狼狈地退出广州。
林则徐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鸦片
正是:鸦片走私甚猖狂,误国害民存危亡,蛮夷嚣张钦差灭,吐出恶气我威扬!
接着往下看:
3月19日林则徐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
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不缴鸦片,不准离开广州。
3月22日收缴1037箱鸦片,同时下令传讯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3月24日,在澳门的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来广州。同日林则徐下令撤出商馆里的中国买办和工人。
3月25日,义律威胁邓廷桢,要做出相应的反制行动,邓廷桢继续强硬回复:不缴鸦片,休想离开广州。
其中的伍秉鉴在西方商人的眼里享有不错的名声,众多关于伍秉鉴的趣闻逸事也在当时外商中流传甚广。其中一个故事,使他成了中国商人慷慨大方的象征。
据说当时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与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项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然而他又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故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知道此事后,并没有为难这个商人,而是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对波士顿商人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说完,他就把借据撕个粉碎,并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离开广州回国。
这一招有了效果伍邵荣害怕自己掉脑袋力劝外商交出鸦片外国人舍不得鸦片伍邵荣甚至表示愿意出一小部分烟钱以减少他们的损失说来伍家也挺窝囊清朝政府禁烟他们要出一部分烟钱赔外国人没想到后来打仗英国人胜了清政府输了要清朝赔钱他们家又要出钱
广州十三行的辉煌岁月

广州十三行的辉煌岁月近日,抽空去参观了仰慕已久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主要由一、二层组成。
一楼介绍十三行的缘起、辉煌、结束的过程,有许多中外展品,其中以中国展品居多,如广彩、广州刺绣、银器、茶叶等等。
二楼是广州著名文物鉴藏家、企业家王恒先生与夫人冯杰女士捐赠给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一共1566件(套)。
包括广彩649年、通草画502幅、广东五常家具99件,以及绣品、外销扇、银器、玻璃画、水彩画、油画、贝雕、漆器等,涵盖清代广州的主要外销工艺品。
其中广彩花卉人物纹冰壶是藏家追捧的外销瓷精品,通草线描风俗图册在国内外博物馆十分罕见,广绣花鸟纹屏风幅面巨大,工艺精湛,是清代广绣的代表作。
二楼众多的藏品,除了展现出王恒夫妇的鉴赏力外,还充分显示出王恒夫妇的巨大财力。
可能因工作日的原因,游客不多。
博物馆大厅显得幽静、神秘。
时值广州下雨前的桑拿天气,太阳毒,异常闷热,走进大厅,一股清凉的冷风扑面而来。
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秦汉时期从广州出发的商船就已抵达东南亚一带。
南北朝时期,释迦牟尼佛第28代衣钵传人达摩从古印度沿海上丝绸之路在绣衣坊码头登陆(今下九路西来初地)。
唐代,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众多外国商人聚居于“番坊”(今光塔路一带),朝廷设立市船使院,管理对外贸易。
明代,朝廷改海山楼为市船提举司署,在西关建怀远驿(今十八甫路),供前来朝贡的贡使和随从居住。
清顺治十三年(1656),朝廷颁布了禁海令,但广东海上贸易屡禁不止。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取消了海禁,设立了粤海关(今海珠广场西侧)。
由此,开始了广州十三行的辉煌岁月。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根据经营商业的项目,明清时期的广东商人可分为牙商、盐商、铁商、米商、糖商、丝绸商、陶瓷商、烟草商、典当商、布商、药商等,其中以牙商最为著名。
所谓牙商,本来是指在城市和乡村的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从中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亦称牙人。
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

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王 询1,许晓冬1,2(1.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摘 要〕自秦汉以来,广州作为东方门户便开启了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历史篇章。
在清政府规定“一口通商”后,广州作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对促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广州十三行制度是在清政府“闭关锁国”这一宏观经济政策及应对世界经济变化的条件下,在明代市舶司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官控商营的对外贸易制度。
因其制度本身的缺陷,广州十三行从兴起至衰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广州通商;十三行;行商制度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6⁃0003⁃06一、广州十三行兴起的背景———广州通商广州十三行也称为公行,十三行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政府管理外商来华贸易的制度。
要追溯十三行的发展变迁,不得不从广州对外通商港埠说起。
(一)广州通商的历史渊源中国早期的对外贸易往来,特别是对西亚与东欧的贸易自汉代就开始了,但海上贸易的发展远不及西域丝绸之路。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经济往来和沿海港口商埠的发展,海上交通枢纽日渐强盛。
广州(古称番禺)为广东的省会,地处珠江三角洲要塞。
广州以下,以珠江直入南海,港口宽阔,河网密布,百川交汇。
从广州港出发入南海,西行到印度洋,可通往西亚、北非和南欧诸国;南行直达东南亚,经过太平洋与美洲各国交往。
因此,它也顺理成章成为中国通向海外贸易的南大门。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南海郡,此为广州建立之始。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粤处近海,多犀象、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
番禺其一都会也。
”即可知广州在秦汉时便展现出“番贾充斥”的繁荣景象。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南海县,县署设于广州。
唐朝时设广州都督府,仿隋代交市监,置市舶使于广州。
广州在北宋初已经成为重要的外贸重镇,宋代在唐代市舶使的基础上设立市舶司来管理对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历史简介

广州十三行历史简介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广州十三行成立于1759年,结束于1842年。
广州十三行在“一口通商”时期发展到巅峰,成为“天子南库”,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
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
广州十三行商人是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之一,是继徽商和晋商之后中国有名的商人群体。
广州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经济实力显赫,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具有世界影响力并有悠久的历史。
然而,广州十三行在19世纪后半期经历了衰落。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广州十三行也因此结束其历史使命。
广州十三行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今,广州十三行文化旅游区已经开放,以恢复和展示广州十三行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成为广州市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1/ 1。
清代广州十三行在中西交流中的历史地位

历 史 商 贸 往 来 的过 程 , 往 也 是科 技 文 化 交 往 流 的过程 。十 三行行 商作 为清 政府 与两方 人联 系 的
纽带 , 长期 的涉 外活动 中 , 为 了认识 和吸 纳西 方 在 成 科技 文 化 的先行 者 。
、1. o 8 )5 1 .
hl . 2 06 g 0
清 代 广 州 十 三 行在 中 西交 流 中 的 历 史地 位
林 瀚
( 州 大学 旅 游 学院 ,广 东 广 州 500 ) 广 106
摘 要 : 清代 广 州十三行 是政 府特许 的 外 贸垄断组 织 :在 广 州一 口通 商时期 , 三行 成为 中国 十 走向世 界 的桥 梁 , 界 透视 中国的主要 窗 口, 中西 交流 中起 着 十分重要 的作用 世 在 关 键词 : 三行 ;中西 交流 ;历 史地位 十
州一 口通 商政 策 , 二 行成 为全 围唯一 合法 的外 贸 十 特 区 , 中西 交流 中 占据 着 f 在 ‘ 分重 要 的地 位 。
一
有一本名叫《 鬼话》 的广东英语小册子, 常见于 它“ 仆役 、 力和 店铺 主 的手 上 ” 美 国人 亨特 称 赞 著 作 苦 , 此 书 的中 国人 “ 独具 匠心 , 应该 使他 名垂千 古 ” _ :I
1 纪 的欧洲沉 醉 于古 老 的 东方 文 化 , 求 一 8世 追
种具有 鲜 明中 国风格 , 又不 失欧洲 品格 的装 饰艺 术 :
( ) 造“ 东英 语”, 就翻 译人 才 一 创 广 造 外国 商人来 到 中国 , 不通 中 国 的语 言 。 如何 谈
生意 、 做买 卖 , 为 十三行 首要解 决 的问题 。善 于 吸 成 纳外来 文 化 , 有 开 阔视 野 和 务 实精 神 的岭 南人 在 具 与两 方人 打 交 道 的 过 程 中 , 造 了 中 英 混 杂 的语 创
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对外贸易垄断组织。粤海关作为官府机构,不直接 与外商进行贸易,十三行便充当了二者沟通的媒介。
待续!!!
广东农信驿站
文仕文化
清代十三行街景
清代十三行街景
十三行不同时期街景照广州清源自十三行史料18-19世纪的广州有这样一群商人,他们被西方描述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几乎所有亚洲、欧 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之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在广州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 贸易航线,这就是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又称十三洋行、洋货行、洋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特区,后来 成为外贸商行的通称。
从官府的角度来看,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看,十三行是官府的代表。粤海关直接 领导十三行,十三行从属于粤海关,受粤海关监督管理,并为其服务。
清政府建立十三行的目的是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确保税收,因此十三行具有官商、私商、外交官、 税官的多重身份。
广州十三行存在的一百多年间,因为种种原因,使得曾经辉煌的行商们无可避免的一步步走向衰亡。
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1758年1月28日)
只许在广东收泊不得再赴浙省贸易的上谕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乾隆皇帝关于洋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不得再赴浙省贸 易的上谕。此上渝的颁布,标志着“一口通商”历史的开始。
17世纪广州珠江和十三行景色
清代十三行图
清代十三行图
广东农信驿站 文仕文化
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
十三行商馆区(18世纪套色石版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中外教授学者“闯进”十三行地界——“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先生撰写的《美国与中国》的历史著作中?用中间人的形态记录了在费正清广州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衰?实际上就是从十三行的历史变迁中?阐述了贸易从有到无的过程?“??广州贸易制度及其崩溃。
旧日的广州贸易?在其最兴旺时期;约1760-1840年~?是在中国朝贡贸易制一与欧洲重商主义之间一个暂行的折衷办法下进行的。
在拿破仑战争时期?重商主义时代留下来的最大组织之一?即以印度为根据地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击败了它在大陆上的竞争者?用广州日益扩大的茶叶出口?进行英、印、中之间有利可图的三角贸易。
每年有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队从伦敦开到广州?在那里?公司凭它的特许状垄断了英方的全部贸易?同中国方面一个类似的垄断机构——约有12 个商号或“行”组成的特许行为——打交道。
这些中国的商行代表朝廷官员负责办理外贸和接待外商。
外商方面则也须受各种规定的限制?例如限定他们大部分时间只许住在商馆?不许他们进广州城。
这样?在18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通过双方的协议?尽管仍不断发生争执?旧日广州贸易在中外双方所定贸易条款的限制下?却证明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坦率地说?费正清教授的词句还是“偏”向美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但证明了十三行在“帝国”的海外贸易交道中?始终是在“争执”的规定中进行。
在深谙的历史巡回中?除了和“红毛鬼”等国家的矛盾造成鸦片战争外?而帝国朝廷的腐败?也滋生出战争的导火索?甚至从泱泱大国成为金钱和殖民地的“守护神”?这些中西关系和朝廷无能的历史?也是值得现代人深重思考的。
2011年11月14日到1日?由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组织的“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简称十三行国际研讨会~?在主办单位广州大学、中外关系史学会、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区委宣传部的联合筹备和研讨中?再次把十三行的历史和清朝、鸦片战争提交到教授学者的论文中?同时了解到荔湾区再着手准备建筑“十三行历史博物馆”?这都是值得心里庆幸的?毕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区政府没有遗漏清朝腐败、压榨和孺弱无能的历史?这对于建设21世纪的中国区域来说?是值得敬重的。
而且?今天的广州?进出口贸易也是中央商务部在主导?从1957年到今天?贸易振作之后?将再现“百年辉煌”的史迹。
最让我感动的是冷东教授?他是广州大学人文院的副院长?也是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在几天的“十三行国际研讨会”中?不但要组织中外教授研讨、住宿、参观?而且他的妻子也在组委会中默默支持会议的进行?负责许多的幕后工作。
我想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拓展一个自由、严肃的空间?让所有的教授和学者能够阐述自己的清史认识和对十三行的辩证论点。
当然?冷东教授还是废寝忘食中为“十三行国际研讨会”撰写了关于鸦片战争前夕的论文?《十三行与影响世界的茶叶之路》?文中提到了“茶叶之路的枢纽——广州十三行”?再一次一语中的地说到“茶叶之路的影响”?直接引入“英国这个茶叶大国”?因为金融受阻?殖民地北美引起的“茶叶党”在波士顿倾倒茶叶?造成独立战争?引起英国“朝廷”的恐慌?于是极端恶劣地在1884年让英国东印度公司退下历史舞台?甚至要“踢开”广州的十三行?用鸦片倾销中国?目的就是为了“国库充足”?内容让我看到了纯粹的对“茶叶”看法?也是我以往忽略的论点?“茶叶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十三行作为清代中期茶叶的核心和枢纽?二者的命运有 1 1/6页惊人的相同?茶叶改变了世界?世界改变了中国”。
当我把目光放匀?看见许多的中外教授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典、德国和香港、澳门、台湾千里迢迢地赶来?包括澳门大学的范岱克教授、美国俄亥俄州莱特州立大学历史系的袁清教授、英国Martyn gregory的patrick conne教授、英国大英博物馆的史明理博士、法国的YU shuo研究员、加拿大的陈英英博士、德国弗莱堡大学的王硕博士、台湾清华大学的苏精教授、香港的潘汉光副教授、香港艺术馆的刘凤霞馆长、广州社科联主席顾涧清先生、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赵春晨教授、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冷东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的蔡鸿生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黄启臣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章文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的潘刚儿教授;潘家后裔~、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元亨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瑞林教授、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宏烈教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梁承邺;梁经国后裔~、广东省科学院的赵立人研究员、荔湾区委宣传部部长李黎、中山大学历史系江滢河教授、荔湾区文联副主席张静平博士、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蔡香玉博士、广州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的胡文中研究员、荔湾区十三行史料陈列馆骆文静馆长、深圳市致远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伍凌利工程师;伍家后裔~、海珠区文物博物馆管理中心的潘剑芬博士、;中国大陆的教授和学者下面有论文论述~等共聚讨论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在字词句论文中?用深刻、条理、有历史记录的语言阐述了“帝国”的历史和囊括十三的实际、周边历史?让我看到了《“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的学术和历史价值。
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晨教授?也在“十三行国际研讨会”中担任诙谐幽默的主持人?而他的论文?也有深度的思考?《行商与商馆区?清代广州“十三行”一名的双重含义及对今日研究之启示》?文中提到?“??弄清楚清代广州‘十三行’名称的双重含义?对于今天人们正确认识十三行的历史、开展对十三行的研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都是必要的??”赵教授谈到梁嘉彬先生初步的“牙行”观念?到嘉庆以后的“公行”历史?从商到官?也给历史贸易留下了许多的文化遗产?值得后人去保护和开发。
在领略了“十三行”的双重含义后?中山大学的教授黄启臣先生的论文《十三行商领潮接纳西方文化——广州十三行行商与广州城市文化研究》?也深刻地触及嘉庆、道光年间英国基督教马礼逊教士在澳门翻译教学?而另一位教士伯驾来到广州?用西医治病?把一种西方文化带进了这个封建帝国。
黄启臣教授也是我佩服的学者?当他送给我著作《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和《澳门是最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桥梁》?我很感动?在我通读十三行历史的时候?也感觉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澳门作为粤海关外港的真实历史记载?黄启臣教授还著有《澳门通史》?可惜的是?这本历史著作因为许多人喜欢观摩?已经全部“消化”了。
还有不少关于十三行的著作?也只能在遗憾中?可心灵“读诵”?而无书籍可以透彻历史了。
范岱克先生是美国人?在澳门大学当教授?也是汉学家?以前见到他的照片?是没有胡子的范岱克?而今却留起了白胡子?岁月不饶人啊:但是他确实潜心研究清朝十三行的历史?这次带来的论文名曰《广州商人陈安官1751-1790》?这篇论文是我没有想到的?他曾经研究过十三行4大家族的叶上林;叶廷勋~的历史?这次提前到十三行成立公行之前的行商陈安官?这位行商“没有在任何东印度公司的记录中出现?我发现的1761年至1764年间关于他的有限资料是在一些瑞典私商的记录中。
”陈安官的经商优势之一也是与高品质的产业有关系?他的 2 2/6页去世是在1790年1月5日?没有后继商行的人?再没有提到他的生意。
从范岱克提到的十三行前期历史中?可以看到前期的十三行行商?还没有破产的行商?而他之后的历史中?却有一些行商产业倒闭、发配、自杀等情形发生?这其中和朝廷成立公行和停止公行有关?但最重要的要算“保商”开始存在。
虽然范岱克先生没有继续叶上林的历史探讨了?但是4大家族中潘、伍家的历史开始慢慢明细以外?而卢冠恒和叶上林;叶廷勋~的家族历史始终还是空白?可喜的是?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李云教授撰写了论文《广州十三行洋商叶廷勋家族与伊秉绶》?谈到叶廷勋在1804年退出十三行的“义成行”后?和诸多文人切磋岭南文化的过程?而伊秉绶曾经做过扬州知府和惠州知府?他的祖籍也是福建人?和叶廷勋?以及叶梦龙;叶廷勋的儿子~有深厚的友谊?最关键现在留下的叶廷勋唯一证据就是叶廷勋在白云山墓的墓志铭?是所刊刻伊秉绶;见我介绍4大家族的文章中有墓志铭记录~。
有意思的是?关于叶廷勋墓志铭的历史?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闫晓青也曾经在白云山现场考证过?论文名是《叶廷勋的社会交往及其诗作考——叶氏墓表碑考证》?同时也以儒商说之?同样到了伊秉绶?还有翁方纲、吴荣光等岭南书法家?叶廷勋还有著作留存《梅花书屋近体诗》。
对于伍家的历史情结?广州大学的历史系教授王丽英撰文《浅论十三行行商的道教情怀——以伍氏家族为例》?在我的了解中?伍崇曜确实给现在离中山大学不远的纯阳观有过投资?但没有想到?伍家和道家文化还有渊源?同时写到“为表示对道教神灵的敬奉?伍崇曜还取字为’紫垣’,又叫‘紫微’?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是道教尊神‘四卸’之中的第二位神??”。
在传统和历史考证中?我们可以相信他们与中西文化的交流?但中国的道家文化也是一种‘修真’宗教文化?可以容纳传承?这对于我创作十三行的电视连续剧和长篇小说?都提供了一种素材资源。
4大家族中的潘家也有新奇的历史可以考究?甚至可以扫清十三行“叛国“的历史?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潘刚儿的《读潘世成撰写的“骂鬼”诗》?从一个侧面对于卢冠恒的家庭历史和儿子卢文举、卢文锦、卢文蔚;即鸦片战争之中和伍秉鉴儿子伍崇曜出现过的商总卢继光~?在研讨会上没有讨论?是一个遗憾?庆幸的是加利布中国文化遗产中心的陈英英博士给我带来一个信息?在美国曾经和卢冠恒的后裔联系过?而且他们的公司名仍然叫“卢广利公司”?这给我的心里点起了火花?我委托她能和卢家联系?看看卢冠恒后裔历史是如何发展的?有意思的是?她的说法?打破了考证中“十三行潘、卢、伍、叶”4个家族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可见4个家族在历史沿袭中?都选择了新的经商之路?就像潘家用过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伍家支援过美国铁路建设一样?成功地脱离了清王朝的统治?走了新路?据陈博士还说道?“伍家也有人在加拿大找过她?说是伍秉鉴的后人。
”在十三行发展的历史中?从澳门到鸦片战争之后的香港?再到上海外滩的海外贸易?都和葡萄牙、英国和上海诸国贸易泛滥有关?但命脉和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发展史也有密切的关系。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江滢河宣读的论文中?提出了《英国的全球战略与澳门——以1816年阿美士德访华为中心》的论点?文中还提到了斯当东这个人物?他是18、19世纪中英关系中的重要人物?曾经随父亲在17793年随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还跪见了乾隆皇帝?皇帝“好心”?奖励给他一个漂亮的手镯。
而此次来到中国?是作为阿美士德访华的一员?他曾经在澳门熟读中文?懂得朝廷的礼节?不愿意“三跪九拜”?导致京城冷遇?最后还是 3 3/6页载入中...4/6页载入中...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