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案例分析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doc

富士康案例分析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doc
富士康案例分析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doc

富士康案例分析(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

者)1

富士康案例分析报告提纲

1富士康案例背景

1.1辉煌的历史

1.2危机的到来

2理论依据

2.1管理者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分类

2.2何谓有效管理者

2.3何谓成功管理者

2.4管理者在企业中的活动分类

2.5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的差异

3富士康的案例分析

3.1富士康管理者的传统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3.2富士康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3.3富士康管理者的日常沟通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3.4富士康管理者的社交活动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4案例启示

5富士康管理问题的对策

5.1改变目前单纯的出口导向型代工制造模式

5.2借鉴佳能细胞式生产方式

5.3改革人力资源管理

——富士康案例分析报告

一、富士康案例背景简介:

1.辉煌的历史

叱咤风云的富士康科技集团自1988年在深圳投资建厂以来,在中国大陆的规模迅速扩大,曾经连续八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公司100大排行榜;在2001年起一直稳居台湾最大民营制造商;自2002年起,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大陆企业出口200强第一名;2003年度跻身为中国工业企业三强;2005年跻身全球500强;2008年其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内地出口总额的3.9%,并连续7年雄居内地出口200强榜首。目前富士康集团在全球拥有90万名员工,其中大陆雇员约82万人,在深圳有45万人。其产品几乎网罗了全部高科技电子消费制品,像苹果公司的iPod, iPhone, SONY公司的PS3, 英特尔公司的晶片等。其业务网络遍布全球各地的主流高科技产品市场,成为不可一世的代工业霸主。

2.危机的到来

然而,从2010年开始,富士康集团传来了一系列负面新闻。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这家号称“全球最大代工工厂”的企业连续发生了13起自杀事件,震惊全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同时也激发了全社会对富士康企业的广泛研究及其管理的深度剖析。

为什么这13个生命会选择自杀?

谁让富士康陷入了困境?

富士康的管理体制到底合不合理?

富士康的管理者出现了什么问题?

富士康该怎么办?

我们小组将从企业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和成功管理的角度,通过对富士康事件的分析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二、理论依据:

1.管理者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分类

企业是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企业由管理者管理运营,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效果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命运。弗雷德·鲁森斯在其随后出版的《组织行为学》中将管理者分为两大类: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

我们首先界定一下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的概念。

2.何谓有效管理者?

有效管理者是指拥有优秀和忠实的下属以及高绩效团队的管理者。这样的管理者满足两种标准:(1)使工作在量和质上都达到很高的绩效标准;(2)使其下属有满意感和奉献精神。

3.何谓成功管理者?

成功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相对快速地获得提升的管理者。对这类管理者的界定只有一个标准——晋升的速度。

4.管理者在企业中的活动

在企业中,管理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传统管理:也就是对组织活动的计划、决策和控制。比如,明确目标,分配任务和资源,安排工作计划,处理日常工作中的问题,监督和检查绩效数据等。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岗位设置和培训,绩效奖励与惩罚,处理冲突和矛盾。比如,制定工作职责描述,面试与招聘,对团队绩效给予反馈,倾听意见和建议,提供团队支持,安排培训和发展计划。

日常沟通:既交流和传递信息。比如,从上之下接受和传达重要信息,从下至上收集和汇总日常数据,起草报告,处理文件,负责与整个团队的信息共享。

社交活动:既社会活动与外界交往。比如,与工作无关的闲聊,参加工作以外的社团组织,应对外部部门,过大交友范围,

建立比工作关系更大的网络联系。

5.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的差异

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在活动上的显著差异。体现于三个方面:

第一,为改善组织建设提供依据。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所需要的是有效的管理者而不是以快速晋升为标准的成功管理者。并不优秀的人员成功地升到管理高层,就意味着优秀人员的作用受到压制,甚至优秀人员的流失,唯一的结果就是组织内外交困走向衰败。只有有效的管理者提升到高层,才能带领其成员应对各种挑战,使组织有序地发展。提升本身就是一种奖励的方式,这就要求组织要建立正确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绩效来进行评价和奖惩,将奖惩尤其是提升和表现联系在一起,并营造一种支持和鼓励有效的绩效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让有效的管理者得到成功。

第二,让领导正确用人受到启发。研究结果明确显示受领导者“青睐”的不是有效管理者,因此,组织兴盛除了以绩效为主的评价和奖惩系统以及组织文化之外,领导者在用人上必须克服人类自身的弱点——情面、关系,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理智客观地提拔人。毕竟人们十分看重个人的荣耀和位置的变动,由此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许多管理者渴望着成功而不是变得有效。如果不让有效者成功,那么就会迫使注重有效的管理者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交活动中,因为从管理者个人角度出发,这是一种有效的事业发展策略。

第三,使渴望有效的管理者明确管理活动重心。研究结果表

明,有效的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就是和身边的人打交道,广听八方来音、处理案头文件、传递处理信息、解决冲突、提供培训发展项目。可以看出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的是人本取向的沟通和人力资源管理。这就使管理者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管理有效就必须使管理活动以日常沟通和人力资源管理为重心,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沟通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三、富士康的案例分析

1.富士康管理者的传统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富士康集团自1988年在深圳投资建厂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以人海战术24小时轮班、大量生产,从接单到交货一气呵成,让客户抢得先机的实际战术,形成了富士康“速度、品质、技术、弹性、成本”的核心竞争力。正如富士康的领导者-郭台铭先生所说:消费性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短,能否攻

占市场并提供供货稳定的商品,取决于代工厂的交货速度。

富士康建立了有效的传统管理,成功实现了其“总成本领先战略”,依靠规模经济效应的低成本取得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首先,将工作分工发挥到了极致。在一般行业两三个环节上的工作,富士康会细分到七个。其次,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由于富士康的生产模式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要依靠规模经济效应才能有所盈余,并以低成本取得行业的领先优势。因此,企业必需稳定和保持大量的需求订单,产品的设计要便于生产和制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标准化。因而,富士康的管理者确定了非常有效的操作

规范和动作规范,使机器、设备、工艺、工具、材料等都尽量标准化。

另外,富士康的传统管理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这不仅是由于其总裁郭台铭先生的从军经历,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富士康在代工业的地位和规模所致。正如案例中“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的研究员张沈伟先生所认为的“对于一个像富士康这么大的企业来说,管理几十万人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事。采取层级制的、军事化的制度可能是必须的”。富士康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在公司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贯彻了“独裁为公,长官第一”的思想,做到了决策果断,计划合理,执行有效,控制严格。

富士康的管理者在传统管理范畴毫无疑问是“有效的管理者”甚至是优秀的“有效管理者”。然而,正应验了“福兮祸所依”这句话,由于卓越的富士康的有效管理者们一味的强调传统管理的有效性,打造出以“快速反应”著称的富士康生产线,让全体员工进行按部就班、乐此不疲、机械重复的劳作。却忽视了确保企业管理良性运作中的其他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企业内部的沟通协调;企业和员工的正常社交活动等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成为了富士康跳楼事件的诱因,在下文中我们将继续作详细的分析。

2.富士康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

如案例中所指,富士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金字塔状,高管层管理者主要参与公司整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协调各个职能部门,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同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