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课后题答案)分解

合集下载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中央电大财经部刘臣2007年04月20日一、名词解释题1.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2.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4.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5.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指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模型。

二、单项选择题1.A 2.D 3.B 4.D 5.A 6.B 7.D 8.B 9.D 10.B11.C 12.A 13.C 14.A 15.B三、多项选择题1.BCD 2.ABCD 3.ABCD 4.ABCDE 5.AC6.CE 7.BCDE 8.BD 9.ACE 10.A C四、判断分析题1.×2.√3.√4.√5.×6.×7.√8.√9.√10.√五、计算题1.假定总供给曲线为AS=700,总需求曲线为AD=800-40P。

试求: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

解:已知:AS=700 AD=800-40P求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的公式为:AD=AS700=800-40PP=2.5Y=800-40×2.5=700答:略2.总供给函数为AS=2 300+400P,总需求函数为AD=2 000+4 500/P。

试求:(1)均衡收入与均衡价格;(2)总需求上升10%的均衡收入与均衡价格。

解:已知:AS=2 300+400P,AD=2 000+4 500/P求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的公式为:AD=AS2 300+400P=2 000+4 500/P4P+3P-45=0根据:一元二次方程计算公式P=3Y=2300+400×3=3500Y=2000+4500/3=3500又已知:总需求上升10%则:AD=2200+4950/P2300+400P=2200+4950/P2300P+400P2=2200P+4950400P2+100P–4950=08P2+2P–99=0Y=2300+400×3.4=3660Y=2000+4500/3.4=3324(由于不能被整数除,所以结果有误差)六、问答题1.AD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什么?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随着价格总水平上升而减少。

第六章++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

第六章++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

第六章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二、内容结构三、重点和难点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总需求曲线。

由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等因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可以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2.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人(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

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

总供给曲线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以及货币工资曲线推导而得到。

由于总供给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量,而产出量是由生产函数决定的,因此,在短期,当资本存量既定时,总产出量就取决于劳动者的总就业量。

总就业量决定于劳动市场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均衡。

把劳动力需求函数和劳动力供给函数结合起来就可以确定均衡的实际工资率水平和劳动力就业水平。

但是,由于西方学者各自依据的假设条件不同,因而对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存在不同看法。

按照古典理论,货币工资和物价有完全灵活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供求量会始终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国民收入不会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提高,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这条垂直线被称为古典的或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与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同,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向下刚性,但具有完全的向上伸缩性,从而提出了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这条曲线在达到充分就业产量时则成为一条垂线。

在得到向上倾斜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之后,西方学者将该曲线进一步简化,即把向上倾斜的曲线部分当作一条水平线,称为反L形的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答案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答案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答案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答案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解释经济体系中的总体经济活动。

它是一个分析经济增长和通胀的有力工具。

本文将通过几个习题来解释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应用。

习题一:假设一个国家的总需求曲线为Y = C + I + G + NX,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支出,NX表示净出口。

总供给曲线为Y = Yn,其中Yn表示自然产出水平。

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以下问题:1.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将出现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需求超过了供给,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2. 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经济将出现通货紧缩。

这是因为供给超过了需求,价格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3.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经济将处于稳定状态。

这是因为需求和供给达到了平衡,价格保持稳定,经济没有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压力。

习题二:假设一个国家的总需求曲线为Y = 2000 + 0.8(Y - T),总供给曲线为Y = 3000。

其中,T表示税收。

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以下问题:1. 当税收增加时,总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化?当税收增加时,总需求会减少。

这是因为税收的增加会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消费支出,导致总需求下降。

2. 当总需求减少时,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当总需求减少时,经济将出现衰退。

这是因为需求下降导致产出减少,企业利润下降,就业机会减少,经济活动放缓。

3. 当总供给增加时,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当总供给增加时,经济将出现增长。

这是因为供给增加会促进产出的增加,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活动加速。

习题三:假设一个国家的总需求曲线为Y = 3000 - 1000P,总供给曲线为Y = 2000 + 2000P。

其中,P表示物价水平。

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以下问题:1. 当物价水平上涨时,总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化?当物价水平上涨时,总需求会下降。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习题答案

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2、总需求曲线:描述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4、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5、粘性工资模型:即阐述粘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

6、利率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

7、税收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税收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DCAAB DCCBD D1.D.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主要有:实际余额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以及税收效应。

2.C.价格的变化不影响IS曲线的位置,而价格下降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从而收入增加,所以LM曲线向右移。

3.A.在凯恩斯条件下,由于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价格不变但国民收入y将增加。

y增加,则对货币的需求将增加,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提高;当处于古典区域时,由于产量已达到了充分就业时的最大产出,所以y不会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会使得价格上涨,从而实际货币余额将减少,利率提高。

4.A.劳动需求函数为Nd=Nd(WP),WP指实际工资,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成反向关系,因此价格水平越低,名义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上升,因而劳动需求下降。

5.B.劳动的供给函数为Ns=Ns(WP),W指名义工资,P为价格水平。

在短期内,实际工资率越高,劳动的供给越多,因此呈现正斜率。

6.D.古典学派假设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自行调节,从而使得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而此时古典供给曲线存在。

7.C.8.C.A、B、D三选项均属于潜在产出的短期决定因素,技术是长期决定因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答案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答案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

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

上图为IS—LM图。

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

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1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

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

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

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

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第六章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讲解材料

第六章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讲解材料

r
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 策,都使AD曲线右移。
r2 r1
如扩张财政: 增加政府支出,IS右移。 在原价格水平下,形成 P 新均衡,利率升高,收 P1 入增加。
E2 E1
LM(P1)
IS2 IS1
y1
y2
y
D2 D1
相同价格下,收入增加 后AD曲线右移。
y1 y2
y
12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
13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 在劳动市场上,劳动需求量取决于实际工资。 ❖ 劳动供给量取决于工人的预期实际工资,这是因为工人所获得
9
❖四、需求曲线移动 ❖微观经济学已经对需求移动与需求量移动作了定义。需求移动 是指物价水平之外的其他因素变化对需求总量的影响。 ❖ 1、AD曲线水平移动。价格水平不变,其他原因导致总产出变 化,可看作AD曲线的水平移动。举例说明: ❖技术进步因素——科技进步引发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 力进一步提升,引起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生产方法的问 世,引起新的消费需求,引起企业在为迎合新产品生产而组织的 设备更新改造,引发给定总物价水平下投资需求上升,导致曲线 右移; ❖收入分配因素——以实现公平为主要目标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 的力度如进一步加大,则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将进一步提高,导 致总需求曲线加快右移;反之则左移;
1
❖由1、2、3可求得IS曲线,为:
rad e1 dy,或 :ya 1 e dr
❖由4、5、6可求得LM曲线,为:
rk ym,亦即 rk y1 M
h h
h h P
或:yhrm,亦即 y1 Mhr
k k
k P k
❖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即可得两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 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模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  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模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第14章 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模型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泰勒规则(Taylor rule )答:泰勒规则是常用的简单货币政策规则之一,由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

泰勒认为,保持实际短期利率稳定和中性政策立场,当产出缺口为正(负)和通胀缺口超过(低于)目标值时,应提高(降低)实际利率。

泰勒规则的表达式如下:名义联邦基金利率=通货膨胀率+2.0+0.5×(通货膨胀率-2.0)+0.5×GDP 缺口 方程中第一个常数2%可以被解释为自然利率的估计值,第二个常数(通货膨胀率-2%)可以被解释为通货膨胀目标。

2.泰勒原理(Taylor principle ) 答:泰勒原理是以经济学家约翰·泰勒的名字命名的关于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一项准则,其主要结论是:为了稳定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须通过上升名义利率来应对通货膨胀的上升。

也就是说,方程()()t t t t Y t t i Y Y ππρθππθ*=++-+-,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规则方程中的参数πθ必须大于零。

如果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不遵循这条准则,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失控和无休止的增长。

二、复习题1.在一个仔细标记横轴和纵轴的图上作出动态总供给曲线。

解释为什么它的斜率是那样的。

答:动态总供给曲线如图14-9所示。

写出DAS 曲线的方程表达式:()1t t t t t Y Y v ππφ-=+-+从中可知DAS 曲线的斜率由φ决定。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解(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解(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一、概念题1.衰退(recession)答:衰退指收入减少与失业增加较为缓和的经济时期。

一般的衡量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

在衰退阶段,经济在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

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2.萧条(depression)答:萧条是真实GDP严重减少的时期,指商业周期的紧缩阶段。

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经济活动远低于正常水平,企业和消费者的严重悲观情绪持续很长的一个时期,它紧接着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以周期的低谷而告终。

其特点是:生产急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用规模收缩,价格持续下滑,失业增多,就业水平降低,企业家与消费者的情绪悲观。

在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萧条,一次发生在1873~1879年,一次发生在1929~1933年。

政府采取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缩短或消除这种经济萧条。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答: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指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图33-1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 ),纵轴代表价格水平(P ),1AD 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1AS 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2AS 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

最初,经济在1E 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1Y ,均衡的价格水平为1P 。

这时1E 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2AS 上,所以,1Y 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1AD 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2AD 。

2AD 与短期总供给曲线1AS 相交于2E ,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从1Y 增加到2Y ,并使价格水平从1P 上升到2P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解答:
导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1)家庭消费需求的变化;(2)企业投资需求 的变化; (3)政府购买和税收的变化;(4)净出口的变 化; (5)货币供给的变化。
导致总供给变动的因素有:
(1)自然灾害和战争;(2)技术变化;(3)进 口商品价格的变化;(4)工资水平的变化;(5) 对价格水平的预期。
The End
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 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 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总供给曲线的理 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 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 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价格和数量决 定的同时,还可用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 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 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宏观经济学中的AD— AS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可以用来解 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 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
第六讲 AD—AS模型(课后题答案)
2、解答: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 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 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 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 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 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第六讲 AD—AS模型(课后题答案)
1、解答:
(1)总需求曲线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 求总量,这一需求总理通常以产出水平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 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受到多种因 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 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 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 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 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 论来反映。
E‘
ASS‘ ASS
y’
在右图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 线,两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 为P。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 移动到AS‘S,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 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 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 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 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第六讲 AD—AS模型(课后题答案)
3、解答:
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 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 的均衡推导而得到。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 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 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 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 论。
第六讲 AD—AS模型(课后题答案)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 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 右移动到AD‘时,短期总供 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 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 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 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 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 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 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 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 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 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 决定可以用右图表示:
6、解答:
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微观经济学 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 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 条曲线来表,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产出或收入 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 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一,两模型涉及 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是微观领域的 事物,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是宏观经济领 域的事物。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 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 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
9、解答:
由收入恒等式Y=C+I+G,将消费函数和政府购买代入上 式,得:Y=200+0.75y+200-25r+50,化简后,得: Y=1800-100r① ①式即为该经济的IS曲线方程。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P=L,将货币需求关系式和货 币供给数量代入,有: 1000/P=Y-100r,其中P为经济中的价格水平。 上式化简为:Y=100r+1000/P② ②式即为该经济的LM曲线方程。 为求该经济的总需求曲线方程,将①和②联立,并消去 变量r,得到:Y=900+500/P。
4、解答:
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 场理论来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对工 资和价格变化和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阻力, 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 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 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 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 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 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 直线。
第六讲 AD—AS模型(课后题答案)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 是粘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 由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 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以价格为纵坐标,收 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 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 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 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粘性的结果,劳 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 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的劳 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 出水平变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 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 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 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 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于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 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对应于上图中 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 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很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 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就有许多P和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 图中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 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 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 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 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7、解答: (1)由ys=yD得:2000+P=2400-P
于是,P=200,yD=ys=2200,即得供求均衡点。
(2)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yD=2160-P
于是,由yS=yD有:2000+P=2160-P
P=80, yS=yD=208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5、解答:
宏观经济学在用总需求—— 总供给模型说明经济中的萧 条、高涨和滞胀状态时,主 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 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
从右图可以看出,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的决定 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 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 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 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 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六讲 AD—AS模型(课后题答案)
(2)在IS-LM模型中, 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 一个常数(参数)。在 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 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 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 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 出)水平。现用下图说 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 推导总需求曲线。
第六讲 AD—AS模型(课后题答案)
第六讲 AD—AS模型(课后题答案)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 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 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 常地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在以价 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 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 总供给曲线。 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 不同假定,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 总供给曲线。
(3)向右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yD=2640-P 于是,由yS=yD有:2000+P=2640-P P=320, yS=yD=232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4)向左平移10%的总供给方程为: ys=1800+P 于是,由ys=yD有:1800+P=2400-P P=300, yS=yD=210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 (5)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常规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