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账单》原文

《妈妈的账单》原文
《妈妈的账单》原文

妈妈的账单

小彼得是一个商人的儿子。有时他得到他爸爸做生意的商店里去瞧瞧。商店里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账单要经办,彼得经常被派去把这些账单送往邮局寄走。他渐渐觉得自己似乎也成了一个小商人。

有一次,他忽然想出一个主意:也开一张收款账单寄给他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

一天,妈妈发现她的餐盘旁边放着一份账单,上面写着: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计:60 芬尼。

彼得的母亲仔细地读了一遍,然后收下了这份账单,什么话也没有说。

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边找到了他想要的报酬。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把这笔钱收进自己的口袋里时,突然发现在餐盘旁边还放着一份给他的账单。

他把账单展开读了起来:

彼得欠她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

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

《妈妈的账单》说课稿

《妈妈的账单》说课稿 孟州市南庄镇杜村小学石春燕 一、教材分析 《妈妈的账单》是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可贵的亲情和友情”。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得到他想要的报酬时,他也收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羞愧万分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回了妈妈的口袋。 二、设计理念: 教案的设计首先要遵循人的一般认知规律,通过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努力倡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懂文本,通过品读、评说等方式,感悟出故事包含着的深刻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得到语言的训练、情感的熏染。通过学文,激活生活的记忆,唤醒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⑴在正确、流利地读准词语的基础上,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⑵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具体的行为动作来展现,同时人物的行为动作的背后也隐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为切入点,体会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文章中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和深切的爱。 ⑶通过两份账单的比较,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补充妈妈的账单,及对小彼得心理活动的融情想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能以实际行动报答母亲。 教学重难点: 把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母亲的账单读后感

母亲的账单读后感 母亲的账单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名叫《妈妈的账单》。讲的是一个商人的儿子,经常被父亲派到邮局寄寄单,一天他给妈妈开了一分收款单,索取每天给妈妈做事的报酬。最后,妈妈也给他开了一份账单,上面写着的全都是0芬尼,小彼得感到羞愧放分,蹑手蹑脚的扑向母亲的怀里,把那些钱还给母亲。 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不要问母亲要钱,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因为,父母抚养了我们,是很辛苦的,长大了,应该去报答父母。母亲的举动让我看到了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圣洁的爱,不沾污一点铜臭味,不掺杂一点世俗气,永远值得我们珍惜。 母亲为了子女,当牛作马,吃尽千般苦,受尽万般罪,没有一句怨言。我们做儿女的,理应孝敬父母,“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是人间真情。 母亲的账单读后感(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文中讲了小彼得是个商人的儿子,每天帮妈妈干活,向妈妈索要60芬尼的报酬,而妈妈却用0芬尼的账单教育了小彼得的故事。彼得妈妈用独特的方法教育了小彼得,也教育了我,使我感到十分惭愧。 上学期刚开学时妈妈为了鼓励我的学习,就说:“你期末取得好

成绩妈妈就奖励你。”我把妈妈的话记在了心里。期末我果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和妈妈要了一千元的奖励,又打电话跟爸爸要了一千元,好像是给他们学得一样。现在想想我和小彼得有什么区别呢?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现在我感到羞愧万分。我再也不和爸爸妈妈要这样的奖励了。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很多心血,而他们并不是要从我这得到什么。如果让我给妈妈列一份账单,那就是;;母爱无价。 母亲的账单读后感(三) 很久很久以前,我就已经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这个星期天我又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女的爱是不计报酬的。 《妈妈的帐单》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彼得的小男孩,他有一天向妈妈开了一张帐单,向他妈妈索取了60芬尼,而他的母亲又给他开了一张帐单,上面全部是他妈妈对他的“爱”可并没有向他要任何报酬,最后他感动了,悄悄地把60芬尼还给了他母亲。读到这里我深深地感到内疚,平时我为母亲打扫房屋,抹抹桌,洗洗碗,母亲很高兴,可我却向母亲索取报酬,而母亲脸上还是挂着甜甜的笑容,心甘情愿地把报酬给了我。可妈妈给我买了牛奶、好吃的零食时,并未向我要任何报酬,我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十一年,她却没向我要一分钱。想到这里,读到这里,我的泪水在眼眶之中打着转儿,晶莹的泪水缓缓地滑落下来,在我的生活中、不是还有这一类事吗? 有一天,妈妈叫我去买一包盐,叫我帮她跑跑腿,我买了盐给了妈妈,居然向妈妈要了报酬,妈妈还是老样,以甜甜的笑容对待了,给了我5角钱,我拿了钱高兴地一蹦三尺高。现在想起来我还是感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 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榭:高台上的建筑物。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 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封:古代在山上筑坛 祭天的仪式。这里指“封山”。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赢得:剩得,落得。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扬州路:指 今江苏扬州一带。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⑧可堪: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王玄谟,驻军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白佛狸即拓跋焘的小名。神鸦:飞来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神的鼓乐声,旧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这三句是说,人们忘记了过去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一片太平景象,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木将,善用兵,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秦攻赵,赵王想再

《妈妈的账单》优秀教案设计

《妈妈的账单》优秀教案设计《妈妈的账单》优秀教案设计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 这篇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声、无私和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看到儿子开出的账单,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而是按照儿子的要求,把儿子索要的报酬如数放在他的餐盘旁,同时给儿子留了一份总额为零却满载着母爱的账单。母亲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帮妈妈做事需要得到报酬,妈妈会满足你;同时,妈妈提醒你,妈妈一直全心爱着你,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向你索取报酬。 学习目标 ⒈学习默读课文。 ⒉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⒊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习这篇略读课文,教师

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文中的两份账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⒈引导学生回顾《可贵的沉默》的主要内容,相机提问激趣。 《可贵的沉默》中孩子门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这篇课文中的小彼得又懂得了什么呢? 2.结合连结语的提示,边听边想: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明确阅读要求 a.读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b.想想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 c.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是怎么想的?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导入(3分钟)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6分钟)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4、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三)、找典故。(8分钟)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板书: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四)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18分钟)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妈妈的账单(教案)

20.妈妈的账单(人教版三下) 一、写账单——牵动学生情 1.板书课题:板书“账”,认识这个字吗?读什么?看这个字的偏旁,想想,这个字与什么有关?板书“单”,这个词读什么? 2.见过账单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一个小朋友不仅见过账单,还写过账单呢! (点课件) 出示: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计:60芬尼 3. 默读账单 (1)这是一个叫彼得的小朋友亲手写的。用心的孩子,静静地读这份账单,你会发现彼得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你帮助家长做过哪些事? (3)小结:大家为家长做过许多事,都该值得奖励。老师奖励每人一张小纸片(事先发给学生的),把你为家长做过的事写出两三条来,也标上价钱。注意用上我国的钱币单位。 4.写账单 在写之前要先写上“账单”,然后按小彼得的格式来写。写好后,还要算一下总数。写好了,请大家把这份账单叠起来,不要让别人看见,轻轻地放在课本下面。 5.揭示课题:彼得为什么要写这份账单?结果怎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妈妈的账单》。(补充课题) 二、品账单——体味作者情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点课件) 2.检查词语的读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彼得为什么要写这份账单?结果又怎么样呢? 4.交流: 1)齐读第一、二两节 2)小彼得的心愿是什么呢?母亲给他也写了一张账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出示彼得母亲的账单,学生齐读 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6.大家读的字音清楚,声音洪亮,但我觉得不但要用眼读,还要用心读。用心读的孩子会在不经意间为一个词、一个情景让自己的心灵为之一动的。请再用心读一读,看妈妈的账单中哪点最打动你?有心、用心的孩子最先发现。 (数字、十年幸福生活) 7.想象幸福生活: 这“十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想想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时,彼得的妈妈会带他去郊外干什么? ●夏天来临,彼得踢球一身臭汗,回到家,把脏衣服往地板上一扔,妈妈看到大汗淋淋的儿子,会怎么做? ●深夜,当凉爽的秋风吹进窗子时,妈妈会坐在灯下干什么? ●冬天,雪花纷飞,妈妈会带他干什么? ●感情读:再读这十年幸福生活,你会怎样读?看到孩子的幸福生活,你仿佛看到了妈妈脸上露出了什么样的表情?(高兴)那就再带着微笑读一读这句话吧! 8.十年中的吃喝: ●想想,早晨,彼得的餐盘里会有什么? 中午,餐桌上会有什么? 傍晚,还会有妈妈的关爱等着他。就这样,一年,两年,……十年,●再读这句话。

三年级语文下册《妈妈的账单》教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妈妈的账单》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联系实际、评价交流等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课文内容。 3、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无价与无私,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力求体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理念,理解感悟课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组织引导时,根据学生在课堂现场生成的实际反应、实际问题、实际需要进行,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服务。阅读时学生个性化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进行自读、自疑、自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账单”。 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账单:这是什么?请你介绍一下。(板书:账单)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有关于“账单”的故事。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同学们完全可以自己读,有信心试一试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想一想围绕账单你有什么问题?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词语检查读准、读通的情况。 3、学生反馈课文内容。 4、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把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教科版三年级(上)《第2课 母亲的账单》同步练习卷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母亲的账单》同步练习卷二、标题 1.根据拼音填汉字。 zhàng单 报chóu 款xiàng sāi进 suǒ取。 2.多音字组词。 似sì塞sāi单dān 似shì塞sè单shàn 3.把加线的词语换成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2)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 (3)他渐渐觉得自己似乎成了一个小商人。。 4.按照原文填空,把句子补充完整。 (1)他觉得自己似乎成了一个。 (2)小彼得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的上衣口袋。 5.把“把”字句变换成“被”字句。 玛莎把地扫得那么干净。 。 6.辨一辨,再组词。 账项怀塞 帐顶怦赛。 7.选择正确的读音。 (1)有时得.(děi dé)到他爸爸做生意的商店里去瞧瞧。 (2)小彼得得.(děi dé)到了他想要的报酬了吗?。 8.照样子改写句子,不要改变句子的意思。 例:我们怎么能忘记妈妈的爱呢?

我们不能忘记妈妈的爱。 我们怎么能向困难低头呢? 。 9.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陆续继续连续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走进教室。 (2)这张图画没上色,改天画。 (3)他病得很重,发了两天高烧。10.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索取﹣﹣ 出色﹣﹣ 慈爱﹣﹣ 挖苦﹣﹣ 熟悉﹣﹣ 仔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母亲的账单》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 二、标题 1.帐;酬;项;塞;索;2.似乎;塞进;单一;似的;阻塞;姓单;3.慈祥;愧疚;好像;4.渐渐;小商人;小心翼翼;妈妈;5.地被玛莎扫得那么干净;6.记账;一项;怀念;塞外;蚊帐;头顶;怦怦;比赛;7.děi;dé;8.我们不能向困难低头.;9.陆续;继续;连续;10.奉献;一般;严厉;赞扬;陌生;马虎;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教学重点:用典和借古讽今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结合注释朗读,弄清大意 四、具体分析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 明确:孙仲谋(孙权) 上阙< 寄奴(刘裕) 元嘉草草(刘义隆) 下阙<佛狸祠(拓跋焘) 廉颇 2、分析上阙 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分析下阙 a、“元嘉草草” ①口述宋文帝北伐的经过,明确北伐失败的原因。 ②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委婉劝阻韩侂胄: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b、“佛狸祠” 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今昔对比: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此情此景让人不堪回首。 c、“廉颇”

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适合高一学生学习。高一学生阅读、思考和赏析诗词的能力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可以较少地进行字词疏通,更多地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可适当进行课外延伸,提高学生比较阅读能力。当然,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高一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而且个体差异明显,有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达到同龄人相当水平,但部分学生的能力却还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水平,这一差异性也存在于古诗词赏析方面。所以在授课时我们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分析词作。 二、文本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名篇。词作意象丰富,用典较多,需要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分析,同时要分析词作借古讽今,劝谏当政者勿重蹈前人覆辙的含义。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感情是比较丰富而复杂的,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在授课时,可以把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赏析,分析异同点。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感受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课时:两课时 四、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登高望远,缅怀古人,追慕先贤,感慨个人身世和遭遇,是古诗词常用手法。大家分析以下几位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学生回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鹤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陈子

妈妈的账单阅读题

2、妈妈的账单 1. 看拼音写词语。 xiū kuì nia nia tǎn ta yuàn cháng ()万分()手()脚()不安()以() 2. 回答问题。 (1)小彼得写账单为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份账单? ⑵妈妈拿到账单后,做了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3.彼得给妈妈的账单和妈妈给彼得的账单不一样,你认为这两份账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4.如果你是彼得,此时此刻,面对妈妈的账单,你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5.如果你是妈妈,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6. 选择正确的答案。妈妈给小彼得开账单是因为:() ⑴跟小彼得开个玩笑。 ⑵想跟小彼得要报酬。 ⑶只是想要小彼得明白:他做的都是应尽的职责,不应该索取报酬。 7. 文中哪些词写出了小彼得的羞愧、后悔?小彼得为何感到羞愧? 。 8. 为什么小彼得看完母亲的账单之后,会“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在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围裙口袋里”呢? 9、小彼得把钱还给了母亲,这说明了什么? 10、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些什么? 1.羞愧万分蹑手蹑脚怦怦直跳如愿以偿 2.小彼得帮妈妈做了些生活中的小事,如取生活用品、送信件到邮局等小彼得写账单只是为了炫耀他自己在父亲的影响下似乎成了一个小商人3、对比两份账单,可以看出妈妈为小彼得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儿子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妈妈把自己十年中的辛苦付出都写上0芬尼,表明了母爱的无私与崇高,同时也告诉小彼得:亲情是无价的。

4、如果我是彼得,面对妈妈的账单,我会感到羞愧,会主动不求回报的帮妈妈做事。 5、如果我是妈妈,我会告诉彼得,因为你是妈妈的孩子,你的生命是妈妈给予的,我们是一家人,所以妈妈对你的爱不需要任何回报,你觉得呢? 6.选(3) 7.羞愧万分怦怦直跳蹑手蹑脚;因为小彼得看完母亲的账单之后,意识到自己错了。母亲辛辛苦苦的将它养大,他却向母亲索要这些钱。他感到自责,后悔.... 8.因为小彼得从妈妈写给自己的账单里明白了母亲的对自己无私的爱与奉献以及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惭愧与自责。9、小彼得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孩子~亲~~~~希望采纳~~~~~~ 10.读完这篇短文,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母亲对子女的奉献都是无私的。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学会很懂事的去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妈妈的账单郑双映

妈妈的账单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2、理解妈妈的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价和无私。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从中受教育。 2、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帐单的含义。 教学准备: 回忆妈妈平时关心照顾自己的感人事例。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题。 二、板书”妈妈”,看到这词,你就想到了哪首诗? 游子吟 只要听到、看到妈妈这词,我们就会自然地想起游子吟,想起母亲对子女的牵挂,母亲对子女的关爱都融进了那密密的针线之中。 2、板书”账单”: 谁知道账单用来干什么?(出示) 3、读课题:看着这由两个词组成的课题,你的脑海里会涌出哪些想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对呀,这是一份怎样的账单呢?妈妈的账单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故事呢? 现在,同学们打开课文,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刚 才的问题。 2、读了一遍,你就有哪些收获? 妈妈的账单满载爱意 还有一份彼得的账单 妈妈写账单的理由是 四、读第一份账单,走近彼得。 1、做一回账房先生,指名读,要求口齿清楚、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这份账单能提供我们哪些信息? 写款人,收款人,付款人,要付款的款项、款数 释”芬尼”: 德国的货币单位,10芬尼相当于0.38元人民币 3、对呀,不仅这份账单能告诉我们付款人,收款人,要付款的款项、款数, 其实还在隐隐约约地告诉我们写账单人{彼得}的为人,你能从这份简单 的账单里读出来吗? 交流:能干: 这么小,就能做 聪明联系第一、二小节 勤快懂事听话,不惹父母生气 精明像个商人,不同的事能折算出不同的价钱 4、现在你能以彼得的口吻来读一读这份账单呢?什么口气?自豪光荣满还 希望。 五、读第二份账单,走近妈妈。 1、自由读,这份账单又向我们提供哪些信息?你能以妈妈的口吻准确地读好 它吗? 2、指读,评价,为什么? A温柔a满载爱意为了十年一直0芬尼

《妈妈的账单》

20﹡《妈妈的账单》教学设计 九资河镇中心小学王娟秀 一、设计理念: 母爱是个永久的话题。今天的孩子,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太多的爱,因为“易得”,所以“易忘”、“易忽略”,引导孩子通过解读妈妈这份特殊的账单,解读母爱的无私与无价。针对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把重点引向两份账单的比较研读,及深入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后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激发情感。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自主学懂文本,通过说话、朗读等方式,感悟出故事包含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使学生于无声中受到语言训练、情感升华。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中受教育。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借助拼音读通顺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认识到母爱的无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的事例中受到人文教育,引导孩子做一个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的好孩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问题导入:是谁给予了我们生命,是谁养育了我们? 2、播放一段献给5.12汶川地震中的妈妈的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播放视频)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3、是的,老师也从中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作为子女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母爱。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位名叫彼得的小男孩,去看看他的和她的妈妈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4、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0﹡《妈妈的账单》 二、找出学习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师:同学们,看这个课题上的小星号,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话,我们把它叫做学习提示。请同学们赶快找到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示,找到了吗? 2、指名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3、提示中有个词叫“芬尼”,什么叫“芬尼”?(德国以前使用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高一语文组刘永荣 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三维目标: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2、把握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梳理探究法、诵读法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诗词、紧扣高考要求、讲练结合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古诗鉴赏方法导入: 1、从题目入手 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 4、分析表现手法 二、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首先我们从题目入手: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2、第二步了解作者与背景: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

三年级《妈妈的账单》教学设计

三年级《妈妈的账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中受教育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借助拼音读通顺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认识到母爱的无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的事例中受到人文教育,引导孩子做一个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的好孩子。 重点与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文中的两份账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说一说你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事,或准备做什么事。 二、明确阅读要求

1、指名读课文前面的导语,边听边想: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2、要求为: (1)读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 (3)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是怎么想的。 三、自读课文,同桌交流 认真读课文,把两份账单多读几遍,对比着思考三个阅读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四、全班交流 1、齐读课文,正音。 2、提出你在读书中发现的问题。(如,词句方面:“报酬”“款项”“如愿以偿”“蹑手蹑脚”“芬尼”“小心翼翼”各是什么意思?妈妈在看到小彼得的账单时为什么什么话也没说?内容方面:课文为什么用《妈妈的账单》做题目,而不用《账单》或《儿子的账单》?妈妈的账单算账单吗) 3、出示两份账单。 儿子的账单 妈妈的账单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计:60芬尼 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份账单,看你能否解决自己的疑问或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报酬”就是付出劳动后得到的酬劳,比如小彼得帮妈妈取回生活用品要20芬尼;“款项”就是每一个项目多少钱;“如愿以偿”就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芬尼”是德国货币单位1马克=100芬尼;“蹑手蹑脚”就是轻手轻脚,不弄出一点儿声音;“小心翼翼”是特别小心、认真) (2)根据两份账单来汇报你读懂的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小彼得开出账单向妈妈索要报酬。妈妈让他如愿以偿并开列一份特殊的账单,使小彼得将钱还回的事情。 对比两份账单,可以看出妈妈为小彼得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儿子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妈妈把自己十年中的辛苦付出都写上0芬尼,表明了母爱的无私与崇高,同时也告诉小彼得:亲情是无价的。 4、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母亲的账单》阅读答案

《母亲的账单》阅读答案 小彼得是一个商人的儿子。有时他得到他爸爸做生意的商店里去瞧瞧。店里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账单要经办。彼得往往受遣把这些账单送往邮局寄走。他渐渐觉得自己似乎也已成了一个小商人。 有一次,他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也开一张收款账单寄给他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 某天,妈妈发现在她的餐盘旁边放着一份账单,上面写着: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为取回生活用品 20芬尼 为把信件送往邮局 10芬尼 为在花园里帮助大人干活 20芬尼 为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10芬尼共计:60芬尼 彼得的母亲收下了这份账单并仔细地看了一遍,她什么话也没有说。 晚上,彼得在他的餐桌旁边找到了他索取的报酬60芬尼。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把这笔钱放进自己口袋时,突然发现在餐盘旁边还放着一份给他的账单。 他把账单展开读了起来: 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 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 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 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 0芬尼共计:0芬尼 1.看拼音,写汉字。 yuàn cháng niè niè 如( )以( ) ( )手( )脚 2.回答问题。

(1)小彼得帮妈妈做了哪些事?他写账单为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妈妈为小彼得做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妈妈给小彼得开账单的原因是( ) A.跟小彼得开个玩笑。 B.想跟小彼得要报酬。 C.只是想要小彼得明白:他做的都是应尽的职责,不该索取报酬。 4.哪些词写出了小彼得的羞愧、后悔?请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小彼得为什么在看完母亲的账单之后,会“niè手niè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围裙口袋”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愿偿蹑蹑 2.(1)取回生活用品,送信件到邮局,在花园帮大人干活,听家人的话。目的:向妈妈索取报酬。(2)不要任何报酬地为他提供幸福生活,照顾他的吃喝,在他生病时护理他,一直爱着他。(意思对即可) 3.C 4.怦怦直跳蹑手蹑脚藏进小心翼翼

京口北固亭怀古知识清单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文言基础知识清单一、给加点字注音。 舞榭.()巷.()陌可堪.()回首 佛狸祠 ...()()()狼居胥.()元嘉.() 二、通假字 1、(廉颇)被.甲上马: 2、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赢得仓皇北顾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 五、一词多义 顾: 1、赢得仓皇北顾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顾野有麦场 4、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望: 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3、在丙寅三月之望 堪: 1、可堪回首 2、可那堪,冷落清秋节 五、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 ..人物 六、实词 1、舞榭.歌台 2、寻常巷陌 ....

3、一片神鸦社鼓 ....: 4、英雄无觅.: 5、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6、金戈铁马 ....: 7、元嘉草草 ..: 8、赢得 ..仓皇北顾: 9、可堪.回首: 七、文学常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政治家、军事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八、典故 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九、词人及作品赏析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母亲的账单教学反思 (2)

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母亲的账单》教学反思 《母亲的账单》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彼得的小男孩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想要得到他平时劳动时的报酬,当小彼得在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开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情深,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 课文以独特的角度切入,把母爱的无私、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文章。看到儿子开出的账单,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而是按照儿子的要求,把儿子索要的报酬如数放在餐盘旁,同时给儿子留了一份总额为零,却满载着母爱的帐单。母亲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帮妈妈做事需要报酬,妈妈会满足你;同时,妈妈提醒你,妈妈一直全心爱着你,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向你索取报酬。因此,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解读妈妈的帐单和小彼得的帐单这一重点内容上,引导学生通过解读两份帐单,层层深入,真切地去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感受文中小彼得的情感变化。在导入新课时,我以账单来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学生对账单的认识为话题,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哪些账单。接着以一个小朋友即小彼得的账单展开对本文的学习,同时让学生初步根据账单来猜测小彼得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这样就很快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这样的开头是非常自然和贴切的。

本课堂,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上。我把教学难点放在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上。引导学生重点解读妈妈给彼得的帐单,层层深入,真切地去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感受文中小彼得的情感变化。我第一次让孩子们读小彼得给妈妈的帐单,通过如愿以偿和羞愧万分来感受小彼得感情的变化。第二次读妈妈给小彼得的帐单,理解0芬尼的意义,感受到妈妈的爱。第三次,通过再读妈妈这份充满着浓浓母爱的帐单,并联系生活的实际,体会到妈妈只有付出,却不求回报的爱。然后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补充完整小彼得十年的幸福生活,十年中的吃喝,十年中生病时的护理可能发生的事的句子。去感受妈妈的爱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妈妈曾为小彼得做过些什么,入情入境,加上适时点拨,真正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然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谈一谈,在享受妈妈的爱的同时你应该怎么做?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孩子们真切地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深深地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并真正地懂得了该如何去表达爱,回报爱!因为同学们都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平时所做的一切,所以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如数家珍。在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氛围下,课堂唤起了孩子对妈妈那份久违的感激之情。因此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简单而有意义,效果很好。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相关主题阅读——《妈妈的礼物》。学生的反馈效果较好,深入理解母爱,更深化了本课主题。 本次课程安排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

单课练习 《妈妈的账单》

单课练习《妈妈的账单》 一、自学提示:同学们,妈妈的“账单”与彼得的“账单”有哪些异同?两张账单背后包含着什么样的意图?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前后又有哪些心理变化?联系上下文,对比学习,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二、课前预习: 1、字词自助 (1)查字典,给加点的字注音。 受遣.()怦怦 ..直跳()蹑.手蹑.脚() (2)上述三个词语中,“受遣”中“遣”的意思应该选() A.遣送 B.派出去 C.排除 2、初读感知 (1)彼得认为自己可以开账单的原因是,他给妈妈开账单的目的是,妈妈给彼得开账单的目的是。(2)请摘抄体现小彼得心理变化的一段话。 三、自主练习: 1、品悟语言 “彼得往往受遣把这些账单送往邮局寄走。他渐渐觉着自己似乎也成了小商人。”这句话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因为,所以。其中“渐渐”一词表明,“似乎”一词可以看出 。 2、感受真情 (1).“彼得的母亲收下了这份账单并仔细地看了一遍,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她知道彼得的错误,却什么话也没有说,可以看出母亲 。 (2).“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围裙口袋。”这段话中 等词体现了彼得的心理变化,这些词语好像代替着彼得对妈妈说。

3、评点人物 请用一两个四字词语,评点一下文章中的两个人物。 彼得: 妈妈: 4、领会写法 文章写了相似的两份账单,“妈妈的账单”和“彼得的帐单”,不同是最后数值,这种写法叫做 ,从妈妈的“0芬尼”中我们感受到了。 四、拓展延伸:(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便当里的头发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很多同学往往连带个像样的便当到学校上课的能力都没有,我邻座的同学就是如此。他的饭菜永远是黑黑的豆豉,我的便当却经常装着火腿和荷包蛋,两者有着天壤之别。而且这个同学,每次都会先从便当里捡出头发之后,再若无其事地吃他的便当。这个令人浑身不舒服的发现一直持续着。 “可见他妈妈有多邋遢,竟然每天饭里都有头发。”同学们私底下议论着。为了顾及同学的自尊,不能表现出来,但总觉得好肮脏,因此对这同学的印象也开始大打折扣。 有一天放学之后,邻座同学叫住了我:“如果没什么事就去我家玩吧。” 虽然心中不太愿意,不过自从同班以来,他第一次开口邀请我到他家里玩,所以不好意思拒绝他。 于是随同学来到了位于首尔(原名汉城)地形最陡峭的某个贫民村。 “妈,我带朋友来了。”听到同学兴奋的声音之后,房门打开了。他年迈的母亲出现在门口。 “我儿子的朋友来啦,让我看看。”但是走出房门的同学母亲,只是用摸着房门外的梁柱。 原来她是盲人。我感觉到一阵鼻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同学的便当菜每天如常都是豆豉,是眼睛看不到的母亲小心翼翼帮他装的便当,那不只是一顿午餐,更是母亲满满的爱心,甚至连掺杂在里面的头发,也一样是母亲的爱。 1.文中的“天壤之别”“天”指的是,“壤” 指的是;这样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