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湖北大学

合集下载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作者: ————————————————————————————————日期: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此到建国的那段时期,大致可以作为近代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期。

张荫麟、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人是宋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到1979年,宋史研究在中国古代史各断代史的研究中,总体上而言是较为落后的。

从1980年开始,宋史研究快速发展,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是至今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严耕望先生在其名著《治史三书》里谈到,宋史是青年史学研究者可大展拳脚的园地。

《治史三书》作于七十年代,三四十年过去了,虽然宋史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是严耕望先生的话在今天大致是不差的。

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学术机构,最大的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研究会秘书处现在挂靠河北大学;另有2010年刚成立的岭南宋史研究会,其秘书处挂靠暨南大学。

本文主要介绍现在招收宋史研究生的院校及导师的情况,稍带介绍该校宋史研究早前的发展状况。

需要说明的是,所介绍的导师,大部分是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导师,但也有部分导师主攻宋史,不在古代史专业招生,而在别的专业招生,如在历史文献学或专门史等招生。

某学者若是硕导,都会加以说明,若没有说明则默认是博导。

下面介绍宋史院校的分布。

1.北京大学北大的宋史研究由邓广铭先生开创,他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的创会会长。

今天北大历史系治宋史的学者有邓小南(邓广铭先生的女儿,宋史研究会现任会长)、张希清(近几年已没招硕士)、赵冬梅(硕导)、刘浦江(专攻辽金史兼及宋史)。

北大的宋史研究主要做政治文化史、政治制度史。

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宋史的学者有包伟民、李全德、皮庆生。

包伟民,现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曾在浙大历史系任教多年,2009年秋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旋即任人大2010年成立的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

湖北最好的十所大学

湖北最好的十所大学

湖北最好的十所大学湖北省位于中部的湖北省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其中经过比较评估,湖北最好的十所大学如下:武汉大学,简称“WHU”,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根据著名的《2020年中国大学排名》,武汉大学位列第五名,是全国最有名的高校之一。

学校拥有独特的文化,有许多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在科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商务学等领域享有盛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称湖北财经学院,位于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是一所以社会管理、金融学、经济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在求实创新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全国性、国际化的高素质高水平学府,以在政法、管理、金融等社会发展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

湖北工业大学,简称“HIT”,坐落于美丽的楚天之都武汉,是一所具有传统、历史及现代特色的综合性工科大学,学校下设18个学院,占地面积180余亩,拥有可比世界一流大学的优秀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科研机构,开设有理、工、文、医博士、硕士及本科课程。

湖北医药学院,简称“HUMC”,位于湖北省中部,是一所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院校。

该校致力于打造中西医结合的高等医学院,发展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中医传统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致力于为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简称“HUST”,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全国著名的工大,也是国家重点大学,2014年被确立为国家首批新工科示范高校。

学校始终将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理念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前提,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综合实力和学科实力上名列前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简称“CUG”,地处武汉,是国家重点大学,下设17个学院,建有深入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全国多地的研究机构,是全国重点规划学校,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千人计划和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成员单位,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湖北大学,简称“HBU”,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以自然科学和艺术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拥有完备的管理体系,建立了多个学术机构,秉承“质量是根本,创新是动力”的理念,在教学管理、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清代宫史“书籍”类看清帝文治

从清代宫史“书籍”类看清帝文治

TUSHUGUANXUEKAN N O.2,2022图书馆学刊 2022年第2期•文献考略•从清代宫史“书籍,,鐘清帝文治董依文(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国朝宫史》及《国朝宫史续编》是记录清代宫廷史料的书籍。

编修过程中额外增设 “书籍”类,显示着编修文献已经成为清代内廷和国家治理的重要部分。

“书籍”类作为专收御制文 献的特种书目,折射着清帝紧握编修主导权、把握文献批评权,从政治领袖走向文治领袖的轨迹,也反映了清前中期的治理重点和民族政权特色。

[关键词]国朝宫史御制文献特种目录[分类号]K249清代《国朝宫史》是乾隆七年(1742年)上谕大 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主持编修的一部宫廷史,记 录了清代内廷相关的敕谕诰诫、宫规制度、宫殿布 局、经费管理、文献书目,现有研究多注意到《国朝 宫史》与《国朝宫史续编》的史料价值。

针对《宫 史》及续编的文献研究重在分析编纂目的、介绍整 体内容,对“书籍”类的设立、特殊体例等内容着力 不深。

“书籍”类收录种类广博,涉及经、史、子、集 各部图书,实际上是清前五代帝王的御制文献。

在前人研究上进一步探讨清宫史中的特种目录,有助于了解清代君主专制对目录发展的深刻影 响。

1《国朝宫史》增设“书籍”类特种目 录的必要性明末太监刘若愚辑著的《酌中志》记录了明代 腐败混乱的内廷,吕毖在此基础上选编成《明宫 史》。

乾隆阅览后即谕旨编辑本朝宫史,并指明内 容:首载敕谕诰诫,诸如宫殿、舆服、典礼、爵秩、经 费,凡有关掌故者备识兼该|21。

成书后设有训谕、典礼、宫廷、经费、官制、书 籍六类,唯“书籍”类是额外增设。

这类御制书籍清代文治目录体量占全书1/4,最为宏富。

续编延续这一门 类并进行扩充,展现了御制文献对于清代内廷的 重要意义。

清前期禁毁图书、敕修文献,以官修经史推行 官方意识。

康熙年间撤明代旧制经厂,于内廷设 武英殿修书处,清代共编修多达七百多种御制文 献 '编修书籍成为重要文治策略。

湖北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湖北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湖北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1、B.天宝危机C.黄巢起义(正确答案)D.五代十国的建立五代十国开始于[单选题] *A.755年2、5.16世纪至19世纪,传教士向西方广泛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肯定地认为,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曾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

”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度[单选题] *A.引发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B.直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C.对西方文明进程产生一定影响(正确答案)D.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由3、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单选题]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正确答案)C.巨鹿之战D.淝水之战4、7.在美国作家迈克尔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

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单选题] *A.完成国家统一(正确答案)B.加强中央集权C.开通大运河D.完善科举制度。

5、59.油条是我国的传统食物,其中油条俗称“油炸桧”,意思是油炸秦桧。

这样的名称,表达了后人对哪位历史人物的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单选题] *A.寇准B.岳飞(正确答案)C.文天祥D.杨业6、32.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

这反映了当时()[单选题]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正确答案)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7、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建立唐朝,定都( ) [单选题] * A.长安(正确答案)B.洛阳C.余杭D.江都8、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单选题] *A.春秋战国B.三国鼎立C.魏晋南北朝D.五代十国(正确答案)9、谁的字被赞美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单选题] *A. 王羲之(正确答案)B. 王献之C. 顾恺之D. 谢灵运10、55.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共同点是()[单选题] * A.都是神话小说B.都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没落C.都是明朝章回体小说(正确答案)D.都反映了明朝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11、42.有学者认为:“两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一座顶峰”。

宋史院校分布——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选择建议

宋史院校分布——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选择建议

宋史院校分布——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选择建议康默发表于 2012-5-11 21:21:59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此到建国的那段时期,大致可以作为近代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期。

张荫麟、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人是宋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到1979年,宋史研究在中国古代史各断代史的研究中,总体上而言是较为落后的。

从1980年开始,宋史研究快速发展,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是至今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严耕望先生在其名著《治史三书》里谈到,宋史是青年史学研究者可大展拳脚的园地。

《治史三书》作于七十年代,三四十年过去了,虽然宋史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是严耕望先生的话在今天大致是不差的。

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学术机构,最大的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研究会秘书处现在挂靠河北大学;另有2010年刚成立的岭南宋史研究会,其秘书处挂靠暨南大学。

本文主要介绍现在招收宋史研究生的院校及导师的情况,稍带介绍该校宋史研究早前的发展状况。

需要说明的是,所介绍的导师,大部分是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导师,但也有部分导师主攻宋史,不在古代史专业招生,而在别的专业招生,如在历史文献学或专门史等招生。

某学者若是硕导,都会加以说明,若没有说明则默认是博导。

下面介绍宋史院校的分布。

1.北京大学北大的宋史研究由邓广铭先生开创,他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的创会会长。

今天北大历史系治宋史的学者有邓小南(邓广铭先生的女儿,宋史研究会现任会长)、张希清(近几年已没招硕士)、赵冬梅(硕导)、刘浦江(专攻辽金史兼及宋史)。

北大的宋史研究主要做政治文化史、政治制度史。

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宋史的学者有包伟民、李全德、皮庆生。

包伟民,现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曾在浙大历史系任教多年,2009年秋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旋即任人大2010年成立的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

包伟民学术专长在于宋代社会经济史。

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硕士期间师从徐规先生,后北上北京大学,投入邓广铭先生门下攻读宋史获博士学位。

品牌理论发展史

品牌理论发展史

品牌理论发展史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品牌理论发展史侯芳(湖北大学,湖北武汉)【摘要】品牌理论研究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企业追求的调整,品牌理论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求证和实践的过程。

如今,由于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品牌理论又将演变出一些新趋势。

【关键词】品牌;西方品牌理论;发展进程;中国品牌理论研究成果;新趋势。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 TheoryHou Fang(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Province)【 Abstract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brand theory have gone a relatively long-term proc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hanges of market environment, the changing needs of the consumers and the adjustment of enterprises` pursuits, brand theory has experienced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exploration, confirmation and practice from the very first moment of its birth to the present. Today, brand theory will evolve into some new trends because th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considerably destroyed.【 Key words 】Brand; Brand Theory of Westerners;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f Brand Theory of China; New Trends.一、前言1.1 概述品牌理论是企业对其品牌管理及营销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或者一种企业思维方式。

论汉绣戏服的历史沿革

论汉绣戏服的历史沿革

论汉绣戏服的历史沿革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上》2024年第05期摘要:汉绣是湖北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众多,而戏剧品类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本文以汉绣戏服为研究对象,对汉绣戏服的概况、历史发展进行分析,并总结其传承现状,便于今后汉绣戏服的推广,更好地进行保护与传承工作。

关键词:汉绣;汉剧戏服;历史沿革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划专项课题“中国红色书籍艺术解读中的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路径与模式研究”(2023ZX015);湖北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研究课题“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视域下武汉红色文化资源的视觉设计与革命精神传承研究”(2023YGSZ011)研究成果。

一、汉绣戏服概况汉绣作为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传统绣种,于2008年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绣是一种以武汉及周围城市为核心的湖北民间绣种,展现出了独特的荆楚韵味,具有极强的湖北特色。

汉绣这一艺术形式自诞生以来,历经不同时代的守正创新,兼收并蓄了多家绣种的不同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汉绣以其鲜艳的色彩、强烈的装饰性、夸张的技法和精致的绣工,在众多绣种中展现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美感。

汉剧是湖北古老地方剧种之一。

汉剧,原名“楚调”,又称“汉调”,也有湖广腔、二黄、皮黄之称。

经文献考察,“楚调”一词首次出现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1]。

袁小修在《游居柿录》中曾这样记载沙市看剧的场面:“时优伶二部间作:一为吴觎,一为楚调。

吴演‘幽闺’,楚演‘金钗’。

予笑日:‘此天所以限吴楚也’”。

该文献中记载的“楚调”一词很有可能是湖北地方戏曲声腔。

由此可见,汉剧距今已有大约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当时就已经能够和“昆腔”分庭抗礼[2]。

汉绣戏服是汉绣品类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其生产到穿戴等一系列体制已有300余年,这种体制在汉剧、京剧、楚剧和黄梅戏等剧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汉绣戏服起源于明朝中后期,与汉剧的起源与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

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

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一.先秦史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梁思永,夏鼐(考古,北大),吕振羽(吉林大学),吕思勉,许倬云(台湾中央研究院),费孝通(考古,社科院),张光直(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尹达(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苏秉琦(北大),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徐中舒(史前和三王,四川大学),翦伯赞(先秦和秦汉,北大),齐思和(先秦史、世界中古史和中国近代史,北大),马非百(中国历史博物馆),赵光贤(西周史和孔子研究,北师大),束世徵(华东师范大学),王玉哲(南开大学),唐兰(北大),李亚农(上海历史研究所),杨宽(复旦大学),童书业(山东大学),黄子通(北大)金景芳(吉林大学),田昌五(山东大学),吴荣曾(北大),徐修鸿(复旦大学),赵锡元(吉林大学),杜水生(北师大),张广智(青海师范大学),李学勤(清华),詹子庆(东北师范大学),晁福林(北师大),刘泽华(南开大学),王震中(社科院),江林昌(烟台大学),朱凤瀚(南开大学),罗新慧(北师大),韩巍(北大),陈伟(先秦及秦汉考古,武汉大学)二.秦汉史钱穆(秦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北大),林剑鸣(西北大学),顾颉刚田余庆(秦汉及魏晋史,北大),邢义田(台湾中央研究院),余英时(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林甘泉(人大),田人隆(社科院),李祖德(社科院),安作璋(山东大学),朱绍侯(秦汉和魏晋史,河南大学),陈苏镇(秦汉和魏晋史,北大),王子今(秦汉和魏晋史,北师大),李开元(北大),刘庆柱(秦汉考古,社科院)三.魏晋南北朝史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北大),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武汉大学),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厦门大学),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山东大学),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北大),贺昌群(魏晋南北朝和汉唐史,社科院),尚钺(魏晋史、先秦史、中国古代通史,人大)何兹全(北师大),齐涛(山东大学),朱大渭(社科院),陈爽(社科院),阎步克(北大),罗新(魏晋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北大),赵克尧(魏晋史和汉唐史)四.隋唐五代史(不计前面重复的)胡如雷(河北大学),陶懋炳(五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吴宗国(北大),荣新江(北大),薄小莹(北大),王小甫(唐宋史,北大),郑学檬(唐史、古代经济史等,厦门大学),陈明光(汉唐史,厦门大学)五.宋辽夏金元史邓广铭(宋史,北大),漆侠(宋辽夏金史,河北大学),黄现蟠(宋元史及民族史,广西大学),韩儒林(西夏史和元史,北师大),吴天墀(西夏史,四川大学),陈述(辽史,社科院),张博泉(辽金史,吉林大学)舒焚(辽史,湖北大学),陈振(宋史,南京师范大学),周宝珠(宋史,华中师范大学),杨树森(辽宋金史,吉林大学),汝企和(宋史,北师大),邓小南(宋史、唐宋妇女史,北大),张希清(辽宋夏金史,北大),张帆(宋史,北大),刘浦江(辽金史,北大),李锡厚(辽金史,社科院)六.明清史吴晗(明史,清华),郑天挺(南开大学),谢国桢(南开大学),韦庆远(人大),邓之诚(北大),戴裔煊(明史、民族史、澳门史,中山大学),王毓铨(明史,社科院),梁方仲(明代社会经济史,中山大学),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厦门大学),赵俪生(明清思想史,兰州大学)南炳文(南开大学),王思治(清史,人大),戴逸(清史,人大),夏明方(清史,人大),张研(清史,人大),杨念群(清史,人大),赵世瑜(明清以来的民俗史,北师大),王天有(北大),杨国桢(明清史和社会史,厦门大学)七.其他1通史大家:白寿彝(北师大)2.宗教、哲学、思想史:任继愈,侯外庐(北师大),杨向奎(山东大学),汤用彤(北大),陈垣(北师大)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何兆武(清华),姜守诚(社科院),夏甄陶(社科院),祝瑞开(上海大学)3.经济史:吴大琨(人大),傅筑夫,曹大为(北师大),李伯重(清华),李文治(社科院)世界上古史研究国内当代部分知名学者:1. 史前史学:宋兆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毛昭晰(浙江大学)、吴新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已故)、杨堃(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詹天祥(浙江大学)、孔陈焱(浙江大学)2.古埃及学:刘文鹏(东北师范大学,已故)、令狐若明(吉林大学)、颜海英(北京大学)、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金寿福(复旦大学)3. 古西亚学(含两河、亚述、波斯、赫悌、犹太、伊斯兰等文明):吴宇虹(东北师范大学)、李铁匠(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拱玉书(北京大学东语系)、李政(北京大学东语系)、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系)、黄民兴(西北大学)、哈全安(南开大学)4. 古印度学:季羡林(北京大学,已故)、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林承节(北京大学)崔连仲(辽宁大学)、李隆国(北京大学)、刘欣如(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郭良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葛维钧(中国社科院亚太所)、5古希腊罗马学:王敦书(南开大学)、李雅书(北京师范大学,已故)、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彭小瑜(北京大学)、朱龙华(北京大学)、朱孝远(北京大学,文艺复兴和古希腊)、王大庆(中国人民大学)、廖学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胡庆钧(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郝际陶(东北师范大学)、张强(东北师范大学)、宫秀华(东北师范大学)、晏邵祥(首都师范大学)、黄洋(复旦大学)、周巩固(东北师范大学)、陈恒(上海师范大学)、黄春高(北京大学)、裔昭印(上海师范大学,古希腊史和世界文化史),周怡天(北京大学,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1. 西欧基督教文明:马克垚(北京大学,中西封建社会),戚国淦(首都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尤其是都铎史),陈曦文(首都师范大学, 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夏继果(首都师范大学, 西欧中世纪史、近代早期国际关系史、英国史和欧洲教育史的研究),王乃耀(首都师范大学,英国都铎史),王勤榕(首都师范大学,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与经济),刘明翰(湖南师范大学,欧洲中世纪史),赵文洪(社科院,欧洲中世纪史、西欧中古晚期及近代早期财产权利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研究),顾銮斋(山东大学, 英国史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西方文化史),杨昌栋(已故,中世纪基督教),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中西封建社会和史学理论),侯建新(天津师范大学, 英国及西欧经济社会史、中西经济社会史比较、史学理论),郭守田(已故,东北师范大学,欧洲中古史),朱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和西欧封建社会),陈仲丹(南京大学,欧洲古典文明和西方文化史),朱孝远(北京大学,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和古希腊史),彭小瑜(北京大学,基督教会史), 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英国中世纪教会史),蒋孟引(南京大学,已故,英国史),赵立行(复旦大学,世界文明史和欧洲中世纪史),郭方(社科院),黄春高(北京大学, 西欧封建社会),孟广林(人民大学, 西方封建政治史、文化史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 王素色(中央民族大学,中外古代民族文化交流),王挺之(四川大学,西方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刘景华(武汉大学,西欧中世纪史和英国史),徐松岩(西南师范大学,西欧中世纪史),2. 拜占庭文明:张绪山(清华大学),陈志强(南开大学),徐家玲(东北师范大学)3. 俄罗斯文明:孙成木(社科院,俄国史、苏联史研究),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曹维安(陕西师范大学) ,于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俄国史)4. 伊斯兰—阿拉伯文明:哈全安(南开大学),郭应德(北京大学),纳忠(已故,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明良(西北民族大学)5. 中古日本、朝鲜、印度:王金林(复旦大学,日本史)、刘琳琳(北京大学,日本史)、徐建新(社科院,日本古代史),沈仁安(北京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和日本史),吴廷謬(南开大学,日本史)、禹硕基(辽宁大学,日本史),张玉样(辽宁大学),赵德宇(南开大学)、叶渭渠(社科院,日本史)、王家骅(已故,南开大学,日本史)、刘子敏(延边大学,朝鲜史)、姜龙范(延边大学,朝鲜史),林承节(北京大学,印度史)、刘欣如(社科院,印度史)6. 古代非洲、美洲文明:郑家馨(北京大学,非洲史,南非史,殖民主义史),林被甸(北京大学,拉丁美洲史)7. 其他:钱乘旦(北京大学,英国近代史) 高毅(北京大学,欧美近现代史,法国史),何顺果(北京大学,美国史),李道揆(社科院,美国史),阎照祥(南开大学,英国近代史),陈乐民(社科院,欧洲近现代史), 沈坚(浙江大学,世界近现代史,法国史),陆庭恩(北京大学,非洲近现代史),艾周昌(华东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史、亚非史),彭坤元(社科院,非洲近现代史),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徐蓝(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彭树智(西北大学,中东史)、刘北成(清华大学,世界近代史),何芳川(北京大学,亚非拉近代史)、胡德坤(武汉大学,世界近现代史)雷海宗、林志纯、周谷城、周一良、吴于廑、齐世荣、齐思和等等老一辈史学大家,往往是中外历史各个领域皆有所成,而当代许多学者也是多领域贯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大学时期
(1958.10-1970.11)
1958年湖北省接收了教育部和司法部移交的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并将两校与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组建为省属湖北大学,同时扩充了文史和数理化专业,拟将湖北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成为当时湖北省两所以“大学”命名的高校之一(另一所是武汉大学)。

校长由湖北省副省长孟夫唐兼任,党委书记朱劭天,主持工作的副校长李光斗。

马克思主义学院源自1948年中原大学的政治教研室,主要承担南下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的培训。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原大学更名为湖北大学,在政治教研室基础上成立政治系,招收本科生,主要任务是为新中国建设培养党政干部。

湖北大学前身是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第二书记陈毅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中原大学。

1953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中,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础,荟萃中南地区六省多所高等学校的财经、政法系科,分别成立了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

1958年,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及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为湖北大学。

我校历史上的原湖北大学阶段的后期遭到“四清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

传说当时有领导人认为我校的主体学科财经政法没有办大学的必要,于是撤消了原湖北大学的建制。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中原大学创办于河南,孟夫唐南下,任中原大学教务长。

翌年,武汉解放,中原大学南迁湖北武昌,孟夫唐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1951年1月,遵照政务院颁布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中南军政委员会确定由中南教育部领导,委托中原大学筹办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作为中原大学副校长的孟夫唐兼任院长,直至1953年11月。

1953年,高等院校院务调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大学合并,建立华中师范学院,中原大学
文艺学院改为中南文艺学院;政法学院、财经学院改为中南
财经学院,中原大学建制撤销。

1958年,湖北大学成立,孟
夫唐兼任校长。

林山同志历任原中原大学政治学院副院长、原中南政法
学院副院长、原湖北大学副校长。

孟夫唐(18*6-1980),原名孟宪?,字福堂,河北邯
郸永年刘固村人。

中南民族学院第一任院长(1951.1-1953.11)。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中原大学创办于河南,孟夫唐南下,任中原大学教务长。

翌年,武汉解放,中原大学南迁湖北武昌,孟夫唐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1951年1月,遵照政务院颁布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中南军政委员会确定由中南教育部领导,委托中原大学筹办中*民族学院中南分院,作为中原大学副校长的孟夫唐兼任院长,直至1953年11月。

1953年,高等院校院务调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大学合并,建立华中师范学院,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改为中南文艺学院;政法学院、财经学院改为中南财经学院,中原大学建制撤销。

孟夫唐调中南文委任副主任兼中南教育局局长。

l954年行政大区撤销,孟夫唐调武汉市任副市长兼市委文教部长。

1956-1964年任湖北省副省长兼省委教育部长。

1958年,湖北大学成立,孟夫唐兼任校长。

在极左错误路线的严重干扰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下,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在当时,北京被撤销停办的学校14所,中国人民大学首当其冲,而湖北大学的性质与其极为相似,所以,湖北大学在1969年冬天也面临被撤销的局面。

1971年12月,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顶住压力,将湖北大学撤销政法专业,保留财经专业,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成为全国原有18所财经院校仅存的“两所”(辽宁财院、湖北财专)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