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对颅神经的解剖
十二对颅神经

滑车神经 展神经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背侧面:
滑车神经
嗅束
视交叉
嗅球
乳头体 灰结节
(一)起止、走行:一 嗅神经
嗅神经
轴突
嗅细胞
嗅丝(嗅神经) 筛孔 嗅球
(第一级N元)
嗅束
(二)损伤:
胼胝体下回及前 穿质(第三级N元)
双侧颞叶钩回及海马 回(嗅觉皮质中枢)
筛板损伤可出现脑脊液鼻漏
嗅球
僧帽细胞
(第二级N元)
嗅丝
嗅细胞
嗅球
底面
嗅束 嗅三角 钩 海马沟 海马旁回
福斯特-肯尼迪氏综合征 (Foster-Kennedy)
• 1、嗅沟脑膜瘤
• 2、同侧原发性视萎缩及嗅觉障碍
• 3、对侧视神经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
损伤表现
• 1、破坏性病变:嗅觉减退,多为单侧传导 径路病变
外侧膝状体
视神经
• 1、视神经有三层膜,分别与三层脑膜相连 续
• 2、视野与视网膜的关系:上下颠倒,左右 交叉
• 3、视交叉: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
瞳孔对光反射:
视网膜
瞳孔括约肌
视神经
节后纤维
视交叉
睫状神经节
两侧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
动眼神经
两侧动眼 神经副核
损伤及表现:
①视神经损伤:
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一)脑神经名称
Ⅰ嗅N Ⅱ视N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Ⅲ动眼N
Ⅳ滑车N Ⅴ三叉N
Ⅶ面N Ⅷ前庭蜗N Ⅸ舌咽N
Ⅹ迷走N
Ⅺ副N
Ⅵ展N Ⅻ舌下N
12对脑神经

(一)嗅中枢病变
嗅觉中枢病变不引起嗅觉丧失,因左右两侧 有较多的联络纤维
引起幻嗅发作
刺激性病灶
患者常发作性地嗅到特殊 的气味,如臭皮蛋、烧胶 皮的气味
可见于颞叶癫痫的先兆期或颞叶海马附近的 肿瘤
(二)嗅神经、嗅球及嗅束病变 颅前窝颅底骨折累及筛板,可撕脱嗅神经 造成嗅觉障碍,可伴脑脊液流入鼻腔
四、三叉神经(Ⅴ) (Trigeminal Nerve)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一)感觉神经纤维 1. 眼神经(第1支) 2. 上颌神经(第2支) 3. 下颌神经(第3支)
(二)运动神经纤维:随
下颌神经走形,分布咀 嚼肌
三叉神经传导径路
四、三叉神经(Ⅴ)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 1. 三叉神经半月节和三叉神经根的病变 2. 三叉神经分支的病变
(二)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是行程 最长、分布范围最广 的脑神经 1. 感觉纤维 ①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②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2.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3. 副交感纤维
迷走神经的分支及分布
七、舌咽、迷走神经(Ⅸ、Ⅹ)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舌咽、迷走神经共同损伤
真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
特征
病变部位 下颌反射
额叶底部肿瘤或嗅沟病变压迫嗅球、嗅束, 可导致一侧或两侧嗅觉丧失
(三)鼻腔局部病变
往往产生双侧嗅觉减退或缺失,与嗅觉传 导通路无关 见于鼻炎、鼻部肿物及外伤等
二、视神经(Ⅱ) (Optic Nerve)
视觉传导通路
枕叶视皮质中枢 (距状裂两侧的楔回和舌回)
视杆细胞
内囊后肢 视放射
感光细胞 视锥细胞
视
外侧膝状体 (Ⅲ级神经元)
(整理)十二对脑神经.

嗅神经:嗅神经走行:嗅神经(嗅丝)分布于鼻甲上方及鼻中隔上1/3的嗅粘膜,起始于鼻腔粘膜的嗅细胞,嗅细胞的中枢突形成无髓的嗅神经纤维,它们集合成一些神经束,向上穿行在粘膜下层交叉形成丛状,最终形成约20条神经束,称嗅丝。
嗅丝排列成内、外两组穿过筛骨筛板的筛孔,入前颅窝,穿硬脑膜、蛛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终止于嗅球。
显微解剖发现嗅神经由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形成的嗅鞘包裹,毗邻嗅鞘间可相互交通、汇合。
嗅球成扁椭圆形,位于额叶与筛板之间。
嗅球后极延续为嗅束,走形在前颅窝底直回与内侧眶回之间。
嗅束三棱形,底面向颅底,尖端突入直回与眶回之间,并成为两者的分界。
蛛网膜包绕嗅束,底面平滑,顶部与额叶底部蛛网膜相延续。
大脑前动脉额极动脉分支与嗅球、嗅束几成平行走行。
嗅束与视神经成锐角相交,其间为大脑前动脉Al段。
嗅束于大脑前动脉Al 段处延续为嗅三角,并于前穿质前部分为内侧嗅纹、外侧嗅纹进入脑实质。
视神经: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聚集后穿过巩膜筛板而构成视神经。
视神经在眶内长2.5~3cm,行向后内,穿经视神经管入颅中窝,颅内段长约1~1.2 cm,向后内走行于垂体前方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连于间脑。
视神经长约40mm,向后内方穿经眶尖的视神经管进入颅腔,两侧的视神经汇合在视交叉。
视神经全长可分为4部:眼内部、眶部、管内部和颅内部。
眼内部:是自视神经盘至穿出巩膜筛区的一段,长约1mm。
眶部:长约30mm,是从巩膜筛区到视神经管的一段,视神经穿出巩膜后向后内侧行,被眼球筋膜的后部包绕。
在眶部后段,视神经被4块眼直肌包绕,视神经与各眼直肌之间充塞许多脂肪。
在视神经的上方,有上直肌覆盖,在该肌与神经之间、视神经中后1/3处,有鼻睫神经、眼动脉及眼上静脉,自后外侧跨神经的上方至前内侧;还有动眼神经的上支与视神经相邻。
在视神经的下方,有下直肌,两者之间有动眼神经的下支与之相邻。
在视神经后部的外侧与外直肌之间,有眼动脉、睫状神经及展神经。
十二对脑神经

Ⅳ
Ⅴ
Ⅱ Ⅲ Ⅳ Ⅴ
Ⅰ
Ⅶ Ⅷ Ⅻ
Ⅵ
Ⅹ Ⅺ
IX 延髓(橄榄后沟)
Ⅹ 延髓(橄榄后沟) Ⅺ 延髓(橄榄后沟) ⅧⅦ Ⅻ
Ⅻ 延髓(橄榄前方)
(四)脑神经进出颅腔的部位
Ⅰ→筛孔 Ⅱ→视神经管 Ⅲ →眶上裂 Ⅰ
Ⅱ
Ⅳ →眶上裂
Ⅴ-1→眶上裂
Ⅴ-2→圆孔 Ⅴ-3→卵圆孔
Ⅹ ⅫⅪ
Ⅴ ⅢⅣ Ⅵ ⅦⅧ
Ⅵ →眶上裂
Ⅱ 视神经
临床表现
• 2)视交叉病变 • 视交叉本身病变很少见。常见于垂体肿瘤 或视交叉蛛网膜炎压迫 • 典型视交叉病变出现双颞侧偏盲。来自下 方主要是垂体瘤,上方主要是脑膜瘤、颅 咽管瘤、三脑室扩大脑积水及动脉瘤
Ⅱ 视神经
临床表现
• 3)视束病变
• 视束少有原发性病变,多为附近病变压迫 损害所致,如颞叶、丘脑肿瘤,脑底A瘤等 • 视束损害的典型表现为同向偏盲。其特点: • Ⅰ.偏盲半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 Ⅱ.偏盲常是完全性的,且多有黄斑分裂; • Ⅲ .这种病人较中枢性偏盲易于发现.
Ⅶ 面神经 facial n.
性质 — 混合性 特殊内脏运动性 一般内脏运动性(副交感) 特殊内脏感觉性 一般躯体感觉性
面肌 下颌下腺、 舌下腺 泪腺
• 面神经核 • 上泌涎核 • 孤束核
( 副交感性) 下颌下神经节 翼腭神经节 中枢突 周围突 膝神经节
舌前 2/3 味觉
面神经管内分支: 1、鼓索 Chorda tympani 性质 —— 混合性 味觉纤维(终于孤束核上半) 副交感纤维(上泌涎核)
动眼神经麻痹: 上睑下垂 眼球向内、上、下转动 不能→ 眼外斜视 复视:麻痹侧 瞳孔散 大、 光反射消失 调节反射消失:注视近 物时,无眼球会聚及瞳孔 缩小反应
十二对脑神经口诀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_性质和主要分布

十二对脑神经口诀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_性质和主要分布十二对脑神经口诀|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性质和主要分布一嗅二视三动眼,四划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及副舌下全。
(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神经 (4)滑车神经 (5)三叉神经 (6)外展神经(7)面神经 (8)位听神经 (9)舌咽神经 (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 (12)舌下神经#1、2、8是感觉,,5、7、9、10是混合,3、7、9、10含副交感,3、4、6、11、12含运动。
1、嗅神经转导嗅觉冲动,由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粘膜内嗅细胞的中枢突聚集成15~20条嗅丝,穿过筛板入颅前窝,连于大脑腹侧的嗅球。
BACK2、视神经传导视觉冲动,起于眼球视网膜,由眶内经视神经管入颅中窝,续于视交叉。
BACK3、3、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自中脑腹侧离脑,穿硬脑膜入海绵窦外侧壁继续前行,经眶上裂入眶动眼神经含一般体躯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前者支配大部分眼外肌,后者即动眼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至眶内睫状神经节,节细胞发起之节后纤维至眼球,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BAC4、滑车神经 4、为躯体运动神经于中脑背侧前髓帆处出脑,绕大脑脚向前穿入海绵窦外侧壁,在动眼神经下方继续前行,经动眼神经外上方穿眶上裂入眶,支配上斜肌。
滑车神经和动眼神经亦含本体感觉纤维。
BACK5、5、三叉神经为脑神经之最大者,是头面部主要的感觉神经,也是咀嚼肌的运动神经。
躯体感觉纤维大部分起源于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处,由节的前外缘分出3大支:(1)眼神经:是感觉神经,最小哦,向前穿入海绵窦外侧壁,居滑车神经下方,继经眶上裂入眶。
(2)上颌神经:较大,亦为感觉神经,向前穿入海绵窦外侧壁下部,继水平向前,经圆孔出颅腔进入翼腭窝,再由眶下裂入眶,续为眶下神经。
(3)下颌神经:最大,为混合神经,经卵圆孔至颞下窝。
BACK6、展神经是躯体运动神经,于脑桥延髓之间正中线两旁离脑,在鞍背外侧方穿硬脑膜进入海绵窦内,在颈内动脉外侧行向前出海绵窦,继而经眶上裂内端入眶,至外直肌。
人卫版第七版《系统解剖学》 脑神经

②交感根Ⅼ颈内动脉丛
③感觉根Ⅼ鼻睫神经
睫状神经节
交感根
感觉根
副交感根 -10-
睫状神经节长根
睫状短神经
睫状长神经
鼻睫神经
视神经
睫状神经节交感根
睫状神经节短根 动眼神经下支
-11-
睫状神经节
副交感神经纤维 感觉神经纤维 交感神经纤维
四、滑车神经 性质:一般躯体运动性
滑车神经核—交叉—滑车神经
海绵窦、眶上裂 上斜肌
上斜肌 滑车神经
-12-
滑车神经核
五、三叉神经
一般躯体感觉性→头面部皮肤及粘膜
性质—混合性 特殊内脏运动性→咀嚼肌
眼神经
•三叉神经诸感觉核 中枢突 三叉神经节 周围突
上颌神经
疼温觉的纤维 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触觉的纤维 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下颌神经
•三叉神经运动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大分支 第1支眼神经 第2支上颌神经 第3支下颌神经
三叉神经脊
束核、三叉 头面部皮肤,口腔、 神经脑桥核、鼻腔粘膜、牙及牙龈、 三叉神经中 眼球、硬脑膜等
头面部感觉 障碍
脑核
咀嚼肌、二腹肌前腹、 下颌舌骨肌、鼓膜和 咀嚼肌瘫痪 腭帆张肌
脑神经简表(2)
顺序其名称
成分
起核
终核
分布
损伤症状
Ⅵ 展神经 Ⅶ 面神经
Ⅷ 前庭蜗神经
一般躯体运动 一般躯体感觉 特殊内脏运动
-3-
脑神经的七种纤维成分:
( 1)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皮肤、肌、腱、口鼻大部分粘膜
( 2)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视器、前庭蜗器
( 3)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头、颈、胸、腹脏器
12对脑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划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及副舌下全。
(最后一句改为“迷副舌下神经全”,背起来更舒服,你们说呢?)股静脉(V)、股动脉(A)和股神经(N)在股三角内的排列正好构成van(行李车)这个英语单词连接椎骨的韧带主要有五种,其中长韧带有三条(棘上韧带、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短韧带有两条(黄韧带和棘间韧带),可概括为“三长两短”眼球的结构一孔(瞳孔)、二体(晶状体、玻璃体)、三层膜(外膜、中膜、内膜)8块腕骨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腹主动脉的分支肾上中肾动加睾丸[女性为卵巢动脉],肠上肠下腹腔干。
进出入肺门的主要结构(肺动脉——动,肺静脉——静和支气管——支)的排列:从前到后(左右肺根相同)是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从上到下左肺根是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右肺根是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由于自前向后及从上往下排列不同,记起来易颠倒出错。
假设一个姓秦的同志,叫“秦同志”(静、动、支———便是左右肺根从前往后排列顺序);英语称“ComradeQin”(同志秦———动、支、静,即自上到下左肺根的排列顺序),最后用倒念(志同秦———支、动、静,右肺根从上往下排列顺序)。
大隐静脉末端五属支腹壁旋髂阴部外,股内股外浅静脉。
防止记忆名称乱,强调四“浅”“阴部外”。
股管股鞘内份为隙腔,名叫股管漏斗状。
一二厘米计长度,股三角底内侧部。
上口称环朝腹腔,腹膜结缔盖其上;下为盲端位有常---隐静脉孔后上方。
腹股沟韧带环前盖,耻骨梳韧带环后埋,腔隙韧带绕环内,环外紧贴股静脉。
淋巴结缔充满腔,结构薄弱疝是殃。
全身骨全身骨头虽难记,抓住要点就容易;头颅躯干加四肢,二百零六分开记;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还有六块体积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各部椎骨特点椎骨外形不规范,各有特点记心间;颈椎体小棘发叉,横突有孔很明显;胸椎两侧有肋凹,棘突迭瓦下斜尖;腰椎特点体积大,棘突后伸宽双扁。
(完整word版)十二对脑神经总结

脑核
的舌 N)
颞肌、咀嚼肌、翼状肌、鼓膜张肌
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张口时下颌向患侧 纤
偏斜(翼状肌)
眶上裂
运动性 躯体运动
展神经核
外直肌
眼内斜视
内耳门→面神 经管→茎乳孔
面神经管内:鼓索,岩大 N,镫骨肌 N
混合性
一般躯体感觉
颅外:颞支、颧支、颊
特殊内脏感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鼓膜、内耳、外耳、耳部皮肤感觉和表情 肌的本体感觉
颈静脉孔 心支、耳支、咽支、脑 混合性 一般内脏感觉
孤束核
颈胸腹部的脏器、咽喉粘膜
咽反射消失
膜支
一般内脏运动 迷走神经背核
颈胸腹部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腺体 心动过速,内脏活动障碍
2、胸部:喉返 N(终 支为喉下 N)、支气管 支、食管支 3、腹部:胃前支、胃 后支、肝支、腹腔支
特殊内脏运动
疑核
咽、扁桃体、舌后 1/3、咽鼓管、鼓室等
孤束核
处粘膜;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颈动脉窦 感觉障碍,咽反射消失
支,参与呼吸血压、脉搏的调节)
孤束核
舌后 1/3 的味蕾(舌支)
味觉障碍
支配腮腺分泌(鼓室 N)
分泌障碍
茎突咽肌(与迷走 N 共同完成吞咽)
吞咽困难
1、颈部:喉上 N、颈
一般躯体感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耳廓、外耳道的皮肤和硬脑膜
内耳门
感觉性
特殊躯体感觉 特殊躯体感觉
前庭神经核群 半规管的壶腹、椭圆囊和球囊
蜗神经核
内耳 Corti 氏器
眩晕、眼震、平衡障碍 听力障碍、耳鸣
鼓室 N
颈动脉窦支
颈静脉孔
舌支 咽支
扁桃体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