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生态学名词解释

2.(Allen’s rule)艾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气候寒冷的地区有

边短的趋向。

3.(Bergman’s rule)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增大,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

趋向于减小的特征。

4.(Cope’s rule)科普氏规律:在某些分类单元内,动物个体大小的进化趋势是趋向于个体增大。

5.(Dehnel phenomenon)戴耐尔现象:全北区哺乳动物的体重在冬季趋于降低的现象。

6.(eutrophication)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范围的大小,成

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te),即有一个最低点和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

7.(Gloger’s rule)葛洛格规律:在寒冷干燥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浅,在潮湿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

深。

8.(Jordan’s rule)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9.(Liebing rule)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有机体的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

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的影响。

10.(Wilson’s rule)威尔逊规律:北极地区的物种比热带地区的物种皮层厚。

11.Hamilton 规则():个体由于利他行为而牺牲的直接适合度必须小于利他行为获得的间接适合度。

12.Linderman十分之一定律(林德曼定律):各营养层之间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0%的规律。

13.r-K对策(r、K strategists):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的选择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的增强的选择位

K选择。r选择的物种称为r对策者,K选择的物种称为K对策者。

14.斑块(eutrophication):指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空间实体,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15.边际值原理(marginal value theorem):不是这在一个斑块的最佳停留时间为不是这在离开这一板块时

的能量获取率(即这一斑块的边际值)。

16.变化(动态或波动)(dynamics, fluctuation):通常指无规则的或无平衡密度的变化,主要说非密度因

子的影响。

17.表面积规律(surface rule):个体较大的动物比个体较小的动物具有较小的体表面积与体积比率。

18.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描述的是有机体在个体水平上的变化,包括生理行为形态等方面,

时间尺度相对较短,变化的特征是可逆转的。19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指的是多个世代的变化,时间尺度比较长,有些特征是不可逆的没,是可遗传的。

19.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 ):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及

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20.尺度(eutrophication):通常是指研究一定对象或现象所采用空间分辨率或时间间隔,同时又可指某一

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范围和时间上的发生频率。

21.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又称第一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的生产。

22.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PS):又称为第二性生产,是指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有机体

的生产,就是异样生物的生产。

23.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是指在生物曾经占领过或原来曾有群落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又叫次级

演替。

24.次要群落(minor community):必须依附与邻近群落,不能对立存在的生物集合体,如阴生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25.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s):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处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在一个年龄的

存活率Lx为纵坐标,由此所画出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Lx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6.存在度(presence):物种在不同群落中出现的概率。

27.搭载效应(hitchhiking effect):指一个等位技艺频率的改变不是因为它本身受选择影响,而是因为已

经他连锁的另外一个位点受到选择而被牵连的现象。

28.单倍型(haplotype):具有独特遗传特征的、连锁的DNA序列。

29.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是指一个盒子经胚胎发育成熟后的生物体,其器官、组织各部分的数目

在整个生活周期中各个阶段均保持不变。

30.点格局(eutrophication):是指特定景观类型的半块大小相对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要小得多的一种景观类

型。线格局是指景观要素呈长袋装的空间分布形式,网格局试点格局和线格局的综合体。

31.调节(regulation):指种群离开其平衡密度后又返回到这一平衡密度的过程。能使种群回到原有平衡

密度的因素称为调节因素,它是密度制约因子。

32.顶级群落(climax community):是指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阶段,称之

为顶级群落。

33.顶级群落(climax community):是指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阶段,称之

为顶级群落。

34.顶位物种(top species):是指在食物网中不被任何其他生物所取食的物种,食物链的终点。

35.动物的持续代谢率(sustained metabolic rate):指动物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相平衡

而整体保持不变的平均代谢率。持续代谢率和基础代谢率的比率成为持续代谢范围。

36.对称形态构成(symmorphosis);它是动物身体结构设计的一种状态,结构组分的形成调节到一个适宜

的程度但并不超过功能系统的需求。

37.非共生(amensalism):即一个物种压抑另一个物种而对其本身无影响的相互作用。

38.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independent factor):与种群本身密度大小无关的作用因素及种群的死亡率不

随密度变化而变化,主要是非生物因素引起。

39.非同源相似(homoplasy):指性状的等同状态是通过不同进化途径形成的巧合。趋同进化、平行进化、

恢复突变等都可以导致非同源相似。

40.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是指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残株、尸体等复杂有机物逐步分解为无机物质的简

化过程。

41.分株种群(ramets population):是指在某一空间内,有许多根茎、匍匐茎等相连的无性系小株组成的

集合,这是一个在个体水平上的种群概念。

42.负选择和正选择(negative selection & positive selection):能降低生存适合度的突变成为有害突变

(deleterious mutation), 他们在选这种处于劣势,因而自然选择想将其从中群众淘汰的方向进行,这种选择称为负选择。偶尔也会繁盛能提高生存适合度的突变,称为有利突变(advantageous mutation);

有利突变在选择中处于优势,因而自然选择倾向于把它们在种群众固定下来,这种形式的选择校正选择。

43.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营养物质大量流入水体,是N、P含量增高,使藻

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种群数量激增、水中溶解氧耗尽、水质恶化,以致影响鱼类生存的水质状态。

44.盖度(coverage):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

45.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on exclusion principle):生态为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存。竞争的

结果是生态位的分离,达到共存。

46.功能反应(functional response):指每个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变化的一种反应,既捕食者对猎物

的捕食效应。

47.构件或构体(module):是指每个基株上与生死过程相关的可重复的结构单位.

48.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是指一个盒子发育成幼体后,再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可通过其基

本的结构单位的反腐形成得到进一步的发育,其组织、器官等各个部分是可以改变的。

49.构件种群(modular population):指在某一生境内,同一种植物体的某种构件的集合。

50.孤立物种(isolated species):是指既不捕食其他物种,也不被其他物种所捕食的物种。

51.固定(dixation):指等位基因在种群中的频率达到1,即种群的所有个体在该位点上都是同一等位基

因的纯合体。

52.关键种(key stone species):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一些珍稀、特有、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不

成比例影响的物种,他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他们消失或消

弱,整个生态系统就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物种称为关键种。

53.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是指对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有直接关系

的太阳光辐射。

54.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效率(efficiency of photosynthesis):是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效率。

55.哈德-温伯格原理(Hardy-Weinberg principle):在满足下述假设条件的前提下,不管群体的初始的基因

型频率如何,巾帼一带的随机交配,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达到平衡,即在以后的世代中保持不变,假设条件是:生物进行有性繁殖且随机交配;等位基因在雌雄两性中随机分布;种群足够大;

世代没有重叠;无自然选择、突变和迁移。

56.恒有度(constancy):物种在不同群落中出现的概率,一定面积内物种的存在度。

57.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初始值的极微小扰动而会造成系统的巨大变化现象。

58.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 effect):在物种丰富的群落中,增加爱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最初存在的物种数,

会使资源的利用更加完全,群落生产力更大。

59.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 ):是指一个生态系统能容纳污染物的一个最大负荷量。

60.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空间被该物种所饱和时种群密度。

61.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是恒温动物在空腹、清醒、静止状态下热中性区内的最低代

谢率。

62.基面积(basal area):植物基部的横截面积

63.基位物种(basal species):是指不取食任何其他生物的物种,但被其他种取食。

64.基因流(gene flow):指基因通过个体迁移或其他途径在种群间的传播、交换。

65.基质(eutrophication):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对景观总体动态支配作用最大的景观类型。

66.基株(genet), 基体(module), 或遗传单位(genetic unity):是指种群的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基株由

构件组成。

67.集合众群(metapopulation):表示一组局域种群构成的种群。

68.寄生食物链(parasitic food chain):以活的动植物有机体为基础,从某些专门营寄生生活的动植物开始

的食物链。

69.假基因(pseudogene):指已经个基因的失去功能活性的拷贝。

70.间接梯度排序(indirect gradient analysis):以群落本身的属性(群落组成)为轴的排序。

71.节律行为:使动物对周期性变化的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

72.结构(structure):是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使生态系统的基础属性。

73.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 EIL):是建立在农业技术经济中的边际费用相等时的害虫密

度。

74.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

化和变异性。斑块(patchness):是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均质单元,它的大小数量形状和起源等对景观多样性有重要意义;廊道(corridor):呈现状或带状,是联系斑块的纽带,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类型的廊道。基质(matrix):是景观中面积较大、连续性高的部分,往往形成景观的背景。

75.景观格局(eutrophication):是指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景观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同时

又包括干扰在内的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

76.景观结构(eutrophication):研究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与空间关系及其形成机制

77.景观生态学(eutrophication):通常认为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过程相互作

用的一门科学。其核心是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78.景观异质性(eutrophication):是指景观要素在空间分布上和实践过程中的变异与复杂程度,它主要反

映在景观要素多样性,空间格局复杂性,以及空间相关的动态性。

79.局域种群(local population):传统意义上指一群个体组成的种群。

80.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满足当代人类发展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

身需要和发展能力的发展方式。

81.克隆植物(clone plant):能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陈伟无性系植物,或称克隆植物。

82.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指生态学过程和歌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

可以理解为空间的斑块性(patchness)和梯度(gradient)。

83.孔隙度(eutrophication):是指单位面积斑块的数目,是景观斑块密度的量度,与斑块大小无关,

84.库(pools):指某一物质在生物或非生物环境暂时滞留(被固定或贮存)的数量。a 贮存库(reservior

pool)容积大、活动慢,一般为非生物成分,如岩石、沉积物等。b 交换库(exchanging pool)容量小,活跃一般为生物成分,如植物裤、动物库等。

85.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是有机物资源逐步分解,最后转化成为简单的矿物质的过程。

86.廊道(eutrophication):是指线形的景观单元,经观众的廊道通常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一方面

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会有廊道分割,另一方面尽管要素又被廊道连接在一起,成为功能的整体。

87.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dependent factor):与种群本身密度有关的作用因素及种群的死亡率随密度变

化而变化,主要是生物因素引起。

88.牧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或捕食性食物链(predatory food chain):是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从食

草动物开始的食物链。

89.能量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是一个营养及所固定的总能量值来表示的一种类型金字塔。

90.逆排序(inverse ordination):利用实体对属性进行排序的过程。

91.平衡密度(equilibrium population density):由于生态因子的作用是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他生物成

比例的位维持在某一特定密度水平上的现象叫自然平衡,这个密度水平叫平衡密度。

92.谱系(lineage):只具有连续共同进化历程、享有共同祖先的一个支系;它可以是一组亚种群,一个物

种,一组物种。

93.气候驯化或季节驯化(acclimatization):季节性或长期的生理性调节,自然环境条件下,生物在生命

过程中面对自然气候因子的胁迫而产生的适应性心理反应。

94.确限度(fidelity):指某物种局限在某一群落类型的程度。a 特征种(characteristic species):特别偏爱

某类群落成为优势种;伴生种(companion):对群落没有明显选择;偶见种(accident):偶然出现,分布较少的种。

95.群集度(sociability):是分布格局的一种粗略估计,衡量物种集聚程度的指标。

96.群落(biotic community or biocoenosis ):是指在特定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

合。

97.群落交错区(ecotone):当两个群落相接触时,他们相连接的中间地带,不论其宽窄如何,被称为群

落交错区。一般地说,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增多(既有相隔群落的生物种类,又可又交错区特有的生物种类),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这种趋势被称为群落的边缘效应(edge effect)。

98.群落排序(community ordination):是指将群落实体作为点,以属性为坐标轴,将其排列出来的方法。

其目的是将群落或物种排列定位在一定的空间,使得排序轴能够反映一定的生态梯度,从而能够解释物种和群落的分布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联系。

99.群落演替或生态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有一种类型

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100.热中性区(thermoneutral zone or thermal neutral zone,TNZ):一个环境温度范围,在其内,内温动物用最小的代谢消耗以维持恒定的体温。

101.冗余种(redundant species):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种是多余的,这些中的去除不会引起群落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102.上行控制效应(bottom-up effect):是指较低营养阶层的密度、生物量(资源限制)等决定较高营养阶层的种群结构。

103.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ound ecosystem):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

104.生产量(力,率)(production,productivity,production rate):指某一时间内、某个种群或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有机体的数量、重量或产量。P表示,P=△B+E,单位g/( m2﹒a)

105.生长效率(growth efficiency,GE):是指同一营养层的净生产量与同化量的比值,GE=NPPn/An,NPPn

为n 营养阶层的净生产量,An为n 营养阶层的同化量。

106.生境(habitat):一个物种生存的环境域。生活小区(biotope): 指群落生存的环境。而物种所利用的总资源的所在地被认为是生态区。

107.生命表(life table):生命表是按照种群的年龄阶段(以时间或发育阶段为单位)系统地观察并记录种群的一个世代或季个世代之中各年龄阶段的种群初始值,再分别记录或计算出各个阶段的年龄特征生育力和年龄特征死亡率、生命期望值,按一定的格式而编织成的统计表。

108.生态等价种(ecological equivalence):世界各大洲的相思环境地区,由于趋同进化生长着具有相同生长型的植物,可以称之为生态等价种。

109.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 ):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存、物质循环再生以及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110.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学理论,规划语设计区域或人类活动与资源利用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

111.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指的是是那些受损生态系统从远离其初始状态的方向回到干扰、开发或破坏前的初始状态所作的努力。

112.生态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即产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退化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113.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调控能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114.生态位(niche):一个有机体在群落中的作用。各组织水平的生物统称为生态元(ecological unit),在生态因子的变化范围内,能够为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和适应的部分,成为该生态园的生态位,其余部分成为该生态元的非生态位(non-niche);生物群落中,能够被生物利用的最大资源空间称之为该生物的基础生态位,由于存在竞争,很少物种能够全部占领基础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成为现实生态位(realized niche)。

115.生态位分离(niche seperation):是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程度。

116.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指物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仅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的生物称为狭生态位种,而利用较大部分的,则称为广生态位种。

117.生态位相似性比例(niche proportional similarity):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中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118.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指在一个资源序列上,两物种利用相同等级资源而相互重叠的状况。119.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120.生态系统的发展(育)(ecosystem development):生态系统从幼年起到成熟期的发育过程。

121.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是指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α多样性:反映群落内部物种数和物种相对多度的一个指标,只具有数量特征而无方向性,主要表明群落本身的物种组成和个体数量分布特征;β多样性:指物种与种的多度沿群落内部或群落间的环境梯度从一个生境到另一胜景的变化速率与范围。主要表明群落内或群落间环境一致性的大小对物种和相对多度的影响;γ多样性:指不同地理地带的群落间物种的更新替代速率,主要表明群落间环境一致性大小对种数的影响。

12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所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与效用,它包括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的声明支持功能。

123.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和理论上所描述的很相近,那么,这个系统是健康的。否则,是不健康的。具有综合特性,它具有活力、稳定和自调节的能力;对干扰具有弹性(resilience)、保持内稳定性(homeostasis),能抵制疾病。124.生态系统模型(model):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本方法,它是从系统基本成分、结构、行为出发,煎药描绘出生态系统最本质的特性和行为。

125.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ies,Lindeman’s efficiency):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营养阶层流到

另一个营养阶层,在不同阶层上能量个参数的比值。

126.生态因子():指生物有机体周围各种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127.生态锥体(ecological pyramid):在食物网中,每一物种所处的营养等级不同,如果将各营养级别上的个体数量或单位面积现存量或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所吸收的能量开坐定量描述和测定,将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绘制成图型,可展示一个塔形图,塔基部较宽,一般称之为生态锥体。

128.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指营养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流动。

129.生物富集(放大)作用(biological magnification):指某些物质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通过食物链在有机体内逐级累积起来,并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升高,累计剂量越大。

130.生物量或现存量(biomass, standing crop):指某一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的个体数、重量、能量,B表示,单位g/m2、J/ m2。

131.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指一种生物有机体进入以往曾分布过的地区,并不断繁衍自己种群的过程。

132.食物链(food chain):指群落中不同生物种通过取食与被食的关系没,形成的营养连锁结构。

133.食物网(food web):群落中的食物链,通过营养联系,相互交叉,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134.适合度(fitness):是生物个体产生能够存活的后代,并能够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一个指标。135.适应(adaptation):是对周围陌生环境变得熟悉的一种状态;是在新条件和新环境中的一种功能性改变;是自然选择产生的特征,对其生存和繁殖是有利的。

136.数值反应(numerical response):指捕食者摄食猎物后,对自身种群数量影响的动态关系。

137.双面下注假说(bet-hedgeing hypothesis):即使给与理想的条件如适当的季节、温度、湿度和种子的埋藏深度等,种子仍然保持休眠状态,等到以后几年萌发。

138.似然竞争(apparent competition):两个物种共享相同的不是这时,一个物种个体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不是这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从而加重对另一物种的捕食作用。指两个物种通过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在性质上类似的竞争。

139.溯祖理论(coalescent process):实质上是关于谱系在历史演化过程中相互关系及其动态变化的理论,在经过一系列溯祖时间后,最终所有的谱系都归结于一个共同的祖先,该过程称为溯祖过程。

140.随机遗传漂变(random genetic drift):指中群众等位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受随机抽样误差影响在世代间的的波动,又称遗传漂变。

141.碎屑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或分解链(decompose chain):是已死的动植物残体为基础,从真菌、细菌、和某些土壤动物开始的食物链。

142.他感化学作用(allelochemic interaction):指一个物种或有机体受到另一物种或有机体释放于环境中的代谢产物的的影响。

143.他感作用(allelophathy):是指植物间的他感化学作用。

144.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 body temperature regulation):动物通过物理或生理方式,将体温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的过程。

145.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AE):是衡量生态系统中有机体或营养阶层利用能量和食物的效率AE=An/In An 为植物固定的能量或消费者吃进的食物,In 为植物对光的吸收率,或消费者同化的食物。

146.同种资源团或功能集团(guild or function group):以相同的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147.土壤种子库(soil seed bank):只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

148.外周限制假说(peripheral limitation hypothesis):外周器官对能量的实际消耗能力制约着动物的持续能量收支。

149.位点(locus):遗传学上泛指染色体上为一个基因所占据的位置;分子生态学中指染色体上为一个DNA 分子标记(不管编码与否)所占据的位置。

150.稳定性(stability):群落稳定性有两层含义:a群落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即抵抗力(resistance)稳定性,表示群落的抵抗干扰,维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b群落系统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原平衡

态的能力及恢复力(resilience),表示种群遭受扰动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151.无性系种群(clonal population):是指一个或数个无性系和基株在特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构成的一个集合,这是一个在群落水平上的种群概念。

152.物种多度(abundance):是指每个种的个体数量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153.物种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群落中包含的物种数目和个体在种间的分布特征。实际上群落多样性研究的是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

154.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指物种水平的多样性。

155.物种丰富度(richness):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156.物种丰富度(richness):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157.物种流(species flow):是指物种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158.下行控制效应(top-down effect):是指较低营养阶层的群落结构(多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依赖于较高营养阶层的物种结构。

159.限制因子的定律():某种物种受到树种因子的影响时,其速度为最少提供的因子所决定。

160.相互干扰性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当物种在寻找资源过程中损害其他个体而引起的竞争。161.消费效率(consumption efficiency,CE):是指某一营养层摄食的能量与与前一营养阶层的净生产量的比值。CE=In/NPPn-1

162.协同进化(co-evolution):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这一形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

163.协同进化(concerted evolution):指在进化中保持基因家族成员间核苷酸序列等同的分子进化机制。164.胁迫反应或胁迫状态():指对刺激的反应或适应的即刻状态。

165.胁迫环境:一个地区永久的或暂时的多种不利但不立即使植物致死的环境条件如高温、低温、强光等环境。

166.胁迫因子():是指胁迫刺激生命体生长发育的因子。

167.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20世纪上半夜发展完善的进化学派,认为突变向种群中引入新的基因,因而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进化就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是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最重要机制。

168.信息素或称外激素(pheromone):从原生动物倒不如动物都能分泌的一些化学信号物质。

169.行为策略及其进化稳定性(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动物的行为策略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低下动物的动作或一系列动作,一类行为策略与种群密度有关,另一类与种群密度无关。系为策略的进化稳定性至某一行为策略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不可侵入性。

170.行为的适应意义:行为使动物适应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和可塑性为动物适应自然环境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式。

171.性状替换(character displacement):指在两个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若在异域分布时,它们的特征往往很相似,但在同域分布时,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明显,彼此之间出现明显的生态分离。

172.选择效应(select effect):是指如果群落倾向于选择具有较低资源利用率的物种,那么生产力随多样性增大而降低,如果群落倾向于选择具有较低资源利用率的物种,那么生产力随多样性的增大而增大。173.驯化或室内驯化(acclimation):有机体对环境条件变化而进行的生理性调节,尤其是对温度的升高和降低。

174.演替(succession):群落的组成结构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特征称为群落演替。

175.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物种内以及物种间的基因多样性,主要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三方面的遗传变异的多样性。

176.异速生长(allometry): 有机体的生物学变量与其个体大小的依赖性关系。Y=aXb,Y 为生物学变量,X 为个体大小,a为常数,b为幂。

177.异样群落(heterotrophic community):是指那些不能进行光合作、固定能量,其能量社区来源于其他的群落,类似于次要群落。

178.营养级(trophic level);食物链上的每一环节,称为营养阶层。

179.优势度(dominance):在动物上用相对密度表示(某一中的个体数/全部种的个体数);在植物上用重要性值表示{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300}。

180.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群落中常有一个或几个生物种群大量控制能流,其数量、大小以及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强烈影响着其他生物种类的栖境,这样的生物种称为群落的优势种。

181.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是指从未被生物占领过的区域,从没有生物的状态开始的演替,又叫初级演替。

182.整体性(holism):是指系统的有机整体,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183.正排序(normal ordination):利用属性来对实体进行排序的过程

184.直接梯度排序(direct gradient analysis):以环境因素的改变为轴。

185.中度干扰理论(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中等程度的干扰将使多样性最高,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建立种群。

186.中位物种(intermediate species):是指既可捕食其他物种,也可以被更高级的捕食者所食。

187.中心限制假说(central limitation hypothesis);中心功能器官是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器官的作用是为所有耗能器官获取、处理和分配能量。

188.中性理论(the 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分子水平上的绝大多数突变是选择上中性的,因而他们在进化中的命运是由随机遗传漂变,而不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189.中性突变(neutral mutation):大多数分子水平的遗传变异,在选择上是中性的,即他们并不影响生存适合度,其命运主要是由随机漂变而不是自然选择决定的。这些遗传变异称为中性突变。这一进化理论称为中性理论,不适合于解释其他层次的进化现象。

190.种群(population):只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同属一个物种的个体的集合。

191.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旨在食物空间和通话总其他动物的数量处于最优,实验中完全排除了其他物种时,在任一特定的温度、湿度、食物的质量等的组合下所获得的最大增长率。

192.周转率(turnover rate):指特定时间内新加入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θ表示,θ=P/B。

193.周转期(turnover time):周转率的倒数,1/θ。

194.主要群落(major community):具有充分大的范围,其结构有一定的完整性,能独立区分与邻近地区的群落,不能独立存在,如森林群落、草原群落。

195.资源利用性竞争(exploitation competition):当物种由于共同资源短缺而引起的竞争。

196.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一个种群中存活能力强和繁殖最有效的个体适合度高,对未来世代的贡献大,比适合度低的个体产生的后代数量多。适合度的差别如果含有遗传成分,则后代的遗传组成将会有所改变,最适合的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将越来越普遍,而最低适应的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将越来越少,这个过程是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

197.自养群落(autotrophic community):是指那些能够独立地进行光合作用、营养循环的群落,类似于主要群落。

198.自由体模型():先把这个分量从系统中隔离开来,不考虑各分量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建立它本身的动态模型。

199.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由紊乱、不规则状态自发地转化为整齐、规则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自组织。生态系统计其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亦都存在着自组织现象

200.总初级生产力或第一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指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辐射的总能量,J·m-2 ·a-1。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R) ,余下的有机物质为净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201.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ed yield, MSY):指达到最大时而又不危害持续利用产量。

202.最佳摄食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动物的任何一种行为豆会给自己带来收益,同时动物也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从所发生的行为中获取最大的收益。

203.最优效化对策(digestive strategy):在最短的流通时间内,最小的消化道容积及最大的消化效率,使能量和营养的净获得速率最大。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它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为重要,为生物提供选择自身需要的生活条件。 小气候:指进地面大气层中以内的气候。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每种生物的分布区室友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内稳态只是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有限带。 *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红光合成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这是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典型例子。 光合能力:当传入芙蓉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阳地种: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的栖息地为特征; 阴地种:遮阴栖息地为特征。 *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的差异是由于叶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态上的差异造成的。日照长短对生物气到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外源性周期与内源性周期;只有光周期使动植物的似昼夜戒律与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同步起来。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 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 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 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 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 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 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有 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 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 道 B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 )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生态学名词解释 2.(Allen’s rule)艾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气候寒冷的地区有 边短的趋向。 3.(Bergman’s rule)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增大,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 趋向于减小的特征。 4.(Cope’s rule)科普氏规律:在某些分类单元内,动物个体大小的进化趋势是趋向于个体增大。 5.(Dehnel phenomenon)戴耐尔现象:全北区哺乳动物的体重在冬季趋于降低的现象。 6.(eutrophication)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范围的大小,成 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te),即有一个最低点和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 7.(Gloger’s rule)葛洛格规律:在寒冷干燥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浅,在潮湿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 深。 8.(Jordan’s rule)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9.(Liebing rule)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有机体的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 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的影响。 10.(Wilson’s rule)威尔逊规律:北极地区的物种比热带地区的物种皮层厚。 11.Hamilton 规则():个体由于利他行为而牺牲的直接适合度必须小于利他行为获得的间接适合度。 12.Linderman十分之一定律(林德曼定律):各营养层之间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0%的规律。 13.r-K对策(r、K strategists):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的选择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的增强的选择位 K选择。r选择的物种称为r对策者,K选择的物种称为K对策者。 14.斑块(eutrophication):指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空间实体,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15.边际值原理(marginal value theorem):不是这在一个斑块的最佳停留时间为不是这在离开这一板块时 的能量获取率(即这一斑块的边际值)。 16.变化(动态或波动)(dynamics, fluctuation):通常指无规则的或无平衡密度的变化,主要说非密度因 子的影响。 17.表面积规律(surface rule):个体较大的动物比个体较小的动物具有较小的体表面积与体积比率。 18.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描述的是有机体在个体水平上的变化,包括生理行为形态等方面, 时间尺度相对较短,变化的特征是可逆转的。19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指的是多个世代的变化,时间尺度比较长,有些特征是不可逆的没,是可遗传的。 19.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 ):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及 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20.尺度(eutrophication):通常是指研究一定对象或现象所采用空间分辨率或时间间隔,同时又可指某一 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范围和时间上的发生频率。 21.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又称第一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的生产。 22.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PS):又称为第二性生产,是指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有机体 的生产,就是异样生物的生产。 23.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是指在生物曾经占领过或原来曾有群落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又叫次级 演替。 24.次要群落(minor community):必须依附与邻近群落,不能对立存在的生物集合体,如阴生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25.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s):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处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在一个年龄的 存活率Lx为纵坐标,由此所画出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Lx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6.存在度(presence):物种在不同群落中出现的概率。 27.搭载效应(hitchhiking effect):指一个等位技艺频率的改变不是因为它本身受选择影响,而是因为已

生态学 名词解释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 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生态系统:是指包括生物群落和与之关联的、描述物理环境的各种理化因子联成的复合体。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 生态寿命:有机体的生活年限。 干扰竞争:竞争双方直接相互作用的竞争。 构建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形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时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进展演替:在未经干扰的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从结构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发展到结构复杂、更稳定的阶段,更充分利用环境,更强烈改造环境。 逆行演替: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轻微。 生物富集:食物链中的生物类群能够对周围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进行浓缩。 环境因子:在环境中,对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活起着影响作用的因素。 生态适应: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适应的过程。非密度制约因子:指那些影响作用与种群本身密度大小而变化的生态因子。 种群衰落: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 协同进化:物种A的性状作为对物种B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物种B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生态效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营养阶层流转到另一营养阶层,不同营养阶层上能量参数的比值。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景观生态学考研必背知识分享

景观生态学考研必背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影响其生存的全部因素 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对种群数量具有调节作用的生态因子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进行体温调节的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内温动物: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鸟兽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 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气候驯化:在自然界中产生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苏醒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 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外温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往往比低纬度相对温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阿伦规律: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种: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种群,并与其他种群间具有繁殖隔离 哈代-温伯格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即达到遗传平衡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种群中随机增减的现象 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导致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历过瓶颈。经过瓶颈后,若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由于小样本效应而引起的基因频率变化会在种群大小经历一次锐减后再恢复时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瓶颈 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将越来越大 适应辐射:生物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命率、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图文稿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 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 光)。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气候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得分: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B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B )。

景观生态学重点

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 景观生态学重点及参考答案 (特此感谢雷威、朱虹、汪峰、邓朝松、郑永锴总结参考答案,鼓掌!!!!) 1.名词解释 ①景观:在较大、中度尺度以及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较小尺度的区域,都可视为景观;是一定的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具美学方面的特征。 ④景观结构成分:在生态学性质和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 ⑦景观连接度:景观中各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斑块之间生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 ①干扰斑块:由于局部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④残存斑块: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般自然斑块。 ⑥边缘效应: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⑦景观孔隙度: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 ④生态交错带: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 ⑤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①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 ①景观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⑦空间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③时间异质性:作为空间某一点不同时间景观结构和组分变化的量

变。 ④景观破碎化: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变化。 ⑤景观多样性:特定区域中景观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④中继站:在链路上某一地点,传输设备的集合。 ⑨景观生态流: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毗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或运动。 ③景观阻力: ①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 ④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①景观变化:景观变化的速率有快有慢,规模有大有小,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景观稳定性⑥破碎化⑨转移矩阵 ①群丛 1.简答题 ③景观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答1)德国生物学和地理学家定义景观为:将地球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类建筑综合在一起的,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体。 2)荷兰景观生态学家普遍认为,景观是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和维持的,作为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包括其部分形态与功能关系的综合体。 3)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和法国地理学家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千米到数十千米范围。 4)①环境资源斑块的特性是什么? 答:1)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环境资源斑块的持续时间较长,即斑块寿命较长,周转速率很低 2)斑块与木底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可能很宽,常形成逐步变化的梯度⑦斑块边缘对能量、养分、物种有何影响? 答:1)能量流动或物质交换随着边缘的增加而增加。 2)大型斑块有利于敏感物种生存,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躲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四个组织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模拟实验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3. 介绍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生态学家。 ①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在《动物生态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②前苏联的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Kaшкapoв1945)认为,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的各种适应性。 ③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他的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 ④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1909)提出植物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⑤法国的Braun-Blanquet(1932)则把植物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 ⑥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3.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 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4.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 殖的关键性因子。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6.生活型: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态型: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答:大气候一般不能控制,但小气候可以改变。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小环境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也直接影响小环境。如蜂鸟巢内的卵33.3℃→鸟体表12.4℃→空气和树枝3.5℃→天空→-20.7℃。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气候因子进行研究。 2.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完整版)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

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所以生活型是生物的一种生态分类单位,凡是在外貌上具有相同(似)适应特征的归为同一类生活型。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

生态学考试之名词解释

专业名词解释。 Ecology生态学,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Biosphere生物圈(或全球生物系统),地球及其大气中有生物生存或能够维持生命的部分,也指全球生态系统。 Ecosystem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影响该群落的所有非生物因素形成的统一整体。 Nutrient养分,生物体发展、维持和再合成需要的化学物质。 Epiphyte附生植物,一种可能自己获取食物但附生在其他植物的顶端以获得更多阳光和水分的植物。 Ecotone群落过渡带(或群落交错区),从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到另一类型的空间过渡带,例如:从草原到树林的过渡区。 Climate diagrams气候图,表示气候特征和气象要素等时空分布、变化、相互关系等的图示。 Biomes生物群系,主要由其主导植被区分并与特定气候紧密相连,例如:热带雨林,荒漠群落。 Tropical rain forest热带雨林,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阴凉、潮湿多雨、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Tropical savanna热带稀树草原,分布在干湿季比较明显的热带地区,树木稀少而草很多的草原。 Temperate forest温带森林, Tundra苔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土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 Kelp forest海藻林,是由海藻所构成的海底森林,主要分布于温带到两极地区的岩岸海域。海藻林主要由海带目(Laminariales) 的大型褐藻所构成。 Coral reef珊瑚礁,指造礁石珊瑚群体死后其遗骸构成的岩体。 Salt marshes盐沼,地表过湿或季节性积水、土壤盐渍化并长有盐生植物的地段。Mangrove forest红树林,是一种热带、南亚热带特有的海岸带植物群落,因主要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而得名。 Salinity盐分(或盐度),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水的质量比值。 Dissolved oxygen溶解氧,指溶解在水里氧的量。 Microclimate小气候,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 Macroclimate大气候,主要由特殊环流所形成的较大空间尺度的气候。Acclimation驯化(或驯服),指通过实验诱导,使生物对某种生态因子的耐受性增强的过程。

生态学名词解释

1.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A.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降低 B.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高C.只有中度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2.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A.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如骨骼,毛发,植物根部或因地形因素,不能被下一营养及利用B.各营养级的同化效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C.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而散掉。 3.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前者包括温度、可利用水、风等,后者包括种内的有机体和种间的有机体(或者说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如竞争,种间相互作用如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生态学主要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尺度: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生态学分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 5..生态学是研究的问题及采用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以下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在群落层次上,有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和稳定性等 6.生态学研究方法分类: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野外调查,实验研究,理论方法) 7..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内在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水分、 O 2,CO 2 、食物和其他生物等。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为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按稳定性 及其作用特点,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稳定因子决定生物分布。又可分为,周期性变动因子(影响生物分布)和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影响生物数量) 9.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又叫生态价。 10.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11.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小气候变化大,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也正因为小气候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所以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 12.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13.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14.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15.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 16.阈:生态因子发生可见作用的最低量。 17.率:在阈以上,随着计量和浓度增加,作用强度和效果也发生变化。 18.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利比希最小因子法则,耐受定律,限制因子理论。 19.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也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不等价性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主导因子作用,二是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是说: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是说: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生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尺度: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 围和发生的频率。 2.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 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 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小环境: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 围的特定栖息地。 5.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6.密度制约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 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物因子,比如食物,天敌等。 7.非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 化的生物因子,比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8.太阳常数:地球在日地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垂直的大气上界 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接收的所有波长太阳辐射的总能量。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 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10.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 即有有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

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1.广温性: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均较远的现象 12.狭温性: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很低的现象。 13.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物水平比在温 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14.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光谱主要由短波(紫外线,波长小 于380)、可见光(波长380-760之间)、和红外线(波长大于760)组成,三者分别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9%,45%,46%,大约辐射能的一半是在可见光谱范围内。 15.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 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16.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 限带,即380—710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1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合成胡 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 18.似昼夜节律:生物体内自运的,接近24小时周期性的节律。 19.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 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20.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是才能 开花的植物,如菠菜、萝卜、小麦、凤仙花等。 21.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是才能

景观生态学2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 景观: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的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生态学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斑块及斑块动态: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和居民区等。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性程度。 景观异质性: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侧重于三方面: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 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如,景观单元面积、形状和多样性,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物质和生物体的空间分布等。 尺度推绎: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的特征,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景观变化:受人类和自然干扰,景观不断变化。 景观指数:指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适合定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关联的空间分析方法。 内缘比:斑块周长与斑块面积之比,指斑块的边缘效应。 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