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3)低、低、低阶段(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由 于各种原因,欧美发达国家中人 口的自然增长率呈现了下降的趋 势,有些国家出现了人口零增长 甚至负增长现象,但发展中国家 的人口依然继续增长从全球来看 ,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但全 世界每年仍能增加近1亿人。
3、人口的环境容量
人口环境容量:也称为地球环境对人口 的承载能力,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 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 。
二、人口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 、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 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 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 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发展作为社会过程与环境
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的,它们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保持适度人口(数量适度、素质 较高)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 护生态环境。然而,若人口增长失 控,作为社会消费主体、人口过多 ,对环境构成巨大压力,将会造成 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合上述各个专题研究成果得出一个结论 ,百年后我国理想的人口数量应在6.5-7 亿之间。
我国人口数量大,这是一个 既成的事实,现实的问题就 是,在人口多的基础上如何 发展经济。
人口数量过大对环境是一种压力,不利
于经济的发展,但人口数量大不是环境问题 的唯一根源。如日本可算是人口众多,人口 密度高的国家,且境内多山地,但日本的自然 保护相当好。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生产力发 展水平高,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人口的环境素质高。
我国人口与环境的矛盾相当尖锐。
国家把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作为两项基
本国策。许多专家学者也作了大量系统
研究。以我国生态系统稳定的支付能力 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容量进 行测算:从淡水供应看,我国不宜超过4.5 亿;从土地资源看,不宜超过10亿,从粮食 产量看,不宜超过12.6亿;从蛋白质供应 看,我国人口不宜超过6.8亿。等等。综

2023年暨南大学824 环境保护概论考研真题试卷

2023年暨南大学824 环境保护概论考研真题试卷

D. 致癌
10. 环境污染物的综合效应不包括 ( )
A. 拮抗作用
B. 相加作用
C. 相乘作用
D. 相除作用
四、综合题 (共 3 题,第 1、2 题各 15 分,第 3 题 20 分,共 50 分)
1. 在环境领域,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工程运行都常涉及到流体在管道内的流动过 程,边界层理论则是分析流体流动阻力的基础。在边界层中,流体与物体接触表 面存在剪切力形成摩擦阻力;当流体流过曲面物体时物体表面压强分布发生变化 形成形体阻力。请回答以下问题: 1)流动的流体可以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流体流动主要存在哪两种运动状态?(4 分) 2)流体流动过程中,摩擦阻力和形体阻力的相对大小及总流动阻力的大小主要受 哪些因素影响?(6 分) 3)如下图所示,用直径 d = 10 cm 的管道从开口水箱引水至与大气相接的 2-2 断 面。假设开口水箱水面 1-1 维持恒定且流速可忽略,已知水箱水面 1-1 高出管道 出口中心的高度 H = 4 m,管道长度 l = 15 m,管道的沿程摩擦系数 =0.02。若 进口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求通过管道流速(重力加速度 g 9.8 m/s2)。(5 分)
C. 生物改良
D. 施加抑制剂
7. 下面不属于电磁辐射污染源 ( )
A. 电力线
B. 核电站
C. 无线电发射机、雷达
D. 电脑、手机
8. 下面不属于危险废物的处置方式 ( )
A. 焚烧法
B. 填埋法
C. 堆肥法
D. 化学转化法
9. 遗传毒理学的“三致”效应不包括( )
A. 致突变
B. 致死
C. 致畸பைடு நூலகம்
4. 下面哪种大气颗粒物是液体形态的( )
A. 烟

常州大学2021年《环境保护概论A卷》考研真题

常州大学2021年《环境保护概论A卷》考研真题

常州大学2021年《环境保护概论A卷》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共计25分。

1、环境2、可持续发展3、光化学烟雾4、生态系统5、城市热岛效应二、问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1、简述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烟雾和洛杉矶烟雾的不同。

3、简述工矿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4、工业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有哪些?各有何特点?5、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夜间开工请"低调"!你对该标语有何认识?三、论述题共3题,每题25分,共计75分。

1、论述太湖水体污染的特点、形成原因和解决途径。

2、论述PM2.5对环境与人体健康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3、2020年12月2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指出,2020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三个年份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高出约1.2摄氏度。

2024年前短暂高出1.5摄氏度的可能性至少为五分之一。

塔拉斯说:“今年是《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签署五周年,欢迎各国政府做出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所有承诺。

我们目前尚未走上正轨,还需要更多努力。

"塔拉斯还指出,2020年对气候而言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年。

他表示:“我们看到陆地、海洋,甚至是北极都出现了新的极端温度。

野火吞噬了澳大利亚、西伯利亚、美国西海岸和南美的大片地区,烟羽弥散全球。

我们看到大西洋上飓风数量创纪录,其中11月中美洲史无前例的出现了连续的4级飓风。

非洲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洪灾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数百万人陷入粮食不安全境地。

”材料中体现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现代湖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8.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电磁污染: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

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环境评价: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2.(气压梯度力)(风)(湍流)3.(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4. (空间辐射)(导线传播)5.(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气)(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6.(遗传)(生态系统)7.(吸附交换)(络合-螯合)8.(堆肥)(焚烧)9.(工业)(农业)(生活)10.(移动源)(固定源) 11. (COD)(BOD5)12. (山谷风)(海陆风) 13.(在氮、磷过剩)(水华)(赤潮)14.(0—120分贝)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 B E F2. A C D3. A B D E4. A E5. B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O2、CO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总结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总结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总结一、名词解释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育,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

大气污染: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到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大气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内,由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系统组成的统一整体。

水体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体溶解氧下降,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生化需氧量(BOD):水体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反应,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每升水样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化学需氧量(COD):即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水质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在综合水体自然环境特征,控制水体环境污染的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所规定的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技术规范。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引起土壤质量恶化,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

土壤净化:是指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和转化等作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消失,最终可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结构与功能的过程。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就要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 构的调整入手,改进产品 结构,淘汰高消耗、重污 染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产 品,大力降低结构性破坏。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导向类的法律文件来对产 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 例如: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外商 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等,地方政府的《浙江省制造业产业 发展导向目录(2008年本)》、《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07年 本)》等。 产业结构调整把产业分为三类: 鼓励发展: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 限制发展:生产工艺一般、资源利用率不高、污染排放量较大, 且规模效益不明显的企业 禁止发展:具有先进生产工艺、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量小, 且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企业
经济政策
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是指运用税收、信贷、财政补贴、收 费等各种有效经济手段引导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 经济政策
污染防治的 经济优惠政策
资源生态补偿政策
污染费污染税政策
10.3 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 总量控制与减排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基本思想:把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实施在经济开发和建设过程之 中,实施全过程控制,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转变“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 后修复”的环境保护道路。 (2)“谁污染、谁治理” 谁污染、谁治理” 由20世纪70年代初 “污染者负担”的提出引申而来。新形势下,这一政策 的内涵已拓展为“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 坏、谁恢复”。 强化环境管理” (3)“强化环境管理” 提出: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因为中国在短期内不具备依靠高投入治理污染的条件,中国现有的许多环 境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由此国家提出了强化管理的环境政策。 措施: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 健全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概论_王淑莹_第一章绪论

环境保护概论_王淑莹_第一章绪论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初期阶段)
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工业革命发展阶段) 4.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高科技腾飞阶段)
四、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1. 一个诱发因素会引起多个效应连锁发生 Case:汽车时代所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导致 城市烟雾 大量消耗 石油 污染土壤 和水体 造成固体 废弃物污染 造成 酸雨危害
事件后的思考
• 环境管理问题; • 环境污染的连锁反应问题; • 环境污染的扩大效应; • 环境污染的危害; • 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
环境知识影响着我们的思索和辨别能力。。。。
Case 3:《后天》的灾难背景
背景-全球变暖问题
• 2003年,在欧洲有2万多人因气温过高死亡;美丽 的自然景观将由于气温变暖而消失;由于气候变 暖,各种疾病将在这个星球上大肆传播…… • 全球变暖的原因;
环境要素
环境结构 单元 水体 大气层 生物群落
环境整体 (环境系统)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 大气 • 生物体
2、环境质量
•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 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 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 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 •自然原因 •污染 •人为原因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群的文化状态
2、环境质量
• 水环境质量 • 大气环境质量
• 土壤环境质量
• 城市环境质量
• 生产环境质量
• 文化环境质量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就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 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环境保护概论重点

环境保护概论重点

1.大气是多种气体混合物。

其组成可认为是由恒定,可变和不变三种类型组分所组成的。

大气的恒定组分指大气中含有的N,O及微量的He,Ne,Ar,Kr,Xe等稀有气体。

大气的可变组分主要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还有各种不同来源的微细尘埃和自然界产生的某些化合物。

大气中的不定组分,是由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灾害所产生的,由此形成的污染物有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碳氧化物及恶臭气体等。

2.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允许的极限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有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4种类型,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有总悬浮微粒,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总氧化剂6种。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颗粒污染物如粉尘,烟等污染物,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4.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类生活活动种所排放的有害气态物质种类繁多,依据这些物质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需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治理。

(1)烟尘治理技术: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为由燃料及其他物质燃烧或以电能为热源加热等过程产生的烟尘,以及对固体物料破碎,筛分和输送等机械过程所产生的粉尘,都是以固态或液态存在与气体中,从气体中除去或收集这些固态或液态粒子,从而保护大气免受污染。

(2)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①从排烟中去除SO2的技术有湿法排烟脱硫和干法脱硫等。

②从排烟中去除氮氧化物的技术有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吸收法等。

③氟化物的治理有湿法净化含氟化物烟气和干法净化含氟化物烟气两种方法。

(3)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加强规划管理,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踢场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 化学需氧量:常记为COD,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p118
2. 生物需氧量:常记为BOD,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
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p118
3. 环境污染: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4. 面源污染:引起水体污染的排放源,分布在广大的面积上,与点源污染相比,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
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外界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很大。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如没有排污管
网的生活污水的排放
5. 水体污染: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
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6. 大气污染: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大气圈层中某些成分超过正常含量或排入有毒有害的物质,对人类、生物
和物体造成危害的现象。
7. 水体的自净作用;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
8. 土壤污染: 各种外来物质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而导致土壤性状变劣、
质量下降的现象
9. 土壤净化: 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10. 土壤重金属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中的微量有害元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
而引起的含量过高,统称为土壤重金属污染
11. 气浮: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去粘附水中的悬浮物,使其随气泡升到水面,从而去除
12. 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
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13. 土壤元素环境背景值:未受或尽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14. 土壤环境容量: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值.ppt
15. 土壤生态平衡:当系统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和输出较均衡的情况下,系统中第一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以及诸生物体及无机环境间都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16. 土壤退化:在各种自然的,特别是人为的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
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暂时或永久性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
征的过程。
17. 土壤沙漠化: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8. 土壤侵蚀: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
部过程。
19. 土壤盐碱化: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地下潜水水位升高,矿化度增加,气候干旱,蒸发增强,而导致的土壤表
层盐碱化过程增强的现象
20. 土壤潜育化:土壤长期在潜水浸渍下呈嫌气状态,产生较多的还原物质,土壤逐渐变成灰蓝色或青灰色,
质地变黏的过程。
21. 环境质量评价: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德环境质量加以调查研究并
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客观和定量的评价和预测
22.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
23. 环境管理: 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影响,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施既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又
不超出环境容许极限的措施的总称。
24. 环境监测: 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5. 自然环境:环境总体下的一个层次。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资
源的总和。
26. 社会环境:环境总体下的一个层次。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加工、改
造自然物质,创造出新的环境。
27.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
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28.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
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29.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本身能抗御外界干扰、恢复平衡状态的临界限度
30. 生态监测:在地球的全部或者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
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主要包括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
31. 生态安全: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
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
32.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3. 矿产资源:经过地质成矿作用,使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
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集合体
34. 生物多样性: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
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
性。
35.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
大部分制冷剂等
36. 逆温: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37. 干绝热递减率:一个干燥或未饱和的湿空气气块,在大气绝热上升每100m要降温0.98度,每下降100m
要升温0.98度,这个现象与周围温度无关,被称为干绝热递减率
38. 湿法脱硫:用水或水溶液做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方法
39. 水的社会循环: 随着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日益扩大,促进人类大规模地蓄水、引水,极大地改变
了水的自然运动状况,这种水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运动过程即为社会水循环
40. 水质:水的品质,指水与其中杂质共同变现出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征
41. 能量金字塔: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叫做能量金字塔
42. 环境污染物: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
43. 城市热岛效应: 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44. 全球气候变化; 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
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45. 地下漏斗:是某地区因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饱和水面(也叫潜水面)以采水点为中心,
四周向中心呈梯度下降的现象
46. 赤潮: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
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4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8. 负载有额律: 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规模、强度)有一个阈值,超过这个阈值生态系统就
将受到损害,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
49. 林德曼能量传输1/10定律:不同营养级上转移时,后一营养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
的1/10。而其余9/10由于呼吸,排泄,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等被消耗掉。林德曼把生态系统
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50.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