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环保-名词解释1

环保-名词解释1

1、生态位: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种与其他种的相关的位置2、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3、生态平衡(自然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状态。

4、循环经济: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结合到生产、消费和废物管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5、。

清洁生产:联合国定义:为提高生态效率和降低人类及环境风险而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实施的一种综合性、预防性的战略措施中国定义: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6、国家财富::由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四部分组成。

7、ODP:臭氧损耗潜势:为了评估各种臭氧层损耗物质对全球臭氧破坏的相对能力所采用的参数GWP8、物种灭绝:一个物种在整个地球上丢失。

不可以恢复。

物种消失:一个物种在其大部分分布区内丢失,但在个别分布区有存活。

9、生态赤字: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赤字,期待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值。

生态盈余: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盈余,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余数10、有效积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11、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12、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三化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13、酸沉降:大气中的酸性组分通过降水等方式迁移到地表(湿沉降),或酸组成分在气流的作用下,或者通过重力沉降直接迁移到地表(干沉降)14、城市热岛效应:由于空气组成成分和下垫面改变等原因,导致太阳段半波反射,反射率、长波辐射、大气温度等均不同与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即随着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有城市内向外逐渐降低,城市气温呈现出由中心向外递减的现象。

常见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常见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常见环境保护名词解释情形是指阻碍人类生计和成长的各类天然的和经由人工改革的天然身分的总体,包含大年夜气、水、海洋、地盘、矿藏、丛林、草原、野生生物、天然遗迹、人文遗迹、天然爱护区、风景名胜区、都市和村庄等。

情形爱护所谓情形爱护确实是采取行政的、司法的、经济的、科学技巧的多方面方法,合理应用资本,防止情形污染,保持生态糸统均衡,保证人类社会健康地成长,使情形更好地适应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以及天然界生物的生计。

情形问题是指因为天然缘故或人类的活动,使情形质量降低或生态体系掉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成长、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阻碍的现象。

情形问题是因为人类活动感化于人们四周的情形所引起的情形质量变更,以及这种变更反过来对人类的临盆、生活和健康产生阻碍的问题。

情形问题按其产生缘故能够归纳为原生情形问题和次生情形问题两类:原生情形问题是指一些非人类才能所能操纵的,而由天然身分(活动)引起的情形变更。

如:由太阳辐射变更引起的台风、洪涝、暴雨;由地球热力和动力感化产生的火山爆发、地动等。

次生情形问题是指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对天然情形的破坏。

如:因为人类临盆、生活引起的大年夜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破坏、资本枯竭、水土流掉、戈壁化、气候专门、地面沉降、诱发地动等。

今朝,人类活动对情形损害所造成的后果和情形污染对社会成长的反感化已日渐被人们所感触感染,并逐步形成共鸣。

爱护情形,爱护我们人类合营的家园--地球,是全人类合营的义务。

从情形问题的成长过程能够看出,工资的情形问题是随人类的出生而产生,并伴跟着人类社会的成长而成长。

造成情形问题的根来源差不多因是人类对情形价值的熟悉不足,缺乏妥当的经济成长筹划。

情形是人类生计成长的物质差不多和制约身分,人口的增长要求工农业灵敏成长,从情形中取得食物、资本、能量的数量必定要增大年夜,个中一部分供人类直截了当花费,有的经人体代谢变更;废料"排入情形,有的经应用后降低了质量。

然而,情形的承载才能和情形容量是有限的,假如人口的增长、临盆的成长,不推敲情形前提的制约感化,超出了情形许可的极限,就会导致情形污染与破坏,造成资本的枯竭和对人类健康的损害。

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1.碳中和:将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相应的二氧化碳减
排量达到平衡状态的行为。

2.可持续发展:满足当前世代需求而不牺牲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发
展方式。

3.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组关联体系,包括
生态共同体和环境内的非生物因素。

4.三废治理:指工业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的处理和利用。

5.气候变化:指世界气候平均值、气候变异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在长期
内的变化。

6.温室气体:指能够在大气层中吸收和辐射地球表面长波辐射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7.环境监测:对环境介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实地采样、测试、分析,以监测环境质量的水平和趋势。

8.节能减排:通过使用新技术、节约能源和改善生产方式等手段,有
效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9.可再生能源:指能够在自然条件下持续不断地调整、循环利用并不
断更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10.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体的多样性和数量,包括物种、
基因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环保名词解释

环保名词解释

环保名词解释1、什麽是酸雨?酸雨的定义是ph值小于5.6的雨、雪、霜、雾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酸雨严重污染区。

产生酸雨的罪魁祸首就是二氧化硫,它来自含硫的煤和石油的燃烧.近年来,我国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硫达到2000万吨以上,而且还在逐年增加。

2、什么是光污染?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白亮污染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

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45%。

还使人头昏心烦,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

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

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出其不意地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诱发车祸。

人工白昼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

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

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

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彩光污染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

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

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

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头晕目眩,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彩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物理研究所李景色教授介绍,我国已经针对城市玻璃幕墙起草了一个法规,正上报建设部批准实施。

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环境保护名词解释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行动和措施来维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工作。

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议题,各国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能源、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一、污染物污染物是指与环境中的某种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而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物质。

污染物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和噪声污染物等。

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会引起空气污染;水污染物如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化学物质等会对水体生态系统和水资源造成危害;土壤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噪声污染物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指的是由生物体和生物体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等。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水生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河流、海洋等。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生物和环境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平衡。

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理念,旨在平衡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推动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

四、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遗传多样性是指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

五、资源节约资源节约是指在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时,通过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减少浪费和损耗的行为。

资源节约既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减缓资源枯竭的速度,又能够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的产生。

环境保护概论的名词解释

环境保护概论的名词解释

环境保护概论的名词解释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环境保护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环境保护的理念和实践涉及诸多方面,其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

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环境保护概念进行解释和阐述,希望为读者对环境保护有更深入的了解。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它由生物群落(包括动植物)和环境要素(如土壤、水和空气)组成。

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中长时间尺度上出现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3. 碳足迹碳足迹是衡量一个个体、组织或国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度量标准。

它通常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基础,包括直接和间接排放。

一个人的碳足迹可以通过减少能源消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等措施来降低。

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和维护自然资源,以确保未来世代的需求得到满足。

它通过推行环保技术、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等方式来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5.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物种以及它们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的食物、药物和其他物质资源,还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6.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的一种管理方法。

它包括保护水体、减少污染、提供清洁水源、建立水资源分配机制等。

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全球范围内的人民都能够享受到安全饮用水。

7. 废物处理废物处理是将产生的废物进行妥善处理和利用的过程。

它包括废物分类、回收利用、焚烧处理、填埋等方式,旨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资源的浪费。

废物处理的效率和环保性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环保名词解释

环保名词解释

环保名词解释1.空气质量(Air quality)的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程度,它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

空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空气污染物浓度受到许多因素影响。

来自固定和流动污染源的人为污染物排放大小是影响空气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车辆、船舶、飞机的尾气、工业污染、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烧等。

城市的发展密度、地形地貌和气象等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空气污染的污染物:烟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等。

空气污染源也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两大类。

自然污染源是由于自然原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而形成,人为污染源是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形成。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微米。

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比如烟尘。

有些则小到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

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

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

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

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于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

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

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

因此,对于老人、儿童和已患心肺病者等敏感人群,风险是较大的。

另外,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还是降低能见度的主要原因,并会损坏建筑物表面。

环境保护概论(名词解释)

环境保护概论(名词解释)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环境围绕人们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有原生自然环境和次生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劳动中所形成的,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设施和社会结构。

3.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4.环境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迁移、扩散和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5.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由无机环境与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6.林德曼能量传输1/10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7.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持的一种平衡状态。

8.生态阈值: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总是有限的,外部冲击或者内部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可能遭到破坏,这个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9.生物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10.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1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2.土地资源: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

13.生物多样性: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4.矿产资源:主要指埋藏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有用矿物或元素,其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产,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环境保护名词解释常见环境保护名词解释化学防治用化学药剂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熏蒸剂等来防治作物的病、虫害及杂草危害的方法,称为化学防治。

采用方法有浸种、拌种、毒饵、喷粉等。

但是,这些化学药剂都直接时人畜有害,施用不当易引起中毒。

化学吸附吸附剂的责面和被吸附物质的分子间,是一种不可逆的类似化学键的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吸附,称为化学吸附,亦称活化吸附或原子吸附。

同时由于表面上伴有解离作用,故亦称解离吸附。

化学吸附的速度较之物理吸附显著缓慢。

化学处理法利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处理或回收废水中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例如:用中和法中和酸性或碱性废水;用萃取法回收废水中高浓度的酚;用吹脱法除去废水中有害的溶解性气体以及对含有大量病菌的医院及制革工业)废水进行加氯消毒处理等,均称为此学处理法。

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简称con 。

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将徘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氮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它和生化需养量(BOD )一样,是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

COD 的单位为ppm 或毫克/升,其值越小,说明水质污染程度越轻。

COD 的测定方法,不仅有高锰酸钾高温氧化法,也包括高锰酸钾低温氧化法(氧吸收量)和重铬酸钾氧化法。

化学需氧量常由于氧化剂的种类、浓度及氧化条件等之不同,对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的氧化率也不相同。

因此,在排水中存在有机物的情况下,除非是在间一条件下测定COD ,否则不能进行对比。

一般用高锰酸钾高温氧化法,其氧化率为50 〜60% ,用重铬酸钾氧化法,其氧化率为80〜90%。

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及河流状况不同,COD 的排放标准均不一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试行标准》中规定,工业废水最高容许排放浓度应小于100毫克/升,但造纸、制革及脱脂棉厂的排水应小于500 毫克/升。

日本水质标准规定,COD 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应小于160 毫克/升(日平均为120 毫克/升)。

环境影响评价在一项工程动工兴建以前对它的选址、设计以及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和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又称环境影响分析。

1969 年,美国首先提出环j 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并在《国家环境政策法》中定为制度。

随后,日本、加拿大、英国、瑞典、澳大和亚、法国等也陆续推行。

中国1979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这种制度要求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即根据气象、地理、水文、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作出环境影响评价,以便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

环境指示物表示环境条件的生物标准,被称为环境指示物。

即包括土壤的PH 值值、含氮量、地下水位、气温及阳光等重要指标,也包括土地的生产力、气候等复合因素。

近年来,对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的环境指示物已引起重视。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从医学及生物学的角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质对机体可能发生的生物效应,作用机理及早期损害的检测指标,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污染的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要素。

它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

该值对开展区域环境质量评价,进行环境污染趋势预测预报,制定环境标准等等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是环镜保护工作中项新发展起来的学科,目前这一工作的方法和内容尚不统一,更不完善。

例如,美国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采用“地学环境制图法”,即对一地区各种环境要索编制成图,再绘出现有地学环境图,从两图对比中找出问题,用以对环境质量作出评价。

许多国家对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的研究还处于间接阶段,因此,大气和水质的质量评价标准也在不断修订。

环境管理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基本职能。

它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

由于环搅管理的内容涉及土壤、水、大气、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环境管理的领域涉及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环境管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各个部门,所以环境管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主要内容可分为三方面:1 环境计划的管理:环境计划包括工业交通污染防治、城市污染控制计划、流域污染控制计划、自然环境保护计划,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宣传教育计划等;还包括在调查、评价特定区域的环境状况的基础区域环境规划。

2 环境质量的管理:主要有组织制订各种质量标准、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督捡查工作,组织调查、监技术的管理:主要包括确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防治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确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组织国内和国际的环境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等。

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以及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3 环境环境工程学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的学科。

主要讲究内容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以及噪声控制等。

环境工程学还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利用系统工程方法,从区域的整体上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

环境地质学为了人类生存和健康,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对地质数据和地质要素进行收集和研究分析的一门科学。

它是由地质学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从地质学角度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物质组成的影响在地球化学上的意义,研究这种受污染的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健康影响的可能程度等O 环境地质学包括有水文地质学、地形学以及工程地质和经济地质的研究,它与地球生存、起源和组成等有关,同时,还与建筑结构、运输设施、固体废弃物的妥善处埋、水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矿藏资源的估计和勘测以及土地的规划、开发和利用等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极大地改变着自然界的本来面貌。

无计划地滥伐森林,引起水土流失,河流枯竭;盲目地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

例如埃及阿斯旺水库的兴建给尼罗河下游带来了土壤肥力下降、盐碱化和血吸虫病等问题;印度纳加尔朱纳萨加尔水坝的兴修给当地居民带来了膜内翻病。

这些也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个方面。

环境标准根据工业“三废”及噪声等对大气、水质及土壤的不同污染条件和原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制订的外界环境中含有主要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称为环境标准。

这个标准在各个国家都不一致,一方面是制订的方法不同,另一方面每个国家的具体条件也不一样。

当前,随着工业品种的不断发展,新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产生,为此,我国也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了有关的环境标准及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

环境医学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预防的一门科学,是环境科学也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

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适合于人类生活,劳动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包括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和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等;所研究的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不同程度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讲究人和生存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和转化规律以及人类生态系的演化和发展;重点研究与人们健康直接相关的人们生活的和从事生产的环境,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及其保护。

分贝,dB (delcibel )耳朵能听到的声音强度范围很广,因为人耳有把听到的声音能量压缩的本领。

如使人感到难受的钢板焊接,就比人刚刚听到的声音最轻声音强一万亿倍。

这种强度以能量和音压来表示很不不方便,所出常用对数强度 (声级) 来表示,其单位就是分贝。

所谓分贝,是空气振动发出的声和标准声准声压为2x10E-5 牛顿/平方米,这个数值在平面波中,大约等于10E-2 瓦/米,这就是人们刚能听到出声音,每加10 分贝,强度就增加10 倍,人耳朵听起来只响一倍。

般来说(因人而异),噪声级在50 分贝以下时,是安静的,到80 分贝左右,就认为较吵闹,而到100 分贝时就使人感到了非常吵闹,达到120 分贝时耳朵字则难以忍受。

1 分贝以下的音强变化,人的听觉难以辨别,1 分贝以上的音强变化可辩别。

不同分贝的音强以及音压或分子速度比分别列于下表:压之比的常用对的倍。

在空气中,零分贝的声音的标倍)贝尔分贝音强比(倍)音压或分子速度比0 00 1 11 10 10e 10e0.52 20 10e2 10e3 30 10e3 10e1.54 40 10e4 10e25 50 10e5 10e2.56 60 10e6 10e37 70 10e7 10e3.58 80 10e8 10e49 90 10e9 10e4.510 100 10e10 10e5分段曝气法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类型,又称逐步曝气法。

在曝气糟内使污水分段流入,这样可使曝气槽内的全部污水的耗氮均匀,在此条件下,回流污泥从曝气槽的端部送入。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易于适应BOD 负荷的变动,同时比较容易调整曝气时间和污泥浓度。

反渗透反渗透亦称逆向渗透。

是一种利用渗透原理进行分离的方法,用来从水中除去溶解固体、大部分的溶解性有机物和胶体物质,目前,采用加压法进行反渗透处理(42〜70公斤/平方厘米),可得到较大的渗水率和较高的溶质除去率。

采用反渗透洽可使海水淡化(加压为100〜105公斤/平方厘米),亦可处理生产污水使之适应循环使用,但不能过滤酒精、酚、硼等污染物。

风化作用是指含水合物,在干燥的空气中失去其结晶水的一部分成全部,使其原有结晶形式转化或破坏的一种现象。

如地球表面的岩石,经年暴露于大气阳光之下,受风雨之侵蚀,逐渐失掉结晶水,形成大小不等的岩石块或粉屑,这是自然界常见的风化作用,而其过程是漫长的。

岩石的风化作用包括:物理的风化作用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风洞试验在人工造风的风洞内,模拟预测的地形及烟囱(1/3000 )等,进行污染物质扩散情况出试验,称为风洞试验。

按照烟囱高度的烟源位置等各种条件的变化,求出浓度出分布。

进行适当计算和修正后,而在现实环境中加以利用。

进行这种试验,可以预测出将要建设的工厂周围的污染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