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史料
中部同盟会研究综述

同盟 会 中部 总会 ( 简 称 为 中部 同盟 会 ) 研 究
理, 以就教 于学 界同人 。
一
是辛 亥革 命 史 研 究 的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在 同
盟会 东 京 本 部 组 织 涣 散 , 屡 次 起 义 失 败 的情 况 下, 中部 同盟 会 于 1 9 1 1 年 7月 3 1日在 上海成 立 , 明确 提 出“ 长江 革命 ” 的思 想 , 果 断地 将 军事 重 点 转移 到长 江 流域 , 促 成 了武 昌首 义 , 也 领 导 了上 海等 地 的光复 。孙 中 山数 年 之后 曾 经说 , “ 先 是 陈英 士 、 宋 钝初 、 谭石 屏 、 居 觉生 等 既 受 香港 军 事
岁隧 以集事 , 则谭人 凤宋 教 仁 为之 也 。 ” 从 中可 见 中部 同盟会 在 辛亥 革命 中 的作用 非 同一 般 , 可
以说是 中部 同盟会 领导 了武 昌起义 的成功 。
对 中部 同盟 会 的研 究从 1 9 4 9年 之 前就 已经 开始 。新世 纪 以来 学 术 界 对 于 中部 同盟 会 的研 究还 是处 于相 当薄 弱 的状 态 , 同 盟 会 , 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 笔者 试将 中部 同盟 会 的研 究 历 程 和 成 果 作 一 梳
李 剑农 在《 中国近百 年政 治史 》 中, 就 中部 同盟 会 的活动 目的指 出 , “ 这 个 中部 总 会 的组 织 , 就是 要 把 革命 发动 的 中枢 由南部 移 到长 江 流 域来 , 而注 意点在 武汉 。 ” 他引 用章 太 炎 的话 说 , 中部 同盟 会
“ 还入 中原 , 引江上之势 , 而 合 武 昌之 群 党 , 未半
机关 之约束 , 谋 为广 州应 援 ; 广O , i I 既 一败 再 败 , 乃
辛亥革命重大事件

1910年3月21日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0年3月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美洲同盟总会(又称同盟会美国总支部)。
1910年3月长沙发生抢米暴动。
1910年4月各省请开国会代表发动第二次请原。
1910年6月16日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
1910年9月18日资政院开院。
1910年10月3日《民立报》在上海创刊。
1910年10月11日国会请愿代表团发起第二次请愿,分别向资政院和载卫上书。
1910年10月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改为五年。
1910年11月4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议,布置广州起义。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更名文学社,举蒋翊武为社长。
1911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
1911年4月8日温生才击丝广州将军孚琦,温被捕遇害。
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8日清廷组成皇族内阁,以庆新王奕为总理大臣。
1911年5月9日清廷颁布铁路国有政策。
1911年5月10日文学社在武昌小朝街设立机关部。
1911年5月11日文学会和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第一次国体联合会议。
6月14日和9月14日又先后就两国体联合再三会议协商。
1911年5月17日四川保路同志威风成都正式成立。
1911年7月31日宋教仁、谭黄兴人凤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1911年7月汉口《大江报》发表《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亡中团者和平也》二短证。
大江报馆被查封,报社主笔詹大悲、何海鸣被捕。
1911年8月13日林冠慈、陈敬岳在广州炸伤李准。
1911年8月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及附近各州县发动罢市、罢课。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蒲殿俊、罗纶等,枪杀请愿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大会在武昌召开,讨论通过“起义计划”。
1911年9月25日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调配炸药,不慎引爆。
中部同盟会成立

中部同盟会成立成立中部同盟会的酝酿比较早,从1910年夏天就开始了。
孙中山一意在南方3省发动起义,引起了同盟会内部一些人的不满,认为孙中山只注意广东,对于长江各省一点也不注重,华侨所捐的钱也只用到广东方面去,别处的活动一个钱都不肯给。
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谭人凤回到东京,当时东京同盟会不少人已经灰心失望,无人过问会事。
1910年6月10日,孙中山从檀香山秘密前来日本,谭人凤要求孙中山改良会务,孙中山表示同意。
在一些问题上,孙中山与宋教仁、谭人凤有矛盾,发生争执。
于是谭人凤和赵声等商量改组,主张以长江流域为活动重点。
赵声非常赞同,便约了张懋隆、林文、李肇甫、陈勤宜等开会。
会上决定向长江流域积极推进革命活动,但发动的期限,却发生了争论,宋教仁主缓,赵声主急。
最后以谭人凤调和,以不限定时期为原则。
这次会议,虽有成立中部同盟会之议,其实并没有组织任何机关,也没有举出任何干事,而且缺乏活动经费。
只是提出了问题,“冀把五部同盟并作中南两部分设”,实际上仍由各人分途进行。
会后,赵声因广东新军起义失败后不少同志正集结九龙农场需要照顾,随即南归。
谭人凤到香港把会上讨论的事同黄兴商议。
黄兴设有提出别的意见,只以款项不足为虑,最后只筹得300元给谭人凤。
谭人凤回到日本,困于经济,日夜奔走,改组同盟会的事就搁置起来。
但因为担心组织陷入涣散,仍组织了一个谈话会,每周相聚1次。
1911年初,广州“三·二九”起义的准备渐渐就绪。
东京、上海等地的同盟会人都合力投入这次起义的准备工作。
中部同盟会的事一时又搁置下来。
2月4日,谭人凤应黄兴、赵声之邀到香港。
他提出,两湖地当要冲,应该先示机宜。
黄、赵都同意,从起义经费中拨给了他2000元。
23日,谭人凤带了这笔钱先后到武汉、长沙活动。
临行时,黄、赵约定谭人凤要在3月中旬返港。
这时宋教仁已在上海《民立报》社工作,并同陈其美、章梓、郑赞丞等筹划长江下游的革命活动。
谭人凤过上海时,邀宋教仁共同南下。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第41讲 三民主义教程讲义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二十一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41讲三民主义知识框架即时巩固的入场劵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三民主义1.背景2.主要内容3.历史作用及局限性巧学识记孙中山与三民主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一个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两个阶段: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三个革命:民族革命(前提)、政治革命(核心)、社会革命(补充)。
四大成果: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兴起国民大革命。
五大转变:由从医救民到政治救国;由和平改良到暴力革命;由集中推翻清政府到全面反帝反封建;由依靠军阀到建立革命武装;由资产阶级独立奋斗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点题训练1】如图为1912年的“共和四杰”火柴商标图案,是为纪念民国共和曙光初显而作,商人之所以印制这枚火花,是由于当时的“共和四杰”()A.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B.领导武昌起义取得胜利C.推动民主共和深入人心D.团结合作建设中华民国考点二新三民主义1.背景2.内容和作用,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两党合作的○29______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点题训练2】 “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
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己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晚年为了继续完成“民族革命”( )A .提出了三民主义B .倡导了三大政策C .领导了辛亥革命D .主张“平均地权”要点 比较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典例训练】 如图是孙中山为黄埔军校题写的训词。
孙中山当时主张( )A.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 B.加快北伐战争的进程 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史料研读通向成功的试金石史料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
同盟会中部总会和上海光复

同盟会中部总会和上海光复汤仁泽[摘要]同盟会中部总会在危难之际成立于上海,并促成上海光复。
旋又成立军政府,颁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文告,维持上海治安,稳定社会秩序。
上海光复时,宋教仁、谭人凤等都不在上海,陈其美独自操纵中部总会,排挤光复会,甚至派人暗杀陶成章。
这是陈其美的个人行为,与同盟会领导及中部总会其他发起人无关。
因此,评价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同时,不能因陈其美的个人行为而低估中部同盟会的作用,也不能对陈其美稍加回护。
[关键词]同盟会中部总会;上海光复;陈其美一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说:“自革命同盟会成立之后,予之希望则为之开一新纪元。
”①《中国同盟会总章》第1条规定:“本会定名为中国同盟会,设本部于东京,设支部于各地。
”第16条规定:“本会支部,于国内分五部,国外分四部,皆直接受本部之统辖。
”②国内是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国外设立南洋、欧洲、美洲、檀岛四个支部。
国内各支部下辖数省区,如东支部设在上海,辖江苏、浙江、安徽等省。
但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却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
1905年9月8日,同盟会成立后十多天,孙中山就“委派冯自由、李自重二人往香港、广州、澳门联络同志,主盟接收会员。
不久,把香港兴中会改组为同盟会分会,陈少白任会长。
”接着,委派“代理主盟员”许雪秋、邓子瑜、朱执信等,分别赴潮汕、惠州、广州以及广西、福建等地发展会员。
同年末,黄兴“离日赴香港,旋化名潜入桂林郭人漳营中,策划起事。
”③广东、广西是同盟会最早建立地方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孙中山对两广地区较为熟悉,早在1895年就在广州领导武装起义。
同盟会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几个革命小团体组成的,一开始内部意见就有分歧,还有人对孙中山不满。
从而,同盟会中就有提出应建立“有实际行动的队伍”者,主张“于同盟会外极须另组一个秘密机构,专以发展革命推翻专制为职志。
战争与近代上海闸北城区的变迁_张笑川

第26卷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6N o.2 2009年5月J o u r n a l o f S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M a y2009战争与近代上海闸北城区的变迁*张笑川(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 要:闸北是近代上海20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一个华界城区。
它长期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并在战争的打击下,城区的发展彻底逆转。
战争在闸北的密集、频发,与其属于华界、密迩租界的区位特点有关。
上海长期存在的华界、租界分立格局,导致战争影响在城市空间中的不平衡分布,从而影响了上海的城市形态。
关键词:闸北;战争;上海;租界;城市形态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09)02-0081-09战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城市史学者日益关注的主题。
[1]64-88在战争频发的近代中国,与多数城市不同,上海似乎颇能置身事外,而且相对有限的战争影响,往往给上海带来意外的发展。
[2]17这确是上海的幸运,也是近代上海迅速崛起的一个原因。
但是上海总体上的幸运却不代表城市每一部分的幸运。
近代上海的闸北城区,就是长期受到战争制约并导致发展彻底逆转的突出例子。
闸北是上海20世纪初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城区。
辛亥革命以后,闸北发展极为迅速,至二三十年代成为与老城厢并驾齐驱的华界城区,一度有“华界自治典范”和“华界工厂发源大本营”的美誉。
1937年以后,城区发展出现逆转,成为上海著名的“下只角”,至今还是上海经济、社会中较薄弱的一环。
其中,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是重要因素,并多有论述。
①但是,如果我们放长历史的视界,可以发现战争的威胁与影响,几乎伴随着近代闸北发展的始终。
老上海人陈存仁在《抗战时期生活史》曾说:“每次战争,焦点都在闸北,所以闸北的居民受到的灾难最大”[3]26。
2019届高考历史政治史选择题提分专练:(9)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9)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1、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
”这一观点旨在说明()A.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B.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C.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D.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2、某史学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洪杨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
”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上“换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D.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3、洪仁圩在《资政新篇》中说兴银行。
倘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也”, “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
这表明他()A.维护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C.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D.停留于中国古代的落后思想4、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
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这一首歌谣()A.属记事歌,再现了天平天国辉煌的历史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5、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的一面③它在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主张④定都南京后,大兴土木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
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A.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C.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
宋教仁在民国时期的贡献

宋教仁在民国时期的贡献张辰飞摘要: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
他在鼓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领导推翻帝制的武装斗争、草拟资本主义宪政纲领、以议会方式反对袁世凯专制等方面的业绩,是常为世人道及的,他积极的倡导责任内阁制。
而他在25岁之龄,即为中国领土的完整做出过杰出贡献。
为国民党的组建,国民党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大党作出了杰出贡献。
宋教仁的帝国主义论与民族解放思想也为中国的思想界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宋教仁;民国时期;贡献一、宋教仁对于政治体制建立的及对国民党成立的贡献(一)宋教仁在政治体制方面的贡献——宋教仁的责任内阁制在武昌起义之前,宋教仁的基本政治观点已经成形,那就是:首先要坚决推翻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以民主宪政代替君主专制;其次要实现民主宪政,必须完善议会制度,对行政权形成有力的制约。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责任内阁制思想的萌芽。
在宋教仁政治理念中,无疑是溶入了这种议会至上和内阁负责的精神。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
盖内阁不善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
如必欲更易之,必致摇动国本。
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
”【1】“国势之盛衰强弱,全视其运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为准,而内阁则尤众机关之总汇,行政之首脑也。
”他认为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形成有效的制约,才算是理想的政体模式。
内阁制在总统和总理之间的职责权限上进行了制度化的规范制约,而不是指向当总统的某个人和当总理的某个人。
他坚信责任内阁制必将导致良好的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
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要限制大总统的权力。
武昌起义爆发后,宋教仁由于轻信胡瑛对湖北形势的错误估计,迟赴武汉,致使武昌革命党人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推举原清军协统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当宋教仁到汉后马上意识到黎元洪控制领导权的危险性,提出要推举黄兴为湖南湖北大都督,或为南方民军总司令,以便将领导权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但由于首义各员刘公、孙武、吴兆麟等人的反对,没有实现,最后举黄为战时总司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史料(节录)杨谱笙辑
(1)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宣言
现政府之不足以救中国,除丧心病狂之宪政党外,贩夫牧竖,皆能洞知,何况忧时之志士?故自同盟会提倡种族主义以来,革命之思潮,统政界、学界、军界,以及工商各界,皆大有人在。
顾思想如是之发达,人才如是之众多,而势力犹然孱弱,不能战胜政府者,其故何哉?有共同之宗旨,无共同之计划;有切实之人才,无切实之组织也。
何以言之?如章太炎、陶成章、刘光汉辈,已入党者也,或主分离,或事攻击,或如客犬,非无共同之计划有以致之乎?而外此之出主入奴,与夫分援树党,各抱野心者,更不知凡几耳。
如徐锡麟、温生才、熊承基辈,未入党者也,一死安庆,一死广州,一死东三省,非无切实之组织有以致之乎?而外此之朝秦暮楚,与夫轻举暴动,枉抛生命者,更不知凡几耳!前之缺点,病不合,推其弊,必将酿旧史之纷争;后之缺点,病不通,推其弊,必致叹党员之寥落。
前一缺点伏而未发,后一缺点则不自今日摧伤过半人才始。
前精卫陷北京,南洋《中兴报》,曾载有曰:“跳来跳去,只此数人。
”呜呼!有此二病,不从根本上解决,惟挟金钱主义,临时召募乌合之众,搀杂党中,冀侥幸以成事,岂可必之数哉?此吾党义师所以屡起屡蹶,而至演最后之惨剧也。
同人等激发于死者之义烈,各有奋心,留港月余,冀与主事诸公,婉商善后补救策,乃一以气郁身死,一以事败心灰,一则宴处深居,不能谋一面,于是群鸟兽散,满腔热血,悉付诸汪洋泡影中矣!虽然,党事者,党人之公责任也。
有倚赖性,无责任心,何以对死友于地下?返沪诸同志,迫于情之不能自己,于是有同盟会中部总会之组织。
定名同盟会中部总会者,奉东京本部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邦,而以中部别之,名义上自可无冲突也。
总机关设于上海,取交通便利,可以联络各省,统筹办法也。
各省设分部,收揽人才,分担责任,庶无顾此失彼之虑也。
机关制取合议,救偏毗、防专制也。
总理暂虚不设,留以待贤豪,收物望,有大人物出,当喜适如其分,不至鄙夷不屑就也。
举义必由总部召集各分会决议,不得怀抱野心,轻于发难,培元气、养实力也。
总部对于各团体,相系相维,一秉信义,而牢笼诱骗之手段不得施也。
各团体对于总部,同心同德,共造时机,而省界情感之故见,不可有也。
组织之内容,大概如是,海内外同志,其以为不谬,肯表同情赞助欤?党人幸甚,中国幸甚!
(2)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章程
第一条本会由中国同盟会会员之表同意者组织而成。
第二条本会定名曰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第三条本会以推覆清政府,建设民主的立宪政体为主义。
第四条本会置本部于上海,置分会于各处。
第五条凡中国同盟会会员依本会法律入会者,皆为本会会员。
第六条会员皆一律平等。
第七条会员得于法律范围内,保持身体、财产、职业、居住、信仰之自由。
第八条会员得依法律陈请保护利益,及陈诉冤抑;其有因公受害者,本人或遗族得受恤典。
第九条会员依法律有选举、被选举之权。
第十条会员须保守本会一切秘密。
第十一条会员不得入反对本会主义之他团体,并为之尽力。
第十二条会员有依法律纳捐项、出劳力之义务。
第十三条本会置会长一人,代表本会,总理会务,任免职员,并发布一切法律命令。
但暂时虚位以待,将来由总务会议决其时期及选举法选举之。
第十四条本会置总务干事,管理全会事务;其员数及分掌事务方法,由总务会定之。
但第一次员数,由会员议决。
第十五条总务干事组织,为总务会协议会务,保持办事方针之统一;会长未选举以前,总务会行其职权。
第十六条总务干事互选一人为议长,掌召集开会、保管文书、印信之事;其开会议事时,遇有可否同数者,由其决定。
第十七条总务会须以总务干事全体之署名,行其职权;其有因故不能视事时,则托同干事一人代理之。
第十八条总务干事,由会员以记名法选举;一年一任,得连举连任。
选举时以得票多数者,依次当选;满额后,再以其次之得票多数者,依次选为候补人,如其员数。
第十九条总务干事有因故离去本部,须经三月以上时,以候补人署理之。
第二十条本会款项,会计以半年为一期;每一期前,制成预算;一期终,制成决算,皆由总务会公布之。
第二十一条本会特别事件之会计,于其事件未办前,制成预算;事件既终后,制成决算,皆如前法公布之。
第二十二条本会会员有违犯法令者,由总务干事会依法律协议审判,并施行刑罚。
第二十三条本会章程,由总务会之协议,或会员二十人以上之提议,得改订之。
(3)总务会暂行章程①原件在文后有杨谱笙附注云:“此总会章程、并总务会及分会章程,悉宋公教仁所手订之稿。
宋公号钝初,别号渔父。
民国成,首为袁世凯暗示遇害。
公具经济才,与陈君其美同为袁最忌,故并遭暗杀。
”
第一条总务会以总务干事组织之。
第二条总务会干事暂定为五人,由会员照章程选举之。
第三条总务会除议长外,暂分为各部,以各干事分掌事务如下:甲、庶务部管理一切不属他部之事务。
乙、会计部管理会计收支事务。
财务部管理筹款事务。
丙、交通部管理联络各等社会及会籍、选举、纠察、赏恤、通讯事务。
丁、文事部管理参谋、立案、编辑及其他一切各事。
第四条各干事分掌各部,由总务会以互选法选定之。
第五条除总会章程第十五条所规定外,凡各部重大事务,皆须经总务会之协议。
第六条各干事得自定各该部规则,并指任部员。
第七条本章程俟分会成立至五个以上时,即当取消另定。
(4)分会章程
第一条一地方有二十人以上之会员者,得由会员发起,或由总务会命令设立分会。
第二条分会置分会长一人,由分会会员自行选举。
但有认为必要时,得由总务会指任。
第三条分会长总理该分会事务,任免职员,于法令或特别委任范围内,发布命令,对于总务会负责任。
第四条分会置各职员如下:庶务司长管理不属各司之事务。
军务司长管理联络军队、准备军需及关于军令事务。
财务司长管理筹款及会计事务。
交通司长管理联络各等社会及会籍、选举、纠察、赏恤、通信事务。
执法司长管理审判事务及施行刑罚。
有认为必要时,得酌置临时职员。
第五条分会会员依法律有负担本部经费义务。
此外,分会亦得自征分会捐,并筹集款项。
第六条分会会员非经该分会长之绍介,不得直接通于本部。
第七条分会办事方针,须听本部指挥,不得独异。
第八条除本章程外,分会得自制定详细规则;但须报告总务会,经其认可。
(选自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2版第6—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