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贺龙
湖南省桑植县贺龙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教案高二语文备课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知人”明“志”。
(2)背诵本词。
2、技能目标:(1)用“缘景明情”的的方法赏析诗歌。
(2)品味本词重点语言。
(3)学习从“对方落笔”的抒情方式。
(4)掌握“诵读”的其它要点。
3、情感目标:(1)继续通过“诵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通过图文统一的课件制作,使学生在情操上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技能目标”中的(1)(2)(3)三大点及“情感目标”中的第一点。
教学难点:“技能目标”中的(1)(2)两大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初步诵读——“知人”明“志”——重难点赏析——整体理解诵读——“诵读”要素总结——本词相关琏接——背诵课文教学设计理念:1、声情并茂的“诵读”为学生品味诗文语言,提升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
学生唯有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能”才能真正意义上地打开“语文”的大门,走进“语文”缤纷的世界,才能去爱“语文”并享受语文!2、语文的工具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此“听、说、读、写”贯穿课堂。
3、重视语文课的熏陶感染:据本词“荷”的特点,精选了与之有关的国画和现实中荷花、荷叶美图来制作课件,尽最大可能做到图文合一,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教材整体教学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为《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单元的教学目的,所以,“诵读”作为手段贯穿整个单元教学;又《中国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欣赏”内容为第一、二、三单元,三个单元的教学目的依次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为此,教师在教学后一单元时,皆应以前一或前所有单元为基础。
那么,《苏幕遮》一文的教学也不例外。
附:这三个单元诗鉴的三个层次(即三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基础: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提升: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共鸣: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体现)4、由于本首词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最后一首,故要对三个单元以来一直以“诵读”为授课手段的“诵读”其它要点进行总结。
湖南省桑植县贺龙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艺术意蕴。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探究讨论1、《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背景及参考答案: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严州(今浙江建德)。
《书愤》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陆游在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今杭州)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
皇帝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之后,陆游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一诗。
后者更加蕴藉含蓄,表达的是不被重用的悲愤,却用明媚的春光和闲适的生活来反衬。
风格上,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
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背景材料: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
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3、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参考:功绩方面: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第25课《贺龙钓鱼》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第25课《贺龙钓鱼》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贺龙将军的品格和为人。
2.过程与方法(1)学会通过提问、讨论、分享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1)理解贺龙将军的品格和为人。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你们知道贺龙将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贺龙将军的故事——《贺龙钓鱼》。
2.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尽量读得生动、有趣。
(2)检查同学们的朗读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3.精读课文(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学习生字词(1)请同学们翻开书,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
(2)教师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对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5.深入理解课文(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贺龙将军为什么喜欢钓鱼?他在钓鱼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2)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6.情感体验(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以及对贺龙将军的敬仰之情。
7.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贺龙将军的品格和为人,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贺龙将军一样,热爱生活,珍惜大自然。
四、教学反思1.优点(1)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美。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湖南省桑植县贺龙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11师说.docx

课题:师说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贝1|、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步骤、内容、教学活动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屮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Z首。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Z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Z,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侣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初读课文1.学生启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语文课文《贺龙钓鱼》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贺龙钓鱼》教学设计语文课文《贺龙钓鱼》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5课《贺龙钓鱼》。
教学目的: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故事的梗概。
2.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贺龙在艰苦岁月里的乐观、幽默、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热爱之情和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故事的梗概。
2. 理解课文内容,从关键词句中体会贺龙在艰苦岁月里的乐观、幽默、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热爱之情和崇敬之情。
教学用具:幻灯片教法:启发引导讲授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歌曲《长征》进入课堂。
二、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读了《贺龙钓鱼》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幻灯板书课题)过渡:一个堂堂的元帅为什么不去写他带兵打仗却要写他钓鱼呢?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 通过我们上节课读了课文后,请同学们思考:贺龙带着军队进入草地后首先遇到些什么困难?在这艰苦的日子里他是怎么做的呢?然后才去溪边干什么?(幻灯出示问题)(1)、同桌交流学习,找出有关段落后读读,然后勾画出相关词语和句子。
(2)、请举手回答,在哪些段落,贺龙是怎样做的?(3)、他说了哪些话?2.交流,重点点拨以下几个地方:⑴分角色朗读第3~10段,抓住贺龙的语言和神态体会他的幽默和为战友着想的精神。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贺龙的性格和战士对他的爱戴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
3.齐读第11段。
(1)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贺龙拔下马尾毛做钓鱼竿。
)(2)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老伙计”“抚摸”“会意”体会贺龙与战马之间的深厚情意以及默契,也说明了钓鱼补充粮食对贺龙来说是常事。
)(3)勾画出本段中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些动词的准确使用有什么作用?(4)贺龙是当时的总指挥,为什么单单写他钓鱼呢?引导学生读第2段,体会红军部队在进入草地后所遇到的困难。
湖南省桑植县贺龙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背景知识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解读山川景物中蕴涵的韵味和深意定向自学一、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
’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2、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湖南省桑植县贺龙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项羽之死。
②感受古代英雄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学习重点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绝代典型。
“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乌江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成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
“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给我们无数读者的是掩卷闭目思索、拍案而起的长叹。
多媒体显示项羽自刎乌江图及课题。
二、朗诵全文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
多媒体显示学习任务: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知识积累师生共同疏理文言基础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音垓()下骓()数阕()马骑()麾()下属()者田父()绐()自度()刈()旗王()我被十余创()2、通假字骑皆伏曰(服)乌江亭长yì船待(舣)3、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4、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5、特殊句式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湖南省桑植县贺龙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1、了解孟浩然及其诗作风格,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这首诗。
2反复诵读,通过合作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感受诗人悠闲自适的隐逸情怀【学习重点】感受诗人悠闲自适的隐逸情怀【学习难点】明确情与景的关系。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准确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课堂讨论、质疑。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用时30分钟左右,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4、学科班长及时将导学案收齐并做好记录。
一、自主学习:1、阅读知识链接及《新新学案》中“资料积累”部分,了解孟浩然及其诗作风格2、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情感,初步感知。
⑴、诗的前四句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的其活动?并概括所写场景。
黄昏;渔梁渡头;人们争渡回家,我归鹿门黄昏江景图⑵诗的后四句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并概括所写场景。
夜晚;鹿门山栖隐处;诗人上鹿门山回隐居处。
月夜山景图二、合作探究:1、诵读诗歌,比较诗人描写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作者通过它们表现了怎样的志趣?•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
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惟有幽人夜来去”一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
①惟“字不能换成”还“字②“惟”为“单单;只”之意。
③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
④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还感受到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⑤用“还”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三、当堂检测:1你认为“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写得好不好,为什么?“争”字写得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贺龙
发表时间:2018-04-24T11:36:32.51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6期作者:贺龙
[导读]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这部分的知识时,一方面要认真讲解,认真做好文中词语的解释、重点句式的介绍、文章大意的探索等工作
贺龙(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北民族高级中学四川甘孜 626000)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这部分的知识时,一方面要认真讲解,认真做好文中词语的解释、重点句式的介绍、文章大意的探索等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顺应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结合学习经验,自己动手去解决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能力。
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谈几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050-01
1 文言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在大力提倡弘扬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趋势下,走进古人生活,体会古人感情,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此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言文又是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
新课标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文言文阅读理解作为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学习重点。
在考试中分值共计19分,其中共分为3个客观选择题和1个翻译题。
选择题侧重于对文言文实词,文言文断句,古代文化常识以及文本的整体阅读和把握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查,翻译则侧重对文言特殊句式、重点字词的理解。
考试只是一种形式,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晦涩难懂,生僻久远”成了文言文在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以至于每每学到文言文时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却一片茫然,除了死记硬背住几个特殊词句,其他一概不知,一概不管。
考试时更是苦不堪言,分数可谓是惨不忍睹。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对于常见的题干陷阱,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对于重点的实词学生不会知识迁移,不会结合语境分析,导致丢分严重。
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1 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这一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读并非指毫无目的的随意读读,而是要有一定的语境渲染和阅读目的。
由于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合理的情境创设。
教师可以根据高中文言文各篇目自身文体的差异,主题的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来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从而调整好不同的语调、语速、语气等,最终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知人论世,在走进作者经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讨创作时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当然目的并不在于仅仅了解作者姓甚名谁,而是要把他放到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去看;比如在讲《鸿门宴》时教师可以把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以及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的历史大事等通过故事的方式去让学生走进那段历史,从而去品味不同的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不同性格特征,感受其说话方式的差异,让学生通过戏剧的方式还原鸿门宴的经典,揣摩语言特色,这样能让学生记忆犹新。
其次,在学生有一定好奇心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等多种方式加深印象,培养语感。
例如在学《荆轲刺秦王》时,易水诀别之际,荆轲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传达出的悲壮与后文面见秦王时,秦王的不可一世、趾高气扬与被追杀的仓皇失措,四处逃窜的滑稽场面,这些精准的动词描写、场面描写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而真正得以感受。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的切换,让学生的文言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2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古代汉语之所以难以理解,就在于它的语法结构跟现代汉语存在很大的出入。
为了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需要教师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理清他们各自的位置,同时需要讲清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代词等不同词性的词在句子中充当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意识地对文言文里面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常见形式及标志词等进行判断辨别,理解记忆。
同时要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形成框架结构,比如在讲到“夫晋,何厌之有”这一句式时,让学生对比初中的“何陋之有”;沛公安在?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等等特殊句式,教会学生利用其语法结构相似,相同位置词性相同的原则进行归纳;在文言文虚词实词方面,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如:之、而、其、于等等,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用法;常见的120个文言文实词如:属、籍、假等等,他们也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还有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偏义复词等,都需要学生学会结合文言语境,进行联想推断或者语法结构分析等方法进行验证。
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一卷中《旧唐书.于休烈传》中“自幼好学,善属文”中的“属文”,学生可以进行知识迁移,联想到书上的《张衡传》中的“衡少善属文”中的“属”,推测其意义为“撰写文章”。
再如(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里的一个翻译“副史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该翻译里的关键词语有“啖、矢、囊”三处,啖的含义是吃,如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矢”本意是箭,在这里作为通假字“屎”即粪便。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顷之,三遗矢矣;“囊”指口袋,原来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用口袋装。
类似的句子如《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等。
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学会知识迁移与归纳整理,那效果必然不佳。
由此可见,教会学生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显得尤为重要。
3.3 学以致用,知识拓展
文言文教学,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进行有意识的文言写作。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对应到古汉语里面,还原成古汉语的单音节字,将常见的表示人称的词语、常见的之乎者也等虚词适当的应用起来,进行片段练习,增加趣味性,这样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以高中生现有的水平,用文言文表情达意还很生涩,但此环节的设计并非让学生回到古代,而是试图让他们在运用中思考和归类,并体会同类词的细微差别。
我想,通过学生对现有积累的提炼和整合,通过教师细心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相信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会更为准确和牢固。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探索和研究。
我相信,在一次次的反思总结中,高中文言文教学会有更好的前景、更大的
进步。
参考文献
[1]肖洪琴.高中语文新课程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下),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