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研究综述
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_为王国维诞辰120周年及逝世70周年而作_沈长云

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为王国维诞辰120周年及逝世70周年而作沈长云今年,是著名的古史学家王国维诞辰120周年及逝世70周年。
在王国维的诸多著述中,涉及中国历史文化问题最深,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篇论文,是他的《殷周制度论》。
刚好,今年也是这篇论文发表80周年。
在这篇带有对中国上古史进行总括性质的论文中,王国维根据自己对古文献及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提出了“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的著名论点。
几十年来,围绕着这一论点及有关问题,学者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赞成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
我们认为,王国维的这一论点容有张大其辞的成分,且其所举以证明商周之际发生变革的具体内容亦有可商之处,但是,商周之际确实有过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王国维指出的当时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方面的许多重要变化也是不可否认的,尽管对于这些变化的性质及社会历史意义还需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加以认识。
以下在总结各家看法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这一重要命题的新认识。
这不仅对于古史研究,而且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有裨益的。
一、商周之际变革的历史背景关于这个问题,王国维在开篇之后即分析道:“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又称:“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故夏殷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
”①这里,王国维首先以夏商二族所兴起的不同地理环境来解释它们各自建立的王朝在政治与文化上的差异,应当说是很有见地的。
王国维是从夏商周三代都邑的分布来考察它们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因为“都①本文所引王国维语,凡未单独注明出处者,皆出自其《殷周制度论》一文。
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
对于夏代,他提出:“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它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
对于商代,他指出“商有天下,不常厥邑,而前后五迁,不出邦畿千里之内”,同时又在《说契至于成汤八迁》、《说商》、《说亳》、《说耿》、《说殷》各篇中进一步论证了商先公先王“前八后五”所迁各处居邑在东土的具体位置,如称契所封之商“在宋地”;汤都之亳在“蒙之西北,即汉山阳郡薄县地区也”;“仲丁迁,河甲居相,其地皆在河南北数百里内”;祖乙所迁之耿(即邢)“地近河内怀”;殷“为洹水南岸之殷墟”。
2013年社会主要矛盾研究综述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综述发表时间:2013-11-29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孔维明[导读] 也正是这一新形势、新情况,最终成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出台的背景之一。
笪河南郑州市卫生学校孔维明近年,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较为活跃,出现了“两大矛盾”说、“公共服务滞后”说、“相对需求不足”说等许多新看法、新观点。
这些观点对当前主要矛盾的成因以及解决路径进行了阐述,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对其加以整理、综述,并加以简评。
主要矛盾新变化综述1 历史回顾综述之前,首先简单回顾一下官方观点的发展轨迹,对其三个阶段做一下简单梳理,以便为突出最新研究成果之“新”提供对比参照。
第一阶段是“初步提出、短期实施”时期。
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首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与现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第二阶段是“严重干扰、偏离方向”时期。
这一时期为20 世纪60 年代,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决定没有得到真正贯彻执行。
第三个阶段为“拨乱反正、重新确立”时期。
1978 年12 月十一届三中全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重新确立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依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
总之,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与重新确立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有着沉痛的教训,甚至血的代价。
这一启示对我们科学应对当前改革开放中出工作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2 新观点综述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据此,学术界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现将若干观点综述如下:2.1 “公共服务滞后”说。
这是近年来影响最大的观点之一,以高尚全、杨鹏等为代表。
近几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近几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作者:闫思彤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11期【摘要】中国近代史的理论问题研究,一直是我国近代历史研究的最为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学术界的学者对我国近代史的研究和探索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我国近代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同时,对高等院校的历史学科教学也起着推动作用。
有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规律。
本文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概述、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近几年,我国的近代史研究在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发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思想也逐渐活跃起来,课题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学术气氛浓郁。
其中有些学术观点值得我们去探讨,这些观点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历史。
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最重要的历史分支之一,是融合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所孕育出来的产物。
这一历史理论的形成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时间,最后,确立了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节点。
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间跨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时间区间节点。
这一结论认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基本理论之上,结合中国当时实际的历史情况而最终确定的。
是以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形势和社会性质为基础,加以验证而的出来的结论。
其特点完全符合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以此构建起了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
在现今的历史研究中,我们应用了现代化理论方法进行历史研究,这些现代理论的应用对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对近代若干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研究也推出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并且在很多问题上的研究进行了深入。
1840年至186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全世界,在世界各地不断地摧毁由封建制度统治的国家,使得整个原本分散的世界不断地进行聚合,整个世界的历史重新被人们所审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总结出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新的历史理论。
中国近现代史上编综述

公元1001——1500年 58%
上编综述
马克思曾说过这样的名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 言:火药、指南针、印 明--杰出的贡献 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 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 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 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 工具,总的来说,变成 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 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 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的这段话,充分 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发明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 贡献。
四 大 发 明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 文明--辉煌的成就
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
天 文 学
战国时鲁国关于观 测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比欧洲早2000多年。
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 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 家郭守敬(1231年-1316年) 计算出一年的天数为 365.2425日,此数字比地球 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 比公历计算早上编综述 300年。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上编综述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对华贸 易逆差 对华鸦 片走私
清朝严 禁鸦片
英国诉 诸战争
•
• •
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作为改变对华贸易 逆差的手段。 英国为摆脱两次经济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 的视线。 英国殖民者企图武力征服中国蓄谋已久。
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 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 出君权、父权、夫权。宗 法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前 、中期起过稳定和规范封 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在 后期其保守性日益增强,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上编综述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结构:
•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
儒家思想为核心。它以三纲五常 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提 倡经世济民,以助君王,明教化 。 儒家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 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封建统治者同时吸收法家思想, 严刑峻法,实行暴力统治。他们 还通过种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 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 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 制主义 。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研究综述作者:石昌未来源:《赢未来》2019年第16期摘要:中国近代史的理论问题研究,一直是我国近代历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学术界的很多学者研究和探索我国近代史的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构建和发展我国近代史学术体系。
同时,也可以推动高等院校的历史学科教学。
更有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规律。
本文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概述、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近几年,在很多方面我国的近代史研究已经有了全新的新的认识和发展,于是在中国近代史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思想也开始逐渐的活跃了起来,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研究成果,关于近代史的研究学术氛围也是极其浓厚。
其中不乏有许多的观点值得我们去探讨和交流,对于我们全面而准确的理解我国近代史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史作为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处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和学术转型期的重要阶段。
中国近代史这一历史理论的形成,花费了无数人学者的心血和时间。
直到最后才准确的确定了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节点。
也就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大约拜年的时间,作为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这个时间区间。
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基础之上才才形成的理论成果,也是结合我国当时实际的历史情况而最终确定的。
它是以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形势和社会性质为基础,并通过实践验证得出的结论。
这一结论完全符合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以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
在我们当今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我们把现代化理论方法运用到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它的应用对学术研究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在近代的一些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新的的学术成果,在其中的许多之前不明确的问题上也进行了多次的实践和理论的验证。
在1840年至1860年期间,英国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之后迫于武力的威胁,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研究综述

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研究综述作者:郭鑫崔英杰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6期摘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对鸦片战争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不忘惨痛历史,才能走向伟大复兴。
文章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简单综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鸦片战争;影响;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55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065-03对鸦片战争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不忘惨痛历史,才能走向伟大复兴。
诚然,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但不可否认的是,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迫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本文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对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做简单综述。
一、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方面的影响鸦片战争是英国对清政府发动的带有侵略性质的战争,由于当时清政府社会制度腐败、综合国力落后等因素,以清政府战败而告终。
这场侵华战争对中国政治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极影响野蛮的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的政治造成严重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部分主权。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先后同英、美、法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刁建华指出,西方列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特权,使中国的部分主权遭到严重破坏[1]。
王敏也指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消极影响深远……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2]。
2.中国外交受挫。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的外交连连受挫,丧失关税、贸易的自主权,中国从对外顺差的优势地位逐渐转为逆差。
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而“总理衙门的设立是由于列强的要求和时代的逼迫”。
张静指出,“鸦片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外交并不是我们现在社会中处于平等关系下的与别国的外交关系,而是清政府的被迫外交,中国的国门是被迫打开的,是在一次次战败后签订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中开始了这种屈辱的外交之路”[3]。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综述

第二编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综述一、引言二十世纪已成为过去,新世纪刚刚来临。
回顾与总结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的状况,明辨其经验教训、是非得失,是一桩很有意义的工作,对推进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二十世纪对于中国学术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丰收的世纪、创新的世纪、辉煌的世纪。
在这一百年间里,中国传统的学术发生蜕变,西方学术大量引进中国。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就是在中西方学术的交流、撞击、融合中孕育并成长起来,各个学科领域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构建了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体系。
本编选择“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心雕龙》学”三个学科,作一些概括分析,虽尝一脔,亦可知味。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研究在解放前后分别出现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间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三十年时间里,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一直处于低潮,这门学科在人们心目中似乎不存在了。
这样,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整体态势,便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V”字形。
其中,两次文化史研究的高潮,都是在文化大讨论的背景下形成的;而长期低潮局面的形成,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导致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发端于二十年代,这以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三、四十年代为第一期,并形成研究的高潮;五、六十年代为第二期,研究者虽然努力探索新的研究途径,但成效并不大,实际处于低潮;八、九十年代为第三期,各种批评史著作包括通史、断代史、分体史纷纷出现,批评史研究进入第二个高潮。
其中二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的出现,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潮的发展一脉相承。
从总体趋势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过程。
虽然中间也有曲折和问题,但还是不断地走向成熟和完善。
二十世纪中国《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可以分为开创期、发展期和繁盛期三个阶段。
关于经典作家东方社会理论研究的综述

产阶级在新的历 史时期的主要任务 , 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恩格斯 的东方社会理论。基于此, 通过对我 国学者关于经典作 家的东方社会理论的研 究现状进行梳理 , 以期全景式地展 示 出这一理论研 究在我 国方兴未艾的大好局 面, 为未来进 一步
深 化 这 一研 究打 下 坚 实的理 论 基 础 。
其特殊 的历史 环境 下孕育 出的人 民革命 有可能带领 这些东方 社会跨 越资本 主义制度的“ 卡夫丁峡谷” 而进入共产主义 。 这是 是符合历史发展方 向的 , 它启示人们 : 人类历史 的发展进程是
多线型 的 , 是 多 样 性 的统 一 , 坚 持 唯物 史 观 , 与时俱进 、 不断探 索, 才是 马克 思 主 义 的最 本 质 要 求[ 6 1 。
察一下它 的可能发展” 的问题。刘先春等认为 , 马克思主要 以俄 国农村公社 为例 ,立足 于俄 国农村公社所处 的具体历史环境 ,
从公 社内外条件相结 合的角度 探讨 了其跨越 资本主义制度 的 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这种可能性建基于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所创
国家土地公社 占有制有可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准备 了条件 , 加之
关键词 : 东方社会理论 ; 卡夫丁峡谷 ; 研 究 中图分类号 : A 8 1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 8 7 7 2 ( 2 0 1 3 ) 0 1 — 0 2 6 6 — 0 3
一
、
Hale Waihona Puke 对 马恩 东方社 会理论 的研 究
充、 深化和发展 。 李胜认为 , 如果说马克思主要工作在于提出问 题 的话 , 那 恩 格 斯 的 主要 着力 点 就 在 于 初 步 回答 马 克 思 提 出 的 问题。他以分析村社制度 的落后性及其 衰落性质 为导 引, 揭示 了经济上落后 的国家走非西方 的资本 主义道路 的可 能性 和条 件性。恩格斯认为缺少 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榜样 和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即中国奴隶制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讨论以来,至今已有80余年。80多年来,史学界围绕此问题及与之关联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及“中国古代社会分期”问题,聚讼纷争,至尽尚无定论。争论时间如此之长,彼此分歧却如此之大,一方面是对中国是否经过奴隶制社会的分歧,另一方面即使承认中国经过或没经过奴隶制社会,对其性质的认定、划分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现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80余年来的讨论进行回顾,以从中获得一些教益。
一 对上古史的研究,自春秋战国以来,已逾二千多年了,其依据的基本史料,据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整理,主要包括《尚书》、《诗经》、《春秋》、《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等。大体而言,汉代以来对上古先秦史的研究基本分为两派:今文学家用阴阳五行、五德终始说划分古史,推原古代学术的微言大义;古文学家则多从文字训诂、名物制度方面去研究。清初及乾嘉年间,对先秦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料辨伪,如阎若璩和惠栋对《古文尚书》的辨伪,终于完成了这一疑案的断定。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环境的改变,今文经学兴起。今文经学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达不在孔子所述的尧舜,而在诸子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康有为甚至认为上古茫然无稽,孔子所描写的尧舜时期的文化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宣传手段而已。自康有为提出上古茫然无稽,中国的上古社会究竟是何种形态?它走的是怎样一条发展途径?这个社会的性质是什么?等等问题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史学界,曾存在过信古、疑古、释古等三派史学思潮。“信古”相信一切传说古史,不敢怀疑。“疑古”派以顾颉刚等青年史学家为代表,既接受了西方进化史观和实证史学的影响,又继承了中国固有的疑古传统,大胆怀疑古史神话传说,后来又扩展到关于《尚书》、《诗经》、《周易》、《论语》、《老子》、《庄子》、《荀子》等书的辨伪与考证,其主要成果体现在《古史辨》。论证结果表明,诸如“三皇”、“五帝”等名词多为伪造,并非信史,盘古、天皇、地皇亦非其人,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至多也是社会进化的代表符号,因而打破了神话传说古史系统,在全面考证史料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1898年1899年之交,殷墟卜辞的出土,为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直接资料,一些学者利用甲骨文、金文与古籍相印证,开始了古史的重建工作。罗振玉多年从事甲骨文、金文和其他文物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刊布,为先秦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而王国维将甲骨文的研究运用到古史上去,提出了“二重证据”的历史方法,先后撰著了《古史新证》、《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书,解决了中国古史研究的许多重大问题,对于认识长期以来被神化了的上古历史具有极大的开创意义。特别是王国维提出了“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1]的著名观点。这一切,正如郭沫若所说:“大抵在目前,欲论中国的古学,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是不能不以罗、王二家的业绩为出发点了。”[2](P8) 郭沫若在罗振玉、王国维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有关理论,最早提出殷周之际是中国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观点,掀起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而其中的重点之一是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有无之争上。
二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即中国奴隶制问题的讨论可以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年内战时期的中国社会史论战。 十年内战时期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正处在十字 2
路口,而“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3](P633)中国社会的现状是从过去历史发展来的,“认清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2](P6)于是发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一开始就同现实政治斗争紧密相联,是由现实政治斗争需要引发出来的论争。 大革命失败以后,郭沫若到日本避难。在旅居日本期间,他潜心研究古文字和中国古代史。1930年,出版了著名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这是一部中国学者最早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来解释中国历史的开山之作,提出殷周之际是中国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观点。他说:“商代的社会应该还是一个原始公社制的氏族社会,至少应该是这种社会的末期”,而周代已进入了奴隶制社会。[2](P19)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问世,在史学界,在广大学术思想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由于作者对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缺乏认识,因而不免“犯了公式主义的毛病”,“差不多死死地把唯物史观的公式,往古代的资料上套。”[4](P357)在材料处理上,“主要由于材料的时代性未能划分清楚,却轻率地提出了好些错误的结论。”[2](P3)因此不仅影响了其结论的科学性,同时也遭到各种批评,掀起了中国社会史问题的大论战。 在这一阶段,以郭沫若、吕振羽、何干之、王亚南、翦伯赞、邓拓等进步史家纷纷发表论著,论证中国历史曾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国民党右派陶希圣、梅思平等,托派李季、王昌宜、胡秋原等也发表论著,提出“永恒封建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等论点,否定奴隶社会历史阶段的存在,其目的是为了否定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歪曲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性质,从而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这一阶段的论战,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进步史家不但有力地批驳了陶希圣之流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歪曲,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应用到中国历史研究上,促进了整个学术研究,特别是历史研究的深入开展。但应该看到,由于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而对先秦资料进行科学鉴定、整理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所以在理论和材料上准备十分不足,所以整体学术水平不高。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至抗战爆发前夕,基本告一段落。此后,随着否定“中国奴隶社会论”及国民党文人退出论坛,关于社会史的讨论基本上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内部进行,而讨论的中心是如何具体划分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的界限,是关于古史分期的讨论了。 在第二阶段,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侯外庐等学者都发表了宏篇巨著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在理论上摆脱了从概念到概念的公式化倾向,在资料上做了比较详尽的考订工作,克服了史料辨伪与不重视时代性的缺点。在这一阶段的讨论中,除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在第一阶段基础上继续深入讨论外,还讨论了商代社会性质、西周社会性质、春秋战国社会性质等问题。在这一时期,郭沫若放弃了殷商原始社会末期说,承认殷商是奴隶社会。对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间问题,则由西周与东周之交说,改为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制度的变革时期,这一变革到秦末农民大起义才完成,这就是说郭沫若从原先的东周封建论,转变为西汉封建论。在这一时期,当郭沫若放弃殷商是原始社会末期说的同时,侯外庐和尹达却进一步论证了殷商是原始社会末期说的问题。在这一时期,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为代表的西周封建论者,则建立了其学说体系,影响很大。甚至毛泽东在1939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也同意这一观点。这些都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作了准备。 特别指出的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因倾全力于《资本论》的翻译,未直接投入前一阶段的社会史论战。三十年代后期,侯先生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史学,其中以1946年写成的《中国古代社会史》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最为直接,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 第三阶段:建国以后到“文革”前夕。 这一时期的古史分期讨论,基本是在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五种生产方式”学说和苏联东方学者有关论述的指导规范下进行的,基本上是众口一词,即在承认中国经历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的统一前提下讨论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讨论在这一阶段形成 3
了“三论五说”的八种不同意见。 所谓“三论”,即在第二阶段形成的,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为代表的西周封建论;以及以郭沫若、白寿彝、林甘泉为代表的战国封建论(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发表后,改主战国封建说);还有以尚钺、日知、何兹全为代表的魏晋封建论。以上三论,就是在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中所形成的三大主要学派。此外还有五说,即以李亚农、唐兰、祝瑞开为代表的春秋封建说;以黄子通、金景芳为代表的秦统一封建说;以侯外庐为代表的西汉封建说;以周谷城为代表的东汉封建说;以梁作干为代表的东晋封建说。此五说的前三说,即春秋说、秦统一说、西汉说,与战国封建论相近;后两说,即东汉说、东晋说,与魏晋封建论有相似之处,但他们都各执己见参加中国古史问题的讨论。派别众多,互相诘难,促进了史学研究高潮的到来。 然而,随着反右斗争的进行和政府对意识形态控制的加强,政治粗暴干预史学现象越来越明显。1957年,雷海宗先生在《历史教学》第7期上发表了《世界史分期与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问题》一文,对“奴隶社会普遍必经论”提出了怀疑和批评。同年李鸿哲在《文史哲》第10期上发表《“奴隶社会”是否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一文,尖锐地指出:“奴隶社会说在理论上站不住脚,不符合历史事实,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多年来为人所信从,实在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偏向。但这一教条却不是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得来的,它是由郭沫若先生、斯特鲁威院士提倡起来的。”[5]他俩的这一学术看法,旋即成为“死硬右派分子”的证据。经过反右斗争,论者噤若寒蝉,不敢再言“不”字。“文革”时期,情况更甚,不仅反对派被批得“落花流水”,就是马克思史学阵营中的古史分期不同观点者,也在劫难逃。翦伯赞被迫害致死,吕振羽长期坐牢,尚皕被指责为“贩卖托派分子王昌宜的反动理论”而受到“有力批判”……古史分期问题成了人见人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禁区”。郭沫若的“战国封建论”却得到官方的认同而居于“独尊”的地位。 第四阶段:“文革”结束后至现阶段。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学领域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中国古史分期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势头,1978年10月在长春召开的“中国古代分期研讨会”上,“三论五说”的代表人物几乎全部到会,何兹全、陈连庆等先生纷纷发言阐述魏晋封建说。此次会议后,中国古史分期讨论又掀起了一个新高潮。但是,这场讨论并没有形成像50年代那样的讨论热潮,许多论者不过是重述50年代的旧观点而已,在理论和史料上没有新意和突破,因此,很快就沉寂下来了。 与此同时,“中国未经奴隶社会论”又再度悄然兴起。1979年,黄现璠教授发表了《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探讨》一文。文中指出:“我坚决主张我国历史上没有奴隶社会,汉族没有,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没有。”[6]“欧洲的希腊、罗马由奴隶制社会变为奴隶社会,就不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世界通例,而是历史特例。”[7]文章发表后,得到张广志、胡钟达、沈长云等人的支持。而且拥护者越来越多,近年来发表的此类文章已近百篇。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还有一些比较有分量的专著出版,如晁福林的《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张广志、李学功的《三代社会形态——中国无奴隶社会发展阶段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晁福林在该书中认为:“奴隶制并不是人类社会必经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形态。由原始时代而迈向封建社会,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常的演变形式。”[8](P224)夏、商两代应当称之为氏族封建制的社会,而西周则是宗法封建制的社会,到了东周时期,宗法封建制社会逐渐解体,而步入了地主封建制社会。 张广志、李学功在该书从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夏、商、周三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运动变化的轨迹。该书的基本观点是:夏、商、西周直至春秋,中国是建立在村社基础上的村社封建制社会。这是一种既不同于西欧的领主农奴制,又不同于战国秦汉以来的地主租佃制的封建制之又一类型。战国后,村社封建制社会始转变为地主租佃制的封建社会。 目前这一派正像赵光贤教授在《文史知识》1986年第5期撰文指出的那样:现在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拥护者好像越来越多,有一种漫燃的现象。相反“中国奴隶社会论”和者不多,缺乏新意,受到否定者的有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