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全球史视野中的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董少新)

合集下载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全国乙卷)01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全国乙卷)01

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历史命题特点
1、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真,强调“五育”并举。试题彰显了 政治自信、文化自信,将党史学习融入历史教育和考察,推动育 人价值落地,使学生在培育知识、追求理想、塑造价值观等方面 得到启迪,进而关照现实。 2、从双减政策出发,聚焦基础,凝炼思维。着重考察基础,通 过对学科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察,引导学生将基 础知识内化,深入掌握方法。引导教师把重点放在讲透教材和学 法指导上,回应双减政策“减量增效”的要求。 3、史料实证为主线,综合考察核心素养。史料研读和证据意识 是历史学习的根本思路,从史料的探究、论证和分析过程中强化 基础训练,构建“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思维逻辑,启发 其获得更立体、灵活和批判式的思维品质 4、重视课程关联,学科多元渗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20年修订版)》对高中历史课程关联提出了新的要求,试 卷命题结合高中实际学情和学科特点,融合多种学科、社会热点, 起到有效整合历史课程资源,拓宽学习途径的作用。
2、深化基础性考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质量
试题通过对学科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 深入考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 点和基本方法,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讲透教材重点内容 和练习题减量提质上,而不是提前结课备考、把教学重 点放在解题技巧上。全国乙卷第26题,围绕宋代官职 “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 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 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方能准确作答。
(1)充分体现论从史出的特点,适度引用图表或原材料。如 选择题第24题、第31题选用了图表格式呈现题干材料,第25、27、 28题以及第42、45题,都引用了原文加引号的方式表达,需要学 生具有良好的文言文字阅读功底,以及一定情境下的思辩能力。

第三届“世说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三届“世说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36卷 第2期 天中学刊 Vol. 36 No. 22021年4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pr. 2021收稿日期:2020-11-06作者简介:陈文芝(1995― ),女,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

· 79 ·第三届“世说学”学术研讨会综述陈文芝(同济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092)摘 要:由同济大学中文系主办的“魏晋风度与江南文化暨第三届‘世说学’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与会代表共60余人,提交论文计50余篇。

会议就《世说新语》与魏晋南北朝文化、魏晋六朝人物与诗文研究、《世说新语》的接受与影响等主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本次研讨会很好地推进了“世说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世说新语》;“世说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研讨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21)02–0079–052020年10月16日至18日,由同济大学中文系主办的“魏晋风度与江南文化暨第三届‘世说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

“世说学”是对以《世说新语》为中心的所有学术研究的总称。

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世说学”研究热潮,成果迭出,蔚为壮观。

2017年11月,首届“世说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2019年8月,第二届“世说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文学院召开。

两届会议吸引和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学者共100余人参会,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本届“世说学”会议由于疫情不得不缩小规模,不少海外专家无法与会,但仍有60余位国内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提交论文50余篇。

开幕式上,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刘日明院长、中文系主任朱静宇教授分别致辞,代表主办方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在致辞中畅谈同济与复旦的渊源,指出《世说新语》研究应该立足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并对“世说学”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中朝韩抗日历史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朝韩抗日历史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朝韩抗日历史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董丹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抗日历史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从2001年始至今共召开了十一次,已成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品牌会议之一。

在历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韩、朝、日、俄等国学者回顾共同抗日历史、探索合作发展前景,并围绕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中国东北和朝鲜(韩国)的侵略及其殖民统治、东北亚各国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战争责任与编写中日韩三国历史教科书等问题发表论文百余篇并结集出版。

回顾历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于促进东北亚各国学者的共同研究和学术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是很有意义的。

【总页数】2页(P155-156)
【作者】董丹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1.5
【相关文献】
1.回顾共同抗日历史探索合作发展前景——记抗日历史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2.延边大学“日本的侵略历史和中朝两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学术研讨会综述
3.以史为
鉴面向未来--"救亡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4.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5.搭建平台,推动中朝韩女性比较研究的发展——抗日女英雄金贞淑女士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暨“女性研究的演变与时代课题”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全球化的本质和特征探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全球化的本质和特征探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全球化的本质和特征探析
吴晓辉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29)4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学术界的全球化研究成果给予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球化的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和总结,并从9个方面概括了全球化的特征.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吴晓辉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广东,深圳,518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全球化视野下的亚洲法的变革——“全球化视野下的亚洲法的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金勋
2.全球化本质探析——看全球化视域下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历史交往 [J], 连珩;顾伟伟
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文化全球化下的中国 [J], 刘星星
4.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我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J], 李翔宇
5.\"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现象探析\r——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视角 [J], 王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学术动态》2010年总目次

《国际学术动态》2010年总目次

观音信仰 与东亚文化交流——记普 陀山文 化论 坛暨“ 东亚的观音信仰” 国际学术研讨会 …Hale Waihona Puke …………………… 陈小法 2 1 ()
跨文化的易 卜 …………… …… ………………………………………………………………………… 复旦 大学外文学院 2 3 生 () 东西文化 比较 的新视野 : 安乐哲师 生论 道 ……………………………………………………………………………… 徐 阿睛 2 4 ()
西学东渐与儒学 ……………………………………………………………………………………………… ………… 马永康 4 1 ) (2 社会变化与社会情绪发展 …………………………………………………………………………………… 余微微 冯天从 4 1 ) (3
澳大利亚 的华文教育 ………………………………… ………………………………………… ……………………… 邹振环 5 1 () 专 门用途英语 在亚 洲 ………………………………………………………………………………… … 重庆大学外国语 学院5 5 () 美 国犹他大学的学生事务工作 ……………………………………………………………………… …… …………… 欧阳曙 5 6 () 迎 向世界的哲学对话与文化交谈—— 第 1 6届国际 中国哲学大会的启 示 ……………………………… …………… 许淳熙 6 1 ()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探讨 ………………………………………………………………………………… 浙 江大学教育学院 6 2 () 中国唐史研究 …… ………… …… ……………………………………………………………………………………… 温翠芳 6 5 ()
东北亚和平与发展 中的 中韩作用—— 以朝核 问题为 中心 ……………… …… …… ………………………………… 张慧智 2 6 () 世俗 化世界 中的宗教与政治 ………… ………………………… ………… …… …… ………………… 复旦大 学哲学学院等 3 1 ()

布鲁斯·马兹利什的新全球史研究

布鲁斯·马兹利什的新全球史研究

布鲁斯·马兹利什的新全球史研究【摘要】全球史是目前国内外史学界颇为流行的一种史学观念和史学研究领域。

文章叙述了新全球史概念的提出背景及内涵:新全球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布鲁斯·马兹利什提出。

马兹利什认为虽然全球化可以被视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进程,但在二战之后就发生了质变,出现了一种可以与过去的缓慢进展截然分开的“斷裂”过程,以至于必须在其前面冠以一个形容词“新”字才能表明这种突变的重要意义。

认为新全球史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对全球化的关注,并直接将研究领域限制在1945年以来的全球化,研究重点也主要是二战以后凸显的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同时,作者也批判了“当代不治当代史”的弊端。

【关键词】全球史;新全球史;布鲁斯·马兹利什;全球化全球史是目前国内外史学界颇为流行的一种史学观念和史学研究领域。

但实际上,除了全球史之外,国外史学界还有一种与全球史具有密切关系的概念即新全球史(New Global History)。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由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所著的Traditions & Encounters:A Brief Global History一书其中文译名为《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但原书作者的初衷却并非要刻意强调该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新的全球史理念,原书的标题中也并没有与新全球史对应的单词。

这一点从该书的原版英文书名就可见一斑。

据笔者了解,该书的译者之所以在中文版中使用“新全球史”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与在我国甚为盛行的另一本通史类著作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加以区别,以突出强调两者在学术理念和观点上的差异。

本文所要论述的新全球史(New Global History)理念是由美国学者布鲁斯·马兹利什等人提出的,马兹利什所著的同名书籍《新全球史》(The New Global History)一书的英文版已于2006年由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发行。

《国际学术动态》2011年总目次

《国际学术动态》2011年总目次
新时期 的中阿关系 ………………………… ………………………………………………………… ………………… 丁淑 红 16 ()
中国财税史的文化价值研究 ………… …… …………………………………………………… …… ……… 赵 兴罗 周春英 l 9 ()
东西方文化与管理 … …… ……………………… …………………………………………………… …… … 王巧玲
《 际学术 动 态) 0 年 总 目次 国 ) 1 2 1
社科经纬
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 …………………………… ………………………………… 浙 江大学外语 学院现代 主义研 究中心 1 1 … ()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 邓庆平 13 ()
发展方 向
浙江发展经验与中国发展模式 ………… ………………………………………… ……………………… … 郎友兴 韩福 国 1 2 ) (o
引入欧洲先进经验 , 可持续 水资源发展路径 ……………… …… …… ………………… 四川大 学国际合作与 交流处 12 ) 探索 (4 开发电力与能源新技术 , 经济可持续发展 ……………………………… ……………… 四川大 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12 ) 实现 (6 从 开放存取看核心期刊的 国际影 响力—— 以建筑学期刊为例 ………………… ……………………… …………… 刘征 鹏 13 ) (0 开放获取 : 战略 、 实施 最佳实践与未来挑 战 ……………………………………… ……………………… …………… 刘 畅23) (0
生 物质炭环境行为与环境 效应 ……… …………………………………………………… …………………………… 吴伟 祥 39 () 最新纳米尺度半导体 制作 工艺与合成方法 …… …… ……………………………… 吉林 大学集成 光电子 国家重点实验 室 3 1) (1

全球史视角下解析泛李约瑟问题

全球史视角下解析泛李约瑟问题
李约瑟以相对直观的方式判定'公元前 " 世纪之前'中国古代科学落后于西方(公元 前 " 世纪到 "' 世纪'中国古代科学# ) 自然知识* $ 领先于西方+ 这是李约瑟问题的前提+ 但其他学者'如戴维斯,!- .金观涛等,'-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统计分析却并不对他的判断构 成支持#图 "$+
李约瑟所从事的是一种科学1文明史研究'他尝试在一个伟大文明的历史发展与境中 探究科学的发生.发展乃至停滞.衰亡的进程+ 李约瑟在其 8DD# !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 第一.二卷'分析中国文明的不同思想传统对古代科学的影响'对比中西方古代科学成就'
学界引发了一场天文学革命'其结果是中国天文学家用几何天文学研究模式替代了以前
的算术模式,(- +
从史学理论上看'逆事实设问并非一概不合史学原则'只要不坚持极端的历史独特
论'史家是有必要展开逆事实思考的+ 但是'李约瑟问题的前提与设问'难以彻底避开席
文式的质疑+ 李约瑟问题与席文问的)我的名字为何没有出现在今晨的报纸上0* 之间的
)西方*概念的移时运用'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现代科学发生发展的真正进程+ 这一 真实的进程是%现代科学并非产生于一个单一的封闭的文明的自我演化进程中'而产生于 欧亚大陆诸多人类文化或文明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之中+ 这正是今天的科学史家不得不 正视伊斯兰社会与基督教社会之间的文化互动进程的根本原因+ 因此'科学史家需要超 越传统的中西方科学与社会的比较史学进路'转向全球科学史研究的新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史/全球史视野中的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董少新)本次研讨会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艾尔曼教授主持的“东亚的知识传递与国际秩序”、东京大学副校长羽田正教授主持的“东亚的近代化与新知识”、大木康教授主持的“东亚的历史与文献”、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王振忠教授主持的“东亚的政治与文化交涉”和葛兆光教授主持的“方法论:世界史中的东亚”。

会议共发表17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14至21世纪东亚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和国际地位,以及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东亚与西方的关系、东亚区域史与世界史的关系等问题,加深了我们对东亚区域历史的理解,也提出了许多前沿性的问题。

一、“东亚的知识传递与国际秩序”本组的四位发言人就历史上东亚内部各国之间的信息传递、前近代东亚与欧洲的文化交流和20世纪东亚的国际秩序与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讨论。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莉丽在其所发表的论文《室町时代日本禅僧日记中的中国情报》中,分析了僧侣和商人在东亚信息传递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认为,受到当时中日两国各自的政治、文化状况和两国关系的影响,当时中国信息向日本的传播存在以下重要的、有别于其他时代、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第一,这一时期信息传递的载体主要是遣明使团中的僧侣和商人;第二,由日本僧侣和商人传递的信息基本上覆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信息;第三,可充当信息传递载体的个体的减少和信息传递的间隔变长,使得日本获得中国信息的同步性降低。

与明朝为了抵御倭寇而出现的关注日本的高潮不同,同时期的日本收集中国信息的行为基本上都是个人而不是政府层面的,存在着目的性弱、随意性强以及同步率低等特点,误传和误读的情况也确实存在。

而有些不准确的信息甚至会因为日本人的心理暗示而在他们的心中发酵、蔓延,这种了解上的隔阂很可能也是导致日后日本挑起侵略明朝的战争的潜在原因之一。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助理教授古柏(Pieter Keulemans)发表论文《向世界打开中国:17世纪两部荷兰悲剧里的明朝之亡》。

17世纪,有关世界的新知识和复制这些知识的新方法,正在迅速改变欧洲人对世界的感受,世界越来越被视为一个时间与空间的整体,它虽然大,但确实是可知可及的。

正是在这种感觉之下,被看做“第一个全球性新闻事件”的明朝之亡才会扮演重要角色。

对于17世纪的欧洲读者而言,中国不再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只能从童话般的马可·波罗游记里才能了解的地方,它成为了他们世界的一部分。

中国成了一个有力的符号,代表着这个世界是可以被彻底探索和充分了解的,当然,也是可以被完全占有的。

既然大明帝国已经多次拒绝荷兰人的贸易请求,那么它的灭亡和新王朝的到来,似乎确实成了打开这个始终封闭的帝国的黄金机遇。

古柏教授以荷兰作家Joost van den Vondel (1587-1679)和Johannes Antonides van der Goes (1647-1684)所创作的两部有关明朝灭亡的戏剧为中心,探寻了17世纪欧洲经济、宗教以及科学势力为欧洲打开世界的不同方式,进而展示出,当世界逐渐被视为开放的、相互联系的社会时,中国是如何呈现为一个必须打开大门才能真正与世界交流并自我完善的帝国形象的。

无论在Goes还是在Vondel那里,这种开放感还完全属于早期近代式的,或者是商业性的、或者是宗教性的。

如果比较一下17世纪中叶卫匡国的以宗教热忱打开中国的擎天神形象和西方媒体要求开放中国网络长城的呼声,很显然,“中国是完全封闭的”这一主题依然在影响西方的想象。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博士后研究员Mathias Vigouroux发表论文《作为新希望的异国疗法:18-19世纪初法国的艾炙治疗》,考察了18世后期至19世纪前期法国医生对艾炙疗法的态度,对法国医生借用日本艾炙方法的方式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并分析了该疗法未能深刻融入欧洲医疗实践的原因。

Vigouroux认为,一种疗法被接受的条件并不在于它的功效,而在于医生们将一种新的疗法通过科学实验报告的形式转化为具有科学性的程序链的过程。

尽管欧洲医生们做了大量实验,但是并未提出一个合理的理论以解释艾炙在临床上的成功。

所以,导致艾炙未能被深入地整合进欧洲医疗实践体系中的原因,在于其在阐释上的多歧性。

尽管如此,艾炙这个词还是在欧洲新的电动反刺激疗法中留下了痕迹。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助教安田佳代发表题为《战争期间的东亚国际卫生事业——地区内国际秩序和国际合作事业》的论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和平机构国际联盟成立了,其活动在世界史的进程中留下了一些优秀的业绩,它强化了此前被置于国际社会周边的亚洲及南美等地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而其承担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国际卫生事业。

1921年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成立,其在国际卫生史上留下三项功绩:第一,确立了国际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政府乃至非政府组织合作致力于国际卫生事业的体制;第二,将国际卫生事业推广到欧洲以外的亚洲及南美等地区;第三,将活动范围扩大到改善营养状况和居住环境等预防医学领域,而不是仅局限于传染病信息业务及对策方面。

安田博士聚焦于日本和中国,探讨了战争期间东亚的国际卫生事业问题,认为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推动的东亚卫生事业,为日本和中国的卫生进步作出了贡献,而且该事业与区域内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为今天的区域合作方式提供了某些经验教训。

二、东亚的近代化与新知识该组四位发言人从具体个案出发,展现了东亚的近代化过程和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徐静波教授发表论文《在西力东渐的背景下近代日本人对上海认识的演进(1862-1911)》,根据日本文献,梳理了从1862年日本“千岁丸”号上海之行到清朝结束这段时间日本对上海的认识。

幕末日本人开始注意到上海,大概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鸦片战争的消息通过抵达长崎的中国商人所撰写的“唐风说书”传到日本,据此出现的岭田枫江《海外新话》中提及了与此次战争相关的上海;二是1894年、尤其是1859年日本被迫开国后,大量欧美商船开始来到横滨、长崎等开放港口,这些船只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上海驶来。

当日本人获知上海有美国等国派驻的商馆,适宜于派遣官方的贸易商船,于是才有了1862年的“千岁丸”上海之行。

文章对《上海杂记》、《航海日录》、《黄浦志》、《航沪日记》、《沪上日记》、《清国通商全书》、《支那经济全书》等日本文献中有关上海的部分加以描述,认为近代上海对于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具有三层意义:观察中国的现场,透视世界的窗口和反观日本自身的参照系。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助理教授Federico Marcon发表论文《近代早期自然历史中的插图与知识——一个比较的视野》。

在近代早期的欧洲和日本的博物学家们看来,世界集合了庞大数量的矿物质、植物和动物的标本,对于欧亚大陆两端的学者、医生、药剂师和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些标本不仅提供了其所代表的物种的一般特征,同时作为独特的存在,吸引着他们的兴趣,成为被观察、描绘、分类、实验的对象,也用于收集、交换、生产和稳定物价,并带来乐趣和审美享受。

欧洲学者Ulisse Aldrovandi、Conrad Gessner和日本的栗本丹洲、平贺源内、岩崎常正,致力于发现植物和动物的秘密生活,并使用插图来呈现物种的生理信息。

对图像的看重,正是他们区别于前几代博物学家的地方。

作者分析了16-19世纪多种自然史著作中的动植物和矿物插图,不仅比较了自然史著作插图在不同时期的异同,而且考察了东亚(尤其是日本)与欧洲的自然史著作插图的各自特点。

文章中还分析了日语中“写生”、“写实”和“写真”这几个概念所表现的认识论上的内涵。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Sheldon Garon发表论文《战时日本的大后方与粮食不安全问题》,该论文是作者新研究计划“大后方:二战期间日本、德国、英国和美国的跨国研究”的一部分。

作者认为,全面战争带来了超越国家属性的共同挑战,在诸多大后方问题中,作者选择关注民心、生活水准和牺牲情况、组织地方生活以及对空袭的反应。

文章中,Garon教授深入研究了粮食在战时日本所扮演的角色,认为对二战每个交战国而言,粮食供给是一把双刃剑,各交战国通过造成工人和普通民众粮食短缺,力争从大后方削弱敌人,同时各政权也认识到,如果它们不足以养活其平民,人民就会停止支持战争努力,甚至可能发动暴乱。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讲师卯田宗平发表《如何保护大自然:从外来鱼类问题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以正在日本琵琶湖实施的驱除有害外来鱼类的事业为线索,试图探明推动这项事业发展的核心人物——渔民的对策,并从他们的行动之中重新探讨应该如何来保护自然,以及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维持生计的人们、主张生物多样性理念的人们以及市民和研究者,共同为“保护自然”这一目标做出努力,或许就能构筑出一个有效的方法。

三、东亚的历史与文献本组三位发言人分别从档案文献、影像资料和碑刻资料入手来研究东亚历史问题。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王振忠教授发表论文《清代前期对江南海外贸易中海商水手的管理——以日本长崎唐通事相关文献为中心》,认为研究江南社会文化,应当放诸整个东亚乃至东西洋贸易的背景中去考察。

该文主要利用《浙江嘉兴平湖县给商船示约、崎馆海商条约》,结合唐通事教科书《译家必备》、《琼浦佳话》,以及《呈词翻案》、《琼浦偶笔》、《长崎纪略》、《袖海编》和各类长崎唐馆图像资料,通过逐条解读《崎馆海商条约》,就清代前期江南海商水手的日常生活做一个初步的揭示,并对此一条约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加以较为细致的分析,进而认为唐通事史料不仅是以往习知的长崎贸易史、华侨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江南社会史的重要参考。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李洁发表论文《幻影重重的满洲国——以南满铁路株式会社(1932-1940)制作的纪录片为研究中心》,考察了由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在日本操控下的满洲国制作的一批纪录片。

1906年日俄战争后满铁成立,随后逐步掌握了满洲的铁路、煤矿和工业厂房,进而取得了中国东北的经济控制权。

1923年,满铁公关部成立映画班,开始制作观光电影,以此向日本企业家和游客宣传满洲。

这些影片主要在满铁沿线和日本放映,有些甚至在国际上展示。

成立于1937年的满铁映画协会逐步取代了映画班,主要致力于宣传满洲国的“国策”和大东亚共荣圈意识,他们要争取的不仅是日本观众,而且是“未开化的满洲民众”,于是这些纪录片被称为“启民电影”。

满铁电影长期以来在日本和中国的电影史上都被作为屈辱性的一页。

作者认为,满洲国电影作为典型说明,通过旨在展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多样性的视觉图像,正好印证了要形成民族国家的意图;满铁电影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国家。

这些电影的制作者和观众并不一定代表殖民政府,但也参与了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他们或许满怀理想和善意来到满洲,但是心中的美丽新世界依旧不能为他们开脱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