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一)

1.IPE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经历了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过程。因此,国际政治经济学就是在政治经济学的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2.IPE与国际关系学的关系:

国际关系学是揭示国际社会中的各国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从广义上讲,它研究的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在此意义上,它既包括国际政治学,又包括国际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更为相近。同时,IPE是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国际关系学的分支。因此,IPE与国际关系学密不可分,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其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必然结果。

3.IPE的主要理论,渊源以及代表人物: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渊源包括重商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重商主义强调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并信奉修昔底德,马基雅佛利,霍布斯等人的“自然状态”学说和霸权理论。重商主义为传统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典政治经济学则信奉贸易自由,理论基础是自由放任,研究主体是个人。其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古典政治经济学为自由派国际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并且与政治经济之间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同时认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落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产生双重作用和影响。IPE的三个主要理论渊源,也是政治经济的一种学术传统,它们探讨的主题都是关于国家和市场的相互关系。

4.IPE的主要流派:

IPE的主要流派有新重商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现代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5.当代IPE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当代IPE主要流派有当代西方新重商主义IPE和当代自由主义IPE。其中当代西方新重商主义IPE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吉尔平, 斯蒂芬.克拉斯纳和苏珊.斯特兰奇, 这一派的理论观点强调政治决定经济,以及强调权利的重要性. 当代自由主义IPE的代表人物理查德.库珀, 他提出了相互依存论; 以及罗伯特.吉欧汉和约瑟夫.奈, 他们的理论观点是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学说, 跨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霸权后合作理论以及国际合作机制学说.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二)

1.当代马克思主义IPE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当代马克思主义IPE的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美国弗兰克的依附论;巴西弗尔南多.卡多佐的依附性发展论;阿根廷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埃及萨米尔.阿明的依附论以及美国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当代最具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IPE学说)

2.什么是公共选择方法?

公共选择方法是政治的经济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经济方法,也是实证研究方法。它是有经济学家发明的,主要是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对政治过程和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3 国际公共商品包括哪些内容?

国际公共商品包括国际安全保障体制(如日美同盟,北约),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善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如GAAT),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公海的自由航行,度量衡的标准化,国际经济援助体制。4.什么叫博弈论?

博弈论是研究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如何针对别人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决策。从学术上讲,是在相互作用的利害冲突中,如何最大限度的作到自我损失最小而进行的数学计量分析。搏弈论在50年代后得到很大发展,主要应用于经济学领域。5.搏弈论的模型都有哪些?

搏弈论的典型模型有性别之战(夫妻博弈),协调博弈,囚徒困境,智猪博弈以及斗鸡博弈。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三)

1.比较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什么?

比较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运行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经济关系的概括性描述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体现,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3.什么是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是国际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描述国家权力的地理基础,说明政治现象与地理因素,人类政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理论。

4.早期地缘政治学家及其理论

早期地缘政治理论主要指从19世纪末到二战期间的地缘政治理论。主要有美国马汉的海权论,英国麦金德的陆权论以及美国斯拜克曼的地缘地带说和德国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说。早期的地缘政治学理论为后来的地缘政治研究提供了基础。

5.南北关系是从何种关系演变而来的

南北关系是从宗主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附属国的关系演变而来。现在是指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四)

1.南北经济关系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南北关系的不平等表现在国际生产领域,国际贸易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国际金融领域,技术转让以及劳动力流动方面

2.南北关系中哪些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南北关系中的日益突出的政治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发动人权攻势。北方国家以人权和人道主义为借口干涉南方国家内政;将人权作为提供经济援助的条件;利用大众传媒和其他媒介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或直接用武力干涉。第二,北方国家把南方国家作为安全和军控的重点。

3.什么是国际一体化

指某一区域或全球范围的所有成员在一定领域内聚合为新的行为体的过程,趋势或状态和结果。

4.国际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国际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主权的让度,自愿性以及平等性。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的让度。

5.经济一体化有几个发展阶段

经济一体化有六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关税同盟(custom union),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货币联盟(money union)以及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五)

1.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六个里程碑式的文件是什么?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六个文件分别为1951年4月签定的《欧洲煤钢联盟条约》,1957年3月签定的《罗马条约》,1986年签定的《欧洲一体化文件》,1992年2月签定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7年10月签定的《阿姆斯特丹条约》,2000年12月签定的《尼斯条约》。

2.欧洲经济遗体化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欧洲一体化的三大支柱分别为工业品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以及单一货币。

3.欧洲一体化的基础是什么?

欧洲国家有相近的社会政治制度,有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相近的历史文化和种族,有共同的利益和利益期待。4.欧洲一体化的动因是什么?

欧洲一体化的动因是有超国家机构的指导,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区域化和集团化,以及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5.APEC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其中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是最核心的目标。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六)

1.APEC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APEC的方式是平等互利,协商一致,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开放的区域主义以及渐进性和灵活性。

2.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及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具体时间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是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19世纪末到现在。

3.保护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保护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汉密尔顿,李斯特以及凯恩斯。

4.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主要内容

幼稚产业保护论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保护弱小但有发展前途的工业,不保护没有强大竞争者的工业;第二,当弱小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赶上国际水平或保护30年后仍不能自立的工业,将对其停止保护。

5.自由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自由主义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理论有,要素禀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赫克歇尔和俄林;机会成本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哈伯勒。(里昂涅夫之谜)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七)

1.现代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学说

现代马克思注意国际贸易学说包括国际贸易结构论(中心—外围说),国际贸易条件论,不平等交换论,以及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主张。

2.当代IPE国际贸易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当代IPE国际贸易学说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现实主义或新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有克拉斯纳,他从国际政治结构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决定作用作为其分析的起点,认为国际贸易结构自19世纪开始的诸多次变更,可以用国际权利理论进行解释;吉尔平,他主要从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及其对国际贸易体制的影响来阐述解释新保护主义的合理性。苏珊斯特兰奇,她认为传统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的缺陷就在于孤立地解释和处理贸易问题,没有考虑到四种权利结构对国家间贸易关系的影响。第二,新现实主义或新自由主义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他认为自由贸易能导致最有效的资源分配和最大限度的增加国家的经济福利;吉欧汉,他主要以他的“国际合作机制”理论,围绕多边国际贸易体制而展开论证。奈,他同吉欧汉一起用“脆弱性的”相互依赖论证了自由贸易给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好处。

3.GATT对国际贸易的贡献

第一.关税大幅削减;第二.为消除非关税壁垒建立了一些守则;第三.解决了很多贸易争端,协调了贸易争端;第四.提高了世界贸易的透明度。

4.WTO的基本原则

WTO原则是: 第一. 非歧视原则; 第二. 市场开放原则; 第三. 公平竞争原则; 第四. 透明度原则; 第五. 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

5.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新议题

乌拉圭回合谈判的三个新议题是: 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八)

1.多哈回合谈判发起时间及新议题

2001年11月,多哈回合谈判发起. 主要议题有11个, 分别是: 农业问题,知识产权与问题,环境问题,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乌拉圭回合协议的执行问题,劳工标准问题,投资问题,竞争问题,政府采购问题,反倾销问题,特殊和差别待遇问题。

2.国际货币体系的定义和内容

国际货币体系是调节各国货币关系的一整套国际性的规则,惯例,安排和组织形式,也叫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秩序或国际金融体系。

其内容包括:第一,各国货币的可兑换性和汇率制度的确定性;第二,国际收支的调节;第三,国际关键货币和储备资产。

3.国际金本位制的形式和典型特征

国际金本位制的形式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以及金汇兑本位制。它的典型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和输出。

4.什么是铸币评价

铸币评价是指两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货币单位的含金量之比。

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有两点,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第二,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九)

1.特里芬困境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于1960年提出,战后黄金生产停滞,国际储备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如果美国保持顺差,就会断绝国际储备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不足,如果美国保持逆差,其他各国虽然能够获得美元供应,但如果长期逆差,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从而引发美元危机。

2.维持美元霸权地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维持美元霸权地位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第一,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第二,美国有充足的黄金储备。

3.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为:第一,承认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第二,削弱了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第三,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第四,增加成员国在IMF中的份额;第五,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4.IMF的宗旨和职能

IMF的宗旨是错金国际货币合作,提高就业率和国民收入,稳定汇率,建立一种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以及调整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IMF的职能是汇率监督,贷款,安排国际债务以及技术援助。

5.IMF的组织结构和投票权的确定

IMF的组织结构有: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十国集团与二十四国集团以及二十国委员会和临时委员会。

IMF的投票权:第一,各成员国拥有250票基本票;第二,成员国每认缴10万特别提款权就可增加一票。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十)

1.MF份额的定义和作用

IMF的份额指每个成员国在参加基金组织时,都要认购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一种会费,即份额。其作用包括,第一,组成基金总库,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第二,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借款数额和定期分配特别提款权的数额;第三,决定成员国的投票权。

2.世界银行集团成员构成

世界银行集团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3.外债和偿债率的定义

外债指一切对非当地居民,以外币或当地货币为核算单位的存在制约性偿债责任的负债,不包括直接投资及企业股份。偿债率指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收入的比重。

4.解决债务危机的三个阶段

解决债务危机的三个阶段分别是,IMF的经济稳定计划;贝克计划以及布雷迪计划。

5.国际投资的定义和条件

国际投资的定义是资本的国际流动,即国家与国家之间或国家与金融机构间资金的流入和流出。

国际投资的条件是:需求,供应;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高;一个国家对外汇管制的程度不能过严。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十一)

1.影响国际投资的因素

影响国际投资的因素有利率差异,利润差异,汇率变动的影响以及风险因素。

2.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

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是:1,独立于市场所在国的国内金融体系之外,不受所在国政府法令的管辖和金融政策的约束。2,借贷货币不是所在国货币而是境外货币。3,主要是短期资金市场。4,主要是银行间的市场。5,吸收的存款不需要交纳存款准备金。

3.对外援助的定义和分类

对外援助是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对另外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提供的无偿或优惠的有偿货物或资金,用以解决受援国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困难或问题,或达到援助国家特定目标的一种手段。

按性质划分可分为:经济援助,军事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

按提供途径划分可分为:双边援助和多边援助

4.官方发展援助的定义

经合组织(OECD)下属的发展援助委员会(DAC)的成员国,OPEC成员国的官方机构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增与比率不低于25%的大规模经济援助。

5.跨国公司的定义和一般特点

跨国公司是指一过大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建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的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以获取利润的企业组织形式

其一般特点是,经营活动跨国化,经营战略全球化,以及内部管理的一体化。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十二)

1.二战后西方跨国公司发展的特点

二战后西方跨国公司发展的特点有数量大增,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主要还是在发达国家,以及经营业务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制造业是投资重点而服务业成为投资新热点。

2.二战后西方跨国公司发展的具体原因

二战后西方跨国公司发展的经济和政治原因有,1,科技革命为跨国公司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以及资本过剩;3,贸易保护主义;4,国家的支持和鼓励政策。

3.新兴跨国公司特点

新兴跨国公司的特点主要有:1,从投资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临近的国家或地区;2,从投资行业来看,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初期投向不同,主要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上;3,从投资方式来看,以合营企业为主,只有一小部分是独资,多采取多数股权或对等股权;4,海外子公司数量不多,规模较小。

4.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关系的三种理论模式

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关系的三种理论模式有:1,自由主义模式又称主权困境模式;2,马克思主义模式又称依附论模式;3,重商主义模式。

5.发达国家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发达国家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政策相对较宽松,自由化。大多数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十三)

1.发展中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发展中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基本政策有三类,第一,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加任何限制的国家,如新加坡。第二,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采取较严格的限制政策的国家,如印度。第三,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采取比较灵活政策的国家,这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政策。

2.对跨国公司的国际管理主要有哪些协定和公约

对跨国公司的国际管理主要有《华盛顿公约》,《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对外直接投资待遇准则》,《联合国跨国公司行动守则》,《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关于国际投资与多国企业的宣言》,《多边投资协定》。3.重商主义对后来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它第一次从政治和经济的结合上对国家的权力与财富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特别是对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对国家自身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尽管这种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在以后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但是它毕竟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为传统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兴起的国际背景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和主张在19世纪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断了半个多世纪,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重新复兴起来。

1.20世纪前,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已初见雏形。世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全球范围的政治经济相互依赖并未完全确立。

2.20世纪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竟争发展到垄断,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角逐,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同时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尖锐的政治冲突也突显出来。二战爆发4.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星期和殖民体系的逐渐崩溃,使原有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5.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形势再次变化

首先,第三世界的崛起,使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支配地位面临严重的挑战。

其次,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政治经济危机,造成了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

再次,国际政治经济相互依赖的不断加深。

所有这些变化,都要求国际政治学家和国际经济学家对此进行理论上的说明,从而使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了其内在的理论要求和外在的客观条件。

5.简述国际经济对国际政治的主要影响

1.经济利益是国家对外目标的核心

2.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核心的内容

3.国际经济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十四)

1.简述国际政治对国际经济的主要影响

第一,国际政治体系中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对世界经济体系的类型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三,国际政治格局一经形成,对各主要力量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强大的制约力

2.简述南北关系中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

第一,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决定了北方与南方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也决定了双方在国际政治中的不平等地位。

第二,南北关系之间的政治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双方的经济关系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3.※在亚太地区推进经济一体化有哪些障碍

1.亚太国家的凝聚力不够强大

2.亚太合作历时比较短

3.太平洋区域多样化特点显著

4.亚太地域非常辽阔

5.亚太国家中有一些历史积怨

4.简述国际贸易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促进国际政治关系的稳定

2.以贸易政策推动政治关系的改善

3.推动各国政治地位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4.因对外贸易而导致的国内利益集团冲突

5.贸易是文化意识传播的载体

5.※试析国际政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社会制度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例如,二战后,随着冷战的开始,美苏两大阵营的确立,双方因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尖锐的对立。相应地,彼此在经济上也因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敌对而近乎相互隔绝。东西方贸易受到极大限制,西方国家长期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政策。

2.凭借政治、军事力量推动国际贸易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武力征服他国,推行殖民主义,才使得国际贸易有了发展和规模。然而在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至今仍保留着畸形的国际分工,相应地,他们相互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严重损害殖民地国家利益的贸易商品结构,从而使这些国家民族工业薄弱。

在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特殊政治关系下,也造成他们之间长期的特殊贸易关系,如印尼主要与荷兰进行贸易,非洲国家国家独立后仍然主要同英法进行贸易等。

3.以国际贸易作为政治工具

其中普遍的做法就是在政治干涉中采取贸易制裁、禁运等措施。例如,海湾战争后联合国禁止伊拉克出口石油以对伊实行禁运。

4.以政治目标为依据指定对外贸易政策

许多国家都是从政、国家安全、国防需要出发,来确定应该在那些领域实行贸易限制,包括实行农业保护、限制资源出口、维持重要的国防工业等等。

5.政治—军事集团和联盟内部的经济贸易合作

例如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之初,政治、军事合作是其主要的职能,经贸合作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式的变化和东南亚国家间合作的发展,它越来越朝着经贸合作的方向发展,并在地区经贸合作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十五)

1.※试析国际金本位制与英国霸权的关系

金币本位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之所以能够相对稳定地从英国扩展到世界各主要国家,从最初由英国一国所实行的货币制度演化为一种国际货币体系,这是与英国在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中的霸权地位联系在一起的。

1.英国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世界搬运夫”、“国际金融中心”。英国成了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成了英国的原料供应地。

2.与其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相适应,英国在其18世纪确立的海上霸权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世界最大的商船队。3.随着世界各国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英国的银行业不断发展,对外放款业务日益活跃。到19世纪中叶,伦敦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英镑实际上作为世界货币在充当着各国贸易结算的主要制服手段和储备货币。

4.各国货币系统与伦敦金融市场结合在一起,使得英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世界货币的供应。通过降低或提高贴现率,英格兰银行操纵了世界上的黄金流通,并且实质上在管理着国际货币政策。

2.※为什么说美国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独占地位不复存在,但是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仍旧是最为重要的,美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霸权式领导地位依旧存在。

1.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圆是除黄金以外的唯一储备货币。牙买加体系确立后,虽然出现了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的趋势,但是美圆仍旧是最重要的储备货币。

2.在特别提款权中,美圆的地位也是最重要的。

3.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最强大

4.美圆使用方便,外国中央银行能够利用美圆在发达的美国资本失常进行投资

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家,美圆仍旧市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业务中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因此美圆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对世界经济仍具有最重大的影响力。

6.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以美国的战略和构想为基础而确立的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一系列规范、规则、制度仍然在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在日益加强,美国仍旧在这两个国际经济组织中具有最大的发言权。

3.简述国际货币基金的政治功能

第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美国确立并维持其在国际政治中的霸权地位的重要保障

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本身,明显地反映了国际政治舞台上不同政治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其经济功能对发展中国家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第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发达国家维护国际政治旧秩序的有效工具

4.简述20世纪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1.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2.发展中国家债务条件恶化

3.石油价格上涨

4.发展中国家债务管理不当

5.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失误

5.简述二战后国际投资的基本特征

1.商品资本的国际运动进一步加强,集中体现在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上。

2.货币资本的国际运动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比县委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及变化,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及其在70年代初的瓦解;另一方面表现为货币资本输出的加快以及国际货币资本市场的扩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散化。

3.生产资本的国际运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起来。

4.资本国际运动的国家垄断性进一步加强。

5.资本的国际运动表现出明显的双向性或对向性。

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十六)

1.在国际货币金融和投资领域,发达国家干预发展中国家内部事务的主要方式

1.通过官方发展援助和贷款及其附加条件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

2.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贷款及其附加条件进行干预

3.通过国际债务的重新安排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

4.通过对附加条件的监督实施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

5.提供技术性援助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影响等等。

2.简述对外援助的政治收益

1.通过援助控制和干涉受援国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及其对外政策,使其按照援助国的愿望和模式发展

2.通过援助打击和削弱对手或敌对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势力和影响

3.通过对外援助,谋求与受援国之间良好的关系和国际形象,以获得其对自己的国际支持

4.通过援助影响(而不是直接控制和干涉)受援国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方向

5.通过对外援助,换取某些特定的政治利益,如在某个特定事件中对援助国的支持

3.构成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科学技术因素

2.能源、人口和生态环境因素

3.文化、宗教与意识形态因素

4.※当代国际政治秩序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特征

一.当代国际政治秩序及其特征

1.二战后,随着冷战的深入,美苏两大国确立了霸权。

2.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逐渐陷入低谷,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逐渐上升;中国迅速崛起;欧盟内部合作逐渐加强;第三世界进一步边缘化;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的作用逐步加强,尤其体现在维和行动上;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3.新的国际政治秩序未建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属于新旧秩序混合的时代。

二.当代国际经济秩序及其特征

需要认识到,当代国际经济秩序依然是旧秩序,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

1.以不和里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际生产体系

2.以不等价交换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

3.以垄断为基础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5.简述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1.美国,其核心是保持美国对世界的领导权,使美国能够永远领导世界,要按美国的构想来改造世界,为下一个世纪成为美国的世纪做准备。

2.日本,确保和平与安全,尊重自由与民主,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保证世界的繁荣,确保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在对话和协调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国际秩序。

3.欧洲,去里西方政治经济模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同时谋求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地位,以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美国和加拿大以及欧洲三个地区为中心构筑新秩序。

4.发展中国家,所有国家的公正、主权平等、互相依靠、共同利益和合作,保证目前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在和平和正义中稳定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

5.中国,每个国家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严格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国家之间应当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利合作;国际争端应当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而不应付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各国不分大小强弱都有权平等参与协商决定世界事务。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消费与生产是同一的。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矛盾有根本性区别。 因此,以资本主义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的动力。 除此以外,我们也要研究和借鉴资本主义在其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缓解矛盾,避免社会矛盾激化而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所借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3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其各自内容及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但是,作为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的商品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需要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去揭示商品及其运动规律。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新编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在一定社会形态只能够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D 5.D 6.A 7.D 8.B 三、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DE 3.ABCE 4.ABCDE 5.ABCDE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错 五、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

答:一方面,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逐步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有一种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四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决定作用。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结果,另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也会对生产起反作用。 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则生产关系必然发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上层建筑发生变化,所以,研究生产关系一定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4.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 答: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按涉及范围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某一社会形态特有或独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导论思考题 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物质资料生产经济规律重商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古典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学研究主要理论贡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理论贡献?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方法? 第一章思考题 生产力生产关系所有制所有权产权产权制度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章思考题 商品商品经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劳动简单劳动劳动生产率 价值规律市场经济资源配置 1.如何认识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含义及其关系? 第三章思考题 货币价格价值尺度外汇汇率纸币货币乘数 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3、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 4、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第四章思考题 资本生产成本利润利润率资本积聚资本集中风险投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折旧 1.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2.资本积累与资本集聚的联系与区别? 3.资本经营的特点及主要的资本经营方式? 4.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和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第五章思考题 单个资本社会资本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卖方市场买方市场1.社会资本再生产研究的对象及理论前提条件是什么?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及其研究的意义?第六章思考题 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泡沫经济 股份有限公司虚拟资本实体经济虚拟经济 1、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关系。 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3、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第七章思考题 垄断卡特尔自然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有效竞争 1、论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2、论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和形式? 3、为什么说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出现不违背价值规律要求? 第八章 资本原始积累雇佣劳动制度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3、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生产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第九章 资本主义工资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利润率商业利润 资本有机构成借贷利息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1.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意义? 2.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及其主要形式? 3.试述企业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有哪些途径? 第十章 企业企业制度虚拟企业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结构 1.为什么说“两权分离”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2.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说职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 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财政政策 金融政策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比率 1.资本主义垄断是如何形成的?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和主要形式? 3.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 第十二章

政治学 思考题

政治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思考题 1、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 答: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 (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 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当代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 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 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 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 (1)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 官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2)社会视角下的政治也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政治成了指向整个社会的社会功能之一。 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 (1)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 (2)有的法学家认为作为现代政治核心所在的国家就是法律的产物,国家是位执行 法律而设置的:有点法学家认为国家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法人,是一个具有独 立人格和相应意志及行为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 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 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做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政治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政治科学领域内部也同样有着一耳光刘辩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作为政治科学研究对象的政治也并不完全一样。 就狭义而言,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多哦你都敢形式及其关系。从时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而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 2、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答:1、政治学即国家学。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 3、简述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答:1、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包括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2、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度研

《政治经济学》作业题,附答案.

第一章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 第二章商品 1、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

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地表现出来的量。它可以与价值相一致,也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与价值相背离。 2、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首先,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 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虽然既有使有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其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提供了交换的标准、尺度。(2)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3)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买方和卖方。这是因为,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卖方),他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而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出不是供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并让渡过去;对于商品买方来说,他购买的目的是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解释下列名词 1 所有制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 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 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 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 益性。 4 产权制度 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 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 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6 制度创新 ①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 一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 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 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2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讲)【圣才出品】

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定义 1.中国的解释 (1)古代 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不以强制的手段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因此,政治是对国家的治理,有教导、指正的含义。 (2)近代 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西方 “政治”源于古希腊,是指有关国家的事务。 3.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主要有: (1)价值性解释:政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 (2)神学性解释:政治就是实现“天道”或“神意”的努力; (3)权力性解释:政治就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如中国古代的法家、马基雅维利、马

克斯·韦伯、拉斯韦尔等; (4)管理性解释:政治就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研究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其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国家政权决定和支配着经济需要的实现方式,所以,阶级社会中,各阶级斗争的核心主要围绕争夺国家政权展开。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政治也随着阶级斗争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的发展特点。 5.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指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政治的主体多种多样,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国家和国际社会。 二、研究政治的原因

2010.12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思考题答案要点(导论、第1--12章)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思考题答案要点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在同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斗争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经济运动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运动,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中实现的。

一、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二者的关系如何? 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物品的有用性或它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它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因此说,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二、为什么说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它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但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物质产品的生产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种要素的结合,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是指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商品生产者怎样进行生产,由他们自己决定,这就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属于私人劳动。 (2)社会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进行的,他们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属于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A.它是商品经济一切矛盾的根源;B.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C.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这一矛盾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政治经济学课本思考题

重点题我们老师让记在每一章的课后题那里 第一章P38 概念:商品、交换价值、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 问答:1、商品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4、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 5、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 么? 第二章P55 概念: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超额剩余价值问答: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 2、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4、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5、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工资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第三章P69 概念: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问答:1、资本积累的实质、必然性、影响因素 2、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怎样理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四章P83 概念: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问答: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是什么 2、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何不同? 5、简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五章P96 概念:社会资本、社会总产品 问答:1、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思考题 一、辨析题 1、政体就是指一个国家的阶级属性。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政治制度的内层或核心层是国体,即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它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首先是政权)由谁来行使;中层是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政党和公民的行为准则等基本政治制度;外层则是可供政治实体直接操作的各类具体的规则、程序、方式等。由此可见政体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而非一个国家的阶级属性,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联邦制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为松散,更体现了政治民主,因而是比单一制更好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在联邦制国家,联邦组成单位的各政治实体,享有比较充分的管理自身事务的权力。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所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在单一制国家里,中央政府享有较大权力,地方要服从中央。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构成状况,国家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国际环境、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结构形式。单一制和联邦制孰优孰劣没有绝对的定论。就拿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来看,中国建国时选择了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而美国在建国之初选择了联邦制,两国的选择均是符合历史规律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其各自特有的国内政府间关系对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3、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并反作用于国体。 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属性,是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的说就是哪个是统治阶级哪个是被统治阶级。政体是国家统治阶级以何种形式组织政权,就是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高教版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学概论 1、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作为社会政治现象和组织实体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国家产生于氏族制度的解体过程中,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时,便产生国家。社会成员由利益一致、关系平等发展为以不同的阶级地位划分并造成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这是社会内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在社会生产中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尤其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成为独立部门,是对于国家产生"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社会成员的分化达到十分剧烈的程度;二是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化。这样原来在没有阶级对立的条件下产生而且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氏族制度面对阶级冲突就无能为力了。于是就需要有第三种力量,表面上居于冲突的各阶级之上,压制他们的公开冲突,使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所炸毁。因此,恩格斯、列宁分别对国家有论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产生的基本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是哪个阶级的专政,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仅有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地位还是不够巩固的,必须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即利用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政权来保证其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政治统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的。一个阶级的阶级统治之所以要靠政治通知来维护和巩固,是因为政治统治具有经济统治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是通过“国家意志”实现的,国家意志是政治统治的主要形式。第三,国家是机器,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国家的作用是控制冲突、维护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说到底就是维护既有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统治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清楚地显示了国家的阶级属性。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从国家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深刻揭示了国家是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而深刻阐明了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性质。 3、如何正确理解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从理论上说,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的存在,而政治统治职能存在的前提则是国家的存在。这意味着,社会管理职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共生性,与人类社会相始终。而政治统治职能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只是历史的产物,并非永恒存在,它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阶级社会,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个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其社会职能上升为主要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而政治职能,由于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已不占主要地位了,因此主要表现为民主与法制建设,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同时打击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分子。 4、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历史类型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国家分类问题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也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5、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一是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二是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的、法律的和物质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专政,是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③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②从根本上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③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历程。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1、为什么说国家权力是特定的公共权力?国家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国家权力除了具有阶级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管理属性。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处于公共权力以政治权利方式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从公共权力性质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获得政治性质的阶段性形态,是由统治阶级掌握并由强制性力量保障实施的政治权利。正因为如此,国家权力虽然本质上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同时,它也必须以履行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作为维护权利和统治的基础。 2、怎样正确认识国家政体与国体的关系?1、政体和国体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不可分割。没有政体,国体无从体现,没有国体,政体无从存在。 2、国体是政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政体的存在形态。政体是由国体决定的,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政体与之相匹配。 3、政体是国体的体现和反映,对国体有能动的反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适合于国家性知识,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服务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不适合于国家性质的时候,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破坏作用。 3、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机构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制度的学说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为什么中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都属于代议制度范畴,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较,是更先进的民主制度,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前者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受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已失去了它在反封建中的作用,成了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御用工具。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制度,它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的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包括西方国家议会制的精华,建立起来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虽然历史很短,还不完善,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5、当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根据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结合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中国确定国家结构形式为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省级地方(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五、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机器常务委员会可以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也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服从国务院。 1、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有哪些优越性? 民主集中制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一,民主集中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和保证。第二,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构成的合理性。第三,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行。第四,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学概论 2、论述国家机构的涵义和基本特性?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 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则组件的国家 机关体系的综合。它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组织载体。国家机构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阶级性。国家机构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依托,是按照统治阶 级的要求、一直以及利益建构和运行的;国家机构的组成人员大多是统治阶级 初审或者获得统治阶级认可的人员,他们代表统治阶级实行国家权力,力图保 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有效实现。2、社会性。国家机构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组织载 体,国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基本方面。3、实体性。国家机构 一般作为组织实体存在,他不仅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而且由特定的职位和人 员构成。4、职权性。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的组织载体,国家权力依托国家机 构组织履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3、如何认识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分立"的全称是"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的分立与制衡",早年也曾译为"三权鼎立"。它的具体含意是,立法、行 政、司法这三种国家权力,应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 而又相互制约。"三权分立"的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一,权力的分立, 即国家权力应由三个平行的国家机构分别独立行使,它们都对宪法负责,彼此 之间不具有任何隶属关系。权力分立的原则,就是任何一种国家权力都必须既 受要到限制又必须有其独立地位的原则。所谓"司法独立原则",就是在这个意 义上确立的,即司法权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干涉。 第二,权力的制衡,即三种国家权力不仅相互分离、独立,而且要相互牵制、 平衡,权力制衡的原则,就是对应的国家权力机关应同时得到授权的原则。强 调这一方面,显然是要使国家机构能够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通力合作。 "三权分立"被学术界看作狭义的分权论,而广义的分权论除了" 三权分立"以外,还要包括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权力分立和制衡。资本主 义国家的主权完全由资产阶级统治集团所掌握,因此"分立"和"制衡"的关系也 就十分明显。国家主权的不可分性和统治者的利益都决定了"分"是相对的," 合"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分"是为了"合","合"是"分"的目的。 4、论述我国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设置原则的基本涵义?(1)民主基础上的 集中。我国的民主集中制离不开广泛的人民民主,这是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运 行的前提。(2)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集中,民主集中制的 集中不是少数人的独断,二是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指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服务。(3)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 结合和辩证统一。民主和集中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5、论述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1)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 系上,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受其监督。(2)在最高行政机关与最高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方面,两者是不同 权利只能的分工关系。(3)在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既坚 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马克思主义民主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一)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 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 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对民主问题的考察总是同国家问题联系在一 起,认为民主是一种与专制相对的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基 础决定,并为其服务。民主的发展程度和形式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相联系的, 并受一定社会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二)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统治阶 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形式。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 阶级和阶级利益,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阶 级性体现着民主的本质。(三)民主政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形 式。民主问题,首先是国家制度问题,无论是民主制,还是君主制,都是一 种国家制度,其本质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2、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进 步性主要体现在⑴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和以往社会制度相比 较,它的生产方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化大 生产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为生产的无限扩大提 供了强大动因,资本主义为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拓宽了广阔空间。⑵资本主义 推动了社会关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过三次重 大调整。一是由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的发展。二是由股份资本到一般垄断资本 的过渡。三是由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调整,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 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从而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资本主 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1、私人资本和权势集团控制公 共权力。2、促成政治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3、高额成本,社会负 担沉重。 3、为什么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是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哪些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制 度优势。1.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最广泛的民主,能够真正实现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 原则。2.有利于形成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通过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 的就是要使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正确地反映全体人民的整体利 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3.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文化上追赶发达 国家,就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才 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现代政党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2、有明确的政治纲领,规定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 3、有完整的从 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各级领导人,有约束党员行为规 范的纪律。4、争取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党的政纲。 2、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 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 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 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 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 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 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 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 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 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 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 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 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 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3)实现社会化 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 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 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 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 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 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4) 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 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 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 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 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 实际过程。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 政治功能,而且还因为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体系的结构形式。目 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 和多党制。这些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形 式。 3、政治文化具有哪些重要功能?一、塑造和影响政治主题的政治行为。二、 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便签。三、影响正职发展的道路和进程。 政治学概论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政党制 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党制或多党制,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 特色政党制度根本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 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 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 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为奋斗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参加、三 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 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 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5、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 搞西方的多党制?1、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是各民主党 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 多党制具有的优越性: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2有利于促进 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3有利于促进执政党的建设。4有利于执政党决 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6、从中国统一战线的历史看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 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 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 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 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 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 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统 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 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 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作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 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 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什么是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有哪些基本类型?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 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 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基本类型:1、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2、 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3、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2、如何看待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实质?虽然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粗线 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但从本质上讲,他仍然知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前提下的 政治参与,是资产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西方国家所标榜的广泛、平等、 有效的正孩子参与,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3、简述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1、公民政治参与方式显现出多层次、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个体 参与与群体参与并存、现实参与与虚拟参与同在、基层参与与高端参与共进、 建设性参与与批判性参与相融。2、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决定公民政治参与内容不断深化需要两个条件,即: 一是政府相信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公共治理不可 逾越的过程,二是公民参与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能力与想法能够使政府决策更 为科学、使政策执行更易达到预期目标。正是基于对这两个条件认识的不断深 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3、 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由象征走向实质公民参与不仅是体现民主形式的需要,更 重要的民主实质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民主既是 目的也是手段。4、政治参与由象征向实质的转变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 其方向不可更改!上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四个新变化,显示出我国政治体制 不断进步、科学的一面,它的包容性在扩展,它的整合力在提升;这些变化, 显示出我国公民主体性不断丰富、自信的一面,它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责 任意识随着政治实践的不断推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变化显示出我国政 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和我国政治文明不断上升的一面。 4、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机制及方式有哪些?一、民主选举:①直接选举 和间接选举(选民的角度) ②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候选人的角度)二、民主决 策: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 制度三、民主管理:最广泛的基层民主实践:四、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民 主监督: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 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5、现阶段应当如何扩大我国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首先,有序的政治参与应 当是合法的政治参与。它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 进行的政治活动。其次,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自主、理性的政治参与。这是 有序的政治参与对公民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行为要求。其三,有序的政治参与 应当是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参与协调进行、动态有序的政治参与。不同的发 展阶段、不同的条件,政治参与的具体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参与形式的多样和 渠道的畅通,则是有序的政治参与的一个基本特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体现了民主和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同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对新阶段政治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对我国在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具有重要意义。 1、什么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 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 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构成政治文化的要素主要 有(1) 政治心理:①政治认知,②政治情感。③政治动机④政治态度。(2)政 治思想:①政治理想,②政治信仰,③政治理论。(3)政治价值观 2、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政治社会化就是社 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 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 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主要途径包括:第一,家庭。 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庭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儿童 阶段。第二,学校。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显然是最系统化和强有力 的影响因素。总之,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第三, 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顺应历史潮流,范银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 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第一,科学性。 第二,大中型第三,民族性。第四,开放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实践。第二,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第三,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 作。第四,深入开展整治文化的研究。总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 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才 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中,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政治发展。第二,政治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 三,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第四,阶级斗争对政治发展有重要 影响。第五,民主建设是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历史-文化 等条件影响政治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2、政治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政治发展的动力:第一, 人类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追求推动政治发展。第二,阶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 变化推动政治发展。第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政治发展。第 四,经济与社会全球性交往的发展影响和推动着各国政治的发展。 政治学概论 3、基于政治革命的政治发展与基于政治改革的政治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1)主体不同。政治改革的主体通常是政治领导层,是由政治领导层决定实 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2)目标诉求不同。政治改革不是要推翻现有的郑 子涵通知、破坏现有的基本政治制度,二是旨在通过调整至之关系、兴利除弊、 完善政治制度,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巩固现有的政治统治。(3)实现 方式不同。政治改革通常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进行。同时,政治改革通常在政 治领导的主导和控制之下,有序、稳妥地进行。同政治革命一样,政治改革的 动因也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如何理解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 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政治发展构成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稳定只有在政 治发展中才能真正达到并获得保障。因此,政治稳定是一种积极稳定而非消极 稳定,是一种动态稳定而非静态稳定。另一方面,政治稳定构成一定条件下政 治发展的前提,除非政治革命,常态下的政治发展必须以政治稳定为前提,并 努力使政治发展时刻保持在政治稳定状态。在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辩证关系 中,政治发展是决定性的。对于政治发展来说,政治稳定即使政治发展必须追 求的目标,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不 仅要确立合适的政治目标,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气质。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 治国有机统一。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什么是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 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 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小时,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民族问题虽 然与阶级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不等于任何民族问题都属于阶级问题。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对促进中华民 族的大团结起到什么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 因素与现实因素、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 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党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 区域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充分 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名 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名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 力和向心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从宗教的起源来把握宗教的本质及其特征的?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其 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契尔氏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马克思 主义认为“一切宗教斗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 幻想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一重 要思想指出了宗教现象的如下特征:第一,宗教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 具有虚幻性。第二,宗教是人们对“人间力量”超人简化的幻想,具有麻痹性。 第三,宗教是人们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反应,具有相对性。 4、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 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在对待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这 是一项长期政策,关系到名族团结、国家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宗教工作纳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宗教 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5、中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第三,坚 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基本关系是什么?在当今世界,他们之间是如何相 互作用和影响的?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相关。宗教信仰是形成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心 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问题旺旺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印宗教因 素而受到激发,宗教问题印民族因素得到强化。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高度关 联性,决定了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宗教问题的解决。从人类发展 与世界和平的高度来看,追求国家质检、民族之间以及宗教之间的和谐共存, 建设和谐世界,应该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共同价值选择。 1、国际政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第一,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即国际社会中为了实现特定的一直、利益和主张, 具备国际社会活动能力而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行为实体。第二,国际政治的基 本内容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第三,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政治 关系的总和。 2、怎样理解国家主权的基本特性?国际主权是一国处理国内外事务时的最 高权力。国家主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属性,主要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对内的 最高性,既除了国际法特殊规定以外,国家对于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员和领土外 的本国公民具有管辖权,对于本国事务具有最高决定和处置权;二是独立性, 既完全独立自主行使主权,排除任何外来干涉的权利,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 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略或威胁的权利;三十平等性,即不同国家无论大小强 弱,都拥有平等的主权,不允许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同时。 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各个国家的主权具有平等的效力。 3、国家主权对于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先决条件。其次,国家主权保 障一国在参与国际政治中具有与他国平等的地位。最后,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 制定并遵循过激行为准则的必要资格。 4、国际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特点:第一,国际法主体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其调节对象是这些主体之间的 关系。第二,国际法的制定过程,是相关国际政治行为主体通过博弈互动,达 成妥协和共识的过程。第三,传统意义上,国际法的约束性主要依靠相关国家 自身行动来实现。基本功能:第一,国际法是国际政治关系有序性的基本保障。 第二,国际法是保证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地位的法定依据。第三,国际法是仲裁 和解决国际纠纷与冲突的法律原则。 5、论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关系。 在国际社会中,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存并生的是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多极化具有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使得生茶要素和产品在 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以配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相互 联系和相互依赖成都由此加深,形成相互依赖关系。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 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会随之加快,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全球 化的消极作用,会使得西方国家力图借助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权和在国际组 织与规则中的主控权,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建立西方资 本主义模式的一统天下和单机世界,从而计划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对于经济全球化也具有促进作用。世界多极化意味着世 界各国得到共同发展,意味着世界多个国家和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提高,意味 着各国和国家集团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得到维护,特别意味着发展中国家 的政治经济主权、发展权和共同发展权得到维护。由此可见,就其内在基本联 系和历史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结合的关 系。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结合,必须在正确把握和引导经济全球化的 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6、联系实际论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虽然经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体现着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确实一贯的,这就是风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第一,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四,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第五,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 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