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
水口水库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1 引言
水 口水 库位 于福建 省 闽清县 以北 1 m处 的闽 4k
库 区影 响烈度 达 Ⅵ度 , 坝址 区的影 响烈度 为 Ⅵ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 口水库 19 93年 3月 3 1日下 闸 蓄水 , 蓄水 前
水位 1 米 , 0多 4月水 位达 4 米 , 2 O多 5月 3日水位 上
江干 流 上 , 域 长 约 9 m, 制 流 域 面 积 约 54 水 5k 控 2
关键词 水口水库区; 地震活动特征; 诱发地震 ; 地形变; 预测
中图分类 号 :3 5 7 P 1 .2 5 文献 标识 码 : A
ANALYS S 0F S I HUI KoU RES ERVoI S S I TY R EI M CI CHARACT ERI TI S CS
裂等 , 北西向断裂主要为闽江断裂带 , 东西 向断裂有 尤 溪 口. 断 裂 。水 口库 区 以 外 发 生地 震 对 本 区 莪洋 影 响最大 的是 10 64年 泉州海 外 80级大 地震 , 个 . 整
Ch n Gu n e a g
(E r q a e d ns ai ua r i e F zo 3 0 0 ) at u k miirt no F j nP o n , uh u 5 0 3 h A t o f i vc Ab t a t 0 ebs fcaatr t so i0ia er q aeo eS uku rsro ratefa r o s r c nt ai 0 h rc i i fhs r l at uk f h h io eevi ae et e f h s e sc t c h t r h u
3 8 k 是 一 狭 长 的 河 道 型 水 库 , 容 量 最 大 为 3 m , 库
龙滩库区蓄水后地震性质分析

日乐业 4 6 ( . ) . 级 ML5 0 地震 。2 0 年 9月 3 06 0日龙滩水 库开 始蓄 水 , 区 附近 中小 地震 不 断 , 库 地震 频度 和强 度不 断增强 , 止 2 0 截 0 9年 3月 3 , 滩数 字地震 台 网已记 录库 区 30 0多 次 11 龙 3 0 ML0 0以上地震 , 大地震 为 2 0 . 最 0 7年 7月 1 7日广 西天 峨 ML . 5地 震 。龙 滩水 库 蓄水 后 在 4
第 3期
史水 平 等 : 滩 库 区 蓄水 后 地震 性 质 分 析 龙
4 1
峨县坡结 乡发生 了第 一次 M_1 2有感 地 震 。 L.
蓄水后 库 区的地 震 频度 和 强 度 明显 高 于建 库
前, 可见 地震 的频度 与强度 与水 库 蓄水密 切相
关( 1。 图 )
( ) 间分 布 。水 库 诱 发 地 震 的震 中 大 2空 多分布在 水 库 及 附 近 , 般 距 水 域 线 不 超 过 一 十几 千 米 , 相 对 密 集 在 一 定 的 范 围 之 内。 且
水库 诱发 地 震 的震 源 深 度 一 般 很 浅 , 数 在 多
数百 米 至数 千米范 围内 , 少超过 1 m。 很 0k
龙滩 库 区蓄水 以来 , 震 频 度很 高 ,0 6 地 2 0
: l I j l 【 I i l J i I
20 06 2 0 0 7
2 0 ) 对龙 滩库 区的地 震性质 进行 验证 和判 断 。 04 ,
1 定 性 判 断法 分 析
根据 国 内外水 库诱 发地 震 已有震例 的经验 ( ac e ta, 9 2 , 用下 述 几 条原 则定 性 B eh re l1 8 ) 可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绪论1、工程地质学概念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质学科,它以地学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应用数学、力学的知识与成就和工程学科的技术与方法来解决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有关的地质问题。
2、工程地质条件概念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也称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有:岩土体的工程特征:包括他们的成因、时代、岩性、成岩作用特点、变质程度等地形地貌:地形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地貌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年代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物理地质现象: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物理环境:地应力、地热等天然建筑材料:河沙、砾石等3、工程地质概念工程地质问题指的是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设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评价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分析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工程地址问题选择最佳场地,提出工程对策提出各设计阶段所需的地质资料,服务于工程建设全过程5、研究方法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6、工程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工程岩土学、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工程地质学、环境工程地质学等1、基本概念土: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成岩屑,又经过搬运沉积而成的沉积物,也叫第四纪沉积层岩石:矿物、岩屑的集合体岩块:不含显著结构面的岩石块体,是构成岩体的最小岩石单元体岩体: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岩块和结构面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的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结构面: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结构体:结构面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可将岩体分割成形状、大小不同的块体,称结构体2、结构面分类与概念从地质成因分为三类:原生结构面:指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细分为沉积、岩浆、变质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岩体形成后再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结构面次生结构面:是指在岩体形成后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的结构面从力学成因分为张性和剪性结构面两类。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对水质的影响水库建设施工期间由于工程残渣、生活垃圾等不可防止的会对水质造成一系列不好影响。
水库蓄水后,被淹没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和营养物质被水溶解,引起水库水质下降;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上游水体由河道型变为湖泊型,库区及上游游速减缓,一方面库水滞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有机污染物在水库中降解净化,生化需氧量的降解量要比建库前天然河流状况下增加;另一方面库水流速减缓,复原能力减弱,将使生化需氧量降解量减少。
主要表现为水库水体盐度增高、水库水温分层、库中藻类繁殖加剧等。
2、对河流水文特性的影响大坝拦断江河后,会淹没上游的土地,对天然河流的水文情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会产生大量移民。
移民及城镇的建迁会加剧人地矛盾,并南此加剧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同时也将改变整个河流的水文情势,比方水量、水温、流速、水位及对泥沙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多年调节型水库,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日调节型水库。
水库水位的变化与天然江河大不一样,这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调节方式,以防洪为主要目的的水库,其水位的变化在季节上与天然河流是相反的,水位变幅较大,讯期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在汛末蓄水,水库处于高水位运行。
这样,增加了江河枯水期流量,减少了丰水期流量,提高了下游的防洪标准。
同时,提高了下游丁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的用水保证率,增加水电站的保证出力。
因为流域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有密切联系,河流水文条件的改变必将影响地下水的水位与水质变化。
坝址上游水库蓄水使其周围地下水水位抬高,从而扩大水库浸没范围,导致土地的盐碱化和沼泽化。
同时,拦河筑坝也减少了坝库下游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片原有地下水自流灌区失去自然条件,从而降低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对灌溉造成不利影响。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大坝兴建后,库区本身由于水面增加,水流变缓,由河道型变为湖泊型,水文条件改变较大,水中的营养盐类、悬浮物以及沉淀物都将有所改变。
三峡水库蓄水后是否会诱发地震?——常识篇: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长江 峡东地质 及峡之历 史 一 文 ( 载 邓家桥 、八 仙洞等 水库均发 生过 3 0级 刊 . 于 1 2 年 中国地 理学 会志 三卷 ) 对 以上水 库诱发地 震 。 3 因地基 原 因, 94 , () 易
三峡 库区新构造 运动属于三 峡鄂 西 长江 的起源和 三峡的形成提 出 了科学性 受外省地 震影 响。 的见解 。 指 出:“ 他 黄陵背斜 显然作为 中 南 隆升区之三 峡鄂 西南 隆升亚 区。表 现
剥 夷面和六级 阶地 。第 四纪 以来 ,地壳 华 中地 区 的 近 代 下沉 ,或 者就 整 体 来 点监视 防御城 市 ,三峡库 区列为全 国地 上 升速度加剧 ,河流强 烈下切 ,造就 了 说 ,华西地 区 的相 对地上升一 一从 而引 震重 点监视 防御区 。重 庆市辖 区内分布 起 了西部 水系 的整个倒转 。看来这 显然 有 1 条规 模不等 的断裂 , 中4 三 峡段高 陡岸坡和诸 多崩滑 体 。 4 其 条区域
将 能量一 下子释放 出来 ,引起了大地 的 然不 觉的极微震 ,到 山崩 地裂 的特 大地 Ⅳ度 ,引起一 些惊慌 和个别 民居 的轻微
震 动 。这类地震 被称为 构造地震 ,占地 震 ,一次地 震所释放 的能量 ,其差 别可 损坏 ,但这类地 震 的影响范 围比天然构
震 总 数 9 % 以上 。 0
什么是地震?
现 代科学对地 震的成 因的权威解释
地 震 数量不 多 ,只 占地震 总数量 7 %左 地震 ( 级 和 8 以上) 8 级 。
右。
对于 构造地震 而言 ,3 级 的小地 ~5
陷落地震 是 由于地 下溶洞或矿 山采 震 ,其 震 中所在 的小范 围内地震 烈度为
地震知识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

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4次大地震活 跃幕,每个活跃幕持续约10~20年左右,有活动高潮与低 潮交替的现象。目前已进入了新的活动幕。
三、地震效应
地震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结果,称为地震效应。
地震 破坏 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 地面破坏效应
次生灾害效应
其主要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断裂,地震所造成的 建筑物和地面毁坏,以及水面的异常波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 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 经济发达,西部人烟稀 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地 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4、中国地震灾害 我国地震灾害的周期性
我国地震活动呈现出时间上的明显的周期性。由于东 西部构造运动的差异,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 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地震周期大约为300年左右,西部为 100~200年,台湾为几十年。
(4)温度应力说 (5)黏滑说
岩浆冲击学说
是日本学者石本己四雄于1931年提出的,他认为,地壳部存在的岩 浆,因物理化学变化使岩浆产生巨大的推力。当局部地段围岩强度较底 时,岩浆就会突破围岩向地壳最软弱的部位侵入,而引发地震。他的依 据是:①地震的P波(纵波)在扩张传播的形态;②日本及环太平洋地 震带中地震带与火山活动带相一致。
(3)地下采空区塌陷诱发地震
采矿形成的采空区会使围岩压力重新分布,导致围岩变形、脆 性破裂,严重时可造成岩体应力和应变能的集中释放诱发地震;另 外顶板突然冒落的冲击力也会诱发地震。
二、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3)大洋海岭地震带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称。
包括岩土体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特征、自然地质现象、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七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之间所存在的矛盾(稳定和安全)。
因工程建筑结构类型、受力特点和工作方式不同,存在各种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力学分析法3.模型模拟试验法4.工程地质类比法断层分类:走滑断层、逆断层、正断层,按断裂的主次关系划分为主断层、分支断层和次断层野外识别:走滑断层:1地表出露线平直,断层倾角较陡。
2断层面两侧相对的水平运动,相对的垂直升降很小。
3河流最易于沿这种断层发育,水工建筑物也就最易于受到这种活断层的威胁。
走滑断层:位移方向与断层走向相同或相近的大型平移断层活断层:一般理解为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活动断层的活动特性:蠕滑: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的称为蠕滑或稳滑 ;粘滑:间断地、周期性突然错断的为粘滑,粘滑常伴有地震,是活断层的主要活动方式。
各类活断层在我国的分布1.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多个NWW—NW向的长大弧形断裂,主要为逆走滑—走滑断层,其走滑速率由南而北有所减小。
2.活动逆冲断裂也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分、3.现代活动正断层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
活断层区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原则(1)有低级别的活断层的场地优于有高级别的; 有活动时期老的断层的场地优于有活动时期新的; 有全新世(10000 a)内无活动的断层的场地优于有全新世内有活动的断层的场地等。
(2)尽可能避开主断层带;(3)如为逆断层或正断层类型,尽可能避开有强烈地表变形和分支、次生断裂发育的断层上盘(逆断层的上升盘、正断层下降盘)。
如有较大的正、逆断层,场地往往需要选在距主断面数千米之外。
地震: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称为地震。
震级: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烈度:衡量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基本烈度:一个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普遍遭受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三峡水库与诱发地震

民安置 3 1亿 元 ,价 差及 利 息 3 9亿 元 。长 6 9 江 大江 已在 19 97年 1 1月 8 日截 流 ,标 志着 第一 期工 程胜 利完 成 ; 03年 通航 发 电 , 20 标
三 峡水 库为 河谷 型狭 长 水 库 , 于 长 江 位 上游 下 段 , 回水影 响水 库 淹 没 区和 移 民安 受 置涉及 的 2 0个 县 市 为 库 区 ,总 面 积 5 00 50 k ; 长 60k 宽 10~15k ,总水 m 全 6 m, . . m 域 面积 14 m 。 0 5年 末 库 区共 有 人 口 0 8k 20 2 1.5 , 中农 业 人 口 19 . 7万 ;耕 06 1 万 其 33 2
’ 收稿 日期 : 0 60 -1 修 回 日 : 0 7 1 9 20 - 3 , 7 期 20 - - 。 0 0
资1 2 亿 元 ,其 中 枢纽 工 程46 元 , 0 2 2亿 移
维普资讯
第 3期
王儒述 :三峡水库与诱发地震
1 3
图 1 三峡水利枢纽近 貌
蓄水 至 16m; 0 9年 全 部工 程竣 工投 产 。 5 20
三峡水库 已初步形成,随着蓄水位上升, 库容加大, 诱发水库地震 的可能性也将加 大 。根 据最 大 历史地 震 震级 并适 当加 权 ,确定 库 区最 大 可信 地 震 为 6级 左右 。在 仙 女 山 和九湾溪 断裂 一带( 距坝址为 1 k ) 8 m 存在诱发地震 的可能, 震级 Ms 50— . 级。 = . 58 对坝
三 峡 水 库 与诱 发 地 震 术
王儒 述
( 中国长 江三 峡工 程开发 总 公 司 , 昌 4 30 ) 宜 4 02
摘 要 三峡水利枢纽规模宏大, 举世瞩 目,具有巨大 的防洪、 电、航运等综合效 发 益, 是开发治理长江 的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 已于20 年 6月 1 03 5日蓄水至 15m, 3 永久船 闸通航 , 7月第一批机组发 电; 06年 5月 2 日 20 0 大坝 15m高程全线贯通, 0月 2 日 8 1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有哪些
1、发生地多位于水库附近
—般仅发生在水库及其周边几公里至十几公里范围内,或发生于水库最大水深处及其附近。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时间上与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一般发生于水库蓄水后不久,在最高蓄水位的第一、二个周期内可能发生较大的地震。
影响水库地震频率的因素除地质和构造因素外,还与水位增长速率、荷载持续时间、最高水位、高水位持续时间等有关。
3、震源较浅,震源体小
震源深度较浅,一般在地表下10 km以内,个别达20 km,以4km~7 km居多,且有初期浅,后逐渐加深之趋势。
震源体小,地震影响范围不大,等震线衰减快,影响范围多属局部性。
4、地震的类型
主要分为震群型和前震一主震一余震型震群型水库地震与水库水位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这种诱发地震的分布与库基地型与水体形状有一定的关系,他们的形成还受浅层库基内小断裂网络的影响,而与大型活动断层关系不明显。
前震一主震_余震型水库地震是在水库蓄水以后,一段时间内诱发一系列微小地震,经过持续的地震活动后出现主震,最后发展成为缓慢衰减的余震活动。
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了,对这次地震的成因已经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是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并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沿着龙门山断裂带逆冲而发生强烈地震。
然而,还有一些声音总是把这次地震的发生归咎于西南地区的水电建设。
那么,水电建设形成的水库到底能诱发多大的地震呢?诱发地震的危害很大吗?
水库诱发地震一般是指由于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而引发的地震现象。
世界上记录到的第一例水库诱发地震是希腊的马拉松水库。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坝高大于15m的水库大约有3万多座,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约有120例(分布在29个国家);我国坝高大于15m的水库约有19000多座,产生诱发地震仅22例(包括有争议的8座),约占0.1%,诱发地震的比例极小。
全球范围内大于M6.0级的水库诱发地震共有4起,大于5.0级的有12起,其余震级均较小。
从确认的水库诱发地震震例分析,其有如下特点:第一,发震时间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70%左右发生在蓄水后1年内;第二,震中大多分布在水库及其附近,且相对密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第三,震源深度一般很浅,多数在几km范围内,使得水库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均较同震级天然地震高;第四,震级多为弱震~微震,只有个别震级较高,其中新丰江水库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6.0级以上地震的水库;第五,发生水库地震可能性较大的多为高坝大库(如坝高超过100m,库容超过5亿m3),一般水库发生水库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鉴于上述种种特征,水库诱发地震影响到坝址的地震烈度绝大多数均小于坝址的地震基本烈度,更小于大坝的抗震设防烈度,对水电水利工程本身几乎构不成威胁,全世界范围内至今没有一起因为地震造成的垮坝事故发生。
目前对水库诱发地震成因机理的研究仍处于资料积累和理论探索阶段。
水库诱发地震有时也称为水库触发地震,两者在引发地震成因机制上有所不同。
前者认为水库周围的原始地壳应力不一定处于破坏的临界状态,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后使原来处于稳定状态的结构面失稳而发生地震。
后者认为水库周围的地壳应力已处于破坏的临界状态,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后使原来处于破坏临界状态的结构面失稳而发生地震。
根据库区地质条件和成因,水库诱发地震可分为岩溶塌陷或气爆型、地表卸荷型(又称裂隙型)和构造型等(夏其发,2000)。
我国
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为岩溶塌陷或气爆型,少量地表卸荷型,震级一般不会超过4级。
从成因机理上分析,岩溶塌陷或气爆型、地表卸荷型更符合水库诱发地震特征,可能是水库蓄水后库水压入溶洞引起塌陷和气爆,对水体较集中的水库还可能引起区域荷载重新调整导致岩石滑移而诱发地震。
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概率较低,震级往往较高,但也不超过6.5级。
一般认为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的内因是岩体贮存了构造能,水库蓄水后库水沿断层渗透,使得断层面摩擦系数降低和岩石抗剪强度降低,可能导致构造应力提前释放,从而诱发了地震,这就是有些专家喜欢用“水库触发地震”的原因,然而地壳十几km深处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库水是不可能影响这么深的。
但对于像汶川8级地震这样,破裂长度达300km,震源深十几km的特大地震而言,显然与水库诱发地震无关,而且汶川地震破裂规模远大于库区范围,汶川地震属于天然构造地震是无庸置疑的。
尽管水库发生诱发地震的概率很小,其危害性也较小,但对其成因机理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评价仍是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性评价的重要部分。
主要是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可能的发震库段和最大震级进行分析预测。
一般采用的预测方法有定性评价方法或概率评价方法两种。
定性方法是根据库区的河谷地貌形态、构造部位、岩性条件、渗透条件和地震活动背景等条件,将库区分为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较大、可能性较小和不易诱发地震库段;根据水库条件类比、历史地震或诱发地震断层的长度计算水库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
概率方法是收集国内外水库诱地地震的震例,并随机选取一定数量未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工程实例组成样本集,确定水库诱发地震的诱震因素,包括库深、岩性组合或岩体结构类型、构造应力环境或地应力状态、断层活动性等,划分诱震因素的不同状态,统计其发生概率,进而分析被评价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各库段不同震级的地震概率。
我国十分重视水库诱发地震的成因机制研究、分析预测评价和地震台网监测工作。
从《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9号)等国家法律法规,到《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2006)等水利水电行业标准对水库诱发地震工作均有明确要求。
深入研究水库诱发地震的成因机理,首要的基础工作是对可能的水库诱发地震进行监测。
水电开发的行业主管部门和开发业主都本着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科学的精神,会同我国地震主管部门,进行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和监测工作。
我国已建成的或正在建设的大型水库几乎均毫无例外地建有水库诱发地震监测预测系统,有效地监测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为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