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概念的发展

合集下载

什么是“基因”?

什么是“基因”?

什么是“基因”?随着科技发展,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现在已经掌握了关于基因的诸多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众多的实践和领域,关于基因的研究也越来越热门。

那么什么是基因?以及基因如何影响有机体的发展?1. 什么是基因基因是进化和生命发展的基本单位,是生命存在和遗传的载体。

它是由DNA组成的单个链,是一段特定的遗传信息,包括具有特定功能的核酸序列,DNA的某些特定的部分,还有一些参与生物蛋白质合成的特定RNA分子。

基因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生物学家莱茵•辛克莱在19-20世纪早期提出的,根据辛克莱的定义,基因是从父代到子代的东西,它保留原样传递信息。

2. 基因是如何影响有机体发展由于基因的存在,每个细胞都有一个完整的DNA序列,依靠丰富的信息来控制细胞的发育特征和功能特性,从而影响和控制有机体的发育和特性。

研究发现,一种基因会控制一个有机体的一个特性,其中的DNA由碱基构成,碱基负责调节某种特定的功能。

例如,一种基因会影响颜色变化,另一种基因会影响机械性能;而另一种基因则会影响有机体的微生物抗性,决定有机体对抗病毒的能力。

3.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也就是基因发生变化,是基因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突变是由DNA序列上碱基顺序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有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突变。

致病性突变就是导致身体某些病变的基因突变,比如癌症和糖尿病,这类基因突变会导致有机体的病理改变。

而非致病性突变通常只会影响有机体的表型特性,而不会威胁到有机体的生存能力。

4.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作为表观遗传学的一个新兴技术,主要是利用罕见度极高的基因突变的正确修复,来治疗一些尚未有任何治疗方案的疾病。

例如,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基因治疗之一——治疗癌症、病毒感染及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已经被证明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生存品质以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此外,由于基因治疗对患者具有较强的精准度,所以该项技术未来肯定会被广泛应用在众多疾病领域当中。

5. 总结根据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基因是有机体发育和遗传的基本单位,其DNA序列丰富的信息可以控制有机体的发育特征和功能特性。

基因工程学的简介

基因工程学的简介

基因工程学的简介基因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基因及其调控、修饰的科学,它旨在利用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人工操作改变基因的结构和组合,进而调节生物体的功能和物质代谢。

基因工程技术的开发,为农业、医学、工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下将对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基本概念基因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控制着生命的所有过程。

基因工程学是一种生物技术,通过切割、重组、插入、改变基因顺序等手段,改变基因的结构和组合,主要目的是增强或减弱基因表达,使生物体具有更好的特性或能力。

基因工程学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在基因工程学帮助下,可以创造出更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命体。

二、发展历程20世纪前半期,基因学和生物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基因工程的技术和理论基础,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DNA测序方面,为基因工程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随着人们对基因组的解码、基因突变机制的研究、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研究加深,基因篡改技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不断提高,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如今的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发展为一门强大、多元、持续快速进步的新老交替的科技。

三、技术原理基因工程的主要技术手段有DNA重组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两大类。

DNA重组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和基因扩增技术,用于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和分析某些特定基因的功能。

基因编辑技术包括基因敲除、替换或修复等技术,能够通过CRISPR/Cas、ZFN、TALEN等方法实现定点编辑或全基因组编辑。

基于这两类技术,人们不仅可以改善动植物的品质、环境适应性和生物安全性,还可以研发新型药品、疫苗和工业原料等,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很多问题。

四、应用前景基因工程技术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农业领域中,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培育出具有耐旱、抗虫、抗病等功能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产量、质量和抗灾能力。

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

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

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基因探索(20世纪初至1940年代)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开始了解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1909年,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发现了基因的遗传性质,通过实验发现
热杀死的细菌也能转化为活菌。

这一发现极大推动了后续基因研究的进展。

在1910年至1940年间,托玛斯·亨特·摩尔根等科学家通过对果蝇的遗
传研究,首次提出了基因的连锁性和染色体遗传的假设。

这些研究奠定了
基因学的基础。

第二阶段:基因结构的揭示(1950年代至1970年代)
这一阶段的关键突破是DNA的结构解析,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
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双螺旋结构的DNA模型,揭示了DNA分子的基本
结构和信息传递的机制。

此后,人们开始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更深入
的研究。

在1961年,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即DNA转录成RNA,然后由RNA翻译成蛋白质的流程。

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的基因工
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基因重组技术的诞生(1970年代至1980年代)
第四阶段:基因工程的应用拓展(1990年代至今)
总之,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基因探索、基因结构揭示、基因重
组技术诞生和基因工程应用拓展四个阶段。

这一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
生物科学、医学和农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
问题。

未来,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基于基因的创
新和应用的出现。

基因治疗的发展史

基因治疗的发展史

基因治疗的发展史一、基因治疗概念的提出基因治疗是指将健康的基因导入到病人体内,以治疗或预防某些疾病的方法。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当时,麦克林托克观察到,当某些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她提出了通过导入健康的基因来治疗这些疾病的想法。

二、早期基因治疗的研究探索在基因治疗概念的提出之后,科学家们开始进行大量的实验和研究。

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性疾病上,如血友病、囊性纤维化等。

科学家们试图将健康的基因导入到病人的细胞中,以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有效地将基因导入到细胞中。

三、现代基因治疗技术的突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基因治疗技术得到了突破。

1990年,美国科学家成功地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基因导入到人体细胞中,这是基因治疗技术的重要突破之一。

此外,科学家们还开发出了许多新的基因转移技术,如腺病毒载体、纳米颗粒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基因的导入效率和安全性。

四、基因治疗在临床的应用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开始进行。

目前,基因治疗已经在一些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血友病、视网膜病变等。

在某些情况下,基因治疗甚至可以彻底治愈疾病。

然而,基因治疗仍然是一种新兴的医疗技术,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五、基因治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随着基因治疗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社会问题。

例如,基因治疗可能会改变人类的基因组,这种改变是否会传递给后代?基因治疗是否会导致“设计婴儿”,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选择婴儿的某些特征?此外,基因治疗还涉及到一些社会公平问题,例如昂贵的治疗费用可能导致某些人无法接受基因治疗。

因此,在推进基因治疗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伦理和社会问题。

基因重要性

基因重要性

工业中基因技术应用
基因技术在生物制造中 应用
基因技术在制药工业中 应用
基因技术在食品工业中 应用
基因技术在纺织工业中 应用
基因技术在化工产业中 应用
基因技术在生物制造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包括生产 工业酶、抗生素和生物燃料。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可以高效、精准地改造微生物,提 高其生产力和抗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环境 影响。
品质水果的需求。
改良抗病性
基因编辑可以增强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减少农药的使用。通过敲除或修饰与疾 病相关的基因,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病 性强的作物品种,如抗稻瘟病的水稻,这 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减少了农业成本。
缩短育种周期
传统育种方法需要多年时间才能育出新品 种,而基因编辑技术大大缩短了这一周期 。借助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科学家可以 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基因的定向修改和验证 ,快速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加 速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
吸收能力,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例如, CRISPR-Cas9系统能够精准地在植物基因 组中引入所需变化,显著提升作物的单位
面积产量。
优化品质
基因编辑技术在改善农产品品质方面具有 重要作用。通过对特定基因的编辑,可以 改变果实的甜度、口感和营养价值。例如 ,通过编辑柑橘类基因,成功培育出更甜 、更富含维生素C的品种,满足市场对高
单分子实时测序 技术发展
2007年,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的突破使得基因组测序成本大 幅降低。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测序的准确性,还极大地加速了 基因组研究的进程。
人类基因组序列 草图公布
2010年,国际科学家团队宣布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初步 草图。这一成果展示了人类基因组的基本构成,并揭示了许多 重要基因和遗传特征。

第一讲 基因的基本概念

第一讲 基因的基本概念

第一讲基因的基本概念吴乃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005年8月目录一、基因概念的演变1.基因学说的创立2.基因与DNA分子3.基因与DNA的多核苷酸区段4.基因与多肽链二、基因与基因工程1.基因研究的简单历史回顾2.基因的定义3.基因的数量三、基因的化学本质与编码产物1.基因的化学本质2.基因的编码产物3.基因与蛋白质的数量关系四、基因的结构1.基因的组成部分2.原核基因的结构3.真核基因的结构4.基因的终产物五、基因的类型1.以拷贝数分类2.根据产物类型分类3.根据表达特性分类4.遗传选择标记与标记基因六、基因图与基因作图1.遗传图2.物理图七、基因座八、基因扩增1.基因增加2.基因减少3.基因扩增九、基因表达1.正义链和反义链2.基因表达定义3.基因表达的过程4.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异性5.基因表达活性的调控十、基因克隆1.克隆的概念2.基因克隆定义十一、基因工程定义1.有关基因工程的名词术语2.“遗传工程”与“基因工程”这两个术语的差别3.基因工程定义4.基因工程的主要内容第一讲基因的基本概念一、基因概念的演变1.基因学说的创立G. Mendel(1857-1864)根据豌豆杂交试验,创立了遗传因子分离律和遗传因子独立分配律——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W. Johannsen 在1909年提出了用“基因”这个术语代替Mendel的遗传因子——基因术语的提出*此时所谓的“基因”,并不代表物质实体,而是一种与细胞的任何一种可见形态结构毫无关系的抽象单位,因此那时所指的基因只是遗传性状的符号,还没有涉及基因的物质概念。

T. H. Morgan 1910年的工作,头一次将代表某一特定性状的基因,同某一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了,使得科学界普遍接受了Mendel的原理——基因与染色体联系起来2.基因与DNA分子尽管由于Morgan等人的出色工作,使基因学说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但直到1953年Watson-Crick DNA模型提出之前,人们并不理解:a.基因的物质内容和结构特征;b.位于细胞核中的基因如何控制发生在细胞质中的生化过程;c.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为何基因可准确地复制自己。

基因治疗发展简史

基因治疗发展简史

基因治疗发展简史引言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修复或替换人体异常基因来治疗疾病的新型疗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治疗在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基因治疗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理论研究到目前的临床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早期研究1. 基因的发现和理解•1865年,格里戈尔·门德尔提出了遗传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1953年,詹姆斯·沃特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揭示了基因的分子结构。

•1972年,保罗·伯戈和斯坦利·科恩成功构建了第一个重组DNA分子,开创了基因工程的先河。

2. 基因治疗的概念提出•1966年,约翰·瑞纳斯提出了基因治疗的概念,并预言了基因治疗的未来前景。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宣布启动国家癌症计划,其中包括了研究基因治疗的项目。

3. 早期的基因治疗实验•1980年,美国科学家马丁·凯门茨成功将一种外源基因导入到小鼠体内,标志着基因治疗研究进入实验阶段。

•1989年,美国科学家Michael Blaese成功治疗了一名患有严重免疫缺陷病的女孩,这是首个基因治疗的成功案例。

基因治疗的突破1. 脂质体转染法的发展•1990年,约翰·瓦格内和利奥·科杰尔发明了脂质体转染法,大大提高了基因输送的效率。

•该方法通过将目标基因包裹在脂质体中,然后将其注入患者体内,使基因能够成功进入细胞核,并发挥治疗效果。

2. 基因载体的改进•1995年,日本科学家酒井健一成功构建了第一个具有高效表达功能的病毒载体,这一突破大大提升了基因治疗的效果。

•病毒载体能够将目标基因有效地运送到细胞内,并在细胞中产生所需的蛋白质,从而实现疾病治疗。

3. 成功治疗遗传性疾病•2003年,法国科学家卢西安·伯迪发表了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结果,成功治疗了一名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儿童。

第二章 基因的概念及发展

第二章 基因的概念及发展

组蛋白基因 不同物种中, 不同物种中,基 因的排列次序、 因的排列次序、转 录方向和间隔区都 不同。 不同。
2. 断裂基因(split gene) 断裂基因( )
也叫不连续基因(discontinuous gene) 也叫不连续基因 在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中插入与蛋白质编码 无关的DNA间隔区,使一个基因分隔成不连续的 间隔区, 无关的 间隔区 若干区段。
a1和a2是否为 和 是否为 同一基因? 同一基因?
互补试验
T4噬菌体 rII 噬菌体 突变型的互补实验
rA突变体单独入侵 突变体单独入侵 突变体
rB突变体单独入侵 突变体单独入侵
rA、 rB突变体同时入侵 、
基因的顺反子测试示意图 A和B是否为同一基因? 和 是否为同一基因 是否为同一基因?
正 突 常 变
反式排列(trans) 反式排列( )
两个拟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上( 两个拟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上(野生型 基因也位于两条不同同源染色体上), ),使两条染色体都是 基因也位于两条不同同源染色体上),使两条染色体都是 有缺陷的,表现为突变型。 有缺陷的,表现为突变型。
对于反式: 对于反式:
• 基因内可以较低频率发生基因内的重组和交换 • cistron 概念的提出是对经典的基因概念的动摇 拟等位基因: 拟等位基因:基因内不同位点的突变体
因 此: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区段(具有编码序列)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区段(具有编码序列) DNA分子上的一个区段 基因平均由1000个左右的碱基对组成,一个DNA分子 基因平均由1000个左右的碱基对组成,一个DNA分子 1000个左右的碱基对组成 DNA 可以包含几个乃至几千个基因。 基因不是最小的遗传单位,而是可再分的; 基因不是最小的遗传单位,而是可再 基因是最小的功能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概念的发展
摘要:在广泛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根据遗传学研究的不同时期对基因本质的不同认识,阐述了遗基因概念的起源,形成,以及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不同时期的基因概念,及最新发展。

关键词:基因;概念;发展
Development of the Genetic Concept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literature research,this paper summary about genetic studies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genes , gene explained the concept of genetic origin, formation, and classical genetics , molecular genetics concepts such as genes in different periods ,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Key words: Gene;Genetic;developments
基因概念是现代遗传学的中心慨念,由其演化出来的一系列概念构成了现代遗传学乃至整个现代生物学概念体系的基本框架[1]。

对基因概念的不懈探索推动遗传学不断发展前进,因此,回顾基因概念的演变和发展,为我们正确理解基因概念,认识其本质和遗传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基因概念的起源
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饲养家畜过程中,早已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现象,并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如动植物育种、品种改良、产量提高等,开始重视遗传变异现象,并进行选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从18世纪下半叶起,许多学者对遗传与变异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种种学说(见表1),推动了遗传学的发展,也为基因概念的提出创造孕育了条件。

2.1 经典遗传学阶段
2.1.1 遗传因子学说
孟德尔G.J.Mendel于1854 年到1965 年间对豌豆的遗传性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发现豌豆的很多性状能够有规律地传给下一代, 总结出生物遗传的两大定律( 分离定律和自
由组合定律) ,并据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假说,认为性状是受遗传因子控制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不是具体性状而是遗传因子,这些遗传因子互不融合,互不干扰,独立分离,自由组合,具有颗粒性,从而否定了混合遗传理论,在基因概念的演变史上,遗传因子是最初的名称,它为以后的基因学说奠定了基础[4,12]。

2.1.2 基因术语的提出[4]
约翰生W.L.Johannsen首次提出基因的概念,并采用了“基因型”和“表现型”两个不同概念,从此,基因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2.1.1 基因是化学实体,以念珠状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5-7]
约翰逊创造了“基因”这一术语, 用来表达孟德尔的遗传因子, 但还只是提出了遗传因子的符号, 没有提出基因的物质概念。

1910年,摩尔根,等以果蝇做材料,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得出连锁交换定律,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第一次把代表某一特定性状的特定基因与某一特定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联系起来。

这时基因已初步证明是有物质性的。

与此同时,埃默森等在玉米工作中也得到同样的结论。

这样就形成了一套经典的遗传学理论体系,一以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为核心的基因论。

2.1.2 “三位一体学说”[5]
1927年莫勒首先用X射线造成人工突变以研究基因的行为,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有确定的位置,它本质上是一种微小的粒子,后来大量的研究证实、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在此基础上,在Morgan及他的学生的著作《基因论》中首次把基因的概念归纳为“三位一体学说”, 他们认为: 基因首先是一个功能单位, 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从而达到控制性状发育的目的; 其次是一个突变单位, 在一定环境条件和自然状态下,一个野生型基因能突变成它对应的突变型基因, 而表现出变异类型; 第三是一个重组单位, 基因与基因之间可以发生重组, 产生各种与亲本不同的重组类型; 而这些基因都在染色体按一定顺序、间隔一定距离呈线状排列着, 各自占有一定的区域。

2.1.3 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8]
1941 年Beadle, G. w. 等人对红色链孢霉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观点,认为基因控制酶的合成,一个基因产生一个相应的酶,基因与酶之间一一对应,基因通过酶控制一定的代谢过程,继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这是人们对基因功能的初步认识。

因此经典遗传学认为,基因是一个最小的单位,它连续排列,界限分明,没有内部结构和不能再分;既是结构单位,又是功能单位。

2.2 分子遗传学阶段
2.2.1 基因的化学本质主要是DNA,有时是RNA[5]
艾佛里与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首次证明了基因的本质--DNA是遗传物质。

1956年,康兰特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中,证明了在不具有D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从而将基因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物质上,并给予具体的内容,基因的化学本质在多数生物中是DNA,少数生物中RNA。

2.2.2基因不是最小的遗传单位,基因是可分的
2.2.2.1 顺反子学说—基因结构是可分的[3,6]
1955年, Benzer, S. 用大肠杆菌T4 噬菌体为材料, 分析了基因的精细结构,发现了基因内部还存在着可分的精细结构,从而提出了提出了顺反子、突变子和重组子的概念。

顺反子是一个遗传上一个不容分割的功能单位, 一个顺反子决定一条多肽链,这就使以前“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假说发展为“一个基因一种多肽链”的假说;顺反子并不是一个突变单位或重组单位, 而要比它们大的多。

突变子是指在性状突变时,产生突变的最小单位。

一个突变子可以小到只有一个碱基对,如移码突变。

重组子是指在性状重组时,可交换的最小单位,一个重组子只包含一个碱基对。

一个顺反子内部可以发生突变或重组, 即包含着许多突变子和
重组子。

2.2.2.1 操纵子学说—基因功能是可分的[6]
1961年,杰考伯和莫诺在对大肠杆菌产生半乳糖苷酶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操纵子学说,该学说认为,所谓“操纵子”是由一个操纵基因和一系列结构基因结合形成的。

操纵基因一头和结构基因相连,而另一头称为启动子,起着使转录过程开动的作用,结构基因受邻近的操纵基因的控制,而操纵基因又是在调节基因所生成的阻遏蛋白的控制下活动的。

也就是说,基因在功能上不仅有直接转录成mRNA的结构基白,也有起着调节结构基因功能活动的操纵基因和调节基因,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基因在功能上也是可分的。

2.3 基因概念的现代发展
20 世纪70年代, DNA 体外重组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成熟, 人们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征有了更多的认识, 涌现出断裂基因、重叠基因、假基因、跳跃基因等基因的多元概念(见表2)。

3.小结与展望
孟德尔把控制性状的因子称为遗传因子,约翰生提出基因这个名词,取代遗传因子,摩尔根等对果蝇、玉米等的大量研究,建立了以基因和染色体结构为主体的经典遗传学,随着分子遗传学和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对基因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基因
由最初一个抽象的名词, 最后定义为基因组中一段具体的、可以编码蛋白质或RNA 的DNA 序列, 并成为了生物学最重要的词汇之一。

但随着基因组计划完成, 尤其是“DNA 元件百科全书”计划的完成, 基因组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以及其动力学特点对传统分子生物学的基因定义提出了挑战,人们发现基因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 基因定义的解释又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基因”一词可以被其他词汇取代[6]。

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于基因的本质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只要我们不懈努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必将对基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给基因的概念赋予新的内容,从而不断把遗传学研究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杨洪日.基因概念在现代遗传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89,20(3):
355-358.
2.光晓元.基因概念的思想渊源及其历史发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8
(4):94-97.
3.徐卫华.基因概念的起源及发展[J].自然杂志,13(4):213-215.
4.梁耀初.基因概念的形成和发展[J].湖南大学邵阳分校学报, 1(1):101-104.
5.高汝勇.基因概念的发展历程[J].科技风2009,6:128.
6.谢兆辉.基因概念的演绎[J].遗传.2010, 32(5): 448―454.
7.张勇.基因概念之演变[J].生物学通报.2002,37 (10):53-54.
8.刘元, 陈国梁,梁凯.基因概念的演变,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 (4 ):
80-83.
9.吴雪. 谈基因概念及其新发展[J]. 宿州师专学报, 2001,(03) . 36-37.
10.张翠宝.基因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生物学教学.1993(7):8-9.
11.袁朝辉,基因概念的充实与更新,生物学通报,1986,10,11-12。

12.王亚馥,戴灼华主编.遗传学[M ]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