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合理设计与筛选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合理设计与筛选摘要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每年影响数百万人的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对流感病毒一直缺乏安全有效的控制手段,这使得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成为当前药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随着病毒学研究的进展,对流感病毒复制和感染过程的机理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作为抗流感药物研究的靶标,比如: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质蛋白MZ以及核酸内切酶等。
本文以其中的一种靶标化合物即神经氨酸酶为研究对象,对其抑制剂做出合理的设计及筛选,为研究与合衬抗流感病毒的药物提供一个较为合理的方向。
关键词:流感;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定量构效关系1、立项依据1.1、流感的危害以及防治现状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在儿童、老人及高危人群中的死亡率很高。
流感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并能导致死亡。
流感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有数据表明,每次流感爆发期会使全球人口的近10%感染致病。
仅在20世纪,流感的大流行就有三次,每次均使25%~35%的人感染致病,死亡率超过2%。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生过五次流感的大流行和若干次小流行,造成数十亿人发病,数千万人死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预防和治疗流感给人们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导致劳动力的下降和人力资源的紧张。
然而面对己对人类健康、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流行性感冒,人类却一直缺乏有效的手段。
1.2、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预防与治疗流感的现状NA抑制剂是目前探索抗流感化学治疗药物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它可以有效地阻断流感病毒的复制过程。
与其它类型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相比,NA抑制剂具有更高的疗效及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对所有的流感病毒亚型均有效,也很少出现病毒的抗药性。
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

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流感病毒是一种负螺旋单链RNA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
根据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s,NP)及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s,M1)的抗原决定簇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三类:甲型(A)、乙型(B)、丙型(C)。
流感病毒颗粒结构大致相似(如图1),自内而外可分成核心、基质蛋白以及包膜三部分。
病毒子通常呈圆形,长丝状。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有八个RNA节段,负责编码十种蛋白,包括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酸性蛋白(PA)、碱性蛋白1(PB1)、PB2、核蛋白(NP)、基质蛋白(M1)、离子通道蛋白(M2)、非结构蛋白(NS1)、核输出蛋白(NEP或NS2)。
此外,大多数甲型流感病毒还有线粒体靶向的寡聚PB1-F2蛋白[1],报道其与细胞凋亡以及病毒毒力有关。
这些病毒RNA片段同NP 结合并缠绕形成病毒核糖核蛋白体(vRNP),vRNP再与三聚的RNA聚合酶(PA、PB1、PB2)结合形成核糖核苷酸,负责RNA的复制和转录,这种结合模式确保了病毒RNA对于核酸酶保持敏感。
丙型流感病毒只有七个RNA节段。
基因组分节段的特点为流感病毒高频率基因重配提供了条件。
病毒核心被外部的脂蛋白膜包围,在脂膜上有基质蛋白M1,其是病毒颗粒的主要蛋白,并通过化学键结合到vRNP。
M2蛋白为具有离子通道活性的跨膜蛋白。
乙型流感病毒缺乏M2蛋白,但是一种叫做BM2的蛋白可以起到类似M2蛋白作用。
病毒最外层的包膜是包裹基质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该膜来源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
膜表面具有两类非常重要的“刺突”,即两种糖蛋白,HA和NA。
乙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相对简单,仅有一种HA 和一种NA。
对于甲型流感,根据病毒表面抗原HA及NA的不同,其可进一步细分为16个HA亚型(H1 ~ H16)、9个NA亚型(N1 ~ N9)[2]。
图1 甲型流感病毒结构模式图[3]三种类型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也是有区别的:甲型流感病毒能够感染哺乳类动物(人、猪、马等)和禽类,乙型流感病毒主要在人类和猪间传播,丙型流感病毒只在人类传播。
抗流感病毒药物的分类介绍

体重
推荐剂量(服用5天)
≤15kg >15—23kg >13—40kg
>40kg
30mg,每日2次 45mg,每日2次 60mg,每日2次 75mg,每日2次
流感的预防:
➢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后流感的预防剂量为75mg, 每日1次,应在密切接触后2天内服用。 ➢流感季节时预防流感推荐剂量为75mg,每日1次。
治疗成人新型或再次流行的流感(仅限于其他抗流感药品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 时使用)。
适应证
五. RNA聚合酶抑制剂-法维拉韦
用法用量:
特别注意:
➢法维拉韦片空腹口服给药。
➢当发生新型或再次流行的流感且其他抗流感药品
➢发现流感症状后开始快速给药,通常成人疗程为5天。 无效或效果不佳时,应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推荐使用,
一.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
1 妊娠期:对现有安全性和获益信息、流行性病毒株致病性和妊娠妇女的基本条件评估后确定是否服用。 2 哺乳期:结合流行病毒株的致病性和哺乳期妇女的基本条件可以考虑应用奥司他韦。
特殊人群用药
3 儿童:1岁以下儿童用药无资料。 4 老年患者:用药时无需调整剂量。
5 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60ml/min者不必调整剂量,其余依肌酐清除率酌情减量。 6 肝功能不全:轻、中度肝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无资料。
前言
肺炎:最常见,侵犯下呼吸
道引起病毒性肺炎,重症患者可 合并细菌、真菌等感染。
1
2
流感 并发症
4
3
心脏损伤:心肌炎、心包炎。
流感后心梗、缺血性心脏病风险
明显增加。
神经系统损伤:脑膜炎、脊髓
炎、脑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等,急 性坏死性脑病多见于儿童。
抗流感病毒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种疾病, 一直 是 人 类 健 康 的 大 敌。 流 感 是 由 流 感 病 毒 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急 性 病 毒性 呼 吸 道传 染病, 通过空 气 传 播。 注 射 流 感 疫 苗 是 预 防 流 感 最 有 效的措施, 但由于流感病毒抗原变异 极其 频 繁, 会变异 出许多亚型, 因此通过现有的流感疫苗也无法对流感 进行有效预防。而临床上常用的抗病 毒 药 物氨 基 三 环 癸烷和金刚烷胺只对 * 型 流 感 病 毒 有 效, 并有较大的 不良反应, 因此, 开发新的抗流感药 物就 成 为 目前 研 究 的热点。近期, 全球性禽流感的爆发已经严重威胁到 人类, 部分国家 和 地 区 已 经 出 现 人 感 染 禽 流 感 病 毒 并 有受感染者 死 亡 的 报 道。 不 少 国 家 制 订 了 相 关 措 施, 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人类流感大规 模 传播。 世界 卫 生 组 织指 出, 禽 流 感 病 毒 的 /-0$ 型 病 毒 仅 能 通 过 禽 类 传 染给人, 但这种病毒很容易变种, 一 旦 与 人类 流 感 病毒 株接触进行基 因 重 组, 就会突变成 “人 传 人” 的禽流感 病毒, 则人类 的 生 命 将 受 到 严 重 威 胁。 各 个 国 家 相 关 部门积极研 究 相 关 对 策, 储 备 达 菲— — —目 前 为 止 对 禽 流感有效的神 经 氨 酸 酶 抑 制 剂 (主 要 成 分 为 磷 酸 奥 司 米韦) , 通过媒 体 的 宣 传 逐 渐 被 大 众 所 熟 知, 而神经氨 酸酶抑制剂也随之成为流感药物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神经氨酸酶 ( 0*) 又 称 唾 液 酸 酶, 是流感病毒表面 一种蘑菇云状的包膜 糖 蛋 白, 由 .-! 1 .++ 个 氨 基 酸 组 成, 其结构分头和颈部, 头部含酶, 具抗 原 性, 颈 部有 疏 水区, 使之易于 插 入 双 层 脂 质 膜 中。 0* 可 催 化、 裂解 存在于唾液末端、 0 2 乙酰神经氨酸及相邻糖基间的酮 苷连接桥, 促进病 毒在呼 吸道的传播; 同 时 0* 可 通 过 裂解呼吸道黏膜中的唾液酸, 阻止 病毒 灭 活, 促 进病 毒 渗入呼吸道上皮细胞
以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和丙型肝炎病毒NS34A蛋白酶为靶点的抗病毒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以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和丙型肝炎病毒NS3/4A蛋白酶为靶点的抗病毒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每年都会造成几十万人的死亡,是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威胁。
近年来,由于流感病毒的不断变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如H5N1、H7N9等病例的频繁出现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恐慌,耐药病毒株的出现使目前的抗流感病毒形势更加严峻。
神经氨酸酶(NA)是位于流感病毒表面的重要糖蛋白,在病毒感染时可以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与糖蛋白之间糖苷键促使病毒释放,同时可以防止子代病毒富集。
NA还可以水解呼吸道黏膜中的唾液酸,促进病毒在呼吸道中的传播,在病毒的复制和感染周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NA虽然亚型众多,但其活性位点的十几个氨基酸却在所有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中高度保守,是NA抑制剂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扎那米韦(zanamivir)和奥司他韦(c seltamivir)上市以来,NA抑制剂成为抗流感病毒的重要措施,先后又有帕拉米韦(peramivir)和拉尼米韦(Laninamivir)在几个国家上市。
NA也成为抗流感病毒药物设计的重要靶点,人们设计、合成了多种结构类型的NA抑制剂,还有很多天然产物分子被报道也具有一定的NA抑制活性。
近年来,由于NA抑制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已经有耐药病毒株出现,oseltamivir由于是口服制剂,应用最为广泛,但病毒耐药性也最为严重。
Zanamivir 和 peramivir也有耐药病毒株开始出现。
因此,开发新型、高效、安全的NA抑制剂仍是目前抗流感病毒领域的研究热点。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严重的肝脏疾病。
全球已有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会引起几十万人的死亡,是人类健康的又一大威胁。
目前尚无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HCV感染。
NS3/4A是HCV的重要功能蛋白,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可以水解HCV的多聚蛋白前体形成成熟的NS3~NS5B蛋白,在病毒的复制和感染周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抗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_陈宝龙_邓旭_曾光尧_郭虹_周应军

陈宝龙,邓旭,曾光尧,郭虹,周应军* ( 中南大学药学院,长沙 410013)
摘要: 神经氨酸酶( NA) 是流感病毒表面一种蘑菇云状四聚体结构的包膜糖蛋白,其抑制剂对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各亚型 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其安全性和耐药性良好,可用于流感病毒的预防和治疗。笔者在归纳总结近年来该领域国内外文献的基 础之上,对神经氨酸酶及其抑制剂的分类、构效关系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设计并 合成出活性更好、选择性更高的抗流感药物。 关键词: 流感病毒;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分类; 构效关系 doi: 10. 11669 / cpj. 2015. 01. 002 中图分类号: R9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2494( 2015) 01 - 0007 - 08
2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2. 1 唾液酸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目前,随着新型流感病毒的潜在威胁和流感病毒耐药株 的不断出现,使抗流感药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研发口
·8· Chin Pharm J,2015 January,Vol. 50 No. 1
服生物利用度高、耐药性好的抗流感药物迫在眉睫。天然存 在的唾液酸本身就是一种弱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早期神经 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主要是模拟唾液酸苷酶催化反应过渡 态中对底物水解唾液酸类似物的筛选。而通过对唾液酸类 似物的结构修饰有望得到高效、低毒、低耐药的抗流感药物, 故通过对其构效关系进行总结,以期促进新型抗流感药物的 研发( 图 3) 。 2. 1. 1 C-2 位的修饰 C-2 位的羧基与神经氨酸酶的 S1 区 域( 正电荷区域) 形成盐桥,是必需的活性基团,但羧基的存 在也使得分子极性增大,降低了其口服的生物利用度。长链 烷氧烷基酯引入扎那米韦的 C-2 位( 7) 不仅提高了其口服生 物利用度,而且降 低 了 毒 性。最 近 两 个 课 题 组[6-7] 先 后 报 道 了一种基于共价结合新机制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化合物 8, 其晶体结构研究表明它的 C2 位与神经氨酸酶中重要的 Tyr406 残基羟基形成共价键结合,故对 A、B 型流感和耐药菌株 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数据亦表明,其抗流感活 性可以与扎那米韦相媲美。在另一项研究中,氟苯取代 C2 的化合物 9 具有可以与扎那米韦相媲美的活性[8]。化合物 10 是扎那米韦的膦酸酯衍生物,它对包括 H274Y 突变体的 5 种神经氨酸 酶 抑 制 剂 均 显 示 出 比 扎 那 米 韦、奥 司 他 韦 高 出 3 ~ 6倍的纳摩尔级抑制活性[9]。 2. 1. 2 C-3 位的修饰 在未发表第一类神经氨酸酶亚型的 晶体结构之前,唾液酸的 C-3 位一直被认为是没有修饰改造 价值的。但是 150-空腔发现后,研究人员为了使抑制剂与新 发现的 150-空腔匹配,对唾液酸衍生物进行了一系列的修饰 改造。如 Bhatt 等[10]设计了一系列 C3 位取代的化合物,其 中化合物 11 采用了二氢吡喃环的构象,其活性增强了约 32 倍; 然而当使用甲氧基、O-乙酰基取代 C-3 位时,化合物的活 性又明显降低,这就说明 C3 位,也就是 S2 活性位点不适合 与较大的疏水性基团发生相互作用。随后,Rudrawar 等[11] 合成了一系列的 C3 位取代的化合物,其中 C3 位未被取代的 化合物 12 对 N1 和 N2 型神经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无选择性,
2024最近爆发的流感吃什么药

2024最近爆发的流感吃什么药在2024年,全球范围内流感病例明显增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等。
在面对流感疫情时,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2024年最近爆发的流感,常见的药物包括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两类。
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针对流感病毒进行干预,能够缩短疾病持续时间和减轻症状。
1.奥司那韦(Oseltamivir):这是一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奥司那韦能够有效减轻症状、缩短疾病持续时间。
2.兰尼韦(Laninamivir):这是另一种抗病毒药物,口服或吸入给药方式,效果较好。
对于那些无法口服的患者,可以选用兰尼韦进行治疗。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的同时,对症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适用于缓解流感症状的对症治疗药物:1.退烧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能够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
2.咳嗽止咳药:如联苯甲酸氢可酮,能够缓解流感引起的干咳。
3.喉部护理药物:如溶喉片、橘红片等,能够舒缓喉部不适。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药物时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使用,避免滥用药物导致药物耐药问题。
除了药物治疗,良好的个人防护措施也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手段,包括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等。
总的来说,针对2024年最近爆发的流感,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是有效控制疾病的重要措施。
同时,加强个人防护和公共卫生措施也是减少流感传播的关键。
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健康,预防流感疫情的蔓延。
抗流感病毒药物简介

抗流感病毒药物简介背景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致病病原体是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
抗病毒药物是减少流感相关发病和*的重要预防和治疗措施,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
抗病毒药物主要可分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病毒RNA聚合酶抑制剂、血细胞凝聚素(HA)抑制剂、M2离子通道阻滞剂等。
一、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目前国内已上市的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对甲型H1N1、甲型H3N2 和乙型流感有较高的敏感度,对H5N1 和H7N9 禽流感有抑制作用。
1.奥司他韦:奥司他韦适用于成人及年龄≥1 岁的儿童,肾功能正常的成人给药方式为口服75 mg /次,2 次/ d,疗程为5 d,重症患者治疗剂量和疗程需加倍。
老年人、轻度或中度肝损伤以及妊娠女性无需调整剂量,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根据肌酐清除率相应调整剂量。
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头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障碍并发症。
2.扎那米韦:扎那米韦一般吸入给药,适用于7 岁以上人群。
用药剂量为10 mg/次,每日2 次,疗程为5 d,重症患者疗程可延长至10 d以上。
WHO指南推荐,在没有奥司他韦或不能使用奥司他韦时,重症或疾病进展患者给予扎那米韦吸入治疗。
对于原有并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不建议使用。
3.帕拉米韦:我国已经批准帕拉米韦用于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
适用于重症、无法接受吸入或口服NAI和对其他NAI疗效不佳或产生耐药的患者。
用药剂量为300~600 mg,静脉滴注,1次/d,疗程5 d以上。
当肌酐清除率为10~30 mL/min时需相应调整剂量。
二、病毒RNA聚合酶抑制剂目前国内已上市的病毒RNA聚合酶抑制剂有玛巴洛沙韦和法维拉韦。
1.玛巴洛沙韦:适用于成人及年龄≥12 岁青少年普通型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给药方式为单剂次口服,体质量为40~80 kg 的患者使用剂量为40 mg,体质量≥80 kg 的患者使用剂量为80 m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流感病毒是一种负螺旋单链RNA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
根据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s,NP)及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s,M1)的抗原决定簇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三类:甲型(A)、乙型(B)、丙型(C)。
流感病毒颗粒结构大致相似(如图1),自内而外可分成核心、基质蛋白以及包膜三部分。
病毒子通常呈圆形,长丝状。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有八个RNA节段,负责编码十种蛋白,包括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酸性蛋白(PA)、碱性蛋白1(PB1)、PB2、核蛋白(NP)、基质蛋白(M1)、离子通道蛋白(M2)、非结构蛋白(NS1)、核输出蛋白(NEP或NS2)。
此外,大多数甲型流感病毒还有线粒体靶向的寡聚PB1-F2蛋白[1],报道其与细胞凋亡以及病毒毒力有关。
这些病毒RNA片段同NP 结合并缠绕形成病毒核糖核蛋白体(vRNP),vRNP再与三聚的RNA聚合酶(PA、PB1、PB2)结合形成核糖核苷酸,负责RNA的复制和转录,这种结合模式确保了病毒RNA对于核酸酶保持敏感。
丙型流感病毒只有七个RNA节段。
基因组分节段的特点为流感病毒高频率基因重配提供了条件。
病毒核心被外部的脂蛋白膜包围,在脂膜上有基质蛋白M1,其是病毒颗粒的主要蛋白,并通过化学键结合到vRNP。
M2蛋白为具有离子通道活性的跨膜蛋白。
乙型流感病毒缺乏M2蛋白,但是一种叫做BM2的蛋白可以起到类似M2蛋白作用。
病毒最外层的包膜是包裹基质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该膜来源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
膜表面具有两类非常重要的“刺突”,即两种糖蛋白,HA和NA。
乙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相对简单,仅有一种HA 和一种NA。
对于甲型流感,根据病毒表面抗原HA及NA的不同,其可进一步细分为16个HA亚型(H1 ~ H16)、9个NA亚型(N1 ~ N9)[2]。
图1 甲型流感病毒结构模式图[3]三种类型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也是有区别的:甲型流感病毒能够感染哺乳类动物(人、猪、马等)和禽类,乙型流感病毒主要在人类和猪间传播,丙型流感病毒只在人类传播。
另外,三种病毒的变异性及危害性从大到小依次是甲型、乙型、丙型,因此,对人类危害性最大的是甲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感染及增殖过程图2 流感病毒感染及增殖机制[4]如图2所示,流感病毒感染及增殖过程可大致分为黏附→内吞→融合→去包膜→入核→vRNA合成→蛋白合成→出核→组装→出芽→释放等阶段。
首先,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抗原HA识别并粘附到宿主细胞膜表面糖脂或糖蛋白上的唾液酸(sialic acid,SA)受体上,在粘附阶段,神经氨酸酶的唾液酸酶活性阻止HA与气管上皮细胞粘液层唾液酸的结合,从而强化病毒感染。
接着,在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下,结合于宿主细胞表面的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形成胞内体(endosome)。
胞内体内的低pH条件启动HA“融合域”构象转化,导致病毒包膜与胞内体膜发生融合。
与此同时,非糖基化基质蛋白M2离子通道被激活,形成进入细胞内膜的内向质子流,引发基质蛋白M1与vRNP的解离。
然后,vRNP被转运进入细胞核,启动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转录。
RdRP以及NP对流感病毒的转录和复制具有重要意义。
新合成的NP以及RNA聚合酶也被转入细胞核,与新和成的vRNA结合形成子代vRNP。
在非结构性的核输出蛋白NEP/NS2及基质蛋白M1介导下,核内形成的子代vRNP被转运出宿主细胞核进入细胞浆,经装配形成成熟病毒颗粒。
出芽后的新病毒颗粒仍然通过HA-SA键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经NA水解SA释放子代病毒,造成病毒的扩散与传播[5]。
抗流感病毒靶点及其抑制剂预防和治疗流感,通常采用疫苗和抗流感化学药物。
流感病毒不断地变异,常规疫苗可能难以预防治疗新病毒引发的流感大爆发,因此,抗流感化学药物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目前的抗流感化学药物有两个大的研究方向,分别针对流感病毒本身功能蛋白和宿主细胞潜在靶点。
基于宿主的抗流感病毒靶标及抑制剂基于宿主的抗流感病毒靶标包括蛋白酶和囊泡质子ATP酶以及激酶等,然而这类药物对于非感染组织的潜在毒性还有待评价。
(1)蛋白酶前体蛋白HA0剪切位点的性质决定了能够剪切HA0的宿主蛋白酶类型,直接影响病毒嗜组织性和致病力。
在高致病性H5和H7禽流感病毒中,HA0剪切位点含有多碱基序列,可被宿主细胞内广泛存在的碱性氨基酸蛋白酶或者PC6蛋白酶剪切,引起鸟类致死性的全身感染[6, 7]。
然而,在一般的甲型流感病毒中,蛋白酶剪切位点表达的是单个精氨酸残基,只能被内蛋白酶识别,同时这种蛋白酶仅在鸟类肠道以及鸟类与哺乳动物的呼吸道中表达,极大地限制病毒在宿主体内的传播[8, 9]。
事实上,如图3所示,已知的蛋白酶抑制剂,包括萘莫司他(Nafamostat)、卡莫司他(Camostat)等,均对甲、乙型流感病毒表现出较好的体内外选择性抑制作用[5]。
图3 蛋白酶及V-ATPase抑制剂(2)囊泡质子ATP酶(V-ATPase)选择性V-ATPase抑制剂通过升高前溶酶体内部pH,从而抑制HA从非融合构象向融合构象的转化,进而实现病毒复制的抑制。
针对该靶点的化合物有1994年报道的Norakin(如图3)。
针对流感病毒自身功能蛋白的靶点及抑制剂该类化学药物根据病毒作用部位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分别针对病毒核心(RdRP、NP)、病毒基质蛋白(M2)、病毒包膜突触(HA、NA),下面就它们的抑制剂作简单介绍。
(1)RdRP 流感病毒RdRP进化中高度保守,与哺乳动物的RNA聚合酶完全不同,流感病毒RdRP同时具有复制酶和核酸内切酶活性。
感染早期阶段,RdRP 以vRNA为模板合成mRNA,具有转录功能;病毒感染晚期,RdRP构象转变,以v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cRNA,再以合成的cRNA为模板合成vRNA,从而实现复制功能。
RdRP由异三聚的PA、PB1、PB2三个亚基构成,也称为3P复合体。
PB1位于3P复合体的核心,其N端和C端分别与PA亚基的C端、PB2亚基N端相连,形成稳定蛋白复合物。
PB1亚基通过不同构象结合vRNA或cRNA,分别合成mRNA(或cRNA)、vRNA,从而履行转录、复制功能。
其构象的转换也是PB2帽子结合位点与内切酶活性位点激活的一个原因[10]。
如图4所示,化合物A 是近年报道的靶向PB1的化合物,其IC值为0.5 µM[11]。
50PB2亚基具有多重功能。
首先,PB2亚基318-483位氨基酸残基区域能够与宿主mRNA引物帽结构结合[12],从而启动转录过程。
其次,PB2亚基C端678-757位氨基酸残基区域存在二重核定位信号(NSL),与RNA聚合酶通过核孔转运至细胞核内有关。
第三,PB2亚基能够增强聚合酶复合物的稳定性,这可能是PB2亚基能够增强流感病毒对外界温度适应性的原因[13]。
最后,研究发现PB2亚基R702、K627分别与病毒宿主选择性[14]、致病性[15]有密切关系。
如图4所示,化合物B 为近年报道的靶向PB2的化合物,其抑制A/H3N2的IC为7.5 µM[16]。
50图4 RdRP的抑制剂PA也是3P复合体一个非常重要的亚基。
Yuan[17]和Dias[18]分别在Mg2+、Mn2+存在下,获得了PA亚基N末端的晶体结构,验证了PA亚基内存在核酸内切酶活性位点,也表明该核酸内切酶具有双离子介导的作用机制。
其次,PA亚基为磷酸化蛋白,1~247位氨基酸残基区域是其介导蛋白质水解的功能区,其水解活性与聚合酶活性呈正相关[19]。
再者,PA亚基也能够与vRNA、cRNA启动子特异性结合,163~178位氨基酸的突变,导致PA亚基与cRNA结合力降低,聚合酶活性的抑制[20]。
另外,PA亚基124~139及186~247两个氨基酸残基区域存在两个核定位(NSL)信号,这与PB1亚基穿核运输及核内聚集相关[21]。
2008年,通过共沉淀结晶的方法,He等[22]获得了H5N1亚型AIV的PAC -PB1N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由于二者相互作用的残基在甲型流感中高度保守,这为新一代抗流感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新靶标。
2012年,Muratore[23]通过虚拟筛选发现图 4所示化合物C,其可以干扰PA、PB1蛋白正确结合,其抑制病毒斑形成的ED50为20 µM左右。
2013年,Massari[24]报道了化合物D,也是PAC -PB1N相互作用抑制剂,结构如图 4所示,其对A/H1N1亚型AIV的EC50一般为20 µM。
2014年,Pagano[25]报道了两个化合物(如图 4所示化合物E、F),其抑制A/H1N1亚型AIV的IC50均为1 µM。
利巴韦林(Ribavirin)和Favipiravir(T-705)是两个核苷类的RdRP抑制剂(图 4),IC50值分别为6.8~37 µM、1 µM。
前者很早就已上市,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后者目前处于临床Ⅲ期(日本)。
T-705是一种前药,代谢活化后,通过竞争性结合GTP抑制流感病毒RdRP。
与Ribavirin比较,其不影响宿主DNA/RNA的合成,仅轻度抑制宿主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高剂量下无显著细胞毒性,安全性更高。
同时,T-705对NAI、M2I耐药病毒株也有效[26]。
因此,T-705是一个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药物。
(2)NP核蛋白占病毒蛋白总量的30%,其N端含有一个RNA结合区域以及两个核蛋白-核蛋白相互作用区域。
NP作为结构蛋白组成vRNP,与病毒宿主的特异性也有关,同时,参与病毒复制的多个阶段,包括:在双重核定位信号作用下,vRNP进入宿主细胞核过程;vRNA在宿主细胞核内的合成;通过与PB1和PB2的相互作用对多聚酶活性的调节;通过与M1/NS2相互作用对vRNP出核的调控。
NP含有一种胞浆聚集信号,通过与丝状肌动蛋白相互作用,导致NP在病毒感染后期滞留在胞浆。
2006年,Ye等[27]完成了对A/WSN/33流感病毒NP晶体结构的解析,揭示了NP尾环介导的NP聚合。
不同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尾环的组成氨基酸进化中高度保守,其上30个氨基酸残基的单个突变就可导致NP聚合能力的完全丧失,因此,尾环上的结合口袋成为NP靶向抗流感药物的潜在靶点。
2006年,香港大学袁国勇课题组[28]发现了名为nucleozin的小分子化合物,其靶向NP聚集,阻断NP转运入核,从而抑制H1N1、H3N2、H5N1亚型AIV的感染,证实了NP 可作为抗流感靶点。
2012年,丁克课题组[29]通过对nucleozin的改构,发现了化合物G(如图5),其针对各种H3N2、H1N1的IC50值的范围为0.5~4.6 μM,对金刚烷胺耐药的A/WSN/33(H1N1)、奥司他韦耐药的A/WSN/1933(H1N1,274Y)病毒株也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