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研究

合集下载

放逐·解构·启蒙--阎真小说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创作思想研究

放逐·解构·启蒙--阎真小说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创作思想研究

收稿日期:2019-04-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 (13&ZD122)㊂作者简介:周文慧,女,湖北警官学院讲师,文学博士㊂2019年7月第41卷㊀第4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Jul.2019Vol.41㊀No.4DOI:10.13393/ki.1672-6219.2019.04.014放逐㊃解构㊃启蒙阎真小说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创作思想研究周文慧(湖北警官学院,湖北武汉㊀430034)摘㊀要:阎真的长篇小说‘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和‘活着之上“,通过塑造三个不同时代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书写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顿,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四十年来知识分子的心理嬗变过程,呈现出近年中国知识分子整体的心灵发展史㊂同时,也表现出阎真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又重返启蒙主义思想的创作思想的转变㊂关键词:阎真;㊀知识分子;㊀创作思想中图分类号:I 206.6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6219(2019)04-0068-05㊀㊀阎真将自己的写作状态基本定位为 站在知识分子立场上写知识分子 [1],其知识分子小说三部曲‘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和‘活着之上“展现了从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鲜活形象㊂‘曾在天涯“反映80年代出国潮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在北美的生活状态,‘沧浪之水“写出了90年代 后文革 知识分子的精神嬗变过程,‘活着之上“展示 70后 知识分子在新世纪社会冲击下内心的挣扎与坚守㊂三部作品具有互文性,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嬗变过程,书写了不同阶段下知识分子面临的不同的精神困顿,呈现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整体的心灵发展史㊂一㊁阎真笔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困顿‘曾在天涯“中的高力伟,‘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以及‘活着之上“中的聂致远,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三个不同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阎真通过他们展示了近四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危机㊁价值失范㊁心灵挣扎等精神困顿问题㊂1.‘曾在天涯“:异域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阎真通过‘曾在天涯“反映出80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对知识分子价值探寻的中止㊁精神的漂泊感和对人生的幻灭感㊂小说写出了知识分子在80年代精神的漂泊感㊂作者通过异域环境的特殊化处理进一步强化了当时知识分子面对的精神危机㊂高力伟精神的漂泊感既体现在异国的生存环境中生命个体的身体漂泊感,也表现于文化环境转换后精神的流浪㊂小说中,高力伟跨越重洋㊁身在异国他乡,从外部切断了与祖国的关联,同时也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精神上的 无根 让他内心不断滋生漂泊感㊂在高力伟看来, 在国内好歹也是个人,现在呢,除了我自己把自己当个人就没人把我当个人,人整个地被阉了似的㊂ [2]142高力伟怀揣浪漫㊁感性和理想主义来到北美,而家庭夫妻身份的错位㊁社会身份的错位和文化价值的错位让他产生了 在这片土地上我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2]234的感受㊂高力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当他深切感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话语权威,认识到个人的存在价值在异国他乡的市场经济语境中难以实现时,自觉放弃了对知识分子个人价值的探寻,在形而下的生存层面寻求个人的存在感㊂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以释放生存的压力和挽回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人格尊严的失落感㊂生活环境的改变,让高力伟失去了中国知识分子生长的土壤,价值认知的差异让他不得不调整自我的价值体系,在异国土地上搁置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与尊严㊁对86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消解了知识分子价值和意义㊂小说中,高力伟认识到时空的无限与个人的渺小㊁意义的崇高与生活的平庸,产生了人生幻灭感㊂高力伟面对墓地时跨越时空的精神探寻㊁对佛教精义的参悟无不透露出知识分子对人生的幻灭感㊂通过反复地对生命有限性的强调和时空无限性的诗意展示,作者进一步证明了知识分子追求个人价值的徒劳和追求人生意义的虚妄㊂高力伟在对人生意义的反复思考后,还是得出了 存在并没有终极意义 的富有幻灭感的结论㊂2.‘沧浪之水“:官场知识分子的价值失范‘沧浪之水“集中反映了90年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失范,具体体现在理想主义的幻灭,原有价值体系的迅速瓦解并无法用传统的知识分子价值观念认同社会的新变化,进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无所适从㊂如果说‘曾在天涯“从空间上设置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孤岛,让他们与外部社会发生第一次断裂,逐步丧失了知识分子独立的身份,难以表现对社会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和社会参与意识缺失的话,那么‘沧浪之水“则在时间上进一步强化了知识分子与外部的断裂,从社会体制和话语方式上让他们第二次与外部发生断裂,形成知识分子身份价值缺失的条件㊂90年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追求精神理想与现实生活困窘的矛盾,正如有学者所言,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几经坎坷,到了世纪末,一个安定㊁宽松的时代来临时,新一代学人又面临着基础薄弱㊁世俗化挤压的无情现实㊂ [3]池大为曾经满怀激情,洋溢着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精神,但经历了民主生活会事件㊁赤脚医生救助事件㊁儿子烫伤入院事件㊁舒少华策反失败事件㊁尤其个人命运的起伏逆转之后,他深刻地认识到 活着是硬道理,现实没有诗意的空间,只有真实到残忍的存在㊂把世俗世界甩到一边去的生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㊂ [4]172他在社会生活中放弃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价值选择,失守于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精神领地㊂池大为一入职场,就感受到权力的力量遮盖了对人起码的尊重㊂他在工作中逐步发现,在卫生厅工作事实上是跟着大人物的意愿走,厅长的意愿影响事实的呈现形态,决定事情的走向㊂他意识到官场上的身份识别系统是 身份=权力+地位 ,深刻地认识到 有些东西,一定要在那个位子上才会有,否则什么都没有,连尊严感都没有㊂尊严不能建筑在一种空洞的骄傲之上㊂ [4]135池大为原来持有的知识分子敢说真话㊁为民请命㊁关注天下千秋的价值体系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现实生活解构了知识分子崇高的价值追求,他在经历坚守与挣扎后最终放弃了知识分子价值选择,原有的价值体系土崩瓦解㊂阎真还写出了当上厅长后的池大为面对现实的无所适从㊂他当上厅长后尝试进行民主改革,扫除卫生厅的政治痼疾,但是改革难以推进㊁民主改革难以取得实际效果,他发现现实中存在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即使自己有改革的想法也难以在下属中推行,个人的力量无法影响社会发展的世俗化潮流㊂3.‘活着之上“:象牙塔内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活着之上“通过聂致远展示了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是坚守还是迷失的内心困惑,写出了知识分子在高扬欲望的旗帜还是传承知识分子精神之间心灵的挣扎㊂中国80年代以来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随着与外部社会断裂的加剧,知识分子逐步退缩到大学象牙塔内㊂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在知识体制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内部的断裂与瓦解㊂严格的学术规范㊁专业的成果评估㊁制度化的考核体系㊁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使学院知识分子逐步放弃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与立场㊂ 这种学院化的专业趋势,形成了知识分子内部与外部的双重断裂㊂ [5]正如闫真所言: 3年前我写‘活着之上“的时候,我感觉到中国知识分子这样一种世俗化还在进一步发展,一定程度上,它成为一种既定的文化格局 [6]㊂‘活着之上“被有些评论家称为集中反映了 儒林困境 ,其实,它的背后反映出文化资本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知识分子的身份认识与价值取向的㊂文化资本的直观表现形式是文凭和知识㊂在市场经济的巨型话语下展开,蒙天舒认为学习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与功利性,知识文化资本参与社会资本运行,知识文化成为功利主义的工具,因而他认为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干什么都要知识做底子,不然省里那些大人物还跑来读博士干什么? [7]112聂致远的博士室友郁明也深刻地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最要紧的是把知识变成生产力,读了博士可以提升在古玩字画钱币鉴定圈子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收入水平㊂蒙天舒从成绩平平的学生到教授㊁处干甚至校级领导候选人的转变深刻地反映出文化资本对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㊂ 蒙天舒是那种有人罩着的人,那就是他的导师童校长㊂童校长全面安排他的前程,发表文章,申报项目,评各种奖项以至安排职位等等,都帮得上忙㊂童校长是副校长,活动能力超强,手里资源多㊂ [7]150蒙天舒也印证了 日丹诺夫规律 : 文化生产者在他的特定领域里越是没有作为,越是没有名气,他就越加需要外界的权力,也就越热衷于寻求外界的权力以抬高自己在本96领域的身价 [8]㊂布尔迪厄敏锐地注意到,在当今这个知识专业化的学院形态中,知识的生产㊁流通和分配已经被权力与金钱深入地控制了㊂文化资本成了知识专业化的学院形态中的硬通货㊂聂致远第一次考博士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徐教授招的博士竟是麓城大学副校长的老婆,其背后的原因是徐教授的女儿高考补录进了麓城大学,博士招生的结果其实在事先就已经确定了㊂在这里,博导招生权力与校长的行政权力进行了有效的交换㊂作者指出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各个单位的重点学科,一般都在校长院长的那个专业,反映出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使得学院带有浓厚的 官本位 色彩,也促使权力对学术的影响生成,从而影响知识分子的价值观㊂在小说中,作者重点塑造了在知识体制的专业化进程中既要遵循体制运行的规则,又希望在内心尽量保留知识分子知行合一的聂致远形象㊂聂致远是生活在大学校园的知识分子,他既面对世俗生活的繁琐,也要面对发表文章㊁评选优秀论文㊁申请课题㊁申请重点研究基地等一系列知识体制专业化的事情㊂在聂致远身上,时常发生着精神的博弈㊂工作中,他既不得不面对行政领导的干预,在学生管理㊁个人职业发展中受潜在行政力量的左右,又想回避行政权力的影响,坚守知识分子的人格与道德底线㊂生活中,他既不得不面对社会世俗化的影响,在解决妻子教师编制㊁自己找工作的过程中找关系㊁套近乎,又想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与人格底线,不做出违背良心与知识分子尊严的举动㊂精神追求上,他既想像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样怀有清风傲骨㊁不沾染世俗污迹,但又不得不经历世俗社会的考验㊁偶尔游离于知识分子的价值规范㊂聂致远在象牙塔内经历着心灵的挣扎:对知识分子人格是坚守还是放弃㊁对知识分子价值是复活还是放逐,因而不断地产生身份的焦虑与价值选择的困惑㊂二㊁阎真知识分子系列小说的创作思想嬗变1.‘曾在天涯“:现代主义意识下知识分子理想的放逐在‘曾在天涯“中,阎真从空间上设置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孤岛,让他们与外部社会发生第一次断裂,写出了高力伟的孤独感㊁虚无感和生活的荒谬感,放逐知识分子的理想,逐步丧失了知识分子独立的身份,难以表现对社会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和社会参与意识缺失,并通过高力伟荒诞的加国之旅㊁悲凉的价值选择㊁执着而微弱的希望表现其鲜明的现代主义意识㊂高力伟的孤独感一方面体现在生存空间的改变而引起的生存危机与追求心灵自由的矛盾中内心痛苦的无可言说,另一方面来源于在东西文化的冲撞中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与对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的排斥而引起的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㊂高力伟个人价值的真空㊁人生意义的虚无带来了心灵秩序危机和人生的虚无感㊂他受困于生存的危机,在体验了生命存在的真实可感之外已无暇顾及更多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价值,认为最富有生命质感的真实就是卑微琐屑渺小平庸的现实问题,正如小说中所说, 世界也变得简单了,就剩了眼前自己抓得到的那点点东西,别玩虚的! [2]142他生活艰难㊁内心孤寂,以至于在西方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后,最终认识到追求人生的理想不过是人生的幻想,平庸是生活的本质,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平庸的生命,因此在异国以经济价值为导向的社会环境中放逐了知识分子崇高的精神理想与人生意义㊂在‘曾在天涯“中,作者通过荒诞的情节也写出了人生的荒谬感㊂高力伟本为夫妻团聚的目的到加拿大,但与妻子价值观念的巨大矛盾最终导致他们离婚;本来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到了加拿大只能靠出卖体力为生;本来像大多数人一样,高力伟去加拿大也追求拿到绿卡,但他最后毅然放弃即将到手的绿卡㊂高力伟一生总是在等待,他总想承担什么,却总也没有什么让他承担㊂在这荒诞的背后正反映出高力伟找不到精神归宿和终极价值的痛苦与挣扎㊂对精神漂泊㊁个人价值迷失的书写让高力伟继承了 零余者 的精神血脉,充实了20世纪以来海外留学生的 零余者 形象群体,阎真也通过高力伟的形象反映出他对知识分子困境的认识:在80年代末,金钱成为影响知识分子价值选择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横行的市场经济秩序下构建心灵的家园,摆脱社会生活中的 边缘人 和社会身份的边缘化问题,是当时知识分子面对的特殊问题㊂可贵的是,作者留下了最后的一丝希望,通过知识分子选择对传统(祖国)文化的回归寄托知识分子渺茫的希望㊂2.‘沧浪之水“:后现代主义意识下知识分子价值的解构‘沧浪之水“进一步强化了知识分子与外部的断裂,从社会体制和话语方式上让他们第二次与外部发生断裂,阎真通过社会话语环境㊁话语方式的转变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彻底解构了知识分子的意义与价值,形成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意识㊂07阎真关注到市场经济对知识分子的影响逐步从精神理想的放逐深入到价值体系的解构㊂市场经济通过市民社会的兴起挤压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通过强大的市民话语权压缩精英话语空间,通过形成的个人话语方式瓦解知识分子的社会中心地位,通过权力符号的强化解构知识分子的价值体系㊂市场经济彻底改变了社会,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结构,同时又是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甚至是一种意识形态 [9]㊂在‘沧浪之水“中,作者关注到伴随市场经济而生的市民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民话语的崛起,从话语环境上进一步解构了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㊂池大为的妻子董柳是一个中专学历的护士,她专注于过自己的日子,没有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因为帮厅长的孙女打针以解厅长燃眉之急而与马厅长夫人沈姨的关系逐步亲密,进而深刻影响了池大为的工作㊁身份和价值取向㊂和董柳一样,屈文琴㊁孟晓敏㊁尹玉娥㊁凌若云㊁宋娜㊁沈姨形成了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胜过一切精神追求,她们热衷于助力丈夫追求功名利禄以求夫贵妻荣,她们乐于享受权利带来的快乐而无视民生疾苦,她们也构成了与知识分子相对的庸俗的社会群体㊂池大为的妹夫任志强虽是一个专科生,但是他深谙市场经济的规律,从银行贷款 空手套白狼 做贸易,鼓动中间商收购股票做老鼠仓赚取暴利,处处显示出 牛皮客 的精明与老道㊂还有媚上欺下的丁小槐㊁见风使舵的小蔡,这些人物都是作者笔下的 猪人 和 狗人 ,他们共同形成了市民社会,处处影响着池大为的价值判断,并逐步形成了占据主流的市民文化,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使社会的风向标偏离了精英话语,并最终占领了社会的主流话语权㊂话语方式的改变也成为池大为思想转变的重要条件㊂个人生存时代的到来虽然彰显了个人的独立性,但同时也使知识分子群体不再处于社会的中心,不可避免地居于边缘化的地位㊂在个人生存的时代, 现在是从个人看世界的时代,世界对自己有意义那才是真实的意义㊂起点变了,世界翻转过来了,从世界看个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㊂ [4]408刚工作时,池大为本觉得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承担对社会批评的良知和责任,因而在民主生活会上对厅里铺张浪费买轿车㊁开宾馆起草文件㊁厅长独享特权等事情昭示天下,却招来了领导的扬长而去㊁同事的附和批评㊁自己事业的再次受挫㊂个人化时代的独语方式改变了池大为的思想与认知,也逐步削弱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㊂‘沧浪之水“中解构知识分子认知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权力㊂阎真通过对权力的影响力与支配力的深入挖掘明确其在知识分子价值解构中的作用㊂池大为认识到权力是身份的识别码,权力的大小决定着影响力和支配力的大小㊂在卫生厅,因为公共权力异化为马厅长个人的权柄和护身符,所以马厅长的权力至高无上,既可以随意支配人事权,又可以随意支配经济大权㊂在池大为儿子入院事件中,就连丁小槐作为一名处级领导的权力价值和意义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㊂作者也写出了权力的等级森严㊂例如,在抗洪一线,卫生厅神气的马厅长在牛省长面前也要表现唯唯诺诺,而牛省长在副总理面前都毕恭毕敬㊂因此,当池大为身居高位㊁掌握大权后,他更充分运用权力㊂他运用权力调整人事关系,为因得罪马厅长而职称迟迟未解决的三十多人特事特办解决了职称问题,博得人心,扫清政治障碍㊂他安排重新审计厅里的财务情况,暴露前任领导执政期间的经济漏洞,扫除经济障碍㊂他统领全局工作,并把权力资本隐秘地转化为经济资本,通过运作安泰药业股票上市㊁重组,审批项目等方式赚取了丰厚的经济资本㊂权力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掌控池大为的行为与心理,调控他的价值取向与意义追求㊂3.‘活着之上“:带有启蒙主义意识的知识分子身份的坚守在阎真看来,知识分子应该具有强烈的人格意识和责任意识,向内坚守自我的人格尊严,向外对社会负责,关注天下胜过计较个人得失㊂阎真关注到市场经济环境对知识分子的影响,知识分子精神的自我放逐㊂但在‘活着之上“中,作者通过聂致远的价值选择试图阐释他的思想的转变:不可能用精神价值的名义彻底否定物质化功利追求的合理性,同时,在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中也需要珍视精神的力量,给知识分子精神价值一定的栖息空间㊂他试图以启蒙者的姿态建构一个与市场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知识分子精神体系㊂作为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聂致远坚守着知识分子的人格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不愿意以生存的理由放弃对知识分子理想的坚守,他认为 知识分子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价值 [7]133㊂在行动中,面对求学㊁求职㊁职业发展中的失望与无奈时他没有放弃知识分子的底线,试图找回知识分子的个体独立性㊂他坚守职业道德:对关系户学生范晓敏的成绩在领导的高压下最后给出了86分,不高不低,是不想给其他同学很大的伤害,也不丧失作为老师的道德底线;拒绝师兄张维以五万块钱做交易,帮助他完成科研项目,他认为学问是知识分子的精神价值体现,如果拿学问做交易的话,辱没了学问,也辱没了自己的职业㊂他17保留着理想主义情结:几次考博终获得成功,这让自己坚信只要努力,把志趣和职业糅合在一起的前景是有的;鼓励学生树立专业信念,试图说服学生保有精神追求和职业自尊, 在市场经济的巨型话语下,应该为精神价值保留一席之地,我们又是知识分子,不能把现世的自我绝对化 [7]140㊂他坚守人格尊严: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为金钱所动,拒绝为东北有 满洲制铁 历史的钢厂老板写传记;虽然阻力重重,但凭自己的科研实力得到了职称的晋升㊂他还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主动提出为贫困生捐款,全力帮助院图书管理员李灿云申请编制,理直气壮地帮助优秀学生贺小佳找工作,对学校采购固定资产吃回扣㊁浪费国家资源深恶痛绝等㊂聂致远虽然面对各种现实的问题与挑战,经常行走于坚持与放弃的边缘,尤其在他了解社会的潜规则时仍能坚守知识分子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没有触及知识分子道德的底线,坚守着启蒙的精神立场,强调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尊严,这也是作家给予当下知识分子的一个希望,有一抹理想主义和启蒙主义的色彩,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巨型话语下精神价值与物质现实之间的强大张力㊂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小说中带有启蒙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㊂尽管存在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引导着的社会价值选择,但是也有拒绝与世俗社会妥协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形成新的精神圣地㊂小说中,曹雪芹㊁孔子㊁屈原㊁陶渊明等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标杆,他们坚持知识分子的理想,反功利㊁追求心灵自由㊂追寻曹雪芹生活遗迹的赵教授前后7次探寻门头村,目的就是为了让他鲜活起来,见证曹雪芹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是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探求者,也是理想主义的坚守者㊂辽宁大学的教授不唯利是图,没有为了孟老板的经济诱惑放弃知识分子的人格底线去美化东北有 满洲制铁 历史的钢厂老板的家族史㊂虽然学术圈存在知识的生产㊁流通和分配已经被权力与金钱深入地控制的现象,但是权威刊物的主编周一凡却对蒙天舒的文章赞赏有加,免收版面费就把文章发表了㊂虽然蒙天舒从成绩平平的学生到教授㊁处干甚至校级领导候选人的转变深刻地反映出文化资本对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但聂致远依然能够凭借自己扎实的科研成果取得职称的晋升,这也显示教授评审的相对公平性,教授也有坚持知识分子原则与底线的节操,反映出知识分子生存的 儒林困境的相对纯洁㊂阎真对当代知识分子的持续关注贯穿80年代至今的近四十年光阴,反映出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语境的变化: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逐步缩小,从社会生存空间直至退缩至大学象牙塔㊂金钱㊁权力及文化资本是带来知识分子价值失落㊁人格退化的重要因素,是构成当前知识分子消解个人价值与意义的诱因㊂阎真在创作谈中提到 ‘沧浪之水“表现的是信念坚守的艰难和不可能性,表现现实对人的强制性同化和负面改造 ,而‘活着之上“ 同样写信念坚守的艰难,但坚守是可能的 [10],他对知识分子的创作心态也经历了从放逐知识分子理想到解构知识分子价值,又回归到坚守知识分子身份的启蒙主义思想的变化过程㊂参考文献:[1]㊀余中华,阎㊀真. 我所表现的是我理解的生活的平均数 阎真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8(4):48.[2]㊀阎㊀真.曾在天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3]㊀樊㊀星.别了,20世纪[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1.[4]㊀阎㊀真.沧浪之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5]㊀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37.[6]㊀闫㊀真,王㊀渝.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困惑与尴尬[N].中国艺术报,2015-04-20(03).[7]㊀阎㊀真.活着之上[J].收获,2014(6).[8]㊀(法)布尔迪厄,(美)哈克.自由交流[M].桂裕芳,译.北京: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72.[9]㊀阎㊀真.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J].博览群书,2002(7):31.[10]阎㊀真.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零距离表达 ‘活着之上“写作随感[J].当代文坛,2015(5):129.[责任编辑:杨㊀勇]27。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PT文档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PT文档资料




1954年后著有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 说《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 潘永福》等作品。 另写有评书、鼓词、剧本、评论等。 他的创作已结集为《赵树理文集》和《赵树理 文集续编》出版。 不少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日等20余 种文字,产生了国际的影响。
崭露头角


1943年是赵树理的幸运年,是 他创作上丰收的一年。 《小二黑结婚》是根据他下农 村调查中得来的青年男女岳冬 至和智英祥的恋爱悲剧而触发 成篇的。这一年,他三十七岁, 与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时正 好同岁。小说使他一举成名, 并引起广泛的轰动效应。此后 又被改编成其它艺术样式,如 赵丽蓉主演的评剧。 剧中的代表唱段《清粼粼的水 来蓝莹莹的天》。

《中国人》报, 《中国人》报, 一个编辑姓赵; 他编,他写,他校, 别看报纸小,作用可得了; 写篇小鼓词,快板句句妙, 小评论,小报道, 大半作品老赵包。

1944年任华北新华书店编辑。 1945年后编辑《新大众》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任《说说 唱唱》、《曲艺》主编,并任中国文联常 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 协会主席等职。 1957年后回山西长期深入农村生活。 1965年回山西文联工作。“文化大革命” 中遭残酷迫害致死。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 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 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 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 了共同的特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中国当代作家及作品 简介
段晗晗 -20160413066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1.“小说界革命”
◦ 梁启超于1902年倡导“小说界革命”。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谈起。这是近代文学史上 最重要的文论之一,是“小说界革命”的宣言书。 ◦ “吾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 国人江湖盗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中国人妖巫狐兔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于是,小说远 不是传统所谓的“小道”、不登大雅之堂之“末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因它最“易感 人”而最易“易人。 ◦ 文论家、文学史家都高度评价梁启超对小说价值的提升,它对促进近代以来小说创作的繁荣起了 巨大的作用。这都无可否认。然而必须同时看到,梁启超并不只是一位文论家。梁提出:“欲新 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宗教、政治、学艺、人心人格,必新小说”。 此后《小说原理》(夏曾佑)、《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狄平子)、《余之小说观》(徐念慈) 等文先后发表,它们的共同倾向是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及其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在梁启超“欲 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 新思想的有力工具。“政治小说”、“社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
9.“新感觉派”小说
◦ 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国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受西方现代艺术启示并在日本 新感觉派小说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重视直觉,强调主观感 受,将主观感受与感受客体合而为一,创造所谓的“新现实”,善于描写心理活动。代表:训呐 鸥《无轨列车》(半月刊)、戴望舒、穆时英《上海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 情节,运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得 细致入微。) 缺点:明显感染上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固有的悲观、颓废、绝望等色寻根小说的背景与内涵:1976年,美国作家发表了长篇小说《根》,轰动了美国,也轰动了 世界,因为他唤醒了人们的“寻根意识”。一般来讲,主要是指寻“民族之根”。包括民族的文化 渊源,传统思想和精神,民族的家园故土、生存环境等等。中国当代文学萌生寻根意识,是80年代 初。整个文化界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寻根”情绪,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重新认识自己,认 识民族,重新建立新型的民族文化观。这种寻根意识强烈地冲击着文学创作,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 审美特质。可以说,新时期出现的寻根文学主要侧重在文化寻根,即通过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群落和 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渊源探索,去塑造、展现民族性格和精神,去建树、表现一种民族文化特质。所 以,“寻根”不是怀旧,不是突现地方主义和色彩,更不是彻底认同、回归传统文化而拒绝、排斥 外来文化。 ◦ 寻根文学的主要特征:除阿城外,绝大部分是描写地域性文化形态的作品,往往是穷乡僻壤,大山 峡谷、荒原老林、古堡江滩,存在着古老的初始文化和蛮荒历史陈迹的比较闭塞、落后、古朴的地 域文化的原始形态,但作者并非是以欣赏、认同的态度去描写这些原始封闭落后而是自觉地用强烈 的现代意识去把握生活,对文化传统进行梳理、分析、批判,没有现代意识的关照就没有寻根文学 的价值,否则只是一尊古董陈列。 ◦ 代表人物:李杭育(吴越文化)、韩少功(湖楚文化)、郑万隆(东北边陲文化)贾平凹的(秦汉 文化)、 陆文夫(吴越文化)、郑义(晋文化)、冯骥才(天津卫文化)邓友梅(北京宫廷文 化)、阿城(棋文化,吃文化) ◦ 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棋王》与《爸爸爸》。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综述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综述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综述一、概述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作品《围城》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深刻的社会洞察以及文化反思,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读者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围城》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

90年代以来的《围城》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学者们主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切入,着重探讨小说的主题、结构、情节等内容,尝试揭示其文本结构的回归机制。

随后,随着文化研究等新学术思潮的兴起,学者们开始以更深层次的视角来审视这部作品,从文学史、文体学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到了90年代后期,学者们开始结合实践研究的主体、范式,从多元的学术视角以及性别角度探讨《围城》,实现了对该作品研究的综合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不仅关注小说的文学价值,还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

他们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细致分析,揭示了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意义。

同时,学者们还运用各种理论工具,如流派分析、语言学分析、文化研究等,对《围城》进行了多层次的解读和阐释。

尽管90年代以来的《围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小说中的角色个性和文本背景的深入研究尚显不足,仍有待进一步拓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何结合新的学术视角和理论工具来深化对《围城》的研究,也是未来学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90年代以来的《围城》研究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理论工具。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学价值,还能从中窥见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以及人性的各种弱点和命运的无情。

同时,《围城》中所揭示的婚姻困境和女性的地位等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代社会和性别关系的视角。

对《围城》的深入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现实意义。

1. 对《围城》及其作者的简要介绍自90年代以来,对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的研究在国内持续深入,并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知识分子意识的别样呈现———论宗璞建国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

知识分子意识的别样呈现———论宗璞建国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
S HE N Hu i
( C o l l e g e o f H u m a n i t i e s , H o n g h e U n v e r s i t y , Me n g z i 6 6 1 1 0 0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Du r i n g t h e 1 7 一y e a r p e io r d s i nc e t he f o un d i n g o f PRC,i n t e l l e c t ua l s t h e me o f t h e n o v e l i s ma r g i n a l i z e d a n d ma n y o f t h e m a r e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i nf lu e n c e o f t h e a u t h o it r a t i v e d i s c o u r s e. Zo ng Pu,t h e a u t ho r e s s,i n t ha t p e io r d, a l s o f o c u s e d 0 n n a  ̄a t i ng t h e c o u r s e h o w i nt e l l e c t ua l s un d e r g o n e t o  ̄u o u s a n d d i ic f u l t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a n d t h e n i n t e g r a t e d i n t o r e v o - l u t i o n a r y g r o up.Bu t Zo ng Pu,o n t h e o ne h a n d wa s c o n s i s t e n t wi t h t he ma i n s t r e a m o f t h e t i me s ,o n t he o t h e r h a nd s h o we d u n i q u e wr it i n g s t y l e . Ke y wo r d s:Zo ng Pu;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t r a n s f o m a r t i o n; i n di v i d u a l d i s c o u r s e; c r i t i c i s m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五四文学研究五四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源头。

五四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精神内涵和美学内涵。

它的许多问题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

了解和研究五四文学是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座殿堂的前提。

一、五四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往的五四文学研究主要从两个因素来看待五四文学产生的原因,一是政治的因素,二是文学的因素。

而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文化的因素。

我认为,五四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变革。

(1)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冲撞和文化变革导致了新文化的产生。

新文化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移植的特点,但同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状况有了具体的结合。

新文化的总体特征是“人的观念”的觉醒。

它有两个标志,即“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多元结构,包含了西方近代以来的各种思潮,涉及人生观念、民族意识、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

新文化形成文学存在的文化环境的变化,导致文学信息内容的变化和文学表述方式的变化。

(2)五四文学的出现,从文化的原因看,还在于古典文学同新文化的矛盾性和不相适应性。

主要为四点不适应:一是古典文学的美学旨趣同新文化的精神内涵有着不相适应性;二是古典文学的思维方式同新文化的思想特征有着不相适应性;三是古典文学的表述方式及话语系统同新文化的表述要求有着不相适应性;四是古典文学的功能特性同新文化的功能要求及传播方式有着不相适应性。

古典文学对新文化的不适应,就为新文学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二、五四文学的主要特性:从总的方面看,五四文学的主要特性可以概括为“人的文学”,即五四文学是反映着新文化的“人的观念”觉醒的总体特征的文学。

具体来看,五四文学的“人的文学”包含着如下内涵:(1)为自我的文学,即体现了个性解放精神的文学。

个性解放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时代精神,是“人的观念”觉醒的首要课题。

当时称为“人的发见”,也就是对个人权利、地位和价值的重新理解与认识。

中国文学当代十七年期间的主要作家以及作品分析

中国文学当代十七年期间的主要作家以及作品分析

第一编1949——1976 年文学第一节 17 年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一、第一、二次文代会的召开1949 年 7 月 2 日——19 日在北平再召开,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而召开。

郭沫若作总报告《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周恩来《新的人民的文艺》矛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此次大会标志着新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意义: 1.实现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空前大统一、大团圆2.确立和制定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针和总路线,确立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3.成立了文艺工作者自己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消极影响: 1、在文艺指导思想上,完全肯定和照搬了解放区,文艺思想僵化2.沿用解放区文艺的做法,因此对毛泽东思想知名的艺术与生活挂关系做出险隘的理解,具体说是由文艺服务于政治,到文艺自身于政策,服务于当前中心任务,忽略了文艺自身规律,导致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

3.由于把解放区文艺作为新中国文学艺术楷模,相比之下对国统区的文学成就估计太低,不能正确对待国统区出来的广大作家。

第二次文代会(略去)二、文学领域的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①武训奇人,“行乞兴学”、清末奇人②陶行知《武训画传》,主要宣传武训事迹;孙瑜拍摄, 1948——1950 年上映。

③毛泽东对其批判实质是:是一种文艺策略,而不是对其具体作品的实事求是的文艺批评。

④教训: A、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政治批判的文艺运动的先河;B、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学术、文艺问题与政治问题)影响: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评判①关于《红楼梦》②旧红学派与新红学派;旧:五四时期以前,评点派和索引派;新: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③俞平伯对《红楼梦》的研究,作书籍《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简论》④李希凡与蓝翔A、《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批评俞平伯否定《红楼梦》的“反封建倾向”。

时代浪潮下的知识分子精神图谱与思想突围--试论阎真小说理性叙事的类型考察

时代浪潮下的知识分子精神图谱与思想突围--试论阎真小说理性叙事的类型考察

时代浪潮下的知识分子精神图谱与思想突围--试论阎真小说理
性叙事的类型考察
袁姣素
【期刊名称】《新疆艺术:汉文》
【年(卷),期】2022()2
【摘要】阎真在中国现时代文学的特征色彩应该是哲学的,历史的,美学的,有着自觉的理性认知。

与大多数作家们探寻的陌生化道路不同,他更善于将新儒学注入思辨的力道,厘清现实与理想化的距离,以生命的温度把握现实世界中的真理性。

在他的四部长篇小说中,主人公都有着特定的背景与生存环境,他们见证历史,铭刻时代印记。

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敢于直面现实,批判自我,在精神层面,有着高度的精神自省与自觉。

四部长篇小说中,《因为女人》写了知识女性的情感危机,《曾在天涯》《沧浪之水》《活着之上》写了另一类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窘境,四部长篇小说集中反映了现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与思想突围。

【总页数】8页(P41-48)
【作者】袁姣素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湘江文艺》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知识分子悲剧精神消解的图式--以阎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为个案
2.论阎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精神惶惑与突围困境
3.池大为:一个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孤独者"——阎真小说人物塑造鲁迅因子试论
4.论阎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精神惶惑与突围困境
5.放逐·解构·启蒙\r——阎真小说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创作思想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的研究
摘要: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会发现,小说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启蒙主义。几
乎每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中都有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是社会变革的介入者,通常
以启蒙者的身份介入,启蒙的对象自然是中国人的主体,也就是农民,而用来启蒙的工具,
则是来自西方的理论和知识。中国当下的问题,向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
也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干提供了可能的广阔天地。当下的中国现实,要求知识分子应以“创
新的智慧和实践的品格”投入其中。
关键词:中国当代 小说 研究 知识分子
一:何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范畴。作用一个社会阶层,它是在人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
段和一定的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和界
说颇为不同。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语境中,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
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
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是国内通称“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国外
的主流看法是,知识分子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
为职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是国外通称“中产阶级”的主体。
二: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产生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最激荡的转型期由社会转型带来的时代的根本性变
化,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着人们对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时代带
来的种种变化,不但铸就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也使当代文学的精神流向呈现出多元化、
个人化的趋势由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对中国知识分子性格的塑造和身
份的想象也出现多元化、多层次的创作趋势本文试图以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作为
论述对象,力求探索当代知识分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困境,从而分析造成这些
精神困境的历史根源、现实根源、人性根源,以及试图勾勒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和展望他们未来的精神走向。
三: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的研究
在这个世纪之交的多元时期,知识分子在这个社会中越来越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
在市场经济的无情冲击下,当他们那一套曾经叱诧天下的话语突然“失语”时,他们迷茫不
已。于是一些知识分子痛苦又无奈的告别了自己的过去,开始丧失了价值关怀,醉入了感官
文化。在这样一次“无声的改造”中,他们逃离神圣,摈弃价值。
知识分子不应当只是从道德和理想上评判现实生态应该不应该、合理不合理,结合当下
国情,以创新智慧和实践品格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并为此“少说话、多做事”地做一点
扎扎实实的工作,在我看来,才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应当致力的方向。只会富于同情心地
体验底层,是多情的书生;老是忧心忡忡地评判现实这不合理,那不应该,是爱发牢骚的文
人。
一个社会最大的危机是失去支撑它的精神结构。具有终极关怀的价值系统是将一个社会
凝结为整体的黏结剂,它赋予个人行为收敛性,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一旦缺失这样的系统,
无所遵循,唯以利为衡量价值的标准,社会就会失去凝聚力,群起争利却难以解决争利引发
的社会紧张和冲突,尤其是一个人口与资源严重失调的社会,最终难免不因无止境的发散而
解体。
从1949年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突然变成了失败者的角色。
这是知识分子始料未及的重大转折。知识分子一夜之间从启蒙者变成了被启蒙者,而原来的
被启蒙者,比如农民,现在则变成了启蒙者。一直到“文革”结束,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其实
只有两类,他们形成了一个顽固的二元对立的格局:其中一元是农民和工人,他们可以被统
称为大众,被认为是进步、无私、勤劳、朴实、欢乐的化身,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集
体主义精神;而另一元就是知识分子,他们被认为是落后、自私、虚荣、懒惰的化身,沉浸
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腐化的情欲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作家的小说,在表现知识
分子和大众的关系的时候,与其说是在向大众致敬,不如说是在自我贬低,是以向大众致敬
的方式贬低自己。
1985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那一年开始,在中国小说中,知识分子与大众
的关系得到了重新审视和调整。在莫言、王蒙、张贤亮、张承志、韩少功、刘震云等人笔下,
大众的面孔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形象各异。当大众身上的弱点被重新暴露的同时,中国知识
分子的命运也开始被重新认识。但我们必须承认,直到今天,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
命运,他与中国历史的种种复杂纠葛,并没有在中国小说中得到真实和相对丰富的呈现。
中国的现实状况和写作境况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因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
俗化浪潮已经席卷中国,西方发达国家的所有经济和文化产品已经涌入中国的大街小巷;而
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历史依然带着强大
的惯性在向前滑行。与此相适应,一方面中国好像已经进入后现代时期,与国际社会充分接
轨,而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依然处于前现代时期。这是一种特殊的中国式的处境。
无论是亚洲、非洲还是欧洲、美洲的作家,只要具有世界眼光,只要具有清醒的历史感,他
都会认识到中国作家的那种“重”的痛苦,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除此之外,中国已经被深深地卷入了全球化和世俗化的浪潮之中,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
还感受到另外一种痛苦,这种痛苦对中国人来说还比较新鲜。那就是在中国长达百年的乌托
邦梦想破灭之后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由于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而带来的无力感,以及被压
抑的欲望获得释放之后的困乏状态。这种新鲜的痛苦,如果借用米兰·昆德拉的说法,或许
可以称为“无法承受之轻”。更多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就在
这两种痛苦之间徘徊,并为此发出悲鸣。
对于“重”和“轻”的双重书写,对于“重”和“轻”的关系的繁复探究,有可能是中
国小说的重要篇章。一个民族国家百年来的梦想和实践,中国知识分子百年来的成功和失败,
也就在这“重”和“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儒家,在我个人看来,从现代意义上来说,都
是公共知识分子而非知识分子。中国的文人学者思索和解决问题都是从规范层面。应当是什
么,并不是描述事实上是什么。当然,也有人是以事物“是什么”为思索方向,但这些人没
有构成主流。
我们一直在用西方的社会科学话语来解释中国的实践。中国的知识分子运用西方的理论
知识非常纯熟,已陷入一种习惯甚至惰性中。西方的概念理论当中包含许多价值观念和意识
形态的东西,我的主张是在拿来时应去掉这些,留下的应是科学和科学的方法,用这个方法
来重新观察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各方面实践经验,来重新把它概念化,理论化。
四: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的现状
中国知识分子的现状与特点:对自我的评价积极而有时代感;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价值
取向多元化。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仍然保持着忧国忧民的传统美德,政治态度日益温和理性;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未完全体现知识分子的价值。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队伍变化发展
趋势:人数日益增加,终将成为社会主体;社会地位将极大地提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是极为重要
的社会群体,与其他阶层相比,知识分子拥有较高的知识技能与较为丰富的信息来源,与国际
社会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使他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并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历史与现实表明,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是社会稳定与政治稳定的晴雨表,高;外部差距逐
渐模糊,内部差距可能加大;思想将更加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