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

发表时间:2016-07-20T15:44:00.2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作者:朱秋香[导读] 我们历史教师在讲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南苑学校225500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中正式提出培养学生“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的能力”。这意味着我们历史教师在讲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一、历史证据意识的概述

从本质上说证据意识是一种认识,是对证据属性和运用等相关内容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学中证据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事实或材料,但事实或材料不一定就是证据,只有它们在具体的证明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证据,因此任何事实或材料都有成为证据的可能,都可能具备一定的证据价值,是潜在的证据。历史证据来源于史料,而我们掌握的历史往往是不完整的、零碎的,还有的是带有偏见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研究者和学习者在考证史料和解释历史的过程中要具备证据意识,能够从繁杂的史料中去粗取精、去伪求真,并通过科学严谨的逻辑论来实现对历史的认知和解释。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求真、求实”的学问,学习历史是一次“求真、求实”的历程。在日常历史教学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就是要利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以“求真、求实”为中心的史证教育。

很多时候,大部分教育者习惯于这样的史证教育:从观点出发寻找史料的“以论带史”和没有任何史料的清谈高论,而忽略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里的“史”是指历史认识,是对客观历史的一种解释,这种对客观历史的解释是主观性的。虽然对于同样的客观历史或许会因为解读者认知水平、生活阅历、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解释,但是不论哪种解释,却都必须建立在历史证据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证据的搜集、考证实现对客观历史的解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史由证来,证史一致”。通过科学严谨的考证解释客观历史只是完成了历史认识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提炼总结得出符合历史史实的结论,也就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史”又成了“论”的依据,没有“史”的“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总之,“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核心就是强调历史研究者或学习者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而这正是证据意识在历史研究和学习中的体现。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历史基础知识过度看重,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需要学习的内容,大部分与“重点、考点”无关的内容被“精简”掉了,结果历史学习成了只见知识不见历史。然而“历史是复杂的,但复杂的历史在课堂中常以简单的面貌出现,我们有时会以为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但事实上却是失去了历史天然具有的扣人心弦的悬念与魅力”。

证据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证据的搜集并运用证据论证观点,这就要求师生必须明确历史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一过程就尤如侦探通过搜集蛛丝马迹的线索推断还原案发现场一般,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正是历史“天然具有的扣人心弦的悬念与魅力”。如此一来,便将师生对历史教学结果的关注转向了对历史教学过程的关注,呈现在师生眼中的历史知识就不再是由生硬的史实和结论构成的文本,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这种转变无疑会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有趣。

2.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人类对历史的认识离不开史料,人类对历史的研究离不开史料。”史料在历史学科的地位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引导学生具有“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这就势必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真实性的精神和“怀疑”品质,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历史遗迹、口述资料、文字资料),甄别资料的真伪,获得证据,能够最终证明所研究的历史的真实性,这就像法律上的“取证”一样,能够最终破解案件的谜团。而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主动性被压制,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真理”的过程。证据意识的培养正是要打破这种教学方式。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学生学习时应该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有了疑点就需要论证,进而获取真知。证据意识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追问能力,通过运用证据窥视历史真实,进而展开历史想象与思考,实现与历史的对话,让学生在对证据进行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识,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增长历史智慧。

此外,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形成严谨的思维意识和思维品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不无裨益。因此证据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实现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3.加强公民证据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证据意识是一种历史意识,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素养。中学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下历史学科教学所需要的,也体现了提高公民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证据意识是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所要求的,凭证据说话是民主法治社会下,理性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当下社会,不管是在新闻媒体上还是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情况:“用一分证据说十分的话”,“断章取义,肆意定论”,“空穴来风,无凭无据”。这其实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是公民素质缺失的表现。公民教育是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

高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高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有着很大的区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加强了对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考查。本着这一目标,在本学期教学中,我们时刻注意了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一周仅两节课的条件下,既要当堂落实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兼顾能力,往往很难在短短45分钟内两者处理的恰到好处。尤其是在今天“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课改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游刃有余,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当下我们高一历史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方面。 反思前一阶段的教学,有几个方面做的不是很到位: 1、课程赶的过快,课堂教学环节中,补充的内容过多,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三到五分钟的巩固时间。如果学生在课下不及时复习的话,对学过的内容就很容易遗忘。 2、在作业批改方面,对批改过的做得不是很理想的同学,受时间和课间的限制,只是在试卷上附以相应的语言文字,没有当面落实到本人,没有再次收交复查,使学生表现出了太多的惰性 3、没有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历史学科学习不是很好的同学。这样就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分离 4、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部分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强,要求重点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引不起学生的充分重视。

综合上述,这就要求下一阶段我们必须努力改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工作: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4、、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小编整理了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希望对于各位老师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有所帮助,同时希望老师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案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规划,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起来分享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 课堂准备

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3137188.html, 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 作者:李强 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8年第07期 科学论证是重要的科学活动,对科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堂中有众多的科学结论,这些结论都是建立在无数个科学探究活动基础之上,不断地实验、总结,经过科学论证,最终得出的。在教学这些知识时,教师应适时适度地鼓励学生通过简易的科学探究活动,对这些结论进行科学推理和论证。这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科学论证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渗透科学论证意识 科学推理和论证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当前,众多学者也倡导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精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郁波就指出,“科学实践”包含了“科学探究”,同时又超越了我们原有的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而“科学实践”中的推理 和论证凸显了科学活动的特质,强调要将其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了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常常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讲”。而这个精力的集中,也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杜绝这种做法,同时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不同想法表达出来,大胆质疑,积极去追求、推理自己的科学结论,让学生养成基于推理和论证实事求是地去对待每一个问题或现象的习惯。比如说,有位科学教师在讲解《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学生对书本上描述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为了证明这一结论,该教师发动全班同学,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共搜集了一千多片叶子,两两进行对比,最终也没有找到两片一样的叶子,获得同书上一致的结论。对此,有不少异议:如果教材上所有的结论都要这样论证的话,学生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吗?或者说值得吗?对此,科学教师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学生自己参与了的科学论证过程,得到的结论才会使他们深刻记忆;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这一科学结论,还有正确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活动的方法。所以,科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科学推理、论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论证教材中的结论;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内外科学推理活动,帮助学生准备必要的科学材料和器具,适时给学生指导和帮助。 培养学生论证思维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探究过程其实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了观察、分析、归纳等探究过程,从中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而要让学生养成科学论证的意识,教师就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论证思维。

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学与教的设计

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学与教的设计 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核心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评价交流等环节,而在这每一步中都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证据意识.也就是说,对于合作中的学生,我们除了要知道他在每一个环节中的具体主张外,还应当要求他说出提出支持这些主张的证据.证据是材料、数据和理由的总称,“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才是一种有“根”的探究,这样的课堂才能称为理性的课堂. 为达到这个目的,探究教学应基于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设计教学,保障学生对证据的关注;应基于学生的实际行为改善教学,促进学生证据意识的发展;应采用评价优先的策略,来促进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目标的达成.下面,以“物质的密度”教学为例阐述具体的做法. 一、教材分析——分析探究任务,确定学习目标 鉴于探究教学中的证据意识是指“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目的的关注证据的探查活动和体验行为”,而活动的载体是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达成对“证据支持主张”的心理认同.因此,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分析应着眼于主要探究活动进行分析.要明晰活动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评价交流等环节证据意识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具体叙写为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学习目标. “物质的密度”(苏科版)的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种物质的比值一般不同”,从而“诞生”密度的概念.值得称道的是,教材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作为密度的定义,这是重视学习经历并主张探究发现的一种体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用“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作为问题提出的背景;以“探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作为目标达成的途径.学习后应达成如下要求. 1.通过“如何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的讨论,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并体会“有依据”的提出问题的价值. 2.能根据已有经验,有依据地对“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行猜想. 3.能够设计出实验操作的草图(测量一组质量和体积),并能逐步完善并表达出改善的理由,直到“能选两种不同的物质,每种物质各选三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来完成实验. 4.会同时使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质量和体积,能如实记录数据.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责任感也称责任心,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义务的一种复杂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共同努力。中学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势在必行。 一、初中生现状 1.重自我,轻社会,不热衷集体活动 现在的中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片面宣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在班集体中,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对这一集体应承担的责任。 2.重利益,轻抱负,爱慕虚荣 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对学业没有追求,不重品位与人格培养。 二、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 1.家长 “重智轻德”,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给孩子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条件,在家长过度保护下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对家庭缺乏责任感,而且在学习上也表现出被动与厌倦,缺乏毅力。 2.学校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批评,轻关爱 学校的声誉与发展过多地受控于分数的高低。除分数以外,往往对学生种种不良现象缺乏应有的教育引导。对学生在校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负责任的现象置若罔闻,由此,学生责任心的逐渐减退则在所难免。 三、在勤俭节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责任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与时俱进的中学生,培养他们应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情怀,怀着对时代的责任感,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勤俭自觉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共同为创造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四、营造正面舆论,促进责任的持久 要为孩子营造人人讲责任,个个守承诺的氛围,在班级中张贴责任榜,开展责任竞赛,利用黑板报、壁挂等多种渠道宣传责任。使学生已有的责任得到一贯保持而不一曝十寒。与家长沟通配合,多方面提供责任空间,形成多方面角色责任。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理解责任感、体验责任感,并且能担当起建设未来中国

2020秋季初三历史教学计划

( 工作计划)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27839 2020秋季初三历史教学计划History teaching plan for the third day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2020秋季初三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学期主要学习世界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本情况 本期我任教九年级125—129班共4 个班历史课。各班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由于以前部分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 因为是毕业班,为了使中考总复习能提前进行,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进度应大大加快,以便世界历史下册授完后有充裕时间复习。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差异,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19课,结合历年中考要求,重点为近代史以后的内容。每课的内容多,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要记忆的图形也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本学期讲授的《世界历史》下册,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 1.1917—1945年是十月革命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②“一战”后建立的凡-华体系,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1929—1933大危机的发生,又一次激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分别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③德,意,日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而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终于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各国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二战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对战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45年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 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如今,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初中生,学好历史这门学科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如今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改中教师对历史教学研究不足 在目前的教学观念中,往往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往往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学生一切都要以教师马首是瞻,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则在下面认真的听,拼命地记,学生完全沦落为知识的容器。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主观能动性几乎得不到什么发挥,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与这种教学观念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持有这种教学观念的教师往往以年轻的教师居多,这些年轻的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上课的时候更加注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感受。这种想法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在上课的时候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面窄小、零散,而所学的知识分散,历史时间跨度大,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会出现教学内容偏离轨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等。 2、缺乏专业的历史教师 一直以来,历史课都是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副课”,历史课也往往被安排成上午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这是历史老师以及其他老师心知肚明的一个问题。所以,很多学校也不重视历史专业老师的配备,很多历史老师,全是半路出家。我校历史教师搭配就反映出这个现象,全校几个历史教师只有的两个是历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交流发言稿

课题组交“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实践研究”流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能有这个向大家学习的机会,我感到十分荣幸!受课题组负责人委托,我谨代表课题组就本课题开展情况汇报如下,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 我们的课题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实践研究》。课题自2014 年9月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审定批准立项以来,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课题研究如期进行,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进入到了实验操作中期阶段。在两年的课题实践研究中,我们按照课题既定的方案扎实地开展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集中开展了四次所有课题组成员参加的课例研修活动。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我们研究的课题对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促进学生研读、辨析史料以增进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历史所具备的证据意识等诸多方面与课题计划初期的预想是一致的,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进行课题研究的信心和决心。现将两年来的课题研究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做法 一、诊断与破冰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期,针对我市初中学生和历史教师对证据意识的认识和态度及关注情况,我们重点对本市几所学校做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反馈,个别成员结合当时自己学校的历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对初中学生讲重证据意识是增加学生学习难度,是不可行的,产生了畏难情绪。对此我们通过多次组织大家进行理论学习、交流和探讨,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最终达成了共识:我们认为这不是难度的问题,而是基础问题。历史知识是基础知识,历史证据意识也属于学科的基础,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这是学习历史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所以做为历史教师应该从入门学习就要帮助学生树立重证据的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统一了思想后,如何将证据意识引入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就成为我们课 题组探讨历史教学的方向。 二、实践与反思 虽然在要不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方面课题组达成了共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我们还是排除了各种困难使课题研究如期进行,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业务学习,理论引领,观念转化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通过学习国内外关于证据意识方面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近年来最前沿的理论信息来指导课题研究。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主要通过四种学习方式来拓展视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业务,促进专业发展和课题研究能力。.

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一、问题背景 做班主任常发现有这样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想睡觉,自习讲话,作业不及时交或根本就不做;公益劳动任务观点,随地乱扔爪皮果屑;无集体主义观念,不会关心集体,集体活动不愿参加,班级工作被动应付;不关心他人,乱用他人的物品;整日想到的就玩,不思进取,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轻易放弃,缺乏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等等.这些现象虽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身上确实存在,这样的学生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缺乏责任心.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某些学生对国家、集体和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受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的评价、家长的期望主要倾向于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学校的中考和高考的升学率.这种重分数、轻人品的做法,使得一些学生只关心读书,不关心国家大事,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对学习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 2.学校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客观存在.应试教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被封闭在教室内,疲于应付作业,很少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很少去关心周围的其他事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3.家庭氛围:现在的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溺爱使相当一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要说让孩子为家庭做一些洗碗、打扫卫生等家务,就是自己最基本的小事也是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包办代替的.在学校,按老师的要求不得不干(比如做值日劳动等),而在家里你让我干我也不干(因为不需要我干,我不会干).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惩罚而不认为是光荣 4.学生自身:由于独生子女一直处于养尊处优的位置上,许多事情都有家长包揽,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对生活的艰辛,对社会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不知道该如何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造成了他们对家庭、对社会、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就从小事抓起,与家长及社会各方面配合,从学生的自我责任心抓起,逐渐让学生形成意识,加强责任感 1.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责任心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doc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 身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提高认识、加强自身素质、改进历史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变革,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历史。下面是我整理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的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篇一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 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 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

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

历史地图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精)

历史地图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本文概括了历史地图在中学历史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本书中的历史地图运用的基本情况。还针对教学中的历史案例如何运用和历史地图在提高学生认知历史知识中的作用。 一、内容提要: 1.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在课程资源的百花园中,历史地图册以其方便、快捷、简朴、大方、实用而被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所认可和肯定。尤其在一些较偏僻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资源的地区,它则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实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成为历史教师最常用和实用的教学好帮手。 2.做为一种特殊教材,历史地图册服从并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它以空间形式为主,主要反映人类的历史活动及其相关地理环境。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疆域的变化、民族的分布、战争的进程、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都可以通过地图语言简明而准确地表示出来。可通过历史图册配合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对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现象、文化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生活空 间的基本工具。 下面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在各年级不同学生特点下运用地图册教学的几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历史地图册对提高历史教学所起的作用。 二、初中地图册应用研究案例 七年级历史地图册的运用: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初次接触历史这门新学科,所以好奇心强是他们的特点,那么在教学工作中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七年级历史教学中应该把握的主要方向,地图册的合理应用就能解决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缙云县溶溪小学江小娅 摘要: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要用事实、用证据来说明。可证据意识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还是很模糊。本文从当前课堂中存在的一些忽被视问题,以及本人对“培养证据意识,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方面的一些感悟加以阐述。 关键词: 科学证据意识存在问题策略 “科学课要体现科学的本质”这一主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众说风云,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各领风骚!但一致认同的是:“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 对于科学教师而言,不懂得科学的本质是“严谨和证据”,不懂得科学课的核心目标是“引领学生懂得什么是证据、怎样获得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真的学科学、学真的科学,也绝对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可证据意识在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甚至被忽视了。 一、当前存在的现象: 1、被忽视的数据 数据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真实的记录,是学生探究情况的真实反馈,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调查、访问、记录等等方式获得的,是学生探究科学的依据,是学生用以认识和解释已有知识经验和客观世界的依据。因此,它对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真实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可是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被忽略了,诸如课后扔在桌子上的一张张没有交流、没有仔细洞察过的记录单处处可见,实验记录单中存在的漏洞更多,而这些却往往被忽视了! 在听一位老师执教《磁铁的磁性》一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是一节研究 各点上首尾相连挂回形针,并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来判断磁铁各点磁性的强弱,教

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记录如下: 学生实验反馈记录单 教师与学生从这些数据中马上就得出了“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的结论!是否真的如此?我们仔细看看这些数据: “ 5 6 0 5 5 ” “ 3 3 0 3 3 ” 这些数据能得出“磁铁两端磁性最强”这样的结论吗?这样的结论是否太轻率!再看学生在《给小车安个螺旋桨》一课中,探究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时记录如下: 仔细看看这些数据,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要是出现了对的结论,马上给予肯定,急着下了结论,心里想:这节课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而不考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科学难道就是这么随意吗?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些细节,对于探究而言,真实是最重要的!科学追求“求真”!

浅议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浅议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罗江县略坪初级中学校唐程 探究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如何围绕课标、教材上好每一节课,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是我们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教会学生会学,改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结构,开展有效教学是现阶段化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把握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开展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是一对矛盾,作为教师必须摆正自已的位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而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否则学生的能力、智力的开发、个性近好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初中化学课堂中,应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某种黑色物质是否属于木炭、氧化铜、铁粉中的哪一种或几种组成的混合物时,激起学生的猜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激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了的木炭、氧化铜、铁粉各自的性质进行分析,抓住各物质能区别其他物质的主要性质,设计有效的实验来一一进行鉴别。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同时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总之要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应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要教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知识转会为自素质。 二、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现代媒体,是开展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将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方法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动态等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因此要在45分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的成份,现代教学媒体应用势在必行。我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索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的视频音频图画音象,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剌激学生的大脑。加强教学信息传播力度。比如讲解“炼铁的原理”这一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钢铁冶炼视频,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正确掌握炼铁原理。又例如在讲解“海洋化学资源”一节使,给学生布置在互联网上收集阅览一下资料:1、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关于责任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责任感呢?我查了教科书,比较严谨的阐述是,真正的责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责任感有什么意义呢?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作为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天天向上,对家庭社会敢于负责。 所以说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二.初中生现状 在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存在令人担心和焦虑的现象,就是学生身上普遍缺乏责任感.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自我,轻社会,不热衷集体活动集体。 过分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片面宣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对这一集体应承担的责任。如班级的值日工作、公益劳动等活动,有的同学就借故不参加,或者去了也是站在—边看别人干;更多的是对班里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作为人生惟一追求。 2.重利益,轻抱负,爱慕虚荣。 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除了希望吃好穿好玩好出人头地外,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不重品位与人格。 3.重索取,轻回报,不能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只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我各种需要,而不考虑他人,自己间的回报关系。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任何人都缺乏一种责任感,所以他们有时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如有的学生,父母很辛苦地供他读书,但他却并不珍惜父母的劳动,学习不努力,花钱很浪费,只顾自己享受,根本不考虑父母劳动生活的艰辛以及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孩子常常理直气壮的对父母说:“我想要的东西你们都能给我,就连我想不到的,你们都替我想到了,做到了。你们辛苦不就是为了我们现在不辛苦吗?我还那么辛苦学习干什么?” 三、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 中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很多。 1. 1.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周围是全方位呵护,自己 不需要对他人负责 2.父母忙于挣钱养家,疏于管教,孩子缺少责任意识。 3.亲家庭或无父母,无人有效管理,孩子不愿负责。 4.商品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使人情冷漠,父母故意不让孩子对他人负责。 所以我认为学生责任意识薄弱关系重大,是社会的危机,民族的危机。 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重于泰山。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班主任责无旁贷,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可以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工作: (一)认识自我,唤醒学生责任意识 我班围绕责任意识的话题召开了两次主题班会,第一次主要给学生讲述责任意识的概念意义和举一些生动的案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如,当今青少年外出务工与父母们挣钱的原因和意义。父母务工是为了养家,挣钱的百分之九十要寄回家,而青少年到外地是为了玩、找刺激,挣钱的百分之九十在外地就地消费;某学生向父母要名牌服装和电脑等,当得不到时,骄横的对父母说“生我就得让我享受!生我就得让我幸福!”我们身边更是常见这种言论:要不是我妈妈硬让 我上学,我早就不上了。而身边更常见感人案例:信义兄弟——孙水林

初中历史教学措施

通过历史教学,不仅能够传递给初中学生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够初步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下面是整理初中历史教学措施的,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措施篇一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少,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有时找不到学生感兴趣的点,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 3、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4、教师性格缺陷:温和有耐心,但心太软,不严厉,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要求太宽容,导致个别班级课堂秩序不够好。 5、教师课件制作费时费力,但文字和幅数过多(超过20张),不简练,学生活动仅限于看、听、背,游戏、活动少,学生不耐烦。 6、教师讲解内容理论性强,有时说话较生硬,缺少轻松、幽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7、教师被旧的教学模式所束缚,不敢创新,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大胆放手。 8、学生答题不规范,书写不认真,尤其是错别字现象严重。 二、具体改进措施: 1、提高兴趣。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2、联系时事。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3、学法指导。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

例说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例说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新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强调指出:“要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可见,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曾经记得作业当中有这样一道试题,学生全军覆灭。“在新疆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墓葬里发现汉代的陶片和钱币”,这些考古发现,对于我们认识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胡适曾说: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这道试题的败北,是因为学生缺乏历史的证据意识。可见,培养学生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是多么重要。下面我们就以七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为什么称他们为半坡、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6000-7000年前,我们又是怎么样来推断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呢?教材花了一定的篇幅来介绍半坡和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 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通过对这两处的遗址的介绍、分析、判断,学生掌握和了解了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而这一切的推断都来自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辛志霞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是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是,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