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八)构效关系
• 水杨酸的阴离子是活性必要结构 • 羧基与羟基必须为邻位,间位或对位活性消失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九)药理作用与临床用途
• 本品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和消炎 抗风湿作用。临床上用于感冒发烧、头痛、 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和痛经等,是风湿热 及活动型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 炎药
2020/12/7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第一节 解热镇痛药 • Antipyretic Analgesics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
•特点:
✓解热:升高体温降至正常,正常体温无影响 ✓镇痛:只适用于轻、中度的慢性钝痛 ✓抗炎、抗风湿:除苯胺类,如对乙酰氨基酚 ✓毒性低,无耐受性和成瘾性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苯酚 •水杨酸苯酯
•苯酚
• 乙酰水杨酸苯酯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五)体内代谢
•水解
•与甘氨酸结合
•与葡萄糖 •醛酸结合
苯环氧化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六)作用及作用机制
•1、解热镇痛、 • 抗炎作用: • 抑制环氧化 • 酶(COX), • 减少前列腺 • 素的生成
•化学名:4-丁基-1-(4-羟基苯基)-2-苯基-3,5-吡唑烷二酮 • 4-butyl-1- (4-hydroxyphenyl)-2-phenyl-3,5pyrazolidinedione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酸性,易溶于NaOH和Na2CO3溶液
H 4
4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二、邻氨基•此苯类甲药酸物又类称为灭酸类药物。邻氨基苯甲酸类衍

6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6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中除苯胺类外,大都也具有抗炎
作用。其作用机制被认为是抑制
前列腺素的生物合为: 1、水杨酸类:1875年发现水杨酸解热与抗风湿
作用,1898年找到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 2、苯胺类:1886年发现乙酰苯胺的解热作用 3、吡唑酮类:1884年发现安替比林的解热作用
3、药物合成:
Aspirin的制备是从Salicylic Acid为原料, 在硫酸催化下经醋酐乙酰化制得。
4、合成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Aspirin的合成中可能含有乙酰水杨酸酐副 产物生成,可引起过敏反应。其含量不超过 0.003%(W/W)时则无影响。
(2)原料Salicylic Acid中可能带入脱羧产物苯酚及 水杨酸苯酯。在反应过程中可能生成不溶于碳酸钠 的乙酸苯酯、水杨酸苯酯和乙酰水杨酰苯酯,药典 规定应检查碳酸钠中不溶物。反应如下:
物理性质: 本品位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异臭,无味。不溶 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及丙酮,易溶 于氢氧化钠及碳酸钠溶液中。 mp.74.5~77.5℃
2、吸收代谢
n 口服吸收快,1-2h 达血药浓度峰值,生 物利用度>80%,99%与血浆蛋白结合, 90%代谢物经尿液排泄,t1/2==2h。代谢 迅速,发生在异丁基上,首先氧化为醇, 继而氧化为酸,代谢物都失活。无论是 服用布洛芬的何种异构体,主要代谢产 物为S(+)构型,而R(-)构型在体内 可转化为S(+)构型。体内两种异构体 的活性相等。
放置后渐变黄色。
b) 本品的氢氧化钠溶液与重铬酸钾溶液和硫酸 反应,呈紫色;与亚硝酸钠和盐酸反应呈绿 色,放置后渐变黄色。
2、体内代谢:
Indomethacin口服吸收迅速,2~3小时 血药浓度达峰值,由于Indomethacin为 酸性物质(pKa=4.5),它与血浆蛋白高 度结合(97%)。 Indomethacin代谢失 活,大约50%被代谢为去甲基衍生物, lO%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

对乙酰氨基酚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适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解热 、镇痛作用。它适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与 其他解热镇痛药相比,对乙酰氨基酚的胃肠道反应相对较小,安全性较高。
其他解热镇痛药
多种药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适用于不同症状和需求。
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 出血、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应饭后 服用,减少胃肠道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应遵循医嘱,按剂量使 用,避免长期大量使用。
非甾体抗炎药与某些药物合用可能产 生相互作用,如抗凝药、利尿药等, 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与禁忌症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如抗凝药、利尿药等,合用 时应告知医生。
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 抗炎药
• 药物概述 • 解热镇痛药 • 非甾体抗炎药 • 药物应用与注意事项 • 药物安全性评价
目录
Part
01
药物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和发 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解热镇痛药的一种,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和 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PGs)的合成,发挥抗炎、镇痛和退热作用 。
联合用药需谨慎
避免与其他药物随意联合使用, 以免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解热镇痛药之一。
吲哚美辛
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疾 病。
吲哚美辛是一种强效的抗炎药,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和其他炎症性疾病。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 成来发挥抗炎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多,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使用。

执业药师辅导-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复习要点和考点解析

执业药师辅导-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复习要点和考点解析

第三十章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药临床用途非甾类抗炎(抗炎和抗风湿)作用机制:环氧酶抑制剂(COX),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长期使用,由于抑制了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胃肠道溃疡出血。

环氧酶两个亚型(COX-1和COX-2)其中COX-2是导致炎症的亚型选择性抑制COX-2可避免胃肠道的副作用第一节解热镇痛药临床作用:可以降低发热者的体温。

仅对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和神经痛等慢性钝痛有较好作用,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无效。

一般也不出现吗啡类药物所引起的耐受性和成瘾性。

其中大多数药物还兼有抗炎作用。

按化学结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1.水杨酸类(阿司匹林、贝诺酯、赖氨匹林)2.乙酰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3.吡唑酮类(安乃近)一、水杨酸类(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考点:1.结构及性质:(1)分子中含有羧基而呈弱酸性,在氢氧化钠NaOH或碳酸钠Na2CO3溶液中溶解。

(2)分子中具有酯键可水解,遇湿气即缓慢水解产生水杨酸,水杨酸由于含有酚羟基,在空气中久置,易被氧化成一系列醌型有色物质,使阿司匹林变色。

考点2.机制:环氧化酶(COX)的不可逆抑制剂,阻断前列腺素致热、致炎物质的合成,可解热、镇痛、抗炎。

3.其它用途:可减少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起到抑制血小板凝聚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近来发现,还具有预防结肠癌的作用。

4.毒性及副作用:(水杨酸类共性)长期大量用药易出现胃肠道出血或溃疡、可逆性耳聋、过敏和肝、肾功能损害。

(二)贝诺酯考点:1.结构是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的酯化产物,是前药,体内水解生成两者起作用。

2.作用机制:同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产生镇痛抗炎和解热作用。

3.代谢:生成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

作用时间较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长。

以水杨酸及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产物自尿排出。

(三)赖氨匹林考点:1.结构为阿司匹林和赖氨酸形成的复盐。

2.性质:遇湿、热及光不稳定。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ppt)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ppt)
HO O
N H
CH3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
HO
化学名
O
N H
CH3
N-(4-羟基苯基)乙酰胺
N-(4-Hydroxyphenyl)acetamide 醋氨酚(Acetaminophen),扑热息痛
性质
为白色结晶,微带酸性,在水中略溶。
空气中很稳定,水溶液中的稳定性与溶液 的pH值有关。pH6时最为稳定,其t1/2为 21.8年(25℃)。
缺点:胃肠道刺激
游离-COOH,酸性, PG(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分泌) 血栓素合成受阻
二、苯胺类
乙酰苯胺(Acetanilide)曾以“退热冰” (Antifebrin)的商品名作为解热镇痛药在 1886年引入临床。虽然退热效果良好,但不久 就发现其毒性较大,后退出了使用。
苯胺在体内代谢得对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作
神经末梢,导致疼痛
致炎物质 解热、镇痛、消炎
区别
镇痛药
作用机制 阿片受体
耐受性 成瘾性
严重
局麻药 抑制神经传导 无
解热镇痛药
抑制前列腺素 的生物合成

用途 锐痛 手术前 钝痛
分类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苯胺类:扑热息痛 吡唑酮类:安乃近
一、水杨酸类
植物来源的水杨酸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药物之 一,早在15世纪就有记载咀嚼柳树皮可以减 轻疼痛。
性质
水解性↑ ↑
阿司匹林在干燥空气中稳定,遇湿气时分子 中的酯键易被水解,生成水杨酸和醋酸。
COOH OCOCH3
COOH OH
CH3COOH
颗粒、温度、湿 度、pH片剂润滑

O
醌类(有色)
酸性,可作为酰化试剂

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

常用的片剂润滑剂(三硅酸镁、 ④常用的片剂润滑剂(三硅酸镁、硬脂酸 硬脂酸钙、氢氧化铝等) 镁、硬脂酸钙、氢氧化铝等)能影响阿司 匹林的稳定性,促使其分解生成水杨酸。 匹林的稳定性,促使其分解生成水杨酸。 ⑤相对湿度增大,水解率增大。 相对湿度增大,水解率增大。 中性水溶液中,温度升高,水解速度加快。 中性水溶液中,温度升高,水解速度加快。 颗粒愈大,即表面积愈小,其水解率愈低。 颗粒愈大,即表面积愈小,其水解率愈低。
(二)苯胺类
1、发展 P84 • 1875年,发现苯胺具有解热作用,但 1875年 发现苯胺具有解热作用, 苯胺具有解热作用 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破坏血红蛋白, 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破坏血红蛋白, 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 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 • 1886年,德国拜耳公司(Bayer)发现 1886年 德国拜耳公司(Bayer)发现 (Bayer) 乙酰苯胺(退热冰)有强解热作用。 乙酰苯胺(退热冰)有强解热作用。 亦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 亦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以及贫血 被从临床撤销。 等,被从临床撤销。
OCOCH3 COOH OH COO OH 水杨酸苯酯 OH OCOCH3 乙酰水杨酸苯酯 苯酚
乙酰苯酯
水杨酸
COO
在阿司匹林的合成中可能有副产 物乙酰水杨酸酐生成, 物乙酰水杨酸酐生成,可引起过敏反 含量不超过0.003%则无影响。 0.003%则无影响 应。含量不超过0.003%则无影响。
O C OCOCH3 CH3CO O O O C
临床用于抗炎的药有: 临床用于抗炎的药有: • 水杨酸类 : 长期大量使用有胃肠道反应和造成出 血。 • 甾体抗炎药 : 糖皮质激素,结构复杂,副作用严重。 糖皮质激素,结构复杂,副作用严重。 •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 结构简单,安全性好;如吡罗昔康、 结构简单,安全性好;如吡罗昔康、 双氯灭痛、萘普生(世界销售量前20 20位 双氯灭痛、萘普生(世界销售量前20位)

四、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四、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哌替啶(Pethiding) 哌替啶盐酸盐,
CH3
N COOC2H5
CH3 N
又名度冷丁(Dolantin)
哌替啶的合成
O OC2H5
CH2COOH
CH2CH2
N
N
C6H5 .HO C COOH COC2H5 CH2COOH
枸橼酸芬太尼(Fentanyl Citrate) 镇痛作用比吗啡强、快,持续时间短,副作用 小。外科手术前后及肿瘤晚期镇痛。
Cl 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作用强,但毒副作用亦大。
吲哚乙酸类构效关系研究表明:
CH3O N O C CH2COOH CH3 Cl
1)3位羧基是抗炎活性必需基团; 2)5位甲氧基可用其它烷氧基、二甲氨 基、乙酰基及氟等取代; 3)N-苯甲酰基对位取代的活性顺序为: Cl、F、CH3S>CH3SO、SH>CH3
COCH2CH2COOH
芬布芬 (Fenbrufen)
前体药物,在体内代谢生成联苯乙酸而发 挥作用,其消炎作用介于吲哚美辛及阿司 匹林之间,副作用较小。
美国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局要求非 甾体消炎药生产 厂家在其说明书 中加入警示标 志—— 2005年4月7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 所有消炎止痛药的最新用药指导,就如何使用消炎止痛药 发表了声明。声明中指出,综合现有的研究数据,所有 的非甾体消炎药均有潜在的心血管风险。而这些药中就 包括我们比较常用的扶他林、芬必得、西乐葆等。FDA 已要求这些药品生产厂家在其说明书中加入警示标志。
非那西丁体内代谢:
O HO NHCCH3
O NHCCH3
扑热息痛
C2H5O
OC2H5
NH2
有毒性
O C2H5O NCCH3 致突变 OH

药物化学4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药物化学4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阿司匹林的结构改造:
成盐:
O CH3CO
COOH AlOH
2
阿司匹林铝
在胃中几乎不分解,进入小肠才分解成两分子的乙 酰水杨酸,故对胃刺激性小,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
成酰胺:
CONH22 OH
水杨酰胺
胃几乎无刺激性,镇痛作用是阿司匹林的7倍
成酯:
COO
O NHCCH33
OCCH33 O
扑炎痛(贝诺酯,Benorilate)
OC6H9O6
N COCH3 O
大剂量可引 起肝坏死。
非那西丁体内代谢:
O NHCCH33
HO C22H55O
O NHCCH33
扑热息痛
NH22
有毒性
OC22H55
O
C22H55O
NCCH33 OH
N-羟基非那西丁
致突变
第二节
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在对抗疟药奎宁的结构改造 中偶然得到了具有解热镇痛 作用安替比林
1884年用于临床
CH33 N N
CH33
O
安替比林 (Antipyrine)
因其毒性较大,而未能在临床长期使用 但成为一个有效的先导化合物
对安替比林进行结构改造, 在环上引入二甲氨基,得到 氨基比林;
解热、镇痛作用持久,对胃 无刺激性,曾广泛用于临床。
一、非甾体抗炎药的发展
1. 炎症与抗炎治疗:
炎症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
-主要表现为红肿,疼痛等
抗炎药物的作用: 治疗胶原组织疾病 –如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
关节炎 、红斑狼疮等疾病。
2. 解热镇痛药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花生四烯酸是产生前列腺素、白三烯类、血栓素的主要前体物质。

当机体受到刺激后,细胞膜磷酯酶水解产生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再经两条途径氧化成不同的代谢物:1。

花生四烯酸经花生四烯酸环氧合酶氧化最终得到前列腺素和白三烯两大物质。

2。

花生四烯酸经脂氧酶氧化最终得到血栓素物质,其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是引起发热、疼痛和炎症的主要原因。

而血栓素则具有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引起血管收缩形成血栓。

目前使用的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都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和脂氧酶两种酶,阻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合成,从而达到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