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化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1、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前者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等。
4、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三类。
四、一些概念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有些环境化学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烷基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被称为~。
2、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3、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第一节人类的环境1、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
2、人类的环境:是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12
环境卫生学绪论
• 环境化学污染物研究热点: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上百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 Stockholm Convention:21种,多数POPs具有内分 泌干扰作用。
( Surroundings, esp. thos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health )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environmental matrices)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
30
环境卫生学绪论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 传统环境危害、现代环境危害、二者的双
重危害 • 剂量反应关系、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 2.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生物监测新技术、快 速灵敏的化学分析技术
31
环境卫生学绪论
3.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 4.农村环境卫生 • 饮用水卫生: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 )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
环境卫生学绪论
一、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 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 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 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 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各章知识点及习题与答案汇总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 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组成: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无机界 食物链(food chain)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 起来的链锁关系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重金属(heavy metal)元素和难降解(degradation) 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级生物的体内,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 即生物放大作用。(水俣病、痛痛病)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1 排出量: 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
2 排出高度: 烟囱本身高度 + 烟气抬升高度
3 与污染源的距离 :污染物排出后经过的距离越远则烟波的断面越大,稀释程度越高,因
而浓度越低
4 排出方式
二、气象条件
1 风和湍流 Wind and turbulence 是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像大气中的动力机器起着输送
和扩散有害气体及微粒的作用。湍流强,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气温 :大气稳定度表示大气垂直运动的程度。与γ、 γ d 二者的相对值等;波浪型 γ = γ d 中性状态;
environmental chemistry外文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外文书"Environmental Chemistry" 是一本涵盖环境化学领域的书籍,通常会探讨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影响以及它们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书籍可能会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来源、转化、传输和归宿,以及环境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外文版的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书籍,以下是一些推荐:1."Environmental Chemistry" by Colin Baird and Michael Cann这本书是一本广受欢迎的环境化学教材,它详细介绍了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书中涵盖了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讨论了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Environmental Chemistry and Toxicology of Chemical Warfare Agents" by Roger A. Drezek and John P. Wise Jr.这本书专注于化学战剂的环境化学和毒理学,它探讨了这些有毒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降解以及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虽然这本书的内容比较特定,但它对于了解某些特定化学物质的环境行为非常有用。
3."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by Donald R. Blake and Robert W. Parsons这本书是另一本入门级别的环境化学教材,它介绍了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书中包括了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化学物质行为的讨论,同时也介绍了一些环境问题和解决策略。
4."Environmental Chemistry: Fundamentals" by Stanley E. Manahan这本书是一本比较全面的环境化学教材,它涵盖了从基础化学原理到复杂环境问题应用的全过程。
公卫执业医师热点:环境与健康

公卫执业医师热点:环境与健康2017年公卫执业医师热点:环境与健康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和环境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进程中,人类一方面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另一方面按照自身的需要主动地改造着自然环境。
1.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人类的自然环境。
2.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自然环境。
小气候: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湿度,温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有机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3.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它具有整体性。
开放性、自调性、可持续性等特征。
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4.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
如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5.生态系统健康:根据人类健康的隐喻来建立良好生态的目标。
通常把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看做是健康的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的链锁关系。
7.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污染物随着食物链的逐级传递而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增高。
多氯联苯、甲基汞、放射性污染、DDT、六六六、除草剂、橙剂等有明显的生物放大作用。
导致的疾病如:水俣病、痛痛病。
8.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之。
9.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①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②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③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④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⑤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环境基因组计划 (EGP)10.“hormesis”效应: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具有刺激(有益)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
环境与健康培训培训课件

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de空间,保 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环境与健康培训
4
环境概念
环境(environment)是人类赖以生存 de空间及其所包含de各种因素,他为人类 提供空气、食物、水,还提供了人类在智 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 de基础和机会.
环境与健康培训
5
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认为:环境 “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 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de整体状态,这些因 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 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11
(一) 生物因素
Biological factor
微生物
寄生虫 支原体 原虫
环境中能引起传 染病和寄生虫病 de生物病原因子
旧传染病与新传染病共存
➢霍乱、伤寒、鼠疫、炭疽
➢HIV、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
环境与健康培训
12
化学组成变化 空气 水 土壤 食物
(二)化学因素
Chemical factor
环境与健康培训
26
(二) 生态平衡
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平衡
在一定de时间内,生态系统中de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de输出 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de比例,始终保 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环境与健康培训
27
环境与健康培训
35
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de健康效应谱
对健康有害影响 潜在健康效应
作用强度
死亡
患病
机能代偿疾 病前状态 生理反应de异常变动 生理反应正常范围内de变动
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de反应
环境化学污染物与妊娠关系的流行病学证据

・
3 4・ 8
国 际妇 产 科 学 杂 志 2 1 0 1年 1 0月第 3 8卷 第 5期 JIt btt y eo, tbr2 1 ,o. 8 N . se G nclOc e 0 1V 13 , o 5 nO o
农 药 . 兰 和加拿 大 的两 个研 究 均表 明 , 芬 男性 无 防护 措 施 的使用 除虫 菊 酯可 能会 降低 其 生育 能力 。二 氯
r p rs a ra r i e e t b tma y d f r n t s o g n c s l e t , e t i e ,o a c mo e, i p l t n s d d e o t b d we e d f r n , u n i e e tme a , r a i o v n s p si d s t b c o s k a r ol a t i o f l c u
国 际妇 产 科 学 杂 志 2 1 0 1年 1 0月 第 3 8卷 第 5期 JIt btt y eo, tbr2 1 , o.8 N . se G nclOc e 0 1 V 13 , o 5 nO o
・
3 3・ 8
・
综 述 ・
环境化学污染物与妊娠关系的流行病学证据
【 e r s n i n n o uat; ipl t t; oi at n ; rg ac ; bro , ot eu K ywod 】E vr met p l t s A r ol a s T x c os Penn y A ot n s na os o l a l n un c i i p n
能 力较 差 ,这 可能 与焊 接 工长期 暴 露 于铸造 熔解 过 程 中产 生 的有毒 烟雾 有关 。
二 、杀虫 剂 妊 娠前 暴 露 于麦 草 畏 、 甘膦 、 。. 氯苯 氧 乙 草 2 4二
环境医学名解

1.环境医学:研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社会以及心理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包括生活质量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对人群健康有利的环境伊苏,消除和改善不利的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措施,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环境立法、卫生监督以及环境保护工作。
2.环境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对人群的机体和精神状态产生了直接的、间接的或者潜在的有害影响;或者在很大范围内妨碍了各种生物的生活,使环境条件恶化,影响了生态平衡,称为环境污染。
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指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衡,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超出机体的适应范围,导致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特有的地区性疾病,又称为地方病。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内分泌功能有干扰作用,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5.剂量效应关系:是指接触某一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呈现某种生物学反应的关系,其反应强度可被定量测定,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6.剂量反应关系:是指接触某一化学物的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反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其所占比例可以%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
7.易感人群: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反应是存在差异的,即使暴露剂量和时间完全相同,在人群的个体中反应是不相同的。
通常把易受环境损伤的人成为敏感人群8.公害:由于事业活动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产生的相当范围内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地面沉降以及恶臭,对人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损害9.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流行病学主要是研究某一特定人群中健康状态或事件的分布规律及与该人群生活环境中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并用其来控制和预防这些危险因素的一门学科。
10.暴露:当某一个体接触了一定浓度的某种环境物质并达到一定的接触时间时,这个过程就叫做暴露,可分为外暴露、内暴露和局部暴露11.效应:机体功能或健康状态在暴露环境有害物质后所表现出的任何变化均称之为效应12.混杂因素:当研究暴露于某一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时,由于受到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暴露因素密切相关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这些影响称之为混杂,而外来因素称为混杂因素13.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其机制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地球化学
——论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摘要:环境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结合衍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而它作为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与人类相互关系的科学。
关键字:人体健康,环境地球化学,污染,化学品,管理
正文:当代人类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体系平衡破坏的威胁,环境成为近代交叉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环境地球化学就是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结合衍生出来的边缘学科。
环境地球化学作为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主要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与人类相互关系的科学。
随着它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它的需求,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已经逐渐从单纯研究环境与人体健康(主要是地方病)之间的关系发展为对区域环境污染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
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是环境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受到各国的重视,英国、北欧、美国、德国和日本研究较多,我国在环境Se、Mo、I、As等微量元素与地方人群健康关系方面作了许多的多学科联合的调查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沁。
人类生存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人类在其长期进化中,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受到环境的制约,并最终适应了环境。
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组织要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各具独特的生理功能,而人体本身不能合成微量元素,只能从体外环境中获取。
近年来,医学专家认为,当今人类疾病90%以上与微量元素有关,许多疑难绝症和大面积的地方性疾病都与人体微量元素失衡——缺乏或过量相关。
维持人体微量元素正常动态平衡,只能通过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来实现。
这也就是说,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分布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的、非常重要的影响。
地球化学指出,地壳中元素的分布是不均一的,生命圈层各层圈的物质组成也各不相同。
那么,当人群长期生活在因元素偏低或过丰的自然环境之中,由于人体与环境物质长期交换,必将引起人体的某种(些)元素的平衡失调,进而引发器官组织病变,这就是地方病的环境地球化学病因。
同样,人群如若长期生活在或经常接触某些元素污染的环境,久而久乏,就会患职业病或出现中毒现象,这就是职业病和元素中毒症的环境地球化学病因。
近年来,环境医学调查表明,癌症的高发区也具有区域分布特征,这说明地球化学环境
因素也是致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某些金属元素的致癌作用研究从另一角度作了例证,如美国、新西兰肠癌高发区与环境中缺Se有关,我国河南林县食道癌高发区主要是环境缺Mo,医学研究认为该地区食管癌高发与饮用地下水类型和深度有关。
尽管微量元素失衡致癌的医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研究已揭示了环境的地球化学因素的重要性。
这几年,在癌症治疗中也已出现利用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结合元素间协同和拮抗关系研制微量元素的抗癌药物,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以碘为例。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成年人中碘的总量约20~50mg,其中20%一30%存在于甲状腺中,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
甲状腺是一种激素,在细胞内调节氧化速率,影响细胞中的100多种酶系统的活动,特别对人体的热能、蛋白质、脂肪和糖代谢,水盐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碘关系到体格和智力发育、神经、肌肉和循环功能及各种营养素的代谢。
一个正常成年人每天的摄碘量以100拼g为宜(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孕妇、乳母应适当增加。
如若长期摄入量不足,将引起碘缺乏症,即甲状腺体增大或死胎、流产、先夭畸形、聋哑,甚至影响智力发育,出现痴呆症。
据地甲病专家估计,全国几百万痴呆傻人中,约90%为缺碘所致。
体内缺碘,其主要原因显然是摄入量的不足,而这又与碘的地球化学分布有直接关系。
碘的地球化学特性决定了碘在自然界分布很不均一,会出现缺碘或富碘的地区。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4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世界受碘缺乏威胁人口的40%。
研究还表明,缺碘还可诱发癌症。
同时,环境高碘导致人体碘摄入量过大也会出现高碘型地甲病。
据资料,正常成年人持续每天摄入500拼g,可引起高碘甲状腺肿症(一般发现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的油田地区与沿海地区的人群中)。
治疗和预防地甲病采用直接补碘或矫正环境以提高(或降低)环境的碘含量状况。
我国的医学、环境地球化学等工作者对克山病研究所获得的突破性成果,是我国在该领域所作出的一大贡献。
经过多学科综合研究,首次确认源于黑龙江克山县的地方性心肌疾病克山病的地球化学环境病因,提出我国存在NE一SW向、与克山病分布区域相一致的低Se(低Mo)的地球化学环境带,表现出土壤一水体一植、动物一人体体系均处于缺Se低M。
的生态循环状态。
在此基础上,以口服亚硒酸钠直接提高Se摄入量治疗克山病患者,通过改水、喷施含Se、Mo的肥料,以矫正土壤低Se、低Mo状态,增高粮食、饲料的Se、M。
含量,提高家禽家畜的摄入量,最终提高人的Se、M。
摄入量,防止克山病的发生和蔓延,取得了明显效应。
因此获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施瓦茨奖章(1984年,北京)。
此外,还有许多因环境中某种(些)元素缺乏或过丰而导致的地方病和中毒现象,如地
氟病、大骨节病(环境缺Se)、伽师病(多种元素过剩及少数元素不足)、地方性As中毒(内蒙)、水误病(日本、环境汞污染)、痛痛病(日本、环境C污染)等。
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充分论证了地球化学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在此领域,环境地球化学还大有可为。
中国地域辽阔,地质背景复杂,地球化学环境多样,研究课题还很多,不仅需要环境地球化学发挥学科优势,与环境医学紧密结合,考虑环境元素的组合分布、元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等复杂因素,深入探索地方病、职业病及中毒症的病因、机制,寻找更好的防治方法;同时需要环境地球化学工作者依据元素区域分布资料、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性,并考虑人为的环境污染的叠加因素,与环境医学共同预测可能危及人体健康的因素,发现潜在的疾病,探索改善环境质量、预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的最佳方案。
如部分地区的黑色页岩、石煤,因富含有机质吸附的U、V、Cr等微量元素,具有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故应避免作为燃料和建筑材料使用;含放射性元素副矿物的花岗岩及其风化形成的矿,也不应用于建筑材料、自来水的过滤材料等等。
参考文献:
1. 龙莎莎,谈树成等《浅析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云南大学
2. 兰雅莉《环境地球化学三个领域的研究》石家庄环境检测中心
3. 张瑾《环境化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 陈德兴,邵器行等《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中国地大(武汉)
5. 洪业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