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学论要

合集下载

关于地方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地方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地方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摘要)我国地方文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时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为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地方文献有关理论的研究,以便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地方文献作为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和知识遗产,在整个文献资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创造的结晶,是一个地区宝贵的文化财富和文明的体现。

建国后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地方文献工作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各地区已逐步形成初具规模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在当地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同时,地方文献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其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已初露端倪。

本文立足于我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现状,对地方文献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1我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现状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时期:1949~1965年。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地方文献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周总理在1956年视察云南省图书馆时曾特别指出:“图书馆应将本地区的地方志尽可能搜集完全,对其他有关本地区历史。

地理的文献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积极地利用地方文献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一时期,地方文献工作成为省市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了阅览、展览、咨询和书目索引等项工作,并注重地方革命文献的收集。

对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始于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

第二时期:“文革”十年。

地方文献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时期:1977年至今。

尤其进入80年代,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它的重要标志是1982年文化部颁布的《关于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作了明确的规定。

地方文献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恢复井蓬勃发展起来,地方志的编写走上正规轨道,现代化技术逐步应用于地方文献工作中。

这些都有利地促进了地方文献工作的深入开展。

地方文献书目工作论略_0

地方文献书目工作论略_0

地方文献书目工作论略一、地方文献和书目工作省、市、自治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保藏、利用图书报刊、地方文献资料,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

这里,在一般图书报刊资料之外,突出“地方文献”,作为省市图书馆必须收集、保藏、利用时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也是地区性的图书馆不同于诸如科研、高校或其它专业图书馆的地方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利用地方文献为我国的四化服务,必然是摆在省市图书馆面前的重要课题。

地方文献的范围,一般说来应该是:(一)反映本地区各方面情况的有关图文论述资料;(二)地方人物及其著述;(三)地方出版物。

如何利用这些地方文献,使之便于收集、整理、研究,就有赖于书目工作作出系统的、充分的揭示。

省市图书馆在这方面无可置疑地具有较其它专业图书馆更为优越的特殊条件。

有计划、有步骤地搜集地方文献,编制地方文献书目,是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首要任务。

地方文献书目,不同于其它综合性公私藏书目录,也不同于其它专题、专科目录。

它限于地方,小于同类目录的容量。

如地区期刊目录,小于全国期刊目录,地方人物志,只能是全国若干省(市)的一小部分。

但它的广度和深度却大大超过了全国性的有关目录。

这样,地方文献对于数量较大、为其它书目所摒弃的、被认为粗俗无用的、非正式出版的书刊,以及未获出版的手稿、抄本、册页、簿录、图表等而确实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多方面材料,得以广泛收录;对于具体的人和事的有关资料,将会发掘得更深。

这是其它综合性或专科性目录所不能包举的。

以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而言,全目著录古籍三四六一种,存目六七九三种,收录万余种,可称繁富。

但是,未入总目的阮元《四库未收书提要》就有170余种;姚觐元编《清代禁毁书目》,所记禁毁书更达三千余种。

乾隆以前,所存图书,远不止此,大量的通俗小说、戏曲、民间文艺,等于未收。

其中的一地之书,对于某一地区来说,更显得微乎其微。

以地方志而论,今存方志,超过万种(其中很大部分是乾隆以后的),而总目所收,却寥寥可数。

地方文献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

地方文献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9-12-10作者简介:王晓兵(1974-),女,馆员,研究方向:文献学、情报学、信息服务等,发表论文数篇。

#综 述#地方文献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王晓兵(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山东济南250021)1摘 要2就学者们对地方文献学有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地方文献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体系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揭示地方文献学的理论研究现状和进展动态,以期促进和推动地方文献学的学科建设,使这一学科逐渐成熟。

1关键词2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1中图分类号2G250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8-0821(2010)02-0170-03Summarization of the Research of the Local Philology TheoryWang Xiaobing(Library,Shando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Jinan 250021,China)1Abstract 2This article summed up the theori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cholars p about which focused on basic philology theories,including essence of the subject contend method system and relationship of the study.For which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 -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philology and hope to i mp ulse the construct of this subject to being perfect.1Key words 2local documen t;local philology;theory study research;su mmarizati on1 关于地方文献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地方文献要成为一门科学,就需要对它的概念、特点、类型、价值等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基础去研究,只有深刻的认识与高度的理论升华,才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为建立地方文献学创造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才能构建一门新的学科。

最新-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 精品

最新-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 精品

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中国自古以来是文献名邦,纵观其内容,我国文献大致可分为专业文献和地方文献两大系统。

自解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界已有不少人试图对地方文献的概念作出明确的阐述,大家说法不一。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歧点在于对文献一词的解释不同。

可见,要讨论地方文献的概念,首先应统一对文献一词的认识。

文献一词的概念逐步演变,近代尤甚。

以往大家引用最多的是《论语八佾篇第三》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能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能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对其中的文献一词,历代大儒屡有注释。

近人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和引申,已泛指一切有价值的图书资料,《辞源》、《辞海》中的文献词条即如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信息载体不断涌现,人们时文献的认识也逐步深入。

现代文献一词早已突破以往的狭小范围,而扩展成为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

如我国有人指出文献是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把一定的知识内容记录在一定载体上形成的知识存储和传递媒介。

王万宗《情报学概论》在我国国家标准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中,文献是指以文字、符号、形象、声响为主要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写、刻、印、制等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在讨论地方文献的概念时,本文的论点立足于以上两种说法。

文献一词的概念如经确定,便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地方文献的含意。

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

只要文献具备了以上两个条件,则无论其出版地如何,文献形式如何,文种如何,载体如何,都应纳入地方文献范围之内。

所谓内容上具有地方性,是指文献所记载的现象、事实和人物都产生于某一地方范围之内,或与这一地方有关。

首先,便是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记录、研究和探讨某一特定地方范围的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文献。

其次,文献记录的内容虽然发生在本地方之外,但其发生与本地方有着直接的联系。

通过文献可反映出本地对外地的影响或是外地对本地的影响。

地方文献简论

地方文献简论

地方文献简论地方文献简论伟大祖国以文献名邦著称。

由于疆域广阔,各地流传着丰富的地方文献,素为人们所珍视。

建国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为适应三大革命需要,曾编印有关地方文献目录,供党和政府、科研、设计、生产部门参考。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今天,图书馆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必须及时为实现四化供应科研资料,因此,更显示地方文献的重要性。

初步总结历年来对地方文献的采访、编订、收藏、利用的点滴经验,深切感到革命需要科学,而科学研究必须参考地方文献;通过实践认识,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钻研有关地方文献的理论、方法,从历史学、地理学、目录版本校勘学以及科技情报学等多种学科,脱胎出一门边缘科学,姑且名为“地方文献学”。

本文试就一,地方文献之史的探讨;二,地方文献的具体内容;三,地方文献与科技情报;四,急切需要有关地方文献的工具书等题,提出浅见,作简要论述。

一早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刻在甲骨上的契文,已编汇组合收藏成库。

19世纪末,在河南殷墟发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库藏,提供了系统的殷商史料,这是当时的人以文字记载的有意留下的文献。

我们在20世纪还能利用这批文献研究古史,而春秋时期的孔子,反而致慨夏殷之礼缺失,杞宋文献不足征,是什么缘故呢?社会发展史可以答复这个问题。

由于阶级社会的奴隶主占有文献资料,使文化的流传受阻碍,甲骨文成库埋藏地下,而世上却形成“文献无征”。

这和解放前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石油所发出的哀叹一样。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指出:“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种种发展形态,并探究这种种形态的内部关系;不先完成这种工作,则对于现实的运动必不能有适当的叙述。

”[1]。

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要我们“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

”我们应以此为研究地方文献学的主导思想,即应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对待历史遗产。

“文献”一词,在我国不但溯源甚早,而且有具体内容。

地方文献分类法论析

地方文献分类法论析

地方文献分类法论析地方文献资源是人类文献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各地各级公共图书馆中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它在当今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也如同其他信息资源一样,需要进一步深度开发和加工整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因此,用统一标准来处理各地地方文献信息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关于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的相关论述,可参见韩朴先生的《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一文,文章中,针对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对编制适合地方文献特点的专门分类表的思想认识做了详细的阐述。

本文仅就具体的地方文献分类法及类目设置等问题进行论述与分析,以期与同行进行探讨。

1“地方文献应有特殊的分类法”早在1949年,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专家杜定友先生为适应地方文献分编工作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地方文献应有特殊的分类法”的观点。

众所周知,文献分类表是依据文献内容立类,更具体的说,就是按照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或知识属性来进行科学分类的。

它是任何一部分类法的主旨或者说是核心。

从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出发,它是对某一地区自然、人文诸般现象的描述,因而从其内容看,地方文献反映的是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人类对事物的一种“认识”。

因此,地方文献中没有人类对自然、社会的宏观认识,因为它属于人类思想意识共性的东西;也不包括大多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论,因为这些内容是不同地域人们的共识,不具有地域特征;地方文献中不可能有哲学以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它不具地域特征。

地方文献中记录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各项地方事业,并不等同于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的文献或学科信息,而是对地方事物的客观记录与报导,这就是地方文献的本质。

因而,利用现在的《中图法》、《科图法》来类分地方文献显然是不适宜的,《中图法》要考虑所有存世文献的内容,它按照学科立类并组织文献,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而地方文献则是地域性文献,文献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范畴与超地域性文献都有所不同。

地方文献书目论略

地方文献书目论略

地方文献书目论略收集来的地方文献,必须进行分类编目的整理工作,才便于读者查阅和研究参考。

地方文献书目是按一定的方法编排起来的一种工具书。

其以文献的内容、性质、形式和不同用途编成的,如按地方文献著述形式可分为地方志书目、家谱书目、地图书目、论著书目、年谱书目、资料汇编目录等:按地方文献出版形式可分为:图书目录、报刊目录、图片目录、缩微品目录等:按地方文献内容可分为综合目录、专题目录等;按地方文献揭示程度可分为简目、考录等。

而地方著述书目、地方出版物目录与地方文献书目则是相互交叉的关系。

地方文献书目在各类型书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它所收内容涉及各学科知识,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在图书馆工作中,无论是藏书建设,还是为读者提供服务,地方文献书目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我国对地方文献的集中记载有两大途径:一是附载于各书目中;二是专门的地方文献书目。

众多的地方文献是地方文献书目产生的基本条件,利用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是地方文献书目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样就决定其编制收录原则有三:其一,根据书目的主题内容收录文献;其二,根据书目的类型收录文献;其三,根据书目的读者对象收录文献。

根据这三条可以确定收录范围。

在揭示方法方面,各类型地方文献有着各自的特点。

书目著录必须全面准确地揭示其特征,就其地方文献书目总体来说,则区别于其他综合性公私藏书目录,也不同于其他专题、专科目录。

它限于地方性,小于同类目录的容量,如地区期刊目录,小于全国期刊目录;地方人物志,只能是全国若干省(市)的一小部分。

但它的广度和深度却大大超过了全国性的有关目录。

对于地方史料、人物传记、地方出版物作更深入的探索,也只有系统的地方文献足以胜任。

以辽宁省的辽阳史料为例:辽阳路、州、县乡土志,已见著录的不过六种,专书如《辽阳古迹遗闻》、《辽阳碑志选》、《辽阳防守记》等。

期刊如《辽阳政府公报》等,都不过数种。

辽阳诗人文集,亦不过有刘廷玑的《葛庄诗钞》、王尔烈的`《瑶峰集》、宋玉奎的《宋星五遗著》数种。

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论文

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论文

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论文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论文一、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新版《辞海》对“文献”的解释有二,一曰:“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二曰:“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献”是指第一种,即“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而对于某一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问题,具有史料性,有研究价值的图书资料,即为本地区的“地方文献”。

地方性加文献性,是地方文献的实质,二者缺一即不成为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与地方志不同,地方志只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类别,而地方文献包罗的内容则更为广泛、更为详尽。

诸如区域历史、区域地理、地方档案、地方文物、地方丛书,以及能反映一个地区史料的类书、笔记、杂著、文集、书目等,都属于地方文献的范围。

由于地方文献中详尽记载了本地区诸如矿藏、水源、作物的种植、气象的变化、文物的分布、特产的渊源等资料,以及地方上其他特殊问题,所以它对发展一个地区的科学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于全国性的科学研究,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图书馆来说,加强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确是利用图书资料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图书馆搜集地方文献的范围第一,“地方文献”,顾名思义,首先应当着眼于“地方”二字。

因此,确定“地方范围”,是有目标地搜集地方文献的先决条件。

“地方范围”不能局限于现在的行政划区,而应根据本地区的历史沿革,政治、文化等实际情况来确定,以郑州市来说,除现有的郑州市和荥阳县外,近几百年来,历史上还曾设立过荥泽、河阴、汜水、成皋等县治,这些县的全部或大部县境,都在现在郑州市属区内,因此上述各县的县志、人物志及其有关的历史图书资料等,都应属于郑州市的地方文献;再如现在的新乡地区,不仅在历史上拥有卫辉府和怀庆府两府的地域,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乡市还曾作过平原省的省会,因此,新乡市的地方文献不仅要考虑到豫北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对于原平原省建制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料,也应注意加以搜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文献学论要一、何谓“地方文献学”要定义地方文献学,先从“文献”一字开始[1]。

《图书馆学百科全书》解释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地方文献则指记录有关某地区的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对这一概念向来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铨释。

广义的概念泛指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

具体地分为史料、人物、出版三个组成部分。

狭义的概念是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一切出版物(无论出版形式、出版地和出版物的载体如何),只要反映本地社会政治、历史、地理等等情况,即使零张散页,也在收藏之列。

而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内容上无地方特色的,均不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2]。

在实际探讨过程中,后一说便于更好地进行典藏、加工和利用。

由以上阐述,可以给地方文献学定义如下:地方文献学是研究地方文献产生和发展、征集、整序和开发利用的一门科学。

地方文献学的英译名,根据地方文献学的内涵、词义,可将英译名定为:The science of LocaI Document。

二、地方文献工作与地方文献学的关系地方文献工作是省级图书馆重要的业务工作之一,其主要内容分为资料工作和书目工作。

地方文献工作不只限于一次文献的借阅,而主要是二次文献并经过集中归类整理后的资料;地方文献工作需要通过书目索引集中揭示馆藏,向读者作宣传报导,以便读者利用。

地方文献工作的业务很杂,包括了采访、编目、藏书组织、流通阅览、书目咨询、情报资料服务等几乎图书馆全部业务工作。

地方文献学是适应地方文献工作而提出来的,是直接为着指导和决策地方文献工作的,是在地方文献工作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省馆重点工作、在实践中遇到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求助于专门的理论讨论的情况下产生的。

但应该明确把握的是,地方文献学和地方文献工作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前者重在对理论问题作宏观的粗线条的把握,后者重在对微观的具体工作的设计;是方向和行动的关系:前者须对地方文献工作的大的方向进行研究,没有好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地方文献工作迫切需要在正确的学术路线指导下做切实的工作。

全国地方文献工作的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归之于学术理论的不足。

总之,地方文献学是“学”,地方文献工作是“术”,无“术”即无“学”,无“学”则“术”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三、地方文献学的学科属性地方文献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虽然在其研究过程中,有时需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但其研究的是一种现象,是围绕着文献的地方性来开展研究的一种学科。

那么,其上位类是什么呢?作者综合分析的结果,认为地方文献学的上位类学科是文献信息学。

文献信息学是1983年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提出来的,至今已有15年历史,其分支学科包括诸如: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编撰学、文献学、文书学(文秘学)、文献信息符号学、图书发行学、文献信息控制论、文献信息摄取学等。

此处把地方文献学归之于文献信息学门下,是“以文献信息为核心,以文献信息的信源、信道、信宿为线索。

就是说,文献信息从生产到输出摄取的全过程,有一系列密切相联的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形成了一系列文献信息的社会活动和文献信息的流动。

”[3] 按理,地方文献学应归之于文献学的门下,这里主要是考虑到文献学更多地把重点放在文献及文献发展规律的研究上,且有时称之为图书学,而苏联有学者称为书志学;又因文献学更多的是一门传统的古老的科学,而地方文献学不仅是一门新型的更注重时代特色的科学,研究这门科学应该更注重现代文献、整序方法,更应该注重开发和利用,所以,我们觉得将其上位类确定为文献信息学比文献学更加合理。

但是,这毫不意味着地方文献学可以离开文献学,并且应该更多地吸收借鉴文献学已经取得的成果。

四、地方文献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地方文献产生、发生及规律地方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其产生很早,《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最早而已失传的地方文献。

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是地方性的资料,也是极早的地方文献。

三国谯周的《蜀本纪》、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是记叙一地的地方文献著作。

从《禹贡》、《山海经》、《越绝书》到《关东风俗传》、《太平寰宇记》、《大清一统志》都是地方文献。

从发展的规律来看,首先是偏重于记载地方的地理、风俗、物产等自然现象为主,可称之为“记地派”;从宋以后则逐渐增加了记人的成分,经过元明清,特别是在地方志理论家倡导的方志为“一方之全史”的影响下,地方文献逐渐变成了记人为主,可称为记人派。

根据本人的考察分析,认为清代的地方文献内容包罗万象,实则如今天的地方文献的概念。

到近现代则随着年鉴、百科全书的概念引进和实践,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地方志形式和内涵的著作,这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更是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不同所致。

地方文献学应该通过研究、探索这些东西的来龙去脉,从而指导地方文献工作的有效开展。

2、研究地方文献征集、保存和典藏首先,必须明确地方文献存在和分散于整个社会,完整地、有效地征集到这些资料,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湖南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部十余年来,有专门的征集组负责征集工作,征集了数十万册地方文献资料,极大地补充和丰富了馆藏。

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多次发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的红头文件,说明了省党政机关的重视。

从全国来看,各省级馆如甘肃、广东、北京、广西、河南等省市都在征集地方文献工作上取得了成效,市、县馆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但从总体来看,由于图书馆的庙小,社会地位低,号召力小,单靠红头文件尚不能有效地保证把散布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地方文献资料收集齐全,应该呼吁政府成立地方文献委员会(湖南省在解放前夕成立过湖南文献委员会),要由省政府领导挂帅,有立法措施、经费保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再从保存方面来看,地方文献保存于省级公共图书馆本是省馆的天职。

但由于社会机构的重复、交叉、因事而设、因人而设等等,图书馆的职能也逐渐地部分地被分离、削减,既有档案馆、博物馆、信息中心、音像馆分其职,现在又有方志馆的设立,更加具体明确和有效(级别高,又是政府机构)地分解省馆的地方文献收藏职能。

这样,省馆要较全面地典藏本省地方文献,确实因此大受制约。

再看地方文献资料在省馆的专藏情况。

建立专门的地方文献书库,进行集中保存和阅览服务,这种观点经过十余年的讨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但在省级公共图书馆中,单独设有地方文献部和有专门的地方文献书库的前提下,如何全面地集中本馆已有的地方文献资料,也是实践中碰到问题,有些馆并未在实际行动上很好地实施地方文献专门收藏的思路。

这一方面是由于如何确定、鉴别、筛选全部馆藏中的地方文献有具体的技术操作难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图书馆理论研究者对此类藏书组织理论的研究极为薄弱。

由于缺乏实用的、充分的藏书组织理论的指导,地方文献典藏工作中有些问题总是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因此,从社会的大角度、从省馆的角度、从地方文献部的角度来研究地方文献征集典藏的方法和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研究适应社会需要的地方文献整序的理论和方法地方文献到馆,经过基本的藏书组织以后,还须进行认真的整序工作。

整序工作如何开展,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突破传统的方式。

传统方式仍是封闭式、藏书楼式的,这种方式满足于图书馆的日常内务整理的工作需要,在内部看来是有序,而在外人、非专业人员,则并不知底蕴,不能很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图书馆学五大法则制定了七十年,但并没有得到普及,相反,封闭式的传统藏书楼的管理仍有遗迹。

《永乐大典》是明朝开国不久干的一件盖世的文化工程,由于只是藏于内府,外人不得而阅,故最后损失得只有七十余册而空有嗟叹而已。

此即传统藏书的弊端的集中表现。

现在的社会对地方文献需求方式是什么?这要立足信息社会这个角度来予以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将成为世界市场第一大领域,国际互联网出现了,整个世界运用信息日益方便并成为人们的日常需要,总有一天会实现“5W”,即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同任何人进行信息传递[4]。

一地的地方文献与一地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人们对它的需求方式自然不会有异于对别的事物的需求方式,这即是菜单式的、窗口式的、傻瓜式的`服务成为读者的需要。

于是,除了编制出各地区的地方文献目录、揭示本地区的文献种类和特色之外,应该充分利用分析式目录、索引式目录的作用。

按照地名、人员、书名、事件、专题、释志、掌故、土产等作为知识单元,按类揭示出来。

对地方文献图书、报纸、期刊、非纸质型文献中的篇名、目录按类予以揭示,进行科学的分类、组织。

要充分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开发地方文献,使读者来到图书馆,能够通过电脑,以触摸式或以下拉式菜单式了解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从而有效地利用。

再者,要充分利用地方文献为本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要集中人力,根据地方建设的急需,集中一定数量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归纳,进行综述式文献整序。

这种整序情报密度高,信息量大,是开发地方文献的有效形式,能为当地党政领导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参谋、决策的作用。

4、研究地方文献与区域兴衰的相互关系按照英国哲学家波普“世界3”的理论,“物质、意识和知识”同为世界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文献信息学的哲学基础和首要的依据。

拿它来分析中外古今地方文献的兴衰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兴衰的相互关系,其道理亦是显而易见的。

地方文献学不能研究地方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具体知识,而只能着眼于文献来研究。

研究发现,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决定于一地文献的聚集和散佚。

人们为着要探求远古社会的某地政治、经济、文化,必须首先寻觅当时当地的文献情况,否则,文献不足,孔子也无可奈何。

以湖南来说。

湖南本是南蛮之地,至唐始有破天荒考取进士之例。

而湖南的开发,与客籍文化(从屈原、李白、苏轼、朱熹、柳宗元等的流放或讲学)的传人不无关系,这些迁客骚人留下的文献成了当地文化发源的星星之火。

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终老衡阳石船山,死后两百年间了无声息,由于它留下了一部《船山遗书》,其后该书广为传播。

民国时上海太平洋书局再加扩充,仍称《船山遗书》,风行海内。

船山实学大倡,杨怀中等实为导师,何叔衡、毛泽东立船山学社卒成大功,而湖南自清末至解放后,人物极盛,光耀中华。

这与本地文献的流布实有大的关系。

阐明各地文化发展的情况,为思想史、文化史之事,而为着探讨区域的兴衰而着眼于探讨本地文献流布兴衰,实为地方文献学义不容辞之责。

又如,近年长沙发现东汉简犊及三国东吴简犊,是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

这批地下文献(亦为地方文献)的出土,对于探讨当时此地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

于此也可见保存、收集地方文献的意义。

五、地方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研究地方文献学,应研究它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包括与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