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思想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

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

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第一编:遥远的古代基本问题一、宗教观念产生的条件二、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三、夏代的尊命四、殷商的尊神五、西周的尊德六、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七、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学生自主学习)八、后世思想史的背景: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世界秩序(学生自学)一、宗教观念的产生条件:宗教的界定:1、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2、从信仰层面: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3、宗教要素说: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是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内在因素——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外在因素——宗教的行为或活动,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观点一:1、人类体质,特别是人脑的形成;2、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形成;3、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

原始社会人类对征服自然的企求与恐惧矛盾交织,导致宗教观念的产生。

观点二:1872年英国人类学家、原始宗教研究学者泰勒(Tylor,Edward Burnett)宗教起源心理说:睡眠、出神、疾病、死亡及梦幻等等生理、心理现象导致灵魂观念的产生。

率先提出‚万物有灵‛理论,基于其对‚灵魂‛的研究,认为宗教的本质即人们‚对灵性存在物的信仰‛。

原始宗教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刚刚产生的时期,其最初形态是关于人的灵魂观念。

二、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万物有灵(膜拜最有力量、最影响于人的某类事物,如日、月、水、火、风、雷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的一种特殊形态,人们崇拜与氏族存亡密切相关的某种动物,相信它是氏族繁衍的根系,以它为族徽,禁杀禁食。

)英雄崇拜(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自然现象的神秘性严重削弱,人与人关系日显突出,人们转为对在征服自然和氏族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崇拜,把英雄奉作祖先和民族神。

)阶级宗教原始宗教发展规律:其迷信范围愈来愈小,层次愈来愈高;其范围和层次与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三、夏代的尊命1、二里头文化证明了夏代有自己的文化。

中印禅学史1

中印禅学史1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释迦之后
二、大乘佛教的禅法
大乘佛教的禅法,具有宗旨宏大、禅 门众多、禅境深广、观慧深细等特点。
宗旨宏大:是以普渡众生为根本。 禅门众多:不但包括小乘一切禅法,还发 展出菩萨禅的内容。 禅境深广:不只是以罗汉达到的九次第定, 而是以菩萨和佛所证入的境界为根本。比 如华严经讲的“海印三昧”。 观慧深细:大乘禅的观慧比小乘禅深入细 密。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禅学史
3、禅学史。 禅学史,则是从历史角度对于禅的考 察,从禅学的历史发展中,了解禅的起源, 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态。 八正道中,有正定一项。释迦传授的 禅法,依《杂阿含经》,就有四禅、四念 处、数息观、不净观、三三昧等。 之后发展起来的是小乘禅,是以成就 阿罗汉、解脱业报轮回为目的而修之禅。 小乘佛教中,禅定为三学之一。 大乘禅,菩萨禅,为六度之一。 在中国佛教中,禅学又有其独特的发 展,分为三系,汉语系、藏语系、南传上 座部系。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瑜 伽
一、印度河文明时的瑜伽 瑜伽是早期印度文明中流行的一种修行 方式。考古发掘的研究,在达罗毗荼人创 造的印度河文明时期(公元前2500到前1700 年之间)就已经存在,发掘的一枚印章有瑜 伽姿势的造像,有人认为是湿婆的形象, 湿婆(siva)是婆罗门教的三大神之一(另两个 神是梵和毗湿奴),是一个复杂的神,是毁 灭之神、苦行之神、舞蹈之神。古印度婆 罗门教圣典中之《梨俱吠陀》卷首即见其 记载。湿婆天为两极神格,兼具破坏之恐 怖与救济万病之恩惠,系象征印度季风的 疾风骤雨之凄惨,与风雨后万物复苏之生 机(佛光)。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思想史2、课程类别:限选3、适用专业:历史学4、课程地位:一般5、总学时:36学时6、总学分:2学分7、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二、课程目标选取每一个时代影响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深的思想,作为学习的内容。

通过学习,了解西周时期礼乐思想和文化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汉代经学的形成与思想特点、魏晋玄学与南北朝宗教思想、唐代儒家道统的建立与三教融合、宋代新学及理学思想的创新性、明代心学及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创新性、近代以后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思想潮流。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原始思维与原始崇拜(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以考古资料为例,推断先民的原始思维与原始崇拜意识。

重点是占、筮、女神庙遗迹中反映出的古人的精神世界,难点是神徽中体现的原始思维。

一、占和筮二、神徽三、女神庙第二章周代礼乐思想(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周公制礼作乐的基本情况;、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礼与乐的关系;礼的分类及各类别的基本内容;礼法、礼义、礼器、等差等礼的基本要素;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礼乐思想的历史影响等等。

重点是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

难点是礼与乐的关系,儒家学派有关音乐的理论。

第一节周公制礼乐是历史的进步一、周公对殷亡教训的总结二、周公制礼作乐第二节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一礼的根据是“人性”二、因俗以制礼第三节礼与乐一、唯君子为能知乐二、声音之道与政通三、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第四节礼的要素一、礼法二、礼义三、礼器四、等差第五节礼的分类一、吉礼二、凶礼三、军礼四、宾礼五、嘉礼第六节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一、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二、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四、礼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形态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目的与要求:诸子学兴起的地域文化背景;孔子对古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墨子的思想;《老子》的理论思维;《孟子》的仁政说;《庄子》的“逍遥观”;荀子的思想;韩非及其集大成的法家思想。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5课《坛经》两则 教案2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5课《坛经》两则 教案2

《坛经》两则教案文化背景1.关于禅宗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

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禅宗历史有着很多传说的成分,虽然禅宗以《六祖坛经》为立教宗经,它的发扬光大也是在慧能弘法之后,但在佛教的著作中,禅宗却有着很长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那里。

这其中虽然有很多传说的成分,但却为大多数的佛教著作所接受。

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

始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由此付法。

迦叶也成为所谓的印度禅宗初祖。

秘密相传27代之后,传至菩提达摩手中。

达摩于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来到中国传法,称为中国禅宗初祖。

其后,达摩传慧可,又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

慧能接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与其同门神秀分为南北二宗。

“安史之乱”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弘法,声势大振,北宗一系逐渐淡出,南宗一派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

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即得名于此,由此可见禅宗对于禅修实践的高度重视。

与其他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讨不同,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在理论的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

大致而言,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佛性本有。

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

所以,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求索。

这一方面指出佛性的无差等性,就像慧能所说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中国禅宗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禅宗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禅宗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中文名称:中国禅思想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Zen Idea of Sinic-Buddhism课程类别: 校选课适用专业:全校文理科本科各专业大二以上各年级学生开课学期:春、秋总学时:36总学分:2预修课程(编号):并修课程:无课程简介:本课程讲述中国禅宗思想史。

从禅的概念讲起,禅宗依据的主要佛教经典及其主要肉容;早期的禅修:祖师禅,如来禅;禅宗的创造:六祖坛经;南宗和北宗;禅宗分灯:一花五叶,五实七宗;禅与现代社会生活。

建议教材:杜继文,魏道儒著. 中国禅宗通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参考书:吴立民主编何云等著. 禅宗宗派源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印顺著. 中国禅宗史从印度禅到中华禅.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 中国禅学思想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日)忽滑谷快天撰朱谦之译杨曾文导读. 中国禅学思想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日)阿部正雄著王雷泉,张汝伦译. 禅与西方思想.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吴言生著. 禅宗思想渊源. 中华书局, 2001.弘学著. 禅宗讲述. 巴蜀书社, 2004.陈兵著. 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吴信如著. 禅定述要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 民族出版社, 2002.杨曾文著. 唐五代禅宗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魏道儒著. 宋代禅宗文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袁宾编著. 禅宗著作词语汇释.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日)铃木大拙, (美)弗洛姆(Fromm,E.)著孟祥森译. 禅与心理分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明]瞿汝稷[清]聂先集李利安主编. 正续指月录2.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李志夫著. 中印佛学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二、课程教育目标:佛教在汉代你们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本土的儒道文全书和产生矛盾冲突,进而融合,并且深深地在中国扎下了根。

禅宗史课件

禅宗史课件
慧能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直接领悟 本心,即可成佛。这一思想打破了当时禅宗修行者对于经典和戒律的依
赖,使得禅宗的修行更加简单和直接。
慧能还提倡“顿悟”,认为一旦领悟,即可立地成佛,不需要经过长时 间的修行。这种思想大大降低了成佛的门槛,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到 禅宗的修行成果。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关系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与 其他宗派有着密切的关系。
禅宗与净土宗、华严宗等宗派在教义和 修行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 强调心性本净、见性成佛的思想,认为 众生都有佛性,只是被妄想和执着所遮
蔽。
在历史上,禅宗与其他宗派之间也存在 着一些争斗和矛盾。但总体来说,各宗 派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
05
禅宗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禅宗倡导的内心平静、无执无 著的境界,有助于现代人在快 节奏、高压的生活中寻找心灵 的平衡与宁静。
禅宗强调的自我观照和内省, 有助于现代人认识自我,理解 自身情绪和需求,提升自我认 知和自我,有助于现代人摆脱物质 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束缚,追求 更有意义的生活。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禅宗修行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耐心和恒心,提升自我控 制和情绪管理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禅宗的初步形成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 影响,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这 些思想对禅宗的修行方法和教义产生 了影响。
禅宗的初步形成过程中,出现了许多 著名的禅师,如慧能、神秀等,他们 为禅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02
禅宗的发展

中国禅宗ppt课件

中国禅宗ppt课件
15
三、公案
• 《倚天屠龙记》
• 渡厄喝道:“咄!空固是空,圆亦是空, 我相人相,好不懵懂!”
谢逊一怔,登即领悟,甚么师父弟子、辈
份法名,于佛家尽属虚幻,便说偈道:
“师父是空,弟子是空,无罪无业,无德 无功!”
渡厄哈哈笑道:“善哉,善哉!你归我门 下,仍是叫作谢逊,你懂了么?”
谢逊道:“弟子懂得。牛屎谢逊,皆是虚
中国禅宗
方书论 2011-4-25
1
大纲
• 1.禅宗——禅的发展 • 2.禅意——禅的本义 • 3.公案——禅的掌故 • 4.禅诗——禅的审美 • 5.禅悟——禅的启示
2
一、禅宗
• 1.禅宗派别 ——佛教从释迦摩尼死后就出现了
分歧 ——佛教到中国之后,分为六家七
宗,禅宗只是其中的一派 ——不是所有的禅寺都属于禅宗
19
四、禅诗
• 春有百花秋有月, • 夏有凉风冬有雪。 • 若无闲事挂心头, • 便是人间好时节。 • ——慧开
20
四、禅诗
• 空门不肯出, • 投窗也大痴。 • 百年钻故纸, • 何日出头时? • ——神赞
•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 •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21四、禅诗3一、禅宗2.禅宗传承












不立文字
拈花一笑
西来初地 4
达摩西来
一苇渡江
面壁九年
只履西归
5
一花五叶
• 一祖达摩 • 二祖慧可 • 三祖僧璨 • 四祖道信 • 五祖弘忍 • 六祖惠能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第一章:佛教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如佛、法、僧、禅宗等。

1.2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的基本概念,解释佛、法、僧的含义,阐述禅宗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配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章:禅宗与中国文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禅宗的传入与发展,分析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法,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第三章:禅宗经典著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禅宗的经典著作,如《坛经》、《金刚经》等。

3.2 教学内容:介绍禅宗的经典著作,解读其中的重要思想。

3.3 教学方法:采用解读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经典著作,进行思考。

第四章:禅宗公案故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禅宗公案故事,理解禅宗的思维方式和修行方法。

4.2 教学内容:讲述禅宗的公案故事,分析其中的禅意。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理解禅宗的内涵。

第五章:禅宗与诗词艺术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对诗词艺术的影响,欣赏禅宗诗词的美。

5.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诗词的特点,欣赏禅宗诗词的艺术魅力。

5.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诗词,提升审美能力。

第六章:禅宗与书法艺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与书法艺术的结合,欣赏禅宗书法的独特韵味。

6.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书法的特点,欣赏禅宗书法的艺术风格。

6.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书法,提升审美能力。

第七章:禅宗与绘画艺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对绘画艺术的影响,欣赏禅宗绘画的独特风格。

7.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绘画的特点,欣赏禅宗绘画的艺术魅力。

7.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绘画,提升审美能力。

第八章:禅宗与园林建筑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与园林建筑的关系,欣赏禅宗园林的独特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禅宗思想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中文名称:中国禅思想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Zen Idea of Sinic-Buddhism
课程类别: 校选课
适用专业:全校文理科本科各专业大二以上各年级学生
开课学期:春、秋
总学时:36
总学分:2
预修课程(编号):
并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本课程讲述中国禅宗思想史。

从禅的概念讲起,禅宗依据的主要佛教经典及其主要肉容;早期的禅修:祖师禅,如来禅;禅宗的创造:六祖坛经;南宗和北宗;禅宗分灯:一花五叶,五实七宗;禅与现代社会生活。

建议教材:
杜继文,魏道儒著. 中国禅宗通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
参考书:
吴立民主编何云等著. 禅宗宗派源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印顺著. 中国禅宗史从印度禅到中华禅.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
(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 中国禅学思想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日)忽滑谷快天撰朱谦之译杨曾文导读. 中国禅学思想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日)阿部正雄著王雷泉,张汝伦译. 禅与西方思想.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吴言生著. 禅宗思想渊源. 中华书局, 2001.
弘学著. 禅宗讲述. 巴蜀书社, 2004.
陈兵著. 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吴信如著. 禅定述要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 民族出版社, 2002.
杨曾文著. 唐五代禅宗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魏道儒著. 宋代禅宗文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袁宾编著. 禅宗著作词语汇释.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日)铃木大拙, (美)弗洛姆(Fromm,E.)著孟祥森译. 禅与心理分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明]瞿汝稷[清]聂先集李利安主编. 正续指月录2.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
李志夫著. 中印佛学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二、课程教育目标:
佛教在汉代你们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本土的儒道文全书和产生矛盾冲突,进而融合,并且深深地在中国扎下了根。

并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禅宗是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结出的最灿烂夺目的花朵。

禅宗的产生过程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产物,也是中国人成功吸取外来文化,进而实现中国自己的文化创造的典范。

了解禅宗思想的发展历史过程,对于今天面对改革开放新形式下,鼓励创新,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禅宗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历代中国人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禅宗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巨大。

这是一个文化母题,适宜文理各个学科的学习。

因为禅宗是倡导禅悟,现代人仍然要提高自己的悟性,因此禅宗思想实际上深入各个生活领域。

学习禅宗思想史,从中受到启发,肯定获益良多。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1绪论(2学时)
重点介绍禅的概念,禅修,禅宗;佛教的宇宙观;缘起论;慈悲向善是佛教解脱论,转变人生的关键所在。

2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早期禅法。

(2学时)
重点:佛教传入中国后,早期的禅修方法;
3禅宗依据的主要经典,及其核心性的观点。

(2学时)
《楞伽经》《金刚经》《六祖坛经》
重点:八识;如来藏识清净心;佛性论。

4菩提达磨的禅法(2学时)
重点:壁观;二入四行。

5达磨的传人(4学时)
慧可、道育——僧璨——道信——弘忍、法融
6六祖慧能和南宗禅法(6学时)
求法-传法授衣-风幡之争-行化与入灭;
主要禅学思想:佛心不二;心性本觉;定慧等学;无相戒法;顿悟见性。

无念为宗;无修之修。

关于《六祖坛经》;流传和版本。

7神秀和北宗禅法(3学时)
神秀
北宗的渐修禅法;籍教悟宗;五方便。

南北分宗。

神秀的弟子。

北宗的衰落。

8一花五叶,五家七宗(3学时)
沩仰宗
临济宗
曹洞宗
云门宗
法眼宗
黄龙派
黄龙派
9开悟诗偈(3学时)
开悟。

开悟诗。

禅化的诗与诗的禅化。

10公案哲学(6学时)
借助电化教学引导学生对公案哲学研讨。

11禅茶和禅画(2学时)
四、作业与考核:
1读书报告:读《六祖坛经》
2读书报告:综述禅宗一派的主要思想及其发展脉络;概述一位禅宗大德的主要思想。

3总结:学习禅宗思想史的主要收获和问题,给开课老师的建议。

四、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其末成绩开卷的题目占30%。

如果学生有缺勤的情况发生,根据学院的有关规定要适当地扣除一定的分数。

执笔人:马瑞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