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揭示》

合集下载

《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当今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启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当今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启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当今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启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当今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启示
罗毅
【期刊名称】《华章》
【年(卷),期】2014(000)021
【摘要】《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严谨,思想深邃,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以期对当代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国学教育在树立重德育、非功利的教育目的,开展主自修、力笃行的教育活动,构建自然融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等方面获得一些启示。

【总页数】1页(263-263)
【关键词】《白鹿洞书院揭示》;朱熹;国学教育
【作者】罗毅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关于道统、学统与政统关系的沉思——以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和陆子《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为中心 [C], 郑晓江
2.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r——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例[J], 周慧
3.李滉对朱熹书院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例[J], 张品端; 张蕾
4.从《白鹿洞书院揭示》看朱熹的教育理念 [J], 王雅克
5.王阳明书院理念与朱熹之比较——以《教条示龙场诸生》与《白鹿洞书院揭。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看朱熹的学规理念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看朱熹的学规理念
r ul e s ,bu t he do e s n ot d e ny t he e f f e c t s o f wa r ni n g s c ho ol r u l e s .
Ke y w o r d s : t h e Re g u l a t i o n s o f Wh i t e De e r C a v e Ac a d e my;Z h u X i ;s e h o o l r u l e s
Ab s t r a c t :Ac a d e my r u l e s r e pr e s e nt e d by Li z e Ac a de my Re gu l a t i o ns a r e de e pl y a f f e c t e d by o f f i c i a l
朱熹 的《 白鹿 洞 书院 书院揭 示 》 在教 育史 上是

的反 义是 “ 深” , 《 白鹿 洞 书 院 揭示 》 是不是“ 深” 的
份 重要 文献 , 历 来研 究者 都 给予 了很 高 的重视 ,
体现 ?三 、 “ 深” 与“ 浅” 之 间 的 关 系 到底 如 何 ? 回
答 这 一 系列 的 问题 , 有 助 于 我们 更 好 地 理 解 朱 熹
摘要 : 《 白鹿洞书 院揭示 》 之前的 以《 丽泽书院学规》 为代 表 的书 院学规深受 官学学规 的影响 , 禁惩意 味浓厚 , 属于
“ 警恶” 式学规 ; 朱 熹 所撰 的《 白鹿 洞 书 院 揭 示 》 与 儒家 的“ 治 民” 思想 相 一致 , 以“ 劝 善” 为 主 。“ 警 恶” 式 学 规 待 学 者 为
s c h o o l r u l e s , S O t h e y a r e wa r n i n g r e g u l a t i o n s .C o mp a r a t i v e l y , Z h u Xi ' s t h e Re g u l a t i o n s o f Wh i t e De e r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1. 引言1.1 白鹿洞书院的背景介绍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私学,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西南白鹿洞村。

始建于明初,历经明、清、民国时期的兴衰,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鹿洞书院曾是一所规模庞大、名声显赫的私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在白鹿洞书院,学生不仅学习经典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习礼仪、修身养性。

其教育理念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术能力,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人格影响深远。

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私学的代表之一,其教学模式和管理规范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典范意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遵守严格的学规,这些学规不仅规范了学生们的行为,更加强了学校的管理有效性。

通过遵守学规,学生们不仅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更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白鹿洞书院的背景和经验对今天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是因为学规是高校管理的法规和规章,是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和规范学校师生行为的重要依据。

学规规定了学校内师生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定,规范了师生的行为,维护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和稳定发展。

学校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学规,可以有效管理学校师生的行为,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规可以规范高校师生的行为,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规可以约束和纠正高校师生的不良行为,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发生,提高学术氛围和管理效率。

学规可以帮助高校规范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学校应高度重视学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师生行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健全的学规体系,才能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有效推动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 正文2.1 白鹿洞书院对学规的论述白鹿洞书院对学规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中。

《五种遗规》

《五种遗规》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公名熹,字符晦,宋婺源人,谥曰文,配祀十哲。

弘谋按,学也者,所以学为人也,天下无伦外之人,故自无伦外之学。

朱子首列五教,所以揭明学之本指,而因及为学之序。

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之要,则学之大纲毕举,彻上彻下,更无余事矣。

弘谋辑养正规,特编此为开宗第一义,使为父兄者共明乎此,则教子弟得所向方。

自孩提以来,就其所知爱亲敬长,告以此为人之始,即为学之基。

切勿以世俗读书取科名之说,汨乱其良知,庶耳所习闻,儿时亦晓然所学为何事。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

窒欲。

迁善。

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

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于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为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朱子沧洲精舍谕学者弘谋按,学莫先于立志,固人尽知之,但世人所谓立志,志科名耳,志利禄耳。

每子弟发蒙,即便以此相诱,故所夸材隽,不过泛滥于记诵词章,而不复知孝弟忠信为何事。

书院文言文

书院文言文

书院文言文
以下是书院相关的文言文内容:
1. 《岳麓书院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这句话出自清朝袁名曜所作对联,表达了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繁荣景象。

2. 《白鹿洞书院揭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出自南宋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 《东林书院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句话表达了东林书院的学者们不仅关注个人的修养和学习,还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命运。

以上只是部分与书院相关的文言文内容。

《白鹿洞书院揭示》和李退溪

《白鹿洞书院揭示》和李退溪

《白鹿洞书院揭示》和李退溪作者:柴田笃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2期[摘要]通过一些新资料,诸如誾庵学派弟子纲庵《白鹿洞书院揭示考证》一书,考察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与李退溪的关系及《揭示》在日本江户时代受到普遍重视的原因。

[关键词]书院;白洞鹿书院揭示;李滉;朝鲜[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0)02-0037-05一在江户时期的日本,朱子(朱熹,1130—1200)的书广受世人喜爱。

从《四书集注》到《朱子文集》、《朱子语录》等等众多的朱子著作,都拥有众多的读者,其中尤以内容简短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朱子文集》卷七十四,以下简称《揭示》)最受注目,广为传诵。

它是朱子作为南康军(江西省)知军,即淳熙六年(1179)重建已荒废的白鹿洞书院时制定的。

正文简短,仅175字,皆为引经据典的字句,后有跋260字。

《揭示》虽然简短,但它不仅是中国明清时期各书院共同遵守的学规,更是规范朝鲜时代各地书院和日本江户时期藩校教育的指南。

由此可知,《揭示》对于近代东亚的教育是有很大影响的。

日本有很多注释《揭示》的书在市面流传,这说明《揭示》在江户儒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江户时期,最早注意并大力宣扬《揭示》的人是山崎誾斋(名嘉,1618—1682)。

他最初为一名僧侣,25岁的时候才转向儒学。

此后,他在京都著《辟异》一书抨击佛教,并以明显地独尊朱子学的姿态,着手编纂了《白鹿洞学规集注》。

庆安三年(1650),33岁的誾斋为《白鹿洞学规集注》作序,序中提到《小学》、《大学》的目的皆是教导,明人伦“此规五伦为教,而学之之序,实与大学相发”。

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规》之明备也如此,则宜与小大之书并行。

然隐于夫子文集之中,知者鲜矣。

嘉尝表出揭诸斋,潜心玩索焉。

近看李退溪《自省录》,论之详矣。

得是论反复之,有以知此《规》之所以为规者。

然后集先儒之说,注于逐条之下,与同志讲习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析《白鹿洞书院揭示》德育精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析《白鹿洞书院揭示》德育精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析《白鹿洞书院揭示》德育精神李长祖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1(000)016
【摘要】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不仅是一个"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更是士子们磨练德性的精神家园.本文通过解析<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德育教育模式及自由自主、自省自察等德育途径方法,以望对于当代大学德育工作有所启示.
【总页数】2页(P125-126)
【作者】李长祖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王阳明书院理念与朱熹之比较——以《教条示龙场诸生》与《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例
2.道统、学统与政统——以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和陆子《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为中心
3.李滉对朱熹书院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例
4.谈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书院精神在当下\"国学热\"中的发展方向
5.白鹿洞书院能称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吗?——北宋时期白鹿洞书院规模征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私立学校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白鹿洞书院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历史信息,并且对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启示。

本文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意义白鹿洞书院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相传由东汉光武帝刘秀所建。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历史悠久,声誉卓著。

白鹿洞书院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中国古代教育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白鹿洞书院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相关的启示:1. 重视学生教育和管理白鹿洞书院的建立初衷是为了培养人才,弘扬儒学精神。

在白鹿洞书院内,学生不仅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培养品德和修养。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当今高校教育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行和人格。

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2.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白鹿洞书院在教育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全面的管理。

这些管理制度不仅包括学习制度、考核制度,还包括课外活动、师生关系等方方面面。

这为当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白鹿洞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这为当今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很重要的启示。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洞书院揭示原文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

审问之。

谨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编辑本段《白鹿洞书院揭示》详解如下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解:五教之目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曰:“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五教”就是进行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的教育。

“五伦”即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在《礼记·昏义》和《孟子·滕文公上》中皆有论述。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的意思是:父子之间应该有亲情,君臣之间应该有道义,夫妇有内外之别,长幼尊卑次序,朋友有诚信。

也就是说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君要仁、为臣要忠、为夫要义、为妻要从、为长要惠、为幼要顺、为友要相互讲诚信。

二、为学之序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解:为学之序,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请教,勤勉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忠实地行事。

三、修身之要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解: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原文】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O)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期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言忠信,行笃敬”的意思是: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出自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原文】“君子乾乾,不息於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乾损益动第三十一》。

指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怒气,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向善。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意思是: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怒气,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向善。

四、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中提出:“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汉书-董仲舒传》则云:“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 朱熹所制白鹿洞学规即引后一条,但“不计其功”与“不急其功”实际上颇有相差。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都是为了明辨真理而不是为了一己的功名。

五、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解:接物之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仲弓问仁。

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请教说,有没有这样一个原则,它是我们终身都应该遵守执行的。

孔子说,有的,这就是宽恕。

宽恕的意思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与这个原则相伴随,孔子主张: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达到;不愿意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自己就首先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他的所有主张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

学生们都不理解这个原则是什么,只有曾参理解,曾参说,就是忠诚和宽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宽恕原则的表现之一。

孔子认为,这个原则,是实行仁义的重要途径。

如果每个人都从这里入手,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仁义道德的人。

这个原则发展到近代,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的意思。

一个人要办什么事,首先要想一想,假如自己处在这样的地位,将会怎么做?这样思考问题,就可能使问题得到比较正确的处理。

因而,这个儒学提倡的原则在今天仍有它的生命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原文】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译文】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意思是: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

编辑本段《白鹿洞书院揭示》背景及其解释《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后扩为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

本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

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

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

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

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

编辑本段《白鹿洞书院揭示》意义朱熹在学规文本之后,做了这样的解释,他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例如左,而揭之相间,诸君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

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朱文公文集·白鹿洞书院揭示》)从这段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他规定了封建社会“大学”教育内容的核心,是讲明道德的所以然,这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

这种教育理论,以及由它引申出来的一些实际教学措施,对巩固封建秩序能起很大的作用。

它出现之后,很快就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也是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并影响到各级各类官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办学的准则。

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亦对这个学规给予了高度评价:“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阳明全书·紫阳书院集序》)。

《白鹿洞书院揭示》自问世以来,一直作为封建社会教育的共同准则。

朱熹的高足弟子刘偏,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