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

千年学府,千载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我们国家在宋代有著名的四大书院,那就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
号称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就在江西省九江市。
我刚刚讲到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这个评价是清代的一个大学者叫王昶,他是专门研究书院文化的。
他还有一本专著,叫做《天下书院总志》。
在这本书的序里,他对天下的书院依次作了个排名,他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
那么凭什么给这个评价?有很多人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我考虑来考虑去,我觉得王昶之所以对白鹿洞书院给出这样的评价,最关键的原因不在于白鹿洞书院办学历史很长,这是一个方面,这是一个次要的方面。
最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正规的大学校规,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我后面专门要给各位讲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是在这里诞生的。
它影响之大,影响之久远,等一下我会做一个介绍。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张《白鹿洞书院》的照片。
这是白鹿洞书院的入口,我在这里想说一下,这个入口距白鹿洞书院的正门还差蛮远的。
这就是为什么叫它叫“洞”,等一下我会给你讲。
这入口是在公路旁边。
从这个入口处进去就开始往下了。
这个往下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座的各位如果你们要去的话,建议您坐车下去。
你要是走下去,走到那个正门的地方你就累的不得了了。
大约要走半个多小时。
这样的地方古人亏了他们找啊。
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往下。
这就正门了。
这里现在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白鹿洞书院名称的由来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叫“白鹿洞”。
各位都知道宋代的四大书院其他的三大书院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
那么这个地方在古代它是处于江州,具体的讲它是属南康府管,也就是现在的星子县,那个时候叫南康府。
宋代它的级别比较高,叫南康军。
所以朱熹是南康军的知军。
在那里一共呆了三年。
这个地方要是按地名应该叫江州书院或者南康书院,怎么搞个白鹿洞书院呢?所以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它这个名字的由来。
谈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书院精神在当下“国学热”中的发展方向

谈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书院精神在当下“国学热”中的发展方向《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岳麓书院的核心传统文化之一,它凝聚了中国传统书院精神的丰富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书院精神在当下的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书院精神在当下“国学热”中的发展方向。
一、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白鹿洞书院揭示》所体现的书院精神,是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其中蕴含着崇尚道德修养、尚重学风、重视大义凌云的理念。
在当下“国学热”的浪潮中,我们应该通过传承和弘扬书院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引导人们秉持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崇尚学海的风气。
二、培养立德立言的人才书院精神追求的是“诗书礼乐”之道,培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弘扬的正是崇尚学习、敢于质疑的学风,强调的是德行修养和言行一致。
在当下“国学热”中,我们应该通过强化教育培养立德立言的人才,引导人们培养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以书院精神为引领,树立为人处世的正确道德观。
三、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书院精神在当下的“国学热”中,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实现其活力和生命力的延续。
应该通过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手段,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弘扬,让书院精神在当代得以深入人心。
也要注重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让书院精神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促进国学教育的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所折射出的书院精神,对国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下“国学热”的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书院精神对国学教育的引领作用,推进国学教育的深入发展,促进国学研究和传播的蓬勃发展。
通过国学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国学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的人才,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五、弘扬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书院精神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它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在当下“国学热”的大潮中,我们应该通过弘扬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治理之道,引领人们走向更加和谐宜人的社会。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首先呢,这“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听起来就像是在给古代的社会关系画了一幅超级清晰的地图。
在现代社会里,虽然没有君臣这种关系了,但这其中的道理还是能套一套的。
父子有亲,那就是家庭关系里的爱和尊重呗。
我就想啊,要是每个家庭里父子、母子之间都能做到相互理解、充满亲情,那家庭氛围得多和谐呀,就不会有那么多青春期和更年期的大战了。
夫妇有别,可不是歧视女性或者男性哦,而是说夫妻之间要有各自的角色定位,相互配合。
就像跳双人舞一样,你得知道自己的步子,也得照顾到对方的节奏,这样婚姻才能稳稳当当的。
长幼有序,尊敬长辈这事儿咱可不能忘,老人的经验就像一本厚厚的生活宝典,不听可就亏大了。
朋友有信嘛,这就更重要了,要是朋友之间都互相骗来骗去的,那这个世界得多冷漠,都不敢交朋友了。
再说说“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简直就是学习的一套完美攻略啊。
博学之,就像是吃东西,啥知识都要尝尝,不能挑食。
你看那些学霸,啥领域的知识都懂一点儿,跟人聊天的时候都能侃侃而谈。
审问之呢,就是不能老师说啥就是啥,得像个好奇宝宝一样,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就太老实,老师讲啥就记啥,结果有时候都没搞懂到底为啥是这样。
慎思之就是让咱把知识在脑袋里好好琢磨琢磨,不能囫囵吞枣。
就像吃核桃,你得把壳砸开,把里面的肉慢慢嚼碎了才能吸收营养。
明辨之是让我们要有判断力,现在信息爆炸,网上啥说法都有,要是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那就只能被忽悠得团团转了。
最后笃行之,这可是关键的一步。
知识学了不用就等于白学,就像你学了游泳的理论知识,不去水里扑腾扑腾,永远也学不会游泳。
至于“修身之要”,什么“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言忠信就是让我们说话要靠谱,答应别人的事就得做到。
我可讨厌那些满嘴跑火车的人了,说话跟放屁一样,一点儿信用都没有。
行笃敬呢,做事要认真、恭敬。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读完这篇揭示,我第一感觉就是老祖宗们可真讲究,对读书人的要求那是全方位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短短几句,就把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都给捋得明明白白。
就像现在,虽然没有君臣这一说了,但在工作里上下级之间也得有道义,要互相尊重、尽责嘛。
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相亲相爱,夫妻之间相互理解包容,兄弟姐妹长幼有序不争不抢,朋友之间讲诚信不坑不骗,这要是都做到了,那整个社会得多么和谐呀。
再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感觉就像是一个学霸养成手册。
博学就是得广泛学习,啥知识都得去沾沾边儿,不能只守着自己那一小片天地。
审问就是要不懂就问,不能不懂装懂,这一点我可太有感触了。
有时候自己瞎琢磨半天,其实问一下别人一下子就明白了。
慎思和明辨就更厉害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仔细思考,分辨出对错好坏。
不能人家说啥就是啥,现在网络上信息那么多,谣言也不少,如果没有这慎思和明辨的能力,那就很容易被带偏了。
最后笃行,就是得把学到的、想明白的东西付诸实践,不能光纸上谈兵。
就像你学了游泳的知识,可不去水里扑腾两下,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呀。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又在教我们做人的态度了。
说话要忠诚老实,做事要严肃认真,这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
而且要克制自己的愤怒,控制自己的欲望。
我觉得这一点可太难了,谁还没个小脾气呢?看到喜欢的东西谁不想立马拥有呢?但是老祖宗告诉我们这样不行,要学会控制,要把自己的坏毛病改掉,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还特别佩服这篇揭示里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系统性的教育理念。
它不是只强调学习知识或者只强调品德修养,而是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就像一个人,光有知识没有品德,那就像一个装满了知识的坏蛋,指不定做出什么坏事呢;而光有品德没有知识,那也很难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所以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白鹿洞书院揭示啊,这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东西呢。
你知道吗,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是一把特别的钥匙,能打开古代教育理念的大门。
它就那么静静地存在着,却蕴含着好多好多古人的智慧。
这揭示里讲的东西,很多都特别实在。
比如说它对学子们在学习态度上的要求,那可真是一点都不含糊。
就好像一个严师站在你面前,眼睛一瞪,告诉你学习就得认真,不能马虎。
它提到的那些道德规范之类的,感觉就像是在给学子们画一个圈,这个圈里是正道,是充满阳光的地方。
而且啊,你要是仔细去看每一条,就会发现它就像家里长辈的唠叨一样。
虽然唠叨,但都是出于爱,出于希望你好的那种心情。
它对人行为举止的规范,不是那种生硬的命令,而是像朋友之间的劝告。
比如说在和人相处的时候要怎么样,就像是在说,“哎呀,你要是这么做呀,大家都会喜欢你的,可别做那些让人讨厌的事儿哦。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里,还能感觉到那时候书院里的氛围呢。
那些莘莘学子们,每天对着这个揭示,就像对着一面镜子,时刻检查自己有没有做好。
它不仅仅是写在墙上或者纸上的文字,更像是书院的灵魂一样的存在。
我有时候就在想啊,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的书院,和那些学子们一起在这个揭示的影响下学习生活,那该多有趣。
他们肯定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能会因为这个揭示里的某一条争吵起来,然后又互相理解,最后一起进步呢。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书院里的人、事、物都串联起来,让那个小小的书院充满了大大的能量。
再看这个揭示的影响,那可真是波及了好远好远呢。
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泛起的涟漪越来越大。
它影响了好多好多后来的教育理念,就好像一个火种,点燃了后来教育的火焰。
它就这么默默地在历史的长河里存在着,虽然岁月流转,但它的价值一点都没有褪色,还是那么耀眼,那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白鹿洞书院揭示解释意思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子家人间要相亲相爱,领导下属间要讲忠义讲礼义,丈夫和妻子责任分工不同,内外有别,长幼间要尊卑有序,朋友间要讲诚信之德。
也就是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君要仁,为臣要忠,为夫要义,为妻要柔,为长要惠,为幼要顺,为友要互相讲诚信。
此句在《礼义.昏义》和《孟子.滕文公上》中皆有论述,说的是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儒家伦理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在封建社会时用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
尧舜:唐尧和虞舜。
二人都是古代圣君。
契:人名,殷代始祖,高辛氏的儿子。
司徒:官职名,主管教育,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教育部长。
传说在尧舜时代有一农官,名为后稷。
教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人类才得以生存繁殖。
但是光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不明白做人的道理,那就近似于动物了。
所以尧舜帝很担心,便派契担任司徒一职,教导百姓,教的便是这五种伦常教育。
学者学的也就是这些。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
学习也要讲究方法和顺序,以下五点: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首先,要博览群书,要广泛的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提出来。
问题解决后,要谨慎认真的思考,要学会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最后便是实践履行,对于所有的嘉言懿训都应当实践笃行,不能只是空谈。
学、问、思、辨,所以穷理也。
句子选自《礼记.中庸》。
文章旨在教人如何做到真诚,其中所讲的方法对后人的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世接物,亦各有要。
若要实践履行,要切实去做的事情,则从涵养德性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到处世接物,都各有要点。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言忠信,行笃敬。
言语要忠厚诚实,做事要忠厚切实慎重。
惩忿窒欲出自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君子以惩忿窒欲。
“ 惩:阻止。
窒:压抑。
意为要收敛,要防范,要平息愤恨,克制情欲,端正个人品德。
迁善改过:改正过失,走上正途。
白鹿洞书院揭示

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的整体框架,我们明白了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南宋的书院发展到极盛,其中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学院学规。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将深入的学习《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南宋淳熙六年,即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呈报朝廷修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掌教,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
其中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之道,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揭示了教育的宗旨,展示了人们为学的方向,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这样就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进行学习修养的途径都结合了起来。
内容有以下五方面:1;“五教之目”,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范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就要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礼教。
2;”为学秩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明了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3;“修身之要”,即“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书院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
4;“处事之要”,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书院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
5;“接物之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书院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精神,反映了宋代大多数书院的教育宗旨和办学目标,也为此后历代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范本,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经典文献。
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使书院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1 白鹿洞书院揭示

第一课白鹿洞书院揭示导读:一、大学理念1.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学理念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受西方的影响才产生的,但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大学之形,却在很早就有了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
中国古代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
儒家经典《大学》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理念,“大学之道”就是指大学的理念。
“明明德”是指教育要使人懂得做人和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
“新民”就是指通过教与学,使人做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
“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个极圆满的至善境界,它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是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中国古代大学从汉代以后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古代官学,其教育机构主要是:太学、翰林院和国子监;二是古代书院。
前者始于汗朝,发展于隋唐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
在古代官学的发展中,董仲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正统地位。
他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习儒典”,通过兴办教育,兴办太学,学习儒学,提倡教化,人们才能懂得礼仪,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董仲舒认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才也。
古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厚也。
臣原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
数拷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
”[1]由此可见,董仲舒将太学定位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翰林院和国子监。
无论是叫太学还是翰林院、国子监,它们都是朝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都是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原文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
审问之。
谨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编辑本段《白鹿洞书院揭示》详解如下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解:五教之目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曰:“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五教”就是进行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的教育。
“五伦”即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在《礼记·昏义》和《孟子·滕文公上》中皆有论述。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的意思是:父子之间应该有亲情,君臣之间应该有道义,夫妇有内外之别,长幼尊卑次序,朋友有诚信。
也就是说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君要仁、为臣要忠、为夫要义、为妻要从、为长要惠、为幼要顺、为友要相互讲诚信。
二、为学之序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解:为学之序,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请教,勤勉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忠实地行事。
三、修身之要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解: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原文】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O)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期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言忠信,行笃敬”的意思是: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出自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原文】“君子乾乾,不息於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乾损益动第三十一》。
指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怒气,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向善。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意思是: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怒气,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向善。
四、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中提出:“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汉书-董仲舒传》则云:“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熹所制白鹿洞学规即引后一条,但“不计其功”与“不急其功”实际上颇有相差。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都是为了明辨真理而不是为了一己的功名。
五、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解:接物之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仲弓问仁。
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请教说,有没有这样一个原则,它是我们终身都应该遵守执行的。
孔子说,有的,这就是宽恕。
宽恕的意思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与这个原则相伴随,孔子主张: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达到;不愿意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自己就首先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他的所有主张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
学生们都不理解这个原则是什么,只有曾参理解,曾参说,就是忠诚和宽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宽恕原则的表现之一。
孔子认为,这个原则,是实行仁义的重要途径。
如果每个人都从这里入手,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仁义道德的人。
这个原则发展到近代,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的意思。
一个人要办什么事,首先要想一想,假如自己处在这样的地位,将会怎么做?这样思考问题,就可能使问题得到比较正确的处理。
因而,这个儒学提倡的原则在今天仍有它的生命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原文】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译文】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意思是: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
编辑本段《白鹿洞书院揭示》背景及其解释《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后扩为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
本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
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
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
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
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
编辑本段《白鹿洞书院揭示》意义朱熹在学规文本之后,做了这样的解释,他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例如左,而揭之相间,诸君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
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朱文公文集·白鹿洞书院揭示》)从这段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他规定了封建社会“大学”教育内容的核心,是讲明道德的所以然,这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
这种教育理论,以及由它引申出来的一些实际教学措施,对巩固封建秩序能起很大的作用。
它出现之后,很快就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也是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并影响到各级各类官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办学的准则。
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亦对这个学规给予了高度评价:“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阳明全书·紫阳书院集序》)。
《白鹿洞书院揭示》自问世以来,一直作为封建社会教育的共同准则。
朱熹的高足弟子刘偏,任国子司业时,上奏朝廷,“请刊行所注学庸语孟以备劝讲及白鹿洞规示大学”(《宋元学案·沧州诸儒学案·刘愉》卷69)。
到宋淳佑六年(1246),“理宗诏颁《白鹿洞学规》于各州府县立石”。
《白鹿洞书院揭示》便成为全国性的学校和书院的“教规”了。
在此同时,一些朱熹的弟子及当时的学者也仿效《白鹿洞规》,制订了一些“学规”,有的全文照搬,按照《白鹿洞书院揭示》进行办学和管理书院。
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振兴岳麓书院,将《白鹿洞书院教条》颁于该书院,以贯彻他的办学方针和教学思想,成为岳麓书院最早的正式的学规,对岳麓书院的教学,学风产生了重大影响。
朱熹的高足弟子陈毖,主持福建延平书院时,又把《白鹿洞书院学规》照搬过去,另一弟子叶武调郴州教授时,“亦以白鹿洞规为诸生准绳”。
(《增补宋元学案·沦州诸儒学案·叶武子》卷69)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学规》及其他书院和学校的“学规”的制订,对后世书院和学校的学风建设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它有利于书院和学校的管理,有利于学员的读书上进,同时也有利于教书育人。
即使是今天看来,只要轻轻地抹去蒙在它上面的历史的灰尘,它就会闪烁璀璨的光芒!《白鹿洞书院揭示》背景及其解释《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