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教条(原文版)

合集下载

说课15分钟《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说课15分钟《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说课15分钟《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第一篇:说课15分钟《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白鹿洞书院揭示》及其意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能和各位一起来交流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白鹿洞书院揭示》及其意义。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史(修订版)》第七章第三节。

1、本节课分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和《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意义.2、本节课贯穿了中国教育史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3、本节课是在学习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国宋代书院的特点的关键。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及其意义加以识记。

能力目标: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关于宋代书院问题的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中国教育史的热情。

在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了。

重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教法: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法: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需求”。

最后,我说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七分钟的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正体部分。

[宋]朱熹白鹿洞学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宋]朱熹白鹿洞学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宋]朱熹白鹿洞学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白鹿洞书院学规宋·朱熹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

审问之。

谨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朱子《白鹿洞学规》详解蔡厚淳朱子《白鹿洞学规》(即:《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大学教育方针和大学生守则。

它包括的内容很广,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内容、为学程序、修身、处事和接物等一系列纲领。

全文如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转载]白鹿洞书院简介(上)

[转载]白鹿洞书院简介(上)

[转载]白鹿洞书院简介(上)据陈舜俞《庐山记》等史志记载:唐德宗贞元时(785-805),河南洛阳人李渤与其仲兄李涉在庐山脚下隐居、读书。

朱熹在《延和殿奏事》中提到“遂立簧舍”,也就是指办了学校。

他们还驯养了一只白鹿,山村乡民视之为神,人们就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或“白鹿山人”。

他们兄弟隐居的山谷,被称为白鹿洞。

五代时,白鹿洞先由杨吴江州得阳县管辖,南唐李氏代杨吴,又改隶南唐江州奉化军德化县管辖。

南唐异元四年(9闷O),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建起了庐山国学,白鹿洞从此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库、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

这是一所与当时建立在南唐首都金陵(今南京)秦淮河畔国子监相类似的学校,故后来有的史书也称白鹿国学为“辟雍”。

南唐朝廷派遣国子助教前来庐山国学,主持国学行政和教学工作。

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以主教授。

建隆二年(961),南唐中主(元宗)李碌由金陵迁都南昌途中曾住落星诸(即当时德化县星子镇,现星子县城)。

李碌及随行在游览庐山的同时,视察了庐山国学。

他看到了学生江为的题壁诗“吟登萧寺旎檀阁,醉倚王家敢帽筵”非常赞赏。

五代,中原战乱频繁,政权更替不已,经济、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

而南唐、吴越因偏安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成为华夏经济的重心所在。

在发展文化、学术方面,南唐更为突出。

江西是南唐君臣藉此与中原抗衡的后方,南昌又曾是南唐的南都,庐山是李瀑、李惺两位君主发迹之地,他们又都是著名的文学家。

因此,在他们的极力倡导和关注下,庐山国学成为五代时期一所著名的大学和南唐重要文化学术中』合之一。

庐山国学生徒,最多时达好几百人,平时保持百余人不等,这些生徒不乏知名人士,如李中、刘钧、杨徽之、刘式、江为、伍乔、夏宝松、殷鸽、何昼等。

其教授内容除传授与阅读儒家孔孟经书外,也学习史籍、诗文,以及诸子百家文集。

据史料记载,庐山国学诸生中,有的长于军事、政治;有的“精于经史、能为文章,’;有的以文学盛名;更多的则能诗,善诗,以诗名扬四方。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原文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

审问之。

谨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编辑本段《白鹿洞书院揭示》详解如下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解:五教之目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曰:“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五教”就是进行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的教育。

“五伦”即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在《礼记·昏义》和《孟子·滕文公上》中皆有论述。

第七章 第三节 白鹿洞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揭示》

第七章 第三节 白鹿洞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揭示》

第七章第三节白鹿洞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初为私人读书养性之所,北宋初年由于朝廷赐书,进入了鼎盛时期。

北宋中期以后,书院渐趋衰微,南宋时期朱熹下令修复白鹿洞书院并亲自掌教,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条》,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以后的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明确了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过程,提出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并且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学习修养的途径结合起来。

其内容有:(1)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规范了书院的基本宗旨,就是要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礼教。

(2)教育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为书院学生指明了学习方法和过程。

(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

为书院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

(4)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为书院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

(5)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为书院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白展洞书院揭示》中的这些思想都在儒家典籍中出现,朱熹把这些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一般学校的学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发展的轨道。

《白展洞书院揭示》集中体现了书院的精神,不仅对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官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贡献不可低估。

白鹿洞书院教条的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教条的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教条的读后感当我第一次接触到白鹿洞书院教条时,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教育智慧的大门。

这篇简短却蕴含深刻哲理的教条,让我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思考之地。

白鹿洞书院教条开篇即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的阐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指明了方向。

即便在现代社会,其价值依然熠熠生辉。

父子之间的亲情,那是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是无条件的关爱与支持;君臣之间的义,虽如今的社会体制已大不相同,但其中所蕴含的责任、忠诚与担当,在工作与社会关系中仍有借鉴意义;夫妇之间的有别,并非是地位的差异,而是角色与分工的不同,相互尊重、相互扶持;长幼有序,教导我们要尊敬长辈,关爱晚辈,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朋友有信,强调了诚信在友情中的基石作用,没有诚信,友情难以长久维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学习方法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

博学,意味着广泛地学习知识,不局限于某一领域或学科,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审问,则是要有质疑精神,对于所学的知识不盲目接受,敢于提出问题,追求真理。

慎思,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谨慎、深入,不浮于表面,思考其背后的本质和逻辑。

明辨,是能够清晰地分辨是非善恶,不被表象所迷惑,做出正确的判断。

而笃行,是将所学所思付诸实践,只有真正去行动,才能检验知识的真伪,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为我们的学习之路点亮了明灯。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具体要求。

言忠信,就是说话要忠诚守信,言出必行,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行笃敬,行为要笃实恭敬,对待他人和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认真负责。

惩忿窒欲,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抑制不合理的欲望,这需要我们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迁善改过,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及时改正,不断完善自己,追求更好的自己。

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学规宋朱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

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

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侨寓福建建阳。

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孝、光、宁四朝,累官转运副使、秘阁修撰、宝文阁待制。

卒谥文,赠太师,徽国公。

熹主抗金,但强调准备,韩口胄等目为“伪学”,执教五十年余年,于经、史、文、乐及自然科学所著述。

他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之大成,主灭私欲,从“天理”。

明清两代,程朱理学奉为儒学正宗。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学习导读从学规文本之后的解释可以看出,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现代文阅读题)《朱熹传》译文

(现代文阅读题)《朱熹传》译文

《朱熹传》译文现代文阅读题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wu4)源人。

父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juan1,免除)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

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

所著书皆行于世。

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

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

明年卒,年七十一。

注:荒政,赈济灾荒的措施。

译文: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

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洞书院教条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禁防之外,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附录
先生之父韦斋,建炎间为南■州尤溪尉。

罢官待调,迁寓于隔溪郑氏之书室,于庚戍九月十五日生先生,后人因名所近之山曰毓秀峰。

先生幼有异禀,五岁入小学,始诵《孝经》,即了其大义,书八字于其上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间从群儿嬉游,独以沙列八卦象,详观侧玩。

又尝指日问韦斋曰:「日何所附﹖」曰:「附于天。

」又问:「天何所附﹖」韦斋异之。

韦斋疾,以家事属刘子羽,而诀于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屏山刘子翚,且俾先生父事之。

白水以女女焉。

不数年,二刘俱没,独事籍溪最久。

孝宗即位,应诏上封事,首论圣学,次论金人有不共之雠,万无可和之理,即参以利害,亦有百害而无一利。

次年趋召命,又极言之。

干道四年,建州饥,先生请于府,贷粟散给,民多免死。

社仓之法始此。

淳熙二年,吕东莱自东阳来访,先生留止寒泉精舍月余,商订《近思录》。

饯东莱至鹅湖,陆子寿、子静、刘子澄来会,相与讲辩其所闻。

六年,知南康军,立濂溪祠,以二程配。

别立五贤堂,祀陶靖节、刘西涧父子、李公择、陈了斋。

复白鹿洞书院。

十三年,入对,上封事。

次年戊申,又上封事。

绍熙元年,知漳州,刊《四经》、《四子书成》。

光宗之立也,赵忠定求能通信于长信宫者,未有其人。

或言韩侂冑于太皇后为亲属,遣入白,不许。

侂冑出,遇内侍关礼于门,告之故,礼请独入,涕泣固请,太皇许之,命呼侂冑入,使喻意庙堂,其论遂定。

侂冑自谓有定策功,依托肺腑,居中用事。

先生惕然为忧,因疏寓其意,且进对面陈之。

又数戒忠定,勿使预政,而忠定谓其易制,不复远虑,先生因讲毕奏疏极言之。

侂冑大怒,阴使其党谋去先生,乃于禁中为优戏,以荧惑上听。

及先生再申前疏,而御批与祠,先生去国矣。

庆元元年,侂冑诬赵相以不轨,窜置永州,且创「伪学」之名以斥善类。

先生草疏万言,极谏奸邪蔽主之祸,白宰相之 。

诸生力谏,遂筮之,遇《遯》之《同人》,先生默然焚其稿,更号遯翁。

朝廷时治党人方急,赵相死于道。

先生自筮仕以至属纩,五十年间,历事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纔四十日。

初居崇安五夫,筑书院于武夷之五曲,榜曰紫阳,识乡关也。

后筑室建阳芦峰之巅,曰云谷,其草堂曰晦庵,自号云谷老人,亦曰晦庵或晦翁。

晚居考亭,作精舍曰沧洲,号沧洲病叟。

最后曰遯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