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白鹿洞书院

合集下载

庐山白鹿洞书院简介

庐山白鹿洞书院简介

庐山白鹿洞书院简介
庐山白鹿洞书院是一座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风景名胜区内的历史悠久的书院。

其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1179年,是一座由陆游所创建的书院。

陆游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此创办书院旨在传承儒家文化和提倡诚信、尚义、向善的价值观。

庐山白鹿洞书院占地约10亩,建筑群落包括大门、正厅、书院、寝室、影壁、井台、花坛等。

书院主体建筑为木结构,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整体布局严谨、精美,建筑造型古朴典雅,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

庐山白鹿洞书院历经兴衰,曾多次被毁,但在历代文化名人的赞扬和维护下,其文化底蕴得以传承和弘扬。

近年来,庐山白鹿洞书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成为了九江市及江西省的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春秋两季,还会在书院内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交流。

- 1 -。

白鹿洞书院简介

白鹿洞书院简介

程,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 白鹿洞书院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
• 清朝康熙年间,白鹿洞书院进行
• 如今,白鹿洞书院已经成为一个
的书院之一,与岳麓书院、睢阳书
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复,使其成为当
集文化传承、学术研究、旅游开发
院并称为“中国三大书院”
时中国最大、最美的书院
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基地
白鹿洞书院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04
白鹿洞书院的名人校友与文化传承
白鹿洞书院的著名校友及其成就
著名校友
• 白鹿洞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文人,如王安石、杨万里等,他们的诗词、散文
等作品影响深远
• 书院还培养出了一批杰出政治家,如朱熹、王阳明等,他们在政治、军事等领域
取得了卓越成就
成就影响
• 白鹿洞书院著名校友的成就,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 书院的名人校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言人,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白鹿洞书院对名人成长的影响与贡献
成长影响
贡献认可
• 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名人成长产生了重
• 白鹿洞书院的名人校友对书院的发展和建设给予了大力
要影响
支持,为书院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书院的学习氛围和学术交流活动,激发了名人的创造力
• 书院内的餐饮服务、住宿设施等完善,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旅游环境
游客评价
• 白鹿洞书院的旅游服务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游客普遍认为书院的美景和文化内
涵令人难忘
• 书院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得到了提升,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品牌价值与传播推广
文化品牌价值
传播推广
• 白鹿洞书院作为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品牌价值

夜宿白鹿洞书院

夜宿白鹿洞书院

夜宿白鹿洞书院刘伟(北京)《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9日 16 版)4月21日夜晚,细雨霏霏,汽车在山谷穿行。

车灯照射下,两侧大树林立,树冠枝叶密织如盖,湿漉漉的道路蜿蜒向前。

那远处的白鹿洞书院,是我的,可能也是许多知识分子心中的一盏灯。

山林寂静,唯有溪水潺潺,夜色中终于闪现一片建筑。

看守人老万打着手电,将我们引入延宾馆。

延宾馆由南宋朱熹始建,取“握发延宾”“礼贤下士”之意。

三进院子,带廊道的东西厢房,有房间若干,以前为学子居所,正中高大的“春风楼”,上下两层,书院洞主(院长)在此迎宾、读书和就寝。

一楼中堂的正面墙上,贴有一张朱熹像。

屋内一角置有书法条案和茶盘。

年近半百的老万在此工作已有八年,他拿出茶叶茶具,让我们自己烧水泡茶。

他说,平时来这里住宿的客人很少,暇时自己也写写字,修整院落的树木花草。

夜不能寐,我走出下榻的东厢房,山风摇荡,漫山的树林沙沙作响。

“春风楼”下还亮着一盏节能灯,屋檐雨水淅淅沥沥,灰白的灯光映照院中朱熹塑像,身着长衫,一手持书,清癯的面目依稀可见。

斯人远去,我虽不能如古时的学子闻道如沐春风,但在夜风夜雨中,仍能感受到那绵长的文化气息。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自唐宋迄今千余载,先圣后贤,代不乏人。

现在,我终于如愿来谒。

清晨,鸟鸣此起彼伏,信步出到院外,眼前的景色鲜亮起来。

满目青山,拱桥凉亭,摩崖题刻,古道林荫,溪流蜿蜒。

从大城市来此,恍如隔世。

这是一个隐于深山的建筑群。

背山面溪,排列着五座院落,分别是“先贤书院(朱子祠)”“礼圣殿(文庙)”“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延宾馆”。

斗拱飞檐,高低错落,黛瓦粉墙,古木参天。

早期建筑已毁,现大多是明清遗存。

大门上方“白鹿洞书院”几个大字,为明代大学者李梦阳题写,左侧墙上镌刻着几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来此的考察感言,其中一个评价倒也贴切:这个地方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建筑,是中国文明的标志。

唐时,李渤来此隐居读书,后官至江州刺史,因渤养有白鹿,其居所谓之“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之白鹿洞、思贤台

白鹿洞书院之白鹿洞、思贤台

白鹿洞书院之白鹿洞、思贤台白鹿洞书院之白鹿洞、思贤台棂星门牌坊的左边便是白鹿洞书院的门楼,入内左边房子为泮池旁的“泮斋”,右边房子为“憩斋”,是老师的卧室。

再前便是二层的阁楼“御书阁”又名藏书阁,经过下面的门道,便看见园子前方的明伦堂,这里就是白鹿洞书院的讲学授课的课堂。

绕过明伦堂,后面山体开有一洞穴,这就是白鹿洞,洞内有一石鹿,鹿后有一石碑,这洞是明嘉靖九年(1530)南康(今星子县)知府王溱开挖的。

明嘉靖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命工匠琢石鹿置于洞内,并作《石鹿记》立石碑于石鹿后。

这俩位官老爷都做到了千载留名的“到此一游”,王溱建洞之初,洞顶只是一个平台,二十年后,第三个官老爷:明嘉靖三十年(1551)江西巡按曹汴到此一游时又手多多在平台上修建一座木亭,名为“思贤亭”。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第四个官老爷:江西参议葛寅亮,以另类的手法也实现了千载留名的“到此一游”:叫手下马仔把石鹿移出挖个坑埋了,之后又有不少大师在此挥毫留个印记。

世间的事,真是有那么巧的,1982年,在维修礼圣殿时于二米深的泥土下发现了这只石鹿,又重新置于洞内。

今天当游人站于此地,回顾着历史,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1:2:3:御书阁(藏书阁)4:御书阁(藏书阁)5:6:7:8:9:10:明伦堂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思贤台23:24:25:26:27:前为明伦堂,远处为御书阁28:礼圣殿29:30:碑廊31:32:老照片来自网络图片说明:位于白鹿洞书院明伦堂后面的白鹿洞,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士文》。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雕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出。

”石鹿,竖耳昂首,凝视前方,刀法简练。

石鹿后有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白鹿洞山长熊维典撰《少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书院记》。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建于公元940年,南宋时经朱熹重建扩充,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理学家朱熹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都在此讲过学。

建筑体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

其中礼圣殿是书院中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环绕,但与一般文庙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墙,使这座恢弘、庄严的殿堂,又显出几分清幽和肃穆,与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带有民间风格的建筑和谐、协调。

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

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

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

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

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

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

”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现有的石洞和石鹿,则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凿的。

在朱子祠之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余块,这是建国后为保存文物古迹而新建的。

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

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它既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又是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历史资料。

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

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的。

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说是清代建造“御书阁”时种植的。

这里古树浓荫,阳光穿过树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显得环境清幽,风景宜人。

在棂星门西北隅,不仅有曲径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还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诸胜迹。

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书“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

白鹿洞书院景区介绍

白鹿洞书院景区介绍

白鹿洞书院景区介绍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是中国明代著名书法家祝枝山居住和创作的地方,也是一个集文化、历史、艺术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白鹿洞书院坐落于庐山中部的白鹿岩内,与庐山大佛和庐山烈士陵园相邻,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

这里环境优美,山水相依,是一个极其宁静的地方,游客可以在这里静心欣赏祝枝山的书法作品,感受古人的文化底蕴。

白鹿洞书院由三个建筑群组成:上书楼群、下书楼群和祝公亭群。

其中上书楼群和下书楼群是白鹿洞书院主要的建筑群,分别建于明万历四年和万历十五年,主要用于祝枝山写作和收藏书画。

祝公亭是祝枝山的后裔为纪念祖先而修建的亭子,亭内珍藏有祝枝山、祝伯芳、祝介甫等多位祝氏家族名人的文物、画像和墓志铭等。

在白鹿洞一带,游客还可以欣赏到庐山瀑布、怪石和奇峰等自然景观,以及古代道德经路、易经路等历史文化遗迹。

此外,游客还可以品尝当地美食,如庐山石板鱼、山姜豆腐干等,感受庐山的文化和美食之旅。

总之,白鹿洞书院是一处集文化、历史、艺术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其神秘典雅的气息、悠久的历史背景、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都让这里成为了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描写白鹿洞书院的诗句

描写白鹿洞书院的诗句

描写白鹿洞书院的诗句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座知名的书院,它座落于江苏扬州市,是著名文人秦少游的故居。

下面将用一些描写白鹿洞书院的诗句来展示其美妙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清晨初曦,白鹿洞书院,书声阵阵;
晨风拂面,琴韵悠扬,文人雅士。

东廊竹影,绿茵如玉,登堂入室;
南院牡丹,花开如火,闻香可远。

书案上黄昏,烛影斜斜,思绪万千;
窗前晚霞,空气清新,心境宽广。

静观山水,万物生长,万象更新;
游赏园林,千古传世,文化璀璨。

白鹿洞书院,历经沧桑,古老而庄严;
文人墨客,流连忘返,遗世独立。

书香四溢,儒风浩荡,古代智慧之源;
学子往来,师徒相传,传承不朽。

白鹿洞书院,文化瑰宝,扬州之魂;
书院建筑,精雕细琢,艺术之美。

白鹿洞书院,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文人雅士,思想碰撞,智慧之光。

白鹿洞书院,历经沧桑,宛如时光隧道;
文化瑰宝,展示智慧,让人心荡神驰。

【文档结尾】: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环境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它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书院,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宝库。

无论是身临其境的感受还是诗句的描绘,都无法完全表达这座书院的美妙之处。

中国书院遗迹追踪(四)——白鹿洞书院

中国书院遗迹追踪(四)——白鹿洞书院

中国书院遗迹追踪(四)——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市星子县内,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传为唐朝李渤所创。

1179年,知南康军的朱熹到任后予以重修;次年,书院修成并开馆讲学,白鹿洞书院扬名国内,朱熹离任后衰败。

事实上,没有一所古代书院是连续办下来的。

1、白鹿洞书院正门
2、白鹿洞书院的白鹿
栩栩如生的白鹿,却代表了封建迷信的思想。

传说当年的李渤曾在此养一只白鹿,纸笔墨用完了,就派白鹿到附近的集市上去买,鹿角上挂着一个小篮子,文具店老板认识这只白鹿,便将文具放入篮中,交其带给主人,白鹿洞的命名也因此而来。

眼前这两只白鹿是书院从地中海地区买来的,游人要再花两块钱才能参观。

据说目前只有地中海地区才产白鹿,那么,不知古代中国的白鹿是传说呢,还是确有其物。

3、白鹿洞书院的朱熹雕像
注:本文图片及文字皆选自《休闲读品·天下》(第二辑)之《书院,中国思想能飞多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宿白鹿洞书院
刘伟(北京)《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9日 16 版)
4月21日夜晚,细雨霏霏,汽车在山谷穿行。

车灯照射下,两侧大树林立,树冠枝叶密织如盖,湿漉漉的道路蜿蜒向前。

那远处的白鹿洞书院,是我的,可能也是许多知识分子心中的一盏灯。

山林寂静,唯有溪水潺潺,夜色中终于闪现一片建筑。

看守人老万打着手电,将我们引入延宾馆。

延宾馆由南宋朱熹始建,取“握发延宾”“礼贤下士”之意。

三进院子,带廊道的东西厢房,有房间若干,以前为学子居所,正中高大的“春风楼”,上下两层,书院洞主(院长)在此迎宾、读书和就寝。

一楼中堂的正面墙上,贴有一张朱熹像。

屋内一角置有书法条案和茶盘。

年近半百的老万在此工作已有八年,他拿出茶叶茶具,让我们自己烧水泡茶。

他说,平时来这里住宿的客人很少,暇时自己也写写字,修整院落的树木花草。

夜不能寐,我走出下榻的东厢房,山风摇荡,漫山的树林沙沙作响。

“春风楼”下还亮着一盏节能灯,屋檐雨水淅淅沥沥,灰白的灯光映照院中朱熹塑像,身着长衫,一手持书,清癯的面目依稀可见。

斯人远去,我虽不能如古时的学子闻道如沐春风,但在夜风夜雨中,仍能感受到那绵长的文化气息。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自唐宋迄今千余载,先圣后贤,代不乏人。

现在,我终于如愿来谒。

清晨,鸟鸣此起彼伏,信步出到院外,眼前的景色鲜亮起来。

满目青山,拱桥凉亭,摩崖题刻,古道林荫,溪流蜿蜒。

从大城市来此,恍如隔世。

这是一个隐于深山的建筑群。

背山面溪,排列着五座院落,分别是“先贤书院(朱子祠)”“礼圣殿(文庙)”“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延宾馆”。

斗拱飞檐,高低错落,黛瓦粉墙,古木参天。

早期建筑已毁,现大多是明清遗存。

大门上方“白鹿洞书院”几个大字,为明代大学者李梦阳题写,左侧墙上镌刻着几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来此的考察感言,其中一个评价倒也贴切:这个地方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建筑,是中国文明的标志。

唐时,李渤来此隐居读书,后官至江州刺史,因渤养有白鹿,其居所谓之“白鹿洞”。

白居易过江州,赠李渤诗云: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

南唐升元年间,朝廷首建书院“白鹿国学”;这以后,历代多个皇帝对白鹿洞书院有御赐御批。

南宋淳熙年间,朱熹任南康知军,到任伊始,首先修复的就是已衰败的书院,并自任洞主,制订教规,邀请当时名家来此教学授徒,开“讲会”之先河。

国家重视文化,尊重读书人,社会便有清朗之气象,但也不能偏颇。

有宋一代,重文轻武,“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风之盛,才子、佳作之多,在中华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无出其右;而其军备松弛,锦绣河山为铁蹄践踏,万千文化精品毁于战火。

这个教训,对现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沉重而深刻。

中国古时的书院,已有较完备的教育功能,既有教学、讲座、藏书、交流、住宿,也有对先贤(以孔子为主)的祭祀,是绵延不绝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场所。

“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

”白鹿洞有了朱熹主持,四面八方的名流、学子聚集于此,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孜孜以求。

朱熹甚至请来与他观点相左的陆九渊讲会,让不同的观点在书院讲会中碰撞。

陪我的江西友人晓军说,白鹿洞有学者没有学阀,有争论没有争斗。

“天下第一书院”是因为有天下第一的胸怀。

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刻很多,溪畔一裸露条石上隐然有字,拂去枯叶细沙,“吾与点也”几个大字令我肃然起敬。

当年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子路欲使千乘之国强盛,冉求欲治小国而足民,公西赤只想当个宗庙礼仪,夫子或哂之,或不以为然;唯有曾点说出他的向往:在暮春时约上几个朋友“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以德治国,国强民富,天下人和,是君子的抱负;乐民之乐,乐山水之乐,乃君子之情怀,我满怀敬意地对大石作揖。

古人去书院,多是步行,骑马者少,翻山越岭,行成百上千里路,我很感慨,求知的力量是何等强大!书院为何大多建在偏僻山野之地?来到这里,我才明白,无市井之喧,读书就是修身,静心。

读书需要安静,物我相忘,仁智独得,心无旁骛,方有所获。

现在,科技、交通十分发达了,急功近利的追求,使得急躁、浮躁,甚至暴躁多了,性格和品格中的优雅少了。

虽然现在不可能像古人那样远离尘嚣,闭门啃书本,但应该向古人学习,朱子云: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把脚步放慢一些,把心态放平和一些,拿出一些时间,静下来,听鸟啼,观溪鱼,闻花香,置身良辰美景,好读书不求甚解,不亦乐乎!
稍许,如丝的细雨又在书院上空弥漫,先贤的教诲就如这雨雾,润物无声,沁人心脾,渗透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那美妙的感觉,难以言传。

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书院在朱熹的手上,拓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书院,在华夏学子心目中地位崇高,巨大的影响延续至今。

1928年,胡适来白鹿洞书院小住,他赞叹道:白鹿洞,代表中国
近代七百年宋学大趋势。

我漫步院内,“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碑廊里,上百块石碑,有的碑文清晰,有的文字漫灭,悄声述说着白鹿洞乃至中华文化悠悠的历史。

在朱子祠内,立有一块硕大的青石碑刻:“朱子白鹿洞教条”。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他亲手制订了后来为中国所有书院遵循的教规: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陆九渊当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讲学,文字刻于石碑,至今历历在目。

联想到现今社会重利轻义,造假害人,不守信用的现象泛滥成灾,令人扼腕,令人忿然。

朱子教条注重对个人道德品格的培养,比如修身之要,与我们当今价值观的践行大有契合之处。

王阳明来白鹿洞问学,或许受教于朱子“博学之、笃行之”,尔后“知行合一”。

毛泽东也未必不是从先贤思想中汲取营养,一生重视学习与实践。

当然,朱熹理学,生动不足,迂腐有余,虽然“存天理灭人欲”理解不同,为后人诟病,但朱熹治学精神令人钦佩,教育理念值得传承。

千百年来,圣贤辈出,无一不谆谆教导:做人,要做有德有义的君子,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君子的使命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安身立命,以德为本。

中国知识分子有内圣外王的抱负,内圣,涵养德性,外王,报效国家。

这些价值观已化入中华民族的血脉,绵延不绝,代代相传。

现在,国家既重视增强国力,也重视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期不远。

网络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

纵观当今社会,无论何时何地,几乎人人低头看手机,不相往来,鲜有读书,鲜有笑语交流。

那真是令人窒息的景象。

那张大网,已紧密地把我裹在里面,吞噬了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现在,我很少读完一整本书,大多是浏览,感到自己缺少文气了,
“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

”我劝与我有相同感觉的读者诸君,抽时间到这些古老的书院走一走,看一看,一定会挣脱一些束缚,增强一点文化自信。

真的,我感觉到了。

白鹿洞书院被誉为海内第一书院,我倒觉得,更美妙的是在白鹿洞书院读书,那才是天下第一境界:朱子“傍百年树,读万卷书”,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得意之情,美妙之景,越过数百年,仍令人神往。

朱子当年手植的丹桂还开得茂盛,书院门前,那一株株高耸挺拔的水杉、银杏、松树,如那一个个来过此地的先贤身影:颜真卿、白居易、周敦颐、朱熹、陆九渊、李梦阳、王阳明、徐霞客……
4月25日晨,于北京寓所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