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读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后,我有许多的感触。
刚读到“五教之目”中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感觉这是在阐述一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这些准则是很基础的,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父子之间的亲情依然是很重要的。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总是默默为家庭付出,那种无声的爱就体现的是父子之间天然的亲情。
然而,现在有些家庭父子关系紧张,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已经在逐渐忽视这种基本关系呢?君臣有义虽然在现代社会不存在君主,但推广到职场上就是上下级之间的合理关系,应该要相互尊重、相互尽自己的责任。
“为学之序”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特别触动我。
在学习或者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博学就好比广泛阅读,搜集各种知识信息。
像现在的网络环境,信息如此之多,我们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信息良莠不齐,这时候审问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例如学习历史事件,不能仅仅从一个来源获取信息,需要多方考证,然后深入思考,这就是慎思。
不同的历史解读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要明辨是非对错,最后将自己认定的真理笃行在生活里。
但是我也有疑惑,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审问、明辨呢?这个在我阅读中一直困扰着我。
后来我明白了,也许这个标准就是在遵循前面所提到的做人准则和道德规范下得出的。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所有条目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的。
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诱惑或者选择,教育在这里就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它引导我们通过学习、思考让自己成为一个在社会关系上和睦,在求知上严谨的人。
这种理念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仍然有可借鉴之处。
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知识分数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格和道德的培养。
这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很大的启发。
未来无论是在教育自己孩子还是在自我成长方面,都会不断提醒我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更要重视道德品质和正确观念的养成。
参观白鹿洞书院有感

参观白鹿洞书院有感《参观白鹿洞书院有感》篇一白鹿洞书院,这个名字就像一首古老而悠扬的诗篇,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芬芳。
当我真正踏入这片圣地时,那种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空,与古人来了一场超时空的对话。
刚走进白鹿洞书院,就感觉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变得不一样了。
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书院的大门,犹如一个时光隧道的入口,一脚踏进去,就好像走进了古代书生们的世界。
我漫步在书院的小径上,脚下的石板路有点凹凸不平,也许是被无数古人的脚步磨成这样的吧。
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像是在守护着书院的卫士。
我看到了那著名的白鹿洞,虽然没有真的白鹿在里面蹦跶,但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学子们在这里读书时,偶尔会有白鹿相伴的美好画面。
这白鹿洞就像是书院的一个神秘宝藏,藏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我走进一间间教室,那简陋的桌椅,让我不禁想象当年的书生们是如何在这里刻苦攻读的。
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的学生一样,会有调皮捣蛋的时候呢?也许有的书生会在老师讲课时偷偷地做小动作,也许有的会望着窗外发呆,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
我看到墙上挂着的那些字画,虽然有些已经模糊不清,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文化气息。
这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古老的相册,每一页都有着珍贵的回忆。
在书院里,我还听到了旁边导游的讲解。
他说这里曾经培养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
我就想啊,这个书院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学校,把一个个普通的学子变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可是,现在的我们呢?我们有着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却有时候还不珍惜。
我突然有点惭愧。
我在想,要是把我放在古代,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学习,我能坚持下来吗?也许我会是那个最先打退堂鼓的人吧。
白鹿洞书院,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古人求知的道路,也应该照亮我们现在的学习之路。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告诉我们,知识是需要用心去追求的,学习是一件苦中作乐的事情。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白鹿洞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书院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朱熹撰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文章虽短,却蕴含着“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本文探析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对学生在处事、修身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对目前我国学生德育教学所有启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探究一、《朱熹在指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时,耳闻目睹了南宋王朝官学衰落、人才匾乏的现状。
以及教育上存在风俗日薄、人才日衰的事实,制定出《揭示》,以作为学生求学时共同遵守的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一共有五条,都是朱熹阅览经书,从中提取精髓制定而成。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以“圣人之德”或“圣人之学”造就理想人格的“圣人”为培养目标,以整顿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局面,培养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有用人才。
二、学规中所反映的朱熹教育理念1“.明人伦、明义理”的教育目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将明人伦作为教学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接着又提出:“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表明了朱熹所倡导的为学之序,可以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学、问、思、辨属于认识,目的在于通过这四个环节,达到穷理。
而笃行,属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朱熹提倡认识和实践应当得以统一。
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朱熹认为,读书和做学问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求理。
求学应该以明义理为目的,明确的抨击了学校和科举流弊。
当今我们的社会很多学校以升学率为中心,评价学生的成绩完全以成绩单来作为唯一标准,目前学校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使得教育的发展逐渐脱离了教育的本质:以健全人格为本,也就是朱熹提倡的:明德。
所以,学校应该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己任,教育评价标准应该以教学的本质认识为基础。
2“.言忠信,行笃敬”的德育观《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提出了“修身之要”:“言忠信。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朱熹是南宋一位大儒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从他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了解了这位大儒。
现在将读书心得总结如下!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
从登第之后,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
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
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
”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结合当今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许多十五六岁的学生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很让人担忧。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首先呢,这“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听起来就像是在给古代的社会关系画了一幅超级清晰的地图。
在现代社会里,虽然没有君臣这种关系了,但这其中的道理还是能套一套的。
父子有亲,那就是家庭关系里的爱和尊重呗。
我就想啊,要是每个家庭里父子、母子之间都能做到相互理解、充满亲情,那家庭氛围得多和谐呀,就不会有那么多青春期和更年期的大战了。
夫妇有别,可不是歧视女性或者男性哦,而是说夫妻之间要有各自的角色定位,相互配合。
就像跳双人舞一样,你得知道自己的步子,也得照顾到对方的节奏,这样婚姻才能稳稳当当的。
长幼有序,尊敬长辈这事儿咱可不能忘,老人的经验就像一本厚厚的生活宝典,不听可就亏大了。
朋友有信嘛,这就更重要了,要是朋友之间都互相骗来骗去的,那这个世界得多冷漠,都不敢交朋友了。
再说说“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简直就是学习的一套完美攻略啊。
博学之,就像是吃东西,啥知识都要尝尝,不能挑食。
你看那些学霸,啥领域的知识都懂一点儿,跟人聊天的时候都能侃侃而谈。
审问之呢,就是不能老师说啥就是啥,得像个好奇宝宝一样,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就太老实,老师讲啥就记啥,结果有时候都没搞懂到底为啥是这样。
慎思之就是让咱把知识在脑袋里好好琢磨琢磨,不能囫囵吞枣。
就像吃核桃,你得把壳砸开,把里面的肉慢慢嚼碎了才能吸收营养。
明辨之是让我们要有判断力,现在信息爆炸,网上啥说法都有,要是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那就只能被忽悠得团团转了。
最后笃行之,这可是关键的一步。
知识学了不用就等于白学,就像你学了游泳的理论知识,不去水里扑腾扑腾,永远也学不会游泳。
至于“修身之要”,什么“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言忠信就是让我们说话要靠谱,答应别人的事就得做到。
我可讨厌那些满嘴跑火车的人了,说话跟放屁一样,一点儿信用都没有。
行笃敬呢,做事要认真、恭敬。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读完这篇揭示,我第一感觉就是老祖宗们可真讲究,对读书人的要求那是全方位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短短几句,就把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都给捋得明明白白。
就像现在,虽然没有君臣这一说了,但在工作里上下级之间也得有道义,要互相尊重、尽责嘛。
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相亲相爱,夫妻之间相互理解包容,兄弟姐妹长幼有序不争不抢,朋友之间讲诚信不坑不骗,这要是都做到了,那整个社会得多么和谐呀。
再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感觉就像是一个学霸养成手册。
博学就是得广泛学习,啥知识都得去沾沾边儿,不能只守着自己那一小片天地。
审问就是要不懂就问,不能不懂装懂,这一点我可太有感触了。
有时候自己瞎琢磨半天,其实问一下别人一下子就明白了。
慎思和明辨就更厉害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仔细思考,分辨出对错好坏。
不能人家说啥就是啥,现在网络上信息那么多,谣言也不少,如果没有这慎思和明辨的能力,那就很容易被带偏了。
最后笃行,就是得把学到的、想明白的东西付诸实践,不能光纸上谈兵。
就像你学了游泳的知识,可不去水里扑腾两下,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呀。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又在教我们做人的态度了。
说话要忠诚老实,做事要严肃认真,这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
而且要克制自己的愤怒,控制自己的欲望。
我觉得这一点可太难了,谁还没个小脾气呢?看到喜欢的东西谁不想立马拥有呢?但是老祖宗告诉我们这样不行,要学会控制,要把自己的坏毛病改掉,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还特别佩服这篇揭示里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系统性的教育理念。
它不是只强调学习知识或者只强调品德修养,而是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就像一个人,光有知识没有品德,那就像一个装满了知识的坏蛋,指不定做出什么坏事呢;而光有品德没有知识,那也很难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所以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白鹿洞书院揭示啊,这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东西呢。
你知道吗,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是一把特别的钥匙,能打开古代教育理念的大门。
它就那么静静地存在着,却蕴含着好多好多古人的智慧。
这揭示里讲的东西,很多都特别实在。
比如说它对学子们在学习态度上的要求,那可真是一点都不含糊。
就好像一个严师站在你面前,眼睛一瞪,告诉你学习就得认真,不能马虎。
它提到的那些道德规范之类的,感觉就像是在给学子们画一个圈,这个圈里是正道,是充满阳光的地方。
而且啊,你要是仔细去看每一条,就会发现它就像家里长辈的唠叨一样。
虽然唠叨,但都是出于爱,出于希望你好的那种心情。
它对人行为举止的规范,不是那种生硬的命令,而是像朋友之间的劝告。
比如说在和人相处的时候要怎么样,就像是在说,“哎呀,你要是这么做呀,大家都会喜欢你的,可别做那些让人讨厌的事儿哦。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里,还能感觉到那时候书院里的氛围呢。
那些莘莘学子们,每天对着这个揭示,就像对着一面镜子,时刻检查自己有没有做好。
它不仅仅是写在墙上或者纸上的文字,更像是书院的灵魂一样的存在。
我有时候就在想啊,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的书院,和那些学子们一起在这个揭示的影响下学习生活,那该多有趣。
他们肯定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能会因为这个揭示里的某一条争吵起来,然后又互相理解,最后一起进步呢。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书院里的人、事、物都串联起来,让那个小小的书院充满了大大的能量。
再看这个揭示的影响,那可真是波及了好远好远呢。
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泛起的涟漪越来越大。
它影响了好多好多后来的教育理念,就好像一个火种,点燃了后来教育的火焰。
它就这么默默地在历史的长河里存在着,虽然岁月流转,但它的价值一点都没有褪色,还是那么耀眼,那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哎妈呀,看完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我这心里头是又激动
又感慨,跟吃了顿大餐似的,那叫一个满足!你说这古时候的书院,咋就能把教书育人这事儿整得这么明白呢?
文章里头说的那些个道理,简单直白,就跟咱东北的大雪片
子一样,明晃晃地落在你眼前,让人躲都躲不开。
什么“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听着就提气!咱平时虽然爱扯闲篇儿,但心里头也
明白,自个儿得先立得住,才能去摆弄别的。
最让我乐呵的是,它里头还强调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不就是告诉咱,学习得全面,遇事得多问几
个为啥,想问题得往深了琢磨,看清楚了再出手,最后还得实打
实地去做。
这一套流程下来,啥难题不得乖乖投降啊?
看完了这篇揭示,我就琢磨,这白鹿洞书院的人,是不是也
像咱东北人一样,实在、讲究?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给你
上干货,让人心里头敞亮。
说实话,以前读书有时候还挺迷茫的,不知道为啥读,读了
干啥。
现在算是明白了,读书啊,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不
光是脑袋瓜子聪明,心也得正,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混出个样儿来。
总之,这篇读后感写到这里,我是越写越带劲儿,感觉像是
跟老少爷们儿在一块儿唠家常,心里头那个痛快啊!以后啊,我
也得照着白鹿洞书院的这套规矩来,好好修身养性,争取哪天也
能成为别人眼里的大明白人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白鹿洞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书院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朱熹撰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文章虽短,却蕴含着“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本文探析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对学生在处事、修身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对目前我国学生德育教学所有启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探究一、《
朱熹在指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时,耳闻目睹了南宋王朝官学衰落、人才匾乏的现状。
以及教育上存在风俗日薄、人才日衰的事实,制定出《揭示》,以作为学生求学时共同遵守的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一共有五条,都是朱熹阅览经书,从中提取精髓制定而成。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以“圣人之德”或“圣人之学”造就理想人格的“圣人”为培养目标,以整顿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局面,培养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有用人才。
二、学规中所反映的朱熹教育理念
1“.明人伦、明义理”的教育目的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将明人伦作为教学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接着又提出:“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表明了朱熹所倡导的为学之序,可以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学、问、思、辨属于认识,目的在于通过这四个环节,达到穷理。
而笃行,属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朱熹提倡认识和实践应当得以统一。
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朱熹认为,读书和做学问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求理。
求学应该以明义理为目的,明确的抨击了学校和科举流弊。
当今我们的
社会很多学校以升学率为中心,评价学生的成绩完全以成绩单来作为唯一标准,目前学校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使得教育的发展逐渐脱离了教育的本质:以健全人格为本,也就是朱熹提倡的:明德。
所以,学校应该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己任,教育评价标准应该以教学的本质认识为基础。
2“.言忠信,行笃敬”的德育观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提出了“修身之要”:“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由此可见,在朱熹看来,书院的目的是为朝廷培养出有才学之士,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风格,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朱熹主张:学士只能为朝廷所用,而不能为被统治的农民阶层服务。
而我国现在德育发展必须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方向,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文明。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白鹿洞书院揭示》提现的处理人际关系提现的重要原则,它告诉我们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他人,这也就是忠恕之道。
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人不应该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当代的教育模式大多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模式当中,条条框框的说教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目前青少年学生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不在少数,如果只是把道德准则作为应试教育的考题,并不能真正打动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和德育实践相结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