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鹿洞书院揭示
1 白鹿洞书院揭示

第一课白鹿洞书院揭示导读:一、大学理念1.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学理念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受西方的影响才产生的,但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大学之形,却在很早就有了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
中国古代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
儒家经典《大学》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理念,“大学之道”就是指大学的理念。
“明明德”是指教育要使人懂得做人和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
“新民”就是指通过教与学,使人做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
“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个极圆满的至善境界,它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是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中国古代大学从汉代以后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古代官学,其教育机构主要是:太学、翰林院和国子监;二是古代书院。
前者始于汗朝,发展于隋唐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
在古代官学的发展中,董仲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正统地位。
他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习儒典”,通过兴办教育,兴办太学,学习儒学,提倡教化,人们才能懂得礼仪,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董仲舒认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才也。
古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厚也。
臣原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
数拷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
”[1]由此可见,董仲舒将太学定位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翰林院和国子监。
无论是叫太学还是翰林院、国子监,它们都是朝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都是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公名熹字元晦宋婺源人. 谥曰文. 配祀十哲.弘谋按学也者. 所以学为人也。
天下无伦外之人。
故自无伦外之学。
朱子首列五教。
所以揭明学之本指。
而因及为学之序。
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之要。
则学之大纲毕举。
彻上彻下。
更无余事矣。
弘谋辑养正规。
特编此为开宗第一义。
使为父兄者共明乎此。
则教子弟得所向方。
自孩提以来。
就其所知爱亲敬长。
告以此为人之始。
即为学之基。
切勿以世俗读书取科名之说. 汩乱其良知。
庶耳所习闻。
儿时亦晓然所学为何事。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
敬敷五教。
即此是也。
学者. 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
亦有五焉。
其别如左。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 四者. 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
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 接物. 亦各有要。
其别如左。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 窒欲。
迁善. 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 不谋其利。
明其道. 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 莫非使之讲明义理. 以修其身. 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 为词章. 以钓声名. 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 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 具存于经。
有志之士. 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 而责其身以必然. 则夫规矩禁防之具. 岂待他人设之. 而后有所持循哉。
近世于学有规. 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 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
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 条列于右. 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 而责之于身焉。
则夫思虑云为之际. 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 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 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 则彼所为规者. 必将取之. 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白鹿洞书院揭示》讲解

《⽩⿅洞书院揭⽰》讲解《⽩⿅洞书院揭⽰》也叫《⽩⿅洞书院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才⽽制定的教育⽅针和学⽣守则。
⼀开始朱熹就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即让学⽣明确“义理”、“明⼈伦”。
五教之⽬:“⽗⼦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教育的⽬的就是要处理好这五种关系:⽗⼦之间应该有亲情,君⾂之间应该有道义,夫妇有内外之别、长幼有尊卑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
就批判了当时以科举为⽬的的学校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这样,那怎么样去开展教育呢?也就是说它的教育教学过程以什么样的次序开展呢?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先要⼴博的学习,遇到不懂的要详细的请教,同时也应勤勉的思考,明确的辨别,忠实的⾏事。
对于教育对象道德的培养,有哪些基本要求?在“修⾝”⽅⾯,修⾝之要:“⾔忠信,⾏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也就是说语⾔要忠诚⽼实、⾏为要敦厚严肃,要压抑⾃⼰的欲望和怒⽓,改变⾃⼰的错误从⽽使⾃⼰向善。
在“处事”⽅⾯,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做任何事请都应该是为了匡扶正义,⽽不是为了个⼈利益,应该是为了明辨真理,⽽不是为了⼀⼰私利。
在“接物”⽅⾯,接物之要:“⼰所不欲,勿施于⼈。
⾏有不得,反求诸⼰”。
⾃⼰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凡是⾏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
最终要达到⼀个什么⽬的呢?“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然后推以及⼈,⾮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已也”。
教育的最终⽬的,不是要⼈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个⼈利益,⽽是为了让⼈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推⼰及⼈,成为对社会有⽤的⼈。
虽然以上这些思想早在儒家典籍中出现,但是朱熹把这些思想汇集起来,并⽤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就使得书院教育逐步⾛上法制化的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读完这篇揭示,我第一感觉就是老祖宗们可真讲究,对读书人的要求那是全方位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短短几句,就把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都给捋得明明白白。
就像现在,虽然没有君臣这一说了,但在工作里上下级之间也得有道义,要互相尊重、尽责嘛。
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相亲相爱,夫妻之间相互理解包容,兄弟姐妹长幼有序不争不抢,朋友之间讲诚信不坑不骗,这要是都做到了,那整个社会得多么和谐呀。
再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感觉就像是一个学霸养成手册。
博学就是得广泛学习,啥知识都得去沾沾边儿,不能只守着自己那一小片天地。
审问就是要不懂就问,不能不懂装懂,这一点我可太有感触了。
有时候自己瞎琢磨半天,其实问一下别人一下子就明白了。
慎思和明辨就更厉害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仔细思考,分辨出对错好坏。
不能人家说啥就是啥,现在网络上信息那么多,谣言也不少,如果没有这慎思和明辨的能力,那就很容易被带偏了。
最后笃行,就是得把学到的、想明白的东西付诸实践,不能光纸上谈兵。
就像你学了游泳的知识,可不去水里扑腾两下,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呀。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又在教我们做人的态度了。
说话要忠诚老实,做事要严肃认真,这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
而且要克制自己的愤怒,控制自己的欲望。
我觉得这一点可太难了,谁还没个小脾气呢?看到喜欢的东西谁不想立马拥有呢?但是老祖宗告诉我们这样不行,要学会控制,要把自己的坏毛病改掉,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还特别佩服这篇揭示里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系统性的教育理念。
它不是只强调学习知识或者只强调品德修养,而是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就像一个人,光有知识没有品德,那就像一个装满了知识的坏蛋,指不定做出什么坏事呢;而光有品德没有知识,那也很难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所以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白鹿洞书院揭示啊,这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东西呢。
你知道吗,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是一把特别的钥匙,能打开古代教育理念的大门。
它就那么静静地存在着,却蕴含着好多好多古人的智慧。
这揭示里讲的东西,很多都特别实在。
比如说它对学子们在学习态度上的要求,那可真是一点都不含糊。
就好像一个严师站在你面前,眼睛一瞪,告诉你学习就得认真,不能马虎。
它提到的那些道德规范之类的,感觉就像是在给学子们画一个圈,这个圈里是正道,是充满阳光的地方。
而且啊,你要是仔细去看每一条,就会发现它就像家里长辈的唠叨一样。
虽然唠叨,但都是出于爱,出于希望你好的那种心情。
它对人行为举止的规范,不是那种生硬的命令,而是像朋友之间的劝告。
比如说在和人相处的时候要怎么样,就像是在说,“哎呀,你要是这么做呀,大家都会喜欢你的,可别做那些让人讨厌的事儿哦。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里,还能感觉到那时候书院里的氛围呢。
那些莘莘学子们,每天对着这个揭示,就像对着一面镜子,时刻检查自己有没有做好。
它不仅仅是写在墙上或者纸上的文字,更像是书院的灵魂一样的存在。
我有时候就在想啊,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的书院,和那些学子们一起在这个揭示的影响下学习生活,那该多有趣。
他们肯定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能会因为这个揭示里的某一条争吵起来,然后又互相理解,最后一起进步呢。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书院里的人、事、物都串联起来,让那个小小的书院充满了大大的能量。
再看这个揭示的影响,那可真是波及了好远好远呢。
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泛起的涟漪越来越大。
它影响了好多好多后来的教育理念,就好像一个火种,点燃了后来教育的火焰。
它就这么默默地在历史的长河里存在着,虽然岁月流转,但它的价值一点都没有褪色,还是那么耀眼,那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白鹿洞书院揭示

鹿
键 词
洞
书朱 院熹
揭
示
壹
白鹿洞书院简介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 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 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 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 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 大书院"。
相传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 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 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 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 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 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 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 的标准。
伍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关
鹿
键 词
洞
书朱 院熹
揭
示
一、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五教之目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 【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 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 道也。"
长幼有序 1.长辈要自律自重,堪称晚辈的榜样 2.晚辈要谦恭好学,听从长辈的教诲
二、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为学之序,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 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 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 措也。
六、总结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 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 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 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 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 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白鹿洞书院及《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及《白鹿洞书院揭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白鹿洞书院及《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揭示》名词解释

《白鹿洞书院揭示》名词解释《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后扩为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学规原文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参考译文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
这就是“五教”的纲目。
圣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学习这五教,而他们学习的顺序,也有五条。
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忠实的贯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白鹿洞书院揭示导读:一、大学理念1.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学理念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受西方的影响才产生的,但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大学之形,却在很早就有了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
中国古代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
儒家经典《大学》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理念,“大学之道”就是指大学的理念。
“明明德”是指教育要使人懂得做人和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
“新民”就是指通过教与学,使人做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
“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个极圆满的至善境界,它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是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中国古代大学从汉代以后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古代官学,其教育机构主要是:太学、翰林院和国子监;二是古代书院。
前者始于汗朝,发展于隋唐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
在古代官学的发展中,董仲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正统地位。
他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习儒典”,通过兴办教育,兴办太学,学习儒学,提倡教化,人们才能懂得礼仪,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董仲舒认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才也。
古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厚也。
臣原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
数拷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
”[1]由此可见,董仲舒将太学定位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翰林院和国子监。
无论是叫太学还是翰林院、国子监,它们都是朝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都是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
古代书院,是我国传统大学的另一重要形态。
它最早见于唐代,书院刚开始时只是一种藏书楼或学者们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
古代书院其实质就像今天的民办大学。
中国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求功名、循循善诱、学术自由的风气。
宋代著名儒学大师朱熹将儒家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总结与发展作为书院的教育理念。
他在《白鹿洞书院教条》中明确提出:“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人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
朱熹在书院教条中指出“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上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
其别如下: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
上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记其功。
上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上接物之要。
”[1](р204)分别阐述了书院自由讲学和自学读书的特点,以及阐述了书院办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和接物之要,体现了知、行合一,学、问相济,思辨结合思想,以及教育的非功利思想。
这些传统书院的办学理念,对今天的大学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白鹿洞书院教条》成为了历代书院学规的典范。
各书院大师纷纷依照此例,将自己的讲学宗旨,进德和为学的基本要求及书院生活的基本守则结合起来,形成了特色各异的书院教学制度和书院办学理念。
我国古代大学无论是官学还是书院,其理念都是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中国现代大学理念中国现代的大学发展主要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基本线索是民末清初学习日本,五四之后学习美国,50年代之后学习苏联。
中国现代的大学的办学者,大多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仁人志士,受过良好的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而从一开始就能注意到大学理念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中国当时的办学者的开阔的视野与先进的理念,致使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起点并不低。
以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进行改革为起点,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尚不足百年,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出现了北大、清华、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等为杰出代表的现代大学,并造就了一代代学术大师和一批批优秀学子。
究其原因,是这些大学的办学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蔡元培倡导“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校自治”的大学理念1912年,蔡元培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首任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大学令》,就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宗旨,明确了“学”与“术”的分离,确定了大学的文、理两科为主的综合性,并确立了大学设评议会,各科设教授会,采取“教授治校”的制度。
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受命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大力推行欧美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大力主张学术研究及学术研究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和大学管理的“教授治校”的制度,从而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并确立了大学之为大他还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业。
”“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
”即强调大学不是贩卖文凭的机关,大学生不是在熬资格,也不是在死记硬北教师的讲义,而是把学校作为在教师指导下自由研究学问的地方。
这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的非功利性。
在谈到学术自由时,他指出:“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
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厥为大学。
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客观存在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
苟其确有所见,而方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研究者进行学术讨论有绝对自由,丝毫不受政治、宗教、历史纠纷或传统观念的干扰。
即使产生了对立的观点,也应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说明,避免混战。
”(二)梅贻琦倡导的“通才教育、教授治校”的大学理念1931年至1948年,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他十分强调清华大学应造就专门人才,以供社会建设之用,积极倡导以“通才教育,教授治校”为核心的大学理念。
他认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他专门作《大学一解》一文,系统地阐述其通识教育思想。
文章以《大学》开章明义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其通识教育理念的基本思想。
他指出:“今日之大学教育,聚视之,若与明明德、新民之义不甚相干。
然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之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此二意义之范围。
”梅贻琦还精辟地指出:“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
而重心所寄。
应在通而不在专”。
“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
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
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
那么何谓通识教育呢?梅贻琦认为“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分而言之,则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则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教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要必有其相为因缘与依倚之理,此则所谓通也。
”此外他还深刻地指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三)张伯苓倡导的“允公允能,育才救国”的大学理念张伯苓于1904年创办了南开大学,并于1919年至1948年期间长期担任南开大学校长,他积极倡导以“允公允能,育才救国”为核心的大学理念。
在南大建校之处,他就把“允公允能”作为南开大学的校训,并指出:“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而南开学校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目的,加强对学生进行五个方面的训练,这五项训练即“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体组织、道德训练和培养救国力量”,“上述五项训练,一以‘功能’二字为依归。
目的在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众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故本校成立之初,即橥‘公能’二义,作为校训。
惟‘公’故能化私,化散,爱护团体,有为公牺牲之精神;惟‘能’故能去愚,去弱,团结合作,有为公服务之能力”。
“允公允能,足以治民族之大病,造建国之人才”。
(四)孙中山倡导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和”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大学理念孙中山先生在创办中山大学时借《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名言,确立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中大校训,把它作为立大志者学习和成才的必由之路,明确了中山大学的办学思路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博学的知识、好学的精神、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孙中山作为革命家,他同时认为大学是培养革命人才的地方。
他在中山大学的演讲中精辟地指出“中国几千年以来,有志的人本不少,但是他们那种立志的旧思想,专注重发达个人,为个人谋幸福,和近代的思想,大不相同。
近代人类立志的思想,是注重发达人群,为大家谋幸福”。
“我们中国青年应该有的志愿”,“是要把中华民国,重新建设起来。
让将来的民国的文明,和各国并驾齐驱”,“古今人物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
“所以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摘自《孙中山演说集》)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大学理念,既继承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又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了革命创新,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的有机结合。
(五)竺可桢倡导的“求是和牺牲精神,学业与道德并重“的大学理念竺可桢先生在1936年至1949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积极倡导以“求是和牺牲精神,学业与道德并重”为主的大学理念。
他指出:“何谓求是?英文是Faith of Truth.美国最老的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亦是求是,可谓不约而同”。
这充分体现了竺可桢倡导的求是精神是对西方先进大学理念进行吸纳与融合的结果。
他精辟地指出:“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做实验。
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惟有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精神”。
“国家给你们的使命,就是希望你们每个人学成以后将来能在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家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强国”。
“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了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厉害的气概,深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