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合集下载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壮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壮族民居建筑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这个民族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本文将介绍壮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装饰元素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壮族的建筑艺术。

1. 建筑形式壮族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以“三进”式为主要类型。

这种建筑形式一般由前堂、中堂和后堂组成,每一堂都有特定的功能。

前堂通常是客厅和接待客人的场所,中堂是主要的居住空间,后堂一般用来存放物品和养殖家禽。

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见于“板楼”和“吊脚楼”等类型,这些建筑形式巧妙地融合了崇山峻岭的地势特点,使整个建筑群体呈现出独特的山地风貌。

2. 结构特点壮族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也很独特。

它们通常采用木材、竹子和土坯等自然材料,结构简单而坚固。

屋顶多为斜坡状,以方便雨水的自然排放。

在建筑结构上,壮族民居注重平衡和对称,体现了他们对平和和谐的追求。

同时,壮族的民居建筑也注重通风和采光,以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

3. 装饰元素壮族民居建筑的装饰元素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壮族人常常在房屋的门窗、梁柱以及室内墙壁上进行精美的木雕和石雕。

壮族的木雕工艺精湛,常以花鸟鱼虫等自然图案为主题,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生动。

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常运用彩绘和壁画进行装饰,红、黄、黑等鲜明的色彩增添了建筑的艺术魅力。

4. 文化内涵壮族民居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壮族的民居建筑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同时,这些建筑也承载着壮族人对家庭、部落和族群的认同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的重要场所。

总结:壮族民居建筑独具一格,既有与环境融合的特点,又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

它们既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家庭的关心与热爱。

通过欣赏壮族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与历史,同时也体味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与无穷魄力。

《中国民居》课件

《中国民居》课件

结语
中国民居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智慧和价值。我们 应该意识到保护中国民居建筑的重要性,并为此共同努力。
保护中国民居建筑不仅可以保留历史与文化,也可以为未来的世代提供宝贵 的学习和欣赏机会。
参考文献:
《中国民居》PPT课件
中国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元素。 本课件将介绍中国民居的背景、特点、结构、艺术价值以及保护与传承等内 容。
背景介绍
中国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历史悠久。它们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记忆和审美情趣。 中国民居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崇拜、社会的观念以及艺术的追求。
中国民居的特点
地域区别
中国的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民居有着明显的区别。北方民居注重保暖,建 造多采用砖木结构,而南方民居则注重通风,以砖石木结构为主。 宗族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也影响着中国民居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民居的结构
传统建筑材料
中国民居的建造材料通常采用砖石、木材、瓦片等传统材料,这些材料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具有良好的 保温和透气性能。
中国民居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居意象
中国民居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象征。
民居建筑的艺术特点
中国民居注重形式美和功能美的结合,它们富有韵律感和几何美,同时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居建筑与艺术的融合
中国民居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艺术和生活的融合,通过建筑形态、装饰图案等展示了中国传统审护现状
当前,中国民居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等。很多传统民居正面临消失的危机。

中国民居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居的审美特征

例 ”的 限制 较 少 ,而 是依 照各 地域 的 自然环境 、
历史文化 、 民间传 统建筑艺术 和社会政 治经济条 件 ,从不 同的风俗 习惯、生产 活动 、生活 方式和
的综合制 约影响 ,使得 北方 民居呈现 出质 朴敦厚
的风貌特征 。
生活需要 出发,因地制 宜,就地取材建造起来的。
关 键 词 : 民居 ;建 筑 艺 术
Ab t a t Fr m h a to so l e ie e n s uh r n o e Chn ep ciey t i atcea ay e h e ea a o to src : o tet wo fcin ff kr sd nc si o ten a dn  ̄ my u f o
中国民居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 过程 中不 断受到 生产力发展 和生活水 平变化 的影响 ,积 累了丰富
1 总体布局 .
中 国传统 民居 的布 局特点不 是单座而 建 ,而 是几座合成一 院,几 院合成一宅 ,宅合成巷 、街 、
的设 计手法 和 修造经 验 ,在不 同 的地区和 地域 ,
7 6 I设计 研究 DS NR E C o 6N 621 艺术 EL E A H l o 0 S R V G
1 中国民居的审美特征 8
On Ae t ei p e it no ie e Re ie t l sh t Ap r ca i f c o Chn s sd n i a Dwel g ln s i
多属于平 原型的构成和 离散型 的组合 。地 段的 宽 松和地 形的平整 为村落 、城镇 以及宅 院的规整布
中图分类号 :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75(0 1 60 7—4 收稿 日期:21 1—7 修 回 日 :2 1 20 0 0500 21 )0—060 0卜 11 期 0卜1— 6

中国传统民居流派 营造技艺与设计课件

中国传统民居流派 营造技艺与设计课件
工匠就有3066名,在营造界形成了“徽州帮”,主要以木、 石、砖、铁、窑五色匠人组成。 徽州传统民居以围合方式组成四水归堂的院落格局。梁架 结构多为穿斗与抬梁结合式,建筑构件雕饰繁复、精美。 马头墙是徽州建筑的特征之一,通常砌成三叠式、五叠式 等样式。
水口
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门户,村落的标 志,也是进村的必经之地。水口景观 构成村落的前景,是村落空间序列的 开端。水口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找到 水口就找到了村落的入口。
一、北方官式做法
华北平原天气寒冷干燥,风沙较大,封闭的 庭院是防风避沙的有效方法。
北京传统营造技艺是北方传统建筑技术的代 表,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设计规范和施工规 范,同时也结合北京地区地域特点和民俗习 惯,产生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做法和风格,如 四合院方正开阔,厢房不遮正房,以多接纳 阳光。院子对外封闭,以隔风尘。屋顶及墙 壁厚重以防寒隔热,故结构上采用承重性较 强的抬梁式构架。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7.1、川西街巷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7.1、川西街巷 7.1.1、宽巷子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7.1、川西街巷 7.1.1、窄巷子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7.1、川西街巷 7.1.1、连接宽窄巷子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八大作
明清北京地区的八种匠作,是八种相对 独立的营造行业和工种。
各工种或工匠都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和供 奉的祖师,木匠祖师爷是鲁班;铜铁匠 祖师是老君等等。每一种行业都有自己 独立而完整的技艺体系和行业行规,工 匠从拜师学徒到出师成业往往要经过数 年。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二、徽派建筑

婺源民居研究报告

婺源民居研究报告

婺源民居研究报告婺源民居是中国传统农村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在文化和建筑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对婺源民居进行研究,并对其建筑形式、装饰艺术及文化价值进行分析。

婺源民居建筑形式独特,一般分为四合院和四合头两种,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四合头。

四合头民居以阳房为主体,封闭性较强,室内光线昏暗,可以有效阻挡夏日的炎热和冬季的严寒,适应婺源地区的气候特点。

而四合院建筑则以院落的开放性为主要特征,是婺源民居建筑中的另一种常见形式。

婺源民居的装饰艺术也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

民居内外的装饰经常以花鸟、人物及抽象图案为主题,非常注重细节和对称性。

尤其是对于门窗、院墙等部位的雕刻装饰,常常以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为基础,涵盖了许多寓意深远的图案和意象。

这些装饰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还体现了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

婺源民居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上,更是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婺源民居是中国农村的典型代表,其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传承了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并融入了许多地方特色。

同时,民居内的陈设和摆设也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婺源民居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展示和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婺源民居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技艺正在逐渐失传,民居的保护和修复亟待加强。

同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民居的需求和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传统和适应现代需求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综上所述,婺源民居是中国传统农村建筑的珍贵遗产,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同时,保护和传承婺源民居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努力。

只有通过合理的保护措施和适度的调整,婺源民居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充分展示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邯郸民居装饰艺术

邯郸民居装饰艺术

邯郸民居装饰艺术摘要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民居建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体现着邯郸的地方艺术特征和浓厚的传统历史文化。

本文从邯郸民居建筑结构及构造特点、装饰艺术与特点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邯郸民居将建筑装饰及其构件的功能、结构与艺术相结合,以当地特有的人文、经济、文化为基础特色建筑装饰艺术,不仅表现出功能的需要,也将其美学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这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探讨,保护并合理的利用,使这份蕴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邯郸民居建筑构造装饰艺术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邯郸民居建筑各组成部分装饰邯郸地区的民居一般以四合院与三合院为主,其中四合院由门房(倒座)、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图3-1)。

这些院落以“院”作为一个单元,进一步沿纵横方向组合,按双联式、串联式、并列式,组合成为不同规模的院落。

还可以成为一座独院式院落。

一些院落可以形成多进院落及多条轴线的各种规模的组合群体,适应各种家庭的居住要求。

通常在院落的四角建有碉楼,设置垛口和望孔而防守的,达到防御的目的。

1.1屋顶装饰民谚说“山看脚,房看顶”。

邯郸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现存民居的屋顶多以硬山式为主,再有一些悬山屋顶,还有大量的单坡顶房屋以及少量的传统平顶房屋,屋顶是使用本地材料,符合邯郸地理气候环境而产生的一种独具风格的的审美和结构相结合的表现方式。

民居建筑的屋面善用屋脊进行装饰,一般集中采用正脊与垂脊两种形式。

正脊上是以龙头鱼身的造型为主,置于正脊两端,嘴一律向外。

垂脊顶端也以几只小走兽作为装点,只是同一座房屋的正脊与垂脊兽不能选用同样形象和大小的兽作为装饰。

正脊和垂脊的主要定型构件——陡板,作为调整屋脊高度的用途。

在陡板位置上有些花饰或空格花纹用来装饰屋脊,可以有效地减轻屋脊的重量,有利于建筑整体的结构,还可降低造价。

1.2墙体邯郸地区民居的墙体有檐墙、山墙、廊心墙和看面墙等主要墙体。

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四川民居

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四川民居

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四川民居四川民居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四川民居有明显的中轴线而又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一种自由灵活的平面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局。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风格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

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

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四川早期民居的主要类型为干栏式建筑单门独户四合院精美雕刻添光彩传统的四川民居讲究用一些木雕、石雕和砖雕来装点房屋。

比较常见的是在门窗格扇、挂落、牌坊、撑拱等部位施以木雕,可分为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和浅雕四种。

另一种常见的雕刻是石雕,从各地的民居住宅以及祠堂、庙宇等建筑中都可以见到许多石材构件以及这些构件上精美的石雕。

功能多样的城镇居民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四川的城镇出现了功能多样的城镇民居。

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作坊、茶馆、洒肆、客栈,外面镶嵌木质门板,开合方便自如。

商住两用的房屋多为一楼一底两层,有的楼上作卧室,楼下作营业房,有的前面是门面,后面是居室和厨房。

大一点的商住两用房中间用天井间隔,房间较多。

传统民居的特征1 是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 是结构和外形特征。

它反映了地理条件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 是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

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气候与民居成都平原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雾,是中国阴雨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

夏季,成都平原处于一个封闭的地形中,风速较小,十分湿热,冬季,多雨,潮湿,日照少。

因此,形成“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脚,冷碳、冷摊瓦”等特点。

自然资源与建筑材料四川植被茂盛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

八年级美术下册《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美术下册《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教学设计
3.通过创作实践,表达对传统民居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我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传统民居,运用美术术语撰写一篇分析报告,不少于500字。要求内容涵盖该民居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创作一幅表现传统民居之美的艺术作品。作品形式不限,可以是绘画、摄影、拼贴等。要求作品具有创意,能够体现出民居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2.绘画练习: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摄影等手法,创作表现传统民居之美的艺术作品。
3.创意设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个具有传统民居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明信片、书签等。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以下要点:
1.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2.如何运用美术术语描述和分析传统民居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a.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民居的艺术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b.培养学生运用美术术语描述和分析传统民居之美的能力。
c.引导学生通过创作实践,表达对传统民居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2.教学难点:
a.帮助学生把握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b.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美术手法,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作品。
3.设计一个具有传统民居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明信片、书签、钥匙扣等。产品需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同时能够传递出传统民居艺术的价值和魅力。
4.撰写一篇关于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倡议书,不少于300字。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建议,呼吁全社会关注和传承传统民居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
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
布地域最广、风格最为鲜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其中,中国传统
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其重要的一支,且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建筑从简单的遮风避雨发展到
融入了民族文化审美元素进行装饰,56个民族在民居的建筑装饰形
式有不同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
的一部份,这是祖先留给我们又一笔丰厚遗产。研究中国民居建筑装
饰的整体风貌。是对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传统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人们采用
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
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
向往和追求,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
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在传统民居装饰中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
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
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
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松耐
寒,寓意人应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同理,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鸳鸯
象征夫妻恩爱,松鹤表示健康长寿。传统中国建筑的开间数、踏步数,
都有讲究。古人崇“阳数”(奇数),以“九”为尊,九字或九字的倍
数是佳选。
北京四合院有优于其它任何住宅形式的居住环境,它有宽绰疏朗、
起居方便的中心院落,有高度的私密性和亲合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其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元,
可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于各种不同规模的家庭居住。北京四
合院的建筑格局和空间构成体现着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是
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意识的反映。北京传统住宅装修的一种最普通、最
常见的图案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按一
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
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
好愿望。
在古代,灯笼是光明和喜庆的象征,以抽象的灯笼图案作为装修
窗格图案,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光明的生活的向往。以八角或六角几何
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
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中
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
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
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
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
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
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
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
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清康熙、乾隆营造圆明园、避
暑山庄和承德外八庙,模拟全国重要建筑和名胜,象征宇内一统。明
堂上圆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征天地万物。某些喇嘛寺的构图象征须
弥山佛国世界等。山西王家大院红门堡装饰艺术也以象征、寓意发挥
巧妙著称,红门堡最初称恒贞堡,取自《易经》的恒,亨,无咎,利
贞。筑堡人希望子孙后代依托大院,读书求名,经商取利,永保家族
兴旺发达。红门堡历时半个多世纪建成(乾隆四年至五十八年)。红
门堡院落布局总体呈现王字结构,迎合王氏家族辈辈封侯、代代为王
的精神追求。堡中各院依照官位品级的高低等级而有差别,有五品以
上官衔的人家,住的是二进到四进的四合院落,堡中有中宪大夫第、
奉直大夫第、司马第这类宅院,大多豪华讲究,装饰更华丽一些。十
六世王寅德的司马院,是一个四进的院落,以加官、进禄、增福、添
寿命名各院,每进一院,也就多一分福气。王家大院不仅因堡墙高、
门楼阔、屋舍多、功能全而享誉三晋,也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所推崇。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美学特征也彰显其中。中国传统建筑造型、
装饰元素形成多源自于自然环境,像石雕的柱础、栏杆、螭首(吐水
口)、木构件的梭柱、月梁、拱瓣和麻叶头、霸王拳、菊花头等梁枋
端头形式,雕花、兽的门墩等和前面所讲的蝙蝠、鹿、鱼、鹊、梅都
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这其中有些取其寓意、隐喻,但都取自于现实
大自然中的物去像,反映了人们热爱、祟尚自然的审美意识。在古代,
人们曾利用山边岩石突出处建屋居住,造园匠师把它移植到园林中,
以追求自然野趣。亭形式形成是古代休闲建筑与环境审美发展的结果,
因此,相对应北的原野的粗犷,南方山川的秀丽,就有了亭的艺术风
格南北差别;北方的亭檐厚实,翼角和缓,体态端庄;南方的亭檐轻
灵,翼角高耸,造型活泼秀丽。中国传统建筑造型大部分都趋向规格
化,定型化,有相当严格的规矩做法,通过互相搭配取得不同的艺术
效果;但也很注意细微的变化,既可远看,也可近赏。举折与举架确
定屋架高度和屋面坡度的技术作法。使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成了独
特的风格,它可以掩饰屋面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凹凸误差,也可使屋面
形成优美的凹曲面,大大减弱了屋顶的沉重感。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主观成份比较多,中国古代室内设计师善
于运用色彩烘托居气氛,它们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装饰
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地位最重要,
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
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如宫殿屋顶用黄色琉璃,彩画用贴金龙
凤,殿前用日规、嘉量、品级山、龟鹤、香炉等小品,以表示帝王的尊
严;私家园林用青砖小瓦、原木本色和精巧自由的砖木雕刻,以体现
超然淡泊的格调。民居一般不画彩画,或只在梁枋交界处画“箍头”。
色彩和彩画还反映了传统的审美观,首先是多样寓于统一。一组
建筑的色彩,不论多么复杂华丽,总有一个基调,如宫殿以红、黄暖
色为主,天坛以蓝、白冷色为主,园林以灰、绿、棕色为主。其次是
对比寓于和谐。因为基调是统一的,所以总的效果是和谐的;虽然许
多互补色、对比色同处一座建筑中,对比相当强烈,但它们只使和谐
的基调更加丰富悦目,而不会干扰或取代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