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
欧内斯特海明威英文介绍

欧内斯特海明威英文介绍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他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童年暑假通常在密歇根州的北半岛,14岁时曾在芝加哥市南部的黑人码头区当过报童,15岁时到堪萨斯市《星报》报馆当缮写员,后到《多伦多星报》任记者。
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派往意大利当救护车司机,后因膝盖受伤被截肢。
这段经历成为他的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海明威一生中赢了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作品包括《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战地春梦》等。
他的作品以其直接、生动的风格而闻名,如他在《老人与海》中写到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他于1961年7月2日在爱达荷州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
海明威的生活和作品都充满了挑战和冒险,他展现了自己的勇气和决心,以及对于生活的深深热爱。
他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色彩艺术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色彩艺术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杰出作品。
它以完美的形式向读者诉说了一场美国梦的破灭。
在这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其一大特色,尤其是色彩的象征。
本文拟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出发,探讨绿色、白色、黄色等色彩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色彩;象征意义;盖茨比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一、引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文学史上“迷惘的一代”中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杰出作品。
小说讲述了二十年代典型的美国青年盖茨比非法聚敛财富为了重获昔日的情人黛西,但最终梦想破灭的爱情悲剧。
反映了整个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一战”后美国经济繁荣时期流行的拜金主义和人性的自私、冷漠。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完美的艺术手法成功地诠释了主题“美国梦的幻灭”。
在各种艺术手法中,象征的使用尤其是色彩的象征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并且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巧妙地流露在作品中。
本文笔者就针对小说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加以分析。
二、小说中色彩的象征意义(一)绿色绿色是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运用的最具象征意义的颜色之一,也是追随主人公盖茨比一生的主色调。
绿色象征着自然、希望和梦想。
而“绿灯”无疑是贯穿小说的一个重要意象。
纵览全文,作者多次使用了“绿灯”,并巧妙地把盖茨比和绿灯联系在一起。
它首次出现在小说的第一章结尾处主人公盖茨比第一次出场时。
尼克从中西部来到东部不久的一个晚上,发现他的邻居盖茨比站在月光下的草坪上,“他奇怪地朝那黑黝黝的海面伸出双臂。
虽然我离他很远,但是,我敢发誓他的身子在发抖。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朝大海望去——暮色苍茫中唯见一点绿色的灯光在遥远的码头那边闪烁着。
”这点“绿色的灯光”不仅是盖茨比对他思念的情人——黛西的向往,更是对美国梦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菲茨杰拉德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编辑菲茨杰拉尔德一般指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作家之一。
F.S.菲茨杰拉德,美国小说家。
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
父亲是家具商。
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
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
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
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
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
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
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
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
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
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
1940年12月21日并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菲兹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也频有特色。
除上述两部作品外,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1934)和《末代大亨的情缘》(1941)。
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目录1人物生平1896年9月24日,菲茨杰拉德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小商人家庭。
他的祖上曾经阔气富有,传到父母这辈已家道衰落。
1913年,靠亲戚的资助,他上了美国东部著名的贵族式高等学府——普林斯顿大学。
但他无心学业,常常缺课考试不及格,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社会活动上。
通过《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浅析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

通过《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浅析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作者:董莲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0期摘 ;要:在美国文学史上,海明威是少数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作家之一,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提起海明威,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硬汉”形象。
虽然如此,但他的作品中还是有明显的女性主义色彩。
在《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其女性形象也得以形象的描写。
关键词:海明威;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1一、温柔的女人在《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海明威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温柔传统的女人跟一个任性、不成熟的男人之间的故事。
主人公哈利为了摆脱自己目前的舒适慵懒的状态,写出自己真正的作品,他带着自己的女人出去打猎。
不幸的是受了轻伤,染上了恶疽,命不久矣。
他把这一切所有的恶果都归咎于他的女人——海伦身上。
女主人公海伦,青年丧夫。
所以,她的心思自然就放在了两个孩子身上,但后来孩子都排斥她。
作为母亲,她只能借酒消愁哀痛自己及自己的丈夫。
不幸的是儿子在飞机一次失事中丧生,最后的亲人失去了,她完全的被苦痛吞噬。
后来作家出现了,作家的爱情使他对生活重新燃起了盼头。
从全书来看,海伦是一个温柔传统的女人。
丈夫死了,独自一人坚强的照顾孩子,孩子死了,精神支柱精神倒塌了,整个人就被痛苦吞噬了。
海伦虽然只是作家的一个“情人”,但是,在故事中,海伦一直对作家百依百顺。
照顾作家的衣食起居;在作家受伤时,为作家读书消除疼痛,鼓励他坚持下去。
她只不过是一个中年妇女,但她却为了作家什么都愿意干。
换句话说,她几乎承担了一个妻子的责任。
除此之外,海伦也算得上是一个文艺的女子,专心致志的养马、读书。
因欣赏作家的作品而与作家纠缠在了一起。
在静态中享受她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态度。
在无论在当时的美国还是中国,海伦都能称得上是一名传统的才女。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爱好,才培养出了她温柔的性格。
《了不起的盖茨比》赏析

The plot synopsis
Nick came to New York from home in the Midwest, is next to his residence book hero gatsby luxurious mansion. Here every night in held a grand banquet.
-- 精品--
This paragraph to appreciate
• I do not know the younger girl. She lie low is on the imperial concubine couch, immobilized, chin tilted slightly, as if something is about to fall down, the above and she is trying to keep its balance. Her eyes turn don't turn, doesn't seem to see me in. But in fact I was surprised, almost did to apologize for my coming to bother her.
反正贝克小姐的嘴唇是动了几下,几乎看不 出来地朝我点点头,然后赶紧让她的头回到原 位——她下巴顶着的那样东西显然歪了一点, 把她吓坏了。我又差点脱口说出道歉的话。
-- 精品--
This paragraph to appreciate
That summer, the music from my neighbor's house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often. The blue of the garden, a lot of men and women like moths in twitter, walking up and down between the champagne and the stars.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故事梗概(4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故事梗概(400字)导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故事梗概,欢迎阅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故事梗概1中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于1925年,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奠定了他20世纪20年代“爵士时代”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的地位。
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
故事讲述了银行小职员尼克背井离乡来到纽约,盖茨比夜夜笙歌的奢华生活和神秘的个人背景引发了他的好奇。
原来,这位富商出身贫寒却爱上了大家闺秀黛西,世界大战爆发拆散了这对有情人。
盖茨比带着功勋从战场归来,等待他的却是心上人嫁作他人妇的消息。
伤心欲绝的他不择手段成为富翁,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为的就是引起黛西的注意,挽回失去的爱情。
尼克为盖茨比的痴情打动,为两人牵线搭桥。
殊不知黛西早已不复当年,而是一副拜金面孔,与盖茨比的重温旧梦不过是她在婚姻外寻求的刺激。
一次意外,黛西驾车时撞死了丈夫汤姆的情人威尔逊太太,盖茨比为救心上人决意顶罪,汤姆却借此唆使威尔逊杀死了盖茨比。
薄情的黛西没有为盖茨比送葬,而是与丈夫踏上欧洲游玩的旅程。
盖茨比草草结束了荒唐悲剧的一生。
而目睹了人世间薄情寡义的尼克,也离开了喧嚣、冷漠、空洞、虚假的纽约,黯然回到故乡。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故事梗概2《了不起的盖茨比》主人公詹姆斯·卡兹本是北达科他州的一个贫穷的农家子弟,自幼梦想做个出人头地的大人物。
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步步商升,并更名为杰伊·盖茨比,自以为是上帝的儿子。
他在一个军训营里任中尉时,爱上了南方的大家闺秀黛茜·费。
可是当他戴着军功勋章在战争结束后从海外归来时,黛茜已嫁给了一位来自芝加哥的、体格健壮、极为富有但举止粗鲁的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农,沉醉于爱情梦幻中的盖茨比艰苦创业,由一个贫穷的军官奋斗成为百万富翁。
海明威《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作品:
• 1926年《太阳照常升起》(长篇小说) • 1929年《永别了,武器》(长篇小说) •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长篇小说) • 1952年《老人与海》 (中篇小说)
代表作品
海明威的创作特征
海明威的创作具有鲜明、强烈的个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迷惘的一代”——“迷惘”的文学 主题。
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海明威
硬汉 海明威
硬汉海明威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 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两次世界大 战之间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 ,通常称他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所 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 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刚毅、勇敢正直, 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他们都处在尖锐剧烈 的外部和内心冲突中,他们都面对严酷的悲剧 命运,但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 死神多么可怕,他们都不失人的尊严,不失勇 气和决心,表现出临危时的优雅风度。
“冰山”原则:
1.“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 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 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 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 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 露在水面上。”
2.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 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 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故事梗概:
主角是一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 叫马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84天都 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 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85天钓到一 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 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仍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 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 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 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栓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 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 剩下一支折断的船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 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 骨架。他回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 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从《太阳照常升起》中看“迷惘的一代”

恨 、 绝 望 , 但 从 未 丢 失 过 自己 的 目标 。
二 、 Ck阳照常升起 》的内容 简介
小 说主人 公杰克 ·巴恩斯是一 名暂 居 巴黎 的美 国记 者 ,
在一战 中脊椎 受伤 ,失去性能 力。杰克爱上 了离过两 次婚的
英国女性勃 莱特 。故事开始 ,杰克和大学友人科恩 在夜总会 巧遇勃莱特 ,她 向杰克倾诉 了她 的爱慕之情 ,但他们 都知道
【关键词】迷惘 的一代 太 阳照 常升起 分析 人 物 内涵 【中图分类号 】171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9-5349 (201 5)04—0077—01
一 、
“迷惘的一代 ”的简介
“迷 惘 的 一代 ”是 美 国文 学 上 的 一 个 分 支 , 出现 于 第 一
常 无规律的生活 ,失去生活 的信仰 。 (李莉华 ,2007:95)
他 们憎恨战争 ,认为 自己的原始 目标和信仰与战后 的现 实情
况 格格不入 。尽 管我们可 以在 “迷 惘的~代 ”的作 品中感受
到他们 的悲观 厌世 ,然 而 ,在他 们灵 魂 的深处 ,他 们追 求 被 战争伤害后 的人性美 。他们忧伤 却不失去方 向,充满 了怨
他 们难 以维持长 久的关系 。而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却对勃莱特一见钟情 。杰
克和朋友 比尔及 科恩一起去西班牙 看斗牛表演 ,却 在潘 普洛
纳 遇 到 勃 莱 特 和 其 未 婚 夫 麦 克 。后 来 在 一 家 旅 馆 , 杰 克 把 勃
莱 特介绍给 斗牛士罗梅罗 ,她 一下 子就 被这个 19岁 的体 魄强
次 世 界 大 战 之 后 。 美 国 作 家 格 ·斯 因 泰 对 海 明 威 说 “你 们 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厄普代克 John Updike (1932~2009)
毕业于哈佛大学,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 1955~1957年在《纽约人》杂志任编辑,后 回宾州专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兔子三部 曲》、《半人半马》、《夫妇们》、《同我结 婚:一桩罗曼史》等长篇小说,以及众多短篇 小说与故事集,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坛上描绘中 产阶级生活 的大师。 代表作《兔子三部曲》追踪表现一个绰号兔子 的青年人哈利,如何从精神苦闷、骚动不安的 50年代,一直经历到70年代的繁荣与变迁, 成为保守而平庸的新富人的生长曲线。作为中 产阶级编年史,作品生动细腻,准确地描写出 当代城市生活与历史沿革,在人物精神刻画方 面,批判地反映美国中产阶级典型人物。 从三部曲到五部曲
卡森· 麦卡勒斯 (Carson McCullers1917-1967)
生于乔治亚州府哥伦布一珠宝店主家庭,5 岁学习钢琴,15岁立志成为作家。17岁去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文学创作,19岁开始 构思,22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 重要作品有《伤心咖啡馆之歌》(通过生 活中某些特异的经历,来考查“人性”中 某种特异的成份。作者的结论是:人的心 灵是不能沟通的,人类只能生活在精神孤 立的境况中;感情的波澜起伏是一种痛苦 的经验,只能给人带来不幸。) 、《黄金 眼睛的映象》、《婚礼的成员》等第 17位。 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 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 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索尔· 贝娄 (Saul Bellow,1915-2005)
父亲是从俄国移居来的犹太商人,贝娄1933考入 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获得社会学和 人类学学士学位。 1941-1987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早期创作《晃 来晃去的人》(Dangling Man)(1944)、《受 害者》(The Victim)(1947),《奥吉· 玛琪历 险记》(The Adventure of Augie March)(1953) 使他一举成名,小说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描写自我 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之作。 1964《赫索格》(Herzog)第二次获得全国图书 奖;1970《赛姆勒先生的行星》(Mr.Sammler‘s Planet)第三次获得全国图书奖;1975《洪堡的礼 物》(Humboldt‘s Gift)获得普利策奖。 其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反映 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 1976获诺 贝尔文学奖,被认为“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 文化的精妙分析”,特别提及《抓紧时光》》 (Seize the Day)(1956)
伯纳德· 马拉默德 (Bernard Malamud, 1914-1986)
出生于美国纽约一犹太家庭,1939赴哥伦比亚 大学主攻英国文学,1942获硕士学位。1949- 1961在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写作课,之后到本 宁顿学院教授语言文学课,1966-1968曾在哈 佛讲学。 40年代起发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七部:《呆头 呆脑的人》(1952)、《店员》(1957)、《新生活》 (1961)、《装修工》(1967)、《房客》(1971)、 《杜宾传》(1979)、《天恩》(1982),50余个短 篇。 主要以社会最底层的人为描写对象,同情这些 人物,尤其是犹太籍移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他 们坚忍的生活毅力,赞扬他们的高贵品质,通 过他们反映出更广大范围的人类世界。他小说 几乎都围绕犹太民族性这一主题展开,讴歌了 他们高尚品质,展示了他们悲凄的生活境况, 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抨击了那些种族歧视的 思想,控诉了迫害犹太民族的法西斯暴行。
德莱塞 (Theodore Dreiser l871~1945)
美国小说家。出生于破产小业主家庭。曾长期在社会底 层劳动挣扎。青年时期曾任报刊记者和编辑,并开始从 事文学创作,是倾向社会主义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 其创作属批判现实主义,写出揭露美国社会贫富悬殊、 道德沦丧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 娘》(1911)和揭露金融资产阶级的发家及其必然灭亡 的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金融家》1912,《巨人》 1914,《斯多葛》1947)。 代表作《美国的悲剧》(1925)通过一个穷教士儿子克 莱特· 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 事,不仅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同时更 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美国梦”)对人的 普遍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
艾萨克· 巴什维斯· 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O4-1991)
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从小接受 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 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 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 15岁开始创作。已创作30余部作品,全用意第绪 文写成,大部分译成英文。长篇小说《莫斯卡特 一家》(195o)、《庄园》(1967)和《农庄》 (1969)等主要写在现代文明和排犹主义双重压 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庄园》是代 表作。 另一类小说写爱情与宗教问题:《撒旦在戈雷》 (1955)、《卢布林的魔术师》(196o)、《奴 隶》(1962)、《仇敌;一个爱情故事 ) (1972)和《童爱)(1979)等。《卢布林的魔 术师》被认为是他最佳的长篇小说。 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 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 类的普遍处境”,获诺贝尔文学奖。
―兔子四部曲”
《兔子快跑》《兔子归来》《兔子富了》和《兔子歇了》
(Rabbit, Run1960)、(Rabbit Redux1971)、(Rabbit Is Rich1981)、(Rabbit at Rest1990) ; 该部作品历时三十年创作完成,贯穿了一个男人的一生,他 的工作、婚姻、外遇、小小的胜利和他的死亡。系列小说两 次获得普利策奖。[《兔子回忆》(“Rabbit Remembered”2000)]。 全套书紧密贯通,似一气呵成,每一部又可单独成篇,共 塑造了约一百五十个大小不等的鲜活人物,因此成为全面 展示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图景、深刻探索美国中产阶级灵魂 现状和救赎的史诗性巨著。一部社会史百科全书,巨细靡 遗的描绘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或乱 象),像“万花筒”里看世界,呈现这半世纪美国社会全 貌,纵览美国文化传承,并对“美国梦”(American Dream)意识型态提供文化批判。厄普代克说:“兔子这 个人物对我来说代表着身边的人理解美国的方式,我通过 兔子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常常要比我自己看到的更值得讲 述。”
美国文学与“迷惘的一代”
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描写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的精神危机。 五十年代后创作多元化。
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一战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作家格· 斯泰因对海明威说: “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 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 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 谓。 这个流派的海明威、福克纳等曾怀着民主理想奔赴欧洲战 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 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深 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 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 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如菲兹杰 拉德、艾略特等。 “迷惘的一代”作家虽然流露出浓厚的悲观情调,对战争 抱着消极、厌恶的态度,缺乏积极的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的行动,但他们作品无论在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突破了传 统的束缚。其中一些作家后来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文学的 大师。
约翰· 斯坦贝克 Biblioteka John Steinbeck
1902-1968)
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30年代前后以《相持》(1936)和《愤怒的葡 萄》(1939)为代表。后者写贫苦农民从风沙迷 漫的俄克拉何马州平原流落到富庶的加利福尼亚 州谷地的悲惨故事。1940年使他获得普利策奖金。 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 40年代(美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增加, 美国人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作品《月亮下去了》 (1942)、《珍珠》(1947)以颂扬开朗、乐 观的生活方式来反衬社会中倾轧和狭隘的现象, 中心主题是探讨金钱、文明和人性的关系。 50年代初受生物学“生命循环论”影响,写了 《伊甸园以东》(1952)和《烦恼的冬天》 (1961),前者描绘了善与恶的斗争,后者描写 社会道德的沦丧,表现了作家对美国精神危机的 忧虑。
创作思想内容
以揭露美国社会的暴力行径和罪恶现象而闻名,其作品在整 体上构成了一幅当代美国社会的全景图,不仅生动地反映了 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中下层阶级和劳动阶 层的生活状态,而且触及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如学 术界、法律界、宗教界、政坛,乃至拳击、足球等体育运动。 使用心理现实主义手法,注重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刻画人物 内心世界。尽管她的某些作品尝试运用了心理分析、内心独 白、意识流、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但 是评论界普遍认为,欧茨的创作思想根基主要还是现实主义, 因此她惯常被称为“具有巴尔扎克式雄心”的现实主义女作 家。近几年,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欧茨又将她敏锐 的现实主义触角伸向了犹太题材(她的祖母是犹太裔)。 长篇小说《纹身女孩》(The Tattooed Girl)就已触及到了 犹太身份问题,短篇小说《表姐妹》(The Cousins)内容 涉及犹太民族的特殊经历——二战时期纳粹灭绝犹太种族的 大屠杀(the Holocaust)。
<<麦田里的守望者>> ( The Catcher In The Rye)
反映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和相当一部分人 的思想和处境。主人公霍尔顿那种没有清楚目的的反抗,是当时学生 和青少年的典型病症。《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后,大中学学生争相 阅读,家长和教师也视小说为“必读教材”,把它当作理解当代青少 年的钥匙。《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 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 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 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 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 目和欺骗行径。 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 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 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展现了霍尔顿从憎恶 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 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