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清教徒文学传统形成于17世纪

清教主义与其它宗教相比,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时代特征,以清教主义作为参照系,可以说17世纪美国文学是“信仰时代的文学”,18世纪美国文学是“世俗时代的文学”,19世纪美国文学则可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文学”。

发端于英国的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有着更大的影响,“英格兰有过清教革命,却没有创建清教社会;美国没有经历清教革命,却创建了清教社会”①。并且这种影响以其持久深厚而铸就了美利坚民族的灵魂。正如朱世达先生所言:“清教传统像一条红线规范了从殖民时代到如今的美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②。作为美国文化一个独特的源头,清教主义在美国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明转暗的曲折发展,最终形成有美国特色的清教价值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这一发展历程的最好见证。一般而言,宗教都包含信仰与道德两个层面的价

值体系。

清教主义的传播和渗入伴随着早期的移民拓荒、定居北美的整个过程。作为一种教义,清教主义不再具有原有的意义,但它对新英格兰乃至整个美国由来已久的影响,却在美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不仅与美国人性格中的个人主义有联系,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也起着重要作用.

清教主义是清教徒的思想和他们所信仰的教义。清教徒是 1 6世纪中叶英国国教教会中出现的改革派。其激进派提倡共和政体,坚持政教分离,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受到政府的迫害,所以不得不向外移民,寻求宗教自由。这批最初的移民于 1 62 0年乘坐“五月花”号到了美洲。

清教传统像一条红线规范了从殖民时代到如今的美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1] 作为一场规模空前的宗教运动,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走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清教的产生及其基本教义

说到清教主义,不能不提及十六世纪影响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十六世纪之前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欧洲处于罗马天主教的单一神权统治下。教皇独霸神权,教会日益腐化堕落,这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基督教中的又一大分支:新教(protestant)。新教的宗教思想主要由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的神学观点构成。清教主义就发源于宗教改革之后的加尔文教派。基本教义是主张人的“原罪论”和“命定论”,即人生是罪恶的,一个人的命运在他出生时就被上帝决定。上帝预定大部分人死后要下地狱,而一些人通过自己的诚心诚意和积极努力获得心灵的“救赎”,从而成为上帝的“选民”。这些“选民”的心灵要经历从罪恶到神圣的转化。清教思想主张自律(self-discipline)和内省(introspection),虔诚的信徒只要阅读《圣经》,就可以通过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获得灵魂的救赎。教会和教皇不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信徒们不必通过教皇取得和上帝的联系。

宗教改革运动甫一发生,便在英国击败了天主教,获得了教会的统治权。当时的英王亨利八世(1509-1542)因为与罗马教皇在政治观点以及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产生分裂,宣布脱离罗马天主教,把新教作为英国国教。这一变革虽然在政治上脱离了与罗马教廷的联系,摆脱了教皇对于英国内政的干涉,但在教义及宗教仪式上却没有任何变动。这引起了一部分信仰加尔文教义的宗教改革激进派的不满。他们提出“净化”(purify)和改革英国国教。这些人的宗教思想被称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清教徒们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从国王任命的主教手中把权力转移到某种形式的委员会手中,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episcopacy)。清教主义与英国国教不仅有神学观点的不同,甚至后来发展到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例如:清教主义在安息日有严格的仪式,而詹姆士一世(1603-1625)却固执地坚持在那天游戏和狩猎。清教同英国国教的冲突也是英国革命(1640-1660)爆发的原因之一。因此英国革命又被称为清教革命(Puritan Revolution)。革命期间,由清教徒控制的国会废除了主教,甚至处死了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劳德(William Laud)。直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之前,清教主义思想一直不断地影响着英国教会。1620年,随着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建立,早期的英国移民把清教思想带到了新大陆。在整个十七、十八世纪,清教是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最为重要的宗教势力。

二、清教在北美的发展及其显著特点

美国宗教历史学家偑里.米勒(Perry Miller)这样描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他是一个决不会忘记二加二等于四的幻想家;他是耶和华的士兵,从不在交易中以失利者的身份出现……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来到新大陆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拥有选举权的王国,而他从不期望它十分完美,而只是易犯错误的人类所能建立的最好的社会。他的信条是上帝已经说过的话语,他的一生崇尚中庸之道,他的信念被很好地流传下来,他因有利而行事。他是一个空论家和机会主义者。”移居到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在建设这片蛮荒之地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移民思想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逐

渐形成了北美清教主义的一些显著特点:

1、新大陆的清教徒们更加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这块处女地经历心灵从罪恶到神圣的转化。与常人相比,这些思想坚定的信徒们具有更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希望把殖民地建成一座“山巅之城”(a city upon hill),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尽管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他们却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因为这块土地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建设在欧洲无法实现的“伊甸乐园”。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是身处欧洲的清教徒们体会不到的。在欧洲清教主义受到天主教和新教两大势力的排挤和打击。信徒们的宗教信仰处处受限,甚至他们的政治权力、财产权和生命权也得不到保障,在如此压抑的社会环境下毫无乐观可言。在美国文学中,不论是殃民时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拉尔夫.爱默生(Ralph Emerson)、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无不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

了这种乐观主义精神。

2、清教思想观点中某些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逐渐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平等意识(sense of equality)和勤奋工作(hard work)的价值观。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并不是汉语中和集体主义精神相背的贬义词,而是强调充分重视个人自由的价值,尊重他人。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 Hoover)说:“如果消灭了个人主义还能保证社会的成功那就无异于消灭了太阳的光辉还能饮食生存。”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来源于清教思想中关于个人与上帝直接联系的教义。由于摆脱了教皇和教会的思想控制,新大陆的移民们在宗教信仰上的个人主义逐渐影响到了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

平等意识的价值观是美国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机会平等是被大众认可的美国平等主义形式。而最初的平等意识则来源于移民新大陆之前的清教主义思想。他们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然而直到清教徒们在新大陆建立起了理想中的社会,他们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教信仰上的平等自由。和个人主义一样,平等意识的价值观逐渐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教思想中,富裕和成功是上帝选民的象征。这种信念和新大陆艰苦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便孕育了勤奋工作的价值观。面对一片片原始森林和未经开垦的处女地,不劳动不仅没有收获更可能危及个人的生存,而勤奋工作不仅为个人带来利益,更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清教徒们要求人人有能力阅读《圣经》,通过建立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来理解上帝旨意。他们大力提倡文字教育,在建立殖民地不久就成立了一系列学院,如1636年建立的哈佛学院(Harvard),1693年建立的威廉玛丽学院(William Mary)和1701年创立的耶鲁大学(Yale)。美国现在成为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与清教思想中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4、在北美的新英格兰,清教徒们实现了宗教理想,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theocratic politics)。他们奉行严厉的道德教条,宣扬禁欲主义,谴责对尘世乐趣的追求,宗教观狭隘的一面和不宽容性也开始显现出来。本来倍受压迫的清教主义转而开始迫害那些他们认为持有异端邪说的人。新英格兰的宗教迫害主要以两种方式来实行:一是处死女巫。十八世纪之前,新英格兰有三十多名女巫被处死。二是驱逐持不同宗教观点者。驱逐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和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是当时最突出的事件。这种宗教迫害在美国文学中也有所体现。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最著名的小说《红

字》(The Scarlet Letter)就描述了十七世纪中期新英格兰的社会背景。女主人公海斯特. 白兰因为与一名年青牧师秘密相爱,生下一女,而犯了清教主义严禁的“通奸罪”,被罚终生佩带象征通奸的红色A字,并受到了社会的排斥。为了确保教会在宗教和世俗事物上的统治地位,保持一个“纯洁的社会”,新英格兰的神权政体严厉惩罚醉汉、通奸者或违反安息日规定者。十八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宗教观念的日益淡薄,

这种宗教迫害也慢慢消失了。

三、清教思想对于新英格兰文学传统的影响

早期的美国文学因为缺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垫,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学,而是从欧洲,特别是英国文学中移植而来的。大多数作品具有模仿的痕迹,创作素材也大多从欧洲大陆搜集撷取。如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其中大部分作品以英国为背景,有充满浪漫色彩的传说,也有对英国风俗习惯的描写和旅行随笔。清教思想对于美国文学,特别是早期美国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不论是诗歌、游记还是宗教著作,早期文学作品充满了宗教色彩,揭示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感受。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思潮的不断涌入,清教思想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冲

击和重塑,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清教思想在殖民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代表:一方面女诗人安妮.布雷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的诗歌和神学家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的宗教著作是清教传统中虔诚精神和理想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The Autobiography)则体现了清教传统中“务实

以奉上帝”的思想。

爱德华兹在作品《自述》(Personal Narrative)中说:“我常因默想神和神的荣美以及主耶稣基督的良善,而感到甘甜和喜乐。我觉得神是荣耀可爱的……神有至高的权柄,神白白地赐人恩典……人绝对地需要依靠圣灵的运行,这对我是荣耀的,也是使我大有喜乐的。我最乐意到神的面前,敬拜他为至高的神,祈求他大施怜悯。”他的作品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原罪意识,承认上帝无所不在,顺从上帝,追求精神上与上帝融为一体,从而获得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同爱德华兹相比,富兰克林则同时受到了清教思想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他在《自传》中罗列的勤劳、俭朴、节制等13条美德大多是清教主义所宣扬的信条。富兰克林更关注现实世界,通过自我奋斗,白手起家,创造财富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富兰克林代表的美国人的形象是“美国梦”的集中体现。他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北美人民觉醒,追求繁荣幸福生活的时代

风貌。

十九世纪初期弥漫欧洲大陆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影响美国。它所提倡的注重精神、崇尚个人、歌颂自然的一系列思想同北美的清教思想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代表了美国浪漫主义的最高阶段。拉尔夫.爱默生的《论自然》(Nature)和亨利.梭罗(Henry Thoreau)的《华尔腾》(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是超验主义的代表作。受到爱德华兹的影响,他们在作品中强调人的精神的重要性,人因能体现上帝的存在而神圣,同时热情讴歌大自然。梭罗为了实践自己的超验主义思想,在华尔腾湖畔度过了二年多的野外生活,歌颂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批判开始在美国盛行的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认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找寻生命的真正价值。

从清教主义产生到十九世纪的超验主义,清教思想的影响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塑造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哺育了美国的民族文学。这种影响直到现在也能在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不了解清教主义,就

无法真正理解美国和美国文学。

儒教与清教

读《儒教与清教》有感 在儒教与请教众多的思想主张差异中,作为一名法学院学生,我想主要对其中提到的“儒教主张:亲属关系是商业交易,民间社团,法律和公共管理的基础;请教主张:理性法规和协定是商业交易,民间社团,法律和公共管理的基础”发表自己一些认识。 通常思维遇到社会不公等问题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归咎于我国司法、立法的不完善和不健全,但我想其实制度的设定只是整个社会统治环节的最基础环节,重要的是他的执行主体“人”如何去运用行使这项制度,而这一层面的差别也便导致了了我们与一些西方司法较健全国家的差距。 众所周知,受儒教长期影响中国是一个特别注重人情世故的国家。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人们潜意识中都会强调“血缘、朋友、熟人”,而这也为中国的“人治”思想奠定了基础。而西方长期受到请教思想的影响,他们更认同“理性法规和协定是商业交易,民间社团,法律和公共管理的基础”的主张,由此,法治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们的法院也确实面临着司法行为上的两难: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事务,在各个方面依法显示它的存在和力量,一方面可能有利于赢得政治领导层的赏识,从而改善法院在政治权力结构中的边缘化状况,但另一方面,司法权的主动行使很有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在行为模式上缺乏独立品格,过分对政治权力攀龙附凤可能加剧了依附感和边缘化。两难的另一种选择是,法院以消极中立的方式行使司法权,这样做也可能出现两种可能的效果,或者司法的尊严得以逐渐确立,或者消极中立蜕变为消沉孤立。 由此,依法治国、司法独立,若不不只是句空话,则不仅要关注他的立法层面更要关注他的执法层面所面临的问题,而儒教于清教思想的如何取长补短更是需要我们所考虑的。 在《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篇中,作者详细解释了魏晋士风形成的原因与名教的关系,揭示名教是如何与自然相冲突到最后的妥协—缘情制礼的过程。 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秩序的体现—儒家的礼制发展到汉代已经到了排真情而重缛节的程度。这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礼制与追求人性的自然是相排斥的。当时的士大夫于是对这种高度形式化、虚伪化的儒家名教提出了非议,首先以名教的“孝”为批驳点,渐渐的使封建礼教的基石—宗族制的家庭伦理走向了危机。 在文中魏晋时代“崇尚自然的人即以”情“比礼更重要,提出重情抑礼,调和情礼,缘情制礼的新风气,例如,父子之间的关系便不需注重尊卑之别;夫妇之间的关系,魏晋时代也发生了基本的变化,亲密的情感代替了严峻的礼法。但是“,缘情制礼“并不是完全的放纵,容许在礼法上任情不羁。事实上这一时代的新礼法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禁止居丧不受礼之类的情况,另一方面是防止居丧过礼。 有人说现在中国是一个国民没有信仰的民族,现阶段很多人已认识到文化的没落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挽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风俗节日以及戏曲那么简单,我们面临的也不仅仅是孩子如何接受教育的问题,而是一种信仰的没落和渐渐缺失,没了宗族利益的约束和指引,那么占据新一代年轻人信仰空间的又该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利益的诱惑吗?结果又是多么令人不寒而栗! 我们的任务应该是讲传统宗教经典与时代结合,既注入新的时代因素,又不至于使大家处于无根状态。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在魏晋时不是已经提出“缘情制礼”的主张了吗?如何既保持和谐,又生机勃勃,这不仅仅是一项政治政策的任务,更是一项文化传承和再生的任务。

美国文学复习大纲

美国文学部分(American Literature) 一.殖民时期文学(The Literature of the Colonial Period) 1.本章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早期殖民地时期的文学的特点 2) 十八世纪美国文学的特点(重点是独立革命前后时期文学) 3) 主要的作家、其概况及其代表作品 4) 术语:the colonial period, American Puritanism, Puritans, Enlightenment in American, the Great A wakening 2.主要作家作品 John Smith第一个美国作家 A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 and General History of Virginia. Anne Bradstreet 殖民地时期女诗人 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 (1650) Jonathan Edwards十八世纪上半叶大觉醒时代的代表人物 “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 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富兰克林,散文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曾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十八世纪美国启蒙思想代言人。 《穷查理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收录格言警句) 《致富之道》The Way to Wealth 《自传》The Autobiography (富兰克林原意为写给儿子的家书) 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散文家、政治家、报刊撰稿人。 《常识》Common Sense ( Paine 最知名的政论文:It was inspired by the first battle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the Battle of Lexington in Concord.) 《美国危机》American Crisis 《人的权利》Rights of Man 《专制体制的崩溃》Downfall of Despotism 《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 Philip Freneau 菲利普·弗伦诺,著名的“革命诗人”。 《蒸蒸日上的美洲》“The Rising Glo ry of America” 《英国囚船》“The British Prison Ship”(诗人自己被俘,关押于英国囚船的经历)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李津 〔内容摘要〕清教产生于17、18世纪的英国,随后清教徒们为了躲避政治和宗教的迫害,纷纷踏上北美大陆。作为新英格兰最早的移民,清教徒以及他们的清教主义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后来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教;美国社会;美国价值观 〔作者简介〕李津,天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社会文化 一、清教主义和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源于清教文化,由清教徒移民时传入北美。美国主流价值观都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一统天下的清教文化。 清教徒是16世纪中叶英国国教会内以加尔文学说为旗帜的改革派,他们因为不满教会改革,要求清除腐败而遭迫害,后逃到北美大陆,并将清教思想扎根于美洲。“他们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希望在新大陆上建造自己的山巅之城”①。 清教徒构成了当时北美移民的主体,在新英格兰北部更是清一色的清教徒。“清教主义成为当时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他们提倡的思想主要有:虔敬,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②。在这些价值观下,清教徒不畏陌生艰

险的环境,克服种种困难,很快便在蛮荒的土地上收获了繁荣和富足。因此,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清教主义,雄心勃勃地要扩张疆域,而美国历史也的确是一部不断向西的拓展史,清教主义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拨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在两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中,美国文化像一座大熔炉吸收了世界诸多文明的精华,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元化的,开放性的文化体系。它包含了世界上几乎一切种族,民族,宗教,价值思想和学术,但又始终以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文化为主流,其核心是崇尚勤奋劳动的清教道德传统”③。历史学家巴斯等说:“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④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社会的基础,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美国社会。 二、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民主 美国民主是世界民主的成功范例,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阐明了民主的思想,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有赖于早期的清教主义。 美国清教始祖们大多是因为在国内遭受了迫害,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而移民到北美大陆的。“这些宗教叛逆者的思想要求奠定了美国民主的基础”⑤。 北美的第一批清教徒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自治,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平等自由的民主权利。“清教徒自选牧师,自行管理,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和要求民主共和的愿望,成为建立美国式民主的基础”⑥。

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矛盾统一体

论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矛盾统一体【摘要】美国清教思想孕育了美国的民族精神。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平等意识和勤奋工作以及公共精神等已成为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其中,个人应该在社会公共利益中负有重要责任是清教思想的核心。自认为上帝选民的清教徒,具有很强的改善个人和其所在的公共社区历史责任感。这来源自于清教思想中的因信称义和使命意识。对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的分析令我们能更深入了解清教思想对美国民主和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清教思想;个人主义;公共精神 1 美国清教思想的起源 1.1 加尔文教派。 在16世纪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区别于传统天主教的新教得以蓬勃发展。新教教派受来自德国加尔文教派思想的影响,希望去除掉宗教仪式中的繁文缛节,打击和限制教会权力。在这种大背景下,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不满罗马教皇对英国的控制,借机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成立了英国国教,成为新教的一个分支。但是当时的英国国教虽然摆脱了罗马教皇在政治上的统治,其教义和宗教仪式没有什么变化,这使得一部分改革激进派大为不满。他们希望完全净化(purify)基督教,改革英国国教。因此得名清教派(puritans)。他们的思想被称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为了实现他们的宗教改革愿望,他们在英国发动了英国革命,也就是清教

革命。但是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后,清教派教徒由于其教义过于激进在英国受到迫害和排挤。 1.2 美国清教思想。 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轮船,开始移民美洲大陆,希望能够在新大陆实现他们净化基督教的梦想。此后大批清教徒追随而至。建立了早期的美国殖民地,包括普利茅斯,马萨诸塞,新罕普什,缅因等新英格兰的很多地区。早期的清教思想在美国的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讨论美国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的清教源头以及二者相互包容和矛盾的关系。 2 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观念: 2.1 个人主义观念的理论基础。 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观念主要来自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加尔文宗教思想。[1]作为改革教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信称义”在推动个人主义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这一概念,只要有信仰,个人就可以获得上帝的救赎。 “因信称义”的前提是预选论。根据圣经的记载,亚当和夏娃当初的堕落是因为他们受了撒旦的诱惑,因而作为亚当和夏娃后代的人类,生而有罪,也就是所说的原罪。加尔文教派认为,上帝预先选定一部分选民作为他拯救的对象,只有少数人能够被救赎,成为上帝的选民,剩下的其他人则为弃民。这也就是预选论。耶稣之死是为了那些被选中的上帝的子民,而不是全部人。但在同时,加尔

霍桑的清教思想

霍桑的清教思想,以及霍桑对于清教的理解与发展. I’d like to introduce how hawthorn’s family influence hawthorns puritanical thought and his contradictory attitude towards Puritanism. 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 was romantic novelist and short-story writer, and he first great American writer of fiction to work in the moralistic tradition. He Combined the American romanticism with puritan moralism. Most of his works discussed the important issues that concern the moral life of man and human history. Hawthorne’s view of man and human history originates, to a great extent, in Puritanism. He was not a Puritan himself, but he had Puritan ancestors wh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 life and works. He often wondered if he might have inherited some of their guilt. This sensibility led to his understanding of evil being at the very core of human life. He has contradictory attitude towards Puritanism. Hawthorne establishes his own Puritanism through challenging Puritanism: 1. Their religious doctrines VS he believes in men’s ability to redeem themselves or advocates individuality. 2. Their rigid, inhuman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enjoyment: suppress men’s all desires, live a hard, disciplined and ascetic life, discriminate men’s rights for happiness. VS stress men’s rights and desires for pleasure. 3. Their hypocrisy VS clergymen commiting crimes against their preaching and beliefs. Some of Hawthorne’s Sayings reflect his Puritanical thought: ●There is evil in every human heart, which may remain latent, through the whole life; but circumstances may rouse it to activity. ●The wrong doing of one generation lives into the successive ones. (因果报应) ● A piece of literary work should show how we are wronged and wrongers, and avenge one another.

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 这一阶段,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搏斗。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根基,而且震撼了几百年来由封建贵族盘踞的整个欧洲。1815年,俄、普、奥等国组成了“神圣同盟”,联合波旁王朝的残余势力,扑向革命的法国。拿破仑与封建列强之间爆发的战争,既维护资产阶级取得的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同时又演变为掠夺性的战争。由“神圣同盟”扶上复辟宝座的波旁王室,只维持了十五六年,在1830年7月26至28日的三天中,就被人民群众摧枯拉朽地推翻了。随着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英法等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19世纪40年代,各国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发展成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运动。自此以后,欧洲其他各国先后向资本主义过渡。 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首先,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和陈旧的封建意识在文化、思想领域产生猛烈碰撞,这种碰撞在作家头脑中敏感地表现出来,有各种各样的反映。其一,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欧洲,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在法国,执政府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1767—1830)和斯塔尔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一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要求国家保证个人的人身、信仰、言论、职业、经营、选举、集会等自由,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关系确立后“自由竞争不能忍受任何限制,不能忍受任何国家监督”的现实。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描写的以个人的失望与忧郁为内容的“世纪病”,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对立为表现形式的“个人反抗”,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其二,《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的法则,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资产者、小资产者都企图通过巧取豪夺,有朝一日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在革命中破产落魄的贵族,也力图利用新的社会法则来改善自己的地位。人们对飞来好运的期望变得更加炽热,耽于好梦和幻想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其三,对贵族来说,大革命使他们失去了天堂,于是,悲观颓唐、消沉阴郁的情绪,人生虚幻、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神秘彼岸的热烈向往,便纷然杂呈;对资产者、小资产者来说,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破灭,不免使他们失望、苦闷和彷徨。这种社会现象和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四,法国大革命对一些作家直接产生了影响。在德国的图宾根,为了祝贺攻克巴士底狱,在大学里竖立了一尊自由神胸像,歌德、谢林和荷尔德林在城郊植下了自由树,《耶

论清教主义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论清教主义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教主义发端于16世下半叶宗教改革时期的英国。国会中的激进派成员,笃信加尔文主义的新教学说,不国教改革的不彻底性,求“纯洁”教会,彻底摒弃天主教旧和烦琐仪式,清除国教的腐败现象,提倡简朴生,故而被国教的捍卫者讥讽为“清徒”他们的观点、看法、念和主张被称为清教主义。 批清教徒不堪忍受英国君主和国教的迫害,背井离乡,逃避运。据不完全统计,自1630至1640年间,逃往国的清教徒约6万人,其相当一部分人不畏艰险,飘洋过海,移居仍一片荒凉的北美大陆,陆续在新格兰等地建立殖民。随着时间的推移,1775年独立战争爆时,13个殖民地的260多万民中,至少有75%的人在清教家庭中长大的1]。清教徒由于人数多,受教育程度高,具有宗凝聚力,对殖民地的发展生了巨大影响,并逐步成为国主流文化族群,即W ASP。们把因信称义天职思想、山颠城等核清教理念带到了北,在这片荒芜和陌生的土地实践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宗教社会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所谓价值观,通常是指社会成员于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能中选择自己追求目标的准则。某些价值观为一个民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时,它们就构成了该民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主流文价值观是一种体系性存在,产生一定民族的社会实践和历史积淀,表现为民族文化心态思维定式,代表该民族规范性判断,奠定其化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和灵魂

萌发殖民地时期的W ASP价观,孕育于清教主,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十分突的美国特色,代表着当代美国化的主流,在美国思想意识形中一直居于统治地。W ASP价值观的主体成分,如人主义、职业与财富观使命观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溯到清教主义的本源。梅里亚姆为:“清教徒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在美国国民特征的发展过程中一是一个强大的力量。”[2作为美国文化的一个独特源头,教主义深刻地影响了国社会,奠定了美文化的基石,铸就美利坚民族的灵魂。“没有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3] 本文旨在追溯清教义的历史渊源,分析因称义、天职思想、山颠之城清教主义核心理念促进美国早期社会世俗化,推动个解放,促成建立现劳动、职业和财富观,以宗教的理勾勒国家未来追求目标中的用,探讨它们在今日美国主流化价值观念成过程中所奠定的基础和产的重要影响。 一、“因称义”与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作为国主流价值观的核心,源于清教主义,随着间的推移,已经渗透到美国活的各个方面。张扬自我,突出个,强调个人权利和自,尊重他人的隐私,崇尚自我奋斗,自力更生和主观动性,勇于探索和标新立异,蔑视威,看重平等,包容多样性同时率表达不同意见和看法,有这些都是个人主在美国日常生活中的现。 美国历史学家戴格勒指出:个人主义是遗留给代的清教主义的核心,……如果说美国人今是个人主义者,那么教主义是个人主义的主要根源。[4]诞生于英国宗教改时期的清教主义,受洲大陆马丁·路

浅谈美国清教

浅 谈 美 国 清 教 英本二班 2012410010224 魏宇婷

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16世纪出现于英国。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主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简化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故名。后又分为长老派与独立派。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一、清教起源与发展 清教产生于英国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均为清教徒。1640~1648年,长老派曾控制政权,极力与国王妥协。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政权,转向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进运动。 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的新大陆移民,是未来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的祖先,他们在旅途中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成为了未来《独立宣言》的蓝图。而西方著名的感恩节也正是这批清教徒为感谢当初慷慨解囊的印第安人才专门设立的。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浅析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

浅析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霍桑清教主义清教徒《红字》原罪论文摘要:纳撒尼尔·霍桑并不是一个清教徒,但是清教主义的思想却对他影响深远。一方面,他承认清教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和迫害;另一方面,他又坚信清教主义的诸如“原罪”等教义,主张人生来就有罪恶,应该自我救赎。这种矛盾思想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获得了很好的体现。一清教主义是从殖民地时期开始便深深刻在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容忽视和忘却的烙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清教主义思想对于美国思想及文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可以说,如果对清教思想没有一定的理解,那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美国及其文学。而对霍桑和他的代表作《红字》来说,清教主义更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解读视角。本文将从清教主义的兴起、它与霍桑的历史渊源,以及在《红字》中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态度等方面来看一下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二(“清教思想/清教主义)(Puritanism)”一词是由“清教徒(Puritan)”衍生来的,是人们对清教徒思想和行为的概括。“清教徒”一词源于拉丁语Purus,意为清洁、纯净。清教运动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16世纪后期,教会一部分虔洁信徒提出要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他们要求在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疵的真教会。清教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过重要的作用。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新大陆移民,是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民的祖先。美国宗教历史学家偑里·米勒(Perry Miller)这样描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来到新大陆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拥有选举权的王国……”从殖民地时期开始,清教主义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深远影响。清教主义既是一种信仰概念,也是一个伦理价值概念。清教的伦理价值就是清教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延伸,主要表现为虔诚、诚实、节俭、勤勉、节欲、自我完善等。这些信仰在美国人的现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教徒最初是起正面的、积极的作用的。他们反抗罗马教皇专制、反对社会腐败风气,注重理智,推崇理想,禁绝欲望;他们始终保持严谨和克制,排斥任何可能引致道德堕落的行为。但是,清教徒们奉行严厉的道德教条,宣扬禁欲主

美国清教主义的形成和危害

美国清教主义的形成和危害 摘要:部分英国清教徒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定居以来,清教思想就一直是美洲殖民地以及美国的主流思想。对照《圣经》,我们就会发现清教主义严重偏离了耶稣的思想。他们残杀印第安人、奴役黑人、发明核武器威胁人类、以及在国外发动战争等,这都来源于清教主义的理论支持。因此,清教徒应认真反思历史错误和邪恶,要真正以耶稣基督为师、根据耶稣的本质思想去修学。这样才能拯救自己、拯救世界 ! 关键词:耶稣;清教徒;以耶稣为师;拯救自己 清教思想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它来源于许多国际宗教形势和世俗形势的强大影响。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本来都是一回事,信仰的都是《旧约》和《新约》,信仰天主和耶稣基督,但是主教们、信徒们对于经书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于是就产生了不可弥合的分裂,后来更是产生了许多的改良宗教。清教原来是英国一个饱受迫害的小教派,最后由于美国的因素就演变成为世界上势力最大的一个新教派。 一清教主义的出现 耶稣在公元元年出生于耶路撒冷城东南方向的伯利恒。由于传播了不同于传统犹太教的思想,他就被自己的学生犹太人出卖给了

仇恨耶稣的犹太长老。长老们向罗马总督彼拉多告发了耶稣,并迫使彼拉多钉死了自己的思想对手。其信徒被迫离开家乡,西去罗马秘密传教。可是罗马人极端仇视,给予信徒的迫害颇为残忍严酷、惨不忍睹。许多主教和信徒被烧死、被砖块砸死、或者被抓去放在竞技场中在几万人的目睹欣赏中被饥饿的雄狮吃掉。但是地下教会依然继续发展壮大,最后迫使罗马帝国在公元 313年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于是迅速传播到了欧洲各地。 392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到了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自476年西罗马帝国被强悍的日耳曼人灭亡之后,教会便成了西欧中世纪时期的唯一学术权威;因为当时几乎只有牧师和修士才能读书识字,所有的学者也都是教会人士。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古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于是,西欧便开始渐渐陷入一片黑暗的迷信和迫害异己的时代,史称?黑暗的中世纪?。黑暗主要是出自于教会所设立的宗教裁判所,最严重的罪名就是?异教徒?、?异端邪说?,然后被当众烧死。 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俄国的)东正教。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成为封建制的国家,在 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亡。 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1491—1547)因害怕英王权利旁落到对手西班牙王室的手中,就在英国发起了宗教改革,命令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会,并把自己封为教会的最高领导人。这样,英国就不受罗马教廷所节制了。它基本沿用旧教的教义、礼仪和主教制,但也是一个新教派。于

【文献综述】清教徒与美国文化

文献综述——清教思想与当代美国精神(浅谈清教文化给美国留下的烙印) 前言 北美第一批清教徒是16世纪及17世纪英国新教中的一派,他们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内的腐败现象,提倡简朴生活。却因不满教会改革而被迫外逃,将清教思想带到了美洲大陆。清教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社会,是当今美国精神的核心。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了解今日美国社会。纵观各种有关清教徒与美国精神方面的论文,发现很多学者总结的都很好,有些也很全面,引经据典。但是发现他们所能够举出的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案例还是很少的。有些通篇都是引自《圣经》,所举的例子只有寥寥几笔。所以,我写这篇论文的重点就是在强调论点的同时,充分添加一些符合当代国情的例子,从而使论文更具说服力更有趣。 前篇:清教文化如何形成的,清教徒的形成 主体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清教思想对当代美国精神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 一、领导、使命意识 作为“山上之城”的子民。世界榜样思想是美国欧精神和国民性中最鲜明的特征。美国人民希望成为世界的先锋、全人类的“救世主”。在现实世界中,美国人所乐于充当“世界警察”把美国人张狂的领导意识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民主意识 美国民主是世界民主的成功典范,崇尚民主自由、人人生而平等的信条成为当今美国人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之一。清教思想本身的内涵以及清教徒在北美的社会实践对促成美国民主体质的诞生起了奠基作用。美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代议制民主。美国自由民主政治的发展基础是政教分离,其现实经验和模式是地方自治。 三、敬业精神 清教思想塑造了美国人努力工作、勤俭致富的民族性格。清教徒们都自觉地努力工作,把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视为一种快乐。这种性格使得美国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荒野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外,在美国这样一个钦佩白手起家的英雄的国度,一个尊重个体、人人平等的社会,信奉“天助者自助”的社会,使得更多的当代美国人勤恳工作以获得日后的成功。 四、开拓精神、 被赋予“神昭”的清教徒们,追求财富的神圣欲念促使这清教徒们在北美荒芜之地上,不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开拓边疆、征服自然,并养成了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精神。今日,美国人继承并发扬了先辈的那种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传统精神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国国家哲学——实用主义。这种精神给美国带来了荣耀与希望。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梁子毓英语学院英语137班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又是发达国家中最具宗教色彩的国家,可以说美国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从美国建国伊始至今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种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道德方面,在政体的确立、民主制度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同样深远的作用。如今,宗教在美国的影响力有增无减,信仰上帝的人越来越多了,宗教在美国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宗教对美国发展的影响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征,可以使我们对宗教在美国社会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宗教美国社会影响 引言 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宗教性。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移民带来了他们自己的宗教,使美国成为多宗教的国家。各种不同的宗教必然会对美国的社会产生影响,同样也融入了美国的文化。在众多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新教众多教派中的清教,清教在发展过程中,其影响超越了宗教领域,渐渐渗透到了美国宗教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有明显的清教主义特征。清教主义因而成为美国文化和社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美国的文明都刻有明显的清教主义印记,清教主义文化也造就了独特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 一、基督教新教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美国虽然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却从一个英属殖民地逐渐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民选总统,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这些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都与基督新教及其伦理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 早期殖民北美的新教1徒的新教信仰,构成了北美早期社会思想风潮的主调,也构成了以后美利坚的民族精神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是因为早期移民北美的多数人都是新教教徒的缘故。由逃亡的清教徒们建立的美洲殖民地,在宗教上,一直与英国本土的宗教处于对立状态。美洲大陆的宗教主流为清教徒,英国的国教则为天主教与新教的混合体圣公会安力甘宗,安力甘宗作为英国国教一直是清教徒改革的对象。在美国独立战争及18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本土和美洲殖民地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伟大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在美国是新教教义的普及和强化运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新教教义在新大陆被强化的运动,这场运动最后导致了新教的进一步振兴,从而在思想上与英国国教彻底脱离了关系。宗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北美殖民地人群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离心力,为独立战争做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准备。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本土上的宗教对立,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美国近代发展奠定基础的南北战争,实际上也有着深刻的宗教原因——美国清教对南方奴隶制的憎恶而引起的南北方对立。废奴主义一直是基督教教义的传统。在新教中这被理解为上帝爱世上的每一个人。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权思想的源头。既然上帝爱每一个人,个 1新教:新教(Protestantism)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的一系列新教派的统称,主流教派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

清教思想影响

Puritanism reached North America with the English settlers who founded Plymouth Colony in 1620. It is a dominant factor in American thought and its literature .The essence of Puritanism is an intense commitment to a morality ,a form of worship , and a civil society strictly conforming to God's commandments . The Puritan emphasis on simplicity of worship ,its asceticism,and its standards of morality ,and some democratic principles had an important effect on American life. The pioneer puritans showed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the secular world .they considered the purpose of literature not only for entertainment ,but also for education. The early literature work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morality,courtesy and most of them had a acceptable ending ,either happy or fair. Such ideology exercised a dominant influence on the late works. The puritan advocated the way of keeping a dairy or writing a short letter to meditate and summarize life experience ,and it is the habit of writing such summaries with wisdom and philosophy that inspired their potential of requisite literature works . The puritans bravely came to the new land , America and they hoped they could create another Eden here as representative of God . They drew a picture of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 tha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