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清教
清教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清教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清教徒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清教徒是17世纪初移民美国的一群宗教追求者,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了美国文学。
首先,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对美国文学的主题和情感产生了影响。
清教徒强调神圣的存在和人类的罪恶本性。
他们相信人类生来就是罪人,只有通过虔诚的信仰和行为才能得到上帝的救赎。
这种信仰体系在美国文学中常常被描绘出来,明确了罪恶感、悔改和上帝的救赎是重要的主题。
例如,南希·惠特曼的长诗《达奇尔歌谣》中,主人公达奇尔试图通过自省和反思来寻求精神的净化和复兴。
其次,清教徒的价值观对美国文学的道德标准产生了影响。
清教徒强调严格的道德规范和个人责任,他们认为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上帝的旨意和道德准则。
这种道德观念在美国文学中体现为矛盾的角色和行为选择,以及道德决定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例如,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中,女主角希斯特·品妮试图对自己的罪行负责,并在社会道德和个人幸福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另外,清教徒的文化传统对美国文学的语言和风格产生了影响。
清教徒倾向于使用严肃和正式的语言,强调文字本身的力量和神圣性。
这种写作风格在美国文学中被广泛采用,强调对语言的敬畏和精确性。
例如,厄内斯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以简洁而有力的文字表达出人生的孤独和困境。
此外,清教徒的教育传统也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重视教育和读书,认为通过阅读和学习可以得到智慧和道德的提高。
清教徒建立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培养了许多重要的美国文学作家和学者。
这些作家包括拉尔夫·爱默生、亨利·戴维·梭罗和其他启发了美国文学的先驱。
总结起来,清教徒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们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塑造了美国文学的主题、情感、语言风格和发展方向。
清教徒的影响不仅限于17世纪,而是延续至今,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综述】清教徒与美国文化

文献综述——清教思想与当代美国精神(浅谈清教文化给美国留下的烙印)前言北美第一批清教徒是16世纪及17世纪英国新教中的一派,他们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内的腐败现象,提倡简朴生活。
却因不满教会改革而被迫外逃,将清教思想带到了美洲大陆。
清教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社会,是当今美国精神的核心。
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了解今日美国社会。
纵观各种有关清教徒与美国精神方面的论文,发现很多学者总结的都很好,有些也很全面,引经据典。
但是发现他们所能够举出的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案例还是很少的。
有些通篇都是引自《圣经》,所举的例子只有寥寥几笔。
所以,我写这篇论文的重点就是在强调论点的同时,充分添加一些符合当代国情的例子,从而使论文更具说服力更有趣。
前篇:清教文化如何形成的,清教徒的形成主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清教思想对当代美国精神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一、领导、使命意识作为“山上之城”的子民。
世界榜样思想是美国欧精神和国民性中最鲜明的特征。
美国人民希望成为世界的先锋、全人类的“救世主”。
在现实世界中,美国人所乐于充当“世界警察”把美国人张狂的领导意识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民主意识美国民主是世界民主的成功典范,崇尚民主自由、人人生而平等的信条成为当今美国人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之一。
清教思想本身的内涵以及清教徒在北美的社会实践对促成美国民主体质的诞生起了奠基作用。
美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代议制民主。
美国自由民主政治的发展基础是政教分离,其现实经验和模式是地方自治。
三、敬业精神清教思想塑造了美国人努力工作、勤俭致富的民族性格。
清教徒们都自觉地努力工作,把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视为一种快乐。
这种性格使得美国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荒野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此外,在美国这样一个钦佩白手起家的英雄的国度,一个尊重个体、人人平等的社会,信奉“天助者自助”的社会,使得更多的当代美国人勤恳工作以获得日后的成功。
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清教传统与自由主义精神

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清教传统与自由主义精神标签:北美殖民地;清教传统;自由主义;美国政治思想清教传统对美国政治思想尤其是自由主义的发展影响深远。
无论从逻辑还是情感,清教传统都不会自动产生自由主义精神,其内含的信仰不自由甚至还带有反自由主义倾向,但在殖民地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在英国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北美清教的思想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后期对契约观念的认同、对民主法治的肯定、对个人主义的尊重以及对个人权利的约束等,这些变化与现代自由主义精神深度契合,为美国自由主义的形成、民主理想的确立和现代国家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教传统以及建基于其上的自由主义精神是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对美国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传统影响深远。
“17、18世纪的清教徒是北美洲的移民主流,也是新英格兰最早的居民、统治者。
他们……在经济、政治、教育诸方面都为美国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种影响始于英国清教徒初登北美大陆,一直延续到今天。
美国虽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国家,但这种个性正是在承继母国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变而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清教传统与自由主义精神是美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核心元素,“如果不了解清教主义,我们就无从了解美国文化的来龙去脉。
”一、新旧英格兰:两种清教传统美国政治思想具有浓郁的欧洲背景,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美国的影响甚深。
清教产生于英国,作为北美殖民地的母国,英国清教徒的政治斗争和政治思想与北美清教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教移民带给新英格兰的具有特性的一系列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包含自由主义精神的清教传统。
这是英国在告别旧的、静止的封建秩序,走向现代资本主义秩序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进程中努力解决棘手问题的结果。
它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然而,尽管完全根源于神学,英国清教却在其150年的军事生涯中纠集了可以在英国煽动起来的所有颠覆力量,让经济和政治与神学成为战友,使得整个运动的中心向社会下层倾斜,最终将整个英格兰都融人了这场伟大的斗争。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清教从三个方面影响着美国文学:对作家的价值观和态度的影响,文学作品写作技巧的影响和象征技能。
1.价值和态度—乐观个人主义。
清教徒在新的世界盼望居住在完善的命令之下,热切建立新的伊甸园以便设定一个理想的社会。
当面对危险和困难时,在圣洁使命启发之下他们充满乐观,无所畏惧。
清教主义的乐观向上精神留给了美国人,塑造了美国人对于生活和世界的乐观态度。
此外,早期移民的追求Thomas Jefferson《独立宣言》提到的自由、民主和幸福。
独立宜言的精神影响到后来一百多年。
2.题材一矛盾。
清教徒认为,上帝拥有绝对权力,可以拯救人类,人类可以得到上帝的青睐,他们的信念即职业性的成功来自于他们对上帝的信仰。
按他们的看法,艰苦工作是唯一能够得到上帝原谅的方式。
追求财富神圣的欲望教促他们不断地利用边境,雄心勃勃地征服自然和开发他们的callings"。
在美国清教主义主张节俭,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人的行为。
他们害怕从奴役中得到解脱(从旧世界),再到另一个的陷阱(新的世界) .这种矛盾成为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成为了美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学梦。
3.写作技巧一象征。
象征主义是宗教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文化具有复杂的属性,指定某些特定事物的象征系统。
事实上,许多作家,大多数作品均使用象征意义,象征成为小说作家修辞的核心组成部分。
象征是系统地使用符号来表示或暗示的东西。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所有的语言是象征性的。
在狭义而言,象征意义是有特别意义的。
为上帝而工作-美国清教工作伦理要义

为上帝而工作-美国清教工作伦理要义概述清教徒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力量,他们对美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中,清教工作伦理是他们最为重视的价值。
清教工作伦理在中世纪欧洲得到了发展,并且在纳粹德国时期被恶意扭曲和滥用。
美国清教徒重视强调工作伦理中的个人责任和道德行为,同时谴责懒惰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奉行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培养正直品德的理念。
清教工作伦理的起源清教工作伦理是建立在新教基础上的,但其起源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国。
其核心来自于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特别是马丁·路德在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提出的基督教工作伦理。
在基督教工作伦理中,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是通过工作。
每一个基督徒都有一份本职工作,是上帝赋予个人的义务,必须承担并且尽职尽责。
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个体需要交纳税款或参与慈善活动,并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对上帝的孝敬。
这种工作伦理范式在16世纪的欧洲非常普遍,这个时期的农民、手工工人和商人们都坚信通过工作来彰显上帝的旨意,并通过工作赢得上帝的认可。
这种工作伦理在17世纪移民到美国,就形成了清教工作伦理。
清教工作伦理的基本原则清教工作伦理有一些基本原则,是建立在新教信仰上的。
这些原则包括:精神平衡清教徒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会导致人们过于追求物质财富,从而失去对上帝灵性生命的追求。
因此,清教工作伦理强调工作和内心精神上的平衡,个人的工作需要关注优质产出和个人灵性的追求。
清教工作伦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性方法,让个人在工作中体验到魂的满足,并让生产力得到彻底的激发。
自我责任清教工作伦理认为,每个人有责任承担自己的财富和生活。
每个人都应该是全社会的财富创造者,不应该依赖政府和其他人提供资金和资源。
清教工作伦理强调了个人的责任,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和财富是由他的个人能力和努力决定的,并鼓励个人通过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
适度工作清教工作伦理同时强调了工作的适度性。
虽然工作在美国清教徒的工作伦理中非常重要,但清教工作伦理同样认为过度工作会导致个人健康和精神上的问题。
美国清教主义的形成和危害

美国清教主义的形成和危害摘要:部分英国清教徒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定居以来,清教思想就一直是美洲殖民地以及美国的主流思想。
对照《圣经》,我们就会发现清教主义严重偏离了耶稣的思想。
他们残杀印第安人、奴役黑人、发明核武器威胁人类、以及在国外发动战争等,这都来源于清教主义的理论支持。
因此,清教徒应认真反思历史错误和邪恶,要真正以耶稣基督为师、根据耶稣的本质思想去修学。
这样才能拯救自己、拯救世界 !关键词:耶稣;清教徒;以耶稣为师;拯救自己清教思想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它来源于许多国际宗教形势和世俗形势的强大影响。
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本来都是一回事,信仰的都是《旧约》和《新约》,信仰天主和耶稣基督,但是主教们、信徒们对于经书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于是就产生了不可弥合的分裂,后来更是产生了许多的改良宗教。
清教原来是英国一个饱受迫害的小教派,最后由于美国的因素就演变成为世界上势力最大的一个新教派。
一清教主义的出现耶稣在公元元年出生于耶路撒冷城东南方向的伯利恒。
由于传播了不同于传统犹太教的思想,他就被自己的学生犹太人出卖给了仇恨耶稣的犹太长老。
长老们向罗马总督彼拉多告发了耶稣,并迫使彼拉多钉死了自己的思想对手。
其信徒被迫离开家乡,西去罗马秘密传教。
可是罗马人极端仇视,给予信徒的迫害颇为残忍严酷、惨不忍睹。
许多主教和信徒被烧死、被砖块砸死、或者被抓去放在竞技场中在几万人的目睹欣赏中被饥饿的雄狮吃掉。
但是地下教会依然继续发展壮大,最后迫使罗马帝国在公元 313年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于是迅速传播到了欧洲各地。
392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到了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被强悍的日耳曼人灭亡之后,教会便成了西欧中世纪时期的唯一学术权威;因为当时几乎只有牧师和修士才能读书识字,所有的学者也都是教会人士。
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古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拉丁语。
于是,西欧便开始渐渐陷入一片黑暗的迷信和迫害异己的时代,史称“黑暗的中世纪”。
美国:清教徒们死磕出来的国家

美国:清教徒们死磕出来的国家1.谈起“死磕”这个词,大家都比较熟悉。
但是,“死磕”的鼻祖却是16世纪英国的“公知”——清教徒。
当然,他们当时不叫“死磕”,叫做:“不自由,毋宁死。
”就是这些英国“公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民主国家——美利坚合众国。
1620年9月,一批清教徒移民在清教牧师威廉·布雷福德的率领下,从英国普利茅斯港乘坐“五月花”号货运帆船出发,驶向大西洋的彼岸。
他们出发时,许多老水手都怀疑能否顺利抵达,因为这种小船在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中弱不禁风,而且此时风向又不适合越洋航行,成功的希望实在渺茫。
五月花号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走上这条凶险的不归路?清教徒们并非为生活所迫,他们中不少人在英国的生活相当优裕,而且此时美洲大陆上蕴藏金银的地盘也早被西班牙、葡萄牙占据。
他们之所以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前往美洲,只是因为他们有着特殊的宗教理想和“死磕”精神。
英国清教徒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产物。
16世纪后期,英国完成宗教改革后,从天主教分裂后成为一个新教国家,也就是基督教,成为英国的国教,但它仍保留了许多天主教的残余。
于是就有一部分人要求“清洗”国教中残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
如取消教堂中的华丽装饰和过于铺张的宗教庆典,提倡过一种“勤俭、清洁”的生活,这些人被称为清教徒。
清教徒自认为他们在英国开展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最纯洁的,但是这种宗教理想与英国王室发生了冲突。
对于英国王室来说,任何企图动摇国教的人都是异教徒,必须对他们进行惩罚。
于是,从16世纪80年代起,王室开始对清教徒进行残酷迫害。
从詹姆士一世起,就强迫清教徒接受国教,否则就驱逐出境。
到了查理一世继位后,对异教徒采取更为严重的迫害政策。
如禁止新教中的加尔文派进行传教活动,对编写清教小册子的人当众鞭打,施以酷刑,终身监禁。
清教徒丁道尔在政府的高压政策的打压下,清教徒在英国的宗教梦想破灭了,当然他们没有留在英国玩命,而是奉行“此处不留人,自有留爷处”的方针,去北美战天斗地去了。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影响的研究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影响的研究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主义是17世纪初在英国的一场宗教运动,其信仰和价值观对美国早期殖民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美国文学的发展史上,清教主义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对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主题和风格上。
清教徒把《圣经》视为终极权威,他们将信仰看作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因此他们的文学作品通常反映了这些宗教价值观。
清教徒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对人类罪恶和神的审判的思考,以及对信仰、救赎和神圣的追求。
他们强烈的宗教信仰和严格的道德标准也贯穿于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从而形成了清教风格的文学作品。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作家的身份和声音上。
清教徒在美洲殖民地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他们也开始了对美洲自然与神秘的探索。
在这种环境下,清教徒作家们开始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他们在作品中不仅反映了对信仰和宗教的思考,也记录了对美洲新大陆的探索和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清教徒作家们的身份和声音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文学的发展。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上。
约翰·米尔顿的史诗《失乐园》就受到了清教思想的影响,作品中反映了对人类原罪和救赎的思考。
南希·杂志的《阿岇巴亥异雷》也是一部典型的清教主义文学作品,作品中表现了一种宗教启示的结构,以及对罪与赎的探讨。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
从美国文学的发展史上来看,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了美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也影响了后来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赞美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清教主义的影响,她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信仰和神圣的探索。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也可以看到清教主义的影响,作品中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信仰和坚持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国清教英本二班2012410010224魏宇婷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
16世纪出现于英国。
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
主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简化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故名。
后又分为长老派与独立派。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
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
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一、清教起源与发展清教产生于英国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
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
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
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
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
;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
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均为清教徒。
1640~1648年,长老派曾控制政权,极力与国王妥协。
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政权,转向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进运动。
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
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
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
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
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
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
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的新大陆移民,是未来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的祖先,他们在旅途中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成为了未来《独立宣言》的蓝图。
而西方著名的感恩节也正是这批清教徒为感谢当初慷慨解囊的印第安人才专门设立的。
17世纪后半期,清教已分裂成许多宗派,作为一个政治团体的清教基本上已不存在。
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宽容法》,允许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会。
但对清教徒担任公职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权才对清教徒完全开放。
清教徒因反对王室的宗教专制和经济压榨,屡遭镇压迫害,于是一部分逃往北美避难。
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又有许多清教徒被迫赴美。
首批清教徒在美洲站稳脚跟,也给更多的英国清教徒树立了榜样和信心。
他们满怀着梦想和信念,一批批地来到北美。
到1640年,新英格兰地区的英国移民已经达到2万人。
由于他们当中大多为清教徒,也就不再存在什么宗教派别的问题了;而波士顿也开始成为他们信仰和生活的中心。
二、清教在美国的发展的特点美国宗教历史学家偑里·米勒(Perry Miller)这样描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他是一个决不会忘记二加二等于四的幻想家;他是耶和华的士兵,从不在交易中以失利者的身份出现……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来到新大陆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拥有选举权的王国,而他从不期望它十分完美,而只是易犯错误的人类所能建立的最好的社会。
他的信条是上帝已经说过的话语,他的一生崇尚中庸之道,他的信念被很好地流传下来,他因有利而行事。
他是一个空论家和机会主义者。
”移居到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在建设这片蛮荒之地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移民思想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逐渐形成了北美清教主义的一些显著特点:1、新大陆的清教徒们更加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的这块处女地经历心灵从罪恶到神圣的转化。
与常人相比,这些思想坚定的信徒们具有更强烈的使命感。
他们希望把殖民地建成一座“山巅之城”(a city upon hill),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
尽管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他们却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因为这块土地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建设在欧洲无法实现的“伊甸乐园”。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是身处欧洲的清教徒们体会不到的。
在欧洲清教主义受到天主教和新教两大势力的排挤和打击。
信徒们的宗教信仰处处受限,甚至他们的政治权力、财产权和生命权也得不到保障,在如此压抑的社会环境下毫无乐观可言。
在美国文学中,不论是殃民时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拉尔夫·爱默生(Ralph Emerson)、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无不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了这种乐观主义精神。
2、清教思想观点中某些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逐渐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平等意识(sense of equality)和勤奋工作(hard work)的价值观。
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并不是汉语中和集体主义精神相背的贬义词,而是强调充分重视个人自由的价值,尊重他人。
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 Hoover)说:“如果消灭了个人主义还能保证社会的成功那就无异于消灭了太阳的光辉还能饮食生存。
”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来源于清教思想中关于个人与上帝直接联系的教义。
由于摆脱了教皇和教会的思想控制,新大陆的移民们在宗教信仰上的个人主义逐渐影响到了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
平等意识的价值观是美国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机会平等是被大众认可的美国平等主义形式。
而最初的平等意识则来源于移民新大陆之前的清教主义思想。
他们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
然而直到清教徒们在新大陆建立起了理想中的社会,他们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教信仰上的平等自由。
和个人主义一样,平等意识的价值观逐渐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教思想中,富裕和成功是上帝选民的象征。
这种信念和新大陆艰苦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便孕育了勤奋工作的价值观。
面对一片片原始森林和未经开垦的处女地,不劳动不仅没有收获更可能危及个人的生存,而勤奋工作不仅为个人带来利益,更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清教徒们要求人人有能力阅读《圣经》,通过建立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来理解上帝旨意。
他们大力提倡文字教育,在建立殖民地不久就成立了一系列学院,如1636年建立的哈佛学院(Harvard),1693年建立的威廉玛丽学院(William Mary)和1701年创立的耶鲁大学(Yale)。
美国现在成为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与清教思想中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4、在北美的新英格兰,清教徒们实现了宗教理想,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theocratic politics)。
他们奉行严厉的道德教条,宣扬禁欲主义,谴责对尘世乐趣的追求,宗教观狭隘的一面和不宽容性也开始显现出来。
本来倍受压迫的清教主义转而开始迫害那些他们认为持有异端邪说的人。
新英格兰的宗教迫害主要以两种方式来实行:一是处死女巫。
十八世纪之前,新英格兰有三十多名女巫被处死。
二是驱逐持不同宗教观点者。
驱逐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和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是当时最突出的事件。
这种宗教迫害在美国文学中也有所体现。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最著名的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就描述了十七世纪中期新英格兰的社会背景。
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因为与一名年青牧师秘密相爱,生下一女,而犯了清教主义严禁的“通奸罪”,被罚终生佩带象征通奸的红色A字,并受到了社会的排斥。
为了确保教会在宗教和世俗事物上的统治地位,保持一个“纯洁的社会”,新英格兰的神权政体严厉惩罚醉汉、通奸者或违反安息日规定者。
十八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宗教观念的日益淡薄,这种宗教迫害也慢慢消失了。
三.清教对美国文化的影响早期的美国文学因为缺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垫,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学,而是从欧洲,特别是英国文学中移植而来的。
大多数作品具有模仿的痕迹,创作素材也大多从欧洲大陆搜集撷取。
如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其中大部分作品以英国为背景,有充满浪漫色彩的传说,也有对英国风俗习惯的描写和旅行随笔。
清教思想对于美国文学,特别是早期美国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不论是诗歌、游记还是宗教著作,早期文学作品充满了宗教色彩,揭示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感受。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思潮的不断涌入,清教思想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冲击和重塑,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清教思想在殖民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代表:一方面女诗人安妮·布雷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的诗歌和神学家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的宗教著作是清教传统中虔诚精神和理想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The Autobiography)则体现了清教传统中“务实以奉上帝”的思想。
爱德华兹在作品《自述》(Personal Narrative)中说:“我常因默想神和神的荣美以及主耶稣基督的良善,而感到甘甜和喜乐。